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急诊制度医院感染

2022-10-02

在当今快速变化和不断变化的今天,我们都与制度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制度是我们需要遵守的规则或行动准则。那么,制度如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门急诊制度医院感染》,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门急诊制度医院感染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

为了加强门急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宣教和培训、监测与报告、预检分诊、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基本措施、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医疗废物处置等工作,特制定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1 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呼吸道感染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盖住口鼻、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实施手卫生,并与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的一组措施。 1.2 安全注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

注射不伤及接受者和提供者,并且保障所产生的废物不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要确保提供安全注射所需要的条件,并坚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从事注射、穿刺、治疗、换药等无菌诊疗操作时,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1.3 门急诊应配备合格、充足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相关的设施和物品,包括体温计(枪)、手卫生设施与用品、个人防护用品、消毒药械及设备等。 2 宣教和培训 门急诊工作人员的培训: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每年制定培训计划,并依据工作人员的岗位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培训。培训内容为

a) 门急诊医源性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特点,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基本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如手卫生、标准预防措施、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选择和使用、清洁消毒的方法和频率、医疗废物管理、多重耐药菌管理等,有疫情发生时,培训内容应包括相应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及技能。

b) 对门急诊从事医院感染管理的兼职人员,培训内容还应包括手卫生依从性观察、医源性感染病例监测等。

培训要求

a) 所有人员均应参加岗前培训。

b) 在岗人员应定期接受培训,每年至少一次,并做好记录。 c) 根据传染病疫情发生情况,及时接受针对性培训。

培训效果评估:每次培训后,宜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考核或考查,形式包括现场抽问、填写考卷、现场操作等。

患者和家属、陪同人员的宣教

宜对进入门急诊的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宣教,可利用折页、宣传画、宣传海报、宣传视频等。 宣传内容宜包括手卫生、呼吸卫生/咳嗽礼仪和医疗废物分类等。

对确诊或疑似经空气或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宜进行口罩使用方法和手卫生方法的培训。对确诊或疑似经接触传播疾病的患者,宜对患者和家属宣教相应的隔离措施。宜对留置透析导管、PICC导管、导尿管等侵入性装置的患者和家属宣教相应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3 监测与报告 3.1 监测内容与频率 3.1.1开展医源性感染病例的综合监测和目标监测,如手术监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透事件等。监测开始前应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措施,每季度对监测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监测过程应包括确定感染或其他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实施降低该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以及监测干预措施的效果。 3.1.2开展手卫生依从性的监测,至少每季度一次。 3.1.3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

3.2 医源性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门急诊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的症候群相似的医源性感染病例时,按要求及时上报并开展医源性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4 预检分诊

4.1 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相应的预检分诊制度。

4.2 门急诊应做好预检分诊工作,设置预检分诊点(处),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采取针对其传播途径的相应隔离措施。

4.3 发热腹泻门诊应分区挂号、候诊。

4.4 设置醒目标识、告示、指引牌等,指引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至发热腹泻门诊就诊。 4.5 对无条件收治的传染病,指引患者至有条件收治的医疗机构诊疗。 4.6 人员管理

医务人员掌握标准预防和基于传播途径的防控措施,有疫情发生时,应接受针对性的培训和考核。

接诊患者时,应采取标准预防的措施。如怀疑其患有传染病时,应及时穿戴适宜的防护用品,并正确指导患者穿戴适宜的防护用品。疫情发生期间,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传播途径穿戴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 5 门急诊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基本措施 5.1手卫生

5.1.1.1 门急诊每间诊室均应设置手卫生设施,包括流动水洗手设施或速干手消毒液。

5.1.1.2 可能高频率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的诊室如换药室、皮肤科、耳鼻喉科、妇科、口腔科、发热腹泻门诊等应设置流动水洗手设施。

5.1.1.3 新建门急诊每间诊室均应设置流动水洗手设施。 手卫生的指征应遵循的要求:

a) 直接接触就诊者前,如查体。

b) 清洁、无菌操作前,如穿刺、注射、配置药物等操作前。 c) 接触就诊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后。 d) 直接接触就诊者后。

e) 进行上述操作时,如需使用手套,在戴手套前和脱手套后也应执行手卫生。 手卫生的方法

5.1.1.4 手卫生方法包括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或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5.1.1.5 当手上有血液、体液等可见污物时,接触确诊或疑似患艰难梭菌等感染性腹泻的患者,应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5.2 标准预防时个人防护用品的选用

5.2.1手套:

a) 直接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或被其污染的物品时。 b) 接触黏膜、不完整的皮肤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时。

c) 直接接触患有经接触传播的疾病如多重耐药菌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患者时。 d) 当工作人员皮肤感染或破损时。

e) 常规皮下、皮内和肌肉注射可不戴手套。 5.2.2 外科口罩:

a) 对患者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诊疗、护理操作(如吸痰、气管插管)时。 b) 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喷溅时。

d) 手术及麻醉等相关操作,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留置导管、鞘内注射化疗药物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

e) 近距离(<1米)接触确诊或疑似患有经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应戴外科口罩。 f) 门急诊从事预检分诊工作的人员工作期间。 g) 候诊的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允许时。 5.2.3 医用防护口罩

a) 接触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或对经飞沫传播疾病患者进行可产生气溶胶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b) 在使用医用防护口罩前应进行密合性测试。 5.2.4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a) 对患者进行吸痰、气管插管等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喷溅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b) 接触患有经飞沫传播疾病患者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c) 使用护目镜时应佩戴口罩。 5.2.5隔离衣

a) 工作服或皮肤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暴露风险时,应穿隔离衣,如直接接触大小便失禁患者。 b) 对免疫抑制患者或需要实行保护性隔离的患者实施操作时,如大面积烧伤、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c) 即使重复接触同一患者,不宜重复使用隔离衣。

d) 离开接受隔离患者环境前、操作完毕后应尽快脱隔离衣,并执行手卫生。 5.2.6防护服

a) 接触疑似或确诊为埃博拉病毒病、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疾病时。 b) 接触新发传染病或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患者时。 c) 若隔离患者可能发生大面积喷溅时,如霍乱患者。 5.2.7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

a) 工作人员应掌握个人防护用品(PPE)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b) 在进行任何一项诊疗、护理操作之前,工作人员应评估人体被血液、体液或感染性物质暴露的风险,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注意使用适合个体型号的个人防护用品。 c) 摘除PPE时应避免污染工作服和皮肤。

5.3 安全注射

医务人员应掌握治疗和用药的指证,减少不必要的注射。 注射应使用灭菌的、一次性使用的注射装置。

对患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患者实施注射时宜使用安全注射装置。

不应将同一个注射器、输液或给药装置用于多个患者,包括更换针头或通过中间管路给药,不应重复使用同一注射器抽取药物或稀释液。

使用后的注射针头等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密闭、防渗漏的锐器盒内。

5.4 医用物品的管理

诊疗过程使用的医疗用品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购入前应查验经营者资质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并按照产品说明书和标签标示要求运输、储存、使用。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物品应进行灭菌;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物品应进行消毒。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按照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按照产品说明书、技术规范等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清洁、消毒或灭菌。

应使用通过卫生安全评价的消毒剂和消毒器械,并按照使用说明书在有效期内规范使用。

5.5环境及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区域环境及物体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门急诊环境污染程度可分为以下三区。

a) 轻度环境污染风险区域,包括门急诊办公室、门急诊药房内部、挂号室内部等区域。

b) 中度环境污染风险区域,包括门急诊大厅、挂号和缴费窗口、候诊区、普通诊室、心电图室、超声科和其他功能检查室等区域。

c) 高度环境污染风险区域,包括采血室、换药室、穿刺室、注射室、耳鼻喉科诊室、感染性疾病诊室、肠道门诊、发热门急诊、门急诊手术室、口腔科、血透室、内镜室、化验室、病理科等区域。 卫生间的环境及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

a) 工作人员开始清洁和/或消毒前,应穿戴好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

b) 应至少每日清洁或消毒一次马桶及其周边区、盥洗池、水龙头等,如果墙壁上有可见污物也应进行清洁和消毒。

c) 对疑似或确诊有感染性腹泻的患者,宜在其使用后立即对卫生间进行清洁和消毒。 空气净化措施的要求

a) 普通诊室首选自然通风,自然通风不良可采用机械通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或其他经审核合格空气消毒器。应根据产品特性、使用区域空间大小配置适宜的消毒器。 b) 诊治患经空气或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其诊室宜采用安装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或使用空气净化消毒设备。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使用负压隔离诊室。

5.5 呼吸卫生与咳嗽礼仪

进入门急诊区域的所有人员应遵循呼吸道卫生与咳嗽礼仪 宜对患者开展呼吸卫生与咳嗽礼仪教育。

宜在就诊和等候就诊区域宜张贴呼吸卫生宣传画、发放或播放宣传资料。 对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当其能够耐受时,应指导其戴口罩。 应避免与有呼吸道症状患者的不必要近距离(<1米)接触。 有呼吸道症状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应戴外科口罩。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将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集中安排就诊。 6 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

6.1 应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尽可能早期识别有呼吸道症状、腹泻、皮疹、引流伤口或皮肤损伤等可能有活动性感染的患者。

6.2 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防护措施。 6.3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传播的疾病及存在大小便失禁、伤口引流、未控制的分泌物、压疮、安置引流管或引流袋以及有皮疹的患者,应采取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宜将上述患者安置至单独的诊室。 患者离开后宜尽快对房间进行清洁和消毒。 应指导感染性腹泻的患者使用专用的卫生间。 6.4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飞沫传播的疾病及A群链球菌感染治疗的最初24小时内,应采取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宜将患者安置于房门可关闭的诊室,特别是剧烈咳嗽和痰多的患者;或在候诊时要求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并与其他患者分开,同时执行呼吸卫生和咳嗽礼仪。 患者离开后宜立即对诊室进行清洁和消毒。 6.5 空气传播的隔离和预防

空气传播的疾病及播散型带状疱疹等疾病的患者或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的局部带状疱疹,应做好空气传播的隔离和预防措施。 宜与普通门诊分开。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尽快将患者安置于负压隔离诊室。

对确诊患者,病情容许且能耐受时应戴外科口罩,并执行呼吸卫生和咳嗽礼仪。

如果没有负压隔离诊室,应将患者安置于房门可关闭的单间;要求患者在院期间佩戴外科口罩,口罩湿润时应更换。 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将患者转诊至有条件接收此类患者的医疗机构。 患者离开后,该隔离间宜静置一小时以上,但也可根据实际通风次数缩短时间;并对诊室进行清洁和消毒,

如果医务人员必须进入房间,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7 废物处置

7.1 医疗废物应遵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进行分类、密闭运送,相关登记保存3年。与集中处置单位的交接联单需保存5年。

7.2 门诊公共区域应放置生活垃圾桶,内装黑色垃圾袋。但特殊科室如:检验科抽血室、注射室等周边患者可能丢弃医疗废物的区域应放置医疗废物桶,内装黄色医疗废物袋。

7.3 门诊换药室、抽血室、注射室、耳鼻喉科诊室、妇科诊室、感染性疾病科诊室等可能进行诊疗操作的房间应放置医疗废物桶,内装黄色医疗废物袋,其余诊室宜放置生活垃圾桶。

7.4 盛放医疗废物的包装物和医疗废物桶应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的要求。

8、门急诊应完善以下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

c) d) e) f) g) h) i) j) k) l)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及其职责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门急诊医源性感染病例报告制度 门急诊医务人员培训制度 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门急诊清洁和消毒制度 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 门急诊隔离制度 门急诊个人防护制度 门急诊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第二篇:急诊科控制医院感染制度

一、 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措施,无菌操作前衣帽整齐,戴口罩并洗手或手消毒。

二、医护人员如有特殊感染不得进入治疗室或进行无菌操作。

三、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必须灭菌,注射器、输液器应一人一针一管,用后按医疗废物统一收集处理。

四、疑为特殊感染敷料、废弃物及一次性无菌手套、棉签等医用垃圾必须装入黄色塑料袋内封存,医院统一回收处理。

五、治疗室每日三氧机消毒1次,每次60分钟并按要求登记;每季度空气培养一次(菌落数应≤500cfu/cm3)。拖布专用并有标志,每日擦拭地面两次,洗净后晾干备用;冰箱每周除霜一次,不得存放私人物品。

六、治疗车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止血带每人一根,用后在含有效氯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中浸泡消毒,晾干备用。

七、地面及床头桌做到湿式擦拭,并做到湿式扫床,一桌一巾一床一巾,用后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溶液中浸泡消毒;墩布做到四固定并有明显标记,清洗后悬挂放置。对有污染或疑似污染的地面台面用1000--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擦拭。

八、无菌物品与有菌物品应分开放置,无菌物品应有明显灭菌标志及日期,有效期为一周,开启的无菌包有效期为24小时,已

抽取的药液有效期为2小时,溶媒有效期为24小时。开启的无菌包、抽取药液、打开的溶媒均应注明使用的日期和时间。

九、医护人员应了解消毒剂的性能及作用、有效浓度、作用时间、配制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使用中的消毒液应保持有效浓度,定期更换及监测浓度。

十、雾化药杯及管路做到专人专用,用毕装在黄色塑料袋内,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十

二、氧气管专用,使用中的氧气装置每日更换湿化瓶及蒸馏水,用毕应交消毒后交供应室消毒后保存 十

三、体温表做到一用一消毒,用75%酒精或250—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冲洗晾干备用。 十

四、听诊器每用一次用75%酒精擦拭一次,血压计袖带每周清洗一次,疑似污染或污染后用含有效氯1000--4200mg/L的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后,清洗晾干备用。

十五、床单位终末消毒

(一)紫外线照射消毒床垫及被褥,并铺暂空床备用。

(二)清洗床头桌及壁橱,并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溶液擦拭床头桌、床档及壁橱。

(三)各种仪器用75%酒精擦拭并使其保持备用状态。

第三篇:门诊、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建立预检分诊制度, 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者,应到指定隔离诊室诊治,并及时消毒。

二、发热门诊、肝炎门诊、肠道门诊等应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与普通门诊分开, 肠道门诊必须设立专用厕所。

三、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

四、各诊室要有流动水洗手设备,或备有手消毒设施。

五、急诊抢救室及平车、轮椅、诊察床等应每日定时消毒,被血液、 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

六、急诊抢救器材应在消毒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感 控 委 员 会

2005年11月1日

第四篇: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通风设施良好,环境保持整洁。医护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操作时戴口罩,必要时戴手套。

二、科室布局合理,便于诊治和疏散。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活动时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治疗、操作前后要洗手,必要时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无菌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三、病房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四、地面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先用可吸湿材料去除污染物后,再清洁和消毒。治疗室、病房、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洗工具,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消毒后悬挂晾干备用。

五、安置住院病人时应将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尽量单独安置。

六、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及卫生材料等的消毒管理。各种器械定期灭菌。止血带用垫巾,固定病人使用,体温计一人一用一消毒。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等,使用中必须每天消毒,湿化瓶每天更换灭菌蒸馏水,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七、病床应一床一套(巾)湿式清扫,床头桌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八、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棉被、床垫用床单元消毒机消毒,每半年至少1次。遇有血液、体液污染等特殊情况,应及时更换。

九、对住院病人、陪护、探视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教育。

十、做好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建立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登记制度,发生医院感染及时登记并报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及时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发现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趋势时立即向医院感染控制科报告。

十一、垃圾实施分类入袋制度,医用垃圾置黄色塑料袋内,生活垃圾置黑色塑料袋内,及时封闭运送。

十二、对特殊感染病人或高度耐药菌感染的病人应采取严格隔离措施,有蓝色隔离标识。对其产生的感染性引流液、体液等应严格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第五篇:门诊、急诊、手术室、供应室、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普通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一)各科门诊医生、护士上岗时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日常清洁、消毒、隔离制度。 (二)医务人员每次诊疗操作前后应认真洗手,接触特殊感染病人要戴手套,脱手套后用快速手消毒液进行手消毒,再用清水冲洗。

(三)每次洗手按六步洗手法,时间不少于15秒。

(四)每个诊室备有流动水洗手设备或备有快速手消毒剂。洗手后用一次性擦手纸巾擦手或自然晾干,不得在隔离衣任何部位擦手。

(五)体温计用75%酒精或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血压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每日2次,袖带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保持清洁;听诊器胸件用后须75%酒精棉球擦拭。

(六)室内通风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温度允许时持续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七)桌面、窗台、门把手等物体表面每日用清水擦拭,地面要湿式清扫并保持清洁。被病原菌污染时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被肝炎病毒污染时用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

(八)下班后认真洗手,更换口罩。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急诊科与普通门诊、儿科门诊分开,自成体系,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室。 (二)各诊室有流动水洗手设备和手消毒设施,医护人员每次诊疗前后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时间不少于15秒。

(三)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接触传染病人后要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手,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手套。

(四)建立预检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到指定隔离诊室诊治。做好必要的隔离与消毒。

(五)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加强日常清洁、消毒制度。保持各诊室空气新鲜,诊桌、诊椅、平车、轮椅、台面等物体表面每日清洁不少于2次,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消毒处理。 (六)急诊抢救设备及治疗用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后按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处理并清洁干燥保存。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严禁重复使用。

(七)急诊留观病人发生医院感染时,应按要求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送医院感染办公室。

(八)急诊注射室、输液室、治疗室管理按有关规定执行。 (九)医疗废物处置符合有关规定。

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一、病区要成立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本病区的医院感染监测措施和消毒隔离制度。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认真填写《监控手册》做好本病区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要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

三、病房环境要整洁,空气新鲜、无异味,根据季节温度不同,定时开窗通风,净化空气。

四、病人的安置应实施标准预防原则,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五、病房地面要湿式清扫,被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地面要用500mg—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六、病室、治疗室、走廊、卫生间的拖把要分别使用,有专用标记,用后清洗悬挂晾干,干燥保存。

七、病床每天要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床头桌、床栏等物体表面每天擦拭,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有污染的物体表面随时用消毒液擦拭。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要及时对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八、病人衣裤、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被褥、枕芯、床垫要定期消毒清洗。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被服。特殊感染病人(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所用被服用后双层塑料袋包装,按医疗垃圾焚烧处理。

九、病人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后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内。呼吸机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阀等可拆除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湿化液应为无菌水,每日更换。

十、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血压计的袖带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保持清洁,并有记录。

十—、病人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二、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要分别放置不同颜色的袋内,由专人收集、运送。具有传染性的垃圾要用双层黄色塑料袋严密封闭,袋外应有警示标识,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十三、严格探视陪住制度,特别是疾病流行时要加强病房管理。

四、对传染病病人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注射室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一)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设有流动水洗手没施。

(二)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三)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四)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五)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安尔碘及酒精开瓶后注明开瓶日期及时间,注意密闭保存,一周内用完;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无菌物品(棉棒、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包装,须注明开启日期及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六)治疗车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病历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七)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

(八)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医疗废物处置符合有关规定。

(九)不能用同一注射器为不同的病人进行肝素封管。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一)手术室的建筑布局、功能划分和空气净化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GB5033—2002)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医院手术室管理规范》要求,布局合理,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区域标识明确,有实际屏障。设清洁通道和污染通道,消毒物品由清洁通道进入,污染物品经污染通道送出。分别设工作人员出入口与病人出入口。并设隔离手术间。

(二)手术室墙面、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排水管道通畅,便于清洗和消毒,排水口不暴露。

(三)加强手术室入、出口管理,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手术室规章制度,按规定通道出入。

(四)进入手术室工作人员要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出手术室必须更换外出衣、鞋。 (五)手术室内环境及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卫生、无尘、无污染。

(六)接送病人所用平车应用交换车,平车上铺单(防水、防渗漏)要保持清洁,一人—换。接送隔离病人平车应专车专用,严格消毒。

(七)手术进行中限制人员活动,每台手术参观人员不能超过3人,严禁串手术间。污染手术及传染病人手术禁止参观。减少开启通向走廊的门,严防污染空气进入。 (八)手术室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

(九)手刷要一人一用一灭菌。手术用具及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无菌物品管理规范,外来器械管理规范。

(十)麻醉病人所用一次性导管及面罩严禁重复使用。 (十一)连台手术要重新刷手更换手术衣和手套。

(十二)特殊感染手术应由隔离标志,并于手术时挂于门口,术中需要物品时由室外人员传递,室内人员不得外出。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器械及物品首选一次性的,使用后进行双层密封包装焚烧处理,重复使用的应先浸泡消毒再清洗灭菌处理。手术间严格终末消毒。

(十三)灭菌器每锅有工艺监测、每包有化学监测、每周有生物监测记录。

(十四)消毒员应持《中华人民共和国锅炉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操作人员资格证》上岗。

(十五)手术结束后对手术间台面、地面要进行彻底湿式清洁,每周大扫除一次,每月做空气培养、物体表面、手培养和灭菌物品抽样培养。

(十六)加强空气净化系统管理,每日手术结束后对排风口外表面清洁擦拭,每周对排风口过滤网清洁一次,初效过滤网每半月清洁一次,高效过滤网每年更换一次并有详细记录。尘粒计数每年监测一次并及时检测内环境细菌污染情况。

(十七)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处置符合有关规定。 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一)布局合理,严格区分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区域划分清楚,区域间有实际屏障,人、物分流,由污到洁,强制通过,不得逆行。天花板、墙壁、地面等应光滑、耐清洗,避免异物脱落。

(二)工作人员上岗要衣帽整洁,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必须戴口罩、戴帽子、换鞋,并严格洗手。

(三) 无菌物品存放区每月进行空气培养、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监测,灭菌物品每月进行抽样灭菌效果的监测。

(四) 器械物品清洗、包装、灭菌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灭菌物品有明显标志和灭菌日期,专室专柜存放,在有效期内发放使用。包布干净无破损。

(五) 下收下送车辆,洁污分开,有明显标识,每次使用后清洁消毒,分区存放。 (六)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拆除外包装后,方可移入无菌物品存放间。

(七) 消毒员应持《中华人民共和国锅炉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操作人员资格证》上岗。 (八) 压力蒸汽灭菌必须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周进行生物监测。每日进行一次BD测试,均应登记备案。各种测试包体积符合标准。

(九) 医疗废物处置符合有关规定。

(十)执行卫生部消毒供应室三项强制性标准。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在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基础上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产房周围环境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应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相邻近,相对独立,便于管理。

l、布局合理,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有实际屏障,限制区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半限制区内设置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非限制区内设置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

2、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3、应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实施消毒隔离。产前进行HBV、HCV、HIV有关检查,设隔离待产床和隔离产床,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隔离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盘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做好标识,密闭运送,按医疗垃圾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4、严格无菌操作,水龙头采用非手触式,手刷一人一用一灭菌,—次性手刷严禁重复使用。

5、各类物品分别放置,无过期灭菌物品、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消毒剂。

6、每月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监测。

7、医疗废物处理符合有关规定。

二、母婴室内每张产妇床位的使用面积不应少于5.5--6.5m2,每名婴儿应有一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应少于0.5—l m2。

1、母婴一方有感染性疾病时,患病母婴均应及时与其他正常母婴隔离。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

2、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双消毒。

3、婴儿用眼药水、扑粉、油膏、沐浴液、浴巾、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4、患有皮肤化脓及其它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接触。

5、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应着清洁服装,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6、母婴出院后,其床单元、保温箱等,应彻底清洁、消毒。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美丽宝鸡地方课教案下一篇:煤矿复工复产验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