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图示教学思考论文

2022-04-20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中学历史图示教学思考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部明确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为中学历史教学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在历史教学图示法的运用中如何体现核心素养,如何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等问题摆到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中学历史图示教学思考论文 篇1:

巧用图示把握历史教学规律

摘要:图示历史,就是用符号、文字、数字组成图形,表示历史过程内在联系和本质的一种教学方法。中学历史教材知识的叙述有选择,有结构,所以我们就有可能把它图示化,用图示的形式来表达某一事件或某一章节的内容。

关键词:历史;图示法;教学

中学历史知识结构图示法是一种把历史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最优组合的教学方法。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原则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要教授学生懂一门学问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概念,而不是没完没了的记诵资料,不要把学生训练成为一个活动的图书馆,要培养他们能像数学家般思考,历史学家般研究问题。就我们的历史学科而言,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应当是教材中重要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因素组成的历史概念。为了克服学生中存在的死记硬背现象,帮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克服知识的遗忘,认识历史方法,发展历史思维,在教学中采用知识结构法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知识结构图示是指教师在教授新课或复习旧课时必须在黑板上把所讲内容进行整理制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图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从学校实际出发,笔者选择了历史图示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历史图示教学是把用文字叙述的教材内容用简要的符号、文字、数码组成的图形或图象、地图、表格等形式加以表现,用以说明知识结构,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直观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由于传统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滞后,一支粉笔、一张嘴,加上历史知识的过去性,不可重复性等特征,其结果是讲者乏味,听者索然,学生的兴趣很难调动起来,也就谈不上自主学习。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学习主动积极性。历史图示法教学,利用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耳目一新,身心愉悦,产生乐趣。自然会给我们的开放型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

下面就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际,谈谈图示法历史教学的运用。

一、运用图示法把教材内容表现出来,起到浓缩教材,突出重点的作用

图示法投影教学的关键是要设计好图示,其实就是把用文字来叙述的历史知识结构,用图示的形式来加以表现。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简约性。图示除用符号以外也用文字,一般用词组,因此比长篇的文字叙述要简约。有些过程省略了,有些过程用符号来表示。

如讲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殖民主义罪恶”时,其中“奴隶贸易”可用下图表示:

二、利用图示缩短学生认识教材的过程,加强对教材框架体系、内容结构的理解,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中学历史知识结构图示法是一种把历史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最优组合的教学方法。

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纵向观察,历史因果相袭;横向观察,各种因素相互依存。任何一个具体的历史现象都处在一个前后相随、左右相连的网络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应以辩证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科学体系之中,建构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整体结构。

如讲到“百家争鸣”时,介绍其产生原因时,可用下图来总结:

三、利用图示结构教学法以历史概念为环节构成知识网络,把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把繁多、抽象的知识通过知识网络结构图示加以简化,从而获得系统完整的又是提纲挈领的知识。使学生用整体眼光看到完整的知识骨架,把书本详细资料通过组织、概念、综合、简化等方式进行具体形象的加工,浓缩来表达,使知识保存在自己头脑中,这就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巩固已学的历史知识。

如在讲宋金对峙时,用这样的图示作为板书内容:

提示关键词,展示条件之间的联系,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图示法教学从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既充分注意发挥两个大脑半球在思维中各自的优势,又极力强调视听感官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变课堂的单向传递为多向传递,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发现式”学习创造了条件。如果说按系统论观点深钻和把握教材是创制图示的前提,那么图示的设计是否符合信息传递的科学性、简易性、条理性便是图示教学的关键;而以图示为依据,对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有效的调控则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保证。

运用图示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力图跳出单纯的传授知识和观点的旧模式,代之以传授思路和方法的新方向,使中学历史学习成为学生一生中学习历史的开始而不是终结。这也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的责任。

作者:严玲

中学历史图示教学思考论文 篇2:

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图示教学探究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部明确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为中学历史教学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在历史教学图示法的运用中如何体现核心素养,如何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等问题摆到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本文通过对图示法作用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其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运用图示进行有效性教学的策略,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新的思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    图示教学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主动性,以及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意义。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历史作为传承中华文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策略,更新传统教学观念,以生为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不断探索增强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案。这一现象使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中的图示法受到格外重视,与历史图示教学法本身具有的两大优势——逻辑性与趣味性密不可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历史的人文价值,研究历史图示教学法对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前人的理论探索成果的思考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一些立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利用图示法强化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感想,为教育实践者与研究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启迪。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价值。笔者首先综合目前研究成果,对历史图示教学法进行新的定义与分析,目的是更加明确历史图示教学法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意义。接着笔者对历史图示教学法的有效性及促进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完整性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与论述。在认识图示教学法及其对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图示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使其更具操作性。

一、历史图示教学的概念

何谓图示教学法?针对这个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是将示意图作为教学载体,教师通过简单的图示结构帮助学生理顺教材中的人物、事件之间的关系①。这种对图示法的理解触及图示法的本质,即利用示意图对知识进行科学的联结,有助于分析其外在表现与本质联系。笔者认为图示教学法并非历史学科的专利,但是图示法在历史学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对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联结表现,是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历史规律的重要手段。此外,图示生动形象的特点,以及样式的多样化,都为图示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笔者认为,历史图示法指将历史知识进行科学性、系统性整合的基础之上,利用语言、符号等方式进行科学的联结,以便加强学生理解与记忆,并为其探究历史规律提供重要辅助作用的方法。

二、历史图示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历史图示形象生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历史图示本质上是示意图,是对历史知识的联结。历史教材上描述的历史知识内容割裂为不同的板块,比较分散、零碎,学生阅读之后往往感到一头雾水,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挫伤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与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是违背的。因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要把枯燥的历史变得更具趣味性。比如在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中,完全可以采用图示法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关系表示出来,当用圖示法表示出来后,金字塔形状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下的政治生态形象而生动,必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与时空观念。

2.有利于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笔者结合教育实践发现,学生认为历史课难学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历史教材知识零碎繁多,难以记忆;二是历史知识之间难以建立逻辑性的联系。面对这两个难点,历史图示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方式。简约系统的图表形式取代了烦琐复杂的文字阐述②。比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化,可以画一条横轴表示时间的演进,画一条纵轴表示相权的变化,然后在横轴上以时间顺序标上各朝代名称,在各朝代名称对应的上方标注其采取的对付相权的措施。这样,一幅示意图将历史知识进行了理清,有利于加强学生理解与记忆,这是图示法的重要作用。这种具有科学联系的历史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学生可以在不断地总结中运用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素养。

3.具有逻辑性与科学性,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当前笔者使用的教材是人民版高中历史,这种专题式编排顺序,割裂了部分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教师对教材知识进行逻辑性与科学性整合,将各部分知识点以历史时间为主轴进行恰当安排与链接,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与逻辑结构。比如可以利用图示分别对比同时代的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政治生态的不同,培养学生对文明多样性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新课改的精神与要求,也是学生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

4.有利于透过图示表现的现象探寻历史规律,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是历史教学的重要难题。目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主要通过实物参观的方式,但其实图示法也是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重要途径。因为图示法具有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的能力,逻辑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对学生思考探寻现象背后的历史规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使学生理解历史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以用如下方式:

原始经济→原始氏族部落

奴隶制经济→夏商西周奴隶制社会(古希腊,古罗马)

自然经济→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社会

这样,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对应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刻的对比了解,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理解透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三、历史图示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新示意图设计方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以往的教学方式带来改变,同时给图示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空间。传统图示法主要是教师在黑板上给学生演示,比较受限于教学条件,教师可自由发挥空间比较有限,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进行创新示意图设计方式提供了条件,比如一些更复杂符号的运用,更细致的知识联结控制方式,以及色彩明暗,都可以为图示增添独特的光彩。设计别具特色的图示,丰富的图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颜色的深浅展现历史事件的区别,对社会影响的深度,对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非常有利。不可只固守简单线条的运用,这是教师运用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充分运用对比型概念图示将两个历史知识的区别与相容用图示的方式展现出来③,有助于学生理解。

2.强化历史信息之间图示联结的科学性与逻辑性。

历史课是一门知识逻辑自成体系的课程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等都是一定时代条件下的产物,历史现象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不是孤立存在的。但历史发展有时间性与规律性,教师在整合历史知识进行图示联结时一定要把握历史发展的时间性和规律性,不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的联系进行主观臆断。比如同样是农民起义,不可把“陈胜吴广起义与太平天国运动同等对待”,坚持历史知识的科学性与逻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素养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设计不完整的图示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补充完整。让学生的眼、口、手、脑一起活动亲自实践可以开发智慧⑤,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养成大有裨益。

3.关注学生的充分参与,加强知识体系的构建。

新课改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改传统的“要我学”为新时代的“我要学”,这种改变是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教师在运用图示法时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资料收集、辩论等方式将图示内容补充完整,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加以引导。这样学生主动参与,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更深刻,对知识体系的建构更科学,同时亲身体验与参与,能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比如学习抗日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示意图方式将整个抗战時期的事件图片以时间为轴进行完善,这样学生对整个抗战历史会有体系化的认识,在整理出日本侵华带来的苦难与抗日志士巨大牺牲时,联想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爱国意识和时代责任感,进而培养家国情怀。

4.注意循序渐进,强化图示运用与课堂教学环节的协调性。

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运用图示法。在备课阶段,教师可以将课本知识梳理后进行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此外,在课堂导入阶段可以采用图示法,教师可以根据知识逻辑顺序设计出一部分知识图示,根据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与因果关系不断延展,然后给出疑问,从而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教学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用图示法表示出农民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太平天国运动结局失败,此后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依然没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没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然后用符号表示疑问,让学生思考此后中国哪个阶级继续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怎样的结果?尤其在结课环节,图示的运用更有必要,有利于回顾课堂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5.把握图示运用时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图示的运用必须考虑具体知识内容,在讲授具体历史概念、历史问题时,需要对历史知识进行详细的解答理解,不宜在学生未把知识吸收消化之前运用图示,图示最恰当的运用时机是在总结、升华的节点上。比如讲授美国三权分立政体时,首先应对三权如何分立,各自具有怎样的功能分析之后再建立联系,否则学生必然一头雾水。结合教材每课知识特点与课堂教学逻辑,把握一定的角度时机,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6.加强对历史教材知识的整合,利用图示辅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高中历史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超初中历史,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历史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历史基本史实,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探寻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图示不但能建立知识间的发展演变轨迹,还能对相似事物进行对比。将历史知识点以更加灵活多变的方式完美呈现⑥,提供探究学习的角度和思路。

总之,图示法对历史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恰到好处地运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发挥图示法的逻辑性、系统性、层次性、对比性,不断探索新的运用策略,对强化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王民华.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田[J].速读(中旬),2015(10):16.

②谢芳洁.图示构建让历史课堂活起来[J].中学课程资源,2017(05):31-32+34.

③刘红.概念图示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

④刘艳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图示教学法的教学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03):55-56.

⑤李晓琴.图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研究与运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⑥王盼如.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4):355-356.

作者:李彦庆

中学历史图示教学思考论文 篇3:

改进中学史料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逐渐受到重视,很多教师也有意识地在中学历史课堂中进行史料教学。本文立足于当前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现状,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即提高史料选择能力;注重史料展现方式;重视史料运用技巧。

【关键词】史料 史料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

1 初中提出“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详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页。高中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详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页。

2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教研员张汉林在《略谈史料教学的两个问题》(载于《历史教学》2014年第3期)中,说明了“有史料的教学”与“史料教学”的区别,并指出史料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用历史思维去思考问题。

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并依据所获取的历史信息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最终得出结论。史料教学作为一种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注重应用史料来进行学习,包括史料的收集、甄别和运用,把史料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借此来认识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历史的规律”[1]。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逐渐受到重视1。史料教学成为历史教师展开教学的重要手段,阅读和分析史料也成为中学生学习历史所要掌握的一种能力。

当然,“史料教学”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史料选择上的不足;教学实践上的缺陷;客观条件上的限制等。对此,笔者浅谈几点对于改进中学史料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史料选择能力

(一)掌握适量性原则,用于恰当之处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首先要明确“史料”的地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不是教学的装饰品,“史料教学”不等同于“有史料的教学”。史料在历史教学中要激发起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培养起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2教学设计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史料。一方面,不可过量使用史料,易使课堂变为各种史料堆积的展览;另一方面,也不能脱离史料展开教学,让课堂成为枯燥无味的历史结论灌输。要做到适度,就必须要明确史料运用的最佳之处,笔者认为在导入部分以及教学重难点处设置当为最佳。教学导入时,使用故事、诗歌、图片、视频等较为生动有趣的史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在重难点处使用文献资料如中国正史记载、西方经典著作等,还可以使用一些数据统计资料或对比性的史料,便于学生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以《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一课为例,导入时可让学生背诵《百家姓》,并提问为何赵姓列在首位,以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该课难点是对澶渊之盟的评价,此处可使用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比较,使学生多角度地认识澶渊之盟。如:

“终仁宗、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脱脱《宋史》卷186

“讲金帛啗之之术,以结欢好。自此河湟百姓,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苏辙《栾城后集》卷11

“城下之盟,《春秋》耻之。”——脱脱《宋史》卷281

“(宋神宗)语及北虏事,曰:‘……盖北虏乃不共戴天之仇,反捐金缯数十万以事之为叔父,为人子孙,当如是乎!’”——王铚《默记》卷中

在合适的地方适当地使用史料,才能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发挥史料的最大作用。

(二)精选典型性史料,兼顾趣味特点

丰富的历史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史料。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对象史学素养相对较低,因此从这些纷繁芜杂的史料中,挑选典型性史料展开教学,就显得很有必要。首先,教师要增强史料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其次,史料选择在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的同时,适当兼顾趣味特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张骞通西域”为例,可提供以下史料: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从这段史料中,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和结果。相较于其他史料记载,《史记》作为传统正史的可信度更高;此外,张骞出使西域时,司马迁亦在世,二者大致生活在同一年代1。因此,这段材料可作为典型性史料用于历史教学。同时,该史料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史料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历史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师在挑选史料时务必要谨慎,高质量的史料才能保证历史教学高效顺利地完成。

(三)根据学情的差异,分层选择史料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多使用生动形象,直观易懂的间接史料,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总结概括的能力;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应适当增加富含哲理性,对比性的文献史料,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例,在给低年级学生讲解时,可展示“四大发明”的声像资料、发明过程中的奇闻趣事等史料,使学生掌握“四大发明”的基本史实,初步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而在复习阶段,则应将“四大发明”对中国以及对西方产生不同影响的史料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其对中西影响不同的原因,以及“李约瑟难题”2等深层次问题。此外,在对待同一班级内的不同学生,也要注意学生之间能力层次的差异。选择史料时,既要有相对容易理解的历史故事、声像资料,又要有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文献资料和对比性史料。只有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水平学生的层次性,选择相应史料,才能促进中学历史的有效教学。

二、注重史料展现方式

(一)灵活运用多媒体,驾驭史料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涌现,多媒体教学在当下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以历史教学为例,单凭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述,方式过于单一,而一些史料,特别是图片、音频、视频等声像资料则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呈现。因此,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是史料教学成功

1 张骞首次出使西域于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一般认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五年(前145年),其父司马谈为西汉太史令,司马迁承父业继为太史令。

2 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其主题是:“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

1 表格数据统计引自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王耘老师《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发展》课件。

2 “了解之同情”出自陈寅恪1930年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卷所写的《审查报告》,实际上体现了陈寅恪的治史观,即以历史主义的立场,透过直观的材料层面,对古人思想和行为作一种设身处地的“移情”式理解。

3 “精神助产术”,又称“产婆术”。苏格拉底认为,理想的教育方法是凭借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对方思考,并通过自身的思考,发现潜伏于内心的真理。

4 初中提出“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详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页。高中提出“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详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页。

5 初中《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高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都提出要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以期实现历史课程目标。

的必要条件,

也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以展现史料,不仅体现了一位教师史料搜集与择取和以史料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更反映了其综合驾驭教学材料以实现教学价值的能力。北京东方德才学校郭大维老师的《大危机》一课便是最直接的体现(详见表1)。

表1“大危机”一课教师教学材料统计1

史料类型数量备注

情景照片

或漫画64幅其中历史(真实)照片57幅,漫画(想象)7幅

数据图示、图表16幅逐次展现的图示分布统计

文字史料21段其中6段为数据性史料,故具有坚实信度的数据材料达22条

各类史料共计101则

(二)注意史料的演绎,创设历史情境

史料教学的最佳演绎方式应是创设“‘历史现场’,尽量地接近历史真相,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如此学生才能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能力与价值观的提高”[3]。创设“历史现场”,意即创设历史情境,生动地再现历史。如陈寅恪所说,“了解之同情”2,师生共同回到历史情境中,以设身处地的态度去认识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融入情境,对历史产生兴趣并积极思考。2009年高考上海卷第37题,就很好地渗透了这一指导思想[4]。只有采取适当的演绎方式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史料的教学作用,使历史课堂变得真正精彩起来。

三、重视史料运用技巧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善于提出问题

史料教学的最佳效果是让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和设问,并根据史料的内容和特点,善于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和提问技巧是关键,问题应该是启发性的,引导性的,层层递进的。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3可给我们以借鉴,苏格拉底的提问指向明确,提问环环相扣,善于突破关键,充分挖掘对方的思维潜能,具有很强的引导性。教师设计问题的质量和实施情况直接影响着史料教学的效果,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某个特定的事物上,并能引领学生进行相关的思考,引发讨论,顺利得出结论,从而发挥史料的最大效用,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以《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为例,导入时首先展示几张罂粟的图片,介绍美丽的罂粟花却是制取毒品鸦片的主要原料。回溯到170多年前,中英之间发生的鸦片战争。最后发问:“那么这场战争为什么叫鸦片战争呢?这场战争真的就是仅仅因为鸦片而引起的吗?”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推进,辅以史料加以分析讨论,学生逐步认识到,鸦片战争虽与鸦片走私有关,但根本原因并非由于中国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最终的战争结果也使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涡。

(二)学习方式多样化,促进有效教学

除了传统的讲述法和提问法之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排演历史课本剧等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历史课堂精彩起来。但是这需要教师把握好“度”,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前提,在此基础之上,可安排各种活动丰富历史课堂:课前,可安排学生就有相关历史问题分小组搜集史料,进行汇总整理;课上,可安排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史料进行讨论或辩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4。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及历史遗址、遗迹等。让学生直接接触这类史料,可以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5。这些学习方式通常受到学生欢迎,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很高。

史料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都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史料教学仍然处于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阶段,需要广大历史教师进一步在历史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参考文献

[1] 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6(9):6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

[3] 何成刚。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4] 何成刚,沈为慧。视野与认识:回到现场看历史的意义——从上海历史卷37题说开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8):26-27。

作者:吴乐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文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