新课程下有效开展化学习题教学的实践

2022-09-12

化学将理科的逻辑思维和文科的勤奋记忆合理结合,习题教学有助于学生对零碎知识和概念加深理解,并进行有效记忆;有助于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在潜意识中理解类题常见的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格式。新课程包括以往考试大纲中的基本技能,还创造性的挖掘隐藏信息,侧重正确分析、恰当提炼、灵活筛选、准确而完整的输出信息的科学探索能力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灵活应变能力。以往习题教学普遍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接受,共同探索机会少,更没有再独立思考的意识。听得懂,但往往不会用,对讲过的练习,仅少些疑问而已,这违背认识事物的规律,笔者结合已有经验,对新课程下有效开展化学习题教学做了探讨。

1 有效预习,是有效习题教学的前提

以前学生也做预习,但因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引导,仅对疑问做标记,没有过多的思考。新课程实施以来,笔者布置学生习题预习大致包括:

(1) 对疑问做标记外,组长要统计本组疑问最多的习题和知识点。 (2) 对 (1) 中的疑难,要寻找难在哪里,对与之相关的知识,要温故而知新。 (3) 善于通过改变原习题中的某题设 (如数据、物质、状态) 、某结论、或为强化对薄弱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等,独立创造新题。

(1) 使教师了解学生弱处,确定“化弱”措施。 (2) 使学生理解疑难,明确听课目的。 (3) 增强学习欲望。笔者建议学生用明了方式展现疑难。新课程实施以来,习题课都让学生照上述程序预习,成果显著,自学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增强了。

2 组内的有效讨论,是有效习题教学的基础

2.1 有效讨论,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以往的教学,教师直接讲评,忽略了学生间发现并讨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自新课程实施以来,笔者讲评前,给定时间,让学生组内逐题讨论:

(1) 对简单的,讨论所考查的知识点、解决思路和所用方法。 (2) 对有疑问的,要深入探讨解决方案和策略。

在此期间,教师巡视,解决个别组的疑难。教师常将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归为一组,鼓励未参与讨论的融入其中。各层次学生从不同落脚点讨论问题,能找到解决的多种途径,封闭的思维豁然开阔,难点顿时茅塞顿开,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

例如:两份等体积、等浓度的NaOH溶液,分别与体积相等的AlCl3、MgCl2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Al3+、Mg2+均恰好形成沉淀,则原AlCl3、MgCl2溶液中c (Cl-) 之比是 (A) 。

A.1:1 B.1:2

C.2:3 D.3:2

各层次学生会有以下解决渠道,假设NaOH是1mol:

方法1:方程式法:

则n (AlCl3) =1/3mol, n (MgCl2) =1/2mol, n (Cl-) 均1。

方法2:化学式相似法:n (NaOH) =1mol,从AlCl3和Al (OH) 3、MgCl2和Mg (OH) 2的化学式知:n (Cl-) =n (OH—) 。

方法3:守恒法:1mol的Na OH使AlCl3、MgCl2分别完全沉淀,此时均是物质的量为1的NaCl溶液,利用Na+守恒,则c (Cl-) 相等。

当多种解题方法呈现时,学生潜意识中会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最好的方法,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笔者建议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2.2 教师精选精讲,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解题思路,明确解题规范

据讨论的结果,教师确定精讲习题,从解题思路着手,指导学生分析题意,弄清前提条件和最终要求,抓住解题突破口,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列出规范的解题格式。

2.3 适当点评,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准确、牢固

教师要把握和猜测学生的疑难,在点评时对重要知识点或易错点进行强调。

如:对某达化学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若改变某条件,使c (某生成物) 增大, 则 () 。

A.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平衡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反应物的浓度相应减小

D.平衡可能移动也可能不移动

此题考查平衡的影响因素和使用范围及注意事项,“达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则反应不确定,“改变某条件”,则条件不确定,结果“c (某生成物) 变化,用已知考查隐含条件,即“暗含藏机”,易出错。教师点评使难点突破,效果事半功倍。

2.4 学生发言提出自己设计的新题,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

学生提出自己设计的新题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修正。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设计、评价、修正的能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5 教师小结,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类题方法化、思路一般化

新课程重在考查探索和变通能力,信息迁移应用题是主要渠道之一。只要具备充分提取已知信息,抓住考查知识点,把握考查方向,有较强的提炼、筛选、输出信息的能力,则解决难度不大。新课程实施以来,笔者用课尾5分钟,帮助总结,大致包括:知识总结、题目归类、类题方法和思路总结。

如:某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 (H+) =1×10-3mol/L,则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 () 。

A.K+、N a+、N O3—、Cl—

B.Fe3+、Cl—、HCO3—、SO42—

C.F e2+、N O3—、Na+、Cl—

D.N a+、C O2—、Cl—、K+

本题先考查水电离因素,学生易将溶液中的[H+]与由水电离的[H+]混淆,有必要将这两种情况加以比较。再考查离子共存,投影展现离子不共存的面面观,触动学生的听觉,在视觉上也作出相应的刺激,通过总结使知识和方法条理化。

3 课后的有效思考,是有效习题教学的关键

以往学生较少做习题思考,自新课程实施以来,笔者要求学生,对错题“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并做类题思路、方法分析,薄弱知识点总结,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也为其在考试前复习提供了丰富、独有的资料,复习比较有针对性。

总而言之,有效预习使学生明确听课目的;讨论使思维活跃,激发学习热情;个题点评使知识点和化学用语等得到再次突破和关注;习题归类,使在头脑中形成类题的解决模式和基本思路;错题分析使难点再次得到巩固。在新课程理念下,笔者采用以上措施,效果颇佳,基本能达到课改的目的。

摘要:分析习题教学现状, 提出新课程下化学习题有效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习题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平功享.浅谈在化学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Z].

[2] 陈洁.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Z].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自由现金流模型的贵州茅台股价估值下一篇:论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教育中的意义——由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