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办学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15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校企联合办学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校企合作多头管理、职业院校和企业缺乏有效互动、职业院校和企业部分要素缺乏有效整合。将界面管理理论引入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有利于促进校企双方的共赢和深度对接。具体举措:在职业院校内部建立校企联合办学的跨职能部门整合机制,健全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界面对话交流机制,推进职业院校和企业全方面对接。

校企联合办学职业教育论文 篇1:

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探讨

摘要: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解决了双方的需求,文中介绍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含义以及类型,阐述了高技能型人才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探讨走适合教育特点的校企办学之路,总结了校企联合办学的特点及应当引起重视的环节。

关键词:校企联合办学;办学类型;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作者简介:刘莲秋(1964-),女,辽宁盖州人,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副教授;姜涛(1981-),男,黑龙江五常人,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稳步发展,各行各业需要大量多层次、多规格,有文化、有专业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人才,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全面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模式,建立校企间有效的合作机制,培养出符合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的目的是服务社会、提升技能、促进就业。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的同时,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的意义,一是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二是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成长周期,三是学校培养与企业挂钩,避免人才培养过程的盲目性,四是解决了束缚教学设备与生产现场应用同步的“瓶颈”。校企联合办学就是坚持学校与企业合作,双向参与,互利互惠,校企双赢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间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育——偏重基础理论,参加实践——注重动手能力,将两者有机结合的方式。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学生既懂得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具有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应用型学生。

一、校企联合办学的几种主要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校企合作办教育的模式逐渐引入我国。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借鉴国外合作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多样、有中国特点的尝试,并衍生出了不同的形式,取得了初步成果。主要有“2+1”式、“订单”式、“工学交替”式等几种类型。

1.“2+1”模式

这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模式,其含义就是学生用两年的时间,在学校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再用一年的时间,到企业接受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现场教育和顶岗综合训练。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采用这种职教方式,为高等职业教育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黑龙江建职院是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为其他职业学校提供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经验。然而,“2+1”不仅仅是两年与一年的简单叠加,重点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2.“订单”模式

这是由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与培养期限,由高职院校按照校企协议的约定,再进行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其最大特点是:用人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先下“订单”,学校根据“订单”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习期满后再将合格的学生输送到企业。这种模式是一种定向培养,对就业渠道而言,这是一种最为直接的模式。是一种为用人单位定向培养的方式。

3.“工学交替”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一年分为多个时期,不同时期从事理论学习和到企业单位顶岗实践。不同学科,可以有不同的理论学习时期和工作时期。学生在学校理论学习和到企业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其最大特点是,学生先到企业实践,了解生产流程和生产过程,然后再回到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或先在校理论学习,然后再到企业实践。学校和企业各完成育人的一半过程,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校学习理论时是学生,在企业实践时是企业员工。这种模式,重点突出了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因而在企业实习、实训的时间比较长。一般来说,这种学习模式适合于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学生需要较长时间的实习,才能掌握生产实践技术的专长。但该模式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和解决,就是由于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交替进行,理论学习有可能被中断或打乱,难以保持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课程组织困难。

4.其他各具特色的模式

由于各行业的不同特点,很多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特点,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方法。我院结合自身的特点,尝试着“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其主要过程是将部分课程移至实训教室,边讲、边看、边做,学生也可以走上讲台,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在学中干,干中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增加教师、学生、设备之间的互动。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对所学内容的认知度,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办学模式的特点

校企联合办学一般有以下特点:第一,培养目标的应用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服务于第一线,能将设计、规划、业务决策转化为显示产品或服务的较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或智力技能操作型人才,学生走出校门就可以走上工作岗位。第二,专业设置的职业性。专业设置应当具有很强的市场观念,从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出发,凡是市场需求的专业就开办,否则就停办,十分重视专业的职业针对性与岗位的针对性。第三,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就是从某种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把这一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整合起来,将目前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新技术成果纳入课程计划,建立模块式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使学生熟练掌握,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第四,教师队伍的“双师”性。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双师”型素质,既是讲师、教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工艺师等,“双师”型教师应占有一定比例。而非“双师”型教师也应当集多种能力于一身。突出特征包括育人主体与育人环境的双元特征,从育人主体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由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承担育人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再结合学校的优势,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从育人环境来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拥有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利用二者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同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在干中学、学中干,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人才的输入与输出通道更直接,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很有益处。因为校企联合办学的用人单位参与育人过程,能够直接了解学生的成长与学业状况,也可以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考核,所以可以强化用工单位对毕业生的认知程度,实现企业需求与高职院校之间的无缝对接。

三、联合办学的重要意义

校企联合办学更加有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如仅靠学校本身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仅依赖单一的校园环境,依赖学校的设备、设施,没有用工单位的参与教学计划,难免校企脱节,很难满足企业急需的人才要求。通过校企联合,学校既可以依靠企业的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的人才更贴近市场需求,又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使学校立于良性发展的势头。

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最优整合,促进了两种资源的高效利用。第一,通过校企联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增长才干的广阔舞台,使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不但能顺利完成学业,更能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提高就业竞争力。第二,通过校企联合,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的人才优势,与企业在人才需求、技术开发、产品更新、技术咨询、信息沟通等方面进行多方面合作,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产品转化率,这又从另一个渠道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第三,通过校企联合,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实力与品牌效应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反过来,学校也可以引入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促进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转变和教育制度、教学工作的改革,使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专业设置、教学科研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建设等更加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而提升了高职院校的“软实力”,合作双方都从联合中获益。第四,依托校企联合,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原因是:(1)企业可以向学校提出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合作的手段等要求,学校方面也能尽量满足用工方的需求。(2)企业依托学校的科研力量和实验设备等进行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推进了技术进步与产品更新换代。(3)企业参与教育,投资教育,可以树立其在社会上的形象,在有形和无形中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而带来经济效益,提升了企业的品牌效应。校企联合,受益者不仅是学校,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可小觑。

四、联合办学存在的问题

校企联合办学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很完善,诸多矛盾逐渐显现出来。认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制定相应的对策,解决存在的不足。

1.学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领导和教职员工的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认识的欠缺必然会导致行动的迟缓,鼓励机制,带头人机制等制度就贯彻不到位,影响了新模式产生和完善。第二,由于高校自身的惯性与惰性,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走不出原来思维模式的定式。以学校或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依然被沿用,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观没有真正地树立起来,新的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课程体系没有切实地推广开来,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能跳出学科意义上的传统体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或利用率过低等因素。第三,教学管理队伍、师资队伍不能适应校企联合办学形式的步伐,沿用过去的管理方法和授课形式。缺乏具有现场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使教学受到影响。

2.企业方面的原因

第一,多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中,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他们从眼前的利益出发,企业重视效益,轻视人才培养;重视眼前利益,轻视长远发展,不愿意拿出人力和财力与高职院校一起联合培养自身或行业所需人才。部分企业对滞后的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热衷于扩大再生产,漠视与学校联合开展的人才培养。这样不但让学校失去了合作伙伴,也使企业吸纳不到高素质的人才,间接地损害了企业的利益。第二,企业受生产环境、技术安全环境的限制,联合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如发电企业和供用电企业,它们的生产过程有着非常完善的规程约束,一旦出现闪失,企业的产品——电能,就很难保证输出质量,对全社会的影响范围非常广、影响程度非常深,轻则影响经济效益,重则会引起社会问题。因此,企业不愿意冒险接受学生的顶岗锻炼,这也是一个很现实很突出的问题。第三,随着人才流动政策的放宽,企业以优厚的条件向社会吸纳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中国之大,某个企业很容易就能满足对人才的需求,这也是企业不愿涉足教育的一个原因。

3.政府方面的原因

国家虽然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鼓励社会各方面更多地参与高校人才的培养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上,校企联合基本上都是学校的“个体行为”,孤军奋战。政府部门、产业管理部门缺乏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宏观调节与规范推动的力度远远不够,导致学校左冲右突也难以有实质性进展。

五、校企联合办学的对策

第一要选择适合国情的校企联合方式。由于国家正处于转型期,科技还不发达,生产力还不高,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缺乏整体推进校企联合的具体目标与步骤,不可能一下子为校企联合提供很好的外部条件。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优势保持清醒头脑,不搞一刀切,实行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不断总结经验,推进校企联合办学方式方法的成熟与完善。第二要根据行业特点,各学科的专长,运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联合,探索出一条适合行业特点的新路子。第三,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推进外部环境向健康的轨道发展,使企业和学校都能够得到益处,促成双方共赢的局面。第四,政府要明确高职人才培养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将高职人才的培养提升到行业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层面来对待,走出一条具有我国特点的培养高职人才的路子。

参考文献:

[1]靳润奇.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Z].中国职教科研网,2007.

[2]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3]周宏.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1998,(3).

[4]熊华东.浅谈校企联合办学[J].科技信息,2008,(36).

(责任编辑:麻剑飞)

作者:刘莲秋 姜涛

校企联合办学职业教育论文 篇2:

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深度对接机制研究

摘 要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校企合作多头管理、职业院校和企业缺乏有效互动、职业院校和企业部分要素缺乏有效整合。将界面管理理论引入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有利于促进校企双方的共赢和深度对接。具体举措:在职业院校内部建立校企联合办学的跨职能部门整合机制,健全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界面对话交流机制,推进职业院校和企业全方面对接。

关键词 界面管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对接机制

一、校企联合办学界面管理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职业发展作为根本导向,强调人才的技能性和应用性,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单凭职业院校本身是完成不了的。在现实背景下,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时常出现,极大地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究其原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困境的根源在于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人力资源、服务对象、组织文化、利益诉求、价值理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校企之间各个要素无法实现有效对接。而“界面的概念较好反映了两种物体之间的结合状态。能够用于说明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接关系”[1]。因此,将界面管理理论引入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研究中,主要就是为了实现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目的。在跨学科研究视域下,通过教育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对所涉及的校企之间、各组织机构之间、各有关成员之间的界面进行重新定义、组织规划、协调沟通和变更控制,以充分解释职业教育体制框架内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和互动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要破解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面临的难点问题,真正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以建立建全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界面管理机制。

二、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多头管理

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机构名称不统一,隶属单位亦各不相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职责也是散布于校务部(或校长办公室)、教学部、发展规划部、质量管理部、学工部、共青团等不同职能部门。这种多头管理局面导致各部门职能重叠、职能错位、职能缺位等问题,造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规模较小、管理松散的现实困境。此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过程缺乏系统考虑。没有从全局观点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长远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效果评估等工作,使得职业院校和企业诸要素之间缺乏有机整合,无法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

(二)职业院校和行业协会缺乏有效互动

一般而言,行业协会比较熟悉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岗位要求、运作规律、人才标准等情况,因而可以从整体上指导职业教育发展。但从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行业协会没有完全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有的甚至还没有参与的意识,即使是参与其中的行业组织,其功能也比较单一,仅由职业学校主动邀请,还没有形成行业组织和职业教育的主动互动”[2]。从职业院校主动邀请行业协会合作的现状分析,大多数职业院校还是与分散的企业进行合作,主动邀请行业协会参与校企、校地合作的还比较少。即使是主动邀请也大多停留在体制机制外的表面参与,在深度互动方面,尤其是行业协会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开发、项目合作、师资培养等举措不足。行业协会不能有效地发挥信息沟通、行业指导、监督约束等优势,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职业院校和企业缺乏有效整合

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产生根源、利益机制、价值理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职业院校和企业整合不充分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企双方信息不对称。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活动中,双方对人才需求、行业发展、技术标准、理论前沿等有关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是有差异的,校企之间所拥有的信息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会造成校企在深度融合方面的困难。二是校企互为独立。以实验研发资源为例,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实验实训场所和企业的研发生产车间分属于不同性质的部门,有各自的使用原则和管理制度,二者互为独立管辖。即使闲置也因某种原因未能与对方共享,无法形成产学研一体的优势。另一方面,企业注重经济利益,而职业院校注重育人,不同的诉求和组织运作机制使得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三是校企文化分离。这表现在教育过程中,“由于两种文化追求的目标、价值观、人员要求、管理风格、成果要求、工作模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因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错位阻碍了‘人材’向‘人才’的转变,这两种隐形力量在传统经验下以二元对立的形态出现”[3]。此外,在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企业往往单向、硬性地将组织文化向职业院校文化渗透,结果使得职业教育校企文化对接显得单薄无力。

三、校企联合办学深度对接机制的对策

(一)建立职业院校内部校企联合办学的跨职能部门整合机制

界面管理理论认为,“横向界面来源于并行的职能部门、流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由于这些职能、部门、流程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也没有严格的时间、空间上的前后顺序,因而其联系主要表现为横向的平行作用关系,形成水平方向上的接口”[4]。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多头管理困境,使得横向界面中的各个机构并行孤立,导致职能难以协调和整合,影响了管理效率。因此,借鉴界面管理理论,建议建立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跨职能部门整合机制。通过跨部门整合,成立统一的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管理机构来组织规划和协调相关部门的校企合作办学工作。实现优势互补,统筹校企要素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创新思路。

(二)健全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界面对话交流机制

行业协会是指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一种民间性组织。虽然不属于政府的管理机构系列,但作为政府、职业院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企业经营服务、人才培养咨询、校企沟通协调、行业监督自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推进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必须强化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界面的有效管理,完善职业院校和行业协会之间的对话交流机制。一方面,建立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导航。2011年7月20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继平在做客新华网时透露,“教育部建立了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直接让行业参与到教学中去,行业对于这个专业有什么要求,对人才有什么需求,对专业有什么需求,对于具体的课程有什么要求,对于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标准都可以由行业来提,这就有了具体的行业依托”[5]。另一方面,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的资源共享机制。统筹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不同的资源优势,加强二者的界面沟通协调。让行业协会共享职业院校的运动设施、教学设备、实训场地、活动场所等资源,使职业院校共享行业协会的人才供求信息、行业动态信息、企业发展信息等资源。

(三)推进职业院校和企业组织全方位对接

1.实现校企信息对接

跨职能整合的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管理机构,要负责收集整理相关企业技能人才需求信息,不断改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人才技能需求;根据经济形势和行业变化,当企业急需大批技术人才或完成重要研发任务时,职业院校可以采取教师“挂职锻炼”、学生“顶岗实习”、共同组建“项目小组”等方式回应信息需求;对输送到企业的人才,职业院校要做好跟踪服务,搜集企业在使用技能人才时的反馈信息。企业要及时了解职业院校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及供给计划,调整企业生产计划和进度安排,做好校企双方的信息对接。

2.完善校企资源共享机制

职业院校与企业组织联合办学的目的是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利益共享,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双方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要按照界面管理理论,打破校企界面限制,实现企业共享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实习场地、实验设备、科研信息、职教师资等资源,职业院校共享企业的生产车间、研发项目、技术人员和技术信息等资源。如,江苏省常州市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在企业设立教学实训基地、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两种形式,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有利于满足学校专业实训教学、学生技能训练和校企科技攻关、技术研发的需要”[6]。

3.建立校企协作共商机制

为推进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实现校企在各层面的深度合作,职业院校要与企业组织建立校企协作共商机制,协调校企界面关系,落实校企联合办学协议,保障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教学骨干、科研骨干、校企管理实务工作者组建指导委员会或咨询委员会,具体落实校企协作共商机制,根据行业发展趋势指导和参与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和确定职业教育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生产、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难题委托给职业院校进行研究,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职教师资的科研服务能力,从而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校企互惠共赢的长效机制。如,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协作共商机制,“逐步摸索出了以企业的生产发展方向确定学院的专业发展方向,以企业的生产流程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以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以企业诚信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体系”[7]。

4.建立校企文化融合机制

为实现职业院校和企业组织全方位对接,职业院校和企业组织要在文化界面上实现共通共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对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要求,不断创新和融合校园文化,将企业理念、企业精神、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如,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校企文化融合渗透的特色之路,具体表现在:“形成了富有学院和攀钢特色的办学文化理念,学院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与攀钢和市场的有机衔接;建立了既符合高职院校要求,又具有攀钢企业特色的制度文化,实现了与企业行为文化的无缝对接;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突出了学院‘职’的特点;形成了具有鲜明钢铁钒钛特色的学院专业文化”[8]。

四、结语

基于界面管理的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深度对接机制研究,能够反映职业教育体制框架内职业院校和企业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以及各要素之间的配置方式、组织形式及调节功能。但是,“没有校企合作办学法规制度上的刚性措施,要在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很难。”[9] 因此,要真正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要求,仅靠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机制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法律和职业教育制度层面实现突破,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和高度融合的平台,把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招生就业等各个具体环节制度化、固定化,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4]企业界面管理[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516760.htm.

[2]岳梦.论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08(1):43-45.

[3]李守可.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耦合[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2):59-62.

[5]教育部职成司巡视员王继平等做客新华网畅谈“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教产结合、校企合作”等问题文字实录[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xhft/20110720b/wz.htm.

[6]徐筱明.校企合作模式多,多方受益促和谐[N].中国建设报,2011-09-22.

[7]冯国凡.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0-07-21.

[8]许志军,等.校企文化渗透融合,共育高技能人才[N].攀枝花日报,2010-11-28.

[9]吴岩.校企合作制度化突破职教发展瓶颈[N].中国教育报,2010-03-13.

Study on In-depth Docking Mechanism for School-enterprise Jointly Run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face Management Theory

SUN Ze-ping TIAN Shu-qin

(Chongqing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Yongchuan Chongqing 402160, China)

Key words interface manage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docking mechanism

作者:孙泽平,田书芹

校企联合办学职业教育论文 篇3: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摘 要:借鉴国际科技合作评价的研究成果,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广度、深度、持续度和有效度的四维度分析概念模型。结合我国政策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要求,建立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四维评价模型对广州、中山两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进行实证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广州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水平优于中山,但两市均处于一般水平之上,结论与两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职业教育水平相符。因此,此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是适用且有效的。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模型;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国家、区域、学校、专业四个层次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进行分析。从国家层面研究的代表主要有余祖光[1]、龙德毅[2]等。分析区域校企合作现状的代表有李敏[3]、尚豫新和尚会心[4]、严新乔[5]、卢晓宁[6]等,他们分别研究了河北、新疆、宁波、浙江等地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从职业学校类型角度研究的代表有王伟和冯树青[7]、王锁荣和朱仁良[8]、孙云志和何玉宏[9]、童云飞等[10],分别对财经类职业学校、建设类职业学校、交通类职业院校、地方性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作了分析。还有严忠对珠宝专业,徐迅对旅游专业,袁月秋对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现状进行了分析。总之,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其一,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并存,但缺乏系统的校企合作理论指导,研究带有较强的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倾向,分析内容的客观性和方法的规范性有待提高。其二,分析内容广泛但针对性不强。归纳起来,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内容包含合作特性、领域、主体、影响因素等,研究内容和分析指标缺乏系统性、客观性、针对性,内涵界定不清楚,没有形成完整的分析体系。其三,分析结论缺乏可比性,目前的研究主要从合作数量、合作内容、合作问题等方面反映校企合作现状,或是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观测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院校、不同类型专业的校企合作现状,结论的可比性不强,很难全面系统地呈现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客观状态,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政策的借鉴意义有待进一步提高。

鉴于此,本项目组基于校企合作的本质内涵,参照人社部《推进校企合作工作指导手册》和国家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文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建立分析校企合作的概念模型,依此设定分析校企合作的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调查检验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建立规范系统的校企合作分析框架。

一、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内涵

校企合作教育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是一种复杂、艰巨、关联多方利益又具有外部公共性的教育活动。在校企合作中,各合作主体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决策的,符合经济学的理性人理论假定。校企合作活动可以看作是管理活动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具有多维性、系统性。因此,可以用经济学、管理学方法研究校企合作。深入分析和解构我国有关政策文件对校企合作内容及目标的要求,本文认为校企合作活动具有四维结构,即合作的广度维、深度维、持续度维和效度维。借鉴李梦学博士提出的“国际科技合作四维结构概念模型”[11],构建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从广度、深度、持续度、有效度四个维度分别反映合作的范围、时间、层次和效果。如图1所示。

(一)广度

广度指校企合作涉及的范围和领域。从职业教育政策所提出的要求看,主要体现在合作主体的广泛性、合作内容的全面性、合作受众的普遍性三个方面。首先,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明确规定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提出“引导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进一步明确“规模以上企业要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要求职业院校紧密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各地区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新措施、新方法”。可见,政府、院校、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等社会力量都应参与职业教育,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主体的广泛性要求。其次,明确提出了校企双方合作的具体内容。联合办学、联合招生、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就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习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面,涉及人才培养的全部环节,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内容的全面性要求。再者,对校企合作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实践提出了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受众的普遍性,涉及每一个职教学生和专业教师。

(二)深度

校企合作深度主要指校企合作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程度,其主要标志是合作中双方资源交流的程度,决定于企业参与程度。从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要求看,校企合作深度体现在企业投入资源、合作组织形式、合作协议以及企业作用与地位等四个方面。第一,“引导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鼓励行业企业加大投入。第二,国家政策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就实习事宜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有无签订合作协议、协议执行状况也成为校企合作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特征。第三,我国职教政策明确发挥企业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比如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在合作办学上,政策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可以看出,在校企合作的很多方面,政策鼓励企业发挥主导作用。

(三)持续度

持续度是指校企合作持续的时间。梳理我国相关政策文件,关于持续性的描述主要表现在促进校企长期合作的建议与措施方面。首先,要求以制度规范校企合作,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开展。比如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半工半读制度,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制度,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等等。其次,明确要求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建立校企合作持续发展机制,具体有联合办学,多元主体合作共赢的集团化办学机制,等等。

(四)有效度

有效度是衡量校企合作效果的维度,即校企合作给各参与主体带来的成果或效益。首先,反映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文件明确提出,通过校企合作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明确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作为评估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其次,实现企业的利益需求,即满足其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和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再者,实现政府追求的公共利益,提高人才的适切性,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各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不同,但不容置疑的是,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各方利益诉求的焦点。

二、校企合作四维评价模型

(一)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的指标体系是准确把握、认识校企合作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基于上述对校企合作四维模型的界定与分析,结合以往校企合作研究成果,建立三层次的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校企合作广度、深度、持续度、有效度四个维度对校企合作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基于四维分析模型设置校企合作广度、深度、持续度、有效度4个一级指标, 13个二级指标, 27个三级指标。如表1。

(二 )指标内涵

1.校企合作广度W1。校企合作广度由3个二级指标构成。

1)合作主体广度S1主要反映校企合作涉及面的宽广程度。一般来说,参与主体的数量越多,表明校企合作涉及面越广;反之,校企合作面越窄。本分析模型用专业的合作企业数X1、企业的合作院校数X2、专业覆盖率X3综合反映合作主体广度。

2)合作内容宽度S2主要反映校企之间合作内容的多少。前文述及校企合作育人的内容含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教学、能力评价、招生就业、研究开发7项内容。本分析模型就用合作内容的项数X4来反映合作内容宽度,合作的项数越多,说明校企合作内容越广。

3)合作受众参与度S3主要是指校企合作中师生的参与程度,一方面用在合作企业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比例X5来表示学生参与度,另一方面用一线挂职连续三个月以上的专业教师比例X6来反映教师参与度。这两项比例越大,说明校企合作的受众面越宽,校企合作开展得越广泛。

2.校企合作深度W2。校企合作深度由3个二级指标构成。

1)企业投入资源S4反映企业投入资源的种类、数量和投入方式。先看投入资源的种类,从我国校企合作发展的历程看,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由浅入深,可以提供人力和信息、物质与资金、文化与战略等三个不同层次的资源。这三种资源的投入,企业合作成本渐次提高,本文据此将校企合作分为浅层、中层、深层三个不同的层次。另外,企业投入规模越大,表明双方合作越深,合作阶段越高级;反之,双方仍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投入方式一般有捐赠、共管共建和投资入股3种方式,在这3种投入方式中,企业对资产权利逐渐增加,企业合作程度也进一步加深。捐赠是企业无偿转让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再行使任何资产权利,这种合作属浅层合作;共建共管一般是企业仍然拥有资产使用权和经营权,但不享有分配权,属于中层合作;投资入股在共建共管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以资产份额享有分配的权力,此乃合作的高级形式。因此,本模型用企业投资种类X7、投资数量X8、投入方式X9来衡量企业投入资源。

2)契约性合作比例S5指建立在书面契约基础上的校企合作,该指标主要能反映校企合作的法律规范性。在契约的规范和约束下,合作双方具有确定的责任、义务和权力,相对于非契约性合作,契约性合作是一种高级形式。因此,用契约性合作比例X10来衡量契约性合作的普及程度。

3)企业的主导性S6指合作时企业主导作用的强弱。企业主导程度用X11来表示,企业主导作用越强,说明校企合作程度越深,合作形式越高级;反之,合作处于初级阶段。本模型针对校企合作的7项内容,就企业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分为三种表现形式,即学校主导、校企共建、企业主导。企业主导的合作乃高级阶段的深层合作。

3.校企合作持续度W3。校企合作持续度含4个二级指标。

1)校企合作持续时间S7下设两个指标。其一,平均持续时间X12用所有合作单位合作时间的平均量来表示,主要反映持续时间的普遍现象。其二,最长持续时间X13用与学校或专业合作最稳定、最长久的企业的合作时间表示,这是一个典型数据,主要反映长期校企合作的典型时间状态。

2)校企合作频度S8是一个稳定性的指标,用项目合作频率X14反映合作期间,双方各项目相互合作的次数,次数越多,合作频度越大,合作越稳定、越深入。

3)校企合作的稳定性S9也是用来反映校企合作稳定程度的。接纳学生实习是最重要的校企合作项目,本模型认为企业每年都能接受合作院校一定规模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是稳定合作的重要指征,因此,用能每年为学生安排顶岗实习岗位的企业数X15来表示校企合作的稳定性。

4)校企合作机制S10是一个影响校企合作持续稳定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将其纳入到持续度范畴考虑。下设3个三级指标,从校企合作管理机构X16、法规与制度X17、运行效果X18三个方面考察分析其完善性。校企合作机制越完善,越能促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开展。

4.校企合作有效度W4。校企合作有效度含3个二级指标。

1)校企合作满意度S11主要反映各合作主体对校企合作的满意程度,因此,用学校满意度X19、企业满意度X20、政府满意度X21分别反映不同主体的满意度情况。

2)校企合作成果S12主要用校企合作期间双方合作取得的具体成果数量X22、毕业生就业率X23、双证书获取率X24三个指标来衡量。

3)校企合作收益S13根据校企合作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用学校综合收益X25、企业综合收益X26、政府综合收益X27衡量。

(三)评价方法

为综合分析校企合作现状,本研究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把系统(目标)与因素(指标)之间的隶属关系由高到低排成若干层次,建立不同层次元素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对一定客观事实的判断,就每一层次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确定每一层次的全部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排序结果,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决策。

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施行步骤可以分为4步: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3.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4.计算各层元素对于目标层的总排序权重。

(四)确定指标权重

本文借助常用的分级比例标度值,设计“校企合作四维评价指标问卷”,在行业组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研究领域选取了14位专家进行调查,据此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经过随机一致性检验后,综合计算得出了各个指标对于目标层的总排序权重如下。

经过计算得出的Mi值越大,表明校企合作综合水平越高,反之,校企合作水平较低。可以根据Mi值对各地区、各院校、各专业之间的校企合作进行比较分析。

三、校企合作四维评价模型检验

为了检验模型的适用性,本课题组根据分析指标设计问卷,于2014年3月在广东省选取两个城市进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我们在每个城市抽取50个专业点、50家企业、10个政府行业代表,通过问卷调查采集数据。共回收了78份专业问卷、58份企业问卷、15份政府行业问卷。调查采集的相关指标的原始评价数据分为两类,一类是调查对象根据问卷设计的选项进行选择,我们依据各选项的特征赋值,并将此类数据转换为指标特征值;另一类是由被调查对象填写绝对数据,如校企合作频度、校企合作成果书、毕业生就业率、双证书获取率四个指标,在进行综合评价时,直接采用这类数据。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后,我们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

分析结果表明,广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综合评分为3.429,中山为2.892,说明广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优于中山市。通过经验和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发展规律判断,这一分析结果符合校企合作的现实情况。从四个维度的比较来看,广州的综合评估值都优于中山,不过每个维度的优越程度存在差异。表4的数据表明,两市在校企合作广度方面差距较小,有效度和深度上的差距稍大,而在校企合作持续度方面差距非常大,广州领先于中山53.3%。

为了比较两个城市的校企合作水平,我们采用中位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在27个三级指标中,排除四个绝对数指标,再用其余指标的中位数乘以各自的权重,可以计算出该指标体系下校企合作的一般水平。将两个城市的综合评价结果与一般水平比较,从表5可以看出,广州校企合作的四个维度均高于校企合作的一般水平,而中山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有效度水平高于一般水平,但是,校企合作深度与持续度却低于一般水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山的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合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较低。不过,两市校企合作综合水平均优于一般水平,这与两市处于珠三角开放经济区,经济发达,产业发达,企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阶段有密切关系。

四、结论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假设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职业教育层次、不同的院校类型、不同的专业大类,其校企合作会呈现不同的状况与规律。从上述实例分析来看,结果符合其中的假设。四维分析概念模型不仅能够对全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作总体分析,还能够用来对各地区、各院校、各专业大类的校企合作水平进行评测,也能够在地区之间、院校之间、专业之间进行比较分析。既可以作总体水平的分析,也能够分别从四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发现问题与差距,分析原因,为各地区、各院校、各专业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校企合作育人质量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本研究基于校企合作的育人本质,借助国际科技合作评价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广度、深度、持续度、有效度的四维度分析概念模型。评价的观测点合理而准确,基本能反映校企合作的本质与特征。基于校企合作的主体及主要要素,结合国家政策对校企合作的具体要求,构建了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完善,指标之间逻辑清晰,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校企合作育人的本质特性和国家的政策要求。因此,该模型一方面能为相关部门有效管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构建相关校企合作统计与评价平台提供数据观测点和评价指标,客观反映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总体状况、影响因素和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能为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供借鉴,丰富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分析理论。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22):5-11.

[2]龙德毅.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

[3]李敏.河北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报告[J].科技创新导报,2013(4):1.

[4]尚豫新,尚会心.新疆高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与分析[J].经济视角,2012(5):149-151.

[5]严新乔.推进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调查报告[J].中等职业教育,2008(23):3-6.

[6]卢晓宁.中职校企合作现状调查——以浙江省为例[J].教育与职业,2013(9):36-38.

[7]王伟,冯树青.东中西部7所财经类高职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研究[J].职教论坛,2012(9):25-28.

[8]王锁荣,朱仁良.对建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技术,2008(6) :4-5.

[9]孙云志,何玉宏.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0):19-21.

[10]童云飞,刘桂林,黄雪峰,等.地方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与建议——以嘉兴市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4):65-68.

[11]李梦学.地球观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责任编辑 钟嘉仪)

作者:吴建新 易雪玲 欧阳河 邓志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护士长素质与护理管理论文下一篇: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