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福利市场分析

2023-03-20

第一篇:企业员工福利市场分析

企业员工福利

员工入职一周年纪念日

一、策划目的

为了倡导公司“家”文化的企业理念,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从而进一步形成良好的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特制定如下员工生日、入职周年庆等福利方案。

二、策划目标

1公司从细节着手,关心、激励员工本人;

2利用此次机会,传递公司文化、增强员工归属感。

三、具体建议 (1)生日福利

1、生日贺卡 公司购买统一格式的贺卡,写上对员工的生日祝福并有公司最高领导的亲笔签名,在员工生日的当天送给员工(如遇节假日提前)。

2、公告祝福 在员工生日当天,将寿星的名字及生日祝福,贴到公告栏上以示祝贺。

3、生日礼物买生日蛋糕所有员工一起为寿星庆生,并拍照留念,将照片打印或冲洗出来2份,员工自己一张,公告栏上张贴一张。

4、礼物费用

(1)蛋糕价格:100-200元。(2)、入职周年福利

1、贺卡

公司购买统一格式的贺卡,写上对员工的感谢致辞并有公司最高领导的亲笔签名,在员工周年庆的当天送给员工(如遇节假日提前)。

2、公告祝福在员工周年庆当天,将员工的名字及感谢致辞,并公司部门员工合影留念,打印或冲洗2份,照片上注明员工名字及祝贺事项,员工一张,另一张张贴到公告栏上以示祝贺。

3、公司对每位员工生日当天都发放一条生日祝福短信,以表达公司对员工的关怀。 (2)周年员工福利

1、周年庆礼物根据员工的个人喜好,因人而异,选个礼物赠送给员工。

2、周年庆礼物及红包费用一周年:红包:100元。二周年:红包:200元。三周年:红包:300元。四周年:红包:400元。五周年:红包:500元。六周年:红包:600元。七周年:红包:700元。八周年:红包:800元。九周年:红包:900元。十周年:红包:1000元。(1000元封顶)

3、周年纪念品:

公司对入职周年的员工给予发放周年纪念品(纪念品一定要带有公司特色和员工历程的元素)如:带傲丝度标志的保温杯、抱枕、餐具等。

4、本部门有条件的,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部门集餐等形式庆祝。

5、公司每年都要对年满5年、8年、10年的老员工进行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以此来激发员工对工作的激情。

6、对年满周年的员工制作一份光盘,关盘内容包括:员工发展的历程、荣誉、日常照片、工作场景等。

(3)员工工伤福利

1、员工受了工伤后,公司应定期派专人去医院关怀、慰问、沟通伤者病情。

2、员工因公受伤后住院,公司要及时了解伤者的情况,并及时处理工伤报销的相关手续。 (4)离职员工的关怀

1、公司应定期对部分离职员工进行关怀沟通,以QQ、短信、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并在适当的时机让老员工返聘。

第二篇:企业员工福利制度

企业员工福利制度:现代企业里的福利弹性化

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多样化和企业内部的特殊性,弹性福利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逐渐演化为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类型,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加以选择和比较:

(一)、“附加型弹性福利计划”它是最普遍的弹性福利制,就是在现有的福利计划之外,再提供其他不同的福利措施或扩大原有福利项目的水准,让员工去选择。例如某家公司原先的福利计划包括房租津贴、交通补助费、意外险、带薪休假等,如果该公司实施此类型的弹性福利制,它可以将现有的福利项目及其给付水准全部保留下来当作核心福利,然后再根据员工的需求,额外提供不同的福利措施,如国外休假补助,人寿保险等,但通常都会标上一个“金额”作为“售价”。每一个员工则根据他的薪资水准、服务年资、职务高低或家眷数等因素,发给数目不等的福利限额,员工再以分配到的限额去认购所需要的额外福利,有些公司甚至还规定,员工如未用完自己的限额,余额可折成现金,不过现金的部分于年终必须合并其他所得交税,此外,如果员工购买的额外福利超过了限额,也可以从自己的税前薪资中抵扣。

(二)、“福利套餐型”

它是由企业同时推出不同的“福利组合”,每一个组合所包含的福利项目或优惠水准都不一样,员工只能选择其中一个的弹性福利制。就好像西餐厅所推出来的A餐、B餐一样,食客只能选其中一个套餐,而不能要求更换套餐里面的内容。在规划此种弹性福利制时,企业可依据员工群体的背景(如婚姻状况、年龄、有无眷属、住宅需求等)来设计。

(三)、“选高择抵型”福利

不同的福利组合。这些组合的价值和原有的固定福利相比,有的高,有的低。如果员工看中了一个价值较原有福利措施还高的福利组合,那么他就需要从薪水中扣除一定的金额来支付其间的差价。如果他挑选了一个价值较低的福利组合,他就可以要求雇主发给其之间的差额。人力资源经理只要去挖掘,的确可找出既少花钱,又能提高员工福利的方案来,比如以下方案都可以起到这种效果:

基本工作方法 1.把握需求和机会

福利工作不仅仅是给员工上养老保险、交住房公积金、发放津贴等等,福利工作更重要的是了解员工的需要是什么。员工需要的是为其提供保障安心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因为市场环境在变化,企业竞争的外部条件和内部环境也在变化,所以员工的福利需要当然也要变化。

在新的环境下,需要给员工提供什么样的福利条件?

一是利用国家政策合理安排弹性福利。比如有薪假期的安排,在业务淡季安排员工享受带薪假期,既不影响公

司运转又让员工享受福利。

二是在礼物中多加一点人情味。比如生日礼物,单送个蛋糕或礼品可能普通些,如果加上一个贺卡,上面有老总的亲笔签名的贺词,那激励作用就有不同的效果。三是通过一些集体项目节约成本。比如现在保险公司中有一些集体保险项目,参加了集体保险后,即使有个别员工流失了,但后面补充进来的员工仍可享受这份保险,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又如集体租用运动设施,这比个人去运动花费的成本节约些,而员工在运动后身体更好、精力更充沛投入工作,则可使公司产生更好的效益。四是福利创新。将一个沿用数年的福利方案进行一些创新和改进,则可能焕发出新的激励效果。比如把人人有份但不多的每年旅游补贴改成分等级,在总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分成境外游、国内游、短线游,把旅游与绩效挂钩,激发员工争取更好的业绩以赢得最佳的旅游福利。五是针对性的福利方案。比如某民营企业作出规定,凡进入核心骨干层的员工可享受一笔按揭购房首期资助,此后,企业还帮助这些骨干制订供房和还款计划,通过还款计划稳定军心,激励他们更努力工作,另外还激励其他员工努力进入核心骨干层以获得这笔资助。

总之,企业在设计弹性福利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弹性福利的利弊。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灵活运用。企业福利工作的目的和基本工作方法 目 DI

提供各种工作条件和生活保障,确保员工能够安心工作。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之所以把薪资和福利分开来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职能内容,是因为它们的根本目的是不一样的。

薪资的目的是激励。将固定工资、浮动工资、奖金与业绩挂钩,完全以绩定薪。

福利不一样,福利的根本目的是要保障员工能够安心工作。通过提供各种各样的工作条件和各种生活保障,如医疗保险、员工休假制度等,让员工能够有更好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保障员工能够安心工作。从根本上讲,福利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目的展开的。 这就需要去做市场调查、员工调查,这是福利工作中很重要的一步,也就是说做福利工作首先要把握员工需求和机会。

2.开发项目和资源

(1)制定新的福利项目。如补充医疗保险、人寿保险、员工健身俱乐部。

在做福利项目的时候,要根据本企业实际需要制定福利政策,社会要求的、政府要求的只是一个最基本的保障,

它不见得适合你的企业,或全方位满足你企业的要求。如果企业的经营水平、市场地位,或者综合实力比较好,相应的福利也应该比较好。

企业福利与传统的或者政府要求的社会福利之间的差距应该由企业自己的福利管理人员来处理,所以要开发新的项目。项目越多,福利的涉及面越广。这些涉及面也可以通过充分地开发各种资源来做,不见得全部由自己做。比如说传统上有5项社会保险,除了这些保险之外,还有别的保险需要做吗?像养老保险是管退休以后的事情;大病统筹或医疗保险到员工生病的时候才起作用;生育保险,女工在某一段时间有用;工伤保险发生工伤的时候才会用。保险背后的含义就是当发生意外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依靠,一个支持,有了保险就不用去担心这些意外的事情。从这一点上讲,员工除了养老等需要之外,肯定还会有防止人身意外伤害的需要,这个福利项目就需要企业自己去做。因为工伤覆盖的范围非常有限,在其他时间里员工肯定还会有受到意外伤害的可能性存在,现在企业很普遍的做法是为员工提供人寿保险,但这不是政府要求的。

(2)开发新的行政资源

政府专门有一个社会福利机构,即社会保险办公室,可以帮助企业做一些保险工作。

职工集体福利的理论分析与制度建构

摘要】构建全体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已经成为未来的奋斗目标,而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社会总体福利和成员个体福利的同步增长。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已经证明,增进福利的重要使命不能由国家独自承担,多元化的福利供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也应当和能够参与福利供给,内容之一就是职工集体福利。我国旧的职工福利制度是计划经济和国家福利的产物,必须在理论反思基础上,就职工集体福利的资金筹集、管理机构和供给方式等方面

予以制度重构。【关键词】职工集体福利;职工个人福利;公益金;职工福利委员会;福利国家

福利原本是描绘个人对收入或财产的幸福体验,但是人类社会中不断拓展的市场机制并不旨在让每个人分享福利,部分的个人或群体甚至缺乏基本福利保障,因此,福利逐渐转变为与特定成员资格相联系的权利,福利与福利国家几乎融为一体,而越来越多的个人基于公民资格将福利增进的责任诉诸国家。直至20世纪80年代,福利国家的危机迫使对福利的重新认知,国家固然是人类社会中的最重要群体形式,但是个人还生存在诸如家庭、自愿社团、企业组织等其他群体之中,这些群体可能也应该与

如果要做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一家企业做不起来,肯定要和保险公司合作,让保险公司来做。

如果觉得管理很麻烦的话,也可以专门让一家福利顾问公司或中介人事服务机构来办理这些事情。所以企业除

了自己开发项目,还可以找合适的行政资源帮助做这些工作。

(3)保障效果

具体的工作可以寻求很多社会资源来帮助操作或实施,如:社会保险办公室、福利顾问公司以及各种各样的保险公司等。但是做得好不好,员工满意不满意,有没有达到福利保障的目的,这是企业福利管理的事情。换句话说,企业福利管理要理解需要、保障效果,这是工作重点。

在这方面的工作方法和标准主要有: ◆市场标杆——规范化、标准化 ◆效益最大化与成本控制 ◆员工满意

国家一道促进福利,换言之,福利供给应是多元化的,而不应局限于国家一方。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最重要活动主体,也是福利供给的渠道之一,并且表现为两种:其一,企业对外参与公益活动,面向社会成员予以广泛地福利支持;其二,企业对内专门向自己职工给予福利。从义务主体的角度,后者可以称之为企业福利,更常见地是,从权利主体角度称之为职工福利或员工福利,即企业向与之具有劳动关系的个人,在工资之外,提供直接的和间接的支持,以满足其生活需要或改善其生活质量。近年来,职工福利日益成为各国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形式也丰富多彩,一般依据受益范围的不同,可分为职工个人福利和职工集体福利。[1]

前者,是指由职工个人直接取得或者享用的各种福利,包括企业支付的各类法定社会保险费用以及企业自主设立的补贴、补充社会保险和生活困难补助等。后者则是企业面向职工集体提供的各类福利设施和服务等,除职工本人自愿放弃外,不能予以分解。职工集体福利曾经是我国福利制度的主要形式,但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展开,职工集体福利被边缘化甚至消解,制度层面上,1994年《劳动法》第76条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创造条件,改善集体福利,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待遇”,由于缺乏必要配套规范而形同具文,因此职

工集体福利的理论反思和制度重构是维护劳动者福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我国职工集体福利制度的变迁

新中国建立伊始,基于意识形态、社会稳定、资源统一分配等因素,我国选择以国家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福利制度,即国家承担福利供给的主要职责,尤其是在城市。但是,与西方的福利国家不同的是,国家与个人之间没有直接的福利授受关系,而是以单位为中介展开的。“单位制”是改革前中国城市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2]一方面,大多数社会成员被整合到一个个具体单位中,由单位给予他们社会行为的权利、身份以及合法性,并满足他们各种需求,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利益,控制他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国家垄断所有社会资源,并通过单位分配资源,个人也只能从所在单位获取基本生活必需品。[3]企业就是单位之一,其不仅是工业组织的一种形式,也是国家控制社会的一种手段,因此,企业所提供的职工集体福利的实质是国家福利,[4]主要包括职工集体文化福利和职工集体生活福利:前者是指由企业兴建文化卫生、体育娱乐等设施,以优惠待遇供职工享用和提供服务,包括业余学校、文化宫(俱乐部)、图书馆、体育场馆、医院(卫生所)和保健、疗养设施等;后者是指由企业兴建集体生活服务设施,以优惠的待遇供职工享用和提供服务,包括职工食堂、职工宿舍、托儿所、幼儿园、子弟学校、浴池和理发室、上下班交通车辆等。[5]

相关福利经费来自:国家提供给企业的基本建设费用中,安排与职工基本生活有关的必要非生产性建设费用;提取企业的职工福利基金,有的按照国家规定比例从企业利润中提取,有的按职工人数提取,有的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企业的管理费一部分;工会经费的一部分;福利设施和服务本身的收人等。一方面,职工集体福利制度是低工资分配模式赖以存续的基础,较低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平均主义思想导致低工资分配模式的长期存在,实际上,低工资不足以维持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的生存,也无法体现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由企业相对灵活、自主地为职工提供的一些非工资性的实物分配、消费性服务、资产使用权等集体福利则构成调节分配的隐性收人。另一方面,职工集体福利制度也是抑制人员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工具,个人获得职工集体福利的依据是特定的身份,一旦离开原企业,就丧失过去所拥有的种种资源,实际上也意味失去生存条件。

我国早期职工集体福利在特定时期对满足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是这些都取决计划经济形成的外在环境。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诸多改革措施相关联的职工集体福利制度也发生较大的调整,例如,随着住房制度和养老、医疗、

工伤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推进,一些原本由职工集体福利承担的错位功能已经或正在重新交归社会福利办理,此外,国有企业改制的一个重点就是剥离一些“企业办社会”所形成的非经营性资产。总之,职工集体福利表现为供给减少以及方式变化。此外,早期职工集体福利是计划、政策的产物,福利资金筹集、管理、使用等诸多方面都缺乏规范的指引,不仅难以保障供给的公平与效率,而且深受腐败的侵蚀以及生成“小金库”等问题,因此,职工集体福利制度变迁的另一个特征便是相关的法律规范的逐渐增加,主要包括以下:

1994年颁布《劳动法》第76条之规定,用人单位“改善集体福利、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待遇”;1992年颁布、2001年修改《工会法》第30、38条之规定,工会协助企业办好职工集体福利事业,企业召开讨论有关工资、福利、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会议,必须有工会代表参加;1993年颁布、1999年和2004年修正《公司法》第180条之规定,公司提取的法定公益金用于本公司职工的集体福利,2005年又删除第180条,补充第18条之规定,公司工会代表职工就职工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福利、保险和劳动安全卫生等事项依法与公司签订集体合同;198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

45、50条关于厂长、职工代表大会就职工福利的职权和义务等,虽然这些法律规范不成体系、过于原则、缺乏操作性,但是在不同程度上触及职工集体福利的权义主体、资金来源、管理机制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是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我国职工集体福利的制度基础。

二、职工集体福利制度的合理性反思我国职工集体福利制度的变迁,早期职工集体福利的弊端主要来自其与工资、职工个人福利及社会福利的纠缠不清的逻辑定位:第一,低工资和高福利是旧分配模式的两大支柱,二者之间的互相配合实质是借高福利来补偿低工资,工资的劳动报酬功能也因此受到干扰,进而影响劳动力市场机制有效运作;第二,一些本应属于职工个人福利的被纳入职工集体福利范畴,形成福利的大锅饭,导致企业内部的低效率供给;第三,职工集体福利是社会福利缺失的替代,构成企业的沉重负担;第四,以企业为限的覆盖面,过于狭小,也影响互助互济机制的作用,企业之间标准不

一、苦乐不均,甚至将农村居民排斥之外,成为身份特权。因此,职工集体福利改革的核心是正本清源,摆脱国家福利的阴影。制度变迁或许表现为运作空间的渐次收缩,但是,有的学者因此认为,职工集体福利是“寄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体制中的毒瘤和怪胎”,并断言“在不久的将来它必然要走向消亡”,[6]则是干预偏颇。笔者认为,随着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政企分开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大量涌现,企业成为独立于国家的市场经济主体,职工集体福利不仅

不应被抛弃,反而有机会发挥其真正的功能。就职工而言,职工集体福利是为满足他们因工作关系而结合成的社群公共利益。社群是个人生存的基本状态,福利是社群为其成员所提供的基本保障,国家是典型的社群形态,国家对公民所供给的福利就是国家福利。职工由于劳动关系而依附于企业,因为共同的环境和合作关系而彼此组成社群,并借助社群达成他们的公共利益。社群公共利益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性,其载体应是非排他性和或非竞争性以社群为范围的公共物品,所谓职工集体福利制度就是该类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例如企业医院、职工食堂以及上下班通勤等。价格机制运行障碍、信息不对称以及搭便车等客观存在,致使市场和国家对于类似公共物品的供给缺乏效率或公平,而最佳的供给者便是由职工组织起来的社群,福利供给也是增强社群团结的重要方式。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发展趋势是,国家直接承担的福利责任适度化,作为国家减轻责任的替代者,企业供给的职工集体福利,已经受到重视并占据福利制度的显着位置。[7]就企业而言,其参与职工集体福利的供给具有功利和责任的双重意义。功利性的分析,职工集体福利是一项具有长远效益的投资,职工福利状态的改进具有外溢性,例如,职工集体福利为职工提供生活方便,减轻生活负担,能使职工精力充沛、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尤其是文体设施、活动和服务的供给还促进职工交流技术、学习科学文化、增长知识,从而提高劳动素质。此外,职工集体福利也是黏合剂,将职工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机结合,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培养职工的归属感和群体意识,而这些最终都反映为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5](p.192-193)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分析,企业处于多边关系的中心,其不仅致力于股东利益,还应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2005年修正《公司法》第5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职工利益与企业命运休戚相关,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并且其对企业的依附性,又是劳资关系的弱势群体,因此,企业对职工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甚至“一方面公司与股东的人合关系日渐淡漠,而另一方面对职工所负的社会义务日益增强”。[8]职工集体福利制度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方式,通过企业的福利供给,职工集体与股东、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分享企业的发展利益。

总之,无论对于职工还是企业,职工集体福利的存在都是正当的,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其占据着福利制度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合理定位基础上的制度建构是职工集体福利改革的重要任务。

三、我国职工集体福利的资金筹集职工集体福利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资金筹集是制度构建的首要,如上述分析,职工集体福利的供给是

企业的社会责任之一,因此职工集体福利的资金由企业承担,便理所当然,但是,具体提取途径还应进一步探讨。

依据现行法律法规,我国职工福利资金提取大致是费用和税后利润两个渠道,并且区分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资企业而有所不同。外商投资企业依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以及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从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按照企业自主决定的比例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基金属于负债性质,与退休养老等项基金、保险福利费和国家的各项补贴等都在“应付福利费”科目进行核算。内资企业则依据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管理费用”中列支“劳动保险费”支付诸如价格补贴、异地安家费、死亡丧葬补助费、抚恤费等法定项目;按照企业工资总额的14%提取职工福利费,在“应付福利费”科目进行核算,主要用于职工的医药费(包括企业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交纳的医疗保险费),医护人员的工资、医务经费、职工因工负伤赴外地就医路费,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职工浴室、理发室、幼儿园、托儿所人员的工资等。旧《公司法》还规定,内资企业按照5%至10%比例从税后利润中提取公司法定公益金,用于职工的集体福利,并且相关会计制度和税收规范进一步明确主要用于集体福利设施,属于所有者权益的内容,2005年修正《公司法》则完全删除相关规定。1旧的内资企业公益金虽然颇类似于西方财务会计上指定用途的留存收益,但是就制度变迁视角,则是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从利润分配中提取职工福利基金的作法,应属于一项具有我国特色的制度设计。[9]公益金制度试图区分职工集体福利与职工个人福利的资金渠道,但是,一方面公益金用途被局限于集体福利设施而不能囊括更广泛的领域,另一方面诸如医护人员的工资、医务经费和职工浴室、理发室、幼儿园、托儿所人员的工资等集体福利内容却被划入职工福利费之中。实际上,职工集体福利和个人福利之间存在灰色空间,并且能够相互转化和替代,因此,制度设计难免捉襟见肘。公益金留存比例的硬性规范反映的是国家强制剥夺职工与企业的自治权,由于不能代表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集体福利的真实需求,造成资金饥渴或者闲置以及违法行为的泛滥,例如,随着住房商品化、货币化改革的深入,公益金需求减弱,一些企业就将其作为奖励基金,用于奖励普通职工和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作为职工持股、股票期权计划的费用支出。公益金制度最大的问题在于其所有者权益的属性:[10]

一方面,集体福利设施和服务完全由职工享有,体现为职工对企业的权利要求,应当属于企业一项负债,将其归入所有者权益,结果是虚增资本,产生虚假信息;另一方面,职工集体福利归入所有者权益导致劳动者承担所有者的风险,尤其在企业破产清算时,一些集体福利设施会成为破产财产一部分,2遑论职工还丧失依据集体福利

的债权属性与其他无担保债权人的同一序列受偿。总之,2005年修正《公司法》废止公益金制度是合理的,应该为职工集体福利的资金筹集另辟蹊径。笔者认为,不应该在资金来源上区分职工集体福利和个人福利,建立统一职工福利基金,资金渠道之一是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税后利润作为企业对职工的福利负债,以保证职工能够分享企业发展利益,资金渠道之二是按照企业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以保证在企业亏损和微利的情况下,职工集体福利的必要需求仍能获得满足以及原有集体福利的设施维护和服务延续。至于具体的提取比例,应由职工和企业代表组成的职工福利委员会共同决定,并依据2005年修正《公司法》第18条之规定载入集体合同中。当然,为防止逃避税和维护国库利益,税法可以限制一定比例职工福利资金进入成本费用,在税前列支。

四、我国职工集体福利的管理机构实现职工集体福利的功能,保障供给上的公平和效率,必须将职工集体福利纳入规范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架构下,这是制度上亟待添补的薄弱环节。依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之规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厂长负责领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其职权之一就是提出福利基金使用方案和其他有关职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的建议,而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其职权之一则是审议决定职工福利基金使用方案、职工住宅分配方案和其他有关职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但是,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或缺乏自主权,一切或者决于上,或者厂长不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约,我行我素,导致职工对集体福利的民主管理形同虚设。工会应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但是,依据《工会法》规定,工会只有“协助企业办好职工集体福利事业”以及“企业而召开讨论有关工资、福利、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会议,必须有工会代表参加”的有限权利。

职工不能有效参与管理是我国现行职工集体福利制度的主要弊端。一方面,职工集体福利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完全由企业一手操办,而企业往往看到职工集体福利与企业利润的对立性,即职工集体福利的增加带动成本费用的提高,会减少公司利润,而低估或忽视职工集体福利对企业的外溢效应。特别是,当企业受内部人控制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掌握职工集体福利的运行,会有更多机会将其转为个人福利或在职消费。另一方面,职工是集体福利的需求者,他们知悉所要求的福利种类、数量和质量,职工又是集体福利的享用者,他们体察福利供给的状态和结果,有足够信息和动力进行相关监督,因此,职工有效参与是集体福利供给的公平和效率的重要保障。此外,企业垄断职工集体福利的管理,致使福利更像是“施舍”,职工的被动接受也难以形成对企业的向心力。

笔者认为,大陆应借鉴台湾的职工福利委员会,建立一个职工民主参与、职工与企业友好协商的职工集体福利管理机构。在台湾,1943年颁布的《职工福利金条例》及其《职工福利金条例施行细则》历经修改始终延续,并形成科学合理的职工福利制度,其中设立职工福利委员会负责办理职工福利事项。委员会是由依法组织的工会及各工矿场或其他企业组织共同设置,工会代表不得少于2/3,并且委员会如果具备民法上公益法人中财团法人设立各项要件,可申请法人登记,而委员会的任务是:职工福利事业的审议、促进及督导事项;职工福利金的筹划、保管及动用事项;职工福利事业经费的分配、稽核及收支报告事项以及其它有关职工福利事项。[11]

五、我国职工集体福利的供给方式已提取的职工福利金应及时地划转职工福利委员保存,并按照有关的福利规划予以支出,专款专用,不得移作他用。职工集体福利的供给形式主要为集体福利设施和服务,尤其前者涉及产权变动,由职工福利委员会代表全体职工行使产权,当企业破产或解散时,视不同情形处理,一般而言,如果人员组织以其他形式存在,则集体福利设施转由其经营,如果人员组织彻底消亡的,集体福利设施应妥善处理并分发给职工。职工集体福利的供给应遵循一定原则,以确保其功能的达成。

首先,职工集体福利供给以满足职工合理需要为原则。以企业职工为社群的共同需求是职工集体福利存在的正当性基础,也是供给的首要原则。落实该原则的关键是职工的共同需求有机会表达并获得尊重,具体措施为职工福利委员会成员选任以及决策过程的职工民主参与机制的完善。职工集体福利水平在与企业经济能力逐步提高的同时,还应受到相应地制约,不能过分强调职工福利而侵蚀企业发展基金,这主要借助职工福利委员会内部的职工与企业的协商机制安排,具体福利项目应依据职工需求普遍性、迫切性以及受益大小有序排列,逐步实现。此外,对于需要后续资金支持的项目,应当慎重决策,确保切实可行。

其次,职工集体福利供给的非歧视性原则。集体福利在于满足职工的共同需求,通过差别以实现激励不是其应有的功能,相反地,强调“机会均等,共同享受”,面向广大职工普遍性提供。保障职工在集体福利面前的平等,不应工龄、性别、职务等不同而受到歧视,尤其不允许少数人“特殊化”。

最后,职工集体福利供给的效益原则。职工集体福利供给本身也是资源的分配过程,注重效益是逻辑的必然。基于效益原则,对于每个项目供给应首先进行集体福利或个人福利的判断,因为,“个人是自己利益最好的评判者与追随者的”,个人福利供给往往比集体福利更具效益。如上述分析,职工集体福利和个人福利二者之间既相

互有别,又存在一定灰色空间,还能够相互转化和替代,以职工上下班通勤为例,有两种福利方案可供选择:其一是个人福利方式,即企业给予职工个人交通补贴;其二是集体福利方式,即企业向职工集体提供上下班的通勤服务,比较而言,个人福利方式中,职工选择空间更大,也社,1999:201.

[9]刘燕.会计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32.[10]邱海洋.公司利润分配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17-318.

[11]黄越钦.劳动法新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具有较高效益,但是其是否能够实现却取决诸如单位所处社,2003:376-377.

地理位置以及周围交通情况等。因此,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的不同时间都应对职工集体福利项目进行必要的筛选。提高职工集体福利供给的效益另一个思路是区分集体福利的供应和生产,前者是对集体福利项目、资金筹集、供应协调等事项的集体选择,后者是一系列资源输入并转化为集体福利的技术过程,二者区分的意义在于,前者一般由企业承担,而后者则可以借助市场化、社会化方式实现,进而提高供给效益。还以职工上下班通勤为例,集体福利供给方式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供应和生产统一,企业购买通勤客车、雇佣司机、进行维护,以向职工提供上下班通勤服务;其二,供应和生产分开,企业向客运公司支付租赁费,由客运公司在上下班时间向职工提供通勤服务,后者更具有效益,但是是否能够实现却取决于外部市场环境等因素。

【注释】 [1] 2006年3月15日,财政部颁布《关于〈公司法〉施行后有关企业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6]67号),就公益金余额处理问题,规定"企业对2005年12月31日的公益金结余,转作盈余公积金管理使用;公益金赤字,依次以盈余公积金、资本公积金、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弥补,仍有赤字的,结转未分配利润账户,用以后年度实现的税后利润弥补。

[2] 2002年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指出,"债务人的幼儿园、学校、医院等公益福利性设施,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不作为破产财产分配",但是,集体福利设施远远不止这些。

【参考文献】 [1]贾俊玲.劳动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79.

[2]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17.

[3]张树义.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法学透视——行政法学背景分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34.

[4]郭成伟,王广彬.公平良善之法律规制——中国社会保障法制探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300.

[5]李怀康,刘雄.社会保险和职工福利概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198-202.

[6]李文伟.我国"集体福利"分配模式的演变研究[J].理论月刊,2002,(5):27-29.

[7]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6-27.

[8]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

第三篇:“自助”式企业员工福利制度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职业所得的提升,薪资不再是员工唯一追求的目的,员工对福利的改善不但越来越受注重,员工福利的内涵也将日益个別化与多元化。在此种转变下,企业对其福利、薪资制度,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弹性福利制度概念的应运而生,将会提供企业另一思考发展方向。

目前企业中的员工福利性项目一般包括有

1. 红利。

2. 奖金:指年终奖金、竞赛奖金、研究发明奖金、特殊功绩奖金、久任奖金、节约燃料物料奖金及其他非经常性奖金。

3、法定或商业性保险。

4.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给与之节金。

5. 医疗补助费、劳工及其子女教育补助费。

6. 员工直接受自顾客之服务费(各类小费等)。

7. 婚丧喜庆由雇主致送之贺礼、慰问金或奠仪等。

8. 职业灾害补偿费。

9. 劳工保险及雇主以劳工为被保险人加入商业保险支付之保险费。

10. 差旅费、差旅津贴、交际费、夜点费及误餐费。

11. 工作服、作业用品及其代金。

12. 其他经企业主管指定或批准的福利项目。

以上员工福利可分为法定福利支出(例如:法定保险、职业灾害补助、独生子女费等)及非法定企业设计之福利支出(例如:团体意外险、员工旅游、男性陪产假、 健康检查等)。基本上员工福利对员工士气所扮演的是较消极的角色,主要目的是员工的确保与稳定。

在实践中很多的企业对于员工福利制度的规划与执行通常会有下列的问题出现:

1. 员工需求不易掌握:任何福利制度规划的成效评量标准应该是执行后的效果,而效果的显现就是员工对于福利事项的感受性。如果一项立意很好的福利项目,但是并 不符合员工的需求,曲高和寡的结果只会浪费资源,甚至造成员工反感。但是在自主性强的公众社会价值下,个別员工的需求是十分难掌握的。在实务的工作中,就 员工旅游而言,要找一个员工都没去过或是大多数员工愿意去的旅游地点,或是三节时的礼券到底应该买哪一家等问题,都曾经是很多人力资源工作者相同的痛苦。

2. 福利的标准通常会易高难低:各项福利的订定通常是给的时候皆大欢喜,但是当公司预算有限或经费困难时,却很难降低。例如:往年三节礼金都是二千元,但是今 年因为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公司也很难降到二千元以下。虽然公司的营运会有起伏,在营运状况好的时候所订定的福利事项,通常会成为营运低潮时挥之不去的噩梦。

3. 福利预算不易编列:由于员工的喜好不易掌握,每一项可选择的福利事项,通常规划初期很难确实掌握可能发生的预算,如此就有可能发生最后核销经费或执行结果 超出预算的情况。

4. 公平性很难兼顾:福利事项最怕碰到的就是“公平性”的讨论,例如:可选择性参加的福利不参加是否可退等额的钱?契约员工是否可参加公司福利计划?新进员工 和资深员工可以享有的福利是否应该不同?诸如此类的问题,往往会消耗承办人员相当精力。

5. 专人负责的浪费:各项福利计划真正执行起来绝对不是一两个人可以承担的,但福利事项又不是天天发生,太多的人力安排又显得浪费,而且临时客串义务性的帮手 不可能专业化的处理各项工作,在如今一切精简的要求下,如何安排福利计划执行人员的确也不容易。

当单一配套的福利制度实施时,由于每位员工因为心中有不同的需求,当福利制度对于员工无法得到满足时,将无法产生激励因子,致使工作绩效没有改变。当弹性 福利制度实施时,可以配合每位员工不同的需求,达到福利制度对员工的正面影响鼓励,致使激励因子提升,工作绩效相对增高。这样,建立一起富有弹性的员工福 利制度就成为一项很有价值的选择。

弹性福利又称为“自助餐式的福利”(Cafeteria Benefits),因为员工可以从组织所提供的一份列有各种福利项目的“菜单”中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福利。因为员工的需求常随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例 如员工的年龄、性別及家属的数目。员工既然能够掌握自己的福利措施分配权,即可以配合自己的情况,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福利,这种组织所提供的自我控制,对 员工的确有激励作用,同时也可润滑员工和组织的对立关系。此外员工因为得到较多的控制权,士气也会有所提升。

这样一种新的福利模式,80年代在美国已相当流行,但至今在我尚较少有企业推行。在美国的路易斯协会(Louis Harris Association)曾对采取弹性福利的公司做一项调查,发现公司实施弹性福利的原因如下:

1. 控制激增的成本(40%)

2. 符合员工的需求(27%)

3. 促进员工的满足感(17%)

4. 增进员工的士气和忠诚度(16%)

5. 使员工充分了解实际的福利成本为何(14%)

6. 增进员工的福利(11%)

对于公司而言,弹性福利计划的优点如下:

1. 福利预算可以很明确的编列,也可以因应公司经营绩效灵活调整总预算,因为只要人力需求计划有了,乘上每位员工预算金额,就是全年福利预算金额。

2. 虽然总预算金额不变,由于可以提供的福利项目增多了,因此可以提升企业形象,成为优秀人才愿意工作的地方。

3. 由于有专业福利事项服务公司提供整体福利事项的规划与执行,公司内部不再需要专职的人员负责,可以减低人员编制。

4. 可以很顺利将人力编制结构做调整,也不会因为正式员工与契约员工或外包人力之间福利的公平性困扰。

5. 员工的福利也可以当作奖励制度一种,不同工作表现的个人或工作团体可以给予不同福利预算额度,使福利与员工个人工作绩效相结合,并且可以与整体薪资制度一 起进行策略思考。

6. 由于专业福利事项服务公司提供服务,因此在数量上可以达到经济规模、降低单位成本,使得各项福利事项均能物超所值。

7. 福利成本不断的增加,使很多组织负担沉重。而弹性福利制度的实施,通常会在每个福利项目之后标示其金额,可使员工了解每项福利和成本之间的关联,让员工珍 惜所得也方便雇主管制成本。例如: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让退休员工参与弹性福利计划,由员工自行选择医疗项目,发现降低不少福利成本,让公司节省了可观的支 出。

对于员工而言,弹性福利制度的优点如下:

1. 可以针对自己不同的阶段,自行规划各项福利选择,使得所有的资源都可以用在对自己最有效的地方。

2. 可以充分运用公司可以提供的资源,不会再有面对不合适的福利事项勉强接受,或自愿放弃的困扰。

3. 由于专业的福利事项服务公司提供服务,可以使得所可动用资源可做最有效的运用,得到真正物超所值的服务。

以上的思考方向,如果加上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相信不久的未来,可以看到一些公司的员工,在本公司网络选取满足自己的福利需求项目,而公司也可以免去 很多的麻烦,并且可以提供员工更好的福利。

但同时的实施中的问题也应引起注意:

1. 部分员工短视近利,在选择福利项目时未经思索,导致选择不实用的福利项目。

2. 在美国因为实施弹性福利制度之后,使得工会丧失和资方讨价还价的机会,因此某些工会反对企业实行弹性福利制度。

3. 实行弹性福利制度常伴随着复杂行政作业。因为从宣导到付诸实施,需花费相当的人力与时间。尤其在登录员工福利资料时,更是需要电脑的加以辅助,当每隔一段 时间员工重新选择福利项目时,将构成业务承办人员极大的负担。

4. 弹性福利制度实施初期,行政费用反而上升,原因是购置电脑、设计程式、宣导、训练、登录资料等等的支出。

虽然有以上的问题困扰,为减轻人力资源主管的工作压力,福利事项服务公司将协助规划各项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项目,挑选式弹性员工福利计划乃是针对一 般企业量身订做的服务项目,搭配资讯系统的高科技网路化管理,除了可以在同样的福利预算下实际的提升员工福利外,并且对于企业形象的提升也有所帮助。

第四篇:培训——企业给员工最好的福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训——企业给员工最好的福利

【高级咨询顾问李昌悦】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大家都会众口一词说:“人才”。的确如此,20世纪60年代是生产管理时代、70年代是营销管理时代、80年代是资本运作时代、90年代至今是人力资源管理时代。因此众多的企业为了使企业能做大做强,纷纷提出“以人为本、实现双赢”的口号,把人力资源管理从战术层面提升到一个战略层面,使人力资源工作者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改革的推动者、企业培训师、管理专家。企业的员工不再仅仅视为企业的成本,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来看待。

时下经常流行一句话:“员工第

一、顾客第二”,乍一看,好像与过去经常提到的“顾客第一”相违背,其实,这种说法与以前的理念并没有任何冲突,而是进一步强化了顾客第一的理念。为什么这样说?原因很简单,企业只有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潜力,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更好地满足顾客的要求,从而保障顾客的利益。

企业要发展,靠利润去推动;利润要实现,必须依靠员工去推动。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表现在产品价格、数量等各方面的较量,而更多地体现企业之间的人才、技术的较量,谁占有人才、技术,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纵观中外绩优企业,无不体现了这种人才竞争带来的巨大发展。一位著名的钢铁大王说过:“你可以拿掉我的工厂,占有我的全部资产,但只要留下我的员工,我坚信不到五年时间我将又成一个钢铁大王”这就充分体现了人力资源对一个企业的极端重要性,离开了人力资源,企业就无法向前发展。微软公司为了加速企业发展,实现利润最大化,实行“全球人才战略”,也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招贤纳士,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鉴于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过程处于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当较低的需求层次被满足以后,就会向往更高的需求层次,最终达到自我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企业员工也同样如此,当员工职位得到提升后,又会向往更高的职位,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当员工的薪酬待遇得到提高以后,又会向往更高的薪酬待遇;当员工的技术得到提高以后,又会向往自己的技术得到更大的提高。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一是满足员工不断提升的需求欲望,全面提升员工的素质,二是员工的素质得到提高后,企业可以因势利导,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正是体现一种双赢的经营理念。在企业中,培训往往被认为是对员工最好的福利。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企业,它的工资待遇可能不是最高的,但员工的流失率往往很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建立了完整的培训体系,从员工一进入企业,就开始进行岗前的系列培训,包括企业远景、规章制度、经营理念等等相关内容,先让员工从宏观上了解整个企业。在具体的工作中,加强技能操作和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为员工的晋升、加薪提供了较好的机会。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特别快,员工的知识会出现老化现象,企业为了使员工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往往对员工进行管理理念、执行力等等相关内容的培训。海尔集团在对员工培训方面是中国企业的表率、模范,海尔员工的工资水平在青岛市不是最高的,但是为什么很多员工离开海尔后又回到海尔,关键是海尔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对员工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海尔集团的“OEC”管理法和“斜坡球体论”时时激励着每位海尔员工。

员工需要培训,企业想培训员工。但在很多时候是事与愿违,员工需要培训,但很多企业并不支持培训员工,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不愿承担培训员工所带来的风险,企业培训员工以后,员工的操作技能和知识水平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原来的工作对他(她)散失了吸引力,如果企业不能给他(她)提供一个晋升的机会或者说是发展的平台,那么员工就会选择离开公司,所以很多企业主经常感叹“员工得到培训后就离职了,还是不要培训员工”。其实,员工得到培训后离开公司,更多的时候企业要进行自我诊断,为什么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提高后会离职?企业为员工搭建的平台是不是不够?或者说企业根本就没有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所以,我们的企业主不要经常发出感慨:“现在的员工忠诚度太差”,其实,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一个忠诚的员工会对一个不忠诚的企业主忠诚吗?而一个对员工忠诚的企业主员工又有什么理由不对企业忠诚?任何事情都是双向的,只有礼尚往来,方可取得相互信任、共同发展。

企业要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为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创造人力资源条件,同时,企业要为员工搭建良好的平台,建立晋升通道,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有这样,企业与员工才能形成利益共同体,最后达到的双赢的目的。

第五篇:中小企业如何用福利手段激励员工大全

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人力资源的薪酬福利制度建设是一个重要内容。在现有成果中,探讨薪资制度的比较多,有关福利建设的内容相对较少。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员工的福利,它是另一种重要的激励员工的手段,需要不断地加以探索与创新。

一、对福利制度的几点认识

1、 有效的福利制度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特别是薪资标准高于地区或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单纯靠增加工资这一短期(甚至是瞬间)激励已无法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远景和关怀,同时日渐高涨的工资可能使企业劳动力成本过高而不堪重负,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最终可能面临痛苦的裁员。对企业来讲,在要求保持存量稳定的前提下,如何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凝聚力,继续保持和提高员工士气和战斗力;在普遍发放几百元钱员工却没有多少感觉的情况下,如何促进薪酬福利制度从保健因素向激励因素转化;如何更加有效的稳定和留住人才,提高员工对职务的满意度方面,对福利制度的探索与创新确实是一个重要课题。

2、福利激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有效激励的前提是要针对需求,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而人的这五个需求是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在满足了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新的更高的需求就会产生。人们对福利方面的需求也是这样,要求管理者要在不同时期考虑和满足不同的需求,这样才会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

3、员工的福利在税务筹划中通常可以进入成本核算,缘于此,相对于等量现金支付,福利在某种意义上对于员工就更具价值,特别是员工数量较多的大中型企业,缴纳20%以上的个人所得税是一笔可观的费用。

二、构建新型福利制度的关键因素

在平常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制定福利制度面临着很多困难和矛盾:一是存在大锅饭的成分,未将福利差距拉开,对人力资本的激励作用不明显;二是资历或年功的因素较浓,福利政策的标准主要依据资历或年功;三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新的福利激励方式还要大胆尝试。归结起来,许多福利激励政策方面的探索也还需要从制度设计层面上给予创新和完善。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关键,首要的是要转变观念,抓住重点,具体讲要做到三个区分:

1.区分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是指劳动力资源,是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对企业来讲指企业的所有员工。人力资本(准确来讲应该叫做人才资本)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实质就是知识资本,是知识资本的实现形式,具体讲是指职业经理人和知识创新者。

职业经理人是企业中的“关键角色”,他们中的优秀者就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他们掌握着可以调动企业资源的权力,决定着现代企业的命运。一般企业中的职业经理人可以理解为中层以上的管理干部和一线经理人员,因为他们负责一个公司或某一个部门、团队的运作,要组织和带领本部门或团队全面完成各项任务。

知识创新者从广义讲就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核心技术的技术性完成后,它的市场性除了靠职业经理人的战略策划和推动外,还要靠核心市场营销人员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大力推广,靠核心生产人员在质量与进度方面的努力,靠核心管理者在成本、效率等方面的控制与改善等等。区分核心员工可以按照八二原则,部门内20%的关键岗位员工影响着整个部门80%的工作绩效,因此我们要找出那些影响着部门80%绩效的20%的员工,这些岗位的员工就属于关键岗位的员工,具体的分类界定工作可以借助科学的方法分析完成,岗位描述可将员工的任职资格、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与相关部门的工作流程等十分详细的进行界定。

2.区分工资和薪酬

工资是人力资源作为劳动而享受的回报,而薪酬是人力资本作为资本享受的回报。在现代企业的分配制度中,对人力资源(企业中任何一名员工)实行的是工资制,对人力资本(企业中的技术创新者和职业经理人)实行的是薪酬制,薪酬制度可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奖金、人力资本持股、职务消费及福利补贴等构成。人力资本拥有者获得的报酬应该从资本效益中分享,劳动力获得的报酬则

总之,区分工资和薪酬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企业实际操作中的意义表现为:通过实行不同的分配制度,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对人力资源的工资标准参照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例如门卫的市场价格约为每月500-700元,就可以按照此标准执行,福利标准实行的是无差别福利;而对人力资本的薪酬福利标准,则要在人力资本的市场价格的基础上(标准太低,可能找不到合适的人力资本,或者导致人力资本的流失),实时适度考虑不同的需求,兑现不同的薪酬标准,而且福利标准也要体现不同的差别,这就是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在经济利益上的激励差别。中国的企业文化往往过多地强调平等,这不利于人力资本的发展。西方企业通常强调等级差别的理念,能力差别导致在企业中的分工差别,分工差别导致收入方式差别,收入方式差别导致收入水平差别。

3.区分年功和职位贡献

“年功序列”制, 是按任职年数提职加薪、论资排辈,职务和工资基本上随着工龄上升而上升。导致的结果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而且优秀人才很难脱颖而出。早期的日本企业多采用这种制度。

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建立起了岗位聘任制,在制定相应福利待遇标准时,重点要素是职位任职条件与责任大小,同时要加强绩效考核,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今天行就用,今天不行就 “下岗”。特别是民营和高科技企业的员工普遍年轻化特点,尤其要以岗位及岗位贡献为重,不管老同志还是年轻同志,只要能在核心岗位并作出业绩,就应该兑现相应报酬。

三、构建新型福利制度体系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需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进福利制度体系的建立,促进核心人才的脱颖而出。

为此,构建新型福利制度体系,包括:

1、基本福利:根据政府的政策法规要求,为全员提供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住房公积金、法定假期(病假、产假、丧假、婚假、探亲假、节假日等)等等。

2、 选择享有补充福利:根据企业不同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为员工或部分人力资本设置的一些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福利,种类可以有: 骨干员工持股计划(ESOP):通过核心员工自己掏现金和奖励等形式结合,持有企业股票,通过大家齐心协力,获得股票红利或其它收益。但在操作中要避免人均持股的大锅饭做法。

教育福利:对员工提供教育方面的资助,为员工支付部分或全部和专业发展相关的培训教育费用,对内部轮训、选送参加专业知识培训或出国培训等形式,应该在总结积累的基础上更加富有成效。

手机通讯补贴:根据岗位开展工作需要,可实行员工自行购买手机限额报销话费或话费补贴的形式,一方面可以解决单位购买手机占用资金、手机款式翻新快和离职退还等难题,另一方面解决了公用和私用的手机通讯问题。现在国家公务员也在进行类似改革。

住房等福利基金:可按照岗位工资的一定比例每月累存在公司,员工工作满一定年限后累计发放,以后按月发放,提前离职的不享受或小比例分期享受。员工在企业工作几年后,具有一笔基金,可以用于购买商品房的首付款,以后按月发放的可以缴纳部分按揭款。行政或专业职位越高的员工的基金数额应该越高,有条件梦想别墅等面积和地段好的房产。当然,有房的员工可以用于购车等开支。对这笔基金的管理,也可以和银行、保险等机构探索企业年金、商业保险等管理方式达到保障和理财的目的。

补充商业保险:对特殊的人力资本,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商业保险,用于解决一些养老和医疗方面的后顾之忧或附加保障,具体可由保险公司提供专业咨询方案,可以与大的保险公司签定一些补充保险,促进人力资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带薪休假:可以按满企业一年增加一天最长不超过10-15天发给带薪休假,鼓励员工自主安排休假和旅游时间,有条件时可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比如报销机票等,避免员工在大假期间外出旅游人多和高消费等问题,解决“有时间的时候没钱,有钱的时候没有时间”的矛盾,劳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和亲和力。

当然,有条件时,还可以提供:

法律和职业发展咨询:为职工提供法律及个人职业发展方面的服务,充分利用聘请的法律专家或咨询顾问,为员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

子女教育辅助计划:目前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日益高涨的赞助费已成为工薪阶层十分头疼的一项支出。企业适时推出投资大人才,留住小人才的计划,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

上述所有的福利形式,也会耗费单位大量的财力,建议给员工、特别是人力资本算一笔帐,让员工清楚自己在单位享受的薪酬福利之和,一旦离开,会有多高的离职成本。或者采用美国的自助风格福利组合(Cafeteria-styleBenefitPackages) 方案,即把花在每个员工身上的附加福利数额告诉员工,允许员工在指定的多项福利计划中选择,直至花完其个人额度为止,但对某些重要福利则规定最低额度。

总之,良好的福利体系是留住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实行良好的福利政策后,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员工的考核,基本称职的要提出警告,限期改进;不称职的要解聘,能上能下,末位淘汰。这样才能形成一支积极向上、精干高效的团队,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特别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敬业度,为激励人才和促进企业发展起到积极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质量管理总结报告下一篇:企业信用信息征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