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教育中的软硬兼施

2022-09-12

1 行政管理中的硬性指标

1.1 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架构

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校培养合格学生的基础。[1]这其中分为两部分, 一是课堂内的管理, 由专业教师及技术人员负责;另一为课堂外的管理, 由专职辅导员及心理老师负责, 但不管是哪一部分的管理都强调学生人员在位情况和学生信息掌握程度, 任何事情和活动都要快速及时全面的传达到位, 确保每位同学都得到有效信息, 从而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这就需要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架构。在部队, 最有效的编制是“三三编制”。一个团领导三个营, 一个营管三个连, 而一个连下面有三个排, 依此类推, 这样保证了有效的领导和快速的传达。在搭建学生行政管理架构方面, 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形式, 形成稳固的金字塔结构。以辅导员及各级领导为核心, 下设各专业的年级负责人, 再接着设立班长, 然后到寝室长。每个管理层以三为界限, 形成单条三角稳固结构。同样的, 我们可以将这模式引入党团架构建设当中, 形成党 (团) 支书的三角架构。最后将两者融合一体, 形成网状式管理架构, 从而达到层层管理, 面面俱到的模式。

在这种“以领导为核心, 以学生为管理主体”的架构中, 学生从以往保姆式的管理中脱离出来逐渐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 层层参与管理, 全方位掌握情况;同时, 各级骨干有效地进行相互监督, 党团组织与行政组织间权责分明、密切配合, 更好地起到了上传下达、轻松管理的目的。

1.2 确立严格具体的管理方式

在高校我们首要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但别忘了这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一步步地积累。曾经的基础教育一昧地强调应试应考, 忽略了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 导致学生步入高校后无法适应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出现断层期, 从而引发心理疾病。因此, 高校的教育管理不应过早地强调宽松自由, 而应建立管理过渡期,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

在这一方面, 我们可以制定严格具体的一日生活制度。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首先是出操和升旗的必要性。现在的大学生多为家里的独生子女, 行为习惯都比较懒散, 这样的作风对他们今后步入社会是百害而无一利的。高校的集体生活是他们接触社会, 了解人群的起点, 在这里进行纪律观念塑造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他们日后更好地步入社会融入社会。其次是注重学生的课堂情况,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高校, 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除了课堂上的讲解更重要的是生活中的榜样。教学相长, 高校的教师不能再采取一昧灌输及生搬硬造的教学方式, 应强调课堂气氛及互动模式,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再次是完善内务卫生的检查规范。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我们要教育学生从细节入手, 从自身做起。接着是落实晚查寝和请销假制度, 树立学生分清事情轻重缓急的观念, 培养有事报备的良好习惯, 做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青年。最后是坚持各项会议制度。会议无须久开, 但要常开, 一是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 二是安排下一阶段的任务, 让学生参与到教育管理当中, 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我们要从每一天每一个具体安排中教育学生, 从细节处渗透, 在管理中升华。

1.3 明确赏罚严明的规章制度

俗语有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组织架构的良好运行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

高校学生管理规章是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条文的形式, 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师资设备等实际情况的要求, 主要针对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行为活动提出的明确而严格的、带有指令性的准则和要求。它是学校管理法律规范实际运用的产物, 目的在于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具有鲜明的工具性和自律性特色。[2]

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需遵循法律精神, 保障合法性, 提高科学性, 从而增强自身的权威性;[2]同时, 注重刚柔相济, 加强硬性规章和软性规章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再者, 引入听证制度, 提高民主性, 加强宣传力度, 让规章制度深入人心达到以预防为主的目的;最后, 调动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 建立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 以便使学生管理规章的制定者能够及时把握情况。一旦发现问题, 能及时地、真实地将问题传送至反馈系统并将规章制度加以修正和完善。

2 思想教育中的软性熏陶

2.1 营造包含企业精神的校园文化

校园人文环境是体现高校人文精神、文化生活及氛围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是高校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特定的物质、制度、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3]建设优良的人文环境, 是培育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也是高校地位与声誉的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而言具有文化导向和文化启蒙的作用, 学生会把所受到的校园文化熏陶的习惯定势平移到毕业以后的人生中去, 直接影响着他们日后的工作生活。然而, 由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客观上存在着差异, 而诸多高校并不注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 造成了许多毕业生踏上社会后无法适应社会的尴尬局面。[4]因此, 在营造校园文化方面应注重企业精神的提炼,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从而步入社会。

我们可以从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三方面着手。[4]在精神上, 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 服务至上理念及创业、敬业精神渗透到学生管理中去, 从而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 相得益彰, 产生共鸣;在制度方面, 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 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同时, 借以学校的文化环境和人文景观铺就传播媒介和实现途径。学校可以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到校进行讲座, 在学校内设置标牌、橱窗, 布置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时, 把劳动模范、能工巧匠作为展示宣传的主体, 以他们栩栩如生的形象, 生动感人的事迹来感召学生爱科学、爱劳动、学技术、练本领;学校还应多组织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培养他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

2.2 引入事半功倍的团队概念

在企业里, 团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理念核心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从概念上看, 团队是由领导者和参与者组成的一个共同体, 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 解决问题, 达到共同的目标。在大学, 很多学生都会因为阶段性目标——考上大学的实现而迷失方向, 不知道上了大学之后该怎么走, 失去了为之奋斗的动力, 于是易误入歧途荒废学业。团队概念的引入让学生融入到集体当中, 找到缺失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明确清晰的自我定位, 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三三编制”的行政架构在团队构建发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团队的构建需要具备以下七个方面特征: (1) 共同的奋斗目标 (理想或价值目标) ; (2) 严密的组织和分工; (3) 成员的心理归宿和制度保证; (4) 共同的纪律原则; (5) 利益和风险的契约约定; (6) 身份识别及安全感确认; (7) 内部关系处理机制。而事实上, 从一个班到一个专业, 从一个团支部到一个行政年级,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管理都需要形成自己组织的价值观和共同目标, 而在这样的集体中我们有分队, 学生会, 团委, 科协等各种各样的组织, 他们都有着一套完整的制度和分工, 成员们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得到认同。大家要遵守共同的纪律条款, 为集体的荣誉而努力同时承担相应的失败风险, 整个内部关系由行政架构的网状结构层层保护, 达到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的作用。

2.3 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 才是真正的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省也”。[1]因此,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应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注重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往高校的管理模式习惯以命令为主, 强调遵守和服从, 如今步入新时代, 我们的管理观念也要与时俱进,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思想教育一方面要从群体教育入手, 以集体氛围熏陶。借助校园文化的渲染和烘托, 通过讲座、演讲、辩论、竞赛等形式, 借助广播、电台、刊物、网站等途径开展自我管理为主题的讨论, 发挥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 形成学生自我管理的良好风气;[1]另一方面也要关注个人成长及能力培养。首先要了解学生, 知道他们的成长环境和背景, 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形成原因, 再针对性的开展培养工作。其次, 根据学生特性, 合理安排职务和分配工作, 确保学生的长处能得以发挥, 短处得以补足。最后, 建立学生个人信息档案, 根据学生每学期以及每学年的具体情况给予恰当评定, 确立接下来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高校学生管理与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也是一个不断丰富与更新的概念。身为高校管理者, 我们要有肩负重任的历史使命感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思路, 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使高校真正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

摘要:当今社会强调多元化的人才需求, 素质是摆在首位的评判标准。日常的学生管理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和增强社会意识的必要途径。我们可以借鉴部队管理的执行力和高效性来完善学生管理的行政机制, 同时引入企业文化精神使学生接受多元化的文化熏陶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进而融合行政架构的硬性指标和思想教育的柔性感化, 形成柔中带刚, 刚柔并济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学生管理,行政管理,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 孟琳, 郑凌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新西部, 2009, 16.

[2] 王志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规章落实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0.

[3] 范天森, 刘巧玲, 徐锋华, 邓蕊.高校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刍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1.

[4] 冯萍.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8) :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这里的“中国人”指谁——简析《藤野先生》一文中语言的张力问题下一篇:试论“特情侦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