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的教学设计

2022-12-05

第一篇:子夜吴歌的教学设计

子夜吴歌

诗中的秋盘点

《子夜吴歌.秋歌》作者: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诗意: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意:

一场雨刚刚过去,深山中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皎洁

的月光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中传出洗衣服姑娘的谈笑声,莲蓬微微活动,渔舟正下水撒网。任凭

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寻陆鸿渐不遇唐·僧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诗意:

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但沿着乡间小路,一直走过桑麻丛中才能见到。 新居旁的篱笆边上,都栽种上了菊花,到了深秋时节,尚未见它开放。敲响柴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想要离去时,就顺便向西面邻居家打听

一下情况。

邻人告诉说:陆羽先生到山里去了,每天回来时,往往都是太阳快要落山

了。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作者:【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 我叹息与二位作别,不知有何意想?请下马,我们把盏谈谈贬谪的地方。 李少府去巫峡,听到猿啼落泪数行,王少府到衡阳,多寄雁书是我所望。 去长沙的可见到青枫江上远航秋帆; 往巴东的可想象白帝城边古木疏黄。 如今盛世,朝迁恩泽有如雨露普降; 别离总是暂时的,请别再犹豫彷徨!

秋 思(张 籍)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逢入京使】

岑参

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向东望着故乡路途那么漫长,热泪洒满了两袖,湿漉漉的没有干。 家书匆匆写就, 又担心没有把意思说尽,捎信的人就要上路,又把封好的信打开再审视一番。

 

第二篇:蒙曼解读李白《子夜吴歌》之《冬歌》

朋友们,大家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跟大家分享李白《子夜吴歌》的第四首《冬歌》,也是我们这个节目最后一首诗: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一直觉得呀,“子夜四时歌”这个题目本身就特别有诗意,春天怎样,夏天怎样,秋天怎样,冬天又怎样?四季的风物也正是四季的心情,让人就在这样的季节轮回里度过一年又一年,可是四季到底应该是怎样的风物、怎样的心情呢?宋朝的无门慧开禅师写过一首诗,到现在还广为传颂,他是这么说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真是一位高僧写出来的诗,让人把一切挂碍都放下,心头全无闲事、俗事,这才能享受人间好时节。

可李白不是高僧啊,我们最喜欢他的地方恰恰在于他是谪仙人,却又那么热爱人间,热爱人间的名山大川、热爱人间的美酒佳肴、热爱人间的功名利禄,也热爱人间的儿女情长。这天上的气度和人间的情怀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李白,也才成就了真正的李白。那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李白的四时歌,并非是没有任何闲事儿的春花秋月、夏风冬雪,而是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事情,确切地说是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女工,什么女工呢?春日采桑、夏日采莲、秋夜捣衣,那冬天呢,如果真是闲人,冬天应该去赏雪,像《红楼梦》第49回写的“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可李白笔下的冬天,不是闺阁女儿打发时光的风雅,而是一个饱经 沧桑的主妇赶制寒衣的辛劳,他是怎么写的呢?看前两句: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明天早晨驿使就要出发了,今天夜里赶紧给出征在外的丈夫,赶制寒衣。这两句诗啊,真是匠心独具,一开头就是满满的戏剧性,戏剧性在哪?在事出仓促、措手不及。本来丈夫在边关打仗,妻子在家中守候,惦记当然是惦记,但也无可奈何吧。可是呢,忽然之间驿使降临了,说要到丈夫戍边的那个地方去,这让每天牵肠挂肚的妻子何等惊喜呀,一定要托他给丈夫带点什么。可是呢,紧接着驿使又发话了,公务紧急,我明天一早就要走,这又让当妻子的何等焦虑啊!什么都想带,却又什么都来不及准备,怎么办呢?还记得岑参的《逢入京使》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那也是忽然遇见了驿使,两个人都急着赶路,仓卒之际,甚至连写一封信都不行,只能“凭君传语报平安”了,这是何等无奈呀!这一次呢,这一次好歹还留了一夜的时间。所以呀,思妇下定决心挑灯夜战,无论如何也要给丈夫赶制出一件足以御寒的冬衣,这就是“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那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不是裁征袍、剪征袍,不是制征袍,而是“絮征袍”呢?因为这是冬天哪,是送寒衣的季节呀,妻子生怕丈夫不够暖,所以一定要絮一层绵,再絮一层绵,这就是天宝宫女所谓的“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多少情义,就在这一个“絮”字里头了。“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此时的思妇其实也是在自己的战场上啊,对她来说“明朝驿使发”就是铁的命令,她那“一夜絮征袍”的紧张与急切,一点儿也不亚于在真正的战场上厉兵秣马、枕戈待旦的丈夫。那 接下来呢,接下来就是紧张劳作的过程了: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这真是“冬歌”,十个字,季节感全出来了!很多人一定觉得,只有用皑皑白雪,才能表现出冬天的神韵吧,可是李白就是李白,他不写雪,照样能让冬天寒冷而洁净,寒冷在哪里?在冬夜抽针、把剪时候的感受。冬夜做活,裸露在外面的手本来就是凉的,而针呢,又是金属制品,金属导热,每抽一次针,手都会被冰一下,变得更凉一点,更僵硬一点。那细小的铁针尚且如此,更大的剪刀又会如何呢?岂不像握住一块冰一样,令人生畏呀,这就是“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冬夜的寒冷感活灵活现了吧?那洁净感又在哪儿呢?在素手上。我们一直说李白是追求美的,一个征人的妻子,一个操劳的主妇,她的手是什么样,也许是粗糙皴裂的吧。但是李白绝不会这样写,在李白的心里,在李白的笔下,这个普通的征人妇也拥有一双如玉的素手,跟著名的美女罗敷是一样的。那可能有人会说了,这不是违反了现实主义原则了吗?是啊,这不体现现实主义原则,但是它体现了中国从屈原开始的另一个原则——象征主义原则,屈原笔下为什么有那么多香草美人?因为诗人心中永远孜孜追求的明君“美政”啊!司马迁讲:“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李白继承的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象征主义传统。冬夜抽针的手必须是素手,因为冬夜抽针的人有一颗素心。 本来冬夜苦寒,“银针不堪抽,剪刀不堪把”,可是呢,这样的感觉非但没有让思妇放弃,反倒让她更加坚定起来。假使家里都已经这样冷,边关的丈夫又该如何呢?想到这里,思妇一定又暗暗地加了一把劲儿,这个抽针握剪的频率更高了呀。她对丈夫的万般情意全都寄托在这忙忙碌碌的一双手上,她的手怎能不是美好的素手呢?冬夜固然是冷的,冷得让人不堪,但这刺骨的寒冷背后又有那样温暖的情义,这焦急的针脚背后又是那样绵长的相思,这不才是冬天最美的画面吗?那写到这里,主要内容都已经出来了,怎么收尾呢?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我把这千针万线做好的衣服托付给你,请你带给我远方的丈夫,请问你要几天才能把它带到临洮啊?这话说的真急啊,和开头一样急,开头急在哪儿?在“明朝驿使发”一上来就是急如星火,那是谁急?驿使急。公务在身,不得耽搁,有什么东西明天早晨必须交给我。想来面对这样突如其来、不给人喘息之机的驿使,做妻子的一定也抱怨过吧?怎么这么急呀?怎么不多给我几天时间准备呀?可是到了结尾,“几日到临洮”?还是急,这一次是谁急?是思妇急呀,现在不是驿使在催她,而是她在迫不及待地催驿使了,“临洮那样遥远,你要几天才能到啊?”从被别人催到催别人,这不是剧情反转嘛,为什么会反转?因为牵挂呀。开头埋怨驿使着急出发,不让她准备更多的东西是因为牵挂;此刻怕驿使走得不够快,不能及时把寒衣交给丈夫,还是因为牵挂。唐朝女诗人陈玉兰写过一首著名的《寄夫》诗:“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李白这句“几日到临洮”背后,不就是“寒到君边衣到无”的焦虑吗?多少深情,多少牵挂,就在这反转过来的催促之中了。整首诗写得一波三折而又语浅情深,真是民歌本色、李白风神。

讲完《冬歌》,我们再来回顾这整个四首《子夜吴歌》吧。《春歌》写罗敷采桑,《夏歌》写西施采莲,《秋歌》写思妇月下捣衣,《冬歌》还是写思妇,寒夜絮袍。从时间上讲,春和夏属阳,所以用白天的场景,秋和冬属阴,所以用夜晚的场景。那从人物上来讲,春和夏的主人公都是明媚鲜艳的女儿,而秋和冬的主人公,则是体味过生活苦辣酸甜的妇人。虽说罗敷和西施是倾国倾城的奇女子,而捣衣絮衣的思妇只是普通的征人妇,但是我们何妨不把这四首诗连在一起,想象成一个女儿的成长经历呢。她从青葱如桑叶的小女孩,长成明艳如荷花的大姑娘,再成长为一个经历了离别之苦的月下思妇,直至锻炼成为一个不仅能够独自挑门立户,同时还能照应千里 之外丈夫的成熟女性,这不也是最丰满、最美好的人生四时吗?

非常有趣的是,咱们这个节目最开始就是冬日之歌,那是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要结束了,还是冬日之歌,是李白的“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那为什么用这样的两首诗来开篇和收尾呢?因为这是一个男子和一个妇女的故事啊,也是一千多年前,男男女女在冬天寻找温暖,乃至制造温暖的故事。我喜欢这样的对比感,也喜欢这样的丰富度,对我来说,这就是唐诗的味道,也是生活的味道。

我们这个节目讲了七个月,七个月中间也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情,像“明朝驿使发”那样突然,让我也感受到“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的艰难,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还是一首都没停,一首都没中断地讲到了今天,为什么呀?如果说支撑思妇“一夜絮征袍”的力量是远在临洮的良人,那么支持我讲下去的就是听众朋友,是我们背后那苍凉感慨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还有我们心中生生不息的“千里莺啼绿映红”。张若虚讲:“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冬日之后,是下一个春天波澜壮阔的开始,那么我们呢,我们是否还会再见? 无论如何衷心地谢谢大家!

第三篇:《子夜》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人在都市

课标单元知识

[内容概说]

本单元学习的是现代都市小说,共节选了两篇课文,一篇是《吴老太爷进城》,节选自茅盾的《子夜》;一篇是《高妈》,节选白老舍的《骆驼祥子》。《吴老太爷进城》通过吴老爷进城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封建遗老已难以适应现代文明,必将被时代无情抛弃的主题。《高妈》通过高妈和祥子的谈话,深刻反映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下层劳动人民挣钱的艰难。

[欣赏指导]

小说鉴赏性阅读的步骤:

1.注意语感;2.展开想像;3.深入体验;4.力求领悟。

[能力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城市小说的发展概貌。

2.学习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手法。

3.欣赏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

4.鉴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高考命题趋向:

高考客观型现代文阅读命题思路。

高考现代文阅读在命题方面是有一套命题思路的,这就是近几年来逐渐形成的规律:

阅读,首先是正确理解词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概括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语意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这三步命题思路,也是我们识题的思路,这就是“解释语义——筛选信息——思维加工——合理推断”。

《子夜》教学设计

本课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子夜》的思想内容。

理解并掌握吴老太爷的心理感受。

鉴赏本文独特的景物描写。

概括当时的社会环境。

文本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子夜》1933年1月出版,它标去着茅盾创作的成熟,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小说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由振兴民族工业到最终破产的悲剧命运为轴心,以吴荪甫与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冲突为焦点,展示了1930年5 月到7月的社会生活,通过这两个月的历史横断面充分表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全书共分九章,主要地点是上海。从纵的方面看,是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而做的种种努力,写他如何苦心孤诣经营他的庞大企业,如何吞并小企业,如果用残酷的手段剥削工人,如何收买工贼,破坏罢工,最终却被外国资本支持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所击败。从横的方面来说,有内地乡镇土豪劣绅的没落,农民的暴动,工人的罢工,交际花的活动,青年男女的恋爱……作品牵涉了从城市到农村的众多头绪。可以说,小说的构思是庞大的,它围绕中心事件,把复杂万端的人物、情节等浓缩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

◇2.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家庭,从小受到了开明的教育。193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期满

第四篇:水乡歌的教学设计

水乡歌

教材简析:

《水乡歌》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这是一首诗歌,歌颂 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有三个小节:第一节写水多,说明水乡的自然资源丰富;第二节写船多,表现水乡人民的勤劳;第三节写歌多,说明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睛之笔使人如闻劳动者的愉快歌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诗歌每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

诗歌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每一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故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诗歌充分借鉴了江南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一篇训练朗诵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想象。

1、出示图片,师描述:小朋友,我们的祖国可大啦!可美啦!不仅有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有骄阳似火的海岛,有冰天雪地的高原,还有如诗如画的江南,祖国的美景真是说也说不完,赞也赞不完。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赞美江南的诗歌。(出示课题,齐读)

2、范读。〔电脑课件以水乡为背景在悠扬的乐声中出示诗歌内容〕

3、交流:你们听了以后,觉得水乡怎么样啊?

【设计意图:教师在优美的乐声中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让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充分想象,激发了学生读书与想去游玩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合作初读。

1、初读激趣:这么美的水乡,你们一定很想去游玩!别急,周老师今天就免费做一回你们的导游,带你们去欣赏一下水乡风光。不过,在出发前有个要求,哪一个小组通过合作把这首诗歌读正确了,读流利了,我就把参观的门票给你!好吗?

2、学生自读。(在组长带领下,先读生字,再轮读诗歌,互相检查纠正。)

3、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小组读,师生共评)

4、小结:看来,刚才大家合作得都不错,大家拿好门票,我们准备出发啦!(播放《郊游》)

过渡:嘿!到达水乡啦!(整个黑板展示水乡的美景)

5、齐读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水乡,看一看。思考:这里与别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呢?有什么特点呢?

5、交流:(板书:水多、船多、歌多!)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朗读。为了强化初读,一开始就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跟文本充分对话。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化初读,就能给他们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三、模拟游玩,赏读诗歌。 ㈠ 导读第一节诗。

1、导入:小朋友说得真好,哪一小节写水多?

2、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水乡的水多呢?请同学们再读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把描写水多的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3、交流:

①找关键词(相机标红):千条、万条、一个连一个、处处(相机点评,促读)

随机解惑:A、“渠”联系学过的成语“水到渠成”来突破,或出示图来理解“渠”——人工挖的河道叫渠。 B、“处处”换近义词“到处”理解。 C、引导学生知道“千”、“万”是概数,引导学生说说还能用哪些词语来表示数量多, 像这样的渠和比这大的多的河,水乡有多少呢?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就叫“成千上万”。引读读出千„„,万„„ ②想象理解“绿水荡清波”: 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的眼前总离不开——水。小朋友们,想想看,风轻轻吹过来,芦苇和水就怎么样啦? 用你的手,用你的动作,比划比划。(学生伸出双手做“荡”的摆动样) 小朋友闭上眼睛,在水边你仿佛能看到什么呢? (生自由说:我仿佛看到了„„) 追问:再走近一点,你还能看到什么? 水底有——,哎呀,水真清呀,水真绿呀! 板书:水清、水美

④感情朗读。(感受水乡水多、水美)

4、总结:看到这样美的水,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出示:在水乡,我多想(),水乡真() 。

。 引读这三句:水乡真美啊!走进水乡就能看到千——,万——,就能看到池塘——,还能看到处处

5、指导有感情朗读: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或者再加上自己的动作)来让在座的游客们体会到水乡的第一大特色——“水多、水美”呢?(指读、评读) 咱们再一起来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水乡的美。(齐读)

6、总结学法:能读出美来说明你们真的读懂了,现在我们一起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学习第一小节的呢?

出示自学提示(1)读:自己读诗,同桌讨论(2)划:划出描写“多”的词语(3)想:想象画面,读出美景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作用,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㈡ 导读第二节诗

1、小结过渡:水乡美,首先美在水乡的水:渠水哗哗流淌,河水清澈荡漾,池塘波光粼粼,有水就肯定有什么?(指图上的船)因此,水乡不仅(水多),而且(船多)。

2、指读第二节,思考:在第二节诗歌中又有哪些词句让我们体会到水乡的“船多”呢?把相关的字词划下来。

3、交流:

①找关键词(相机标红):千只、万只、白帆片片、漂满 利用录像直观认识“驳”。 (它也是一种船,没有动力装置,有拖轮拉着或推着行驶。)

②理解“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这一句比喻句 出示图,说说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指导找出白帆与云朵的相似之处, 引导学生练习说话:作者把白帆片片比作白云朵朵,多美呀?我们能不能也来学着这样打比方呢? 小船弯弯像——。 荷叶圆圆像——。

【设计意图:此处的说话练习,我想,要让低年级的学生理解比喻句的知识,是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分步走,要先指导学生看图,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逐步推进,让学生说出白帆是白色的,白云也是白色的,白帆在水面上移动,有飘动感,云朵在空中飘,也动。再就是出示几个句子进行练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只讲能构成比喻句的两者之间要有共同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很有必要。】

4、指导朗读:通过你们的想象,水乡的小船变得更美了。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话吧。

5、升华情感:那老师想问问你们,水乡这么多的船在忙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图片:运货、捕鱼、捉虾、采莲藕、摘菱角、采莲蓬

师小结:这么多的船在不停的忙碌着,他们有的忙着捕鱼虾、有的忙着采莲藕,有的忙着运货物,水乡人可真——勤劳呀!

6、感情朗读:你们看(指图)蓝天、白云、绿树、小桥,绿水清波中,白帆片片,是多美的一幅水乡风光图呀!这一回,谁来当一回小导游呢?(练、指、评)

【设计意图:“在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是语言学和心理学的一条法则,在这节诗中“驳”是一个难点,通过精彩的录像,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器官,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想说,乐说,有话可说。】 ㈢ 导读第三节诗

1、过渡:听!河岸上水乡人唱起了甜美的水乡歌。

2、课件播放录像《太湖美》,边看边想:是什么原因使水乡人不由唱起了歌呢?

3、激情: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歌,名字就叫《太湖美》,太湖就在咱们无锡,原来,我们都是水乡人,此时此刻,你感到怎么样?(高兴、自豪、幸福、激动)好,就请你们带着这种感情自由练读这一节诗歌。

4、指读: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的喜悦和自豪之情?读了这一节诗,你从哪儿看出来歌多的?

5、交流:

①找关键词(相机标红):千首歌、万首歌,飘满湖荡飘满河。 ②质疑:读了这一句,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6、师小结:对呀,现在鱼儿虾呀,菱角呀,莲藕呀,都丰收了。是呀,看到这一箩又一箩的菱角,一箩又一箩的鱼虾,一箩又一箩的粮食,都装的满满的像小山似的了,水乡的人们唱起了歌曲一首又一首,他们的心情怎么样?

7、想象说话:他们会唱些什么?水乡的新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口头填空:(

)的歌

(

)的生活 板书:幸福

8、指导朗读:(引读段落„„)

【设计意图:通过揭示歌曲的名字,好似相声中的“包袱”突然甩出,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营造了一个有利于感情朗读的场,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了热爱家乡的教育。】

四、总结升华

水乡是一幅优美的画,是一首动听的歌。让我们满怀喜悦,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歌。(配乐齐读)

五、指导习字,布置作业。

1、指导字书写。

2、课外作业:(A)收集有关水乡的歌谣或画片,了解水乡还有什么多,尝试创作诗歌。(B)画一画水乡画,写上你想留给水乡的话。 【设计意图:叶圣陶曾说过:“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读是阅读的基础,运用才是学习的目的,要使学生真正将课文中的规范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必须设计迁移运用的练习,让学生在说写中学会运用规范的语言。】

板书设计:

水乡歌

水多

水清、美 船多

人们勤劳 歌多

生活幸福

专家评价意见

伴随着小朋友那清脆嘹亮的歌声,《水乡歌》拉开了帷幕。一幅浓墨重彩的水乡图画令孩子们遐想万千,也令我身临其境。习老师的课给人行云流水的感觉,她精湛的教学技艺、对教材独到准确的见解,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对教育的热爱。

在这节课中,她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质疑,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创设了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习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第一段以后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第二段、第三段课文,还让学生进行了质疑,质疑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孩子的质疑能力要从小培养,不是盲目给他们一个题目让他们质疑,毕竟还是二年级的孩子,要让他有了一定感知以后才能进行质疑,这样的质疑就更有效果,目的更加明确。

习老师在教学中尤其突出学生的体验,通过朗读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水多、船多、歌多。这些特点在学生的朗读中清晰可见,习老师在指导读书时,采用了搀-扶-放的方式,这真是一堂真实、朴实、扎实的课。

第五篇:卖报歌的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这是音乐家聂耳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首反映穷苦孩子生活的歌曲。 曲调明快、流畅,并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辛辣诙谐的笔调,深刻地描述了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以及对光明的渴望。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在思想上、理解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他能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内容,但是对于有感情演唱还是比较欠缺的。这节课我上了三次,每一次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带着对第一节课的问题我设计了第二节课,带着第二节课的问题我设计了第三节课,最后通过马老师的评课,我又重新设计了教案。现在针对前三节课出现的问题,我做一下反思。

第一节:

在这节课中,我的着力点是“叫卖声”。以师卖报纸为导入,继而引发出生 活中的其他叫卖声。但是我的方向错了,教材没有理解透彻。我以为有感情的叫卖就可以引导孩子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所以整节课的时间都浪费在“怎样的叫卖声”上,以至于都下课了,还有两个环节没有进行。而且导入似乎也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整节课我说了好多,而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重难点也没有解决好,这节课以失败告终,主观上还怪罪三一班孩子纪律差,环节无法进行下去。但事实上是自身的侧重点有问题。

第二节:

针对第一节课出现的问题,我接纳了都老师给我建议,导入以小短剧的形式出现,这个环节学生参与了进来,与师一起卖报纸。情绪霎时被调动了起来,我的情绪也非常好,就着好情绪,赶紧进行下一环节的听。在听的环节也进行的很顺利,该有的情绪学生都听出来了,语言表达的也很准确。而且在听中,导出了难点——后十六分音符的演唱,并且解决了。

但就是在听小报童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上,可能学生不太理解状态和态度,所以答案五花八门。由此可见,提问设计的有问题,学生听不懂。而且每个环节的过渡语说的也不是很好,没有把两个环节衔接的非常自然,这一点在于我本身,需多读书,充实、完善自己。

虽然这节课比起第一节课顺利很多,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于是王主任就我存在的一些问题,帮我设计了第三节课。

第三节:

这节课,与前两节课设计的不同点在于:问题的设置上,教师没有给学生规定好路线,而是随着学生的思想,加上老师的稍加指点,进行以后的环节。因为前两节课在听上出现的问题,所以我们以为不给学生设置那么多问题,让他们说下自己的感受,会把每段多表达的情感都说出来。然后在唱时再解决难点,这样显得思路比较清晰。

第三节课用的是实小的孩子,以为实小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应该能把不同的情绪听出来。可是,出乎我和王主任的意料,他们没有听出所有的情绪,只听出了一种。

这一下就打乱了我所有的设计,在第一个环节就出现了问题,那么后面的环节还能顺利进行吗?下面还有好多音乐老师在听我的课,我不能在众人面前丢脸啊….于是,虽然鼻尖已冒汗,脸也发烧了,但还是强裝镇定、不慌不乱的又听了一遍。这遍我怕学生还听不出来,于是在听得时候我加上了一些动作,以助于学生们对歌曲的理解。(就在我加上动作的那一刻,我忽然想到:为什么在之前设计教案时没有想到加上动作呢?这是我的强项,反而还把它忘了。)

我还是一遍遍地强调情绪、情感,可想而知,这节课我快把它上成语文课了,还是失败了。

虽然这节课是是失败的,但是在马老师的评课中我学到了很多。马老师一针见血,给我指出了我的问题所在,帮我分析应该怎样去解决问题,怎样

计环节----发挥教师自身的专业特长是最好的教学设计。有了这样的领悟,再反观姗姗老师的课,加上了动作,既有趣又帮助了学生记忆歌词,还能准确的掌握歌曲的情绪,真是一举三得!

一上午四节课,姗姗老师的课通过动作的辅助,轻松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丛丛老师,专业技术过硬,一节课也游刃有余的结束了;王鹏老师,歌不醉人人自醉,把学生带到了童年澎湖湾的记忆中。

很高兴我能参与其中,得到这样的锻炼。虽然这次我讲的不好,但有进步的空间,下次我会讲的更好,让大家眼前一亮。期待自己的进一步提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执业医师申请审核表下一篇:志愿者素质拓展策划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