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渗透

2022-09-13

长期以来, 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 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掌握了语音, 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当英语学习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学生还是会在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上遇到不少的困难, 所有词汇都认识却理解不了文章的真实含义;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 语用失误迭出, 导致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 是学生们缺乏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 存在着因语言、民族、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等不同而造成的语言交流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 必需要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当然, 离不开文化教育。学习英语知识, 掌握英语技能, 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目前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是结构——功能大纲, 大量增加了文化渗透的比重, 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 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 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在英语教学中, 只有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这门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英语中有些简单的词汇和短语因为独特的历史背景而成为具有特定意义的名词。Waterloo (滑铁卢) 原指比利时中部一座无名小城, 因1815年拿破仑率军在此作战而闻名于世。这次战役是以拿破仑惨败而告终的, 所以Waterloo一词就成为“惨败”和“毁灭”等悲剧性结局的化名词。如果不了解这一文化历史背景, 学生就无法理解“meet one’s Waterloo”这一成语的真实含义。这个词还成为了一部著名电影的片名, 即“Waterloo Bridge”, 题目直接揭示了影片的悲剧主题, 但译者并没有把它直译为《滑铁卢大桥》, 而是巧妙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借用中国历史上另一幕著名爱情悲剧, 将其译为《魂断蓝桥》, 与本片的经典题材相得益彰, 成为中国观众的至爱。如果译者没有对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 是无法译出如此经典佳句的。

此外, 各民族独特的神话传说和经典著作产生的语词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意味, 构成了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鲜明独特性。汉语中有“万事俱行, 只欠东风”、“逼上梁山”、“叶公好龙”等都是出自典故;英语中:“Think with the wise, but talk with the vulgar” (与智者同思, 与俗子同语) 出自古希腊格言:“swan song”是根据西方传说swan (天鹅) 临死时发出美妙的歌声, 用来比喻“诗人、音乐家等的最后的作品”。又如“Sour grapes” (酸葡萄) 出自《伊索寓言》, 比喻“可要可不及的东西”等。如若对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的话, 无论是在理解文章还是在语言交际上都会有很大的困难。

除去由于历史文化背景而具有特定意义的词语外, 各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生活实际用语, 日常用语, 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 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 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 (“站住”、“不许动”) 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 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英语中, 还有一些文化陷阱, 需要我们多了解, 在真实语境中运用, 才不会出现歧义误解的现象。比如在一篇阅读理解中, 夫妻二人坐在餐桌旁大谈最近流行的一种草药, 说它能包治百病, 丈夫说了一句:“I’d like to take it with a grain of salt”。学生们理解为他要加盐在吃, 而实际上“Take something with a grain of salt”是“对某事有保留、持怀疑态度”的意思。是说他对这种草药的神奇疗效表示怀疑, 而不是说要放些盐再吃。还有一次, 几个同学聚到一起聊天, 大家都到齐了, 唯独不见Wayne。其中一个说“今天好像没见到Wayne”, 正说着, 只见Wayne从外面走过来。Joe于是说“speaking of the devil”。几个人乐了起来。我心想Wayne这个人平常挺老实的, 为什么说他是devil呢?于是我悄悄地去问Joe。原来“speaking of the devil”是一条成语, 相当于中文的“说曹操, 曹操到”。也就是刚说Wayne不在, 结果他就来了。我不禁惊诧于语言的共通性, 因为曹操不是也有“奸雄”的称号吗?中英文在这一成语上有着这样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处。这些都是日常文化中积累的语言知识。

因此, 英语教学不能忽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 在授课过程中必须适度穿插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使学生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这门语言。现行的公共英语教学, 由于课时有限、应试目的较强, 讲授语言本身知识多, 很少介绍英美社会文化内容那么如何在语言教学中适当灵活的加入文化知识的介绍呢, 我认为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 从广义上讲, 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 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 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 观赏精彩的外国电影录像, 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我虽然曾在美国学习生活过一年, 但仍深感这方面的知识的不足。因此, 作为一名外语教师, 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活”。

(2) 随机讲授。因为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 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 涉及到什么讲什么, 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 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 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 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

(3) 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后者要为前者服务, 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 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 做到精讲多练, 形象生动。

(4) 寓教于乐。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 而学习外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 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并能加深记忆。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时间采取对话、表演、竞赛、唱歌、看录像、做游戏, 开party、背诵小诗歌, 学习成语、谚语等多种形式, 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 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英语中有许多成语、谚语包含着许多的文化背景知识, 可以有选择的教给学生。

无论是对词、句子, 还是对篇章结构的理解, 都依托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只有渗透到对方的语言文化当中去, 才会感到一切变得生动起来, 学习也就有了乐趣, 语言表达才能运用自如, 才可以避免英语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理解不深、欣赏不了、表达不准的弊端。

摘要:文化背景知识是培养阅读素质的重要基础, 学习英语知识, 掌握英语技能, 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 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 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关键词:课堂教学,背景渗透,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孙立洋.外语的文化性与外语教学[J].科教探索, 2005, 3:45~46.

[2] 杨新.英语翻译与文化[J].科教探索, 2005, 3:23~2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海底管道的腐蚀及防治措施下一篇:重庆市江津区张家沟发电站河段水产养殖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