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修养管理论文

2022-04-2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道德情操修养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道德修养,是指人们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理想,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道德情操和达到的道德境界。

道德情操修养管理论文 篇1:

共产党员应多管齐下占领道德制高点

一、共产党员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道德在治党、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贯重视党的道德建设和自己党员的道德修养,重视占领社会道德的制高点,因而党始终在人民心目中甚至在其对手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形象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正是靠着广大共产党员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靠着他们团结和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奋斗,中华民族才出现了今天这样一个自近代以来最辉煌的时代,才展现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振兴的光辉前景。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形势波诡云谲,各种文化思潮互相激荡,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既是科技水平的竞争,也是社会道德制高点的竞争;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的每一个党员,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又面临着严峻考验。共产党员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才能无愧于“先锋队”的光荣称号,也才能完成自己所肩负的神圣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的道德品质的善恶优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人的道德品质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社会性和可变性。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如果说道德教育是道德内化为良心和品质的外在要素,那么,道德修养就是道德内化为良心和品质的内在要素。道德修养主要是指行为者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自我陶冶以及由此而达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道德修养是道德品质形成和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是一个人自我品质锻炼和人格升华的阶梯,是提高自我道德素养,铸造理想的道德人格,培养优秀的道德个性的必由之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人。

二、多管齐下占领道德制高点

党员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党员既要明确“修养什么”,还要懂得“怎样修养”。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一点一滴地对自己进行纠正、进行完善。

(一)勤于学习,不断升华道德境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指出,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其中第一条就是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道德体系的一个根本特点是道德的发展水平与理性(认知与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因此苏格拉底有“德性即知识”的论述。加强道德修养,基础在于学习。所谓“学习”,就是学习和掌握道德知识。孔子要求他的弟子要“学而时习之”,在他看来“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也就是说,如果不学习,那么,率直就成了尖刻,勇敢会变成犯上作乱,刚强就会变成狂妄。因此,他主张通过学习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以济德、学以自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前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出于有知,知识是一切德行之母。道德修养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学习和掌握各种道德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对各种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人生哲理予以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和情感,从而择善而为。科学的理论,是思想的灯塔,它可以照耀我们前进的道路,驱散我们心灵的谜雾,给人们指明方向和给予奋斗的勇气和力量。面对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以及自身思想的迷茫,有的党员之所以意志不坚定,思想滑坡,甚至走向反面,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学习理论,用理论来指导自己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纠正思想的偏差。因此,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一定要时刻不忘学习,特别是党的理论的学习。抓好理论学习,首先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其次要学习历史、经济、科技、法律等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第三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此外,还应该学习他人的道德经验。学习中,必须结合自身的道德经验,进行理性思考,以理解和把握道德必然,使学习所得发生内化为品格。“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学习,升华思想境界,做到信念崇高,品格优良,不思索取,甘于奉献,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使自己真正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学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增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自觉性,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二)坚持自省,不断推进道德修养。自省就是反省、思考自己的道德言行。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惘”,也就是说,学了之后,不加思考,就会迷惘不解。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是自省自律。道德修养和人品建设,既需要外部的教育、管理、监督,更需要自身的内部修养。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磨砺,将党和人民以及社会长期形成的政治原则、道德律令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包括在一些小事细节上,都能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管好小事、管住小节,不让不健康的东西从微小之处在思想防线上打开缺口,坚守住党员领导干部的应有操守;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声誉,做与自己身份相符的事情;坚决抵御各种落后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生活圈”、“交际圈”、“娱乐圈”中,提高自控能力,过好名利关、金钱关、美色关;在家庭生活中,努力做到量入为出,勤俭持家;在人际关系中,讲道德、讲原则、讲人格、讲正气,谨慎交友。要对照党纪国法和中央制定的廉洁自律规定经常检查反省自己,牢牢把住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底线,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矩工作圈,管住“八小时”以外的活动圈,努力练好拒腐防变的“内功”。自省、自律主要依靠个人的自觉性。要经常自觉地反省和检查自己的行为,一旦发现问题,就要立即“自讼”,加以纠正;不断警示和告诫自己,切莫逾越政治和道德的规范,时时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要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提升自己的政治和道德境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功立业。通过长期不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使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人品建设不断取得成效和进步。

(三)力行慎独,不断提高道德情操。“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讲道德修养,一定要慎独,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个人离开了慎独,也就无所谓道德修养。每个具有起码道德觉悟的人,都要慎独,坚决纠正和克服表里不一、“双重人格”的现象。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其特点在于强调要从“微”处和“隐”处下功夫。一方面,要谨小慎微,防微杜渐;另一方面,在那些人们不注意或注意不到的地方严格要求自己,按道德行事。如果不注意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自我道德修养,不养成“慎独”的品质,在自己内心深处有不可告人的“隐私”,天长日久,益发滋长,必然害己又害人,对他人、社会和集体的利益造成严重危害。慎独虽然着眼于“隐”和“微”,但却能因小见大,因微见著。一些腐败分子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注重为官的道德修养,面对各种诱惑没有慎独克己的能力,由不“慎”,滑向犯罪深渊。慎独是以自省作为起点和基础的,讲慎独,首先要在“隐蔽”处下功夫,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是一个人锻炼自己的道德品格的重要场所。屈原在《橘颂》中说:“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古希腊的哲学家德漠克利特也说过:“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即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所言:隔墙有耳;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要做到慎独,还要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微小”事情做起。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积小善而成大德。要从小处起步,防微杜渐。慎独又是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能进行自省,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一个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向慎独的道德境界迈进。越德高望重越要力行慎独,否则就可能在坦途中跌倒。唐代诗人杜荀鹤曾作《泾溪》诗劝告人们:“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种深含哲理之言,当引起我们深思。

(四)省察克治,不断完善道德品行。道德修养的实质是作为修养者的个体对自我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地开展斗争的过程,尤其表现为个体的道德理性对其本能情欲的斗争过程。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自觉地以理导欲,解决理欲矛盾。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抹杀、消灭自然情欲,而是要以道德理性驾驭自然情欲,使自然情欲得到升华和超越,使理性的自我对感性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对现实的自我进行合理调节和控制。道德修养能够推动个体实现从“自然人”向“道德人”转化,鼓舞个体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统一。省察克治中的省察,就是通过反复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中的不良念头和行为上的不道德习惯。省察克治中的克治,就是克服和整治,即去掉所发现的那些不良念头和习惯。省察克治构成了道德修养的认识前提,它是道德主体自觉地弃恶从善的一种愿望和冲动,离开了这个愿望和冲动,道德修养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一方法是针对“恶”的,是从“抑恶”的角度提出并用于摒弃“恶”的品行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于种种原因,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都会受落后、错误、腐朽道德思想的侵蚀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正确道德知识的同时,认真开展自我批评,不文过饰非,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解剖自己,像“洗脸”和“扫地”一样,经常打扫和清除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和灰尘,不断抵制和消除外在各种诱惑的侵蚀,保持良好的品行。这不仅适用于那些误入歧途、陷入堕落之中的人,也适用于一般人。事实证明,一个人要完善其德行,必须在“省察克治”上下功夫。

(五)积善成德,不断提升道德水平。所谓“积善”,就是积累善行,使之连成一体,进而巩固、强化、扩张、升华,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个体某种善行和善德的幼芽,需要精心地保持、培植和发扬,使其不断积累壮大,由一时的善行变成长久稳固的善德,由小善变成大善,由小德变成大德。这一修养方法与“省察克治”重在改过迁善不同,它着眼于“善”的培养和涵育。个体按照这种方法来修养,既可以长养其善德或美德,又可以防止其德性的退化。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不是一夜之间能够养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善过程。只有不弃小善,才能积成大善;只有广积众善,才能养成高尚的德性。加强道德修养,应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高尚的品格往往要在紧要的关头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但它却常常是在无关紧要的平时培养、形成的。因此,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进行党性修养的过程中,立足点要高,要着眼于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但同时,又必须从身边一点一滴的事情做起。一方面,“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言谈举止有“形象”,待人接物有“纪律”,时时处处都有道德修养的“功课”要做。另一方面,“勿以恶小而为之”,自觉地防微杜渐,扎紧“篱笆”、警钟长鸣。小事面前不糊涂,大事当头才能不含糊。只有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坚持用党性原则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加强党性修养,党员干部才能以良好的品行和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

(六)投身实践,不断检验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道德修养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是身体力行。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至矣”。宋明理学代表人物朱熹认为,道德修养“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要使道德修养达到目标,功夫全在行上。衡量一个共产党员道德水准的高低,不在于他自己怎么说,而在于他在实践中到底怎么做。是选择做对人民有益的事,还是选择做无益于人民甚至有害于人民的事,这是对共产党员有没有道德、有没有修养的最直接、最准确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我们的思想言行是否与党对党员的基本要求相符合的标准。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强调要加强道德实践锻炼,不断修正道德偏差,从实践中提高道德操守和道德水平。共产党员加强道德修养,不仅需要从书本上吸取理论和知识的营养,更需要到实践中去经受锻炼,接受考验,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共产党员只有积极投身到工作实践、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磨练,在实践中经受鉴定和考验,在实践中体现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感情,对事业的追求;并做到立足岗位,学习人民群众的好思想、好品格、好作风、好风气,从中汲取道德营养,从小事做起,点点滴滴养成,才能使自己高尚和纯洁起来。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动,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积小成大,积善成德,真正成为一个在道德上具有高素质的共产党员!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修养是积善的过程,积小善成大善,只有在平时不间断地培养优秀品质,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党史部主任、教授

■ 责任编辑:晏蔚青

作者:綦常清

道德情操修养管理论文 篇2:

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摘 要:道德修养,是指人们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理想,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道德情操和达到的道德境界。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需要道德修养;二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道德修养;三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道德修养;四是发展科学技术需要道德修养。

关键词:道德;道德修养;道德品质

道德修养是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进行认真的自我修养。那么什么是道德修养呢?道德修养,是指人们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理想,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道德情操和达到的道德境界。道德修养的驱动力一般不是源于对个人直接利益的追求,而是遵循社会生活规律与法则,为着社会整体利益,检验和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人们的自我调适、自我完善行为,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良心,使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使个体与社会整体及自然环境趋于和谐的过程。道德修养,是社会道德活动的又一种重要形式。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问题。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说,他最忧虑的事情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论语·述而篇》)孔子不仅强调“修己以敬”,而且强调“修己以安百姓”。认为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事物,也才能使百姓得到安定。孟子认为,一个要想能够承担天下“大任”的人,就要经过一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修养功夫。秦汉出现的儒家著作《大学》、《中庸》,把“正心”、“诚意”、“修身”提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强调“自天子以致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马克思主义不仅主张道德修养,而且为自我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指导。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理论,使人类对自身的社会价值及其历史使命有了新的觉悟。它把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人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本质形成过程,就是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能够掌握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某种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人的社会本质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由此可见,道德修养,是人类成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有别于动物的人,进而实现自身社会化的需要,也是人类能够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能动地培养改造社会所必备的一种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一、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需要道德修养

判断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却不能仅仅看他表面上是否遵守了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更重要的还要看他是否能把这种道德原则和规范变成自己的道德品质,自觉地行动。

任何一种社会道德都是该社会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规律的反映,都体现了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任何一种社会道德对于每个社会成员来说都首先是一种外在的规律规范,它不可能自发地、自然而然地内化为人的道德品质。只有经过社会成员的认同吸纳,经过自己头脑中善恶斗争,社会道德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自律规范,内化为道德品质。而这个内化过程,只能是道德修养过程。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相比较而言,道德修养的作用更为重要和独特。毛泽东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根据这一点来看待人们道道德品质的形成问题,道德教育是外部条件,自觉的道德修养才是内部根据。因此,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人们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具有决定性作用。一个人只有从心底认同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自愿以它为道德生活准则和做人的原则,并勇于向自己头脑中一切腐朽丑恶的旧道德展开坚决的斗争,才能把外在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变成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并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内化成一贯性、稳定性的道德品质。在人们道德评价中,人们依据道德品质自觉地遵守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同人在社会舆论压力下被迫遵守这种道德原则和规范是不同的。只有前者才能被看作是真正有道德的。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必定是一个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的人,高尚的道德品质,是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的结果。因此,要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必须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把道德原则和规范变成自己自觉的道德品质和行动。

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创造美好人生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因而也是道德修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道德修养的根本目标和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的。进行道德修养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排除不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澄清模糊认识,确立并强化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过程。换句话说,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对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进行价值评价和价值认同的过程,是把这些道德规范由外部约束变为内在需要的过程,也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当一个人把个人人生实践放在如何满足社会需要和对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的基点上,就能摆脱种种狭隘偏见与局限,把争取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为社会创造价值统一起来,自觉地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因此,加强道德修养,对我们人生的道路、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甚至起着决定的作用。许多革命前辈之所以能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境界和道德品质的人,是和他们在长期实践中进行艰苦不懈的自我修养,牢固地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分不开的。当然,革命队伍中也有一些人,由于放松自我修养和改造,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出了问题,经不起金钱和享乐的诱惑,结果走上了腐化、堕落的道路。我们应引以为戒,坚持自我修养,终生保持高风亮节。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道德修养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意气风发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用自己的创新精神谱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篇章。在这历史的转折关头,加强道德修养尤为必要。这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随着发达国家一些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以及文化成果的引进,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浸透进来,这些腐朽落后的思想道德意识,直接冲击了社会主义道德观,影响了优秀道德人格的养成。另外,中国的改革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旧的体制已经打破,新的体制正在建立,但还远未完善和成熟起来,这中间存在着多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矛盾。于是一些封建道德残余,便趁机沉渣泛起,兴风作浪,污染社会道德空气,腐蚀人们的灵魂。再者,市场经济具有二重性,它既带来了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道德观念的更新,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经济规律所产生的一些弱点和消极方面。这些弱点和消极方面,如果缺乏引导和约束,很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等不良倾向,使人们在经济大潮中腐化堕落下去。

由于新旧体制的转换、新旧观念的冲突、中外文化的反差,诸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义与利的辨析、贡献与索取的选择等,都给人们带来了思索与困惑。面临全方位的挑战和选择,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和崭新的风貌,主动适应中国和世界的新形势,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现代意识,坚定人生道路的正确方向,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素养、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献身祖国的精神、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人才,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做一个现代人,不仅需要不断地获取和掌握新的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而且需要逐步地完善自己的个性,培养具有高尚情操的优良的思想素质。为此,需要进行修养和锻炼。我们只有伴随时代的节拍,把握时代的要求,符合时代的需要,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舞台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充分施展才能,塑造自强形象。

现实告诉我们,当前的道德领域中新旧道德观的斗争表现得十分激烈和尖锐,道德建设的现状确实不尽如人意和令人担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除了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外,还必须大力提倡道德修养,提高人们自我改造、自我锻炼的自觉性,提高人们抵御腐蚀、消除腐败的警觉性。只有认清当前个体道德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具备了道德修养的自觉要求和主动性,同时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锻炼与修养,才能有效地抵制各种腐朽道德的侵蚀,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道德品质和人格。

四、发展科学技术需要道德修养

当今时代,是科学昌明、技术繁荣的时代。需要注意的是,高新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埋下了不幸的种子。比如,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的开通,使人们可以快捷地查阅资料,减少人的劳动时间,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可能让无意自律的信息生产者向社会大众宣泄色情、暴力内容,并借此牟利。因此,单靠知识和技术并不能使人类走向幸福和高尚的生活。我们必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牢牢把握科学技术的价值宗旨——造福于人类,而不是制造精神垃圾,更不能为邪恶势力所利用。这需要加强自我修养,具有掌握、应用和发展科技的重大责任感。同时,科技攻关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受制于社会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尤其是攻关者的道德品质。它需要毅力、拼搏乃至牺牲,需要人们在困难面前不动摇,失败之后不气馁,成功之时不忘形。让我们为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人民的幸福而奋力拼搏。[责任编辑   陈 鹤]

作者:白长华

道德情操修养管理论文 篇3:

试论加强技工学校的师德管理

[摘要]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品格是教师品格的折光,技工学校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管理,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师德管理;职业道德;道德品质;教书育人;敬业乐业;职业意志;职业责任;道德修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推动下,特别是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挑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要面向世界与国际教育接轨,这需要我们对师德及师德管理进行深入的探讨,才能更好地结合时代的特点、专业特色、发展目标,培养造成一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率先垂范、教书育人,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实现自身的办学目标,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1 当前师德现状及其原因探析

目前存在着小部份教师教职业意识谈化,职业位置模糊,职业行为缺失,以及由此引起的奉献精神衰落和不负责的倾向。依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技工学校中存在小部份教师教师的兴趣和关注发生了偏移,他们把的时间和精力重点放在了自己业余的兴趣和爱好上,忽视了自己本身所从事的职业的重要性,把教学放在次要位置上。第二。有些教师没有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的本分和义务,课前不备课,敷衍了事,不主动了解学生需求,墨守成规,不改进教学方法。第三,有些教师职业观念模糊,工作目标不明确,把精力转向第二职业,不安心从教,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校的凝聚力。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这种师德水平的下滑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利润效益原则和竞争原则的综合作用下,受拜金主义的影响,使得少数教师出现奉献精神下滑和职业倦怠,开始以新的价值参照系统衡量与自己有关的利益分配,改变过去那种以追求精神价值为主的价值取向,对社会长期以来赋予教师的角色即“灵魂的工程师”等产生了疑惑。

第二,教师职业的声望的降低。职业声望是人们对一种职业的总体评价,极大地影响从事这种职业的人的工作态度和热情。技工学校教师的职业声望相对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教师的职业情感,从而在无形中使教师降低对自身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追求。

第三,师德管理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我国教育管理实践中,教育商业化倾向日益明显,学校管理视经济效益第一,而相比之下的师德建设和师德管理却被淡化和忽视。其结果是长期以来关于师德行为的督导与管理一直没有完整的制度、措施和方法。

在这三点当中,“师德管理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这点最为重要。在当前的技工学校中这方面的管理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师德管理的意义

2.1 教师实施教育影响的前提。

2.1.1 教育是塑造人格的事业。人们常说: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品格是教师品格的折光。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克服消极的人格特征,做到处处是模范,事事是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塑造学生。古今中外优秀教育家,如孔子、陶行知等人,都十分注重倡导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品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2.1.2 教师道德对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技工学校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他们正处于道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而往往从教师在教育过程是表现出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中,汲取是非、善恶观念。

2.1.3 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作用。教师道德不仅能够影响学生,而且对社会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对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一是通过学生影响社会。二是通过教师亲自参加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三是教师的个人道德品质对家庭、亲戚、邻居的影响。

2.2 教师教学质量的保证。

2.2.1 指导教师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我们知道,在教师的教育活动实践中,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等,对教师的行为起着很大的规范和调节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各种矛盾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可能指导教师的一切活动。这要求有一种更灵活有效的,无时无地不在的知道原则,它既应当来自教师密切合作的交往的人,又应当来自教师本身。这就是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指导和评判教师教育行为“善”和“恶”,指导教师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调节好人与人之间的内心标准,它对教育行为的作用是通过“社會舆论”和教师“内心信念”来进行的。

2.2.2 确立教师威信,有利于教师活动开展。一个教师的道德品质愈是高尚,愈能严格要求自己,他的威信愈高。一个有道德责任心的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勤于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注意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全面树立自己的教育威信。否则,如果教师自己对知识浅尝辄止,满足于“半瓶水”,你要求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就会失去感召力。

2.3 教师自我完善的动力。教师职业决定了教师始终处于为人师表的地位,这种为人师表的地位使得教师形成了强烈的自尊要求,于是,会促使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2.4 教师敬业乐业的基础。

2.4.1 培养高尚的职业情操。教师是否忠于职守,能否将自己的全部知识、智慧乃至整个身心奉献给教书育人的平凡事业,取决于教师本身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取决于教师本人所追求的人生价值。教师一旦对其本职工作有了正确的认识,就会在教育中形成高尚的职业感情,有了这种感情,就会对教育工作表现积极、热诚的态度,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

2.4.2 坚强的职业意志。教师的职业意志,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教师在课堂讲课时,做学生思想工作时,进行教改尝试时以及处理其他事务中,都有意志活动的积极参与。教师职业意志与有目的、有组织地教育行为密切相关的。

2.4.3 履行教师职业责任。教师的职业责任。就是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所承担的职业义务。这就是教书育人。履行职业责任的前提是每个教师的强烈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一位教师只有当他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社会主义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时,才可能全力以赴去“教书育人”,才能立足本职工作,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为培养国家需要的新生一代,自觉地做出贡献。

3 师德管理的主要内容

3.1 忠诚事业,献身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品质,是作为社会劳动者的教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在一次关于《敬业与乐业》中演讲中指出:

“敬业”和“乐来”,是中国职业道德的两大准则。这里的敬业相当于现在的“忠于职守”,“乐来”则相当于“热爱本职”。尽管梁启超讲的“敬业”和“乐业”与我们今天讲的职业道德要求在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它说明了热爱本职,献身职业是各种职业道德品质的共同要求。教育自然也不例外。

3.2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在社会主义职业活动中,“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这一师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每个教师都要以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为指导,从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全身心的热爱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学生不歧视,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全心全意把他们塑造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一师德规范及其基本要求,是人民教师正确处理与学生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矛盾的正确概括和反映。自觉悟遵守这一师德规范以及其基本要求,是教育好学生,搞好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教师道德的水准的标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4 師德管理的方法

4.1 坚持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道德作为一定社会的人们的行为规范,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而且主要是靠内心信念。道德修养是人们道德素质上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和自我提高。因此道德修养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教师要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首先要深刻认识师德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是要不断消除各种错误的思想的影响。

4.2 坚持道德修养的长期性。教师的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的出身、经历和环境大致相同,但师德水平却相差甚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是否具有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和长期性。而一个人能否坚持不懈地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又取决于道德意志是否坚强。道德意志是道德修养的保证条件。道德意志坚强的人能够排除内、外各种阻力和干扰,抵御各种诱惑,严格进行自我监督,将道德要求坚持始终贯彻到行为中。缺乏坚定的道德意志,就不能排除干扰、诱惑,也就难以将道德修养坚持始终。

4.3 坚持道德修养的实践性。教师的道德修养除了要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并坚持长期性外,还要加强师德修养的实践性。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必须努力参加社会实践。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道德修养的基础。道德修养离不开社会实践。人的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为此,人民教师必然积极地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更好认识自己,才能认识到加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获得道德修养的动力,才能把认识和行为连接起来,使得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作者:李垂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校教务信息管理论文下一篇:自我教育作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