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

2022-09-14

第一篇: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

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的变革

【摘要】“互联网+”便是将当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促进行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加高职教育必然将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教与学活动与互联网紧密结合,促使高等职业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育;变革

高等职业教育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属性于一身,旨在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1],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服务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重要教育形式。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高职教育的变革,其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发了广泛的研究和热议。

一、教学对象的变革

当前的高职学生多数为90后,他们生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极大丰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年代。电视机、计算机、游戏机、数码相机、录像机、手机等数字工具完全嵌入其成长过程中,是其学习、生活、娱乐的基本工具。网络技术、数字媒体环境,对他们的认知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有着巨大的影响。长期游走于网络环境与数据平台的他们,对电子设备、电子软件等工具的应用具有敏锐的接受能力,能多渠道快速搜集信息,善于多种任务同时和平处理,喜欢图片、声音、视频和影像资料,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视频剪辑、图片修饰的能力。尤其近年来移动技术飞速发展,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功能日益强大,人手一台智能手机的高职学生更是找到了个性发展的平台,微信,微博,QQ,MSN成了他们学习交流通讯的主要手段,更成就了他们在新媒体应用方面优于教师的显著才能。在高职教师和高职学生之间展开的随机抽样测试表明,相同时间内针对相同主题进行的网络信息搜集比赛,高职学生获取的数据量是教师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环境的变化促成了高职学生特征的变化,也带来了学习需求的巨大变化。他们期盼灵活生动的教学内容和自由多样的教学形式,希望教学能尊重个体需求而真正获得个性化学习机会,弹性安排学习进度,喜欢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碎片化学习形式。因此,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技术的产物越来越受学生的追捧,能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娱乐精神的“过关式”、“奖励式”游戏模式的训练更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

互联网加时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断推陈出新,教学手段的发展已经进入综合化、开放式的阶段。

(一)单一式转变为综合式

虚拟课堂、网络教室、慕课、微课、APP在线学习等先进工具为使得传统单一课堂教学形式得以扩充和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中心的,综合式教学网络成为新时代教学一个重要特征。

微课是当前流行的在线视频教学资源,制作技术成熟,老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制作,短、精、快,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教学效率,使教学双方共同受益。

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简称,它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无论地域,无论贫富,无论年龄,优秀的教学资源,包括来自世界名校的先进课程都可为己所用,有效改善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推动了国际化和信息化教育生态的形成。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课堂的功能开始由一揽子服务向个性化辅导转变。翻转课堂便是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方法。教师课前布置视频、课件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抛出主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前期调查研究,课堂上则主要用来答疑解惑,讨论交流总结,有针对性地解决同学们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改进教学效果。

创客运动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教育文化,提倡将学生当做知识的创造者而非单纯的继承者,强调将新技术手段与创造、分享、合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跨学科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客观世界各种问题的探索,用全新的思维,全新的视角来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新形式的教学媒体、平台、资源、理念,互联网加时代赋予教育更加综合性、创新性的发展体验。

(二)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固定的时长,固定的地点,固定的对象为基础进行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和死板。近年来,网络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升级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工具与平台。教学变成了开放式的有机生态活动。虚拟、公开、免费、自由,这些特性使得教学脱离了传统课堂的物理限制,以网络为主的远程教育、进修教育、在线学习等活动丰富了学校教育以外的各种教育形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一方面,利用微课,慕课,实现了先进教学方式、教学经验的互相交流与探讨;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也可以把企业实践的真实场景和操作流程等通过视频的形式真真切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拉近了学生与客观世界的距离,增加了参与度和学习热情。

三、课程内容的变革

网络课程的出现,也让信息时代的高职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革。海量资源的实时更新,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使得课程内容更新,更丰富,更有实用价值。传统课程受到纸质教材无法快速翻版更新的影响,其承载的内容和方法、技巧常常滞后于生产实践,有的甚至已经被淘汰了。课程学习不能有效指导实践,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保持知识技能流动的良性循环,势必会造成厌学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课程内容最根本的变革在于诸多前沿的学科内容和来自生产最前线的经验技能等能够及时更新扩充进入课程,不仅体例详尽多样,内容生动丰富,来自工厂车间、行业一线的视频、音频、图片等会让很多难以用语言描摹清楚的流程、方法、技巧变得一目了然,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更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提升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另外,在互联网的支撑下,课程开发和课程创新也更加容易,能满足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课程被越来越多的开发创造出来。

四、学习形式的变革

随着智能手机功能不断强大,价格一降再降,网络覆盖面积越来越广,各种APP应用越来越丰富,学习的含义与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上最新资讯,有最先进的学习资源,有最便捷的学习软件,网上冲浪的过程也是新知识被消化吸收的过程。一个网,一只耳机,一台手机,学习无时无刻不能发生,回家路上,运动间隙,就餐排队时等等,移动碎片化学习,让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得越来越随心所欲。在网络的天地间,学生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拜师世界知名教授,可以随心所欲地研究自己喜好的领域的前沿知识,可以随心所欲地结识到有共同目标和理想的同学,(下转第185页)

(上接第183页)更可以轻松地、多角度地观察测试,对或认识或陌生的人群作大规模的调研,甚至进行虚拟的科学实验。当互联网技术成为学生手中的利器,学习才能真正变成学生的“第一需要”,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工具,而不是驱赶学生向前的马鞭。

五、教师职业的变革

不经意间,教师职业就被信息化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角色的转化,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专业技能、教学技能的再升级,都需要教师清晰认识,积极应对。

(一)注重合作与经验的积累转化,把课堂的主人还给学生

随着主体间性在教育界的广泛应用,师生的角色被重新定位,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和主体正式回归,老师开始转变为课堂的辅助者和引导者。从演员到导演,从台前到幕后,教师应做好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的对接。做助力学生个性舒张、才能发展的“背后英雄”,给他们以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教师的行业经验与阅历,学会放下权威,做学生的合作伙伴,跟他们一起探究学习,共同进步,这是角色转变的重要方面。

(二)注重教学设计能力,服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当今社会对高职教师的需求从数量到结构到质量都存在着一定的转变,高职教师的学历达标、实践能力过硬与行业执业经验丰富,缺一不可。在保证教师综合素质的同时,更强调教师“因材施教”的教学设计能力,即,能针对教学对象的特异性,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化资源和手段来实现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目标。面对网络这个巨大的知识海洋,教师与学生相比所具有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劣势将抵消其在知识层面的优势。老师的价值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其能将行业经验和教学经验结合起来,设计出适应不同层次水平、性格特征、职业需要的学生的专属培养方案以及实践能力培训计划等。换言之,未来的教师应具备引导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职业习惯和综合职业能力等的技术,而非单纯的知识传递水平。

(三)突出对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把控

1、学会运用微信、微博、QQ群等平台,实现实时互动,教学相长。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互联网加时代的教育必不可少的形式。教师的教学辅导功能不能单纯地局限于课堂的四五十分钟内,更应该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实时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当今较为热门的微信公众账号、微群、QQ群等的熟练应用以及相关功能的创新开发能力就十分重要。定期组织集体活动,比如深度讨论,视频学习,答疑解惑等等,把同学们和教师凝聚起来,共同研究,共同进步。

2、保持对网络资源的关注,形成信息深加工和再利用的能力

网络上存在着大量与学科有关的系列课程视频,并且绝大多数的优秀资源都是免费的。教师可以将这些视频下载并剪辑,根据自身授课需要进行重新组合、扩展和深加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时刻保持对网络开放性资源的热诚和关注,学会运用先进的软件和信息技术去挖掘构建所需资料,抓住一些生动的小细节,运用一些奇妙的想法、小火花来点燃学生一腔激情,用细节去打动学生,勾起学生想要认知的欲望,释放网络的巨大能量。

另外,移动应用程序越来越丰富了。好玩好用的软件随处可得。比如关于微课录制的软件,关于自拍和图像处理的软件,关于配音、练习发声等的软件等等,它们让教育和学习生活变得那么便捷而生动,充满乐趣。利用智能手机或是平板电脑,积极学习并掌握运用移动应用程序的使用,可有效改变传统课堂的枯燥;如果能进一步学习软件开发,随心所欲地根据课程需要利用开发已有程序,则是高职教师全面深度发展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只有这样,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才能全面提升,信息加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协作分享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才能有所发展,并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升刚,牛金成.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探微[J],继续教育研究,2011.09

第二篇:互联网时代,银行网点的变革研究

互联网时代,银行网点的的形式及变革研究

范 正 欣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老的旧的制度体系慢慢崩溃消亡,特别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下,无论一家公司曾经创造出多么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果固步自封,最终也会因逐渐跟不上时代步伐而被淘汰。所以,一家银行要想永远处于不败之地就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做出改变,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思维来重构自己的经营理念与服务模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金融服务需求。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我对互联网时代下银行网点形式变革的一些看法。

Part 1

传统银行网点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网点服务无法对客户进行全天候全地理的跟踪,获得客户信息有限。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的蓬勃发展,人类正迈入一个24小时在线、信息全面互通的互联网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必然带来客户需求的变化,作为银行金融机构,如何感知客户需求的变化,是银行转型的前提。金融活动的私密性导致客户始终对自己私人的财务运转心存戒备,银行传统的渠道获取的数据分析并不完整。例如传统的支付业务所反映的信息只体现了收款人与付款人之间的货币转移,其信息含量十分有限。

二,业务操作流程繁琐,等待时间过长,客户体验不好。

银行最大的痛点在于风险控制与客户体验的平衡。银行做任何事情,监管部门率先考虑的是风险,其次才考虑便利性。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银行受到的监管越来越严格。银行开展的业务,有着类似必须本人到场,必须去柜台签字等很多约束条件,以至于在客户体验方面难以顾及。比如一个客户拿另一个客户的卡取钱,按规定需要核查两个人的身份证,最后签字的时候还得将两个人的名字都写在上面,而实际上核查证件打印双头像的时间大大多于取钱所需要的时间,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三,时空限制,很难实现全面完整的产品营销。

当前所有商业银行都在力图将网店打造成一个金融产品超市,而不仅仅是一个交易平台,银行最有价值的工作不是为客户办理业务,而是为客户设计一整套的理财方案,最大程度推销我们的产品。所以,如何吸引客户走进来,并充分了解银行的各项产品是网店成败的关键。我行有非常多好的理财产品。但实事上,很多客户都是来去匆匆,当柜员在办理完业务之后刚准备给客户介绍几款产品的时候,即便客户表现出兴趣也会因“我要接孩子”“我要赶火车”之类的原因而营销失败。因为他们在来银行之前就只为自己预留了存取钱的时间。他们显然不知道银行会在什么时候对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Part 2 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应该在三个方面进行网点转型

一,尽快实现银行全业务的在线服务。

建行应该加快传统线下业务向网上银行特别移动端的迁移,支持重点业务及常用功能的7×24小时在线办理。有效延展网上银行的服务的领域。

有数据显示,早在2006年,大约有95%以上的证券业务都是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易的,并且网上银行交易量已经达到了这个行业的80%以上,比如工商银行的理财产品网上销售量超过了75%。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相较于其他实体商品交易的行业,银行业更容易实现全业务的线上办理。

全业务在线服务可以更大程度的掌握客户信息,特别是移动互联的广泛应用,更是大大丰富了客户的金融交易信息的价值。移动端的网上交易可以反映交易双方所处的空间位置、人际关系等,增加空间和社交圈等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移动互联网,能对客户身份信息、社会关系信息、交易信息、生活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各类数据的深入分析,还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客户,精准预测他们的风险偏好及理财需求,从而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进而在一切有金融需求的地方与客户对接,以创造持续、稳定的超额利润。

花旗银行与Facebook已在数据合作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花旗银行允许用户出让自己的积分给Facebook上的好友,以吸引更多人来办理信用卡和注册积分会员。花旗银行不仅收集到了更多客户的姓名、生日、住址等“硬数据”,还基于社交网络收集到了客户的消费习惯、消费意向等“软数据”。更重要的是,它得到了有着共同爱好或特定思维的一群或一类客户,针对这些客户完成精准营销变得简单。Facebook也得到了来自花旗银行的众多的优质客户。

二,打造一款实用易用的移动端APP,占领客户的手机屏幕

当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将书上的内容讲给客户听的时候,就应该把书送给客户让他在自己有时间的时候看。这时候,手机就充当起建行移动的宣传电子屏的作用了。移动互联时代,占领手机屏幕意味着占领一切。第十届慕尼黑数字生活设计大会发布数据:2013年全球共有18.3亿部智能手机,每位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查看150次手机,也就是说除休息时间外,每人平均每6分半钟看一次手机。预计今年底前,移动数据流量将首次超过台式机。所以当所有业务都放到网上之后,建行就应该着力打造一个实用易用的移动端APP,使之像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百度客户端一样,成为客户装机必备的手机软件,不可或缺的互联网入口。移动端APP不能简单理解为手机银行,它应该是更全面和更不可替代的,除了可以办理银行柜台上的各项业务之外,还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比如直接进入善融商务进行购物,实时查看股市行情及金融新闻,查询附近信用卡特约商户的打折信息,甚至可以与个人客户经理进行视频聊天。并且坚持迭代更新,根据客户不断增多的金融生活需求,丰富功能应用。只有做到客户没想到的我们要想到,客户想到的我们已经做到了,才能牢牢的占领客户的手机,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金融工具。甚至于即便客户手上有几家银行的卡,也会删掉其他行的手机银行,而用建行的APP去操作其他行的账户。这时候,就无需担心产品的营销不到位了,建行后台只需将根据大数据分析之后得出的适合该客户的金融理财服务直接从后台不定时推送到他手机就可以了。

当前,制约网上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风险的问题。由于风险控制的缘故,网上银行的使用不仅及其不方便,而且很多功能相对于物理网点来说还是阉割版,导致客户的很多业务明明想在网上办理,但是在几次操作失败之后仍不得不到银行网点来办理业务。“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银行本身就是一家经营风险的企业。现在一味追求‘银行千万不能出事’,这本身就是一个误区。天天和风险打交道、经营风险的企业,关键是如何把风险管理好,通过风险管理和风险补偿,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樊爽文(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我认为互联网时代,银行更应该通过微博微信这样的新媒体新渠道有效的向客户进行金融知识讲解与宣传,提升客户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财产保险意识。然后运用各种类似指纹识别这样越来越普及的新技术来提高网上银行的安全性,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进行各种限制。

互联网时代,墨守成规是最大风险。

三,重新定义物理网点,完成从交易核算型向营销服务型的转变

在进行全业务向网上转移的同时,物理网点也应由原来的增加柜员数量的方式,转变为增加大堂经理的数量来满足客户日益丰富的金融服务需求。根据网点的实际情况,就下一个或者少数几个综合化柜台,让其他柜员全部从柜台里走出来,真正走到每个客户身边,去引导客户用网上银行、移动端APP、柜员机完成自己需要的服务。搭建出客户自助,银行辅助的服务模式。

曾有媒体预测说随着全业务网上办理的实现,人们对实体货币的依赖度会下降,最终将导致银行物理网点的消亡。对此,我不敢苟同。这里,我想举两个例子——小米之家,顺丰嘿客。

小米公司一直称自己为互联网公司,作为一家所有的商品都是网上销售的公司为什么仍然要在全国各地设立小米之家呢?同样以做快递这种服务类行业为主的顺丰又为什么开始做实体商铺了呢。这明显与他们所坚持的用互联网节省掉中间成本的经营思路背道而驰。

仔细分析下会发现,这两个所谓的实体店也与传统实体店有很大区别,小米之家不只是提供简单的售后服务,他还是小米粉丝的交流场所,小米之家的整个内部装饰像一个客厅,除了提供售后维修技术支持和产品自提之外,还经常举行各种活动,让粉丝们真正觉得这是一个大家庭。而“嘿客”商店也很特别,这里没有满货柜的食品、成箱的饮料,除了显示各种虚拟商品供客户用手机扫描下单的二维码墙之外,再无他物,比起商店更像一个车站或者大型场馆的休息区,然而这里除了可以提供快递物流业务、虚拟购物外,还具备ATM、冷链物流、团购预售、试衣间等多项业务。俨然一个综合的社区服务平台的模样。

互联网能够在虚拟的空间拉近距离,却不能缩短现实间的距离,能够提供海量的数据,却不能解决人和人之间的信任问题,物理网点能够很好的弥补网络的这一缺点,人们在城市里能够看到那样一个物理建筑,对自己虚拟账户里资金也更为放心。当忘记密码,银行卡被盗,或者遇到各种突发情况的时候,一想到附近就有一家马上可以赶到网点,心里也为得到一丝安慰。而在网络上用语言和文字无法清楚表达需求的时候,还可以去那里当面向工作人员求助。

其次,传统的金融消费以“推”为主,依靠客户经理的推销和柜面人员的推介。而互联网金融开创了以“拉”为主的金融消费模式,以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去感染客户。通过互联网媒介进行广泛宣传和公众公关,通过官方微博和贴吧与客户互动,共同成长。以强大的归属感与参与感让更多的用户成为自己的粉丝。这不仅可以让客户更加坚定不移的使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还能让他们自觉的帮助企业进行宣传。

最后,从国外银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财富效益的高净值人群仍然需要以网点资源和人工专员为依托的服务。网点就是为他们提供这种私人管家式高价值服务的场所。

所以,今后的网点将以提供自助设备,在线业务的教学指导答疑解惑,高端客户维护联谊为主,大额资金预约取款,残破零币兑换,和假币识别为辅的职能定位。小巧但精致的分布在人流量大的车站,商场,社区,步行街附近。根据网点附近的金融环境进行精分,配置不同的岗位设置。

Part3 未来场景

小明填完表格,将自己的身份证照片上传到建行网站上,又对着摄像头按照语音提示做出相应的动作,完成了在线申请银行卡的最后一步,系统弹出窗口询问银行卡是邮寄接收还是网点自提,他点击网点自提,输入了自己家附近的网点名称,然后他手机收到一条短信验证码。他拿起手机下楼来到附近的建行网点,将短信展示给一名大堂经理,大堂经理将小明的验证码输入电脑后,按照电脑提示拿出已经申请成功的银行卡,确认客户信息之后交给他。小明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发现网点墙壁上的电子宣传屏幕上滚动着善融商务今天的打折信息,他早就想给妈妈买一部手机了,于是找到手机专区,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查询了手机信息,当看好一部手机准备下单的时候倒吸了口凉气,小明还是学生,每月只有固定的生活费,这部手机的价格对他来说还是有点偏高。客户经理发现了小明的囧态,上前询问小明是否有建行的信用卡,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便开始向他介绍信用卡的分期业务,小明认为自己有能力支付每个月几百块的还款,于是点击下单。想到自己周一至周五都住在学校,就将收货地址选择该网点。

小明妈妈正在陪外婆逛街买衣服,老人的衣服不好买,走了好几家店都没买到。老人有点累了,于是小明妈妈陪她走进街边一家建行网点坐下来休息,然后打开建行APP,寻找附近哪里有合适的商店。大堂经理端来一杯水递给老人,老人忙对小明妈妈说,自己眼睛不好,再柜员机上取工资的时候经常还没操作完时间就到了,幸好有这位大堂经理每次都过来帮忙,才顺利取到钱。大堂经理连声说没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如果有什么困难或者需求可以在建行APP里关注自己,以后直接联系。小明妈妈很感激,拿手机对着大堂经理的胸牌上的二维码一扫,关注了他。大堂经理顺势对小明妈妈说,老人年纪大了,要是没有经济负担的话,可以为她买一份保险,多一份保障。小明妈妈点点头,大堂经理拿出平板,开始详细的介绍几款适合她的保险,小明妈妈刚对一款保险产生了兴趣,突然想起来小明爸爸快下班了,要赶紧回家做饭,于是对客户经理说下次继续了解。大堂经理点了一下这款保险的名称,然后平板上弹出一个二维码,小明妈妈对着二维码一扫,这款保险就自动进入了她建行APP的收藏夹里。一个星期后,大堂经理发讯息过来询问小明妈妈对这款产品了解的怎么样了,小明妈妈说已经在网上自己办理了,而且由于填写的的保障年龄是60岁,现在建行APP的善融商务界面上每天会自动推送一些适合六十岁左右老人用的商品,再也不用满大街寻找了。

小明爸爸今天和几个生意伙伴去打高尔夫,大家约在公司附近的一家建行网点的集合,等他赶过去的时候,有几个好友已经到了,正坐在网点的私人银行室里喝茶聊天,于是小明爸爸愉快的加入了他们的谈话,当得知这次去的高尔夫球场是位于风景区内的高档球场,小明爸爸很惊讶的问是怎么订到场地的,因为这个球场客人常年爆满,所以一般要提前好长时间预约。一位球友得意的掏出自己的建行国际高尔夫白金信用卡,用这张卡可等同于该球场的会员待遇,不仅能优先安排场地,而且每还可以免费参加8次专业高尔夫培训活动,零距离接受名师指点,轻松提高球技。虽然平时也有客户经理向小明爸爸推销建行的信用卡,但是由于他的工资卡是工行,所以为了方便还款,平时只用工行信用卡,不愿意办建行的信用卡,听好友这么一说突然对建行信用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忙问该怎么办理,那位球友打开建行APP,在好友录里找到小明爸爸,将一名客户经理的名片发送过去,介绍说这张建行国际高尔夫白金信用卡是找这位客户经理办理的,你可以直接联系他。

以上三个场景只是互联网时代下,发生在银行网点里的几个小案例而已,我相信,在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的充分应用下,越来越多的金融应用将会和具体的生活场景连接在一起,实现线上金融服务与线下客户需求的有机结合,做到线上线下一体化。越来越多方便快捷和极致的客户体验将出现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将会是建行网点转型的受益者。而建行也会因网点转型而获得更好的口碑和市场地位,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第三篇:互联网时代市场部的营销变革

当年市场部利用传统媒体,电视广告、报纸广告、车体广告、路牌广告等来推广和促销。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利用自媒体来推广,成了市场部的当务之急。

你问问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在看电视?大家都看微博,都在看网络视频了。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每个用户都有微博等社会化媒体,都有很多粉丝。发动用户去传播,把用户变成企业的宣传平台,利用粉丝对他们的信任,这就成了营销的核心。尤其是粉丝量大的意见领袖,将更是企业利用的首要目标。选择这些意见领袖,管理好这些意见领袖,处理好和意见领袖的关系,激励他们为企业做宣传,这将是企业营销的核心能力。

当然还有很多企业,自己搭建互联网平台,比如安踏的网络社区,聚集了安踏的100多万粉丝,在里面分享运动心得,发帖子和评论,安踏还给积分奖励,这个奖励可以用来兑换奖品。你说这100万粉丝,如果安踏用好了,对安踏有多大的价值?当然用好了也是困难的,粉丝们凭什么整天登录安踏的论坛,花时间参与安踏的活动呢?他们为什么不去玩微博和微信呢?

在互联网时代,你有一个观点,他有一个观点,你们两个交换,就有了两个观点,社会财富整体上增长了。人脉就是钱脉呀,人际关系变成了社会资本,和土地、金钱并列,更关键的是,社会资本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不断扩展。假设你公司的微博有10万行业粉丝,你们公司市场部下的10个微博有100万行业粉丝,有价值不?

在互联网时代,知名度就是你拥有的粉丝量或网络搜索量,美誉度就是粉丝对你的好评和差评量,忠诚度就是网上重复购买率。在传统营销里虚无缥缈的三个“度”,在互联网里都被准确地量化了。其实互联网上的粉丝,就是你的客户,营销动作将基于粉丝展开!

面向互联网的市场部搭建,就成了企业的必然选择。市场部要占领行业论坛,要让公司的员工开博客,开微博,微博名字都是“联想张三”之类,假设1万个联想人,都通过微博转发的方式,扩大公司的影响力,是不是很厉害?据说中联地产就是这样干的,每个员工都有“中联地产张三”这样的微博名,微博转发统一的地产信息,不断扩散公司在微博上的影响力。

市场部不要单单会在电视和报纸上打广告,更要会低成本地网络营销,要做到线上和线下联动。比如基于网络的市场调查,网友入世填写调查问卷,得到什么奖品抽奖机会。比如写出促销的预案,让网友先评估一下。比如设立2000人的QQ群,把经销商都聚集在里面,商量下一步的市场举措。比如号召公司的员工人人搞微博,转发公司微博的内容。

第四篇:互联网+粮食时代的变革——粮食云设计思路

摘要/前言

粮食行业作为我国的一大传统行业,目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近年来从国家粮食局到各个省粮食局都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是促进粮食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开展了“国家粮食平台建设”、“省级粮食管理平台建设”和“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等信息化项目,以提高粮食宏观调控精准性、粮食行政管理效率、服务粮食行业和社会大众,掀起了“互联网+粮食”的时代变革。

在“互联网+粮食”时代,如何贴合粮食行业实际需求、建设一套“实用、管用、好用”的应用系统是各级粮食行政管理单位、粮库企业和信息化厂商们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相互论证的首要问题。国家粮食局74号文件提到了目前粮食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发展不平衡,建设不规范,标准不统一”、“可复制性不强,与业务结合不紧密”。另外,各省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僵化的IT架构与业务灵活性需求之间的矛盾”、“单体式孤立系统与业务协同性需求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些问题和矛盾,粮食信息化建设经验,提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即:“自上而下”,以国家标准规范为指引;“自下而上”,紧密贴合用户实际业务需求;以“云计算+微服务”为支撑,实现“软件定义粮食(Software defined grain)。 ”本文将从基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云计算支撑”的粮食云解决方案,从“业务”、“服务”、“应用”三个层面详细介绍粮食云的具体设计思路。

1 业务: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粮食业务活动是一切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信息化建设最基础的作用就是将原来由人来实现的业务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因此,粮食信息系统的设计必须从业务出发,梳理信息化所要覆盖的每一项业务活动,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化与业务的紧密结合、避免“信息化与业务两张皮”的现象。

在梳理业务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从大到小、从宏观业务领域到具体业务活动”的梳理方式。我们将整个粮食业务划分成四大业务领域:战略决策类业务域、粮食管理类业务域、储备作业类业务域及政务支持类业务域;再进一步将每一个大的业务域进行细分,划分业务子域,例如:粮食管理类业务域可细分成调控管理业务子域、储备管理业务子域、监督管理业务子域、财务管理业务子域、行业管理业务子域、质量管理业务子域;业务子域仍然可以进一部细分成具体的业务活动,例如:储备管理业务子域包含了“储备政策制度下发、仓储管理职能、地方储备粮安全、仓储设施的新建、地方储备粮规模计划、地方储备粮轮换计划、仓储设施的维修、仓储安全、中央储备粮资质初审”九项业务活动。

2 服务:完成每项业务的信息化并建立标准

我们梳理出来的每一项业务活动都可以在云平台上固化成一个“服务”,服务的定义了一段业务逻辑完整、业务边界清晰、具备一定通用性、可以再一定业务场景下进行共享使用的最小业务单元。

服务在云平台上实现全生命周期标准化管理:“设计→开发→发布→部署→管理→分析”。

1) 在服务的设计、开发阶段,紧密贴合业务需求,并且参照国家标准规范和地方特色定义业务逻辑、数据标准和接口标准,从粮食云的最底层实现了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并且具备可复制、推广的能力。 2) 在发布、部署阶段,能够快速释放服务能力,支持各应用系统和外部第三方系统(例如:国家平台、各地农发行信息系统等)灵活调用,实现了业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实时共享。

3) 在管理和分析阶段,可以准确的统计每个服务被调用情况;并且,一旦服务对应的业务单元发生变化,此服务可以重新设计、开发,在实现循环优化的同时不影响其他应用系统的正常使用。

3 应用:通过服务拼装快速定制并紧密贴合业务

应用系统中,完整的业务流程可以通过一系列“服务”灵活拼装实现,并保持业务流程的柔性,能够快速响应业务流程变更。例如,“地方储备粮油轮换监管”过程中:粮库提交申请,由储备处核实粮情后下达轮换计划;粮库按轮换计划签订粮食采销合同、完成粮食出入库;接下来,检防所或质检站对轮入的粮食进行取样、化验,若质量合格则轮换任务完成,若质量不合格则由监督检查处展开行政执法监督。

此流程中的每一个业务活动都通过相对应的服务灵活编排、快速实现,并且密切贴合实际业务需求,实现跨单位、跨部门的业务协同。

储备粮油轮换业务流程合格粮库提交轮换申请储备处核实粮情下达轮换计划粮库签订轮换合同粮食出入库检防所验证粮食质量完成轮换任务不合格行政执法监督粮库管理服务粮情监测服务粮油轮换服务计划合同服务出入库服务扦样管理服务质检化验服务行政执法监督服务

小结

在粮食云的设计设计过程中,应从“业务、服务、应用”三个层面展开,结合云计算技术建设贴合业务、标准统

一、互联互通、柔性架构的系统应用。

第五篇:互联网时代学习变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培训心得

通过12月9日、10号在南京工程学院的为期两天的培训,我思潮澎湃心思万千,困扰我很久的一个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也坚定了我在以后教学过程中,逐步循序渐进的使用手机授课的决心。

从9号第一场台北大学朱士雄教授的培训开始,我就深深的被这次的培训内容所吸引。朱教授一上来,就打破了传统的培训惯例,照着ppt满堂灌;他一开始就要求我们扫码签到,扫码参与互动,回答问题,也不公布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去讨论,然后在重新选择;最后在公布整个班级的答题情况。通过几次这样的手机互动,让我直观明晰的认识到用手机上课的优势:快捷、容易营造课堂气氛、增进了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将手机充分用于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很多老师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疑问:如果课堂都让学生是讨论,回答问题了,那么知识如何讲授?难道要学生自学成才?针对这个问题朱教授详细的做了问答,他是通过将课程内容提前录制好把相关的教学资料、ppt和参考资料提前放在网站上,让学生去提前预习,这样就大大的压缩了传统的知识讲授的时间,从而解决了讨论占用时间太长没有时间讲授知识的矛盾。从朱教授的授课中我学到了一个新的移动互联网授课工具——出题优。这是一个相当的app,操作简单,易用,便于老师课堂出题和统计答案。

第二天的课程是王竹立教授讲授的,通过一整天的学习。我深刻的领会到,手机进入课堂已经是大势所趋,正如王教授所说,要么让手机进入课堂,要么让课堂永远成为填鸭教育的场所。如果要实行信息化教学,手机就必须走进课堂。这一点我这之前是没有想到的,之前对于手机一直采取的态度就是堵住源头,从未想到将手机引入课程。

听了王教授一席话绝对胜读十年书。对于智能手机普遍使用的今天,连中小学生都几乎人手一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只是一味的堵,还不想办法去疏导的话,最终只能使得课堂成为形式,成为毫无效果的形式主义。

当今时代,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智能手机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移动网络工具,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一工具为教学服务,利用这一平台更加有效的传递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激发其学习兴趣成为当前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从今

1 以后我一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利用智能手机去传授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它成为课堂教学的利器而非祸害。

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护林员林聘用合同书下一篇:互联网金融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