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诗意影响管理论文

2022-04-2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电影文学诗意影响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涌现了一批口碑票房双丰收的主旋律大片,以《战狼2》《湄公河行动》为代表,这些电影普遍以内(中国)/外(他国)冲突作为情节起点,在化解外来挑衅中展开故事,建构强大的国家形象。

电影文学诗意影响管理论文 篇1:

托尼·莫里森《宠儿》艺术特色探析

摘要 托尼·莫里森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小说《宠儿》被公认为是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出版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撰文来评论这部作品。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语言的隐喻性、叙事模糊性,以及非洲文化和《圣经》文化的结合三个方面来管窥这部作品,以期更好地挖掘这部经典之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艺术特色 隐喻 模糊叙事 非洲文化 《圣经》文化

托尼·莫里森是非洲裔美国女作家,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自197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以来,托尼·莫里森共创作了九部长篇小说,其中第五部小说《宠儿》可以说是她的巅峰之作。小说《宠儿》1987年出版后一周即列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三名,并获得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奖提名,出版的第二年就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1993年,莫里森凭借她构思独特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托尼·莫里森之所以能得到世界文坛的公认和青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的作品常以女性的视角关注美国黑人女性的命运,进而转向关注美国黑人民族的种族命运。莫里森以其锐利的笔触言说了美国黑人受奴役的历史,并以超强的社会责任感使在历史上被压抑的种族在她的作品中发出来了自己的声音。

《宠儿》被公认为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而这部小说的灵感则来源于莫里森在兰登书屋编辑《黑色之书》的时候看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黑色之书》是收集三百年来美国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而进行斗争的大型史料总集。在编辑过程中,莫里森为一个宁可杀死自己的孩子也不愿意孩子重复自己做奴隶的命运的黑人女奴所感动,于是,她围绕这一情节创作了小说《宠儿》,并且把黑奴弑子这一事件作为小说的中心事件。在小说《宠儿》中,莫里森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刻画了一个叫塞丝的黑人女奴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面临即将追踪而至的奴隶主,为了不使儿女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此后,塞丝女儿的阴魂不散,以肉体还身成少女的身份向塞丝讨要失去的母爱。该小说出版后立刻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撰文来评论这部作品。有的学者甚至评论说,不读《宠儿》就无法理解美国文学。《宠儿》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不仅是因为作者“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写活了”,还因为作者在小说中用虚幻与现实、怪诞与诡异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再现了美国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境遇,使小说《宠儿》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艺术手法上都进入到黑人小说的一个新的高度。

一 语言的隐喻性

莫里森很重视小说的语言。在小说《宠儿》的创作中,她运用了大量的隐喻语言来表现奴隶制对美国黑人的身心摧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隐喻就是与小说同名的主人公宠儿。在小说中,莫里森赋予了宠儿多重身份,读者既可以把宠儿理解成死于奴隶制下“六千万,甚至更多”的黑人奴隶冤魂,还可以解读成塞丝杀死女儿的还身:对于宠儿是塞丝杀死的女儿肉体还身的身份是大家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总之,宠儿身上折射的是历史,她既可以隐喻黑人奴隶个体的历史,还可以隐喻黑人奴隶的集体历史。此外,小说中关于场景的描写更是别具特色。莫里森运用了大量的隐喻语言描述了“甜蜜之家”——奴隶主种植庄园的场景。《宠儿》中大部分的故事情节都是在“甜蜜之家”发生的。托尼·莫里森赋予了奴隶主种植庄园一个具有讽刺性的名字,它表面看起来很甜蜜,而且作者对它的描写也像天堂一样美丽:

“‘甜蜜之家’里漂亮的树比周围任何农庄都要多。黑奴们最喜欢在那棵叫做‘兄弟’的树下吃饭休息。‘兄弟’便是《圣经》里‘智慧之树’的象征——它古老、宽阔,时刻在召唤。”

最初,奴隶主种植庄园的管理制度相对仁慈:塞丝可以自由选择丈夫,一个叫黑尔的奴隶可以用五年周末不休息的时间换回母亲永久的自由。而当原来的庄园主加纳先生去世以后,代替管理奴隶主种植庄园的“学校老师”对待黑奴们则非常粗暴:黑奴们被当做动物一样对待,他们被毒打、卖掉,甚至被当做繁殖工具。正如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个叫保罗·D的黑奴曾带着铁嚼子劳动,甚至羡慕一只公鸡所拥有的自由。奴隶主把黑人当做“物”来加以观察、测量,并像记录动物属性一样做记录。黑人奴隶在这里只是被当做奴隶主不同于一般家畜的“动物”,当做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虽然托尼·莫里森给了奴隶主庄园一个甜蜜的名字,然而黑人奴隶在这里却像动物一样被对待。作家用这种优美的场景描写和奴隶们所受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字里行间折射出了奴隶制的欺骗和邪恶。由此读者也可以看出,莫里森在小说中是用隐喻的语言再现美国黑人受奴役的历史。

二 叙事模糊性

托尼·莫里森是语言大师,她在小说的文本叙事当中鼓励读者参与小说的创作,给读者留有很大的思考空间。在《宠儿》中,就存在很多叙事的模糊性,需要读者进行思考,意味深长。首先,读者通读整部小说很难从文本中得到清晰的单一主题。小说主要以塞丝杀死的二岁的女儿这个事件为主线,继而展开叙述了塞丝在奴隶主庄园的生活和现在已经有了自由之身的生活,但塞丝仍然无法从自己过去的杀婴事件解脱出来。《宠儿》的主题可以是对美国现代社会中仍旧存在的种族歧视的抨击,还可以是对美国历史上存在的奴隶制的抨击,既可以是在以白人为主流下文化美国黑人意识的觉醒,也可以是在奴隶制下黑人母亲扭曲畸变的母爱。总之,《宠儿》主题的多重性使得小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此外,莫里森对小说开端和结尾的处理更具有模糊性,使得整部作品情节离奇,没有清晰的情节安排。小说中对宠儿的第一次出现是这样描写的:

“一个穿戴齐整的女人从水中走出来。她好不容易才够到干燥的溪岸,上了岸就立即靠着一棵桑树坐下来……她浑身精湿,呼吸急促,一直在同自己发沉的眼皮较量。白天的清风吹干她的衣裙,晚风又把她的衣裙吹皱。没有人看见她出现,也没有人碰巧从这里经过……第二天,她花了整整一个上午从地上爬起来,穿过树林,经过一座高大的黄杨木神殿进入田野,向石板色房子的宅院走来。她再一次筋疲力尽,就近坐下——坐在离124号的台阶不远的一个树桩上。”

保罗·D和塞丝以及丹芙从狂欢节回来的时候发现,家里的小鬼无影踪了,只看见一条黑裙子和下边两只鞋带散开的鞋。“你叫什么名字?保罗·D问。‘宠儿’她答道。”由此读者可以推断出,现在这个叫做宠儿的女孩就是塞丝家那个小鬼的还身。可是这个鬼魂是如何还身成一个少女,如何找到塞丝所居住的蓝石路124号,作者并没有详细说明。此外,作者对于结尾的处理更是具有模糊性。在社区人们的帮助下,宠儿被驱逐出去,可是这个鬼魂少女到底去了哪里?读者并不是很确定,作者给了读者很大的现象空间去猜测宠儿的归属。正如小说中描述的那样:“保罗·D知道宠儿真的走了,有人说消失了,就爆炸在她们眼前。艾拉不是那么肯定。‘也许是’,她说,‘也许不是,可能藏在树林里,再等一个时机’”。人们对宠儿的消失和未来的归属有很多猜测。在结尾处,塞丝的情人保罗·D在经历深思熟虑之后又回到塞丝身边,保罗·D回来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出于对塞丝的同情,还是对塞丝的爱?最后和塞丝的结果是怎样的呢?所有的这些谜团,作者并没有做明确说明。读者只有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填补这些空白。作者的这些模糊手法的处理,引发了读者对奴隶制的思考和黑人未来的关注。

三 非洲文化和《圣经》文化的结合

通读完整部小说文本,读者就会发现小说具有双重文化特点。其实小说中出现的双重文化特点也并非偶然,这和作者莫里森双重的文化身份有关。首先,莫里森1931年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一个非洲文化氛围浓厚的黑人家庭当中,祖父母都擅长讲非洲民间鬼怪故事传说,父母都具有很深厚的非洲文化知识,这些为莫里森日后对非洲文化的理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另外,莫里森接受过正统的西方教育,熟稔西方的文学与哲学经典以及《圣经》。《圣经》作为西方的经典读物无疑也会对莫里森的创作产生影响。实际上,就是因为莫里森是一位既有非洲文化传统知识底蕴,又有深厚欧美文学文化功底的双重身份的作家,所以在《宠儿》中才出现了文化双声性特色。首先,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宠儿就体现了浓厚的非洲传统文化。《宠儿》讲述的是主人公塞丝二岁时被杀死的女儿宠儿还身的故事。在非洲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会回到活着的亲人身边。虽然表面上看来,读者会把宠儿解读成是塞丝还阳的女儿,但实际上,宠儿承载的却是黑人民族被劫掠在美洲卖身为奴的黑人种族的集体记忆,是死于奴隶贸易的那些黑奴冤魂的象征。由此读者可以看出,莫里森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让宠儿起死回生来再现那段屈辱的奴隶制历史。此外,读者也很容易发现小说的《圣经》痕迹。塞丝从叫“甜蜜之家”的奴隶主种植庄园逃出来,被冠以“学校老师”称呼的奴隶主带着他的侄子和捕奴者、法官寻踪而至。这个情节可以对应《圣经·新约》的《启示录》中的描述。在《启示录》中,四个骑马人——饥馑、瘟疫、战争和死亡——揭开了人类走向死亡的序幕。《宠儿》中这四个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塞丝一家的命运。在他们没有到来之前,塞丝和孩子以及获得自由之身的婆婆贝比·萨格斯正享受自由生活,可是仅仅享受了28天的自由生活,就彻底被打破了。在面临再次被捕为奴时,塞丝不愿意孩子重复自己做奴隶的命运,出于“浓浓的”爱,塞丝杀死了女儿。从此,塞丝就生活在往事的阴影当中,整天被宠儿的冤魂折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这四个人的到来,使得书中主人公塞丝的命运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莫里森在根植于自己的本土文化基础之上,巧借了《圣经》中的故事原型和情节原型,不仅赋予了小说新意,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还丰富了小说的历史内涵,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四 结语

《宠儿》是莫里森的第五部小说,也是莫里森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宠儿》看似内容简单,实际上却承载着整个黑人民族的集体记忆。莫里森像其他黑人作家一样,运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使用隐喻的语言再现了美国黑人现实的另外一面。宠儿代表了蓄奴制那挥之不去的阴影,那段无法摆脱的恐怖过去又起死回生来纠缠现在,《宠儿》不是一个继续的故事,也不是一个可以流传的故事,它让一个失语的民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整部小说语言独特,作者穿梭在历史与现实、想象与真实之间,使整部作品的故事与情节、内容与主题巧妙地融入一体,使读者读完整部作品不禁要赞叹莫里森高超的语言艺术。因此,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莫里森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指出,托尼·莫里森是第一流的文学艺术家,她的语言如诗一般璀璨,她深入到语言内部本身,力图将语言从种族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她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诗意特征的小说,“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美国二十世纪黑人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托尼·莫里森,潘岳、雷格译:《宠儿》,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版。

[3] 毛信德:《美国黑人的文学巨星——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王玉括:《莫里森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曾梅:《托尼·莫里森作品的文化定位》,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 王景芳:《宠儿的多重身份和象征意义》,《电影文学》,2010年第24期。

[7] 金美兰、莫红利:《〈宠儿〉的圣经原型解读》,《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年第9期。

[8] 胡笑瑛:《托尼·莫里森〈宠儿〉中人名和地名的象征意蕴》,《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作者简介:牛海花,女,1979—,齐齐哈尔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

作者:牛海花

电影文学诗意影响管理论文 篇2: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创作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涌现了一批口碑票房双丰收的主旋律大片,以《战狼2》《湄公河行动》为代表,这些电影普遍以内(中国)/外(他国)冲突作为情节起点,在化解外来挑衅中展开故事,建构强大的国家形象。如果想要继续讲好中国故事,对接本土电影观众需求,我们需要对此叙事策略和类型有所突破,讲述更多源于当下我国社会生活“内部”的故事,挖掘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题材,同时在以往主旋律电影战争片、动作片主导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电影类型。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电影题材;电影类型

讲好中国故事是我国电影产业当前最重要的课题。伴随全球化进程,中国更深地融入地球村,国家形象是当今国际交往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改革开放40年大国崛起带来的国家自信成为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创作的主要题材。《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2》都是杰出代表,前所未有地赢得了市场和口碑双丰收。面向新时代的电影市场,主旋律电影要继续燃情上演,持续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反思当前创作的不足,制定更具竞争力的创作策略。

1 当前主旋律电影创作中的局限

1.1 偏重采用内/外冲突结构电影叙事

从电影叙事的角度看,从《湄公河行动》到《战狼2》,新晋几部高票房主旋律电影具有明显的共性:外来挑衅形成电影叙事的起点,情节走向随着我国军人的救援和拯救逐步展开。紧张的人物关系源自中外双方的对立。外方为叙事中的反动角色,英雄角色则由中方来演绎。追求和平、正义的国家形象在中国军警隐忍、勇敢的言行上得以具象化。爱国主义是主要情感价值。从票房来看,这样的策略是成功的。积贫积弱多年的文化心态让观众对中外二元对立的叙事有惯性认同,同时也潜藏风险。

首先从现实环境看,“境外困境”对大多数国内观众来说是陌生的,概率极低的想象性事件,接近性心理倾向弱,共鸣度随之会降低。

其次从电影市场观众数据看,猫眼近4年连续调查显示,主流群体为90后,19~29岁的人群占据半壁江山。他们成长于欣欣向荣的社会环境中,对沉重悲情的家国集体记忆的体悟并不深刻。中华/西方列强这组对立阵营在互联网原住民眼里也不是必然的存在。加上当前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完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削弱了延续挑衅侮辱/防守回击叙事策略的现实基础。

最后从艺术创新看,接二连三的作品在情节设计上互文,就会形成程式化,造成套路疲惫,破坏观影体验。银幕上的中国故事窄化为中国军警故事、正邪较量的故事,失去更广阔的价值和更宏大的万象,最终失去市场的热情。因此,我们需要用更宽广的思维、创新意识来建构中国故事,寻求多元叙事。

1.2 电影类型单薄,不够丰富

类型化是中国电影业近20年才逐渐建立起来的自覺意识,本土电影在类型上一直都有多元化不足的短板,主旋律影片更是如此。自1987年主旋律概念被提出来后,近30年的实践中,除纪录片外,以彰显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和党领导优越性为内容、爱国主义为核心情感价值的主旋律故事片,在主导类型为战争片和情节性弱的优秀人物传记,典型如《集结号》《大决战》系列、《焦裕禄》《任长霞》等。

近年来一系列主旋律故事大片形成了动作片集合,代表作有《湄公河行动》《战狼2》,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主旋律电影类型,但是相对于商业电影,中国故事的扮相仍然显得单一。这一点不妨借鉴好莱坞的经验。好莱坞众多电影也是美国国家形象的宣传平台。他们不仅用战争片彰显美国军力,也用罪案片来宣扬他们的司法制度,用科幻片来体现他们国防安全能力,用灾难片来炫耀他们的科技水平,其类型的丰富程度基本等同于商业片。

类型是商业电影市场成就的重要策略,类型意味着特定的观众市场,类型丰富,意味着主旋律电影可以渗入更多的观众细分市场,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也要用多种类型来讲好属于我们的故事。

2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建议

鉴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今后的主旋律电影创作,可将以下两方面作为突破口:

2.1 题材上拓宽,立足本土,发掘当下,艺术地表达我国社会内部、现实生活的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对主旋律电影创作很有指导意义。美好的祖国并不需要通过国际外部提示才能被感受,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力强盛是中国人民源于日常、发自内心的感受。眼光向(国)内,就能捕捉到很多美好故事。

第一,讲好制度自信的故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推进各领域体制改革,使我们的国家治理更具现代性,带动社会全面进步,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制度自信。电影人需要围绕制度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2017年由苗月执导、王学圻主演的电影《十八洞村》可以称为近年折射制度自信的佳作。故事围绕退伍兵杨英俊和乡亲脱贫致富的历程展开。从叙事看,冲突来自我们自己现实的生活,存在于自然条件的贫瘠和摆脱贫困的愿望中,人物关系也没有处理为对立的双方,没有你死我亡的惨烈,寻找脱贫方案一波三折,人物关系随之发生变化,形成电影张力,吸引观众看下去。

这部电影并不是对政府脱贫战略图解的宣传片。让人们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功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在,精准扶贫是实现制度优越的战略选择。影片让我们看到的是村民怎样和政府帮扶力量共同努力,因地制宜地摸索造田、网销地方特产这些脱贫计策的过程。故事的着力点不在于志愿者小龙个人,而是脱贫过程、村民变化的过程,这样处理人物关系有利于引导观众理解政府脱贫战略本身,而不是特定的救世英雄。这样也使该片的情感价值更饱满,不仅彰显了中国普通大众自强坚韧的民族个性,也生动展现了我国政府关注民生幸福、实现共同富裕而做出的努力和决心。同时,影片诗意般的视觉效果、演员细腻入神的表演广为观众称道,华表奖荣誉实至名归。

早在《秋菊打官司》作品中,制度自信就有所表现了。影片没有树立某个为民申冤的包青天形象,力图把观众的注意引入农村法制建设推进的现实中,在国家治理层面展示乡村社会的进步。但是总体来说,表达制度自信题材的主旋律影片还是太少。好莱坞的众多电影,个人英雄主义突出,不过这些电影通常会把英雄的力量一分为二,其一是英雄个人能力,其二是制度的授权。比如《十二公民》中的陪审团制度,比如《聚焦》中的言论自由制度,即使是超级英雄,都庇护在神盾局的组织旗下。这就是电影中美国至上的心态来源。所以我们要学习这样的叙事,多讲制度优越的故事。同时不能把这类题材简约化处理为特定优秀人物的传记,个人被突出而约束了对制度的表达空间,弱化了制度能量。《十八洞村》《秋菊打官司》的经验值得推广。

第二,重视行业题材的拓展,讲好文化自信的故事。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Raymond Henry Williams提出文化就是“我们整体的生活方式”,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劳作中。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发生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再也不能用工农兵学商来简化大家的社会属性。现代化促成社会精细分工,产生了新行业和职业,人们的社会身份更加繁杂,席卷各行业阶层的创新变革精神,最终汇聚成科技、经济、商业、教育等多领域成果。我们有互联网巨头BAT,引领5G的华为,“你学不来的”的海底捞,热心科普的守望者志愿队,拳王、魔术师……正是他们,不断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主旋律影片应该把多种行业职业的生态展示出来,使“中国人”的身份丰富起来,而不仅是革命领袖、军警战士、优秀干部。

以美国励志电影为例,《星际迷航》中的科学家、宇航员,《华盛顿邮报》中的记者,《舞出我人生》中的舞蹈者,《百万美元宝贝》中的女拳手,《死亡诗社》中的老师,《幸福来敲门》中的销售员,《心灵点滴》里的医生,《沉默的羔羊》中的警察,各色人等在释放美国能量。我们要追求主旋律电影深切的共鸣,摆脱遥远的感动,就要重视行业职业题材,让观众看到自己的身影、追求,甚至困境,引起情感认同和自我肯定,试想有这样多不同的好人一起生活和努力,这样的社会和国家怎么不让我们自豪和自信呢?

2019年博纳影业的《烈火英雄》在行业题材上就做了尝试,首次把消防领域引入观众视线,让我们看到了消防队员们的无私勇敢艰辛。有这样守卫着我们的人,观众对国家和党领导的自信油然而生。对应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主旋律影片要努力用更为多元的身份来演出中国故事。

2.2 类型上,探索主旋律电影的多元化主旋律类型

第一,主旋律电影要尝试新的类型。20世纪90年代战争片和人物传记片之后,主旋律电影迎来的类型突破莫过于动作片,《湄公河行动》《战狼2》都是典范。2018年《流浪地球》将科幻片引入主旋律电影领域。2019年,观众记忆深刻的莫过于《烈火英雄》和《中国机长》。它们都采用了灾难片类型,演绎中国故事。自1996年《紧急迫降》之后,该类型在主旋律电影中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灾难片由于场景逼真,视觉冲击力强,沉浸体验深刻。救助队伍的使命感和救助的艰辛非常具有感染力,很容易实现主旋律电影净化和认同的功能。

新类型能使主旋律影片焕发新的吸引力,体现主旋律影片创作的创新意识,也是主旋律电影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策略。我们可以借鉴商业片的成功经验,比如我国罪案片已有不少电视剧制作经验,主旋律电影可以在该类型上大胆尝试。

第二,利用本土电影既有优势类型,加入时代元素。20世纪80年代中国有两部杰出的影片,《甜蜜的事业》和《瞧这一家子》,分别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工业现代化进,在类型上都属于喜剧片。喜剧片正是本土电影所长。根据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的《中国电影產业研究报告》显示,喜剧片连续多年在本土电影票房榜上独占鳌头,我国观众对本土喜剧片接受度很高,即使遭遇好莱坞大片,也常常能取胜。这样的国产优势类型却没能在主旋律影片中作出很大贡献,不能不说非常遗憾。

2018年底《春天的马拉松》上映,该片体现的是我国政府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成果。影片以村长马春天筹备国际马拉松分站赛事过程为主线,把农村中公务管理、村民间氏族关系、家庭关系等多个问题连缀起来,展现了新农村政务治理的现代性。该片虽不是“巨制大作”,但轻喜剧特征明显,颇具可看性。片中呈现的喜剧因素都源于村民生活日常,不用网络段子,不生硬,喜感尤为真实,共鸣度高。同时,该片融入了“奇观”意识,细致呈现了当地农村婚嫁习俗、地方戏、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这些元素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也使并不波澜壮阔的家常画面更丰满,更吸引眼球,体现出创作团队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我们身边发生的进步都是令人喜悦的,本土电影在喜剧片类型上又比较擅长,主旋律影片完全可以将二者结合,讲好中国故事。

2018年《电影促进法》颁布实施,意味着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主旋律电影也需要通过不断自我反思、更新,实现题材、类型的突破,在美学、文化等方面找到新路径,在全新的历史语境中提升自己的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尹鸿,梁君健.新主流电影论: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J].现代传播,2018(07):82-87.

[2] 汪荣.类型叙事、跨地生产与青年消费——“主旋律”电影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电影评介,2018(24):64-68.

[3] 丁牧,陈默.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现实困境和历史思考[J].电影文学,2016(01):10-12.

[4] 兰健泽.主旋律电影的艺术困境与超越[J].电影评介,2015(05):72-73.

[5] 饶曙光.主流电影体系建构与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J].电影新作,2013(01):4-10.

作者:罗峻峰

电影文学诗意影响管理论文 篇3:

中文影视资源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到语言知识的同时,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中文电影和电视剧有着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资源,鲜活的语言场景和背景资料为留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本文通过对中文影视的特质和适合文化传播和语言教学的内容与机理的阐释,提出了中文影视资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中文影视;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7.03.005

汉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有着自身的特点,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相对比较难。“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它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把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这一学科性质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要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重点,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建构主义认为,“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之一,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即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影视为实践这样的途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影视是一种很特别的艺术样式,融会诸如文学、绘画、音乐、建筑、摄影、雕塑于一体,天文地理、时事政治、人与自然无所不包,融社会历史和现实,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它本体构成的综合性、运动性、真实性和传播的大众性等特点都在诉诸视听的过程中给人们带来许多收获。影视语言多采取挑战大众对某些词汇或事物的传统理解的方式,以类似“旧词新解”的手法来增添剧情的幽默色彩,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延伸人的视野,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而且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往往语言自身不能解决,需要通过语言以外的材料和知识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电影无疑是很好的切入点。

一、中文影视资源禀赋与文化特质

影视与社会、影视与政治、影视与大众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视呈现出这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精神面貌和善恶标准。中文影视吸纳了中国文化的观念,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基础,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蕴涵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外在的主要体现在用中文讲述中国人的历史生活故事,内在的特质主要是讲述故事中蕴涵的理念及价值。中文影视通过蕴含着人类共同情感和追求的传统故事,成为了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知识内容广博丰厚。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是人学”的话,影视艺术亦然,他们都是要表现人的,再现和表现人的情感、人的行为、人的故事,而人物的语言、思想和文化等都直观直感地展现出来。中文影视溶入了人类学、哲学、逻辑学、文艺学(文学、音乐、戏曲、艺术等)、地名学、民俗学、考古学、民族学、人文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表现范围广阔,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科学、技术、军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内容无所不包。例如《开国大典》《西安事变》《长征》等可以进行对中国历史的思考和回顾;通过《忠诚》《黑脸》等对现实的检验和思考;通过《李四光》《横空出世》等对科学和科学家进行了解;四大名著的电影使他们了解中国的人文学科知识等等。这些优秀的电影以作品中的场景、故事和人物为载体,将中国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精神内涵传播开来,学习者可以自行比较和发现文化差异。

二是语言表述特色鲜明。影视中的语言,即人物对话,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凝练性、灵活性和客观性,而且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往往言简意赅。因此,影视语言表现力更丰富、更强,具有语言教学的功能。影视中各个阶层人物语言的呈现,加上肢体语言、语音、语调伴随语言出现,容易体会语言表达的特定意义、礼节和表达的艺术,掌握词语在不同的背景中的意思。例如《我爱我家》《临时家庭》《家有儿女》,还有《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私人定制》《泰囧》这些喜剧影片用幽默俏皮的语言对世俗风情、社会弊端进行了讽刺和批判。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表现出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无论在你看来是否儒忠,内里表现出来的爱心足以感动几许人心。这部影片运用了北京特有的京味幽默。例如当姚远和北雁一起给父老乡亲送祝福的时候在公交车上有这样一段对话:

北雁:“這车开得真稳,跟坐奔驰似的。”

姚远:“比奔驰舒服,奔驰能直腰站着不碰头吗?”

北雁:“那不光这个呀,还有咱公交专线呢!”[2]

两人用调侃的方式将奔驰和公交车做了比较,表现出了北京人特有的小市民的幽默。将北京方言,北京人的风趣、热情、无奈而又积极憧憬未来的风貌,集中反映出来。电影《不见不散》中轻松诙谐的台词深深吸引着留学生,不少学生甚至能将里面的一些幽默台词如:“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鼻孔迎接光明。”脱口而出。

特别是冯小刚的贺岁片,每部必有一句流行语:

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大腕》

非诚勿扰——《非诚勿扰》

打死也不说——《甲方乙方》

做人要厚道!——《手机》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天下无贼》[3]

这些流行语最能敏锐反映时代和社会心理的变迁,是时代生活在人们语言中的折射,是人们思想和情感的流露。

三是还原现实场景鲜活。影视将音乐、服装、舞蹈、画面、文学、绘画、建筑、雕塑等以电影独特的手段自然、生动地将时间和空间重新排列组合,给语言的展示和运用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例如《英雄》《卧虎藏龙》《锦衣卫》等。电影制作者选用有代表性的呈现方式,把熟悉的生活场景以合理的、新鲜的、典型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可以从中读到文化的含义,读到历史的场景。《小玩意》描写水乡苏州恬静的生活场景,细致可爱的手工泥娃娃、竹制品、木制玩具,浸染着简朴浓郁的民风民俗,自然地折射出中国农民安宁、自足、踏实的生活态度;《神女》刻画了一个旧上海处境悲惨的风尘女,反映了落后旧社会形态中多数人的无知和迂腐;《马路天使》通过对茶馆、澡堂、妓院、小酒馆、小吃摊的展现,把妓女、歌女、报贩子、剃头匠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成功地勾画了那个年代的人情、人性、命运和文化、社会、历史。这些鲜活的场景对于中国文化的展现都是无意识的自然流露。《万家灯火》通过乡下亲戚来上海一个小家庭避难,刻画了最具民族特色的、生活化的、饱含伦理亲情的中国文化在普通百姓中最地道、最民众化的存在。在这部电影中,上海的弄堂、艰难的历史处境、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等等都是陪衬,注重亲情伦理的精神内核时时刻刻跃升为主题。

四是文化传播特质优越。中文影视作品可以呈现中国文化价值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以人为本、荣誉和忠诚,和谐、社会及家庭责任、相互尊重等中国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文化理念,通过影视剧得到了一定的传达。例如关于家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和谐的根本。《喜宴》讲述了中国父母盼望在美国的儿子结婚生子,在西方的环境,借由年老父母强烈而单纯的愿望,做儿子的忠孝情义,呈现了非常完美的一种动人的、温厚的、东方的感觉。而在细节上,一件件从大陆带来的贵重首饰,装满美金的红包,那热闹非凡、铺张浪费的中国式婚宴,令人惊诧的无休止的闹婚,传达出了中国文化的面貌。《小城之春》古典的诗意与人感情上“发于情,止乎理”有着某种含蓄的呼应,个性化地展现了“人性与理性的冲突”。牺牲与救赎的《金陵十三钗》;平凡的人物、不平凡温暖的《桃姐》;直面民族伤痛,洞悉苦难中的人性《一九四二》等,都从不同方面表达出中国文化。《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中国美食来描写与美食密切相关的亲情、乡愁和自然景观等。《三峡好人》通过呈现出很多空间景观自由的因素,灵活地叙述表达情绪、感情状态和内心体验。影片《洗澡》中大明的坚持隐忍、二明的纯粹、老刘的善良执拗,都能从老刘和大儿子大明之间矛盾和老屋拆迁的剧情中领会新旧文化的冲突,也能使学生能通过澡堂里熙熙攘攘的众生相感受到老北京市井的温情。中国武术或功夫影片曾经风靡世界,体现出中国的武侠文化、佛教精髓、家国情怀和爱情故事,也昭示道德、人性、仁爱、正义、善良、诚信的价值取向。

五是紧跟时代特色明显。每个时代的电影有着不同的风格,展现各个时代的特点。20世纪的许多电影《芙蓉镇》《老井》《阳光灿烂的日子》《变脸》《红河谷》等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各种奖项,有着时代的烙印。在展现中国本土特色的电影中,陈凯歌的一系列电影,如《黄土地》《边走边唱》,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活着》《我的父亲母亲》等,展现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朴素而又唯美的感情。这些影片分别从不同角度将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戏曲文化等运用一定的电影语言和表现意象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红高粱》以孩童的视点回忆“我爷爷”与“我奶奶”,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系列电影,展示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现状,在中西文化冲撞中开掘人性,生动形象地描写家庭的解构和重组,并在表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与隔膜中探讨各种伦理道德关系。最近新拍摄的《叶问3》《百鸟朝凤》《欢乐颂》《美人鱼》《一度PAPI酱风波》《三打白骨精》《捉妖记》《老炮儿》《师父》《山河故人》《一把勺子》等影视片,反映历史、文化、现实、环境、人类忧虑、人生多面的正视、人性深度、成长艰难的直视、对现实暗处的表现、鼓励向上的坚守、实现精神的全家欢、个性创造的魅力等现实的主题。

可见,中文影视运用汉字、语音、图像、文化背景等手段,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来接受语言信息,同时能够观察非语言交际模式,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声音暗示等,创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交流、对话、引导、启发和互动。

二、中文影视资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施

美国芝加哥公立学校曾做过研究,不用电影资料和用电影资料的效果在不同领域从10%到35%的提高。而且对于学习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尤其明显,因为对电影产生的强烈兴趣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潜移默化喜欢上语言[4]。而且电影是学习者了解文化的一个窗口,电影在潜移默化中传达着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价值观念。影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丰富性,极有助于学习者对所学汉语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文影视有着如上所述的禀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能适时、恰当运用中文影视,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解决语言的实际应用问题,更能缓解学业压力,对留学生在他国留学产生的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做好教材的编排设计。影视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并作为一门课程呈现,就要对所涉及内容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编写不同等级教材。教材也需考虑固定的词汇、语法项目、合适的练习题等。涉及的内容可以是历史、文化、语言、生活、地理、艺术、戏曲等专题,每个方面涉及的影片可根据不同教学对象和文化背景选择,在课程设计中会在每个专题中备选多部影视作品。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教学的效果和新作品的产生,及时更新。最近《新华字典》也要拍成电影,我们对此也充满期待。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针对每个专题都选取了十部以上的备选作品,每部影片也都争取相关电影专业人士建议,有些影片已经过了教学实践的检验,影片从内容到语言比较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以后的研究可以更加细化,划分教材的层次和等级,根据各个不同阶段的学生情况编制教材。这是以后研究的方向,需要制定详细的教材编写计划。也有许多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是都是在个别的实验过程中,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进行教学和研究。当然这样的课程也需要一线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做,并且也要有关部门重视教师队伍的技能培训和研究成果的转化。只有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团队,才能有效地把这样的课程纳入到日常教学当中,才能有计划、全面地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不只是语言知识能力。

(二)重视剪辑与文本整理。我们知道,影视创作的目的不是语言教学,影视中还有很多东西是不适合进入课堂教学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作品进行摘选,根据教学需要呈现内容。結合汉语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包括词汇、语法、文化。海一样的影视作品除了选择合适的影片外,还要做进一步的加工,也可以称作二度创作。就是要把所选的影片作精细化处理,更好地用到课堂上,因为我们每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整个影片放映完毕。考虑影片的放映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确保剪辑的内容的权威性;语言发音清晰可辨;确保正确的语音语调;确保每个学习者的参与。这些内容都要以教材或参考资料的形式固定下来。当然我们也会设置专门的电影欣赏活动,放映完整的影片。山东大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超前。他们建立了汉语教学资源库,其中包括词汇影视素材库、语法影视素材库、典型情景影视素材库。截止目前词汇影视素材涉及词汇396条,语法素材涉及语法项目146个,典型情景112个。这样的语料库随着电影的发展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在不断丰富和完善。据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介绍,这个项目发展起来不容易,而且可惜的是目前已基本处在停滞状态。原因是做起来太难,资金和人员不能保证。这个数据库的局限性是,只对影片在某些方面的应用选出来影片,没有进行后期的深加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如果能发挥行业合作的优势,是一定能做得越来越好的。

(三)采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训练模式。电影涉及到的场景、人物、环境等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应鼓励学生从电影故事中发现活动主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完成任务、结合实际、总结交流等方式把学生从电影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展现到课堂,有意识地回顾和总结学到的知识,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我们可以通过配音、模仿电影里经典的发音;选经典的对白场景进行表演;选择自己发现的词语进行表述;也可以是就某个观点进行讨论。在这样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中,让留学生愉快、轻松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交际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主题活动。电影中很多文化方面的内容会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好奇心,可根据学生自身的文化特点进行文化的比较,发现共同点和差异,并把这些差异以一种方式展示出来。比如我们可以搞一次文化沙龙,学生根据电影的内容选择主题进行活动。我曾经进行过这样一次剪纸活动,是通过看京剧《借东风》,参加活动的留学生来自8个不同国家。学生们根据自己对中国电影中文化的理解,有的做的是京剧的脸谱,有的是他们国家美丽的传说,有的是著名建筑,他们都把表现不同文化的符号以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次活动收集到大约30多幅作品,我和学生们经过设计整理做了一次墙展,展览到教室后面的展览墙。学生非常兴奋,也非常有成就感,他们把同学带到教室来看他的作品,并因此每天喜欢来到教室,喜欢上汉语课堂,甚至有同学还在不断补充作品。我们给这次展览取名“我爱汉语”。看来通过电影这样一种方式可以进行中外文化的交流,让学生体验中国文化,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通过这样的主题活动提高了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了学生全球性文化思维。

(五)合作拍摄创作微电影与短剧。组织本学校影视专业的师生,及留学生合作拍摄学生们喜欢的作品。这些作品是留学生自己拍摄的短剧、情景剧或是微电影。开展这样的活动并不是太难,只要有好的创意。一个在河北大学在读的巴基斯坦留学生在出国前曾是一家报社的记者,就曾经拍摄了一部反映留学生校园生活和学习的纪录片,很多留学生都参与了,反响很好,还获得了校园微电影创作特别奖。我也联系到学校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期望他们和留学生一起拍摄相关作品,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像这样的作品结合教材和学生生活的实际,既能从实践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在中国生活学习的能力,也丰富了汉语学习的内容。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安排、管理和协调。实行开放办学,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与沟通,争得各方资金与人力支持。也要通过进修、培训、考察等方式提升教学团队的实力和活力。对外汉语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增强自身业务理论和实践能力。

三、中文影视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注意的问题

因为影视剧拍摄的最初目的不是教学,而我们把它用来进行语言教学,所以要对中文影视剧恰当和充分地运用,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影视选择有原则

1. 注重影视作品的方向性。很多电影中的文化现象会对某些文化或宗教产生冲突。而且在选择影片的时候注重电影的世界性和国家文化价值的共性。2. 选择的影视作品难度适中。根据各个学习阶段选择难度适中的电影,故事要能吸引学生,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初级阶段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领域的影片,这样他们容易理解,也容易产生共鸣;中级阶段适当增加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影片;高级阶段设计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一是根据留学生的学生汉语水平和理解程度选择电影,而且如果是低年级的学生就需要配以字幕。语言通俗的电影适合高级班。无论是哪个阶段,在电影放映前都要给出一些提示,帮助学生了解和弄懂电影情节。3. 影视作品中语言要求规范。尽量选择语言规范的电影,有些电影语言或者方言太重,或者其中有些低俗的语言。在选择影片时一定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对这样的影片不选或进行相关剪辑。4. 影视作品题材多样。电影的选择要多元化,选择的内容和形式要丰富多样。根据涉及教学内容选择历史、地理、风俗等丰富多样的作品,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口味,也不至于使电影课堂成为另一个传统课堂。5. 影视作品内涵丰富的。电影的选择一定要选帮助他们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作品,而不只是纯娱乐的片子。这样的影片耐人寻味,启发内心,可以帮助他们很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从内心感受出发体会中国文化。也可以选择多种不同方言和文化的电影,但是选择故事难易度要恰当,政治的、科学的影片往往学生理解起来较难,要慎重选择。6. 影视作品关注人类共性。象关于幸福的、创业的、人性的、心里的、家庭伦理的等。这样的作品接近他们的生活,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产生共鸣。

(二)影视教学有目标

和其它课堂教学一样,每堂课要有明确的任务,词汇、语法、语音、文化等都会有涉及。每次选择电影都要事先把电影涉及到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礼仪知识等给学生做一个热身,让他们对电影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与此同时提出一些任务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分别在放映前、放映中、放映后和课后进行解决,课后作业一般需要查阅资料才能完成。因为我们选择的电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而定,比如课堂教学目标是有关中国礼仪的,我们选择电影《孔子》和《杜拉拉升职记》,影片中古代的礼仪、现代礼仪在两部影片中分别呈现。我们会要求学生根据学生自己对中国礼仪的理解和感受,总结表述,同时也要结合各自的国家的礼仪进行比较,并说明礼仪的历史由来和文化涵义。有的学生也推荐自己国家有关礼仪的电影,这样不仅丰富了汉语学习的课堂,也为了解礼仪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冲突,避免禁忌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欣赏电影、感知文化、体验礼仪、比较交流,增强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为了留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我们应该选择恰当的、适宜的影视作品,而且这些作品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齡特点、汉语水平。我们的最终目标给学生一个相对真实的语言场景,培养学生的语言使用、社会交往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我们在运用电影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使用恰当的教学模式,灵活而不散漫,活波而不失得体,充分发挥中文影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我们选择电影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跨文化意识、生活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全球性思维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我们选择的电影要适合、适当、适宜,教学的形式也要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和组织主题活动,灵活而不散漫,活泼而不失得体。

[参考文献]

[1]叶浩生.21世纪高校心理学教材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徐曉惠,凌飞.浅谈《甲方乙方》中的喜剧语言手法[J].电影文学,2009(07).

[3]周梦焱.冯小刚贺岁片流行语的现象分析[J].电影文学,2009(18).

[4]ROSE, KENNETH R. Compliments and Compliment Responses in Film: Implications for Pragmatics Research and Language Teaching[J].IRAL: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2001, Vol. 39 Issue 4, p309.

【责任编辑卢春艳】

Key words: Chinese films and televisio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strategy

作者:王悦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检察机关审判监督管理论文下一篇:融资担保完善企业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