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修辞文管理论文

2022-05-07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文修辞文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段增勇,四川省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语文教研员,在《语文建设》《语文学习》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坚持教育随笔写作,编著各类图书多部,现为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专家组组长,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全国高考四川阅卷场语文学科指导委员。

语文修辞文管理论文 篇1:

论中国修辞学教育的新趋势

摘要:中国的修辞学教育正在从个体修辞学教育走向公共修辞学教育、从民众修辞学教育走向国家修辞学教育、从国内修辞学教育走向国际修辞学教育,正在从单一课程教育走向综合性课程教育,特别是从语文修辞学教育走向传播修辞学教育、从平面媒体修辞学教育走向多媒体修辞学教育,逐渐形成中国修辞学教育的新学科建制。修辞是新闻传播的核心手段,修辞学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中国的修辞学研究者、教育者、管理者,应密切关注、把握上述发展动态和趋势,以提高中国修辞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修辞学;新闻传播学;修辞学教育;公共修辞学;国家修辞学

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发展迅速,公众信息传播权利的实施空间大大拓展,公众信息传播的需求持续增长,中国的修辞实践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使修辞学教育适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形势,有效推广、普及中国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使中国修辞学理论研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社会发展,是中国修辞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本文分析中国修辞学教育的历史、现状,机遇和挑战,指出中国修辞学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探讨中国修辞学教育,有必要对修辞学教育的相关概念加以阐释。

1.修辞学教育的界定

修辞学教育与修辞教育不同,它是修辞学研究成果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修辞学知识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层面上的推广和普及。修辞学教育不仅是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公众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教育内容、目的等,可把修辞学教育区分为素质教育和学术教育两个阶段或两种类型,前者可称为“修辞教育”,后者可称为“修辞学学术教育”,简称“修辞学教育”。修辞教育重点强调了修辞手段、方法、技巧、技能的教育,它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修辞学教育则强调了修辞学的学理、学术研究方面,包括学术观点、思想和理论体系以及学术史。修辞学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进行从事修辞学研究的学术训练。修辞教育是修辞学教育的基础,修辞学教育是修辞教育的提高。两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又相互依托。修辞教育主要是在中小学基础阶段,修辞学教育则重在大学和研究生教育阶段。修辞、修辞学教学是修辞学教育在教学层面的落实。

2.修辞学教育的内涵

修辞学教育包括教学机构建制、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所谓教育建制,即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机构。中国的现代修辞学教育建制主要在中国语言文学系。修辞学课程设置统属于语言学、现代汉语、写作等教研室。当然,20世纪末期以来,在文学、新闻学、传播学、对外汉语教育等院系,也开设了修辞学课,有的甚至扩大为高校素质教育通选课。在大学教育中,修辞学通常作为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在高年级成为专门的选修课。其教学内容多为修辞手段和方法,包括语音修辞、词汇修辞、句式修辞和修辞格等。修辞学的教学方法通常是例证法。

3.修辞学教育的属性

修辞学教育的性质,是由修辞学的学科属性决定的。修辞学通常被划归到人文学科中。因此修辞学教育,基本属于人文教育范畴,属于素质教育、能力教育范畴。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指培养公众的文化素养。此外,修辞也是一种社会生活能力,是公众参与社会公众事务、调控社会关系、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说,修辞学教育具有公众能力教育的性质。此外,作为一门学科,一套知识体系,修辞学教育也是知识、学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修辞学教育通常被纳入语文教育的范畴。在中小学教育中,修辞是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大学,修辞学则是语言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但是,近年来,修辞学教育逐渐向其他学科领域拓展,成为新闻传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既不同于古希腊时期修辞学被纳入政治学、伦理学的传统,也不同于中世纪欧洲把修辞学当作学校教育三大学科之一的传统,同时也有别于当代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把修辞学当作独立学科建制的做法。

4.修辞学教育的类型

修辞学教育的类型有多种。其中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或社会教育)。所谓学历修辞学教育,即在中小学、中专、大专、大学以及研究机构中进行的修辞学教育。中小学的修辞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大学修辞学教育又可以区分出学士、硕士、博士等层次。大学修辞学教育可区分出母语修辞学教育和外语修辞学教育,比如汉语修辞学教育、外语修辞学教育。修辞学教育也可以从国家角度区分为本国的修辞学教育、国际修辞学教育,比如对外汉语修辞学教育就是国际汉语修辞学教育。社会修辞学教育则主要是指学历教育之外的修辞学教育,包括各种自学、培训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修辞学教育绝不应被看成仅仅是一种语言运用知识和技能教育,而是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人是修辞学教育的对象,更是目的。修辞学教育同时也应被当作一种文化和文明传承,当作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来实施。

中国不仅有悠久的修辞学研究传统,而且具有悠久的修辞学教育传统。

1.中国修辞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修辞教学,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论语·先进》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可见,孔子私学教育中就有了言语教学。当时的“言语”教学大致相当于如今的语文教育,但更侧重口语能力,也可看作是一种修辞教育。此后,中国“后世的修辞教育则演变到了诗文写作教育之中,很少涉及西方意义上的公共演说修辞”。此外,《史记》等著作中所记载的苏秦、张仪师从鬼谷子学习权谋及言谈论辩策略,也可以看作中国春秋时期的修辞学教育,这种论辩、劝服意义上的修辞教育类似于古希腊时期的修辞教育。

在先秦时期,中国的修辞教育其内容相当于现在的口语修辞。无论是孔子的私学教育,还是鬼谷子的私学教育,都讲授语言技能、语用策略。此后的两汉、魏晋南北朝以至于唐宋元明清时代,中国的修辞学思想大多集中在文论中,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陈骙的《文则》、严羽的《沧浪诗话》、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陈绎会的《文筌》、高琦的《文章一贯》、归震川的《文章体则》、徐师会的《文体明辩》、胡广等的《性理大全》、吴讷的《文章弁体》等等。这些著作所谈的主要是诗文写作修辞,很少涉及口语修辞。与之对应,中国先秦之后的修辞学教育内容也多集中在书面语修辞特别是诗文写作修辞方面。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尽管也曾出现过演讲、论辩或说服的多种形态,比如古代朝堂上的奏议、辩论以及农民起义过程中的演讲,抑或是近代民主革命、战争时期以及‘文革’运动中的各种演讲,但是,这种演讲、论辩、说服与古希腊传统上的是有本质差异的。”古希腊时期的演说修辞,“解决的是公共意志、公共政策、公共事务之间的关系”。中国的上述演讲修辞,“解决的只是集权社会中的权势主体决策问题,或者公共行为的统一问题,并非公共意志的凝聚、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公共事务的决策问题,尽管其结果也都涉及公共利益,但其出发点并非着眼于公共利益。参与的主体、信息的性质、传播的过程、传播的效果以及传播的机制都是不同的”。中国这种意义上的公共演讲修辞,在近现代之前并没有被纳入修辞学的研究范畴,因此,也没有成为修辞学教育的内容。在中国的近现代社会中,演讲虽然逐渐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但修辞学研究并没有给予其足够的关注,修辞学教育对演讲修辞的重视很不够。

在现当代,中国的修辞学教育多局限于语言学范畴,“修辞学的课程定位和学科内容被做了语言学限定。这使它更多地传承了语言学的使命,而忽视或淡化了其文学使命;因此,路子和发展空间被限定,被挤压”。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中小学、大学教育中,语言体系知识教育占主导地位,而作为语言应用技能的修辞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之后,在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修辞教学的地位逐步提高。在大学中,修辞学也成为重要的选修课。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闻学、传播学教育的发展,中国的修辞学课程也逐渐由中文教育向新闻传播教育拓展。此外,还在本科教育基础上建立了修辞学教育的硕士、博士学位点。大学修辞学课程设置进一步层次化、系统化,涉及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逐渐由实用知识、技能教育向学术教育发展。教学内容除了修辞手段、方法之外,也突出了各种修辞学理论。修辞学教育的学术视野也逐渐由国内拓展到国外,由东方扩展到西方,由中文拓展到外语。

2.中国修辞学教育的特点

谈到修辞学教育,就不可避免要涉及人类修辞学教育的起源及其历史。人类有记载的修辞学教育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 000年。据记载,最早的一篇修辞论文出现在公元前3 000年,是一篇写给埃及法老胡尼(Huni)的长子卡扎莫尼(Kagemni)的关于如何把话说好的建议书。这篇论文是写在羊皮纸碎片上的。第一部修辞学著作大约诞生在公元前2 675年,是霍代波·巴达为埃及法老的儿子写的指导书,书名《格言》。显然,此处所提到的修辞论文和修辞学著作,都是用于修辞教学的,也可以看作是修辞学教育的滥觞。

此外,欧洲的修辞学教育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据载,在公元前465年,古希腊一个殖民小岛上的一场民主革命促成了城邦国家的建立,“市民”(citizens)被赋予了通过公共演讲和论辩表达个人意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和社会事务处理的权利。以演说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成为一门历史悠久且与时俱进的学问。据记载,把这一学问付诸教学的是古希腊的科拉克斯(Corax),他在西西里开设了西方第一门修辞学“课程”。此后,修辞学就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并且形成了一大批职业修辞学教师。

到中世纪,修辞学已成为西方学校教育的三大课程之一。到了20世纪,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修辞学拥有了独立的高等教育学科建制——修辞学系,比如明尼苏达大学的修辞学系、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的修辞学系、依阿华大学的修辞学系、海姆登一悉尼学院的修辞学系以及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修辞与传播学系、阿肯色斯大学的修辞与写作系、哈特福德大学的修辞语言与文化学系、奥克兰大学的修辞传播与新闻学系、理查蒙德大学的修辞与传播学系、威廉麦特大学的修辞与媒体学系等等。

与西方的修辞学教育相比,中国的修辞学教育在学科建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方面呈现出了不同特点:

(1)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建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修辞学教育包括汉语和外语修辞学教育,都没有独立的学科建制。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修辞学教育逐渐形成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建立了修辞学的硕士、博士学位点,形成了这方面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体制。

(2)重视个体修辞教育,轻视公共修辞教育。中国修辞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写作修辞为主,虽然也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这与西方重视公共演说修辞的传统有所不同。当然,西方的修辞教育也并非不重视写作修辞教育,只是更重视学生公共修辞能力的培养。“所谓个体修辞,就是修辞者是社会个体实施的以自身利益为主要指向的修辞行为,个体修辞的功能最终虽然也会产生社会功能,但其出发点重在个人利益。公共修辞则是指社会个体或群体以公共利益为指向的修辞行为,其修辞动机在于公共意志表达,公共权力建构和公共政策制定。”与此相应,个体修辞教育就是以学生自身的修辞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安身立命,而非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和公共政策。公共修辞教育则侧重对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处理、公共政策制定等修辞能力的培养。

当然,东西方的修辞学教育,在功能指向上也具有共性,就是最终都落实在社会个体和公共事务上。所不同的是,中国的传统修辞学教育是通过对社会个体进行修辞学教育,提高其言语能力、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社会生活能力,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西方的修辞学教育则主要是以培养社会个体的公共修辞能力为指向,即重在培养公众公共意志表达、公共意志凝聚、公共权力赋予、公共政策制定、公共秩序建构和公共事务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3)以语言教育体制为主。中国修辞学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以语言教育体制为主,修辞学归入语言学之列,而不是统属于哲学、伦理学、古典学或成为独立学科。中国的修辞学教育,多以写作修辞特别是诗文写作修辞能力培养为主,教学内容主要是语言体系各要素的修辞功能,包括语音、词汇、句式等层面上的修辞手段和方法以及修辞格。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修辞学教育只局限于语文课程或本民族语言学课程。在中国古代的私学教育中有“言语”教育、诗文写作教育。在现代,修辞只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很小部分,且限于用词、用句特别是修辞格。在大学修辞学教育中,修辞学也只是一个四级学科方向。从传播媒介看,中国的修辞学教育目前大多依然停留传统的平面媒体修辞范畴,尚未拓展到网络等新媒体修辞领域,很少涉及宗教修辞、视觉修辞、建筑修辞等新的研究成果。在教育范围上,国际汉语修辞学教育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国修辞学教育上述特点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具有必然联系。这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儒家修辞思想影响的结果。在儒家的修辞思想特别是孔子的修辞思想中,有“质文”并重、“行言”相协的思想。其中“质”、“行”则显得更为重要,即强调“德”胜于“言”、“行”胜于“言”,比如《论语·雍也》所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使在概括人生追求方面,“言”也是在“德”之后,比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这些思想对中国的修辞实践、修辞研究和修辞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是与中国历史上形成的集权式公共权力建构体制有关。中国的公共权力建构体制主要是集权式,缺乏公共演说修辞得以存在的民主秩序。“无论是中国的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是集权社会。整个社会的传播秩序是建立在集权统治基础上的。社会事务、公共政策都是通过集权解决的。民众没有解决社会公共事务的言论自由权利,因此,公共演说也就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当时产生了苏秦、张仪那样的著名修辞家,而没有产生像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修辞学家。也就是说,中国的修辞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以集权制度为基础的。它注定不会研究公共演说”,因此,也就不可能有公共修辞教育。西方则不同,“西方公共演说修辞学教育传统的基础是公共权力建构的民主体制”。

当前的修辞学教育面临新挑战及新问题,需要进行审慎的思考。

1.中国修辞学教育的社会语境

在当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和新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融入国际新秩序。无论是社会制度、政治体制,还是公民社会生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正呈现出许多新的气象,中国的修辞领域也是如此。中国的修辞学教育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出现了新的态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新媒介修辞环境。自从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数字媒体特别是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中国的网民开始通过网络自由表达他们对公共政策、公共事务的看法,这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修辞的公共政治功能,而且这种发展态势近年来越发强劲。这些都对中国修辞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新学术研究环境和机遇。近10年来,中国的修辞学界在发扬既有学术传统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吸引世界各国的修辞学者参与,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此外,中国的修辞学者也积极参与国际修辞学界的交流与互动,在继续借鉴、吸收国际修辞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向国际学术界介绍了中国修辞学的传统和最新进展,扩大了国际影响力,提升了中国修辞学研究的学术地位。这些都增进了中国修辞学与国际修辞学的交流,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修辞学教育的发展。

2.中国修辞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然,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和教育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如何继承和发扬本民族学术传统,如何应对国际修辞学发展的新态势。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学术的全球化也在加剧。目前国际修辞学研究的交叉、融合趋势在不断加强,各国学者的交流合作频率在不断增加。但是,毫无疑问,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西方修辞学研究依然占据优势。因此,中国学者面临着一个如何发扬光大汉语修辞学传统,提升中国修辞学学术地位、如何推进国际汉语修辞学教育的问题。在学术文化融合的今天,中国学者如何保持和发扬既有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传统,同时又不使之成为自身发展的藩篱,是中国修辞学研究和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

(2)如何处理修辞学教育的学科归属。在既有的学术传统中,修辞学通常被归入语言学范畴,这与西方的修辞学研究及教育传统有很大不同。在国际修辞学学术交流中,中国的传统修辞学往往被认为是技术性的,缺乏哲理性,很少思考人的理性、情感、逻辑、自由和权利等问题。因此,中国修辞学多被看作语言知识课程,而不是具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性质的课程。但是,最近几年随着传播学的崛起,这种既有的态势有所扭转。修辞学教育的归属问题,是否应该重新定位,是否应该借鉴西方的模式,是中国修辞学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修辞学教育的学科建制及其归属问题,此前我们已经做过探讨。

(3)如何处理修辞学教育与修辞秩序之间的关系。显然,中国的修辞学研究和教育传统是建立在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基础上的。虽然中国历史上缺少公共演说修辞的传统,现在依然延续着重视德行修养、重视个体书面修辞的传统,但是,随着全球化态势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公共演说修辞教育已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既有的个体书面语修辞教育,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公共民主权利秩序的建立和维护,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与监督,公共事务的处理,以及社会公平公正的维护,都需要社会个体意志的自由表达和公共意志的凝聚,而这些必须通过建立公共修辞秩序来实现,必须通过公共修辞实践和公共修辞教育来实现。所以,中国的修辞学教育要思考如何面对新媒体公共修辞秩序建构的挑战。

除上述方面外,中国修辞学教育还面临微观教育环境上的挑战,包括教育的行政化、学术资源垄断、学科隔膜等等。在修辞学教育设计中,教育管理者对该学科及其国际发展趋势认知上的严重匮乏,也是导致修辞学教育产生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修辞实践及其环境不断发展变化:民主化进程不断深入,公众信息传播自由权利实施空间不断拓展,公众信息传播需求持续增长,媒介技术和传播空间不断拓展。中国修辞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增加,国际学术交流空间持续拓展。中国的修辞学教育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它正在从个体修辞学教育走向公共修辞学教育、从民众修辞学教育走向国家修辞学教育、从国内修辞学教育走向国际修辞学教育;从单一课程教育走向综合性课程教育,从语文修辞学教育走向传播修辞学教育,从平面媒体修辞学教育走向多媒体修辞学教育,正在逐渐形成中国修辞学教育的新学科建制。其中,从语文修辞学教育走向传播修辞学教育、从平面媒体修辞学教育走向多媒体修辞学教育,是中国传统修辞学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因此,如何把握中国修辞学在新闻传播学等新兴应用型交叉学科中的教育问题十分必要。

在中国传统的修辞观念中,修辞首先是语言的,是关于选词、择句、用格的写作技巧的,修辞学及其教育首先归属于语言文学范畴,汉语修辞学则归属于汉语语言文学范畴。在现代中国,修辞学是被作为一门语言学课程开设的,现在依然如此,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修辞学在中国的地位有所上升,设立了研究生学位点。但是,在西方提到“修辞”,人们首先想到的则是“演说术”(oracory);当然,还有“有效的演说策略”、“语言运用”、“说服”、“语言说服效果”、“修辞格”等等。人们常常把修辞看作是知识和真理生产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西方的修辞学并不只归属于语言文学学科,而是存在于其他诸多学科甚至成为独立的专业或学科。在美国、德国、丹麦等国就有许多大学设有修辞学系或相关的系,比如德国图宾根大学修辞学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媒体、认知与传播学系中的修辞学专业等等。

随着修辞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和相邻新兴学科特别是传播学的发展,中国修辞学的学科性质及修辞学教育的体制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对修辞属性的认识也在加深。修辞既“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人们依据具体的语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及其他文本,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的一种社会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为指向的传播行为”。

近年来,我们又提出,修辞不仅是说服、论辩、发现真理,同时也是“是一种人类传播秩序和社会秩序,是公共权力和公共秩序建构、社会事务处理、公共政策制定的方式和方法,是一种社会公平、公正的制度体系,是一种人类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统和文明形态”,是一种“人类文化和人类文明的样类”。这种修辞观催生了修辞学研究的新范式,同时也为修辞学教育带来了新范畴。中国修辞学教育正在逐渐由语文学教育范畴向新闻学、传播学教育范畴演变和转化。与此相应的是,修辞学教育的学科建制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趋势意味着修辞学专业的建立和修辞学系建制的出现将成为一种可能。

上述趋势也引发了修辞学教学内容的转向。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的修辞学教育内容,也逐渐由传统的书面语修辞向大众传播特别是新媒体修辞扩展,比如大众传播修辞、新闻修辞、播音修辞、广告修辞、网络修辞等。既有的文学教育甚至哲学教育中也增加或出现了修辞学的成分。此外,中国近年来修辞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也逐渐由语言修辞拓展到了视觉修辞、建筑修辞、音乐修辞等领域。这意味着修辞学教育也将由语言修辞教育向上述领域拓展。

这种对修辞、修辞学属性的重新定位,折射出了其学科属性及设置归属的一种趋势,即修辞学正在从人文科学教育向社会科学教育发展。语言学、文学归属于人文学科,而新闻学、传播学则更倾向于社会科学,因此,修辞学课程向新闻学、传播学的拓展,导致了修辞学教育学科设置归属上的变化。此外,这一趋势也将会促使修辞学课程设置由单一课程向综合课程体系发展。

从平面媒体修辞学教育走向多媒体修辞学教育也是当代中国修辞学教育的重要指向。传统的修辞学教育内容所关涉的领域多以平面媒体语言修辞为主,很少涉及图片、电视、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修辞。但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公众修辞介质发生了变化,同时产生了许多新的语言变体和新的修辞现象,也促成了新的修辞社会秩序。这促使修辞学研究关注新媒体修辞,也促使修辞学教育由传统媒体修辞向新媒体修辞转化,中国的修辞学研究及其教育也不例外。中国修辞学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主体,都应向新媒体传播领域发展。因此,无论是中国修辞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规律,还是中国修辞学教育的内容、手段,都将从传统媒体走向新媒体,这代表了中国修辞学研究及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上述分析表明,修辞学在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上述趋势也契合了中国修辞实践和修辞学教育的发展需求。修辞不仅是提高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特别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重要的知识和能力素质之一。曾任美国《芝加哥论坛报》总编、社长兼首席执行官、普利策奖得主杰克·富勒曾经指出:“没有哪个职业比新闻界更讲究修辞了。”“如果他是一名记者并认为劝服的艺术与他不相干,因为他与事实打交道的话,那么他就错了。他所从事的是改变人的心灵的工作,使人从无知的状态转入知的状态。这意味着他必须掌握向人们传递讯息的艺术,而这就是修辞学。”“修辞学是一门吸引和保持注意力以改变某种意向的学问。当其目的是出售某件商品时,修辞学被称为市场营销学。”可见,修辞能力和修辞学素养之于新闻传播专业从业人员和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修辞学也是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数年前,笔者曾对选修《汉语修辞学》课程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内容是关于修辞和修辞学对新闻传播及其大学教育的重要性看法。调查共回收38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有68.4%的同学认为,修辞在传播、新闻、广告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94.7%的同学认为修辞学在其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中占有重要或核心作用。在课程设置方面,63.2%的同学认为,《汉语修辞学》应该成为全院必修核心课程;28.9%的同学认为,该课程应成为全院重要的限选课程。超过九成的同学认为,应该设置修辞学的硕士点。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修辞、修辞学在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综上所述,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修辞学教育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并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以语言学教育为范畴,以个体修辞能力培养为理念,强调书面语诗文修辞,突出“行胜于言”的修辞伦理思想,缺乏公共演说修辞秩序等等,都是中国传统修辞学教育的特点。这种修辞学教育传统的形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社会权力秩序建构体制具有密切关系。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的一体化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修辞学教育的全球化进程也在加速。从语文修辞学教育走向传播修辞学教育、从平面媒体修辞学教育走向多媒体修辞学教育,体现了未来中国修辞学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新闻传播学教育必须重视修辞学教育。这对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素质和技能,特别是对提高未来的国家传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显然,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的不应只是新兴的新闻传播学专业,还应包括传统的语言学、文学甚至哲学等相邻学科。因为随着数字媒介的发展,公共修辞能力已成为大学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 杜敏]

作者:陈汝东 杨柳

语文修辞文管理论文 篇2:

让语文长成语文的样儿

段增勇,四川省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语文教研员,在《语文建设》《语文学习》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坚持教育随笔写作,编著各类图书多部,现为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专家组组长,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全国高考四川阅卷场语文学科指导委员。

石焘(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语文教师):段老师,我读过您的很多文章,我觉得您的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让语文回归,回归到品味语言文字上来,这一点您能认同吗?如果您能认同的话,我想了解您心目中的语文是什么?您觉得理想的语文应该回归到哪里?

段增勇:石焘老师好!感谢您的采访。让语文回归,让语文走向回归之路,回归到语言文字的家园,不能算是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只能说是一点思考。而思考这个“回归”,也是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之路以及语文教研之路上渐渐明朗起来的。

回想起来,经历了三个阶段。1985年,我走上语文教学之路,完整教完三年一届的高中88级,又被安排接替别的老师教高中89级,随后又被安排教高中90级补习班。也就是教高中90级补习班这一年,让我发生了一些改变,这也是我的“回归”思考的第一次起步,但是很朦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语法教学成为一种热潮,更多言语形式或者言语结构上的分析,让学生感觉很枯燥,很乏味。我就在想,既然语法很重要,形式分析或者结构分析又必须教,然而又如何能让学生发生兴趣,学有所获,这很困惑我。我就想,一定得找个好的路径,我就想到语法的形式或者结构分析,多是从言语的外在形态入手,实质上是为了理解内容本身。因此,我就结合了言语内容的理解分析判断等等,来进行语法教学。结果,教学变得有趣味了,因为思维的含量丰富了,言语的品味也强化了。所以,我就开始了对修辞学的关注和引入,高中90级补习班,我就特别把修辞学的相关内容引入到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这也得力于1986年,我看了王德春教授的《修辞学探索》,书很薄,仅仅128页,但是语境这个概念从此深入我心。1989年下半年开始,我像是着了魔一样,开始了修辞学的学习,一边学一边引入课堂教学,即便是生吞活剥,也像是找到了带动学生进入言语世界的金钥匙,尤其是语境、语源、意源、语体、语思、语脉、语感等等一些概念也渐渐生根我心。

从此而后,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倪宝元的《修辞学习》,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王德春的《现代修辞学》,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郑远汉的《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李裕德的《新编实用修辞》,宗廷虎的《修辞新论》以及新加坡学者郑子瑜教授的有关修辞学的散论,只要是修辞学方面的有关著述或者文章,我总是贪婪吸纳。还得感谢《修辞学习》这个杂志,零碎的散篇,对于我也是一种补养。1990年有关修辞学的学习和相关内容引入教学,开启了我对于语文教学的言语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开启了我对于语文教学经由言语教学深入阅读理解与写作表达的一些探索。高中92级,高中93级送毕业后,我坚决要求从高一年级教起,就是想拥有完完整整的属于我自己的三年高中语文教学,这一年我对于教材也进行了大胆取舍,对于教材开始了分门别类的整合,在一种类属关系系统的建构里,努力实践鲁迅先生所说的“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的主张。可是,1994年秋,我被行政部门硬性调离高中教学岗位,进入行政管理行列和电大普专班的专职教师行列。

三年而后的1997年,我调到成都,从山区教育走向了都市教育,三年完整的都市高中教育,让我继续在我所执念的“语文样儿”和“语文状态”方面进行着我的语文教学追求,因为高中90级所开始的一手抓分数一手抓语文能力已经让我享受了尝试性的成功,觉得是一条可走而且能走好的路。因此,1997年至2000年的高中2000级,在语文教学方面,没有像更多老师那样走分数的路,走应试的路,依然在广泛阅读和自由写作的层面与学生互动了语文生活和语文学习,而我被质疑甚至被担心的状况时有发生,但是我的一些家长,尤其是有远见卓识的家长,常常在家长会后特意表达他们的看法,要我坚持走我的路。“陌生人,你温暖了我的情怀”,这样的感受就是来自家长的信任和鼓舞。2000年高考结束的当晚,我回想我15年来的语文教学,写下了长诗《语文教师回避尴尬和实现精彩的思考》,其中“语文教师,你的宿命在语词的密林”成为我的一个清醒认识,这也是1990年后的十年来的困惑谜题的彻底破解,更加坚信了言语根性的语文教学思考。

1990年的萌芽,2000年的生根,从此开始了有意识的追求,真正发生根本性改变和转变的,则是2000年秋开始的语文教学课堂,这也许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沾沾自喜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课堂教学形式格局发生了变化,而且课堂教学行为也发生了诸多变化。语文学习的内容更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形式更多样了,语文的内在质感更加鲜活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思考更见成效了。诸如课前三五分钟的“唐诗鉴赏”,每周一次的“作文活动课”,所有文言文和古典诗歌必须背诵,每周一篇随笔,要求学生读完整的书或者追踪任何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家读下去,每学期至少读二至三本原著,每学期至少持续性读一位作家的著作,自己选择话题和议题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并写成研究性文章等等。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所教过的三个年级,高中2000级,高中2003级,高中2004级,每个年级都有学生发表文章,尤其是高中2000级,不仅发表,还在大赛上获奖。高中2003级,虽只教学了一年,但是至今的传说还是那样的生动活泼。

2004年,我成为了省级高中语文教研员,面对一线教师的实际状况,结合自己教学经历的思考,甚至专注于语文本体的思考,在全省范围内努力发出了自己的呼喊:“回归语文本身”,回归“言语根性”。当然,不仅仅是就言语教言语,而是经由言语的教学顺理成章于思维训练,审美教育和文化浸润,因为言语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奠基和支撑。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生活,对于生命,对于人的存在,富有支撑,富有提升,是奠基性的,也是发展性的。而这一切,尽都包孕于语言文字的内里,蕴藉于内,出之为言,发之为声,言为心声,每一句话里都有一颗心灵,每一颗心灵都是一道风景,生命的风景,人文的风景,文化和文明的风景,思想品德的教育正也蕴藉和涵养于语言文字的具体感受和深刻领会。总之,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回到学生本身,回到语文本身,回到教师本身,致力于三维一体的融合状态的追求,回到中国传统文化,回到现实生活,回到人的灵魂世界,充分彰显语文学科富含的特质和特殊魅力,沉潜涵蕴在汉语言文字的美好,深刻开掘在“文字、文辞、文章、文学”所包孕的“文化、文明”的精髓。

纵观前面的述说,我的语文教学的回归思考,经历了1990年的“萌芽”、2000年的“生根”和2004年后的“传播”这样三个阶段。

至于说“语文是什么”,这也是一个一言难尽而又不能不面对的问题。在我看来,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心中,都应该有个“语文的样儿”。无论这个样儿是多么的千差万别,甚至于奇形怪状,但它一定得是“语文的样儿”,有语文的根性、特性、本性,有语文的特色、特征、特质,有语文的魅力,有语文的美丽。刚刚做教研员的2004年,深冬时节,晚上11点了,突然接到一位老教师的电话,我满以为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其实没有,他刚下晚自习,走在回家的路上,就是向我问候,还说“你要为四川语文保重健康”。那一刻,我差点笑翻了,随后我却陷入了无比翻卷的心思中。因为我在作为教研员的第一次全省会议上,致敬所有参会教师,我说了“无论我们来自何方,我们都是为了美好的语文和语文的美好;无论我们姓甚名谁,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语文人。让我们,为语文干杯!为语文人干杯!”那个要我“为四川语文保重健康”的夜晚,我夜不能寐,写下了我的“语文是什么”的思考和憧憬。这篇《语文是什么》,您是看到过的,我当时也仅仅是一种描述性的笔法在谈我所认为和领会的“语文”,那个时候的“语文样儿”在我的认识和看法里,就是这样的。

然而,语文究竟应该是個什么样儿?语文到底要回归到哪里?在我看来,每一个人的思考和说道,也都是一鳞半爪,也都是冰山一角,这也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师面临的一种尴尬。但是,我们总不能一辈子在一种莫名其妙的状态里,迷茫和迷失了自己作为语文教师的存在吧。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去追求在我们的心中所能有的那个语文样儿。毫不隐瞒地说,在2017年版《课标》的重建性修订尚还处于讨论时段,偶然得知语文的学科素养确定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样的四个层面。那个北京的夜晚里,我莫名的热血沸腾,我像是看到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了。我更为激动的是,我一直在迷茫思考和混沌迷失的,甚至是相当纠结的,终于能较为明朗了,因为我终于感觉到我近乎三十年来的隐隐约约的那些做法和呼喊,没有白费力,没有丧失我自己,没有丢失语文,没有把语文的教学之路和研究之路走得很偏。也就是说,我终于得到了一个求证,我没有不务正业。

石焘:我对您的文章感兴趣是从读您的《语文是什么》一文开始的,觉得语文老师能写出如此情感丰富,思想深邃,语言华美的文章很佩服,后来又读到您品评贾志敏老师的课例,品评肖培东老师的课例,觉得您说得很透彻,由技术上升到理念,我读后获益良多。就深深地“爱”上您的文章了。再后来知道您特别喜欢王尚文和孙绍振老师的文章,我也特别喜欢两位先生的文章,就觉得我找到和自己理念相通的语文老师了。我和孙绍振老师也交流很多,见过20多次,他和我表扬您,说是我学习的榜样!所以现在对您更为敬仰了!

段增勇:谢谢石老师!我们算是有所谓“代沟”的人了,能承蒙您的喜爱,是一种福分。经您这么一说,我又有话说了。任何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都是在做一些准备,都是在为进一步的改变而做准备。语文教学从来没有“高峰”,以前我说的一个词,是“权威”。语文教学历史上的“权威现象”,虽不那么严重,但也存在。而这,恰好是我觉得要警惕和清醒的。名师,明星教师,甚至于一些舆论上或者某些平台上的集约状态的推送和宣传,尤其是青年教师,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起哄状态去趋从。要关注的,要思考的,要努力去解决的,则是如何把书教得更好,把语文教出语文的品质来。这个好,就是有效果,有乐趣,有语文的滋味,有语文的美,有语文的功能意义。现今的语文业界,自娱自乐的各种主张很多,但是相互补益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少有。如果我们都能在语文的立场,相互欣赏,相互借鉴,相互融通,致力于语文课程的科学合理建设,语文的前景才会更好,语文学科教学的某些缺陷也才会得到较好的改变。顺便说,语文这个群体状态是有问题的,自说自话,我向取舍,“活力”没有形成“合力”,相互的沟通和对话上,没有更好的“融通”和“融合”,“论剑”比高低,“对话”说是非,思想境界不高,或者说立足点与出发点有偏差。

石焘:谢谢段老师的警醒之语。您说到青年教师不要盲目跟风,说到了我心坎上。工作这几年,我感觉现在语文教学活动多、专家多、观点多,青年教师在这种风浪下,很容易迷失方向。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我想这两点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根,抓住根本的方向应该不会错,您觉得对吗?您觉得语文课的阅读和一般读者的阅读本质的区别在哪里?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文本分析、“咬文嚼字”与体会思想情感统一起来的?

段增勇:石老师,您所言及语文业界的“三多”现象,表面看是一种繁荣景观,事实上是一种急功冒进,或者说虚脱虚张,都是在急于表达,而沉潜于阅读、思考和探究实践方面的功夫严重不足,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浮躁。当然,浮躁这种时代病症和社会性病症,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其表现状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的警惕意识和辨别意识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各种语文名义上的主张,都应该在语文的根性问题上去审视和接纳,别为一时的新鲜和新奇而漠视了语文本身。即便是像对待叶圣陶先生的主张,总有两个极端,一个是言必讨叶,一个是言必称叶,都没有把叶圣陶先生的主张和看法放置在历史性的背景以及现实性的问题中来进行科学而客观的评价。说到语文教学的阅读和写作,确实是语文教与学的侧重点,也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综合性体现。传统说法上的“听说读写”,是一个很全面也很切中语文特色的主张。听说教学很薄弱,而读写教学都在抓,为什么总是抓的不很好呢?还是我们的“教”出了问题。“语文课的阅读”和“一般读者的阅读”的本质区别,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也许是多数语文教师不曾思考过的问题,这是一种“灯下黑”的状况。就我看,一般读者的阅读,是自主的自由的阅读,随意性很大,个人的偏爱很突出,大多是兴趣性阅读,或者是补养式阅读,或者是跟风性阅读,而语文课的阅读,是任务阅读,是目标阅读,是带着镣铐的阅读。很多年以前,钱理群先生主张“主体性的自由阅读”,恰恰是语文教学阅读上的一个缺失,很严重的缺失。语文教学上的规范化和训练态的阅读,不仅没有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反而是败坏;学生作为阅读主体所具有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被剥夺,甚或挤压。如果不改变这种强制性阅读和格式化阅读状态,语文课的阅读仍然还是一个问题。现今整本书阅读引起一种近乎狂热的关注,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不尊重学生和不尊重阅读规律的现象已经有所呈现,不符合学生的阅读接受能力以及不切合学生的阅读趣味,过高、过深、过偏的阅读指导和阅读设计,都是事倍功半的,甚至会起到反向作用。语文课的阅读,要借鉴一般读者的阅读方面的良性经验,也就是确保阅读兴趣的培育和养育,让阅读主体能自主自动进入阅读状态,重要的是让阅读行为真实发生,也就是读起来,亲近文字,亲近文章,亲近经典,亲近整本书。学生在阅读上有了“亲近感”,便会渐渐阅读起来,体验起来,感受起来,思考起来。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老师有个提醒,“听说读写,想更重要”,不论是语文课的阅读还是一般读者的阅读,这个“想”即思考,是万万不可忽视的,不在于“教”,而在于提供足够好的阅读文本,而在于思想引领,而在于言语文字的情感张力以及思想张力的触动和牵引。这就涉及到“读什么”的问题,读什么比怎么读更重要。我们语文课的阅读,多了怎么读的指导和训练,少了“读起来”“读下去”的阅读行为,要在阅读内涵和阅读品质以及阅读行为上下些功夫。

再说,文本解读和文本细读,已经被注重很长时间了。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一个范本,一个例子,为什么对于范本和例子的解读和细读仍然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问题?文本分析虽然不能等同于咬文嚼字,但一定得对文本的言语品味起来,这恰恰是文本分析上的一个瓶颈。也就是说,言语品味,不是浮于表皮,便是牵强附会,甚或失之偏差。一切情感的含蕴,无不渗透浸透深透于言语之中,读要读到言语的内里,这种功夫是综合素养的体现。比如巴金《小狗包弟》,很多教学设计,无不是从“艺术家的狗”讲到“小狗包弟”并结合文革时期的诸多社会性悲剧,来看一个非人性的时代。甚至于文章结尾一句“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也会是浓墨重彩的讲析。可是为什么就不怎么关涉“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这样一句呢?就因为这样的话语——“……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未能引起教学者的特别深思,作者巴金那“人生如梦”的生命感怀,以及“创伤”记忆和“煎熬”感受,没有被教学者深刻领会。解读或者细读也就是分析《小狗包弟》没有关涉到巴金对于妻子萧珊的痛彻心扉的怀念,整篇文章的感情理解和分析,不仅缺失,更是弱化,从动物到人,都不能幸免,那个时代的悲剧何其惨烈!

所以,文本分析和思想感情理解都离不开“咬文嚼字”,也就是语言品味。这个功夫,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要日积月累,要注重语言学习,要注重修辞学习,要注重语感培养,要注重阅读和相关理论的吸纳,要注重言语理论和言语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补充一点,关于语言品味,最值得借鉴和深刻领悟,并还能付诸行动于言语实践活动的,则是曾国藩所谈到的“涵泳”问题。朱熹有“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之精言妙道,曾国藩则对“涵泳”进行了生动阐发,虽是一种描写性的“涵泳”境界呈现,但对我们语文课的阅读及其教学也是一种深刻的启示。在我的理解,所谓“涵”,追求的是“浸润,渗透”;所谓“泳”,追求的是“和畅,悦乐”。如果“涵”上下了功夫,而“泳”则也有了深致。沉潜砥砺有深致,涵泳工夫兴味长。

石焘:谢谢段老师细致的回答。您结合课例来谈,让我对这个理念的理解更加清晰了。关于语文教学的另一条“根”即写作,我想向您请教的是,精彩的作文课与平时学生的随笔、周记等内在的关系。作为青年教师,我们非常想上出几节精彩的作文课,我发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关键还在平时的积累,对于这个现象您怎么看?

段增勇:随笔和周记,都是自由作文,都是些放胆文,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作为一种日常练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曾经在一线就力主学生写随笔,而且还有一些特殊要求。诸如,要有文章意识,要有生活积累,要有生命体验和生命感怀,一定要写自己心里的话和有思考的话等等,至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都要统领在“文章”的体式和规范之下。也曾遭遇某些同行大肆宣扬“过分注重随笔写作不利于高考考场作文”等等言论,而我深知他们是因为批改随笔很是一件苦恼的事情,我依旧坚持自己所为。事实的结果,学生的随笔写作出现了许多精彩之作,前面说到的在报刊上发表和获得全国各大作文奖项,都是随笔文章。力主随笔写作,也深受于光远先生和王富仁先生的观点启发。于光远先生说“随笔即自由之笔,自由而自在”,王富仁先生说“只有真實的表达才有健康的人格”。而且随笔文体可以包罗万象,写作素材很丰富,而且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也可经由随笔写作来完成。文无定体,但有定格,这个“格”就是文章的格式和格局,这个必须遵从。

至于说“精彩的作文课”,这很让我无语。实在的,有效用的,能开启学生有兴趣参与写作活动中的教学行为,能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快乐感和成就感的写作教学,都是精彩的。在我的感觉里,前面提到的王栋生老师,他的写作教学就是精彩的,若想知道精彩何在?可以读读他的著作,《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此外,我没有看到所谓的更多的精彩。读这样的书,可以让一线教师找到写作教学的信心。

关于写作积累,这个太关键了。积累什么?怎样积累?积累不是知识储备,积累不是累积叠加,思想和情感可以积累吗?为了积累而积累,却不能进一步深入到“积淀”,积累的效用不会很大,过度积累反而导致消化不良。这个假期带学生参加“共饮一江水·问学苏东坡”主题研学活动,有位学生说到“写作便秘”问题,这是生理上的不消化而联想到心理上的不消化,也就是不理解,没感觉,没觉悟,自然是囫囵的,梗结的,阻塞的。没有内化的积累,没有理解的积累,没有拨动心弦的积累,没有走向积淀状态的积累,在一种“隔”的状态,都不可能对写作产生良好的作用。在阅读状态的过程性积累,也才会内化为一种精神养分和思想养分,这就是审美享受,这就是文化积淀。

石焘:再来说说读书吧,我知道您喜欢读书,想请您谈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读书,尤其是青年语文教师,请您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来谈谈?

段增勇:说到读书,有很多美好记忆,这也仅仅是个人的生命经历中的一些际遇罢了。读书是讲究一个缘分的,书等有缘人,这也是我2000年才深刻觉悟的。这之前,我就自己教导自己“勤起早看天,闲来读书忙”,事实上做的很不好,很惭愧。从我自身的经历看,这也是一个教训,读书不能懒惰,读书的面不能太窄,不能仅仅囿于教学实用,还要多读一些具有养分的书,哲学的、历史的、名物的、文化的、思想的等等。读书要有眼光,还要有眼界,伽达默尔的“视野融合”对于读物的选择和阅读的拓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启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是一个速度问题,也就是不要太急,太快,欲速则不达,而是要看能走多远,能走多高。半途而废者很多,昙花一现者也多,一叶障目者更不少。读书开眼界,也开胸襟,更能养人情性,养人精神,养一种文化人的气质。气质是什么?是格局和境界,是情怀和信念。“永远的学习者”(王栋生)当是语文教师和所有教师的最有价值的角色定位,学习者、思考者、创造者,也就是这样一线贯穿的。

石焘:段老师,我还想在您这里明确一下“语文的样儿”,这个话题不仅有趣味,也很有意义。

段增勇:语文,本来就有语文的样儿,我们的教学追求和研究思考莫非就是找到、还原“语文的样儿”,甚至修饰和打扮“语文的样儿”。可问题就出现在“修饰和打扮”上。语文的样儿,在纷纭嚣嚷的声音里,被混乱了,被迷失了。一百多年来,语文被各式各样的涂抹和翻转,成为了一个任人打扮和装扮的孩子,语文至今也还没有长成一个较为成型、成熟的样儿。从知识教学到能力教学,到如今倡导的素养教学,这也是一个寻找和探究的过程,总算是明朗起来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上,还需要慢慢走,慢慢改。现今有很多有价值的探究性教学走向,比如思辨读写、思维训练和思辨力的培养得到了注重。于漪老师说:“以前我们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要说思维才是力量。”因为也只有思维,才能让掌握的知识发生结构性作用,任何知识不能在一种结构性状态呈现自己的面貌,无不是一盘散沙的堆积,也只有通过思维让知识经过梳理、筛选、重组,在一定的方向,在一定的路径,在一定的方式方法的规整下,自成体系,自主结构,自由生发。其实,知识的力量就是经由思维的力量、观念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才能得以呈现和存在。语文课程的学理建构,语文课程的学术探求,语文课程的科学合理走势,十几年来的基礎教育课程改革,也是在努力完成这样的使命。虽有改观,却不尽人意。这也说明,关于语文,关于语文教学,关于语文教育,关于语文测评,在一些根子性问题上还没有探索出规律性的路径;更还说明,关于语文和语文的方方面面,存在着巨大的探索空间,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还有许多鲜活天地,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改进和改善的方面。

我们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就是要通过对于文字的咀嚼,对于语言的品味,对于思想情感的析取,对于价值理念的发现,从而积累和积淀文化的合理内核,促成生命的优良发育,在人类良性情感的熏陶、潜移默化里,形成人的优秀品质,这也就是文化所能凝聚和释放的再生能力和创生能力。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致力于一种文化的力量的寻找和发现,致力于文化的精神力量对于生命的唤醒和催生,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传播和创新,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以及当代精神的共鸣、互动、互助、互补和共生,致力于民族文化所蕴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弘扬和振兴。文化和生命同在,文化和美好同在,文化和未来同在,文化和语文同在。

在我看来,“语文的样儿”像一棵树,语言是这棵树的“根”,思维是这棵树成长过程中的“开枝散叶”状态,审美则是对于“花”的培育和润养,文化则是这棵树上的“果实”。我们语文教师就是要用这些“果实”去润育和养育正在成长的生命,奠精神之基,播发展之种,让学生成为“有文化的人”。我们要好好研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语文学科素养的四个层面当成为我们今后语文教育的一个方向,我们要致力于此,努力于此。这四个层面上的有机整合和融合,定能让语文长成语文的样儿,让语文别开生面,别有气象,别有洞天。

石焘:谢谢段老师细致耐心地解答我的疑问。您的解说让我对很多语文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有了拨云见日般理解,我定会在平时教学中好好落实。相信很多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读后也会获益良多的。再次谢谢段老师!

作者:段增勇 石焘

语文修辞文管理论文 篇3:

一路携手群文阅读 创造课堂别样风景

摘 要:群文阅读教学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构建个性化高效语文阅读课堂具有推动作用。文章从“精细钻研选题,巧妙组合群文”“回归学生本位,还原主体地位”“整合碎片资源,绘制思维导图”“理论回归实践,持续开拓创新”等方面研究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教学效果;核心素养

要探讨群文阅读教学策略,首先就要了解群文阅读的内涵。群文阅读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单篇教学,也与单纯的单元阅读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强调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多元性、发展性。群文阅读对于提升学生阅读效率与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实际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很可能出现文章选取过于繁冗、议题选择不恰当等问题。为此,教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要注重“精研选题,巧妙组文”“回归本位,尊重学生”“整合碎片,专题训练”“回归实践,开拓创新”,进一步提高群文阅读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精细钻研选题,巧妙组合群文

群文阅读并非是单纯的文本结合,还需要考虑议题的恰当性、篇章的经济性、结合的普适性等多方面因素。因此,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精研选题,巧妙组文”。

在精研选题方面,语文教师应从教学改革对学生阅读内容与种类的新要求出发,考虑实际教学需求,即针对教材内容加以选择。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单元来进行分类。例如,七年级语文上半学期课本第一单元是关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写景文章在艺术表现手法与常见修辞技巧方面具有相似性,教师可以改变原有单篇讲解方式,将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以及其他单元类似主题的课文汇总到一起,加以比较,引导学生全方面理解写景散文的特色与风格,形成对于此类主题文章的整体感知与普遍认知。在巧妙组文方面,并不是说一本教材中同一议题下的所有文章教师都要带领学生细读精读,这不仅不符合经济原则,也超出学生的知识吸收理解能力。教师应该认真分析群文阅读体系中的各篇章,着重选择具有代表性尤其是教材中标明要精读的文章带领学生进行理解与分析。例如,“四季美景”这一主题单元中的《春》与《济南的冬天》较为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以最短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阅读效果。

精研選题时,选择的议题要尽可能普遍化、精准化、高效化。巧妙组文时,则要从某一议题包含的诸多文章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以便着重详细讲解。这样可以不断提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构建高效语文阅读课堂。

二、回归学生本位,还原主体地位

传统的阅读教学大多是语文教师依据自己的经验与实际教学要求带领学生进行文章解读,导致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回归学生本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而非成人的角度出发,选取议题,编排群文。

要回归学生本位,就要注意以下两点。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与生活经历。不要挑选过于抽象化超出其理解范围的主题或趋于平淡缺乏挑战性的主题,而要选择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并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二要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阶梯性差异。要为不同思维阶段的学生选取不同层次、不同高度的群文阅读议题,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同时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与阅读接受能力。此外,还原学生主体地位也要求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引领者,由主导者转变为协助者,从讲台走下来,融入学生群体之中。

群文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必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点与阶段需求,将课堂主导权交还给学生。

三、整合碎片资源,绘制思维导图

当下语文教材注重主题的突出与内容的鲜明,但实际上仍是“单篇”形式居多,一个单元的节与节之间确实有联系,但往往是内容上的关联,涉及思维逻辑与分析方法的联系还不够。群文阅读的内容相似性与思维连贯性要求教师从内容、思维、技巧多方面整合阅读碎片,开展专题训练。

整合碎片资源的常见手段之一是绘制思维导图,开展专题教学。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流行已久的思维训练工具,以立体直观的表达呈现有序清晰的信息,操作十分方便,运用到阅读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整合篇章技巧、梳理文本结构,通过以某个中心关键词为起点向四周进行放射性思维的活动,快速有效地归纳阅读要点,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整合性。群文阅读是相对于单篇阅读的一种思维组织方式,也是一种专题教学模式,其议题的选择具有多样性、文本的组合具有交互性、结构的生成具有互补性,正适合思维导图开放性与灵活性结合、整体性与分散性互补的特点,可以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创新语文教学方式。例如,八年级上半学期语文教材第一单元侧重讲解新闻这一类型的知识,包括新闻标题拟定原则、新闻主要内容概括、新闻特点技巧分析等多方面内容。教师可以采取思维导图的形式,以“新闻”为出发点,引领学生思考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并在教材中找到印证,同时为学生补充教材之外的知识要点,先将学生思维发散,再整合至同一核心,由此开展高效的思维导图促进下的群文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中的碎片指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零零散散的文章,其可以具体到某一段落、某一句话、某一手法、某一思路。如前面所述,教师可以以“新闻”为核心,也可以以“新闻标题探寻”为核心。

四、理论回归实践,持续开拓创新

群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与重要变革,强调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在教师带领下理解相应群文阅读技巧并体会群文阅读相对传统阅读的优势,随后将群文阅读用于个人实践,主动进行群文分类与整合,落实群文阅读方案。

对于学生而言,应自觉将思考付诸实践,不仅要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有意识地将相同主题或风格的书籍结合起来欣赏,获得整体的审美感受,也要在整理语文错题本或者是阅读知识点的时候,树立将同一专题或同一思路的题目与基础知识整理到一起的意识,通过思维导图或是分类编排的方式,有计划有规律地整理自己笔记本和错题本。例如,整理诗歌的艺术手法时,可以绘制思维导图,先分为表达方式、修辞技巧等大类,再逐级剖析分类标明实例,由此真正在提升群文阅读学习能力的同时将这一能力应用于实际学习过程。对于教师而言,要坚持群文阅读回归实践,用实际成果检验群文阅读的开展,坚持“教学”和“开发”相统一。目前,群文阅读教学在课堂中得以初步应用并取得一些成效,但教师不应局限于此,而要紧跟时代潮流,立足实际成效,不断探索创新,在学习任务群和群文阅读这一背景下把握不断变化的诸多要素,积极发现并解决群文阅读教学出现的问题,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思考付诸实践,“教学”“开发”一体,为“学习任务群”与“群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不断引入源头活水,使其更加具有实践性、时代性与可行性,开创语文阅读教学新天地。

五、结语

如果将学生的群文阅读比作一次旅行,旅行中学生会看到不同的风景,邂逅不同的人,收获不同的心情,但是在那终点之处,学生放置在自己心中不同位置的碎片记忆,才是旅行留下的真正财富。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一种视觉盛宴,可以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丰富学生心灵世界。

参考文献:

[1]江小强.优化组文方式,提升“1+X”群文阅读有效性[J].语文教学之友,2020(05).

[2]高维.基于教学实践理性思考群文阅读的几个问题[J].语文教学通讯,2020(02).

[3]解茂先,段希甫.基于主題学习的群文阅读策略探究[J].语文建设,2019(24).

[4]孙自见,张翼.群文阅读教学中多维整合策略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9(28).

Join Hands with Group Reading to Create

Different Classroom Landscape

Wang Peng

(Minqin No. 6 Middle School,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group reading; teaching strategy; teaching effect; core competence

作者:王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舞蹈教学论文下一篇:诉讼独立经济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