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论文

2022-04-15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对体育的认识与参与情况,探讨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问题。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意识薄弱、文化层次、经济收入制约以及政府体育管理服务缺失,是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的主要根源。就此基础上,对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的出路提出对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论文 篇1:

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评述了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发展过程,并调查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分析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发展策略主要有:1)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宣传;2)合理的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锻炼需求;3)丰富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内容和形式;4)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5)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的权利。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策略

Sports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DING Zhen-feng1,LIU Zhi-min2,DONG De-peng3

(1.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Anshan Normal College, Anshan 114007,Liaoning;2. Sport Science Institute,Anshan Normal College,Anshan 114007,Liaoning;3.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Jilin,China)

Key words: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sport;strategies

收稿日期:2014-01-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促进体育强国与全面健身运动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编号:10BTY030)。

作者简介:丁振峰(1978-),男,辽宁朝阳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体育教育。中国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首要解决的是群众体育的参与度,即增加体育人口。8 487万的新生代农民工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育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群众体育开展的状况和体育人口的数量。目前,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其体育活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已经发展成为群众体育的“短板”。忽视如此庞大数量的社会中坚力量的体育活动是“体育强国”建设必须要解决的时代难题,有效改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度刻不容缓。

1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溯源

在发达国家,由于已经完成了城镇化进程,现阶段,如果农民进入城市一般就会转为城市居民,就不会存在“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因此可以说,农民工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特殊人群。在体育界关于农民工的研究最早见1997年,海胜华、雷国梁[1]的《我国流动人口体育问题的研究》,该文首先把流动人口纳入体育学界的视野。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流动人口体育意义、行为、困难等问题,提出提高流动人口体育质量的对策和建议。1998年徐光飞[2]在《体育与科学》发表了《流动人口:城市社区体育的难题》,认为城市的流动人口会给社区体育带来跨世纪的难题并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提出了有益的对策和建议。2003年吕树庭[3]等人发表了《流动人口:社会体育的新课题》,文章阐述了流动人口给城乡体育带来的挑战 ,以及应对挑战的对策和建议。同时还对“流动人口”进行了界定:流动人口一般是指由贫困农村流向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城市的民工。上述研究与目前的“农民工体育”研究对象虽然有所区别,但却开辟了我国体育社会学界对农民工研究的先河,农民工体育研究已经初具雏形。

山东体育科技第36卷总第150期2014年第3期丁振峰,等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发展策略研究No.3 2014 2001年中国社科院王春光教授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为了便于对农民工这一群体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将80年代外出务工的这一类农民工称之为老一代农民工,而将80年代后出生的外出打工的这一类农民工称之为“新生代”[4]。在2010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中,官方首次出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文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同年6月21日,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发布了《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3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全国目前有8 487万新生代农民工,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已经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受人关注的群体,有着明显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特征。首先从总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高于传统农民工。在本课题组调查的农民工中有19.53%的人达到了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其次,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范围更加宽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仅在建筑施工业、电子电器业、制衣制鞋业和住宿餐饮业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方向,而且在商务服务业、文化教育业、公共管理等一些领域也有新生代农民工的踪影。再次,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的目的更加功利化。传统农民工外出打工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赚钱,贴补家用,改善物质生活环境。而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其年龄较小,多数为未婚,其来到城市更加容易接受新的生活理念。其来到城市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赚钱,更多的是为了得到更好的自我实现,改变人生的生活轨迹。在调查中,在对于将来生活的打算,有43.16%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了“一直在城市生活下去”。

2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情况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分管理问卷和新生代农民工问卷两类)。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案来选取调查对象发放,在广东省、江苏省、福建省、北京市、浙江省、山东省、辽宁省7省市的35个城市,36家企业和公司,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在这些城市中随机抽取制造业、建筑业、纺织业、服务业等行业中的新生代民工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新生代农民工问卷12 042份,回收11 098份,其中有效问卷10 696份。回收率为92.16%;有效率为96.38%。发放管理层问卷36份,回收36份,有效问卷36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途径,我们了解到了新生代农民工仅有30.96%的人能够参加体育活动,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仅有10.14%,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包括:第一,没有空闲时间;第二,工作压力大;第三,没有合适的体育场地;第四,经济条件的制约等方面的原因。

2.1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规律

依据我国《劳动法》第36、38条规定: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小时制度;用人单位应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天。”但是,就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其社会地位的卑微,长期缺乏社会人文关怀,自身也无能力和精力来进行维权,实际中很难按照法律规定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因此,导致个人的时间很难自由而有规律,基本上都是按照所在工作环境的需要来进行,这也导致了其参加体育锻炼没有规律,影响其锻炼的效果和积极性。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14.65%的参加体育锻炼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每周固定几天进行锻炼,其他的人基本都是无规律的参加体育锻炼。

2.2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

我国颁布《全民健身纲要》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国民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而参与体育锻炼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而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参与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新生代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体中,锻炼时间多集中在31~60分钟这一时间段,锻炼次数多集中在一周1~2次这一范围,从总体上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仅有10.14%,距离全国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

2.3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

通过调查我们注意到,近几年来,随着群众体育事业的蓬勃开展,社会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越来越多,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也能参与其中,选择参与社会体育组织的体育活动的有33.70%,参与各种俱乐部形式体育锻炼的有30.86%。另外,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意识到体育活动对员工身体健康和团结协作精神等的重要影响,部分企业也开始组织各类体育活动,有26.87%的人选择了会参加公司企业组织的体育活动。但我们也看到新生代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是以与同事、朋友一起(82.76%)和个人锻炼(60.27%)为主,说明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活动等精神文化生活未能得到所在企业和社会足够的重视,仍处于一种以参与个体自发为主的阶段。

2.4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

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由于其自身条件的各种限制,基本上是遵循随意、方便、免费的基本原则。在调查中,我们对新生代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多选择一些免费的公共体育场所,部分企业有条件也会选择在单位的体育设施进行身体锻炼,能够进入一些收费体育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较少,只有22.58%。

2.5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

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走入了大众的视野,但由于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习惯特征、收入水平的差异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原因,大众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所选择的体育项目差异较大。我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锻炼项目进行了调查,具体结果如下表: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在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多选择一些娱乐性较强、对场地器材依懒性不大或者较容易找到器材的羽毛球(56.55%)、跑步(51.66%)、乒乓球(43.45%)以及散步(慢走)(38.77%)等项目。

表1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n=3312)

体育锻炼项目累计频度(%)频数排序羽毛球56.551 8731跑步51.661 7112乒乓球43.451 4393散步38.771 2844篮球28.509445健美操25.188346台球22.397427健身器械20.406698足球17.365759其他16.2153710

3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发展策略

在调查中,课题组对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开展面临的主要阻力进行了调查,具体结果见下表。我们发现中选率比较高的阻力依次是:第一,领导不重视(中选率80.56%)。第二,体育经费少(75%)。第三,体育场地、器材少(69.44%)。第四,职工忙于工作无时间参加体育活动(52.78%)。这四项原因的中选率都超过了50%,可以认定为是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和制约因素。因此,结合我国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现状和相关因素,本研究认为在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开展的过程中应着重关注以下问题。

表2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开展的阻力(n=36)

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开展的阻力频数中选率(%)排序领导不重视2980.561体育健身宣传不够,职工对体育健身还有偏见1541.675体育场地、器材少2569.443职工忙于工作无时间参加体育活动1952.784体育经费少2775.002职工不喜欢体育运动,不参加各种体育活动1336.116其他822.227

3.1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宣传

加大全民健身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宣传,尤其是对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弱势群体感受到全民健身的步伐,了解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和运动锻炼的一些方法对加大他们参与体育健身的可能性有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杂志以及手机等现代传媒手段来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在城市社区和企事业附近悬挂条幅、宣传画,分发体育宣传册,组织一些体育公益活动等形式为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良好氛围;建立全民健身科技指导信息平台,利用各大媒体以专栏或系列报道的形式,对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体育健身指导等各方面典型、模范和经验等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发挥全民健身专家、学者和高校师资的力量,到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城市社区和企业单位,进行针对农民工体育健身锻炼的专题报告,启发和引导农民工科学健身锻炼;或者由社区以及体育协会组织公益性讲座等专门为农民工宣讲全民健身知识,推广健身方法等,推崇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总而言之,就是利用一切资源和机会宣传介绍全民健身和体育健身的相关知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参与意识。

3.2合理的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锻炼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的动机是促进人的身体健康(中选率为86.29%),可见他们对体育需求的层次偏低,更多的是停留在生存层面,有着明显的功利性。因此,组织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是要侧重休闲性、趣味性、健身性,以适应农民工的需求特点。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感受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魅力,认识到体育的价值,能够把运动健身作为闲暇时间的一种休闲方式。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点和其他客观条件,选择适合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的体育锻炼内容,充分发挥体育的增进健康、娱乐身心、完善自我等功能。逐步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需求的层次,发展其发展性和自我实现性的高层次需要,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喜欢和热爱体育锻炼,不断的扩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扩大体育人口的比例。改变过去人们把体育需要和生存需要相对立的观点,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使体育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3.3丰富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内容和形式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气候差异明显,同时我国民族众多、民族的文化习俗也不尽相同,此外沿海、内陆以及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高低不一,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开展形式和内容上,要区别对待,一切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活动开展的方式和内容。摆脱一些固有的、呆板的内容和形式,将一些地域性、民族性的内容纳入其中。要在充分掌握现有的相关地理环境情况、体育设施情况、人群的分布特征以及体育资源的合理、便捷使用情况等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灵活选取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开展形式和内容,确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工作模式。

3.4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体育锻炼场所是体育运动的前提,便利与否直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随着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城市里面的体育运动场所和器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对于不断膨胀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和一些制度性的制约,这种改观所覆盖的广度和力度都显不足。因此,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社区、企业的一些公益性、免费的体育场馆和器材,利用好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提高利用率,努力为他们能够参加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基本的保障。其次,政府在规划和建设城市社区体育文化设施时,要转变思路,不应仅考虑所辖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也应根据农民工在城市社区的分布状况,有针对性的增加体育场地、设施,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所在社区体育设施的可使用率,如加大在城市广场、街区绿地、公园等公共场地上体育市场的覆盖修建比例。特别是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地聚集地内的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的规划和建设,在整个城市体育场馆建设中要突出建设的公益性、使用的福利性、参与的全民性。

3.5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的权利

对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权利的保障,首先要确保其基本权益的实现。农民工权益的维护所涉及的内容较广,遇到的阻力也较大。因此,首先,要制定和完善保护农民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将农民工问题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消除对农民工各种不合理的限制和歧视性政策。其次,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政策来明确农民工体育权益保障的责任主体和归属问题城市。让新生代农民工拥有与市民平等的体育锻炼条件,积极制定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场地设施开发建设的相关规定,使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活动的开展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同时还应加强执法力度,切实维护每个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的权利,如自由参与体育健身的权利、利用城市器材设施的权利、参加社区单位及城市其他体育比赛的权利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顺利、健康的开展提供法律保障。与此同时,通过对法规政策的完善,引起企业领导和相关基层政府领导的足够重视,从地方政策和企业环境上给予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开展适宜的条件。

4结语

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有效衔接城市体育、走向职工体育并与农村体育联通的中间桥梁和纽带,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备条件。当新生代农民工返回到家乡农村时,在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中,便能发挥排头兵和领头羊的作用;当他们来到城市,工作在企业、公司,住进社区、工矿棚户区时,又会成为职工体育、社区体育的重要一员。因此,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是发展群众体育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海胜华,雷国梁.我国流动人口体育问题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4):1-6.

[2]徐光飞.流动人口:城市社区体育的难题[J].体育与科学,1998(5):25-27.

[3]吕树庭,王铮,等.流动人口:社会体育的新课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1):1-4.

[4]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69-73.

[5]中国国家统计局.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EB/OL]. http://www.stats.gov.cn,2001-03-11.

作者:丁振峰 刘志敏 董德朋

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论文 篇2:

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问题研究

摘要: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对体育的认识与参与情况,探讨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问题。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意识薄弱、文化层次、经济收入制约以及政府体育管理服务缺失,是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的主要根源。就此基础上,对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的出路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

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作为城市边缘群体的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付出了巨大贡献,却很难分享到与之对等的公共体育服务,农民工文化体育,心理健康,体质健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问题,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体质健康水平,增进身心健康,减少犯罪,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是指来自农村的1980年以后出生的户籍身份还是农民,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并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进城务工人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则是指处于城市弱势群体的农民工,不仅缺失基本的体育权力和体育利益,也无法参与和影响体育政策的制定,因而,始终处于体育事业发展中一个非主流的地位。所以,农民工体育边缘化也是社会制度、经济、文化、教育、空间等对农民工的排斥在体育领域的一个客观反映。

1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概况

1.1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

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我国政府为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健康水平的纲领性文件。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认识程度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3%完全不了解,37%不了解,22%一般,12%了解,6%非常了解。说明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认识了解非常薄弱,这一人群很少去关注国内相关政策,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该享受的对等的公共体育服务缺失。

1.2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人口及体育参与频率比例调查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它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调查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人口的比例,可直观体现我市这一特殊人群的体育参与现状。表1调查显示,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受、方者中,男性体育人口高于女性,男性体育参与的时间和频率明显高于女性,但是总体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的情况的大部分处于偶尔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状态,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表1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体育活动的次数男性/人(%)女性/人(%)总/人(%)

1.3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的动机

在受访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据表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平均年龄为2l岁,其中16~20周岁的占36%,21~23周岁的占40%,23周岁以上的占24%。根据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受访的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对体育基本知识和体育价值观念认识不清,认为没有必要参与体育锻炼。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锻炼参与目的的主要问题渊查中发现,体育参与是为了娱乐占首位,为了结交更多朋友次之,为了强健身心仅占第3位。这说明了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意识薄弱,无形中影响着新生代农民身心健康的发展。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后备主力军也有着间接的影响。

1.4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的内容形式

受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制约以及身份的特殊性,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的内容形式所呈现出来的主要以低碳、无资金投入或者资金投入极少的运动项目为主,如散步、慢跑以及城市广场开放式球场、健身器械等。他们参与的形式内容单一,对体育项目参与技术水平的要求不高,只要能达到出汗和娱乐的目的即可。

1.5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水平

据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情况调查显示,对于体育类报刊杂志、体育彩票等相关实物型体育消费,35.1%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从未买过,28.6%不购买,15.6%偶尔购买,20.7%介乎于购买和经常购买。说明63.7%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体育报刊杂志、体育-彩票的需求量并不大。体育服装鞋帽的消费中可看出,购买的消费水平明显高于体育报刊杂志、体育运动器材以及体育场馆消费。说明体育服装购买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较切合实际需要,而其余的项目需求明显不大。

2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存在的问题

2.1自身因素

2.1.1经济特区新生代农民工特性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渊查显示珠海市特区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较体面、较安全和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除了看重收入,他们更加注重于积累阅历和精神文化财富、扩展人脉和提升综合素质、居住环境和休闲娱乐、成就感和归属感等有关联的愉晚氛围。

从珠海市经济特区新生代农民工真实生活情况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存在着收入差异、权益保障、身份认同及公共服务的4大现实困境。而他们的体育参与和体育文化也就恰恰直接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2.1.2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据《工人日报》报道,我国几乎所有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强度在3级或4级。其中,3级为餐饮业,4级为建筑业,根据渊查统计显示,当前珠海市有49.9%的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建筑业、工厂临时工,31.5%在服务领域工作,如小商品买卖、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人员等。18.6%从事装修业、收废品、保洁员。所从事就业类别基本上属于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作强度大,高强度、低收入的职业。工作时间普遍较长,每天工作在8h以内的只占3.6%,有60.9%的新生代农民工每天要工作在9~1lh,还有35.5%的农民工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2h以上。他们为了挣更多的钱,只好加班加点。如此长的工作时间和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使得他们在干完一天工作之后,又困又累,根本没有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1.3受文化程度影响体育参与意识薄弱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缺乏受教育的机会,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体育知识的了解绝大部分只是停留在健身的层面上,对体育的其他作用与功能缺乏认识,较多新生代农民工错误地认为生产劳动可以代替体育活动,有的甚至认为体育锻炼还会影响生产劳动,还有他们中占多数的青年,自认为身体强壮,比较容易忽略自身的身体健康。这一群体较低的文化教育程度,阻碍了对体育的本质和功能的认识,积极的体育态度对个人的行为具有促进作用,消极的体育态度则起阻碍作用,而强烈鲜明的体育态度是人们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因此,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意识薄弱的原因与他们自身的文化程度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对体育认识的偏差及消极的态度最终影响了其体育行为,阻碍了其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2.2经济因素

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老一代农民工高,但劳动报酬却没有明显提升,在一项2010年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项课题研究中数据调查显示,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有近八成的月工资在2000元以下,月平均工资为1647元(见表2)。

合理的月收入是劳动者根据自己的贡献和能力进行评判认为应该得到多少报酬的估算值,在调查中,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估算他们合理月收入平均值为2205元,与实际月平均收入相差558元;理想月收入是劳动者将自己在珠海生活、安家、养育子女等因素考虑在内所设想的报酬估算值,他们的估算平均值为3775元,与实际平均月收入相差2128元。同时如果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工资甚至是下降了。

归因于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收入水平低,他们省吃俭用,把开支大部分用在日常生活上,温饱尚存在问题,更何谈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体育锻炼消费上,他们最多只能去一些开放式的、免费的公园、篮球场、广场、街道等场所进行一些简单的、几乎没有资金投入的体育活动,而在城市中真正可提供庞大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进行体育锻炼的低价或免费的设施和场所很少,使得我市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活动的开展阻力重重。

2.3制度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期间,由于他们一直游离于城市和单位体制之外,在城市无人为其进行体育技能的培训,缺乏体育健身组织、宣传和指导。这就导致这一群体被城市体育健身体系排斥在外,成为一个既缺乏保护也缺乏约束的社会群体,而包括城市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内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把新生代农民工排除在外,导致相应的体育管理服务缺失、出现了农民工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欠缺、相应的农民工文体活动匮乏等一系列问题。

3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的对策

3.1农民工应享有对等的公共服务体育权利

3.1.1增加经费投入,兴建大众化的体育场所、设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增加群众体育健身经费投入,增设免费的体育场所和设施,提高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把居民小区的体育设施纳入到城市的建设规划中。

3.1.2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引导、管理作用

加强用人单位和社区对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锻炼活动的管理工作,注重相关指导员的培养,提供专人咨询、指导。

3.2新生代农民工有权享有政府的组织资源

3.2.1成立农民工社团组织应在珠海市体育行政部门或体育社团组织的指导帮助下成立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社团组织,通过组织建设赋予农民工体育话语权,使它成为政府体育行为和农民工之间的有效中介,以增强农民工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组织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活动。同时协助政府发展社区体育,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也使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诉求有章可循。只有完善农民工体育管理机制,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问题才可能消除。

3.2.2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活动的制度建设政府机构应自上而下制定一系列针对农民工有政策倾斜的法规体系,健全体育管理制度,制定大力发展社区体育的方针政策,拟定有效可行的具体措施,同时不断完善农民工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具体部门及用人单位应保证农民工与市民同工同酬,规范用工,严格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提高农民工的劳动待遇,保证他们合法的休息时间。

3.2.3加强宣传力度构建珠海市体育文化环境,全社会应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渠道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政府应加怏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经济制度及和户籍相联系的差别性待遇问题,政府部门及用人单位等多给农民工继续学习或职业培训的机会。城市居民应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公正态度,在体育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农民工交往。

4小结

注重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公共服务对等化,为农民工创造有利的体育精神文化。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宏观调控力量,提高包含体育在内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体育融合,在制度上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权益,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需求创造经济和社会条件,健全农民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新生代农民工是推动城市体育发展和普及全民健身的中坚力量,因此,正确认识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边缘化问题势在必行。珠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应提高对全民健身的整体认识,充分了解体育功能,积极加入到全民健身组织行列中,以新带老,促进全市农民工体育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琳,李小瑜,王小燕,等,广州运输业农民工身心健康和体育行为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J):14-19,

[2]朱光辉,孟凡强,从体育的视角看“健康老龄化”的实现[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1):35-37,

[3]夏成前,田雨普,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建设新农村视野下的祈求[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4):7-9,

[4]王书卿,中国群众体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4):41-43

[5]史淑华,试论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思路[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2):21-22,

[6]张书林,城市农民工的边缘化及救治[EB/OL],厦门干部教育网http://www,xmcLx,gov,cn/xrkw/xb/dqxb/2004,5/rdyj/200504130181,htm,

[7]魏志英,构建农民工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31,

[8]周丛改,社会排斥与农民工体育边缘化问题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6):21-23

[9]张学研,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29(6):4-7

[10]马春建,影响河南省外出农民工体育健身意识的因素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5):153-155,

[11]刘

芳,近年来关于城市农民工问题的研究综述[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42(J):120-121,

[12]葛晓兰,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发展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3):153-154

[13]江立华,胡杰成,社会排斥与农民工地位的边缘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f61:112-116,

[14]杜爱俭,我国农民工体育生存环境现状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5):499-501,

[15]夏冬,刘志敏,李丽,新生代农民工体育与农民工体育健身工程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7(2):14-18,

作者:张晓莉 吴家荣 郑阳

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论文 篇3: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理性审视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和中国工业化的主力。他们的命运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否顺利进行。必须从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局出发,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诉求和面临的障碍,既立足当前,帮助他们解决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又着眼全局和长远,推进城乡联动改革创新,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有序融入城镇,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社会管理体制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传统农业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人口结构调整现象。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农民工。他们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是现代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新生代农民工能否顺利融入城市,涉及上亿农村人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国家未来发展。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征

2011年全国外出进城农民工达15863万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估计超过1亿人[1],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成为农民工大军的主体力量。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虽与传统农民工同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面临共同的境遇,但因其所处特殊的年龄阶段和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而成长,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四个显著特征:

(一)多元性

我国有1亿多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众多,地域分布、年龄结构、能力素质、利益诉求等差异性大。他们从小就与电视和手机相伴,比较了解城市和外部世界,进城打工的目的趋于多元化,除了赚钱外,他们更把外出务工作为改变生活状态和人生道路的一种途径,或寻求自我发展和立足城市的机会,或为回乡创业打基础,成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

(二)发展性

据农业部农研中心的调查,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年,比上一代农民工高1.6年,其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近30%,显著高于上代农民工[1]。良好的教育及发达的电视、网络信息平台让他们对外部世界有了更多了解,对就业有更高的预期,在利益诉求和思想上他们不再满足于工资能按时发放,他们渴望有优越的工作环境、认同感和成就感,希望能学到知识和技能,有自我发展和提升的空间。他们更加看重发展前景、社会地位和人身权利,渴望市民身份认同、待遇平等及融入城市。

(三)多变性

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大多16岁到20岁出头,其思维、心智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因此外出务工观念亦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他们绝大多数未婚,即将面临着结婚、生子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也必然要承接许多可以预见及难以预见的人生经历和变化;他们大多刚从校门走出1-5年,虽然满腔热情、满怀理想,但是,职业经历刚刚开始,职业道路尚处于起点阶段,在职业发展上也存在较大的变数。

(四)边缘性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又主要在城市生活,与家乡渐行渐远,脱离了输出地政府的监督和基层组织的管理,农村对其影响力日益弱化。而一些输入地基层政府部门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还没有做好相应准备,现有管理与服务跟不上农民工的输入规模与现实需求。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社会边缘人处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管理的真空地带。新生代农民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又无法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最大雇主的中小企业,也是一个新生的社会经济组织,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两个新生的、又都是比较困难的群体相伴相生,非常容易产生利益上和观念上的冲突。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可以说,“拔根农村”比较彻底、“扎根城市”力不从心,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

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的现实障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大需求,第一层次是生理的需求。生理的需求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第二层次是安全的需求,没有安全感,人就不可能有归宿感;第三层次是社交或情感的需求。不但有亲情、爱情,而且有真挚的友情、邻里情;第四层次的需求是尊重,自由表达权是尊重的基础;第五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就是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有成功感、成就感。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难以在城市立足,又不能适应农村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传统二元社会结构中衍生出的“第三元”,在再社会化、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

(一)生存障碍

由于财政、社会保障条块分割体制的存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和失业登记、劳动合同签订、就业援助、技能提升等工作没有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目标。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只有36.9%[2]。由于文化素质较低,主要集中在建筑、采掘、纺织、冶金、餐饮、商贸等条件艰苦、污染较重的行业和第三产业一些收入较低的岗位。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仍以非正规就业为主,频繁跳槽,流动性很大,不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据统计测算,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中只有20%在城市稳定就业,近80%处于不稳定状态[1]。没有稳定的就业,就难以有自身的成长积累,难以有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难以保证收入稳定增长。

(二)安全障碍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发展的建设者,也是城市生活的守望者。他们创造和改变着城市,保障着城市24小时的运转和生活,但他们却被城市“遗忘”和“边缘化”。城市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重监管轻服务,重使用轻规划。为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与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出现以血缘、地缘、业缘为纽带的集聚。当出现矛盾纠纷时,因沟通渠道不畅,群体性失语现象比较明显,有时被迫法外维权,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加上近年来依附于户籍制度的教育、医疗、住房等一系列生存费用的上涨,职业安全隐患多,使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成为在城镇安居乐业的市民。

(三)社交障碍

新生代农民工正值充满憧憬和幻想的年龄,对交友、恋爱、结婚有着十分强烈的渴求。但特殊的经历和境遇又使他们的追求和现实存在一定距离。由于生活在集体宿舍、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他们中很多人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再加上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欠缺,苦闷、孤独、焦虑与无助使他们缺乏幸福感。长期的心理、精神需求被忽视,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疏导机制,极易心理失衡,一旦有事就有可能出现情绪失控,产生极端行为,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尊重障碍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平等、信任、友爱、诚信的基石,社会这个大家庭,每个成员间的相互尊重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更是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规划上已经不再满足过去那种简单的生存需求,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汗水和付出融入到城市中,渴望拥有更为体面的劳动和福利,用劳动赢得尊严。但因未获得城市户籍和市民身份,政府、企业和市民对新生代农民工人文关怀不足,有时甚至被歧视。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他们权利表达的渠道都很少,权利表达渠道的狭窄,导致他们的权利诉求总是被漠视。

(五)发展障碍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而是社会权利、角色意识、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一系列变迁过程[3]。新生代农民工怀揣梦想进城,渴望变成真正的城里人,但他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职业技能、心理素养等基本素质,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时,农民工的发展上升问题、他们的明天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突出表现在技能培训、职业发展指导、继续教育严重不足,身份及地位上升通道并不通畅。

三、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成因

“十二五”时期,新生代农民工将成为城市化的主角。为保护农民工的基本权益,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诸多针对农民工的保护与服务政策。然而,城市社会的多重阻隔,严重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适应和融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根本原因

我国现行城市管理体系仍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实行“一国两策”,将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严格分离。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享受的权利不平等,以及城市群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各种偏见,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产业,但是身份是农民,他们居住生活在城市,户口却在农村。他们尽管较长时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但是整个社会并不认为他们归属于城市,而是认为他们归属于农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无法像城市市民一样,平等地就业、平等地获得工资报酬、平等地享受社会保障和城市发展所创造的各种文明成果。

(二)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是直接原因

由于农民工在城市处于一种非工非农的尴尬境地,尽管新生代农民工阶层数量庞大,但很少参加各级党代会、人代会、工会和企业职代会,遇到困难时很少得到专门组织的救助、互助,加上信息渠道的不畅和流动的不确定性,他们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利益诉求。同时,城市社区没有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制度规定和条件,农民工不能实现参与社区政治的愿望。农民工自身的素质也限制了其参与社区政治的广度和深度。农民工对城市管理的参与程度过低,导致自我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差,对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影响微弱。作为农民,参与村委会选举是农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但农民工常住城市,受选举利益的关联性、时空阻隔,及信息不畅和选举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一般不会回原籍去参加选举,导致其政治权利形同虚设。无法参与村民代表大会,又与城市基层民主制度隔离,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的不畅通,阻碍了他们合法、有效地利益申诉,不利于维护和争取自身利益。

(三)综合文化素质偏低是主要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素质不仅关系生存和就业,还影响其身份地位的提升。与父辈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教育水平、知识结构、职业技能、观念意识、生活方式等方面,其自身素质与城市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和城市现代文明生活的需要仍存在较大差距,存在社会阅历浅、文化素质低、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自卑等问题。受自身文化、技能、社会关系网络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也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的维权、政治参与和人际交往,使之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位于城市的底层。

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要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生力军,并将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转型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必须从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局出发,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诉求和面临的障碍,既立足当前,帮助他们解决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又着眼全局和长远,推进城乡联动改革创新,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有序融入城镇,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一)创新城市公共管理制度,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

传统的户籍制度以及所依附的二元福利制度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障碍。必须加大户籍及相关福利制度改革,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一要建立统一高效的协调管理体制,加强输入地和输出地政府间的衔接与协作,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转移的组织化和有序化程度[4];二是不再出台与户籍挂钩的社会福利政策,从制度上淡化身份差别和身份意识。同时逐步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社会福利,让其仅成为公安部门进行人口登记管理的手段;三要积极探索根据新生代农民工技术资格、工龄、社保缴纳年限等为条件,采取积分式、择优式、渐进式等方法,设置准入门槛,确保符合条件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尽早转入当地城市户口,享有与当地市民同等的待遇;四要在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村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按照“体系完善、制度对接、水平适度、覆盖广泛、重点突出”[5]的总体思路,逐步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基本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制度,逐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看病难、子女入学难、住房难、权益维护难、融入城市生活难等问题,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一起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创新劳动就业制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生存能力

就业和工资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最基本条件,必须创新劳动就业制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生存能力。一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完善劳资争议处理机制,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就业的各项歧视性规定;指导新生代农民工签署劳动合同,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强各地就业信息的沟通与共享;二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政策扶持力度,出台面向中小企业的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扶持措施。鼓励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自谋职业、返乡创业、兴办工商服务小企业,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渠道;三要采取职业教育与在岗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等方式,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创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同时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高收入;四要通过规划加强区域协调,进一步优化城镇群布局,大力促进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着眼于各地的特色优势,把一批经济基础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环境承载力较强的县城(镇)培育成产业支撑强、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人居环境良好的经济强县和强镇,提高其产业和人口聚集能力,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就近转移和就业。

(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减少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营造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一要以农民工需求为导向,整合延伸到社区的人口、就业、社保、民政、教育、卫生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建立以社区服务站为主体的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并将农民工服务管理纳入其中,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工服务平台;二要探索建立农民工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社保经办、政策咨询、法律援助、文化娱乐、计划生育和公共卫生服务、居住登记和公共证件办理、劳动争议仲裁和调解、党团组织管理等公共服务;三要充分发挥现有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就业扶持服务,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推动拓宽新生代农民工参政议政渠道,积极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心理疏导和婚恋交友服务。

(四)创新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提升,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自我发展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安全生产素质、公民意识、职业规划意识、法律知识、文化修养、子女教育和城市生活常识等。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提升,既要发挥国家、用工单位及社会相关部门的积极性,也要发挥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民工素质提升问题,把它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目标考核工作总体部署。增加财政资金投入,通过政企民联动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工素质教育和培训。一是建立多功能教育培训体系,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输出地和输入地规划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学校和实训教育基地,同时推行专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程;二是针对农民工各个层次的不同需求,开展“订单、定点、定向”、或“送教上门,工余学习”、或网络大学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形成常态化的制度安排;三是完善多元化教育培训机制,由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分担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建立起促进农民工成长成才的激励机制和长效保障制度;四是在新生代农民工集中就业、生活的企业和社区,建立和完善生活、学习和锻炼等公共服务设施。如充分利用社区阵地,围绕农民工关心的话题,组织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人员开展访谈、对话和交流,积极引导农民工融入城市文明。通过定期开展“社区邻里节”、“邻里赏月茶话会”、“好邻居评选”、“好邻居趣味运动会”、“家庭厨艺秀”、“社区文化体育节”、“全民健身社区行”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为社区农民工和本地居民搭建一个感情交流与沟通的平台,让他们“相知、相识、相亲”,使农民工感到人格上得到尊重,身心上得到愉悦。五是逐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在各级党代会、人大、工会代表大会及企业职代会中的比例,增加其参政议政、权益表达、参与决策管理的渠道和机会。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不断畅通他们反映诉求和问题的渠道,让他们拥有“话语权”,成为社区“自家人”。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融入城市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韩长赋.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的路径[N].光明日报,2012-03-16.

[2]杨 昕.新生代农民工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8(9):8.

[3]翟秀海.谈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市民化的协同发展[J].商业时代,2009(16):7.

[4]中国工运研究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判·对策建议[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120.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设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49.

责任编辑 莫仲宁

作者:罗继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论文下一篇:一人公司规制的公司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