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工作与就业工作论文

2023-03-03

造成高校教育招生难和就业难的原因众多, 其中既有社会观念、国家政策、资金投入、经济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外部因素, 同时还有高校教育内部的一些因素, 如教育质量、教学方法、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等。

1 高校教育招生问题

近年来, 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之前, 我国高等学校与社会在学生培养与需要之间的协调主要由国家完成,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 原有的平衡打破了, 学生缴费上学, 选择专业、学校的范围扩大;企业自负盈亏, 用人的自主权扩大。但现行的招生制度和教学管理方法基本上还是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和方法, 或者只是局部的改革, 并未按市场的规律和机制运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教育结构的调整。同时, 重学历轻素质的观念依然存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以经义和抽象的理论为内容, 教育水平的评价尺度必然是试卷的得分, 无论是入学考试还是入学后的学业课程考试都是以得分的高低来衡量学生成绩的优劣。这就和当今所倡导的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教育所应具有的人才评价标准形成了反差。

2 我国高校教育就业问题

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众多, 其中包括定位不准、社会观念束缚、政策导向不利等。由于在高校教育招生难的外因分析中已经涉及, 在此无须赘言。下面, 将从我国总的就业形势和用人机制以及高校扩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近年来, 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调整, 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又直接影响到就业结构的变化。就目前而言, 在我国的就业结构中, 第一产业占总数就业的49.8%, 第二产业占23.5%, 第三产业占26.7%。基本趋势是农业部门持续下降, 工业部门与服务部门持续上升, 就行业分布情况来看, 我国农林牧渔业的就业人数目前仍占近50%。在第二产业中, 制造业和建筑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 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12%与5%左右, 服务行业中, 批发、零售及餐饮服务部门所占的就业比重约7%, 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讯业约占3%, 社会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的1.24%。我国目前总的就业形势不好, 高校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这种大环境下不可能有太好的表现。造成就业困难的原因很多, 主要是一方面我国的人口太多, 每年新增就业人口数目庞大, 另外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也加剧了就业形式的恶化。

2.2 高校扩招愈演愈烈

经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与《中国教育绿皮书·2000年》都明确指出, 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到2010年高校入学率要达到适龄青年的15%。这一目标的确定, 标志着中国到2010年将由现在的“精英型”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那么, 随着招生人数不断增加, 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这意味着毕业生人数也将逐年增加。200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115万人, 2002年为145万, 预计2003年上升为210万, 2004年即达250万人。然而, 容纳高校毕业生的主要部门——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充分, 再加上近年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整体需求呈下降趋势, 加剧了供需矛盾。

2.3 用人机制盲目攀高

就业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人才使用的高消费现象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产生较大影响。我们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市场化, 人才使用高消费现象非常普遍。例如, 就金融行业来说, 人员结构上看是需要大量的普通院校和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 但是通常得到的信息反馈是只要本科重点大学和研究生学历的大学生。这给很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压力。

3 招生与就业之间关系分析

在我国, 高校招生与就业历来是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两大关键问题。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招生、统包统分, 到市场经济下的自主招生、双向选择, 高校招生与就业制度的改革带动了高校教学、管理、服务等一系列制度的变化, 进而推动了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招生与就业工作是高校系统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 新生报到率是高考考生对学校声誉和影响力的肯定, 就业率是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肯定。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就业率都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是招生与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将直接危及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要相适应。从今后长远的发展来看, 通过进一步解放高校自主招生, 实行多元化的人才考评测量体系, 营造人才发展的多样性机制是招生改革的必然途径。而将就业进一步与市场接轨, 把附加在大学生就业上的很多行政管理因素逐渐剥离, 使就业真正成为一个市场化的行为, 成为评价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一方面, 可以使得高校从户籍管理、人事管理等复杂的关系中解放出来, 专注人才培养;另一方面, 也能够激发高校对就业质量的关注, 投入更大精力使培养的学生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当前, 由于旺盛的教育需求和市场经济逐利动机的双重拉力的存在, 某些科类专业, 尤其是应用科类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现象严重, 盲目扩大了招生规模, 不仅影响了培养质量, 而且还会导致科类人才培养的结构失衡。因人设专业在一些学校也普遍存在, 为了消化某些教师, 一些学校开设了一些社会需求很少或根本无需求的专业。很显然, 这也必将导致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的不确定性。就教学方式而言, 教学方式的封闭性, 造成了高校毕业生走上社会后, 发现在校学的某些知识已过时, 有的甚至早已被社会淘汰。以理论学习为主、轻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的教育方法所造就的人才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使许多用人单位不愿为应届毕业生买单, 宁愿招有经验的社会成员, 从而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严峻性。

高校要做好学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信息反馈工作, 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状况, 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意见, 了解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学校根据反馈信息和对人才需求调查, 及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增设新专业,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差距, 不断增强学校对高考考生的吸引力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教育质量, 克服教育和社会脱节的弊病, 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增强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针对性。

摘要:高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是高校两项重要的工作, 特别是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 更增加了高校招生就业工作的压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教育招生问题和就业问题, 最后对招生与就业之间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招生,就业,关系

参考文献

[1] 朱凯峰.新时期高校招生就业工作探析[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07 (2) .

[2] 胡晓莉.浅议变革中的招生与就业制度[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自然与生态的回归——风景园林低成本营造之路下一篇:民商法中信用体系的构建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