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历史故事

2023-06-04

第一篇:中国古代著名历史故事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

1

古代著名对联故事 杨继盛巧对趣话

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

老学生

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

小进士

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

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先生大怒,挨个地罚跪,并出对;

藏形匿影; 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对:

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从此,杨继盛擅对出了名。在私塾从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

无酒是穷主; 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

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当时奸相严嵩专政,杨继盛因为忠苜敢言,一年之内四次被贬。最後一次,被贬途中,他草疏“十罪五奸”弹劾严嵩,结果被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后,惨遭杀害。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这副传颂千古的名联,就是杨继盛在狱中写下的。对联铿锵有力,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

卖柴童妙对进家塾

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张合宪出的上联是: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

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2

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川”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只好让他进私塾念书了。

切瓜分客

明代年轻文学家蒋焘,小的时候,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蜚声乡里。

有一天,他的爷爷,带他到一座庙里去玩。蒋焘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跳,三蹦两跳地到了下边。爷爷见了,笑着说:

三跳,跳下地;

蒋焘在下边一抬头,正好看见树上;有只小鸟“扑哧”一声,飞上天去了,他马上对了一句:

一飞,飞上天。

爷爷听了很高兴,连连赞好。

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来访,他们围坐在客厅吟诗、联对,忽然乌云密布,接著,括起大风,一会儿,就下起大雨,雨点“劈哩拍啦”地打在窗户上。客人中,有一人看见窗户纸上的雨点印儿,触景生情,出一上联求对: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这会儿,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窗户上有雨点,西边窗户上也有雨点。从文字上讲,巧就巧在“冻雨”的“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洒窗”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这样,联意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这样,下联就不大好对。要求后半句说的事,与前半句说的事,互有关联,还得拼成前半句的第

一、三两个字,可真够难的。在座客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难以应对,客厅一时沉默。

这时,仆人送上瓜来,蒋焘的父亲,连忙切瓜分片,请客人吃瓜。站在一旁看父亲切瓜,客人们吃瓜的蒋焘,即景生情,高声说:“我来对下联”。接着吟道: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一语既出,满座惊叹。蒋焘对下联的前半句“切瓜分客”,说的是当时吃瓜的事。后半句“横七刀”、“竖八刀”既是指切瓜,又跟前半句有直接关系。同时“七”、“刀”左右横看,合起来,是前半句的第一个字“切”;“八”“刀”上下竖着,合起来是第三个字“分”。真是妙语双关,兴趣盎然。客人们皆赞叹不已。

小于谦答对显文才

于谦,(一三九八——一四五七)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水乐进土,著名的民族英雄(1)。他幼年时就勤奋好学,志向高远。读书过目即诵,对句出口皆成。有一次,于谦的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上学,一天,被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看到了。兰古春针对他的模样,就戏弄他说:

牛头喜得生牛角; 于谦立即应对:

狗嘴何曾出象牙。

兰古春自讨没趣,匆匆而去。于谦回家后,对母亲说:“今后不能再替我梳双髻了。过了数日,兰古春恰巧又路过学堂,看到于谦的头发梳成三岔,于是再次戏道:

三角如架鼓;

于谦随声就应:

一秃似擂槌。

3

兰古春赞其才思敏捷,对于谦的老师说:“这孩子长大后,必定是国家的楝梁。”

有一年清明节,于谦随家中大人去祖坟扫墓,路过凤凰台时,他的叔父,出了 个上联让他对,联文是:

今朝同上凤凰台; 于谦马上应对:

他年独占麒麟阁。

大人们听了,对这一抱负甚大的对句惊喜不已,他的叔父说:“此小儿,乃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

扫墓返回的路上,经过一座牌坊,上面写著三个字:

癸辛街

于谦的叔父说:这三个字的地名,前面两个字属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要对个地名对,恐怕不容易。”不料,小于谦用(三国演义)中,所写到的陕西地名,对道:

子午台

他的叔父和族人们,听了更加惊讶欣喜,因为这一地名,前两字正好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中的两个字,与(癸辛街)恰成一佳对。

过了两年,于谦成了县学生员。当时,有一巡按,到他家乡的一座寺院游玩。随从官员中,有一人指着殿中佛像道: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一时无人对出。于谦刚好也在场,他随口应道:

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众人无不拍手称妙。

注:(1)明正统十四(一四四九)年秋,瓦刺(蒙古一部落)入侵,英宗被俘。当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并亲自督战,击败瓦刺军,使当时局势转危为安,故称其为民族英雄。

焉知鱼不化为龙

明代学者邱浚,(一四一八--一四九五)字仲深,琼山(今广东琼山)人。幼年在学堂念书,一天,大雨滂沱,有的座位漏雨,大家争坐不漏雨的座位,当时和邱浚争座位的,是一个当地显贵的儿子,两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老师看见了说:“你俩不要争,我有一句五字联,能对上的坐好位。”接着念道:

细雨肩头滴; 显贵的儿子一听,目瞪口呆,对不上来,邱浚却胸有成竹地,对道:

青云足下生。

老师听了,只好把不漏雨的座位,让给邱浚。

显贵的儿子不服气,放学回家,将争座位的事,向父亲哭诉。显贵听了大怒,即差人把邱浚叫到家里来,一见面,就气急败坏地喝道:

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浚鄙视一笑,从容答道:

焉知鱼不化为龙?

显贵一听,吓了一跳,知小邱浚非等闲之辈,长大后定有出息,无话可说,只好放他回去。

邱浚长大后,果真大有出息。他于景泰年间中进士,授编修,成化年间为国子祭酒。孝宗即位,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他天性好学,反对“文尚险怪”,熟悉国

4

家典故。他认为真德秀编写的《大学衍义》中,治国平天下的条目不够完备,于是博采群书(1),加以补充,称为《大学衍义补》。晚年右目失明,乃坚持阅读,披览不辍。

注:(1)夏德秀(二七八--三三五)南宋大臣,学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庆元进士。其哲学观点继承二程、朱熹之说,主张:“收放心,养德性”。著有《西山文集》、《大学衍义》等。

杨溥巧对免父役

杨溥(一三七九--一四四六),字弘济,石首(今湖北石首)人。明建文进士,授编修(1)。为明代有名学者。曾任翰林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和杨士奇、杨荣、历事四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合称内阁(三杨)。

杨溥幼年家贫,父亲年老多病。在这样的家境下,他孜孜不倦,刻苦学习,年纪虽小,文才却不凡。

有一次,县官派人捉他的父亲去服劳役,当时,他的父亲有病在身,杨溥到县衙里,再三恳求,请求免除劳役,县官看他是个小孩子,就刁难说:“我出个对子,如你对上了,我可以释放你的父亲。”

接着,出了上联:

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 这个上联,构思奇妙,县官利用“图”字的结构,折字起意,乃是说:“在我统治的范围内,百姓就必须服从我的管辖。”小杨溥听了,得知这个县官喜欢人奉承,稍思片刻,就投其所好,对了下联: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杨溥这个下联,也是运用“析字法”,拆开“伞”字,既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又恭维了县官,而且对仗工整,表达适切,因此,县官不得不点头称赞,终于赦免了他父亲的劳役。

注:( 编修:(1)官名。明清之翰林院编修,以一甲二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充任,无定员,亦无实际职务。负责修国史、实录、会要等。

许将童年妙对

许将(一O四五--一一一一年)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宋仁宗喜佑八年(一O六三年)中首名状元。他小时候聪明灵悟,勤奋好学才气横溢,是闻名遐迩的“小神童”。

许将九岁那年夏天,跟随族亲游览白岩山后,返回途中,因食干粮,口渴难当,于是向正在菜园围篱笆的老伯讨茶喝。篱笆老人,早就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小孩,是当地有名的“小神童”,并没有马上给茶,却提出条件对他说:“小哥,要喝茶当然可以,但要请你对对,我有一个藏在心里多年,对不出来的上联,你把下联对出来,我才给茶。”

小许将虽然口渴得很,但却懂得尊重长者,就很有礼貌谦逊地说:“请老伯赐教,让小童见识见识。”

这位老伯,就以自己围篱笆的事,念出上联:

一篱二纬三桩囿菜园,园种春夏秋冬菜; 与许将交游的族亲中,不乏文人雅土,他们听了上联,一时应对无句,帮不了小许将的忙,干着急,担心他对不上。才思敏捷的小许将,眨眨眼,拍拍小脑袋瓜,不慌不忙地对了下联:

百架千层万卷叠书馆,馆藏古今中外书。

许将话刚说完,众人拍手称妙。围篱笆的老伯听了,也暗暗佩服。“对得不错,但不知他是偶然而得,还是实有其才。”心想,再出一对试试。于是,老伯开口:“小哥,让我再赐教一对如何?”小许将喝不到茶,口更渴了。但还是耐著性子,恭恭敬敬地回答:“敬请老伯教

5

诲”。老伯就以他们今天游览胜地白岩山为题,侃侃念道:

白岩白雾白玫瑰,如观玉皿; 同游者听了上联,知道老伯用的是复字的修辞手法,绞尽脑汁,想助小许将一臂之力。然而,小许将可是心中有数,他回顾今日登山游览的情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又重现在眼前:莲花岩上的托红寺,红寺映朝霞;玳瑁峰上盛开的红杜鹃,他想到这里,立刻得了下联,就慢条斯里对道:

红寺红霞红杜鹃,若赏金屏。

老伯听了,高兴得翘起大拇指,连声称妙。即刻端出上等白岩茶,小许将接过茶,正想喝,那老伯边叫:“慢!”边在茶杯里,加上香喷喷的茉莉花。就在这时,老伯发现上弦月影,映入茶杯中,见景生情,又叫一声:“慢!再对一联。”随着念了出来:

茶饮客吞杯中月; 这上联,不但难住同游的文人雅士,而且也确实难住了小许将。这时,小许将手捧香气诱人的茗茶,不敢往嘴里送,他低头苦苦思索,难得佳句,只好抬头,向四处寻找答对的素材,当他发现水井畔,有一位大嫂在吊水,一时开窍!高兴地大叫:“有对了!”接着朗声念道:

水抽人吊井中星。

众人齐声叫好,听得老伯也高兴得连胡须都翘起来,再次高喊:“慢,小哥!”大家一怔,以为他又要出难题了。原来他爱才心喜,笑呵呵地,又往许将茶杯里,添上桂圆肉,然后说:“小神童名不虚传,来日一定中状元啊!”

许将中状元后,先后曾任编修,龙图阁侍判,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土、尚书左丞、右丞等职、知泰州(今甘肃省天水县)、扬州(今江苏省江都县)、郓州(今出东省平东鲧)等地。熙宁七年(一O二四年),契丹以二十万大兵逼代州(今山西省雁门县),朝廷命许将北上为使,与契丹谈判。许将阅读大量资料,广博闻记,做好充分准备。谈判中,舌战对方,随问随答,对答如流,弄得对方膛目结舌,终于谈判成功,免遭外患。 神童解缙的春联与对句

解缙(一三六九--一四一五)是明朝大臣,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年间进士。解缙小聪颖,思敏捷,又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熟读“四书”、“五经”。他文章、诗词,样样精通,尤擅对句,远近称之为“神童”。下面,就是他小时候对句的故事。

(1)写春联

有一年除夕,十岁出头的解缙,即景生情,挥毫写了一副春联:

日望赣江千里帆;

夜观庐陵万盏灯。

这副春联,引来了四邻观看,众人称赞不已。解缙家的对面,是曹尚书的府第。这位尚书大人,久闻“神童”之名,但不大相信解缙的文才,见了这副春联,也不由得暗自赞许了。只是心里总有些怀疑,于是,决定想个主意,来考考解缙。曹尚书下令,在解家大门正对面的河堤上,栽了一片青竹,以挡住解家的“日望赣江千里帆,夜观庐陵万盏灯”的景色。

第二年除夕,解缙又在大门上,贴上一副春联: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见了,不由得为之惊叹。为了再次考考解缙,马上令人将竹子砍短。他再去看解家的春联时,只见联尾各加一个字,成了:

门对干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发了狠,令家人将竹子连根刨掉。这时,解缙又挥笔在联尾,再各添一个字,联文

6

变成: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无可奈何,派人给解缙送去大红请帖,一定要当面见见这位“神童”的真本事。

(2)智斗曹尚书

解缙接到曹尚书的大红请帖,就随来人到曹尚书家。只见大门紧闭,侧门大开,便转身回走。曹尚书在门内冷笑道:

小子无才嫌地仄;

缙听了,漫不经心哼道:

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尚书只好打开大门迎进解缙。他望了望一身绿衣的解缙,便吟道:

水中蛤蟆穿绿衣;

解缙笑着,指了指身穿红袍的曹尚书,针锋相对答道:

锅里虾公着红袍。

曹尚书恼羞成怒骂道:

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解缙也毫不客气地,马上还以颜色:

一马落足污泥里,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翰林出身的曹尚书,与一个乳臭未乾的小孩子对对,竟然丝毫占不了上风,很不甘心,但心里又不得不承认“神童”才华横溢,机智敏捷。曹尚书并不就此罢休,随即请来看客,他要当众人之面,再一次考考解缙。

曹尚书呷了一口酒,面对墙上挂的一幅墨迹,脱口就说:

醉爱羲之迹;

解缙随口吟就:

狂吟“白也”(1)诗。

曹尚书马上又出一上联:

风吹马尾千条线;

解缙立即答对:

日照龙鳞万点金。

看客们无不被解缙的巧对折服,情不自禁地击节,喝起采来。曹尚书见还未曾考倒解缙,十分著急,指着屏风上的画,又出一联:

龙不吟,虎不啸,鱼不跃,蟾不跳,笑煞落头刘海;

解缙略加思索,指着案上的棋子答道:

车无轮,马无鞍,象无牙,炮无火,活捉塞内将军。

解缙刚刚对完,曹尚书额上冒汗,但还不肯认输,就以教训的口吻道: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在孔子上;

解缙冥思片刻,遂得一联回敬:

眉先生,发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长。

此联寓意深刻,暗含讥讽,可谓颇具匠心。解缙才说完,看客们拍案叫绝,曹尚书顿时语塞,只得佯醉而退。

(3)一石三鸟

解缙的超群才智,使曹尚书不得不暗自叹服。一日,他又邀解缙进府,想试试,解缙近来的学业,是否长进。于是,你来我往地,又对了几联后,曹尚书一直未占上风。 于是,便使用最后绝招;利用“谐音”双关,企图“一石三鸟”压倒解缙。他出的上联是:

7

庭前种竹先生笋;

解缙立即对出:

庙后栽花长老技。

曹尚书笑道:“我这上联的意思是,庭院前面种的竹子,先长出了竹笋。”解缙说:“我下联的意思,是 庙后头栽的花,长出了老枝。”

曹尚书又道:“我的上联另有别解。说是庭院种的竹子,长得不好,教书先生把它砍了,所以是:

庭前种竹先生损;

解缙马上接着说:“我这下联也还有层意思,说的是庙后栽的花被风吹斜了,长老用木棍把它支撑起来,故有:

庙后栽花长老支。

曹尚书哈哈大笑:“解神童有所不知,我这上联,还有第三个意思,说的是庭前种竹子,教书先生询问别人,这是什麽原因,所以是:

庭前种竹先生询;

解缙拍手笑道:“曹大人,别急,我这下联也另有意思,是说庙后栽上花,小和尚急急忙忙地去告诉长老,长老说早已知道了。所以是:

庙后栽花长老知。

曹尚书“一石三鸟”,仍然没有难倒聪明的解缙,不禁由衷地赞许他道:“真乃盖世奇才也!”曹尚书实在爱才心切,欣喜之余,就把爱女许配给解缙了。

注:“白也”,取自诗圣杜甫评李白的诗句“白也诗无敌。”此联平仄考究,“也”与“之”虚词相对,使联语妙趣横生。

解缙巧对朱元璋

明洪武二十二年(一三八九年)春天,解缙从江西老家吉水,到京都南京参加会试。当时的科举制度规定:会试通过后,要再经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试”,或称“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

解缙在会试中,所作的文章,气势磅礴,笔锋犀利,言词质朴,博得主考官刘三吾的好评,要点他为一甲状元。由于有人反对,理由是说他,对策言论过高。殿试就被点为第七名进士。解缙的大哥解纶、妹夫黄金华,同时高中三甲进土。

解家“一门三进士”,不仅轰动了江西吉水城,也轰动了京师。万岁爷朱元璋,得知这位江西矮子进土,不但文章作得好,尤善对对,便召进宫来,亲自出题面试。

朱元璋说;“皇宫中,有一大戏台,朕出上联,卿对下联。”解缙叩头道:“万岁,臣遵旨。”

朱元璋念道。

尧舜净,汤武生,桓文丑旦,古今来几多脚色;

解缙接口便应对:

日月灯,云霞彩, 风雷鼓板,宇宙间一场大戏。

“好!”朱元璋满心欢喜。并再出上联:

日在东,月在西,天生成“明”字;

解缙立即续成下联:

子在右,女在左,世配定“好”人。

朱元璋顿时龙颜大悦,连声赞赏。 明太祖题联

明太祖朱元璋(1),出身贫寒,放过牛,当过和尚。小时候,没有机会念书。但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经自己刻苦学习,颇通文墨,会吟诗,作文,还特别喜欢题联。传说,朱元

8

璋无论行军打仗、饮酒下棋,微服出访,登堂进庙!都喜欢谈论对联。对大臣、文人、农民,甚至对儿童,更常常和他们对对。

朱元璋出兵攻打姑苏那年,行军中,就以“天口”二字,题了一上联:

天下口,天上口 志在吞吴;

谋臣刘基(2)一听,知道朱元璋将“天口”二字!上下各一拼,即拼出“吞”“吴”两字。于是,他以“人王”二字,绝妙地对出下联,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一次,朱元璋与刘基下棋,朱元璋吟了一阙上联,示意刘基应对。联文是:

天作棋盘星作于,日月争光;

刘基脱口答道: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又有一次,朱元璋到大臣陶安家,看见陶安以书作枕头,即景生 情,乃一上联:

枕耽典籍,与许多贤圣并头;

陶安知其意,随即对道: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朱元璋一次便服出访,遇到一个农民在卖藕,立即出一上联:

一弯西子臂;

他以一根雪白的藕,比作美女西施的手臂,想考考农民是否能对。

那农民望他一眼,笑着答首:

七窍比干心。

农民以藕中多孔,来比喻商代忠臣比干的心。朱元璋听了很高兴,命农民随行,大加赞赏。传说,以后还任命那农民,到朝廷做官。

注:(1)朱元璋(一三二八--一三九八)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微凤阳东)人。明朝开国皇帝,在位三十年。

(2)刘基(一一三二--一三七五)字伯温,青田(今浙江青田)人。明初大臣、 文学家。明初诸大典制如乐礼、刑法、历史、科举等,他是裁定者之一。 苏东坡巧对两则

(1)智对黄庭坚

苏东坡和黄庭坚,二人都是北宋时的大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出苏东坡门下,是“ 苏门四学士” 之一。两人又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吟诗、填词、奕棋、联对。有一次,他们在一棵大松树下下围棋,突然一颗松子,掉在棋盘上,黄庭坚即景,出了上联: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苏东坡举目四望,看见远处小河畔,有一位老者,正坐在柳树下垂钓,便脱口对出下联: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长。

又有一次,两人外出游玩,傍晚时分,来到一条江边,正值晚霞辉映江心,金波荡漾。黄庭坚出句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这里的“满江红”,有两层意思既是眼前景色,又是词牌名。毫无疑问,要求下联也应符合此一条件。苏东坡思忖片刻,便对出下联:

朔雪飞空,农夫齐奏普天乐。

苏东坡用“朔雪”对“晚霞”,均是景色;又用“普天乐”对“满江红” 都是词牌名,既工整又顺达,不禁使黄庭坚连声称妙。

(2)巧对药联

9

苏东坡被贬,赴海南上任,途经湘南,遇到一位姓柳的郎中。柳郎中久闻苏东坡才学渊博,精通医药,他决定亲自见识见识,于是,征得苏东坡的同意,与他对药联。

只听得柳郎中吟道:

仙鹤弹琵琶(枇杷)高奏神曲;

苏东坡想了一下,对出下联:

雷公敲木瓜大惊云母。

柳郎中又出了上联: 红孩子戴红花吃红豆;

苏东坡一听,立即对出:

白头翁摘白梅尝白果。

柳郎中再出上联:

何首乌身披穿山甲,骑地龙,挥大戢与木贼战百合;

苏东坡应声对出下联:

吴茱萸头戴金银花,坐河车,握三棱,比草寇(蔻)胜五倍。

柳郎中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声称:“奇才,奇才!”

注:(1)苏东坡(一O三六——一一O一)名轼,字子胆,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进土。他学识渊博,散文主张“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唐宋八大家”之一。

(2)黄庭坚(一O四五--一一O五)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文章讲究修辞,用字深刻,开创了(江西诗派)。

(3)下划线均为中药。

韩偓代客巧续对

有一年冬天,唐宋诗人韩偓身患重病,躺在福建南安的莲花峰下的石岩书屋里,昏迷不醒。

一天,一个自称道方客人,执意要来拜见,说是要替韩偓治病。书僮将客人带到韩偓床前。只见韩偓容颜枯槁,双目紧闭。来客瞧着这位晚唐大诗人,落得如此冷落凄凉的境地,不禁对官场排贤纳佞、钩心斗角的丑行愤愤不平,于是,掉下了同情的热泪。

来客在韩偓那骨瘦如柴的手上,搭了脉理,随后,解开行李,拿出银针,给韩偓针灸。一会儿,韩渥终于咳嗽一声,吐出一口浓痰,慢慢苏醒过来。

韩偓望着来客,激动地说“承蒙先生雪中送炭,治病救人,老身感激不尽!未知先生仙乡何处?”

客人站起来,笑盈盈地,用清润的声音答道:“学生乃益州人氏。”

原来,这位来客,是名四川妇女,出身医药世家。长大后,嫁给一位县令,县令为人刚直不阿,因此得罪了权贵。有一次,权贵摆宴庆筹,她的丈夫,因公事迟来一步,被权贵用一“上联”难倒,当众奚落一番!并捏造罪名,参他一本,革职回乡。她的丈夫悲愤交集,不幸病死途中。她在悲痛之余!为遂夫愿,乃女扮男装,背乡离并,四海行医,寻访高贤,以求答对。后来闻知韩偓隐居南安,于是不怕关山险阻,前来求见。

韩偓被来客的坚贞和刚毅所感动,便请她告知原对上联。来客念道: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原大夫;

韩偓略一思索,便胸有成竹地说:“此冯驯者,官居五原大夫。可用商朝的名相伊尹来对之。”接着,便念出了应对的下联:

伊一人,尹无人!伊尹三朝宰相。

“妙!韩公真是博古通今!名不虚传!”来客发出由衷的赞叹,拜谢而去。

注:(1) 韩偓(八四四--九二三年)字致尧,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10

人。龙纪进士,历任翰林学士、兵部侍郎等职,因不阿附朱温,受排挤贬官。后携家入闽,依王审知而终。

李白巧对胡乡绅

尊称为“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七O一七六二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最著各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不仅为后代,留下了无数光辉灿烂的诗篇,他的对句,也独具风采。长江三峡一带,流传着他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对句。

唐开元十三年(七二五年)春,风华正茂的李白,为了实现他的凌云壮志,踏上了漫游天下的旅途。一天,他路过三峡重镇南浦(今万县),与当地诗友,吟诗、作赋、联对。当地,有个不学无术,却又喜欢附庸风雅的胡乡绅,十分嫉妒李白的文才,以祝寿为名,请李白及众诗友赴宴。

酒过三巡,胡乡绅虚情假意地,对李白说:”久闻先生才华横溢,老夫有一上联,只是苦无下联,今请先生玉成。说完,摇头晃脑地念道:

梁山栽大竹,无须淋水; 胡乡绅的上联,是由三峡一带三个县名组成,自以为绝妙,可以难倒李白。哪 知李白,当即也用三个县名,答道:

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

胡乡绅自知才气不如,怕再对出丑,连忙陪笑说.“请喝酒,请喝酒!”

老僧巧对宋之问

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顺路到杭州灵隐寺一游。

灵隐寺位于西湖北面灵隐山麓!是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三二六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岩洞石壁,景色幽静。宋之问见景生情,便吟了一句:

楼观沧海日; 但怎麽也想不出下联来。这时,旁坐念佛的老和尚,却信口对出:

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一听,大惊,正欲请教老僧法号,老僧已进禅房了。

宋之问夜间重游灵隐,只见寺内月光皎洁,松筠与泉石互映,树影婆娑,但觉秋气逼人!微有寒意,心有所触,又吟一句:

岭边树色含风冷; 谁知,任他如何苦苦思索,总是难得有合适的下联。宋之间眉须不展,在寺内踱来踱去。此番情景,又被一旁打坐的老僧看到了。老僧对宋之问说:“我替你再对下联如何?”接着吟道:

石上泉声带雨秋。

宋之问大喜,一把抓住老僧的手,请告法号,两人一见如故,彻夜长谈。原来这位老僧,就是隐居在这里,“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1)。

注:(1)骆宾王(?——约六八四年)唐朝文学家。婺州(今浙江义乌)人。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他撰写檄文,武则天读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大加赞赏,并叹息说:“宰相安得失此人?”可见骆宾王文才不凡。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称“初唐四杰”。

纪昀幼年巧对

纪昀(1), 从小聪明颖悟,博闻强记,能言善辩,人称“小才子”。下面是他幼年对句的故事。

(1)代兄续对联

11

有一天中午,纪昀拿着牛皮拧成的小鞭子,在院子里玩耍,他的父亲走来,要他到学堂,去叫哥哥回来吃午饭。纪昀带了小牛皮鞭子,一蹦一跳地,到了学堂,推门进去一看,只见哥哥正低着头、垂着手,站在先生的面前。他大叫一声:“哥哥,快回家吃午饭。”他的哥哥稍微抬了抬头,没说什么,就又低下头去。纪昀见哥哥不动,跑上去,想拉哥哥回家。先生说:“慢着,你哥哥正在挨罚呢!”纪昀睁大双眼问:“为什么?”先生说:“我出了个上联叫他对,他对不出来,所以挨罚。”纪昀眨眨眼说:“啊!原来是这着点事儿!”他眼珠一转,对先生说:“先生我替哥哥对上,行不?”

先生见纪昀只是个

四、五岁的毛孩子,笑了笑,顺口答应:“行,不过,对不上,可得连你也挨罚。”纪昀说:“好,你出上联吧!”

先生见他真的要对,就认真地想了想,说了上联:

苇眉织席席盖苇; 纪昀脑袋一歪,动了动手里的小牛皮鞭子,头一抬,朗声答道:

牛皮拧鞭鞭打牛。

先生听了,大吃一惊,连连点头,嘴里不断说:“好!好!好!”并挥手示意,叫他哥俩回家。

(2)粗毛野兽石先生

过了不久,纪昀也上学了。由于他聪明过人,学堂里的功课,对他来说,毫无压力,所以,有空便喂养家雀取乐。一天,他把家雀带到学堂去,在砖墙上挖个洞,家雀喂饱后,藏在洞内,并用砖头堵死,以防家雀飞走。谁料此事,被先生发现了。先生姓石,石先生便将家雀掏出来摔死,又放回洞内,照样堵住洞口,然后,在墙上戏写一上联:

细羽家禽碑后死; 纪昀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家崔死了,非常难过。忽然见墙上的联句,知道是石先生干的,于是忿而在墙上续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看了下联,大为恼火,执着教鞭,责问纪昀,为什么辱骂先生。纪昀从容答道:“我是照先生的上联,对出下联的。您看,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应对„粗毛野兽石先生‟如果对不好,请先生指教。”

石先生听后,无可奈何,只得拂手而去。

注:(1)纪昀(一七二四——一八O五)字晓岚,河北献县人。清代著名的目录学家、文学家。乾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以其学识渊博,为乾隆帝所赏识。任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纲》,至四十六年(一七八一年)书成。次年擢兵部侍郎,後升任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著有《纪文公遗集》、《阅微草堂笔记》。

九节虾与五爪龙

明朝时,福建省晋江县陈家,出了个聪明的孩子,姓陈名紫峰。 陈紫峰家境贫寒,生活艰难。当地有“祭冬”的风俗,每年“祭冬”时节,陈紫峰看到有钱人家,买鱼买肉,大办酒席,而自己家里却什么也没有,心中不乐。九岁那年,“祭冬”又到了,小紫峰就大胆地坐在祭祖的筵席上。几个乡里的老人,见陈紫峰虽然衣衫单薄,但眉清目秀,活泼伶俐,便指着桌上一盘“九节虾”,开玩笑地对他说:“用这盘九节虾作对,对上了,你拿去吃,对偏了,就不能吃。”

小紫峰听了,机灵的大眼睛一转,便大大方方地,伸出一只手,抓起九节虾,就往嘴里送,众人见了,忙加阻止,并问:“还没对上,怎么就抓虾吃呢?”“怎麽没对上?”陈紫峰面朝这几位老人,伸出小巴掌摇了摇,理直气壮地回答:“五爪龙,不是对九节虾,吗?”

12

几位老人听后,连连点头,称赞他对得好。这时,外面传来“砰、砰、砰”的“祭冬”炮声,这几位老人,又出一上联:

枪装药,药装枪,射去浓烟散雾; 小紫峰听后,走到厅中央,转动着水灵灵的眼珠子,抓起八仙桌上的花瓶,摔个粉碎,随口答出下联:

瓶插花,花插瓶,打破落花流水。

众人听了,又惊又喜。陈紫峰呢?回到筵席上,继续用“五爪龙”吃那盘“九节虾 戴大宾答对如流

明代学者戴大宾,正德年间进士。从小聪明多智,勤奋刻苦,小小年纪就会对对。有一次,私塾老师指着椅子出句:

虎皮褥盖学士椅; 戴大宾应声对道:

兔毫笔写状元文。

老师听后,赞叹不已。

戴大宾的家乡,有一显贵擅於钻营,小大宾对他的行为,甚为鄙视。一天,这个显贵,来求见戴大宾的父亲。他为了讨好戴家,便故意出对子;让小大宾对,想藉此夸奖小大宾,以取得好感。显贵出对:“月圆”

大宾对道:“风扁”

显贵问:“风怎麽是扁的呢?”

大宾答:“见缝就钻;不扁怎麽行?”

显贵听了,很不是滋味,但并不就此罢休。

他又出:“凤呜”

大宾对道:“牛舞”

显贵诧异地问:“牛怎么会舞”?

戴大宾说:“自古道、百兽齐舞。,牛不也在百兽之中吗?”

说得显贵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有一次,戴大宾去参加童子试。一位秀才问他,将来想做什么,他不加思索地应道:“阁老”。秀才取笑他:

未老思阁老; 戴大宾立即反唇相讥:

无才称秀才。

秀才自讨没趣,怏怏离去。 张居正年小志大

明朝嘉靖初年,湖北巡抚顾璘,在视察江陵(今湖北江陵)时,听属下说,当地有一个七岁的幼童,聪明伶俐,十分可爱。于是派人把他找来,要试试他的才华,顾璘见到幼童,遂口占一上联: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起;

幼童稍加思索,朗声对出下联: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巡抚听后,连忙夸奖,并将自己挂在腰上的玉带,解下来相赠。这个幼童,便是被人称为“江陵神童”的张居正。

有一年夏天,新上任的湖广巡抚,带着大队人马,风尘仆仆地来到江陵,在岑河口附近的东司庙休息。庙里的住持,连忙叫小僧到庙后瓜园,摘了十多个大西瓜来招待客人。和尚种的西瓜,又沙又甜,巡抚和手下人吃了,只觉得清甜可口,舒服极了。巡抚一时高兴,便

13

顺口吟出一联: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他让前来迎接的江陵知县对下联。这江陵知县是个草包,根本对不上来,被巡抚训斥一顿,赶出庙门。知县狼狈不堪地,从庙中大殿上退下来,刚好碰到,在庙里玩耍的张居正。知县想:“这小子号称神童,不如问他一问。”知县叫住小居正,将刚才巡抚出的上联告诉他,并求他对出下联。小居正听后说:“这有何难?你就对”: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知县喜出望外,转身又上殿去,复述了小居正的下联。巡抚转怒为喜,但他不相信是知县自己对的,知县只好说出真相。巡抚把张居正找来一看,原来是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十分惊异。巡抚对属下说:“这孩子长大后定有出息。”

注:张居正(一五二五--一五八二),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人。嘉靖进士,授编修。明神宗时,当了宰相。他在任职期间,整饬吏治,加强边备,改军漕运,丈量土地,行“一条鞭法”,加强内阁和六部权责,裁省冗官等,朝政为之一新。 三贴春联

东晋王羲之(三O三--三七九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北)人。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书法家,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兼善隶、草、正、行各体,人们尊称他为“书圣”。称赞他写的字,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被视为珍品,至今,仍是我国书法艺术中,极宝贵的遗产。

传说,有一年!王羲之刚搬进新居,又喜逢新春佳节,他情兴大发,挥毫写了一副门联: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王羲之叫儿子贴在大门口,不料,贴出不久,就被当地酷爱他手迹的书法爱好者偷偷揭去了。不得已,只好再写一副对联:

莺啼北里;

燕语南邻。

谁知才贴出不久, 又被人悄悄揭去了。临至除夕,急得王夫人只得催他再写一副。王羲之略一沉思,笑嘻嘻地,取过文房四宝,执笔又写了一副,叫儿子将对联拦腰剪断,先贴上半截: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这半截对联贴出后,人们看了,认为不吉利,再没有人来揭去贴在自家门口了。大年初一,王羲之早早起床,亲自将对联的另半截,贴在下面。于是,全联就成为: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街坊邻里一看,无不拍手称妙。 华罗庚的妙联

一九五三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科学家考察团,出国考察,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先生担任团长。团员中,有华罗庚(1)、赵九章等科学家。途中闲暇无事,少不了谈古论今,天文地理闲侃。这时,华罗庚先生即景生情,出了一则上联求对:

三强韩、赵、魏;

华罗庚先生上联中的“三强”,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个强国,却又隐喻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上联不仅要求解决数字联的传统困难。而且要求在下联中,嵌入另一个科学家的名字。在座的科学家,大费脑筋,思索良久,未有恰当的下联。华罗庚先生见状,不慌不忙地说出下联:

14

九章勾、股、弦。

他刚说完,满座科学家为之叫绝。《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在这本书里,首先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团中,另一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的名字。

注:(1)华罗庚(一九O一--一九八五年)江苏金坛人。早年家贫失学。因酷爱数学而刻苦钻研。二十一岁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后,应聘到清华大学任教。曾多次出国访问、考察,讲学、研究,是我国享有盛誉的数学家。 夏默安联考毛润之

毛泽东(一八九三--一九七六年)原名毛润之。他是一位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的楹联高手,生前留下许多佳联妙对。

一九一七年暑假,毛润之专程到长沙楚怡小学,邀请在那里任教的朋友萧子升

!一起徒步游学。到了安化县,他俩听说当地一个羊角塘的地区,有位名人夏默安,是清朝两湖书院的高材生,精通经史,著述甚多。当时,县里一些做官的,如劝学所所长等,曾专程拜访过他。因此,毛润之与萧子升也去拜访他。夏默安听说来访的,是两个年轻的游方学生,心存轻视,回避不见。毛润之“三顾茅庐”,当毛润之第三次上门拜访时,夏默安才决定先试试来访者的才学。

见面时,夏默安以“杨柳林内鸟叫”为题,出一上联: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别也,春去也; 听了上联,毛润之联想到这次游学,在调查中,看到的贫苦人家悲惨的生活,又追溯到历史上,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闻百姓饿殍,竟说为何不食肉糜;闻池中蛙呜,竟问为官为私的史料,脱口对了下联: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这一对句,即景生情,借古喻今,不仅对仗工整,构思巧妙,而且寓庄于谐,深含哲理。夏默安想不到,年纪轻轻的游方学生!竟有如此才学,惭愧之余,甚为钦佩。于是,盛情接待毛润之,留他在自己家中住宿,两人彻夜长谈,成了忘年之交。 梁启超巧对张之洞

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梁启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年),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有一年,梁启超到广州投刺,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1)当时,张之洞在清政府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兴办新式书院,开展洋务活动。梁启超锐意改良,想力挽清王朝颓势,对张之洞寄予极大的希望。张之洞见投刺,落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大不高兴,于是出联斥难。联文是: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这上联狂傲无礼,且拒人千里之外。梁启超气度不凡,坦然对了下联,请来人回送给张之洞。联文是: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对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文字高雅,气势慑人。张之洞一看,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名气更大,傲气也更盛。一次,梁启超到江夏(2)拜访他。张之洞又出联求对: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上联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济四水)中,长江排首位,又总括春夏秋冬四季,而夏是排第二。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

才思敏捷的梁启超,略加思索,巧妙地答出下联: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15

张之洞吟读再三,不禁叹息道:“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梁启超所对的下联非比寻常。他以自己的身份“儒人”拆开,本古代儒、佛、道三教中,以为儒首,在天、地、人三才中,则以人才居末位。梁启超以“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巧对“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其含意深远,既挫了对方的傲气,又不失宾主之礼,难怪张才洞为之叹服不已。

注:(1)张之洞(一八三七--一九0九)清末大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同治进士。是后起的洋务首领。

(2)江夏即今湖北武昌。

宋庆龄联考孙中山

一九二八年四月,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婚后半年的一天傍晚,他俩到公园散步,谈论着讨伐袁世凯的事情(当时袁世凯复辟称帝)。宋庆龄兴致勃勃地说:“逸仙,我想起了一个讨袁对子的上联,你来续个下联好吗?”中山先生微微一笑说:“庆龄,你居然仿效苏小妹,三难新郎来了。好,请读出你的上联来。”

宋庆龄吟了上联:

或入园中逐出老袁还我国;

中山先生轻轻念着上联,深感妻子才思敏捷,出此佳联。他想:联中句子一语双关,园出“袁”,入或则为“国”字,而“或”的解释是:有人也。显然,庆龄对我“逐袁”是抱有殷切期望的,我岂能辜负她的一片苦心,因此,下联既要对得工整,更把自己的意愿表达清楚。孙先生沉思片刻,下联便对了出来: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瞻前途。

下联妙语连珠,“道”字无首,添“余”即为“途”字,对仗工整,意思亦紧紧呼应上联。宋庆龄连声称好。

同年六月六日,妄图复辟帝制的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声讨中,忧愤交加,终于一命呜呼了。

李调元巧对三则

(1)巧续对

“蜀中才子”李调元,乾隆年间中进士后,任广东学政。

李调元到任之日,轿过闹市时,胡成义也乘轿而过。李调元的随从人员,不明究竟,喝令通名。胡成义在轿内,朗声报道:

“春芍药,夏芙蓉,秋菊冬梅,吾乃探花郎,三江胡成义。”

李调元立刻明白了胡的用意,当胡转请他通名时,他在轿中随口应道:

“柬紫薇,西长庚,南箕北斗,我本谪仙子,四川李调元。” 胡成义一听,不胜惊讶和佩服,赶忙下轿相迎。并当即邀请李调元,到自己家中饮宴。这时,当地文人也应邀前来,一时文星荟萃。众诗友素慕李调元的才华,便纷纷出联请他续对。李调元才思敏捷,均一一应对。其中,有一上联是:

两舟同行,橹速不如帆快;

这上联,表面上是说摇橹的船,不如帆船快,实际上,却是话中有话,“鲁肃”跟“橹速”谐音,是三国时的文官。而“樊噜”跟帆快谐音,则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武将。言外之意即是:“文官不如武官”。

李调元稍思片刻,发现案上有一把笛子,带笑对道: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这下联,表面上,也是说笛子不如洞箫。而实际上,是说:“狄青”(笛清的谐音)怎比“萧

16

何”(箫和的谐音)。言外之意,是武官(因狄青是宋朝的武官)怎比文官(萧何是汉朝的文官。)众人听了,赞叹不已,皆尽称绝。

(2)意对

李调元上任不多久,当地的文人墨客,邀他郊游。他们到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这里悬崖峭壁,风景幽静,谁料小路突然中断,只有溪水,仍从路旁崖下潺潺流着,崖上刻有“半边山”三个字。崖下路旁,立一石碑,碑上刻字一行: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同行者解释说:“这是宋朝苏东坡学土、黄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时,佛印为老苏东坡,出了这上联,苏东坡对不上,只好请黄山谷将此上联刻碑于此,以示自抑,兼求下联。”那人说完后,笑对李调元道:“学士大人才思敏捷;能否代贵同乡苏学士。一洗此羞?”李调一兀一听就明白,那人欲借此事来侮辱他。于是,不慌不忙笑着说:

“这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好了,何须再对?”众人惶惑不解,他接着说.“其实,苏学士请黄山谷写字刻碑于此,正是为了联对,这叫„意对‟,很明显,下联是:”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听后,觉得无可非议,只好连声赞叹。李调元却说.“这样的意对,在四川,虽孩童亦解,诸公何足挂齿?”说得有些人羞愧交加。内有一秀才,很不服气,投问而说.“学政大人刚才说,四川孩童也会意对,实不相瞒,我游学蜀中时,曾当面试过两人,请其联对,不料均若木鸡,无一以对。”李调元笑着问:“一试何人?”答:“一童孩。”问:“足下所出何对?”答:

远观重重宝塔,六角四面八方;

李调元又问:“童孩有何表示?”答“他伸手摇摇,表示不解,笑着跑了。”李调元说:“他伸手摇摇,就是联对了,所对应是:

近看平平玉手,五指两短三长。

秀才愕然。李调元又问:“二试又为何人?”答:“一农夫。”问:“足下所出何对?”答:

塔里点灯,层层孔明诸阁(葛)亮;又问:“农夫有何表示?”答:“他自顾自在池中采藕,一字未答。”李调元说:“农夫已经对了,可惜足下未领会过来,他对的是:

“池中采藕,节节太白理(李)长根(庚)”。那秀才听后,深施一礼,道一声:“名不虚传”。就退到角落去了。那些真心仰慕李调元才华的人,拍手叫好,至于那些谑意戏谑者,则是汗颜羞色,无地容身。

(3) 即景巧对

有一年冬天,李调元从新疆冒雪回京。途中,在一家酒店歇脚时,发现店中墙上,悬挂一副对联,只见上联写着:

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

再看下联,却空无一字。李调元迷惑不解。店主告诉他,几个月前,有一书生早起,来店饮酒,见店外桥上,有一黄狗行走,随口吟出了上联。但他费尽心机,再也吟不出下联来,故书写后,挂在这里,期待后人,有朝一日,对出下联。当店主得知,眼前这位,就是名噪一时的“蜀中才子”李调元时,便说:“相公,何不一展胸中之才!”李调元想,这并非难事,欣然答应。可是,当他再把上联仔细品味后,才感到此联不凡,字字千金。他思虑再三,难成佳对,不免心焦。这时,突然有几只乌鸦,落在门前雪地上,跳跃觅食,他心中顿时开朗,赶紧要来笔墨,在空白下联处一挥而就。只见他写的是:

乌鸦跳雪地,片片竹叶朝天。

于是,下联与上联,配合得天衣无缝。博得酒店众人齐声喝彩。 半月依旧照乾坤

清乾隆年间,江西萍乡人刘凤诰进京应试,考中了第三名进士。按照当时的科举制度,

17

皇帝在放榜前,要亲自会见新科进土,并进并殿试,然后才以御笔,点出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刘凤诘相貌平常,小时候贪玩,伤了一只眼睛。殿试时,乾隆皇帝看到他的相貌,心里有点不愉快,本想取消他的探花资格,但又怕被议论“以貌取人”。于是,特出一联,试试他的真才实学。乾隆皇帝的上联是:

独眼不登龙虎榜;

刘凤诰听了,知是针对自己的相貌出联的,立即对道:

半月依旧照乾坤。

乾隆皇帝听了,又惊又喜,因为下联的意境深远,说明刘凤诰不但有文才,而且更有抱负。一时兴来,又以四方星辰为题,再出上联: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

刘凤诰马上对出: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乾隆皇帝心花怒放,喜上眉梢,欣然命笔,点他为探花。

“老残游记”里,曾写到老残在游山东济南大明湖时,十分赏识的一副对联:

三面荷花四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你知道,这副对联的作者是谁吗?原来就是他——江西萍乡才子,独眼探花郎刘凤诰。这副对联,只用了四个数字,以及“荷花”、“柳”、“山色”、“湖”寥寥数字,便把济南的特点,大明湖的秀丽,展现在人们面前,真是出神入化,鬼斧神工,足以证明刘凤诰确实文才不凡。

郑板桥巧对得田黄石

郑板桥(一六九三--—七六五年)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在诗、书、画三方面,皆有成就,号称“三绝”,为时人推重争求。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少年时代,是在老家兴化度过的。当时,兴化县内,有一个姓米的读书人,篆刻技艺十分高明,人称米先生。一次,米先生得了一块由黄石。田黄是雕刻图章最珍贵的材料,俗说:“田黄比金子还贵”,素有“石帝”之称。米先生得田黄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索求的人络绎不绝。

这天,米先生家中,来客格外多,郑板桥也前去看热闹。只见大家争着用高价,欲买取由黄,有几个富家子弟,为得田黄,差点动起拳头来。米先生急得满头大汗。心想,田黄只有一块,想买的人这样多,不论卖给那一个,都将引起争执,如何是好呢?正在左右为难之际,眼前火盆里炭火一闪,使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客客气气地,对来客们说:“承蒙诸位错爱,举索这块田黄,只是石头一块!不能人人如愿。为免除争执,我出一上联,先对上者,便是这块田黄的新主人了。”接着,米先生以“火盆”为题,出了上联:

炭黑火红灰似雪;

联一出来,满屋哑然。那些富商、书生面面相觑,没有一个敢开口的。站在一旁的郑板桥,也被难住了。他怏怏地回到家里。当时,他的继母郝氏和乳母黄妈妈,正在磨麦。只见她们先把黄灿灿的麦粒,一次一次地丢进磨眼,磨好后,将磨下来的面粉,用筛子筛一遍。筛子下,撒着雪白的粉,筛子上,留着红色的麸。

“有了!”郑板桥激动地,几乎跳了起来。他一溜烟;跑回米先生家,当众对出了下联:

麦黄麸赤面如霜。

真是一呜惊人,满屋子的人,都啧啧赞叹起来。米先生当即取出田黄,用纯熟的刀法,刻上“郑燮”二字,送给郑板桥。 徐文长巧对杭州知府

18

徐文长名渭(一五二--一五九三年),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土、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屡应乡试不第。工诗文、书画,其草书和水墨画,别具一格,为明代书画所宗。民间流传着许多他的轶闻趣事。

有一次,徐文长在杭州西湖吟诗作画,杭州知府听说后,找到徐文长,表示要和他对对。这一天,知府带徐文长走到苏堤上,指着保椒塔,出了上联.

保椒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徐文长听了,并不回答,只是指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之后,又两手平摊,向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这样,不觉心中暗喜,又带他到钱塘江边,指着六和塔,再出上联: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谁知徐文长听了,还是不回答,只是向知府扬扬手。这下子,知府更得意忘形了,他说:“久闻先生才高八斗,为何今日山间竹笋,腹中空空?”

徐文长站在一旁,不慌不忙地说:“知府大人,徐某早已对好下联,大人为何不解?”

“你何时对了下联?”知府以为徐文长在愚弄他,不禁勃然大怒。

徐文长仍旧不紧不慢地说.“大人暂且息怒,请你细想我刚才的手势,难道不是两副双塔的下联吗?”知府仔细一想,不禁哑口无言。原来,徐文长对第一联时,指锦带桥,拱拱手,然后两手平推,向上一举,就是所对下联: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里九州。

徐文长对第二联时,扬扬手,其下联是:

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

第二篇: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1 偶创飞白 (东汉) 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

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2 羲之换鹅 (晋)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3 王羲之与天鹅饺子

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路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非常。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但是字却写得无生气,缺功夫,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罢,小嘴一撇,心中暗想:这缺少功夫的字儿,也只有配在这陋巷小店门口献丑罢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饺子有什么出奇,这是谁开的饺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进店内一瞧,见店内有四口开水大铁锅,并排设在一道屏风下边。包好的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飞鸟,一个接一个地飞过屏风,不偏不倚,降落在各个滚沸的锅内。饺子店内的伙计,则忙前忙后地招呼着食客,每个伙计管一口锅,各自报着数:一号锅半斤,好,再来1斤。”“二号锅斤半。”“三号锅9两„„。”

王羲之好奇,顺手掏出几个铜钱,要了半斤饺子,然后坐下。饺子不一会儿端上了桌。他仔细观看,这里的饺子果然与众不同,一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白天鹅,曲项向天歌,真是巧夺天工。他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嘴边轻轻咬了一口。呀,顿时鲜香盈盈,味美绝伦,不知不觉间,把那一盘饺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饱餐之后,回味深长。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语:“这天鹅饺子,果然名不虚传。”心中暗想: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拙笔劣迹,实难和这饺子相配。

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饭店另写一副对联,也好不辜负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问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了指屏风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风后。”

王羲之绕过屏风,见一白发老妪端坐在案板前,一个人一边擀面皮,一边包饺子。填好馅,飞快捏上几下,转瞬成了一只白天鹅,动作娴熟。更令他惊奇的是,饺子包好之后,白发老妪随手将饺子向屏风那边甩去。天鹅饺子便一个接一个越屏而过,降落在锅内。每两5只,按伙计报的数,每口锅下多少,斤两分毫不差。

白发老妪的高超绝艺,使王羲之惊叹不已。忙走上前施礼问道:“老人家,像你这样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白发老妪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40年,深练需一生。” 一听这话,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细品尝这番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它和这天鹅饺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问还好,一问倒使白发老妪生起气来,只见她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请,只是不好请啊~就拿那个刚露了点脸儿的王羲之来说吧,都让人捧上天了~说句实话,他写字所下的那点功夫,真不如我扔饺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别学他,常言说得好: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当桨争上游。一次划前就骄傲,终久要落人后头。”

白发老妪一席话,说得王羲之面红过耳,羞愧难当。他

恭恭敬敬地给老妪写了一副对联。从此以后,这家天鹅饺子店,就挂上了王羲之写的对联,生意越发兴隆了。此事也改变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终生与鹅结缘。更虚心刻苦地练字,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创出字势雄强而多变化、妍美的新体,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名家。

4 潜心苦学墨当饭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

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5 夜贴对联

有一年新年,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的字的人偷着揭走了。临除夕,不得不又写了一幅。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半。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

6 入木三分

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记”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这样深刻有力呢,这与他平常坚持不懈的锻炼有关。有一个“戒珠”的故事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这颗明珠不光是好玩,用来观赏的,王羲之还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

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作为一个书法家,王羲之不仅自己注意锻炼腕力,增强书写时的笔力,也严格要求后人。他的儿子王献之,很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有一次为了检查献之的笔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献之集中精力写字时,他猛地用手指夹住儿子手中的毛笔往上拉,谁知献之握笔很紧,毛笔没有被夺下来。王羲之对此很满意,他高兴地说;“这孩子将来能成为书法家。”并当场写了一幅字赠给献之。这件事说明,书法家的笔力是下苦功夫练出来的。

(唐) 7 笔冢

智永禅师为隋、唐间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因非常用功练习书法,用坏的毛笔都弃置在大竹篓里,经年累月之 生,积了五大篓,于是他自己作了铭文,并埋葬了这些笔头,称为笔冢,可见得他爱书惜物的襟怀。

8 铁门限

智永禅师擅长楷书、草书,能傅王羲之的风范。他虽然在永兴寺修行,但是书法的名气却愈来愈响亮。很多人都透过各种关系来索求他的书法作品,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门槛都被踩坏了,他只好将门槛用铁皮包起来,人们就笑称为“铁门限”。

9 欧阳通学书买父字 (唐) 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他很小的时候,欧阳询就去世了。欧阳通懂事后,母亲开始教他临习父亲的字。欧阳通人小,练字时间一长,就想出去玩,字也写得马马虎虎。母亲就对他说“孩子,你父亲写的字可好了,还有许多人用很高的价钱来买他的字。你要像你父亲那样,写出一手好字来。”欧阳通听了说:“我也能像父亲那样写出好字,只是不知道被人家买出的父亲的字是怎样的。”以后,他就经常把母亲给的零花花积起来,将父亲以前卖给人家的字,再买回来。人家

不肯卖时,他就出高价。在知道父亲的字确实很好后,他练字就不再偷懒了。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欧阳通的字能写得和他父亲一样好,来买他写的字的人也多了。

10 乞米帖 (唐) 颜真卿为唐代三朝旧臣,忠正刚正,名重海内。但是因廉洁自持,绝不贪枉苟取,因此衣食也常不能自给。他曾写一封乞米的信给当时的李太保,表明他拙于生产,家里食指浩繁,全家喝粥度日已经数月了,现在又没米了,感到十分扰心,希望看在以往的交情上,请求救济一些米给他。那种情况实在令人同情。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一直为后代尊崇,多少都受到了他的人格感召之故。

11 柳公权发奋练字 (唐)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zhou)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ta)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geng),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he)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pu)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yan)染涝(lao)池黑;博(bo)取百家长(chang),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jian)子,衣肘(zhou)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12 人品和书品 (宋) 宋代有四大书法家最为有名,即苏、黄、米、蔡四家。苏是苏轼,即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这都无可非

议。可“蔡”呢,有人说是蔡京,也有人说是蔡襄,到底是谁呢,其说不一。 最通常的说法是,本来这个蔡是蔡京,人们虽然承认他的书法造诣,可特别憎恶他的人品,所以人们不愿意承认他的书法家地位。在宋哲宗元佑年间,他为了排除异己,把司马光等人称作“奸党”,并亲自写碑文,写上他们的“罪状”,刻成碑立在全国。当时有许多石匠拒绝刻这个碑,结果都被坎头处死。等到蔡京一死,人们马上把那座“元佑党人碑”砸个粉碎。人们还把他和当时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贯、杨戬,并称为“四大奸臣”。

蔡京人品极坏,人们怎能容忍他在“四大书法家”的行列之中,所以就把他开除了。可“苏黄米蔡”又说顺口了,就让蔡襄取而代之。

蔡襄善于学习先人精华,又特别刻苦努力,书法很有特色。所以人们认为他应该排在“四家”之首,不应该受蔡京的连累排在最后。

蔡襄不仅书法造诣很高,而且人品极好。他在朝为官时,敢于直言,连一些权臣都怕他三分。他在福建泉州做官时,修建了后来非常著名的洛阳桥,又修建了七里的林荫大道,为当地人民所欢迎。

由此看来,人品比书品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会写好字,

不会做好事,人民一定要唾弃他,即使在书坛上也不会给他留下一个小小的地位。

13 郑板桥学书法 (清)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第三篇: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诗词

第十名:《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第九名:《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第八名:《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七名:《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六名:《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五名:《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四名:《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第三名:《丑奴儿》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新凉好个秋。

第二名:《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宾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多无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第一名:《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第四篇: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风格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风格(格式:作家——人生经历——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1)王维——身陷叛军,皈依佛门——前期积极,后期求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人生经历:(公元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曾奉使出塞,回朝后累官至给事中。安史之乱,身陷叛军,接受伪职。乱平,受降官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思想内容:前期诗歌表现出一种政治理想,积极入世精神。诗豪壮雄阔,内容充实。后期着意表现大自然之美。

艺术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描写景物优美,精工刻画;意境动人,浑然完整,语言高度清新洗练,朴素中有润泽华采。

(2)孟浩然——应试落第,归隐山林——寄情田园,寻求归隐——清远空淡,韵味深长

人生经历:(公元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卒。他是不甘隐沦而以隐沦终老的诗人。

思想内容:其山水田园诗,主要反映隐居生活,描写山水田园风景。内容并不丰富。

艺术特点:清远空淡,韵味深长,往往以自然清朗的格调表达深长意韵,以白描手法写景抒怀,给人一种清纯之美。语言朴实无华,平淡、自然。

(3)李白——供奉翰林,漫游各地,晚年飘泊——揭露黑暗,怀才不遇,向往自由——意境壮阔,想象奇特,真率自然,清新飘逸

人生经历:(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今属四川省江油)青莲乡。唐玄宗时供奉翰林。后赐金放还,漫游各地。安史之乱中,曾入永王李璘府,因璘败以“附逆”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思想内容:浪漫主义诗人。深刻尖锐地揭露朝廷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荒淫,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痛苦,表现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体现刚正不屈的斗争精神。充满火一样的热情和美好的理想,主观感情强烈,个性特征鲜明,向往人生自由,追求个性解放。

艺术特点:往往给人开阔壮美的意境,给人一种积极奋进的勇气,也给人激动心胸的鼓舞。广泛采用民间神话传说,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大胆的夸张,使诗歌洋溢着浓厚的浪漫情调,构成奇幻无穷、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语言往往冲口而出、真率自然、浑然天成,清新飘逸。

(4)杜甫——早年漫游,科场失利,身陷叛军,晚年漂泊——忧国忧民,揭露黑暗,同情百姓——意境壮阔,沉郁顿挫

人生经历:(公元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裘马清狂而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困顿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乱起,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麻鞋见天子,被任为左拾遗,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西行,客秦州,寓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严武镇蜀,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次年严武死。即移居夔州。后携家出峡,漂泊鄂湘,死于舟中。 思想内容:盛唐现实主义诗人。真实反映人民疾苦,表达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关怀;揭露批判统治集团的腐败、昏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描写和表现个人亲情以及朋友情谊,往往和自己的忧时伤世之感紧紧结合在一起;描写祖国河山和自然景物;表现对生活的热爱,特别是一些寄情写景诗,有的渗透着诗人的爱国之情,是内在情感的折射。

艺术特点:善于从生活中选择和提炼典型事件,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深刻地揭示生活本质;善于把个人和家庭的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现实而深刻;在描写事物时体察事物特征非常细致,能鲜明地展示事物特征。语言丰富多彩,雅俗共赏,善于学习前人和民间语言而锤炼出优美的诗歌语言,自然而平易。风格沉郁顿挫。

1 (5)苏轼——外任杭州,再贬黄州,又贬岭南——抒发性情,歌咏自然——豪迈奔放,清新自然

人生经历:(公元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思想内容:曾写出一些反映民间疾苦、谴责官吏贪鄙、关心国家命运的作品。少数诗篇,表现诗人要求为国破敌的雄心。在苏诗里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是许多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苏轼的词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它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词的题材,提升词的意境,把散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去。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为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艺术特点:其诗清新豪迈,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是苏诗苏词浪漫主义的基调。 (6)辛弃疾_---坚持抗金,多受排挤---恢复中原,壮志难酬---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人生经历(公元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历城人(今山东济南人).出生于金兵统治的沦陷区.二十一岁时,率领两千多人起义,投归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耿京被害后,带兵回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浙东等地地方官.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并作了不懈努力和大量的准备,受到南宋主和派的多次打击,曾长期罢挂官闲居. 思想内容:是两宋词人中词作最多的作家,共有六百多首。不少词作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现坚持抗战的决心,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屈辱投降进行嘲讽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特点: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7)李清照——早年优裕,晚境悲凉——抒写自然,伤时感世——清丽优美、典雅情致

人生经历:(公元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后期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思想内容:早期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多写其悠闲生活;南渡后,悲伤于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其作品多伤时感世,悼亡思乡,沉郁感伤。

艺术特点: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意境优美,典雅精致。

二、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 1.植物类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离恨、卑微。

黄叶:凋零、别离、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长久、活力、希望。 梧桐:悲秋、凄苦、感伤,还可表达高贵。 芭蕉:孤独、离别。

柳:送别、思亲、挽留、操守(介之推)。 花开:青春、希望、人生的美好。 花落:惜春、凋零、失意、事业的挫折、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衰败)。 杨花:漂泊、流散、无情。 牡丹:富贵、美好、憧憬。 莲:怜、爱、纯洁。 梅子:少女怀春。 丁香:愁思、春情。

虞美人:罂粟科一年生丛草本花卉,亦称丽春、赛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

2 自刎垓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历代文人雅士歌咏此花,多涉及这一悲壮传说。 红豆:《南州记》称为海红豆,《本草》称其为“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豆蔻: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2.动物类

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离愁、物是人非。 燕:家园、物是人非。

鹰:自由、强劲、人生搏击、事业成功。 乌鸦:小人、奸臣、俗客庸夫、哀伤。 沙鸥:飘零、无依、伤感。 鱼:自由、惬意。

鲤鱼:尺素书、信。 寒蝉:悲秋、高洁之士。 鸡狗:田园、世俗生活。 猿猴:凄清、哀伤、荒远。 马:追求、仕途、漂泊(瘦马) 鸿雁:《汉书·苏武传》载有大雁传书事,后因以之喻书信。 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3.景象类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海:辽阔、深邃、力量、胸襟、人生的起伏。 江水:时光流逝、岁月短暂、愁苦绵长。烟雾:情感朦胧、命运惨淡、前途迷惘、理想幻灭。 小雨:春情、生机活力、希望、伤感、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热情、动荡、巨变、政治斗争、恶势力、荡涤污秽的力量。

狂风:作乱、恶势力、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东风:春风、欢愉、希望、美好、时光。 西风:悲秋、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霜:打击、考验、变易、挫折、社会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人生路途坎坷。 雪:纯洁、美好、寒冷、环境恶劣、恶势力。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阴:压抑、愁苦、寂寞。 晴:欢景、光明、希望。

云:游子、飘泊、归隐、轻浮。 夕阳:迟暮、失落、消沉、美好而短暂的事物。 月亮:圆满、缺憾、思乡、思亲、变易、离别。

破晓:清静、迷茫、希望。 暮夜:愁思、怀旧、孤独、清冷。 天地:人的渺小、人生短暂、心胸广阔、情感孤独。 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4.人文类

英雄:历史风云人物、功业有成者、令人追慕者、让人自愧不如者。 小人:奸人、被鄙夷的、被鞭挞的、使人反思者。

古迹:古营垒、旧楼台,衰败、萧条、怀旧明志、昔盛今衰。 乡村:思归、世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宁静的生活。

南浦:送别、感伤。 亭:长亭短亭,送别、挽留、依恋。 都市:市井繁荣、富贵奢华、世俗名利。 仙境:飘逸、忘尘厌俗、幻想、虚幻。 酒:长久、送别、欢悦、得意、失意、愁苦。云帆:抱负、离别、思乡。 三尺: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 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神器:指地位、政权。

第五篇: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小编推荐)

自己为自己喝彩!!!

马瑶瑶

孙涛

金园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水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有些地区农业的盛衰与水利的兴废直接有关。两者的密切关系具体表现在下列几方面:一是对中国农业经济区的形成和转移有重大影响。如秦、汉时期,一系列大规模灌溉渠系陆续兴建,由此而形成了关中、成都平原和冀、鲁、豫等几个重要农业经济区。东汉至魏、晋,陂塘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使江淮之间成为重要农业经济区。中唐以后,长江下游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创造了条件。其次,水利促进了一些地区耕作栽培制度的发展。如长江流域沮洳下湿地区,随着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排灌技术的进步,耕作栽培制就由一年一熟逐步演进为稻、麦两熟和两稻、一麦的制度。第三,水利使一些地区的作物组成发生变化。黄河流域自西周迄至春秋,主要农作物为黍、稷;而到战国、秦、汉时期,粟、菽(大豆)、麦则成为主要农作物。菽、麦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是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就是农田水利排灌事业的发展,促使一些低产地区变成为农业高产区。

中国农业,自古以来在水的条件方面一直很不理想。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受季风影响,降雨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往往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亟需靠人工灌溉来保证。因此,中国自远古就开始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稻谷遗存以及骨耜来推测,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生产,已初步掌握了根据地势高低开沟引水和做田埂等的排灌技术。黄河流域一直流传着大禹“疏九河”,“尽力乎沟洫”的传说。夏朝时我国人民就掌握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这些可算得上是中国农田水利事业的萌芽时期了。而到了西周时期已构成了蓄、引、灌、排的初级农田水利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漳河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促进了川西、中原等地农业的发展。其后,农田水利事业由中原逐渐向全国发展。两汉时期主要在北方有大量发展(如六辅渠、白渠),同时大的灌溉工程已跨过长江。魏晋以后水利事业继续向江南推进,到唐代基本上遍及全国。宋代更掀起了大办水利的热潮。元明清时期的大型水利工程虽不及宋前为多,但仍有不少,且地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兴建的数量越来越多。各种形式的水利工程在全国几乎到处可见,发挥着显著的效益。

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间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形式的水利工程,有的工程就其规模之大,设计的巧妙和高超技术,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之列下面介绍几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一.芍陂(安丰塘)

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芍陂工程在安丰城(今安徽省寿县境内,因此又叫安丰塘)附近,位于大别山的北麓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孙叔敖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

1 自己为自己喝彩!!!

马瑶瑶

孙涛

金园

组织当地人民修建工程,将东面的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面六安龙穴山流下来的溪水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修建五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不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涝成灾。后来又在西南开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扩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

现在芍陂成为淠史杭水利综合利用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都江堰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约前280-约前220)任蜀郡守后,领导群众修筑的。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灌县(令都江堰市)附近的眠江上,是一座灌溉成都平原的大型古代水利工程。晋代称都安大堰、湔堰,唐代又名楗尾堰,宋代始称都江堰。都江堰相沿2200多年,是现存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

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项主要工程组成。分水”鱼嘴“是中流作堰,把岷扛一分为二:东边是内江;西边是外江,是眠江正流。”宝瓶口“是劈开玉垒山建成的渠首工程。”飞沙堰“是调节人渠水量的溢洪道。内咖宝瓶口以下进入成都平原上密布的农田灌渠。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早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成为富有的粮仓,享有”天府“的称号。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通过内江进水口水位观察,掌握进水流量,再用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的分水工程来调节水位,这样就能控制渠道进水流量,这说明早在二千二百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经掌握并且利用了在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在当时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现代仍然是兴利除弊的骨干工程,尤其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势利导”的治水思想更是今天应该借鉴的和发扬的。

三.郑国渠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由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工设计和领导修筑的。郑国渠从现今陕西泾阳境里起,引泾水向冻注入洛水,全长三百多里,灌溉关中平原。渠成以后,人们用淤灌把关中平原二百多万亩盐碱地改良成平均亩产二百多斤的良田。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郑国渠的建设也体现了比较高的河流水文学知识。郑国渠渠首工程布置在泾水凹岸稍偏下游的位置,这是十分科学的。在河流的弯道处,除通常的纵向水流外,还存在横向环流,上层水流由凸岸流向凹岸,河流中最大流速接近凹岸稍偏下游的位置,正对渠口,所以渠道进水量就大得多。同时水里的大量细泥也进入渠里,进行淤灌。横向坏流的下层水流却和上层相反,由凹岸流向凸岸,同时把比较重因而在河流底层移动的粗砂冲向凸岸,这样就避免了粗砂入渠堵塞渠道的问题。

四.灵渠

位于广西兴安,它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进一步完成统一事业,克服五岭障碍,解决运输军粮问题,派史禄领导开凿的。它长约三十多里,宽约五米,连接湘水(长江水系)和漓水(珠江水系)。开凿灵渠,先在湘水中用石堤筑成

2 自己为自己喝彩!!!

马瑶瑶

孙涛

金园

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水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水,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水相通。湘水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水和漓水,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当海阳河流来的水大时,灵渠可以通过大小天平等溢洪道,把洪水排泄到湘水故道去,保证了运河的安全。灵渠选择在湘水和漓水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并且使运河路线迂回,来降低河床比降,平缓水势,便于行船。灵渠设计和布局部很科学,在世界航运史上占着光辉的地位。

五.坎儿井

起源于汉代关中井渠,是利用其上若干竖井的地下渠道引用地下水、实现自流灌溉的一种水利设施。坎儿井的做法:先凿竖井探明水脉(含水层),然后沿水脉上游和下游挖掘一长排竖井。竖井间距一般在上游为80至100m;下游每隔10至20m一个。竖井的深度,向下游逐渐减小。各个竖井之间的地层挖通成为高约2m、宽约1m的卵形暗渠,暗渠长度不一,最长可达30km。

新疆吐鲁番盆地各县和哈密一带采用较多。近年来,由于吐鲁番地区绿洲外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水资源日渐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坎儿井水流量也逐年减少,吐鲁番的坎儿井呈衰减之势。

六.王景治河

西汉末年,黄河、汴渠决坏,水患持续60余年,到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王景奉昭和王吴共同主持了对汴渠和黄河的综合治理活动。王景治理黄河是在新河道上开展的大规模治理工程,主要内容有修筑黄河和汴河堤防、建分水和减水水门、整治河道等,实施改河、筑堤、疏浚等工程。这次治理黄河施工一年,动员民工数十万,一方面修筑从濮阳城南到渤海千乘的千余里黄河大堤,另一方面又整治了汴渠渠道,新建了汴渠水门。不但使黄河决溢灾害得到平息,而且充分利用了黄河、汴渠的水力水利资源。王景治理后的黄河河道,大约穿过东郡、济阴郡北部,经济北平原,最后由千乘入海。总的来讲,河道流经西汉故道与泰山北麓的低地中,距海较近,地形低下,行水较浚利。王景治理黄河以后,一直到唐朝,黄河安流了800年,没有出现过较大的水患,有“王景治河,千载无患”之称。

七.大运河

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航行运河。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沟通海何、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它的建成克服了过去没有南北水路的缺陷,发挥了很大作用,直到京广铁路修筑前,是南北的交通干线。

历史沿革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3期:

第1期运河。运河的萌芽时期。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第2期运河。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部洛阳为中心,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年到613年)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涿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3 自己为自己喝彩!!!

马瑶瑶

孙涛

金园

第3期运河。主要指元、明、清阶段。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公元十八年(1281)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至须城(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公元二十六年(1289)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至临清,长125公里;公元二十九年(1292)开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诸水入大都城,东出至通州入白河,长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 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同时还将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在对自然地理环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千百万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在水利水运、建筑、测量等工程领域的科学成就、智慧与创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感下一篇:中国建设银行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