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汇总范文

2022-05-23

第一篇:论述题汇总范文

给教师的建议论述题汇总

1、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多次提出让学生阅读书籍,请结合我们学校的新教育实验,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答:

1、正确引导学生读书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是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他们读书越多,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怎样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去阅读呢?书上说,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而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我们教会学生读书,目的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让学生在阅读时候就带着问题去思考。我们要关注孩子们读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里留下什么痕迹?比如:我们让孩子读英雄人物书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书中人物,去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也会在努力模仿的时候联想到自己,这样阅读就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2、要教给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就要开始学习读书,就有个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问题,要是能从小养成专心读书的良好习惯,对其今后的学习可谓终生受益。那么,要想提高学困生阅读能力,那就应先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其关键在于严格训练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读书时做到这“四到”,他学习自然就专心,用心,学习效果也就会好。下面略谈几点具体做法。 让读字时,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眼睛看清字形,口读准字音,手书空笔画,心想字义并记住字音和字形。这样做学生可以把字的音形义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认错字或读错音,从而提高识字效率。让写字时,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眼睛认清字 形,手认真写字,口小声读准字音,心边想字义速记字音和字形。这样做,学生同样可以把 字的音形义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写错别字,从而提高识字效率。让读课文时,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眼注意看书、口认真读句子、手跟着指句子、心里边思考问题边理解意思。这样做,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书中,甚至进入文中的意境,避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从而收到良好的读书效果。

3、要建立学生阅读的监督与展示机制。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低,加上贪玩的天性,绝大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监督指导。我利用每周五的早读课,让他们自由交流自己近期读过的诗、文,谈收获;利用周二下午阅读课让孩子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并在班中开展“一帮一”和“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竞赛,让他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用“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勤能补拙”等鼓励性的故事来增强他们的读书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哪怕只是一点点,我都给予他“你真行”、“你真棒”的鼓励,让他们感到老师给他们带来温暖,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2、《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文,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联系自己的教育生活来谈一谈对你的启示。

答:①启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教科书已不再是知识点的代名词,只不过是诸多教学媒体中的一个,从以前的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教。作为教师,必须要摒弃现炒现卖的备课方式,注重平时的点滴积累,不间断的读书,及时捕捉各种教育信息,掌握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手段,不断更新知识,并能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因为有了一生的准备,备起课来才轻松,上起课来才生动,听起课来才入迷,而不至于教了一辈子,仍是教参和标准答案的传声筒。

②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读书观。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2、做好工作安排,提高工作效率,为读书挤出时间。

3、每天都要读书。

4、读书不一定必须要整块的时间,利用好零碎时间。

3、后进生是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那么对于这么“一块块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去面对呢?请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再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说说自己的想法。 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教师们必须面对解决的问题。

一、让学生充满自信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水平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在管理和教学中不能一味的纵容优等生,而歧视后进生。在教学中,提问差生的问题需简单些,让他们能够回答出来;即使不能回答出来,也不能说“你这么笨,这样简单的问题也回答不出来?”而应该鼓励说:“没关系,你先坐下,想一想,就会了。”布臵作业最好也不一样,对“后进生”要降低要求,让他们感到自己能成功、有能力,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教育观念,多与“后进生”交流沟通,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

我们的教育一直维系着所谓的“师道尊严”,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对老师只有绝对的服从,稍有不从就被视为大逆不道。有些教师的教育思想跟不上时代的转变,对学生任意差遣,有时跟学生发生矛盾,就一定要学生认错,当众斥责,否则就认为没面子,下不了台,结果不但问题解决不了,还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冲突。

三、与家长配合,作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也是重要一环,特别是对差生的转变来说更为显得重要。对差生,要予以说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忌简单粗暴和放任自流严禁体罚和各种高压措施,对家长进行说服工作,要求家长一言一行要起表率作用,创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四、注意“后进生”的批评方法, 批评“后进生”更应该注意方法,讲究艺术。

4、目前,学生的负担过重是个普遍的现象,那么如何减轻学生的负担,让我们的学生更加快乐地学习呢?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一定给你很多的启发,请谈一谈你在实际教学中的做法。 答:

1、是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对学生不要“满堂灌”、“手把手”的教,应多提倡指导、引导、启发、研讨式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早就有个说法,“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要求教师多掌握一些知识,但把学生当做“桶”而去“灌”是不对的,他们是主体,是活生生的人。更何况在知识剧增的时代,教师难有“一桶水”的,而学生需要的可能比教师还多,又怎么办呢?我认为,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应该是“灌水”,而应该是“点火”,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欲望之火!

2、是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不得法,学不得法,是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学生因厌学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是其最大的负担,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最大,学生辍学多缘于此。人生很多有用的东西并不是在校内学的,是在走向社会后的工作实践中学的,养成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受益终生,要远比多学一点书本上的知识重要的多。可以考虑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开设学法课,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的课程设臵,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传授学习方法。有的学校做过这方面的实验,效果很好,值得推广。

3、是建立科学的评价办法。对学生要全面评价,以有利于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指导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偏颇和缺失也是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一个原因。减少考试次数,改革考试办法。目前的考试办法对于评价学生、选拔录取有积极地作用,但也存在着很多弊端,总之,评价应该是全面的、积极的,让孩子们能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毕竟“学习”并不是人生童年乃至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全部,玩是孩子的天性,快乐的童年对人的一生尤为重要。

4、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就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和处理好例题,多做课堂练习,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作准备。总之应该学会把时间留给学生! 5.教师的教育素养包括哪些?怎样获得?请结合自身工作谈一谈(7分)。

(1)首先指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教师要能分辨本门学科里最复杂的问题,能分辨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前沿的问题。

课程标准里的知识应成为他知识视野中的起码知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课程标准宽广得无可比拟时,他才能成为教育行家。他的课时计划里并不写叙述的内容,而只写一些为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所必要的关于课堂教育过程的细节的简短的记事。课堂上,处于他关注中心的不是学习内容本身,而是学生的思维和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教师才可以在讲课时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其标志之一是教师在上课时能够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其根源在于不断的读书,把读书作为第一精神需要。

(2)要有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家知识,懂得各种研究学生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各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中观察学生,并把观察的结果转变成对学生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

(3)要有一定的语言修养,只有这样,教师的表达才能够做到清楚明白,让学生轻松听懂我们的课程。

6、《给教师的建议》中第42条提出“怎样学习别的老师的经验”,作为我们老师应该如何向他人学习,请结合实际情况谈谈你的看法和见解。 首先是要确定向谁学习的问题。 其次是向他人学习什么。 还要进行自己反省等

第二篇:电大2012企业文化论述题汇总

论述

1、请结合实际说说为什么会出现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答:因为企业群体行为不是企业个体行为的简单集合,企业群体意识不是企业个体意识的简单集合,因此在企业个体文化被企业群体文化整合、成形过程中,企业个体文化既存在着向企业群体文化趋近,放弃固有的不合群体规范的东西的倾向,同时又有保持旧有态势、继续发展个体特色文化规范的倾向。高度发达的企业文化就象高度发展的社会文明一样,理应追求使这两者在尽可能高的层次上和谐与统一,但在任何情况下。两者之间都会是有距离的。因此。企业群体文化与企业个体文化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产生这样的冲突一般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由于不同的文明发展程度,不同的文化历史传统和社会体制所造成的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一种是由于诸多其他原因所造成的企业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的冲突。

2、结合实际说说塑造企业形象的途径。(论述题)答:1).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为塑企业形象,提供精神支柱,企业经营理念支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对其自身生存价值和意志的认识问题,这种自我认识构成了一个企业特有的精神特征,从而也决定了一个企业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文化品味,那么由此而塑造的企业形象就会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在社会公众心目中产生独特的形象魅力。2).建设积极的企业文化,为塑企业形象奠定基础。企业形象是文化形象。所以说,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就是塑造企业形象的过程,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员工队伍的素质,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企业形象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踏踏实实地努力和创造,而不是简单地在企业表面形象上做文章。塑造企业形象的内容主要包括产品、服务质量、员工的风貌、企业内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优美的工作环境,以及企业在社会公德和公益事业方面的贡献等,这些都依赖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因此,塑造企业形象应遵循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坚持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以文为本”的思想,探索现代企业发展的战略,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通过树立企业在理念、产品、服务、员工、经营管理、公共关系和环境等方面的良好形象,增加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顾客忠诚度,从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起美好的企业形象。

3、实施CI战略,为塑企业形象,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答:CI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英文简称,CI战略由三部分组成,即企业理念识别、企业行为识别、企业视觉识别。在CI战略中,企业理念识别是核心,是灵魂,包括企业经营哲学、精神信条、企业风格、经营策略等,是企业的价值挂念和理念追求的体现。企业行为识别和企业视觉识别则是从“行为”和视觉方面惯例企业理念识别的精神内涵。企业通过导入CI战略,对自身的理念精神、行为方式以及视觉体系进行科学而系统的整合,从而使企业的各个方面都向着积极的方向转变,产生全方位的功效,塑造出鲜明的企业形象,取得企业内外公众的认同。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根据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总体目标模式建设具有个性魅力的企业文化? 答:从我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出发,本着体现时代精神、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继承我国民族文化传统和我国企业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的指导思想。我国企业文化目标模式的基本框架应包括人本文化、团队文化、创新文化、竞争文化、求实文化等五个方面内容。这些企业文化目标模式不是空想,它是在总结我国众多企业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企业文化发展目标最基本特征的一般描述和概括。由于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及矛盾、冲突的存在,推行新的企业文化目标模式非一日之功,也非单个企业所能,它需要企业长期的艰苦努力,在与社会大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逐步地得到实现。应该认识到,这些模式只反映我国特色企业文化的一般性特征,不能代替企业个性特征。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个别企业在上述大模式的指导下,还要根据自身优势及生产经营和管理特点,努力创造自身独具魅力的个性文化。 1)、要有一套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2)、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内涵;3)、重视确立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4)、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品味; 5)、重视企业文化的个性; 6)、精心塑造企业之“魂”;7)、建立和发展中国式的企业文化必须不断创新

5、为什么企业价值变革与企业危机有着紧密的联系?答:1)企业危机使得企业文化共同体处于最危险的境地,或者是解体、倒闭,完全失败,或者是设法起死回生,两者必居其一。这就需要对企业危机根源作深刻的剖析。2)举凡企业陷入重大危机之中,除极个别的不可抗力造成的或偶然的重大决策失误造成的以外,多半是有着深刻根源的。一般说来,它其中都包含极为深刻的企业文化冲突,这是由过时的、僵化的企业文化传统造成的。企业危机无非是将企业文化冲突的最终结果暴露出来。3)企业文化对峙、冲突的结果,虽然企业文化中的新兴、进步力量暂时失败了,旧有企业文化传统的一统天下未被打破,但旧有传统的全部弊端和其招致企业的惨败却暴露无遗。这就是企业文化行为主体抛弃旧有企业文化传统、倾向、倾心并选择新的企业文化模式提供了基础和准备。4)危机的结果使得整个企业文化行为主体的心灵受到震撼,危机把文化冲突的直接、可怕和灾难性结果呈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深深地懂得,作为一个企业文化的行为主体选择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既不是无足轻重的,也不是事不关己的,它涉及到企业群体和企业个体的命运和前途,从而为企业新文化传统的形成提供了心理训练的准备。

6、Z型文化和A型文化的区别1)从一般统计和现象上看:①Z型企业中的雇员一般比A型企业中职位相当的雇员在企业中工作的时间为长;②A型企业每年更换其副总经理的25%,而且至少20年没有改变这种做法了,而Z型企业每年只更换其副总经理的4%,而且主要是由于退休;③Z型企业各级雇员比起A型企业职位相当的雇员来说,往往在更多的位臵上干过;④在工作生活同个人生活的混合方面,A型企业同Z型企业并没有什么差别。雇员们都宁愿把工作同家庭区分开来,他们都没感到有压力,企业让他们大量参加午餐会或鸡尾酒会这样一些以企业为基础的社会活动。但在同事间接触的广度方面,Z型企业的雇员比A型企业的雇员要广泛得多;他们相互了解得更多,谈论的问题更广泛,参与的活动更多。

2)从价值观、心理感受、职员情绪和心态角度看:①A,Z型企业的员工同样地具有进取心和独立思想,但在Z型企业中的员工远比在A型企业的员工更相信集体的责任;②Z型企业雇员都说他们感到他们的企业有一种独特的宗旨,运用着微妙而含蓄的控制形式。而A型企业的雇员却感觉不到这种独特性和微妙性;③Z型企业中较低级的雇员认为企业不会解雇他们,而且他们通常也不会自动离职。而A型企业中的雇员则认为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不是被解雇,就是自动离职;④在决策方面,两类企业的副总经理一级的干部都有高度的参与意识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而在较低级别的雇员方面,Z型企业的雇员有高度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感,A型企业的雇员则相反;⑤Z型企业中的员工表现出比A型企业员工好得多的感情状况,虽然两类企业的雇员在家庭生活和婚姻关系方面没有什么明显差别,但他们的配偶则认为,Z型企业较A型企业在这方面更令人满意;⑥就雇员心理素质和情绪状态而言,“在Z型企业中,同我们谈话的人表现出镇静、有条理和能控制感情,而A型企业中同我们谈话的人则表现出匆忙、烦躁不安”。

7、CI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功能?答:CI之所以能成为塑造企业形象的代名词,是由于CI策划通过MI、BI、VI三者相互协调一致的活动,使CI具有识别功能、代表功能、解释功能和象征功能。其具体内涵可从四个方面得到展现:1)在企业的经营理念发生问题,企业丧失价值观和方向时,对企业再次定位,着重解决企业“是什么”的价值观问题,以及企业的经营方向、目标等到问题。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企业的定位或经营理念应主要从文化的层面上来确定,而尽可能避免从物质的层面上确定。2)创造和形成统一的企业形象。CI设计的基本内容就是形成统一的企业识别系统。从而提高企业信息传达的效率。3)完整统合的CI设计,不仅可改善企业形象,还可以提高员工的士气,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这一点美国的NCR公司深有体会。4)改善企业与社会的关系。CI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依据企业理念设计行为规范,其中,包括企业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对外关系活动宣传企业的价值观,融洽企业同社会的关系。

1、联系实际谈谈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答:西方管理哲学的一个基础是将人视为经济人,他们以自我利益为动机,凭着理性趋利避害。尽管

西方的个人主义鼓吹者,如亚当〃斯密等提倡利已不害他,但在现实的客观世界中,这是很难做到的,现在西方社会出现的很多社会问题与这种个人主义的哲学观息息相关。而现代社会要求的企业家、政治家以及其他社会各界应具备的人格形态与这种偏狭的人格是不同的。例如以前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系培养的目标是能够帮助公司提高利润的人才。后来发现这样的想法也许对某个特定的公司有好处,但和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标追求是相矛盾的。现在他们提出的办学理想是为企业界培养领袖人才,而不是那种惟利是图的、没有任何道德感受和文化意识的技术专家。西方企业家培养目标的改变与东方文化中所提倡的那种能够考虑大问题,而不仅仅顾及小利益的人格追求是一致的。东方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各种群体关系,包括家庭、邻里、社会乃至自然界。它所提倡的不是个人主义而是对更大实体的责任感。东方文化中的这种思想与西方个人主义传统完全不同。西方的个人主义强调自我利益,抗衡关系、竞争、适者生存、放任主义以及由此衍生的市场结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职能的专业化等。这种伦理尽管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端作出过奠基性的贡献,但也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的弊端。正如日本的一位社会学家所指出的,日本的生产率之所以如此瞩目,其原因是它的工程师和律师的比例是七比一,美国则是一个工程师,七个律师。当然,东方的企业管理也有其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由于照顾到人的情感,着眼于人际的微妙关系,于是会造成面子效应,即每个人都顾面子,彼此也都为了照顾面子,从而人为地把事情复杂化,不但降低了办事效率,还使人际关系变得复杂,虚伪和表面化,由于照顾人际关系,强调团体凝聚力,还容易产生家族主义或小团体主义,这些都是东方的企业管理所难以避免的,值得东方的企业家注意。

1、论述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答: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企业文化能保持持续性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具体地说,能引导企业处理好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与企业的关系和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二,企业文化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技术,别的企业可以模仿,制度也可以学习和移植,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却是别的企业难以模仿的。三,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网罗人才、吸引人才。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吸引人才,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人才流动的首选,因为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建立健全企业的民主管理,培养员工的参与意识,能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为员工提供一个能够自我实现的良好工作环境。四,利用企业文化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和财富,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国内外大量的案例证实,用好企业文化这笔无形资产,可以盘活有形资产。

2、试述如何实现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答: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事物的认可态度有三种不同程度的表现形态,即服从、认同和内化。服从是因外部某种因素的作用而表现出来的被动行为;认同是自愿的,但在认识程度上,主体对认识对象并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和接受;只有内化,才是个体价值观与评判对象完全吻合的一种表现,才能达到自觉地身体力行。对于企业价值观,员工在心理上往往处于三种状态并存。塑造企业价值观的重要一步,就是要促成那些持服从态度的员工,向认同、继而向内化转化。如何完成这种转化呢?一是与下属研讨、交谈。这些谈话有两重目的:其一是通过这样的研讨和交谈,使企业的共享价值,能首先得到管理层的认同和集体的承诺;其二是形成对反复灌输的价值的共同理解。二是运用多种途径、各种机会传播价值观。企业高级管理者为了促进价值观的认同和转化,要善于运用多种途径、各种机会传播价值观。如会议、电话、大厅中的巧遇,打破僵局的一张便签等等,来传送信息,加强价值观的内化和转化。三是利用习俗与仪式强化价值观的认同、内化。任何一个有着成熟文化的公司,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都形成了自有的习俗和仪式。习俗与仪式,使企业价值观转换为有形的、具有内聚力的形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非常注重工作中仪式的和谐,从聘用、离职、报酬到会议形式、书写格式、说话方式或者主持一个退休晚餐,都是仪式的标志。

3、如何理解企业文化冲突的含义?答: 1).所谓企业文化冲突是指企业在并购、重组等发展过程中,因国家、民族文化差异,企业新旧文化差异或总体与局部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不同形态的文化或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和相互融合的过程。为了更好地理解企业文化冲突的含义,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文化冲突是不同文化积聚在在一起,相互抵触、相互排斥和相互适应的过程,这种抵触和排斥是在文化积聚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美国人类学家欧贝格把文化冲突分为四个阶段:蜜月阶段,彼此新鲜;烦躁和敌视阶段,即新鲜之后差异性和冲突出现;逐渐适应阶段,敌意和冲突渐去,开始理解和包容;双重文化阶段,即文化冲突消失,形成跨文化意识。可见,文化冲突是短时的,是文化融合的必经阶段。 第二,企业文化冲突是企业并购和重组的最大障碍。企业文化冲突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果双方管理者不能有效沟通和相互理解,努力将损害降到最小限度,那么,在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中,企业的生存将受到严峻的威胁,甚至可能遭到并购重组。 第三,企业文化冲突是企业变革的转机。企业文化冲突暴露了企业原有观念和行为方式与外来的或内部新生长起来的文化不适应,暴露了企业原有观念和行为方式与外部生存环境的矛盾,它表明企业急需变革。 第四,企业文化冲突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催化剂。企业文化冲突可以催生产品和服务文化的创新,可以催生生产观念的创新,可以催生竞争观念的创新,可以催生生产要素观念的创新,可以催生制度、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的创新。

5、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经营理念的影响?答:中国传统文化对对企业经营理念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企业价值观的影响而实现的,或者说,传统文化是通过对企业价值观的影响来影响企业经营理念的。它主要表现在:第一,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人为本,向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中,强调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注重对人的培养,满足人的合理要求,为人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企业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感情交流,做到以“仁爱”待人,以礼待人,从而成为职工精神上的依托和感情上的汇聚中心,团结一致,为实现生产经营目标而共同努力。

第二,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儒家思想认为,诚信是人性之本、大道之源。“诚信经营”理念随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商业经济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经营原则。现代商人的价值观念和经营意识比起古人尽管有着许多的差别,但无论古人、今人,甚至中国人、外国人,大凡成功的商人在商业道德上所遵循的原则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把诚信看作是经商成功的第一要素。诚信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也是今人坚持的原则,更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基石。

第三,产业报国的经营理念。儒家强调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使命感,倡导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人生价值追求。中国古代商人经商致富后,许多都能周济贫民,处理好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中国近现代,当时的经济和历史现状也

使强烈的民族爱国意识主导着企业文化意识,如“实业救国论”、“主人翁意识”,涌现出来的人物如近代民族资本家荣氏兄弟、新中国成立后鞍钢的孟泰、大庆油田的王进喜,等等。荣氏兄弟、张元济等把“实业救国”作为其兴办企业的最高目标。第四,义利合一的经营理念。所谓“义”是指人的道德价值,所谓“利”是指人的物质利益。孔子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反对“为富不仁”。由此可见,儒家一方面要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要以义为先,但同时也要求人们对利的追求,只不过主张君子谋利取之有道。“义利合一”的思想是企业经营中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为了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的残酷性决定了在经济活动中钱是要赚的,利润是要追求的,但是求利必须以义为取舍的标准。

第三篇:00054 自考管理学原理 论述题汇总

论述题目录

1.1.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1.2.论述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 2.1.论述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阶段。 2.2.试比较“小质量”观和“大质量”观的差异。

2.3.结合实际论述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3.1.试述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4.1.论述计划工作5W1H的具体含义。

5.1.结合实际说明企业制定战略的重要性。 5.2.试述波特的价值链模型。 5.3.试述目标管理的特点。

6.1.论述计量决策方法的种类。 6.2.试述计量决策方法的优缺点。 8.1.试述影响管理宽度的因素。 9.1.论述管理层的作用。

9.2.试述委员会管理的优缺点。

9.3.试述集权制组织与分权制组织的特点。 10.1.试述美国管理学家朱兰在《管理突破》一书中介绍的处理组织变革阻力的规则。 11.1.试述人员配备的系统方法。

11.2.试论人员配备工作在管理五大职能中的地位作用及其重要性。

12.1.试述内部提升管理者的优缺点。 12.2.论述做好管理者培训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3.1.试述领导艺术及其基本内容。

13.2.结合实际论述领导者应具备的用人艺术。

14.1.试述团队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15.1.试述对于非正式沟通采取的立场和对策。

15.2.如何对沟通联络进行有效地控制? 16.1.试述行为的基本过程。 17.1.论述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17.2.试述一般控制与控制工作的异同点。 18.1.试述平衡计分卡模型将绩效指标分为四个方面理由。

19.1.试述管理信息系统与技术对组织和管理的影响与作用。

论述题答案

1.1.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答: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系统化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意义在于:(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1.2.论述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答:(1)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学习与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管理学产生于管理的实践活动。在管理的实践中,人们用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经过提炼上升为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反过来通过实践指导人们的管理活动,验证管理理论的有效性,逐步发展和完善管理理论。(2)系统方法: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必须对影响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总体的全面的分析研究,才能形成方法可行、决策合理,这就要运用系统方法,了解系统的方法首先要从系统的含义开始。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学习管理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进行指导。通过管理过程中管理职能的展开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规律、原理和方法的问题,这是对于管理者来说比较切合实际的研究和学习的方法,而且易学、易懂、易用。(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具体说可以是案例的调查和分析、边学习边实践,以及带着问题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运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往往能够提高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效果。 2.1.论述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阶段。答:(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出现前这一阶段。(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段时间,主要指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发展。(3)管理理论丛林;在此阶段形成了各种管理理论学派,全面性、系统性和精确性等是该阶段管理理论的特点。(4)战略管理;由于外部环境和市场的激烈变化,要求企业进行长远思考以便求得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考虑外部变化并制定战略是战略管理的特点。(5)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受到世界瞩目,由此日本企业所推行的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在世

界范围被推广和学习,持续改进等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6)学习型组织理论;1990年以后,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管理理论——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代表的理论出现了,并形成了许多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如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6a)、业务流程再造(BPR)、标杆超越法(Benchmarking)等。这些理论和方法都强调创新和改进。

2.2.试比较“小质量”观和“大质量”观的差异。答:条目|小质量|大质量。产品|制造的有形产品|所有类型的产品,无论是否供销售。过程|直接与产品的制造相关的过程|包括制造、支持和业务在内的所有过程。产业|制造业|包括制造、服务和政府机构在内的所有产业,无论是否是营利性的。质量被视为|技术问题|经营问题。顾客|购买产品的主顾|所有受影响的人,不论内外。如何认识质量|以职能部门这种文化为基础|基于具有普遍意义的三部曲。质量目标体现在|工厂目标之中|公司的经营计划当中。不良质量的成本|与不良的加工产品有关的成本|若每件事情都能够完美的话,将会消失的所有成本。质量的评价主要基于|与工厂规格、程序和标准的符合性|与顾客需要的对应。改进针对着|部门绩效|公司绩效。质量管理培训|集中在质量部门|全公司范围。协调者|质量经理|高层管理者构成的质量委员会。 2.3.结合实际论述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答:(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5)管理的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7)基于事实的决策;(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3.1.试述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答: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可以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1)一般环境。一般环境亦称宏观环境或社会大环境,主要包括:①经济环境。是指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包括消费者购买力、利息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社会总体价格水平等都属于经济环境的范畴。②政治和法律环境。主要是由在不同层次上影响着各类组织活动的政府的政治活动、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各种措施等形成的复杂体。③社会文化环境。是由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密度、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以及相应的人们的态度、要求、期望、信念等构成的。④科技环境。管理的外部环境当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即是科学技术。技术的变革正在从根本上影响着组织构建的基本方法以及管理者的管理方式。⑤全球化环境。全球环境对组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给组织带来的不仅有挑战,也会有机会。(2)具体环境。往往称为产业环境或者行业环境,是指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①顾客。顾客是吸收组织产出的主体,决定了组织的成败。②供应商。供应商会对组织活动的成本产生直接影响,对于工商企业则进一步影响其利润水平。③竞争者。竞争者会通过价格、产品、服务等形式与本组织进行竞争,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环境力量。④其他因素。包括政府管理机构、消费者协会等民间组织、新闻传播媒介以及本组织所在社区机构等等。

4.1.论述计划工作5WIH的具体含义。答:计划工作就是预先决定做什么,讨论为什么要做,确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以及如何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5W1H。具体含义如下:“做什么”:要明确组织的使命、战略、目标以及行动计划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明确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为什么做”:要论证组织的使命、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也就是说要提供制定的依据。实践表明,计划工作人员对组织和企业的宗旨、目标和战略了解得越清楚,认识得越深刻,就越有助于他们在计划工作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何时做”:规定计划中各项工作的开始和完成的进度,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对能力及资源进行平衡。“何地做”:规定计划的实施地点或场所,了解计划实施的环境条件和限制,以便合理安排计划实施的空间组织和布局。“谁去做”:计划不仅要明确规定目标、任务、地点和进度,还应规定由哪个部门、哪个人负责。“怎么做”:制定实现计划的措施,以及相应的政策和规则,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集中使用,对人力、生产能力进行平衡,对各种派生计划进行综合平衡等。

5.1.结合实际说明企业制定战略的重要性。答:(1)战略的重要性。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项目。一般说来,战略具有对抗的含义,它总是针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及其正在和可能采取的行动而制订的。(2)制定战略是组织战略管理的一个主要环节。战略制定通常包括战略分析、战略设计以及战略部署和展开等环

节。(3)战略分析是对组织内外部环境所做出的分析判断,以便发现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和劣势。(4)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来进行战略设计。首先要重新明确企业的使命、目标和战略,为了保证战略实施上的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展开为项目、程序、规则和预算等。与此同时企业还要进行战略选择。(5)结合实际说明。

5.2.试述波特的价值链模型。答:(1)波特的价值链模型是把企业的经营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成品运输、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采购,研究开发、人员配备管理和基础结构等。(2)波特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实际上是价值增值的活动,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增值如果超过了成本,便有盈利,如果超过竞争对手的话,便拥有了更多的竞争优势。

5.3.试述目标管理的特点。答:目标管理的特点包括以下方面:(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即上级与下级在一起共同确定目标。(2)强调“自我控制”。目标管理的主旨在于,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它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3)促使下放权力。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是组织的基本矛盾之一,唯恐失去控制是阻碍大胆授权的主要原因之一。推行目标管理有助于直辖市这一对矛盾,促使权力下放,有助于在保持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使组织气氛更有生气。(4)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实行目标管理后,由于有了一套完善的目标考核体系,从而能够按员工的实际贡献大小如实评价。(5)力求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更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以增强员工的工作满足感。

6.1.论述计量决策方法的种类。答:(1)边际分析法;评价抉择方案可以使用边际分析法,即把追加的支出与追加的收入相比较,二者相等时为临界点。如果组织的目标是取得最大利润,那么当追加的收入和追加的支出相等时,这一目标就能达到。(2)费用效果分析法;费用效果分析法的主要特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方案或系统的最终效果上,根据每个方案在为目标服务时的效果,来权衡它们的优缺点。(3)概率方法;概率方法在科学、工商业和许多日常生活问题中起重要作用。它分为两个学派。一派叫客观派,相信只有经过大量试验后反复出现的事态才能用概率论来分析。另一派叫主观派,是近年来兴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应用于决策的学派,按照它的概念,决策者根据所能得到的证据,对一件事的发生具有什么样的信念,就是这件事的概率。(4)效用方法;效用方法主要以决策者要求的最大值作根据。效用的最大值的含义,就是决策者所要选择的目标,在于获得最大量的满足。计算效用的方法虽然有几种,但如果遇到大量的、性质复杂而又结果很难确定的方案,任何一种计量方法都是没有意义的。(5)期望值方法;期望值方法是为了减少决策结果的不可靠性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即决策者对一个方案可能出现的正反两种结果,分别估计其得失数值,以其可能实现的概率加权,求得两项乘积的正或负的差额,再把各个方案的这个差额加以比较而做出决定。(6)博弈论方法;博弈含有冲突的因素,这种决策不能只顾自己一方,而要估计到对手一方,犹如两人对弈,是一个胜负问题。它的理论基础是数学。(7)线性规划方法;线性规划是解决多变量最优决策的方法。在各种相互关联的多变量的约束条件下,去解决或规划一个对象的线性目标函数最优的问题。给予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如何应用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或给予一定的任务,如何统筹安排,才能以最小的消耗去完成。其中目标函数是指决策者要求达到目标的数学表达式,用一个极大或极小值表示。约束条件是指实现目标的能力资源和内因条件的限制因素,用一组等式或不等式表示。

6.2.试述计量决策方法的优缺点。答:计量决策法被称作决策的硬方法。(1)其优点是:①提高了决策的准确性、最优性、可靠性;②可以使领导者、决策者从常规的决策中解脱出来,把注意力专门集中在关键性、全局性的重大复杂的战略决策方面,这帮助了领导者提高重大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2)局限性在于:①对于许多复杂的决策来说,未见可以运用的简便可行的数学手段。②数学手段本身也太深奥难懂,很多决策人员并不熟悉它,掌握起来也不容易。③采用数学手段或电子计算机,花钱多,不直接用于一般决策问题。 8.1.试述影响管理宽度的因素。答:(1)管理者与其下属双方的能力;凡受过良好训练的下属,不但所需的监督少,而且可减少与其主管接触的次数,可增大管理幅度。(2)面对问题的种类;管理者面对较困难的

问题或涉及方向性战略性的问题时,直接管辖的人数不宜过多。反之,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其管辖人数可较多,组织层次也可较少。(3)组织沟通的类型及方法;下级人员中,相互沟通较易或采用有效的控制技术,对下属考核制度较健全,管理宽度可加大,管理层次因而可减少。(4)授权;适当的授权可减少主管的监督时间和精力,使管辖人数增加。权责明确划分,有助于各级管理者的办事效率,也可以增大管理。(5)计划;事前有良好的计划,使工作人员都能明白自己的任务与目标,减少管理者指导工作及纠正偏差的时间,可以增大管理宽度,促成层次的简化。(6)组织的稳定性也影响着管理宽度。

9.1.论述管理层的作用。答:组织管理当局必须明确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设定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并使之得到广泛的共享和认同。这很容易理解,因为管理无非便是要“带领人们去实现目标”而已,没有目标和方向当然谈不上管理。在一个活性化的高绩效组织中,所有的成员都必须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即要使组织成为顾客满意并兼具效能和效率且努力持续改进的组织。管理层的职责就是要44造这样的一个愿景,使人们共享之并加以维持。管理当局还必须对组织加以适当的构造和部署以保证其战略的实现,要让每个人在组织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此外,他们还要分配企业的资源(包括诸如研究和教育这样的活动在内)、沟通信息、倾听组织的需要、营造有利于共享思想和形成共同目标的环境并强化积极的行为。总之,他们必须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行使自己的职责。

9.2.试述委员会管理的优缺点。答:(1)委员会管理的优点:①集思广益。集体判断、集体讨论可以避免由于管理者仅凭个人的经验所造成的判断错误。②协调。委员会可协调各部门的活动,这既有利于轻减上层管理者的负担,又可以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③防止职权过于集中。通过委员会既可得到集体判断的益处,又可防止或减少某些人独揽大权或以权谋私等弊端的发生。④下级参与管理。委员会可使下级管理者和组织成员有可能参与决策制定过程,这样可以作为一种激励因素,’调动下级人员的积极性。⑤加强沟通。委员会可以作为散布和收集情报信息的重要手段。⑥代表集团利益。委员会成员通常是各利益集团的代表,他们代表本利益集团参与决策。⑦有利于管理者的成长。利用委员会也是培训管理者的方法之一。通过委员会,下级管理者有机会学习上层管理者的管理经验,上层管理者也可以在委员会中考评下层管理者,作为将来选拔的依据。(2)委员会管理的缺点:①耗费时间和成本高。委员会花在会议上的时间可能相当多,讨论问题同样要花很多金钱。除了考虑管理者的时间费用外,还必须考虑主管者的时间没有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给组织带来更大的损失。②妥协与犹豫不决。委员会中人们常常出于礼貌,互相尊敬,或屈于权威而采用折衷方法,以求达到全体一致意见,但这样的结论,往往是成事不足的结论。另一方面,由于相互之间的地位、知识与经验不同,常常为某一问题而争论不休,以至拖延时间或议而不决。③职责分离。把研究、建议和决策的职权授予一个集体时,实际上是职权在组织中的分散。④一个人或少数人占支配地位。委员会的决议应反映集体的智慧,但是,往往有少数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甚至整体。 9.3.试述集权制组织与分权制组织的特点。答:(1)集权制组织的特点:集权制指组织的管理权限较多地集中在组织的最高管理层。它的特点是:①经营决策权大多集中在高层领导,中下层只有日常的决策权限;②对下级的控制较多,洲如下级的决策前后都要经过上级的审核;③统一经营;④统一.亥算。(2)分权制组织的特点:分权制就是把管理权限适当分散在组织的中下层。其特点是:①中下层有较多的决策权限;②上级的控制较少,往往以完成规定的目标为限;③在统一规划下可独立经营;④实行独立核算,有一定的财务支配权。 10.1.试述美国管理学家朱兰在《管理突破》一书中介绍的处理组织变革阻力的规则。答:(1)使受到变革影响的人们参与变革的计划与实施。这是引入变革的最重要的规则。缺乏参与会导致怨恨,进而成为变革的强劲阻力。(2)为人们接受变革提供足够的时间。人们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评估变革的影响,即使变革看上去有利,人们也需要了解在文化价值方面他们必须付出什么代价。(3)从小规模开始。在全面推开之前首先进行小规模的试点和试行,这对于变革的提倡者和文化的成员双方都可以减小风险。(4)避免突然。文化模式的一个主要益处便是其可预见性,突然性对这种预见性是一个冲击,打破了平静。(5)选择适当

的时机。安排变革的时间上有好坏年份,甚至好坏季节之分。(6)变革方案应当避免超负荷。应避免在提案中塞入过多的与结果无关钓东西,否则会偏离主题。(7)做好文化领导者的工作。文化最能被其成员所理解,他们有自己的正式或非正式的领导者。说服其领导者是使人们接受变革的重大步骤。(8)尊重人们的尊严。人们只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才能可能响应组织的变革。(9)试图站在对方的位置考虑问题。自忖“作为该文化中的成员,我会持有何种立场?”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理解他人的立场。(10)直接与阻力打交道。这方面有许多做法:采用劝说的方式;提供某种补偿以换取支持;修改方案以满足特定的要求;改变社会氛围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变革;有些情况下只能选择放弃,人不可能永远成功。

11.1.试述人员配备的系统方法。答:(1)人员配备要求采取开放的系统方法,这种方法要在组织内部贯彻,反过来又和外部环境有关。企业内部因素应予以重视,没有适当的报酬,就不能保持吸引住优秀管理者。外部环境也不容忽视,否则,就会阻碍组织正常发展。可见,人员配备的系统方法把人员配备与管理的其他职能有机地联系成一体。(2)人员配备的系统方法实施的程序:①明确组织目标、计划和组织工作;②确定所需主管人员数目和种类;③根据组织内外部人才资源对主管人员的需要进行分析;④对主管人员进行征聘、选拔、安置和提升;⑤对主管人员进行考核、训练和培训;⑥促进组织指导和领导、控制工作。

11.2.试论人员配备工作在管理五大职能中的地位作用及其重要性。答:(1)管理中的人员配备是指对管理者进行恰当而有效地选拔、培训和考评。其目的在于配备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项职务,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实现组织目标。(2)人员配备是管理的五大职能之一,与其他职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目标与计划是组织工作的依据,组织结构决定了所需管理者的数量和种类;适当的人员配备有利于做好指导和领导工作;选拔优秀的管理者也会促进控制工作;人员配备工作要采用开放的方法,不仅从组织内部,也通过环境把各项管理职能有机地联系起来。(3)人员配备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①它是组织有效活动的保证。人是实现组织目标最重要的资源,管理者在组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②人员配备是组织发展的准备。适应组织目标和环境的变化,人员配备工作还要对管理者进行有效地选择、培训和考评工作,满足组织未来的需要。

12.1.试述内部提升管理者的优缺点。答:(1)内部提升是指从组织内部提拔那些能够胜任的人员来充实组织中各种空缺职位。其要求是在组织中建立详尽的人员工作表现的调查登记资料,以便找出合适的人选填补空缺职位。(2)内部提升管理者的优点是:①由于对机构中的人员有较详细可靠的资料,可了解候选人的优缺点,以判断其是否适合新的工作;②组织内成员对组织的历史和现状比较了解,能较快地胜任工作;③有利于激励组织内成员的进取心,努力充实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④工作有变换的机会,可提高组织成员的兴趣和士气,使其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情绪;⑤可使过去对组织成员的训练投资获得回收,并判断其效益如何。(3)内部提升管理者的缺点是:①所能提供人员有限,尤其是关键的管理者,当组织内大量空缺职位时,往往发生“青黄不接”的情况;②会造成“近亲繁殖”;③组织内部没有被提升的人的积极性会将受到挫伤。

12.2.论述做好管理者培训工作应注意的问题。答:(1)培训工作必须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组织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组织目标而展开。之所以对管理者进行培训,是为了使管理者适应职务的要求。很显然,管理者越是适应职务的要求,就越能高效地完成任务,越能高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2)上级管理者必须支持并参与培训工作;上级管理者必须为下级管理者制订详尽的培训计划,积极支持这一计划在各级组织中的贯彻执行,并进行定期考核。上级管理者必须为下级管理者的培训创造各种有利条件。(3)教员问题;任何有助于组织成员培训的人都可作为培训工作的教员。教员的来源无非是组织内或组织外这两种。在对下级管理者进行培训时,主要应依靠组织中的各级管理者。从某种意义上说,组织中的各级管理者是最好的教员,各级组织都应重视这些人在培训中的作用,切不可认为“本地麦不辣”,以致舍近求远。在向组织外聘请培训的教员时,应着重强调教员的真才实学和实际教学能力,要注重最终的教学效果。(4)学习是自愿的;组织为管理者创造了有利条件和物色到理想的

教员后,并不意味着培训就会有成效。组织可以把一个人送去学习或将他放在某一岗位上进行培训,但结果如何还得靠其本人的努力。上级管理者应启发、诱导下级自愿学习,激发他们的管理愿望,使他们积极参加培训,但是,对于有些不愿或不适合从事管理的人,上级主管部门不应强人所难,这样做既浪费了培训时间和费用,又浪费了人才。(5)培训内容必须满足受训者的需求;管理者所在层次的不同,对其培训的要求也不同。一般地讲,基层管理者应学习如何有效地实现分派给他们的工作任务;中层管理者则要求通过理论学习尽可能地从中得到教益;而上层管理者,既要广泛而深入地了解本部门、本组织的业务活动和内外环境,又要探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培训管理者不仅要考虑受训者所在层次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考虑各个人的不同情况,根据他们的需求而决定培训内容和方法。(6)培训方法必须有效;即或培训内容满足了各级管理者的需求,但也并不能保证培训工作有效。要做到培训工作确有实效,除了上级管理者的支持、高质量的教员、满足各自需求的培训内容以及受训者的自愿学习外,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对各级管理者因时、因地、因人地采用各种不同期限、不同要求、不同方式的培训方法。(7)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理论上的培训和实践中的锻炼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培训时必须学以致用。上级管理者不仅必须从理论上对下级管理者进行培训,还必须让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

13.1.试述领导艺术及其基本内容。答:领导艺术就是富有创造性的领导方法的体现。管理者要具备灵活运用各种领导方法和原则的能力与技巧,才能率领和引导人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1)决策艺术。领导者要及早察觉组织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依靠自己的周密考虑和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做出既有事实根据又先于别人想到的不寻常的战略决策,促进组织取得重大成就与改进。(2)用人艺术。具体体现在:用人之长,使每个职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积极进取,使每个职工的长处同集体和别人的长处相得益彰;使每个人的短处同集体和别人的长处结合起来而不至于有损于组织;营造一种组织气氛,凡能做出显著成绩的人,都会受到应有的尊重和提拔;能顺利履行职责,依靠和运用平凡人的聪明才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3)授权的艺术。根据具体情况,把不同程度的领导权力下放给下级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并对其进行指导与监督,即有利于提高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有利于上级领导人集中精力研究、解决主要问题。(4)指挥和激励的艺术。管理者要及时、有效地和下属进行沟通,即是对所属人员进行必要的教育,发布必要的命令,在实践中树立和维护必要的权威。激励的制度方法要灵活多样。(5)集中精力抓主要环节的艺术。在组织各项生产、工作任务中,找出对实现组织目标具有重要作用的某项工作或某个环节;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正确决定每个时期,阶段的工作秩序。

(6)领导变革的艺术。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革新技术,改进管理,必然引起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组织行为的变革。要求管理者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变革过程中革新与守旧的矛盾,达到既促进变革又稳定局面的目的。

13.2.结合实际论述领导者应具备的用人艺术。答:(1)工作需要与个人能力的结合。

(2)组织目标与个人长处的结合。(3)组织中能力的互补。(4)组织中科学用人气氛的形成。(5)能顺利履行职责,依靠和运用平凡人的聪明才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

14.1.试述团队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答:(1)形成阶段。在形成阶段,团队通常要阐明其目标,确定每个成员的角色,以及制定可接受行为的规则。(2)震荡阶段。在此期间,团队任务的真实情况已完全理解。团队成员仍首先作为个体在思考,并往往可能基于自己的经历做出决定,而不是与其他成员集思广益。(3)规范。在此阶段,关注个人问题转变为关注实现与团队相关的挑战,个人已融合到团队中。个人之间的冲突和外部忠诚的制约已经减少。(4)执行阶段。在此阶段,团队已经成熟为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整体。团队成员对他人的优缺点以及他们如何支持使命了如指掌,并能够解决群体问题。

15.1.试述对于非正式沟通采取的立场和对策。答:(1)非正式沟通的产生和蔓延,主要是由于人员得不到他们所关心的消息。因此,主管者愈故作神秘,封锁消息,则背后流传的谣言愈加猖獗。(2)要想予以阻

止已经产生的谣言,与其采取防卫性的驳斥,或说明其不可能的道理,不如正面提出相反的事实更为有效。(3)闲散和单调乃是造谣生事的温床。为避免发生这些不实的谣言,扰乱人心士气,主管者应注意,不要使组织成员有过分闲散或过分单调枯燥的情形发生。(4)最基本的做法,是培养组织成员对组织管理当局的信任和好感,这样他们比较愿意听组织提供的消息,也较能相信。(5)在对于组织主管人员的训练中,应增加这方面的知识,使他们有比较正确的观念和处理方法。 15.2.如何对沟通联络进行有效地控制?答:信息沟通离不开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以及信息的传递,因而对沟通的控制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收集工作。信息收集是进行信息沟通的前提,也是进行管理决策的前提。在沟通的控制中,首先应在收集工作上下功夫。①在管理中,要收集到及时、有用的信息,关键要提高信息员的政治方面、知识方面和能力方面的水平。②在收集信息时,要开辟尽可能多的渠道,力求所收集的信息完整齐备。③信息收集工作要求信息来源真实可靠,原始记录准确无误。切忌使用模棱两可的信息。④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报喜易、报忧难”的情况。因此,对信息收集工作进行控制的关键是如实报告。(2)加工处理信息。①信息的加工处理必须遵循准确、及时、系统和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要求。②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要依据其来源、时效的不同方式,归口处理,以提高工作效率。③对信息加工处理的反馈。这是确保信息准确性的一条可靠途径。(3)传递的控制。①信息传递要贯彻“多、快、好、省”的原则,这是一般要求。②传递信息要区分不同的对象,选择信息传递的目标,确保信息的效用。③要适当控制信息传递的数量,但要注意信息过分保密和随意扩散的倾向。④要控制越级传递和非正式渠道的沟通,尽可能地使之成为对层层传递和正式沟通渠道的补充,共同完成组织目标。 16.1.试述行为的基本过程。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所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行为的方向是寻求目标,满足需要。一个行为的基本心理过程如下图所示:需要(促使)→内心紧张(产生)→动机(引起)→行为(达到)→目标满足紧张消除→需要(促使)。此图表明,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不安的心理转化为动机,并在动机的推动下向目标推进,目标达到后需要得到满足,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随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和行为。行为的基本心理过程就是一个激励过程,通过有意识地设置需要,使被激励的人产生动机,进而引起行为,满足需要,实现目标。 17.1.论述控制工作的重要性。答: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这是因为即便是在制定计划时,进行了全面的、细致的预测,考虑到了各种实现目标的有利条件和影响因素,但由于环境条件是变化的,管理人员受到其本身的素质、知识、经验、技巧的限制,预测不可能完全准确,制定出的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还会发生未曾预料到的情况。这时,控制工作就起了执行和完成计划的保障作用以及在管理控制中产生新的计划、新的目标和新的控制标准的作用。通过控制工作,能够为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使之了解计划的执行进程和执行中出现的偏差以及偏差的大小,并据此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对于那些可以控制的偏差,通过组织结构,查究责任,予以纠正;而对那些不可控制的偏差,则立即修正计划,使之符合实际。(2)控制工作可以维持或改变其他管理职能活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在管理的五个职能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控制工作通过纠正偏差的行动与其他四个职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管理过程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虽然计划工作必须先于控制活动,但其目标是不会自动实现的。一旦计划付诸实施,控制工作就必须穿插其中进行。它对于衡量计划的执行进度,乃至发现并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进行有效的控制,还必须制定计划,必须有组织保证,必须要配备合适的人员,必须给予正确的领导。所以说,控制工作存在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它不仅可以维持其他职能的正常活动.而且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纠正偏差的行动来改变其他管理职能的活动。 17.2.试述一般控制与控制工作的异同点。答:(1)相同点:两者的基本活动过程是相同的。①同是一个信息反馈过程,控制工作的实质也是信息反馈,通过信息反馈,发现管理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促进系统进行不断的调节和改革,使其逐渐趋于稳定、完善、直至达到优化状态。.②控制工作也有两个前提条件,即计划指标在控制工作中转化为控制标准;有相应的监督控制机构和人员,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调整,保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③控制也包含三个基本步骤,即拟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2)不同点:①一般控制实质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反馈,它的纠正措施往往是即刻就付诸实施的。而控制工作就要复杂得多,管理者要衡量实际成效,并将之与标准相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原因,并随之做出必要的纠正。②一般控制中的反馈“信息”,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对于管理控制工作中的“信息”来说,它们所包含的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这种管理信息和管理系统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③一般控制的目的是设法使系统运行产生的偏差不超出允许范围,维持系统活动在某一平衡点上。控制工作的目的不仅要按照原定计划,维持组织正常活动,实现既定目标,而且还要力求使组织有所创新,以达到新的高度,提出和实现新的目标。 18.1.试述平衡计分卡模型将绩效指标分为四个方面理由。答:(1)财务方面的绩效指标所关注的是股东盼利益,即公司是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投资回报,是否为股东创造了价值。(2)企业在财务方面的成功取决于它能否为顾客创造价值,从而顾客满意与否成为财务成功的前提条件。但顾客的满意应当是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实现的,不能因不顾一切取悦顾客而招致破产。(3)为顾客创造价值还必须是持久的。为了保证企业明天仍会被顾客欣赏并保持资源的有效利用,组织及其员工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发展。基于上述道理,平衡计分卡将绩效指标分成了财务、顾客、内部过程舜口学习与成长四大类别,每一类别反映公司绩效的一个特定方面。这四类指标的内容必须与每个组织的情况相适应,必须反映并体现出组织的宗旨和战略。 19.1.试述管理信息系统与技术对组织和管理的影响与作用。答: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先进的智力化的生产力要素,对组织管理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集中表现在:(1)促进管理方式的变革。①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管理决策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科学化。②改变组织沟通、协调的方式。③极大地提升了计划与控制的能力和效能。(2)导致组织结构扁平化与沟通水平化。①由于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管理者提供高质量、及时、相关和相对完整的信息,从而降低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使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②管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网络化的沟通结构,导致组织内水平沟通信息流的日益增长。(3)触发业务流程再造。①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作为革命性的生产力要素,它所支持和实现的自动化地工作,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改变着组织的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还会对组织中的个人产生影响。(4)建立和保持组织的竞争优势。①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具有快速响应能力,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成为提高组织的竞争力的有力武器。②通过增加水平信息流、打破分隔部门的壁垒,计算机网络能够使管理者提高质量和顾客响应度,并更加勇于创新。

第四篇:自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论述题汇总

一、论述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加以评价。 答:

(一)主要观点

(1)经济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战略,它不限制市场的统一,也不必再一切情况下都追求进可能高级的其他的一体化。

(2)两级分化是伴随着一体化的一种特征,只能通过强有力的共同机构和政治意志制定系统的政策来规避它。

(3)鉴于私营部门在发展中国家一体化进程中式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有效政府干预对于经济一体化的成功是重要的。

(4)发展中国家的一体化是集体自力更生的手段和按照新秩序逐渐变革世界经济的要素

(二)理论评价

(1)它突破了以往的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研究方法。

(2)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困难,诸如民族经济的软弱,跨国公司的作用,两极分化,旧的国际贸易秩序的存在,故而把一体化的看作诗集体自力更生的手段和按照新秩序逐渐变革世界经济的要素。

(3)在制定经济一体化政策时,要进行综合考虑,一方面要考虑经济要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政治和机构要素,密切结合本国和本地区的实际。生产和基础设施时经济一体化的基本领域,进行区域工业化,协调对待外国资本等等。鲍式的经济一体化比较切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故日益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欢迎,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依据。

二、论述普惠制的主要原则以及在现实在的执行情况

普惠制的三大基本原则:普遍性、非歧视性、非互惠性。

所谓普遍性,是指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制成品和关制成品给予普遍的优惠待遇。

所谓非歧视性,是指应使所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都不受歧视,都能享受普惠制的待遇。

所谓非互惠性,是指发达国家应单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关税优惠,而不要求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提供反向优惠。

但在现实中,这三大原则并未完全得到有效实施,一些发达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采取例外措施,使他们享受不到普惠制待遇,具体表现在:(1)把某些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受惠国之外。如:美国规定以下国家不得享受普惠制待遇:一是社会主义国家;二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三是与美国在政治上有冲突和对立的国家等。(2)对“敏感性”的工业产品不给予普惠制待遇。(3)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使发展中国家不能充分全面地享受普惠制待遇。

三、.结合非关税措施内容,论述针对西方国家的中国出口食品“安全威胁”论的应对策略。

出品食品质量标准属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种非关税措施。对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出口食品的“安全威胁”论,我国应采用的应对策略有:

(1)加强宣传,驳斥西方国家对中国出口食品“安全威胁”的不实宣传。 (2)加强我国出口食品的安全标准审查和出口检验工作,把好国门,尽可能减少问题食品的出口。

(3)加强对出口食品企业的登记监管,对于查实的问题食品出口企业坚决实施严格的经济和纪律处罚。

四、.结合非关税措施的内容,论述应对西方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实施进口配额限制的策略

对于西方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实施的进口配额限制,我国应采取的应对策略有:

(1)对于实物配额限制,我国应该提高出口纺织品的质量和档次,争取既定配额下的最大利润和创汇;

(2)对于金额配额限制,我国应该提高纺织品的出口价格,争取既定配额下的最大利润和创汇;

(3)我国还应该鼓励优势企业到设限国去投资设厂,或兼并当地企业,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以避开进口配额限制。

五、.试述幼稚产业保护政策的适用条件

幼稚产业保护政策的适用条件有:

(1)必须是具有发展前途、潜在发展优势的幼稚产业。 (2)必须是在共发展过程中,面临国外强大的竞争压力。 (3)保护的时间必须有限。

六、结合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分析超保护贸易政策的适用条件。

超保护贸易政策的适用条件有:

(1)有效需求不足。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当有效需求不足时,通过政府的超保护贸易政策,可以增加有效需求,劳动草除根就业和经济增长。

(2)其他国家不会采取报复措施。本国大量增加出口和限制进口,会减少其他国家的有效需求,给其他国家的就业和经济增长事带来不利影响,如果他们采取报复措施,则超保护贸易政策的作用就会受到不利影响。

(3)世界的总进口值在增加,只有在其他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有效需求增加,总进口值增加的情况下,本国的超保护贸易政策才会顺利实施

七、试述二战后世界各国贸易政策趋于自由化的趋势

(1)二战后,世界各国贸易政策的总趋势是趋于自由贸易,各国大幅度地降低了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大发展。

(2)二战后,自由贸易从一国和地区向世界范围发展。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实施了自由贸易政策,甚至社会主义国家也通过对外开放,转向了自由贸易政策。

(3)二战后,自由贸易政策已经从一国政府的政策行为转变为国际经济组织的集体行为。世界主要国家均加入了GATT或WTO。

(4)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不同时期,以新的形式在不断表现

八、、试述凯恩斯的“保护就业理论”。

答:(1)凯恩斯的“保护就业理论”形成与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之后,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基础,以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资本效率、灵活偏好三个基本规律为核心,以国家干预经济为政策,把外贸和国内就业结合起来,创立了保护就业理论。

(2)凯恩斯主义的投资乘数原理指一国由于投资而引发的国民收入变动是投资量的N倍,倍数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同理,一国的出口和进口波动会对国民收入的变动产生倍数效应,这就是对外贸易乘(K=1/(1-边际消费倾向)原理。外贸差额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公式为:国民收入=(投资额度±贸易差额)×贸易乘数。因此扩大出口,减少进口可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

(3)该理论侧重于政策实施方面,没有考虑到国家之间贸易政策的连锁反应和报复反应。扩大贸易顺差只有在世界总贸易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成行,否则依靠出口价格来维持顺差的做法对国民经济无法长期奏效。

九、试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积极意义

(1)保护幼稚产业理论认为把经济看作一个规律性的历史过程,强调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

(2)保护幼稚产业理论认为国家生产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3)保护幼稚产业强调保护过渡性和选择性。

(4)保护幼稚产业对美国、德国当时经济政策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试论入世对我国外贸总量与外贸结构的影响。

十、试论入世对我国外贸总量与外贸结构的影响。

1)入世将推动我国的外贸总量增长和外贸结构的改善。

(2)入世后,世贸组织各成员将向我国的出口开放更大的市场,增加我国的出口;我国也将削减各种贸易壁垒,增加进口,因此进出口总量将会更快增长。另外,我国开放服务贸易领城,落实世贸组织的投资措施协定和知识产权协定还将增加外资的引进,从而增加我国的外汇收人,增加我国的进口能力。三资企业的增加也将提高我国的出口能力,因此,引进外资将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外贸总量。 (3)入世将改善我国外贸的结构。

①入世将改普我网外贸的产品结构。入世后,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将会增加。 ②入世将改善我国外贸的地区结构。人世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将获得更快的发展。

③人世将改善我国外贸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入世后,我国的外贸经营权将对内对外开放,多种所有制企业经营外贸,将会打破国有外贸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会促进外贸领城的竞争,促使成本下降,效益.提升。

④入世将会改善我国外贸的大中小型企业的组织结钩。人世后,外国大型跨国公司将会进入我国外贸领域,我国国内的大型外贸企业也会通过上市、兼并重组、合股等方式迅速做大做强,以迎接国外跨国公司的挑战,外资经营权的开放将会使大量中小企业涉足外贸领域。

十一、以进口配额为例说明非关税的特点,并论述如何突破非关税壁垒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 答:(1)非关税壁垒是指关税之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 (2)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3)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更能直接达到目的。 (4)非关税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

(5)非关税壁垒种类繁多,但其中最常见的是进口配额制。进口配额制又称进口限额制,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 (6)凡是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额内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不准进口或征收更高的进口关税或罚后再进口。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数量限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7)针对进口数量配额的特点,出口国家可以通过限制出口数量,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质量,从而提高出口商品的价值,最终出口数量减少的情况下,使出口总值不变甚至提高。

(8)除此之外,对于国别配额还可以通过第三个国家进行转口贸易来突破配额的限制。

十二、什么是国际商务谈判?它一般贸易洽谈相比共性和特殊性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在对外经济贸易中买卖双方为了达成某笔交易就交易的各项条件进行协商过程。国际商务谈判具有一般贸易洽谈的共性,又具有对外贸易谈判的特殊性。

共性表现在:

(1)商务谈判的目的集中而鲜明地指出向经济上的利益。

(2)商务谈判本身就是解决活动的组成部分或直接就是一项经营活动,任何经济活动均讲究经济利益。

(3)虽然商务谈判所涉及的项目和要素不只是价格,但价格是谈判的核心内容。

商务谈判与一般贸易谈判的特殊性表现在:

(1)对外经济贸易谈判既是一笔交易的同时也是一项涉外活动,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2)外贸商务谈判商讨的是两国或者两个地区的企业之间的商务关系,应按国际惯例办事。

(3)由于对外经济贸易谈判涉及的面广,因而从事外贸商务谈判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提供了更高的要求。

十三、试述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各种因素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国际价值量 答:(1)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因素包括:劳动生产率、劳动强度、贸易参加国的贸易量。

(2)劳动生产率对国际价值量的影响: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越少,单位商品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单位商品价值量就越大,劳动生产率与国际价值量成反比关系。 (3)劳动强度也会影响国际价值量,劳动强度是指劳动的紧张程度,它与价值量成正比例关系。

(4)国际价值量的大小与参加国际贸易国家的贸易量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大多数国际贸易商品时在大致相同的正常的国家社会必要咯阿东时间下生产出来的,则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基本是一致的,反之则不一致。 十

四、试述信用证的定义与特点。

答:(1)信用证是指由银行依照客户的要求和指示或自己主动,在符合信用证条款的条件下,凭规定单据,a.向第三者或其指定方进行付款,或承兑和支付受益人开立的汇票;b.授权另一银行进行该项付款,或承兑和支付汇票;c.授权另一银行议付。

(2)特点:a.信用证是一种银行信用,用开证行以自己的信用作出付款的保证,银行处于第一付款人的地位,开证银行对受益人的责任是一种独立的责任。b.信用证是一种独立的文件,信用证的开立是以买卖合同为依据,但信用证一经开出,就成为独立于买卖合同以外的另一种契约,不受买卖合同的约束,信用证与合同,是相互独立的交易,开证银行和参加信用证业务的其他银行只能按信用证的规定办事。c.信用证是一种单据的买卖,信用证实行的是凭单付款的原则,各方面处理的是单据,银行确定单据表面上是否符合信用证条款为原则,开证行只根据表面上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付款,实行严格付款原则,不仅做到单证一致,还要做到单单一致。

第五篇:《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简答论述题汇总三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简答论述题汇总

48、简述行政单位收入和支出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收入和支出,是行政单位财务活动的基本形式。行政单位的资金运动,是一种单向直线式运动,有别于企业资金的循环周转式运动。收入和支出的关系是:收入是支出的前提,没有收入,就不可能产生支出;支出是收入的继续,组织收入是为了满足支出的需要。行政单位不要求收大于支的差额越大越好,而认为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是最理想的状态。

49、论述行政单位领拨经费的方式。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领拨经费是方式也就是预算拨款方式,一种是划拨资金方式,一种是限额拨款方式。划拨资金,又称实拨资金,是财政部门根据主管会计单位的申请,按月开出预算拨款凭证,通知国库将财政存款从国库直接划转到申请单位在开户银行的存款账户,由主管单位按规定用途办理转拨或支用,月末由用款单位编报单位预算支出报表。限额拨款又称限额管理,是财政机关根据主管会计单位的申请在核定的预算内,分期给用款单位下达用款额度,由主管单位在额度内支用或转拨,月末由银行系统编报支出月服,报告支出情况,并和财政机关进行资金结算。

50、行政单位经费支出按支出对象如何分类?其作用如何?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经费支出按支出对象分类,就是将费用按照编制单位预算的要求进行再分类,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大部分。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考核单位定员、定额的执行情况及行政工作效果。

51、简述行政单位经费支出的报销原则。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行政单位会计人员办理经费支出时,为保证预算资金的节约、合理使用,必须坚持以下原则:①按批准的预算和计划用款,不办理无预算、无计划、无用途或超预算、超计划的支出。②按财务制度和开支标准办理支出,对于擅自增加人员、提高定额,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的支出不予报销。③按合法的原始凭证报销支出,对于不符合制度要求、违反法规、内容不全、手续不备的凭证不予受理。④勤俭节约,讲究支出的经济效果,努力做到少花钱、多办事。⑤严格遵守经费支出核算口径,不得以领代报,以拨作支。

52、简述行政单位经费支出收回如何进行处理?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行政单位经费支出收回按下列规定处理:

1、收回本已列为经费支出报销的款项,冲减当年的经费支出,但不得列为其他收入。

2、收回以前的经费支出,应作为增加上结余,直接记入“结余”科目。

53、简述行政单位会计报表的含义和包括的内容?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行政单位会计报表是根据日常核算的账簿所提供的资料编制的,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经费支出明细表三张主表,以及若干附表,如往来款项明细表、预算外资金收入和其他收入明细表等以及报表附注,基本数字表和报表说明书。

54、简述行政单位会计年终清理结算的主要内容。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它的内容有

一、清理核对预算数字和各项缴拨款数字。

二、清理各项收支款项。

三、清理债权债务等往来结算款项。

四、清查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

55、简述行政单位会计年终转账的含义和具体步骤。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年终转账是一种年末账项调整和结转工作。对于行政单位会计来说,主要是将各收入和支出账户的余额,结转记入“结余”科目,从而结平收入、支出账户的工作。

年终转账的具体步骤是:①进行12月份月结,结出各账户12月份借、贷方发生额合计与全年累计发生额,并结出12月末余额。②编制结账前资产负债表,进行试算平衡。③办理年终冲销转账。④编制结账后资产负债表。

56、论述行政单位结账前后资产负债表的联系和区别?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结账前”的资产负债表和“结账后”的资产负债表,其编制日期都是12月31日,都反映行政单位年末的财务状况。主要区别是:

1、编制依据不同。“结账前”的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是依据年终转账前所结计出的12月31日各总分类账余额填列的;而“结账后”的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是根据年终转账之后各总账账户的年末余额,也就是“结转下年”数填列的。

2、作用不同。编制“结账前”的资产负债表,主要目的是汇集所有账户的年末余额,进行年终转账前的试算平衡,可以说“结账前”的资产负债表是决算资产负债表的工作底稿。“结账后”的决算资产负债表才是真正反映行政单位年末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3、科目状况不同。在“结账前”的资产负债表中,所有会计科目都有余额。而在“结账后”的资产负债表中,收入、支出类科目都已冲平,不再有余额。

57、如何分析行政单位的资产负债表?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首先,从总额平衡关系上把握单位资金活动的全貌及各部分的基本数据。其次,分析收入和支出项目,考核其完成情况,分析其中的对应关系,找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分析要结合“收入支出总表”与“经费支出明细表”从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和对应支出的去向进行对比分析。再次,要分别分析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各项目的情况。

58、什么叫经费支出明细表?如何利用经费支出明细表进行分析?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经费支出明细表是反映行政单位一定时期内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报表,是考核行政单位实际经费支出情况的依据。利用经费支出明细表提供的资料,可以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分析:

1、分析预算执行情况。

2、运用结构分析法分析各费用项目的比重。

3、将本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 年与以前实际支出数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考察总支出和各项目经费的发展变化趋势,分析其增减变化的原因,发现问题,提出节约合理使用的办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59、论述行政单位会计报表审核的主要内容。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会计报表的审核包括政策性审核和技术性审核两个方面。政策性审核包括

1、预算报告情况的审核。

2、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审核。

3、各项收入、支出的审核。

4、往来款项和财产物资的审核。技术性审核包括

1、审核上下级单位之间预算拨款和专项资金的拨出、拨入数,其他资金的上缴、下拨数是否一致。

2、审核上下有关数字是否一致。

3、审核各个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4、审核各个报表中数字计算是否正确。

5、审核会计报表中的数字与业务部门提供的数字是否一致。

60、简述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两种形式。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形式有两种:非成本核算单位,根据事业收支计划从政府取得预算经费,组织部分业务收入,按照规定用途安排各项事业支出,其执行结果即收支结余或超支。实行成本核算单位,是从货币资金开始又回到货币资金的运动过程。

6

1、论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事业单位会计由于它的性质和具体任务与财政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不同,它具有以下特点:①核算对象不同。事业单位会计不仅要核算预算资金的领取、创收、使用及执行结果;又要核算经营资金活动过程及其结果。②会计结账基础不同。事业单位会计既采用“收付实现制”,又采用“权责发生制”。③计核算内容不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更广,不仅要核算预算收支余超,还要核算成本费用,计算收益。④会计科目设置、会计报表种类不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必须根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要求,满足会计核算要求,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管理。在会计科目设置上,既有预算资金收支科目,又有成本费用科目。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有经营支出明细表、净资产变动情况表等,而财政会计、行政单位会计报表中无此表。

6

2、简述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特点。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事业单位会计科目最突出的特点是,既有经费收支会计科目;又有成本费用、待摊预提费用、经营结余和结余分配等总账科目,但又不完全照搬企业成本核算会计科目,如未设置“材料采购”和“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6

3、如何确定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对实行内部成本费用核算的单位取得的无形资产,其价值应在一定期限内平均摊销。一定期限是指,凡法律和合同及单位申请书分别规定有法定有限期和受益年限的,按二者年限最短的原则确定;法律未规定有限期的,按合同或单位申请书规定的受益年限确定;法律、合同或单位申请书都未规定的,按预计受益年限确定;受益期限难以预计的,按不小于10年的期限确定;未实行内部成本费用核算的单位,按实际成本一次计入支出。

6

4、简述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按其基本特征进行的分类。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按会计报表的基本特征分为: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建投资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

6

5、论述对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主要利用哪些指标进行分析?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对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主要利用负债比率、资金周转率、经费自给率这三个指标来分析。(需要具体写出指标的计算公式)

7

3、简述行政单位经费支出按其与行政工作任务的关系进行分类?

自考名师王学军解答提示行政单位经费支出按其与行政工作任务的关系分为: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支出。需要进一步解释具体各类的含义。

本文源于中国大学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蓝月亮薪酬范文下一篇:篮球赛规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