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择业应用公共关系论文

2022-04-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毕业生择业应用公共关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但是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凸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文章对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从社会环境、学生自身、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作了就业现状分析。

毕业生择业应用公共关系论文 篇1:

论加强公共关系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素养的重要性

摘要:现代公共关系是社会交往、商品经济、民主政治以及现代管理高度发展的产物,是每一个现代组织不可缺少的经营管理的功能和手段,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外,应该在公共关系素养方面加强学习,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就业素养,学校应该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养生加强对学生的公共关系教育。

关键词:公共关系就业素质作用

从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转变是一个艰苦的行为过程,两个角色之间的差异在于社会角色不同、人际关系不同、生活管理方式不同、对社会认识的内容、途径不同。[1]要顺利地完成角色转变,需要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进行角色转变的准备,而有效的准备其实就是切实提升自己的就业素养。

就业素养与就业技能的内涵是不一样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技能”为“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解释“素养”为“平日的修养”,解释“修养”为“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可见就业技能指的是大学生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而就业素养则指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诸如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专业基础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团体合作精神、工作态度、责任心、持续的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刻苦踏实精神、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经历等方面的要求中,正确的工作态度、责任心等尤其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重视。由此可见,学生在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后,对待工作的态度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道德修养等将成为用人单位重点考虑的方面,因为这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是有层次性并逐步提升的,创新精神、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在字面表述上是抽象的,但从共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来看,却不能空谈。

我国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近几年来是逐步完善的, 但是高校课程知识的应用性、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创业能力的开发性和培育性仍然相对缺乏, 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在做职业规划及选择的时候,需要思考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性格、爱好问题、发展前景问题、能力、门槛问题、市场需求问题、时间、薪资满意度问题、家庭支持度问题、信心、吃苦问题、风险预估问题等等。其中,就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公共关系教育。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运用传播等手段,与公众结成利益一致的社会关系。现代公共关系是社会交往、商品经济、民主政治以及现代管理高度发展的产物,是每一个现代组织不可缺少的经营管理的功能和手段,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外,应该在公共关系素养方面加强学习,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就业素养。要让当代大学生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应该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公共关系教育。

1大学生就业准备的误区

大学生就业准备是对将来的晋升和发展有较明确的规划,包括较好的职业设计、大学期间为工作培养必要的能力、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角色适应程度等方面。纵观最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大学生在就业准备中主要存在几个误区:

11不了解行业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虽然可以转专业,但学生入学前选择专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而且还有许多是通过调剂进入到某些专业,而且很多高校有比例限制和对学生成绩的要求,导致学生不能完全按照个人兴趣选择专业。入学后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自主调整专业,这也造成了有些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不了解相关行业情况,致使学业不精,给就业造成困难。

12不注重形象

学生没有掌握如何把自己从形象上和别人区分出来,如合适的着装,有力的握手,眼神交流,平静,友好,又有激情的语调会让你感觉和别人不同。其实社交能力也是公司要求的一部分,从长远来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沟通能力。

13不善于分拣信息

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常常有不聪明之举,如面试前不了解面试单位的信息,开场白假大空或使用气势夺人但与求职无关的信息和语调,忽略了张驰要有度、要注意时间的原则,这只会表现出自己逻辑思考和表达能力差,与用人单位沟通有距离的问题。

2加强公共关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拥有更出色的就业能力

21加强公共关系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形象

个人形象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命运和前途。大学生在求职中,应注意仪容仪表、礼节礼貌,要准备好应聘资料,恰到好处地介绍自己,这些都离不开公共关系学理论的指导。

22加强公共关系教育,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适应社会的新思想和新见解,这些都需要通过行为特别是语言行为将其表达出来。对公共关系的学习和实践,可以训练学生言能尽意,驾驭谈话方向。

23加强公共关系教育,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观念

社会急需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学会与人相处,增进团结友谊,发展协作能力,体验共同进步。公共关系提倡加强整体的公关配合与协调,全面发动全员的公关努力,形成浓厚的组织公关氛围与公关文化。这能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团结互助、合作共事的实际价值,从而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团结合作。

24加强公共关系教育,培养学生服务公众的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社会组织,都必须具有服务公众的思想意识。公共关系特别强调组织与公众的互惠互利,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通过公共关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服务公众的意识,克服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

25加强公共关系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社会组织在其运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客观环境的突然变化,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同样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加强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随时应付各种变化的心理准备和实际应变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处理问题的自信心;还可以达到沟通、协调的作用,帮助人们获得一种心理自控能力和心理释放能力,从而实现社会环境的优化,推动整个社会道德、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3建议

31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予以培养和指导

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年起就要对其进行职业教育,开始帮助他们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接触和了解;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质、专长和兴趣,参加相关活动,进而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使他们对选择职业有直接感受;第四年开始对毕业生进行如何写简历、参加面试等的专题训练,帮助毕业生了解需求信息,接触就业市场。通过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活动,增强毕业生自身选择职业的能力和技巧。

现在,大多数高校都设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要求给大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建议与指导,它既是学生们就业信息的主要“数据库”,又肩负着为学生排忧解难、对症下药的心理辅导任务。其资料储藏非常丰富,不仅有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也包括各种奖学金、教育基金资助下的深造途径。就业指导部门常年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络,应该根据媒体的一则报道或广告登门拜访企业、建立联系。

32对于毕业生的辅导除了择业外,还应该包括个性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等更重要的方面

帮助学生分析具体情况、计划求职方向,教他们如何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写专门的求职信以及面试中的注意事项等。可以将职业指导融入大学课程设计之中,并广泛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力求确保毕业生拥有应对工作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致力于将雇主所需要的创造能力及沟通能力等与他人共事方面的技能融入。

参考文献:

[1]大理学院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参考资料(下篇)84-85.

作者:朱波

毕业生择业应用公共关系论文 篇2:

对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探讨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但是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凸显, 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文章对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从社会环境、学生自身、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作了就业现状分析。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1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分析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概念的实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在我国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以及高校逐步实行“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以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逐渐习惯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的调控下寻找彼此适合的对方,以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什么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很多人都会把竞争力和职业能力混淆,实际上,就业竞争力要比职业能力的范围广,它包含多项综合技能。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 F E E)(1998)把就业竞争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即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即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相对于其他高校学生而言在寻找、保持、变换和胜任工作能力上的一种竞争优势。具体可以理解为高校毕业生竞争力在就业市场具有比竞争对手更能够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

具体地讲就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沟通协调、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等的“硬能力”,也包含工作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心理适应能力等“软能力”。竞争力是一种由多方面技能所构成的综合素质,其中大部分能力将由就业者先前所处的教育环境所决定。它不仅是高校培养的“特殊产品”外部的市场表现,更是高校内部的支撑、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体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及用人单位对高校的信任。对于高等学校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学校同样面临着如何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问题。

2 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从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来看,一方面,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由此决定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精简分流,事业单位压缩编制,社会对毕业生的有效需求有所下降。而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更多的入学机会,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人力资本的数量,增强了国力。但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急增,也对就业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基本处于“买方市场”,这也是引发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2.2 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2.2.1 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不够

实践证明,社会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特长突出、操作技能出色的学生,同时也必须是全面素质较高的学生。他们既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又要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思想道德,特別是职业道德,较好的组织协调、团结协作能力,较强的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与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高职毕业生虽然经过了几年系统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有的学生文化素质欠佳,缺乏人文精神,知识储备不充分,进而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知识结构及业务实践能力等方面也有许多不足。有的同学动手能力差,因缺乏专业基础训练,求职时缺乏自信,有的毕业生生活自理能力弱,心理不成熟,应变能力差,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就使得在就业过程中失去了许多良好的机遇。

2.2.2 毕业生就业观念和行为上的偏差

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不仅使其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就业工作也已经由统一分配转为就业指导,毕业生需要面对全新的劳动力市场。但由于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保守、落后、不务实,行为上存在一定偏差。一是择业期望值过高,盲目崇拜大城市,重在考虑单位性质、工作条件、收入待遇等,脱离市场实际和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攀比、从众、盲目崇拜大城市、外资企业等心态,造成毕业生就业中地区流向和单位流向的失衡,不利于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择业行为浮躁,缺乏“诚信”的自我约束,没有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与心理准备。有些毕业生在通过单位的面试、复试后,以“专业不对口,不能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或薪酬待遇不能满足个人要求”为由选择了放弃,或在签约的同时还在另觅他求,或以签约单位为跳板,一旦有更合意的单位录用,便毫无顾忌地“毁约”在先。

2.3 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的原因

2.3.1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面大而空泛,缺乏针对性,与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有雷同之处,在职业岗位群中的定位不够准确,缺乏特色;使高校毕业生专业结构供求错位,这不适应目前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小批量、专业化、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2.3.2 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实际相脱离,增大了就业难度

课程设置拘泥于传统,教学内容陈旧,与职业岗位实际要求不符;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处理上,仍有过分强调知识的基础性地位等现象;在教学组织上和教学过程中,未能从根本上转变本科学科化教育倾向,高职教育所要求的实践性和技能性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课程建设缺乏有实用性、针对性、职业性和直观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下降。

3 面向市场,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竞争力

3.1 准确定位,突出高职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与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有较大的区别。高职毕业生的主要任务是将成熟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应用于生产和管理之中。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具体地说,高职生比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更新、实践能力更强、素质要求更全、人才规格更高。高等职业教育因为在培养目标上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 特别是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并据此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只有面向市场办学,才能符合社会需要,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

3.2 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本科教学更多地注重学科性和系统性,而高职教育要求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技能性,开设的专业要有实用性和前瞻性。因此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减少专业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训课课时,大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必须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出发,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实

习基地既是高职生熟练掌握专项技能和提高操作技术水平的实践训练场所,又是高职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操作地。它在高职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为此,首先学校内部要加大投入,更新实验设备,改善实验条件,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根据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的职业环境。其次借助社会力量办好校外实习基地。高职院校应该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密切合作,积极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培训,技术改革等;同时通过产学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空间。

3.3 加强基础教育,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一般来讲,综合素质包括职业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等。这些素质会综合体现在学生求职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会使学生有信心,有了信心就能够比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科特点,在强化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如开设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以及艺术等方面的课程, 使学生开阔视野,汲取广博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同時还应开设如心理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经济学等课程,使学生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等方面做好必要的准备,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时的自信心。

3.4 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切实为学生提供有效、切合实际的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是加强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帮助高职生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对他们进行就业思想上的指导。如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就业心理和期望,指导高职生在求职前做好各种准备,如职业道德、知识技能、思想心理、求职材料,等等。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爱好学习相关知识,以提高思想境界,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其次,学校应加强就业服务信息网建设,为毕业生提供更优质的就业服务。

总之,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更应该从自身的角色和地位出发面向市场,以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培养出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新型劳动者人才, 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陈良堤.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90.

[2]游富相.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4(10):34.

[3]韩包海.明确高职生特点 增强高职生就业竞争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3):49.

作者:温晓慧

毕业生择业应用公共关系论文 篇3:

如何在就业指导中渗透价值观教育

摘要:就业好则招生好,招生好则学校兴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职业院校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就业指导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安置的重要环节。在分析就业指导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和措施,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就业指导途径,建立养成机制。

关键词 :职业院校;就业指导课 ;价值观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企业用人机制的改变,加强就业指导已成为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职业院校仍然普遍存在着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足、措施不力、重点不清晰、效果不明显的状况,尤其是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有所放松,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设计缺乏正确的指导和引导,致使很多学生择业目标不明确,人生理想不正确,严重影响了自己工作和人生目标的实现。开设就业指导课就是要帮助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掌握求职技巧,解决求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选择职业,为将来的发展与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就业指导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清,重视不足。

就业好则招生好,招生好则学校兴,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成为职业院校的重点工作之一。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院校普遍存在着重技能培训轻价值观教育的现象,这就造成了不少毕业生在择业时功利思想太重,过分注重个人眼前既得利益,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少合理的规划和长远的设计,更缺少对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的追求,导致了毕业生整体上就业流向和分布不合理、结构性失业,很多毕业生就业后思想不稳定,工作不努力、怕吃苦、责任感缺失。

2.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作为一门课程,就业指导不同于一般的讲座咨询活动,其教学内容必须力求完整、全面、系统、有效。当前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还处于萌芽探索阶段,多数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课还仅仅停留在就业政策指导、就业形势分析以及一些求职技巧上,课程内容尚不规范,缺乏对就业指导课程的体系化规划,更缺少将就业指导融入各门课程贯穿始终的理念。现实中,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形同虚设,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简单,不能很好地起到就业指导和价值观教育的效果。许多学校的教学内容仅限于政策宣传、信息传递和法律常识讲解等,价值观的教育仅限于理论化的说教,与职业实际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距离较大,容易让学生迷茫于理想和现实之间,致使部分学生对理想教育有抵触情绪。在教材方面,目前,关于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的书籍不少,但不论是内容还是体系结构都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涉及到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公共关系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就业指导人员只有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才能对毕业生进行择业技巧、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等方面的全面指导。在目前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课中,一是教师严重短缺,不能满足就业指导课的师资需要;二是就业指导课的教师主要来自学生管理或就业安置部门,他们大多是从事具体管理和就业安置的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的培训,有的只有实践经验而缺乏必备的法律、经济、社会等知识基础,有的只是临时转行兼任就业指导课程,只能现学现卖,很难胜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更难保障就业指导课的效果。

二、对策与措施

1.规范就业指导内容。

一是把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社会需要与个人成才、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择业时,将自身的素质、特点和社会实际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满足个人需要,又要正视社会现实,不要盲目追求不现实的东西。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择业取向,选择既符合个人特点又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体现“人一职”的合理匹配,实现既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技能,发挥个人优势,又为社会作贡献的就业目标。在价值观教育中,务必要联系学生的择业需求和现实实际,切忌空洞说教。

二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指导。通过讲授有关职业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现状和发展前景,同时通过职业兴趣测评等互动性非常强的环节,引导和帮助学生确立志向,正确进行职业评价和自我评价,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关知识,了解社会上相关职业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在认识自我和职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有针对性地充实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并树立为之奋斗一生的信念和信心。

三是加强就业政策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劳动人事制度和就业制度的改革情况、当前的就业政策方针和规定、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具体做法和措施等,明确自己在择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程序和途径、择业渠道和就业范围,克服择业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和与个人奋斗目标的一致性。

四是加强择业心理指导。择业心理指导,包括心理素质对就业的影响,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择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等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主要就业心理障碍有矛盾心理、焦虑心理、依赖心理、自傲心理、自卑心理、挫折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造成就业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引导学生在正视自我的前提下,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引导毕业生积极参与竞争,调整择业心态和择业目标,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调节个人情绪,正确对待挫折,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避免心理冲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在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五是加强择业技巧指导。主要是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如:需求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荐材料的准备、自荐的方法和技巧;常见的面试种类、方法及应试技巧;笔试的方法和技巧等。

六是创业教育指导。在就业指导中突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毕业生走艰苦创业、自主创业之路。教育引导毕业生从等待工作机会到寻找工作机会,再到创造工作机会,逐步实现从就业走向创业。

2.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把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必修课,贯穿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和生活过程。把就业指导课和德育教育、行为训练、社会实践、参观考察、专业实习等有机结合起来,并配合心理咨询、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教学的实效性。在实际授课中,保证学时、保障教学条件、保证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案例式教学,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联系学生思想,联系求职择业活动的实际,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完善教学和培养体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养成,实现自我提高。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各职业院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师队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都与社会和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相去甚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一要保证教师数量。通过直接聘用有职业指导经验或专业的人员主讲就业指导课。二要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整体素质。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律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培训,改善或提高其知识结构、个人素养和实践能力。三要专兼职结合,鼓励一部分专业教师和就业安置部门的骨干兼职教授就业指导课,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经验。四要聘请企业老总、人力资源专家、创业成功者等到校进行专题讲座。五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研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寻求教学新途径,创新教学方法,共同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

4.拓宽就业指导途径,建立养成机制就业指导。

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和形式形成教育和指导氛围,并建立养成培养机制,才能取得实效。如,通过开设劳动课或勤工俭学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吃苦精神;通过长期举办与专业有关的兴趣小组和技能攻关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等。同时还要努力建立养成机制,通过学生持之以恒的努力,在让学生在牢固树立职业意识的基础上,将意识转化为习惯和兴趣。让学生把从事的职业作为事业,把职业理想、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报效祖国联系起来,把追求事业成功和生活美好作为人生的重要目标,唯如是,才是就业指导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玉芹.强化价值观教育上好就业指导课[J].交流与探讨,2008(3).

[2]黄盛.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8).

[3]李志勇.对就业指导课中教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5.

[4]黄颢波.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9).

编辑/张铁辉

作者:白秀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柔性技术自动化生产管理论文下一篇:高校考研群体人性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