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期精神分裂症

2022-10-09

第一篇:青少年期精神分裂症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常会出现的症状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常会出现的症状。精神分裂症的问题是很多人比较关注的,因为精神分裂症与传统的疾病不同,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的影响到了我们的正常生活;同时大家患上精神分裂症之后,想要有效的治疗是非常的困难的,很多患者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取得好的治疗效果,每天生活在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中,苦不堪言!

解放军153医院神经外科的专家表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并且精神分裂症的问题严重的影响到了我们社会的安定以及未来的发展,因为精神分裂症的高发人群是青少年,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如果他们的健康受到了威胁这就代表着我国未来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因此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是刻不容缓的。今天请来了郑州解放军153医院神经外科的主治医生,由他为大家介绍一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郑州解放军153医院神经外科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专家告诉我们,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会有不典型性,很多时候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常有变异,比如说周期性呕吐,狂笑,从而经常异乎寻常的性格突然改变等。所以说这些都可做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种特殊表现形式。很多时候精神分裂症还会有周期性:比如说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发作常有较规律的周期性,从而这即每隔一定的周期时间而反复发作。

很多时候易变性,还有就是一些青少年的精神分裂症变换无常,从而经常在不同时期可有不同类型的发作。关于一些不良因素容易诱发,很多时候青少年在不良因素,比如说如发热、生活不规律、或者是暴饮暴食等。的影响下容易发作。这种疾病还会有多样性:比如说即同一个病儿,从而还可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精神分裂症发作。

以上就是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希望通过住专家的介绍大家能够有一定的了解。了解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的重要的,在生活中能够帮助我们尽快的发现疾病的存在,从而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疾病的发展减少它所带来的危害!郑州解放军153医院神经外科是国内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专科医院,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疗法——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领域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攻克了精神分裂症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难关,为广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如果您对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还有什么不了解的,欢迎您咨询我们医院在线的专家!

第二篇: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

文通学院

08法学(2)

杨蓓蓓

学号:330806083

周恩来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也是世界所罕至的伟人,不管世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如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伟人的地位。原因自然多种多样,但是毫无疑问,这与他的精神品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周恩来伟大而又高尚的精神品质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伟大的时代风云造就了周恩来的精神品格。周恩来伟大的精神品格又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前进方向。因此,这种精神品格既是时代特征,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周恩来精神完美的实现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对上负责同对下负责的结合,高度原则性同高度灵活性的结合。

一方面,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世间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无数共产党人高尚精神品格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是对中华名族和世界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阶段性与民族品德精华的高度统一。

周恩来精神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①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精神;②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③酷爱学习,善于学习,学以致用,刻苦好学的精神;④团结同志,广交朋友,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一起做好工作的精神;⑤慎思明辨,反对迷

信盲从,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⑦一心为公,淡薄名利的精神;⑧追求真理,奋斗不止,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些精神是我们当代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在周恩来1914年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论》中写到:“欲筹一生之计划,舍求学其无从,然学而不勤,则又何贯乎?是故求学贵勤,勤则一生之计足矣;从能勤则一国之事定矣。夫人之一生求学,为青年最大之时期。”青少年时期求学一定要勤,这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当代青少年一定要向周总理一样有种刻苦好学精神,同时不能死学,要学以致用,热爱学习。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周恩来精神的核心。他认为,人民是至高无上的,是永生的,他心中时刻装着人民,一事当前先考虑人民的利益,因而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把自己一切无私的奉献给人民,这是周恩来精神品格的核心和真谛。在当代,这种精神成为了我们党的宗旨,秉承着这一精神,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需要更加懂得这一精神内涵,要有着个人利益是小,国家利益为大,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把对人民的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在淡泊名利这一方面,他从少年和青年时代起,就十分看不起那些虽不乏才干和作为,但却内怀功利之心的人。周恩来认为:“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调,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他心中的“名”是清正,神圣的名誉,在他看来,若汲汲于名,犹孜孜牟利,依靠虚张声盗来获取名位即使有了某种功业,也实在是道德的罪人。在当今社会,许多人都是为了功名利益,没有把自己的真才

实干用到实处,用各种手段去追逐,这就是因为缺乏淡泊名利之心,把金钱地位看的太重。古往今来,大凡有大作为的人,最难协调的事情之一,恐怕就是伟大的事业与个人功名利益的关系,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失了足。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需要学习周恩来淡泊名利的精神。

在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这精神领域,周恩来一生都注重实践,倡导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旅日期间的日记中他写道:“我生平最烦急的是平常人立了志向不去实行。”接着就写了他在新的一年的奋斗目标和行事准则:“第一 ,想要比现在还新的思想;第二,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第三,学要学离现在最新的学问,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这也是我们青少年应该学习的重点,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浮躁,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不能墨守成规,不知变通,要敢于独立思考,对各种学说要“深究而悉讨”不能浅尝辄止,人云亦云,敢于有自己的观点,创新思维。

在中华民族的现代史上产生的周恩来这样的伟人和周恩来这样的精神,不是偶然的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唤。我们要从历史上探求这样的规律。学习周恩来精神,这对提高我们青少年素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振兴中华,再创辉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第三篇: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公民道德,民族精神,抗击非典,现代化

摘要: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与相关性。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总结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成果与经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创造性。以现代化为取向,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新一代青少年群体的表现共和国公民的责任感,危机激发了青年一代内在的潜能。他们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坚守在自己工作和学习岗位上,新一代青少年的精神风貌在突发的危机面前得到升华。广大青少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公民道德,弘扬了民族精神。在我们欢呼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对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进行总结,以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

一、对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认识与定位

公民的整体道德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尺度。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形成和培养起来的,又是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发展的。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公民道德是民族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民族精神是公民道德的提炼和升华。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不能割裂。在实践层面,民族精神往往具体体现为公民道德。民族精神既有高度抽象的哲学品格,又经常体现于一些杰出人物的具体行为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全国人民用生动的实践,弘扬、丰富和发展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

二、抗击非典斗争中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认识与定位

面对突发的、大面积的、严重的灾害事件,把责任严肃地放到了每个青年人面前,成为对每个青年人的严峻考验。在这样的氛围中,青年人同时看见自己身上的责任,广大团员青年与全国人民一道无所畏惧,冲锋在前,拼搏奉献,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铸就了一道抗击非典的钢铁长城。抗击非典的战场已经成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最生动、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和实践课堂。“非典”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然而,从教育的角度,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应该看到,在危机时刻所展现的不仅是应对危机的策略和方法,而且留下了众多对价值的坚守,对精神的探求,对灵魂的重新发现.最重要的是,这些都鲜活地呈现在我们周围,不需间接说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对于习惯接受间接经验、间接知识的学生来说该有多么宝贵。他们通过亲身体会懂得了树立生态伦理观和环境道德观的重要性;危机迫使他们和我们显示出平时没有机会显示的对生命的关怀,迫使他们和我们重新审视科学和理性。

“非典”突然之间把我们身体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身体不仅仅是属于我们自己,它还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前提,在那个危机的时刻,关爱自己即是对他人负责,呵护自己的身体其实也是在捍卫人类的尊严。身体被病毒作为突破口的时候,对于身体的发现和关爱恰恰是人文关怀的前提。如今,我们知道,对自己身体负责变成我们社会责任的一个基本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的这样的观念,身体是脆弱的和需要呵护的,在正常时刻必须避免无谓的消耗,要从细节处关怀生命的点点滴滴。从危机中可以发现,关爱自己的身体其实并不是软弱,寻找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社会具有高度的价值。对自己身体负责,也是对家庭、社区和国家负责。我们需要对于更高价值的追求,但关怀生命的责任更是社会健全的保障。如果经此劫难,在学生的思维中能形成对身体关爱的观念,实在是这场危机留给我们宝贵的礼物。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思考。朝气蓬勃的学生们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们正有机会进行千万种选择,作为指导者,教师必须让

学生了解,无论什么专业,都有可能遇到价值的选择,在关键时刻,为了专业的责任甚至不得不牺牲生命。平时的的确是少有这样悲壮的例子,现在,就在身边,在我们眼前,无数人用行动做出了答案。总有一天,课堂中的学生会面临,他们每一个正确的专业选择都关系到荣誉和尊严,每一个谨慎的探究和理智的决定都人命关天,到那时,需要的是不逃避,不鲁莽,会为守住某种底线而苦苦抗争。如果今天的每一个学生到危机之时都能让人们在疑惑中看到希望,在迷茫时感到方向,因为他的存在让生活充满期待,这将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我们培养的合格人才,不就是那些能用理性和科学的精神让我们重建信念、用坚守岗位和尽忠职守来让我们重获平静的人吗?

非典对青少年造成的实际伤害是有限的,但给我们的启示很深刻,是一次对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考验。在校园,由于信息不畅造成一些学生初期的恐慌、失措,是可以理解的。这反映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种缺陷:除了单一的行政系统,各种学生组织基本失去作用,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自助、互助的机会和能力。它显示的是公民素质的薄弱。晏阳初认为公民教育的意义是“养成人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在根本上训练其团结力,以提高其道德生活和团结生活。”因而,公民素质不仅是一种价值,一种意识,而且是一种实际的能力,基于公共心的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青少年应该“结起团体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从而“对于公共幸福,可以养成主动的兴味;对于公共事业,可以养成担负的能力;对于公共是非,可以养成明了的判断”。

三、如何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

1、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创造性。

(1)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性。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去认识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把它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来研究。要善于借鉴和引入诸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信息学、心理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整合科研力量,借鉴成功经验,加大这项工作的科学含量。要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规律,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增强开展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动性、预见性和针对性。

(2)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实践环节可以加强和巩固日常教育的成效。通过实践对提升青少年道德素质和弘扬民族精神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重视实践教育,从具体事情做起,从岗位做起,从小事做起,于点滴中见精神,于日常中见效果。要善于抓住历史契机,寓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于活动中,设计和规划一些能够感染人、凝聚人、鼓舞人的特色活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整体素质。教育和引导青年敢于迎接各种挑战,敢于面对各种风浪,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品格,锻造精神。

(3)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创造性。要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我们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发展的、国际化的眼光认识世界,善于和勇于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

2、 以现代化为取向,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

通过非典之战,多少白衣战士、无名英雄,他们留住了民族文化之根,维护了民族之魂。我们所弘扬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一个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培育的过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及抗非典精神等,构建出一个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的新体系。通过非典之战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的民族心理或民族性格,带有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明显特点,因此,塑造民族精神必须以现代化为取向,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 一是培养理性求实的科学精神。当我们面对突发事件,我们要由相信科学,从而由初期的恐慌转到科学防范。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时,我们必须提高民族的科学精神,要相信我们面对的问题只能靠各种专业的知识来解决,不可能靠喝绿豆汤、靠放鞭炮驱赶。二是培养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现代人应该有强烈的权利意识,但是不应该因此轻视社会责任。这次非典之战中,医务工作者以及普通民众表现出了强烈的公共服务意识,说明全社会的责任意识的重要性。三是营造友爱互助

的团结风尚。要形成一种有机的团结,使我们在面对共同的民族危难时能风雨与共、共度难关。四是锻炼坚毅自信的强势人格。现代化非常注重理性。面对危难的时候,不仅不怕,还要能从内心激发出一种力量去战胜危难,这才是现代化的精神。塑造强势人格,不仅要有浩然之气,还要有一种处变不惊、知难而上的人性的力量。五是树立开阔前瞻的风险意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问题是全球性质的,风险意识可以塑造开放心态,帮助我们随时应对新的危险。六是强化遵规守法的纪律精神。现代化是法治系统,很多问题要用法治来解决。疾病流行以后,一些民工和大学生擅自回家了。对此,用传统的眼光和人情的角度来看也可以理解。但是假如我们有一部紧急状态法,一旦政府宣布处于紧急状态,你所有的行为都要遵循这个法则,而不是谅解,那就是有法可依。从广义上来说,纪律精神和制约精神也是规则意识。

3、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在这场抗击非典斗争中的表现是令人欣慰的,尽管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们也恐慌过,迷茫过,但非典的洗礼让他们更坚强了,也更成熟了。抗击非典启示我们,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重视素质教育的意义。非典时期的生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自己负责。个人防护、个人卫生、日常生活的安排和自我克制,这些在平时“并不重要”的问题,一下子成为最重要的能力。无论是父母、学校、社会,还是青少年本人都应从中感悟到,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没有全面素质的基础是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二是提高“抗挫折能力”培育。如何有效应对挫折,并从中获益,是一个人抗挫折能力的体现。尽管这样的挫折并非长期存在,但非典时间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再一次提醒人们,平时太多的顺利和良好的成长保护,也在悄悄地消磨掉人们的耐受能力。三是重视情感教育。被关心的感觉是幸福的。短信中的祝福疏解了高度的紧张,亲人的鼓励和支持、朋友的善意提醒甚至恶作剧式的玩笑,都一起构成了生活的美好。人们关心着,也被关心着。非典时期的生活提醒了我们,情感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核心部分,是珍重自己、关爱他人的基础。

4、加强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做好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需要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善于吸纳新知、勇于进行探索的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因此加强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要教育和引导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少年,充分相信青少年,肯定青少年,相信后人总是要超越前人;用国际化的眼光认识世界,善于和勇于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要不断创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运用网络等高新技术,加强平等互动的双向交流,努力使广大青少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践行者和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广大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贴近社会,贴近青少年,关注现实,不断实现理论研究的新突破。

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事情。要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做好做实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以现代化为取向,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切实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

第四篇: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大讨论

周恩来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一生个人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有形的东西,没有子女,没有财产,不留骨灰,但他赢得了人民群众广泛、挚烈的爱戴和深切、持久的怀念。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总理用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奋斗,用对党和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真挚的情感,把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格,完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矗立起一座铭刻着中国共产党人光辉形象和浩然正气的丰碑。

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和大力弘扬周恩来精神,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进行,青少年教育问题日益凸显,青少年犯罪的现象时而发生,所以关于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不得不得到我们的重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如果青少年教育问题不解决,那么后果将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周恩来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人,那么他的身上有哪些是值得青少年学习的呢?现在就开始关于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的大讨论。

周恩来的一生是不断奋斗、不断进取的一生。13岁时,他就庄重地表达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为了追求真理,虽然几经反复,但是却毫不气馁。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因为没有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周恩来的许多经历是我们无法到达的,但他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关于青少年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一种有追求的精神,一个人如果没有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的精神,那他的生活将是枯燥的,没有活力的。或许当我们不断追求时,我们会苦恼、寂寞、不耐烦,但人生如果没有这些磨练,那么你这一生又有什么意义。

青少年时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改造自己。刻苦好学精神也是周恩来精神内涵的内容,周恩来好学、善学、学以致用。现代社会又和那个时代不同,现在是知识的时代,没有知识,虽然不会让你寸步难行,但会让你“生存”不下去。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为什么,还是有许多人有条件学习,但不认真学习呢?那我也只能说,这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

周恩来襟怀博大,广交朋友,善于协作。他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现代社会向一个分工协作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青少年具备这种精神,既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又能团结合作,强调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周恩来鼓励青少年在精神上要有一种气概,即“在千军万马中敢于与人家交往,说服教育人家,向人家学习,团结最广大的人们一道斗争。”这种气概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得平坦些。

社会总的趋势是发展前进的,其中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创新是动力,是生产力,是源泉。社会发展到今天,迷信等腐朽思想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就要我们敢于独立思考,崇尚科学,敢于创新。现代青少年的教育过于侧重应试,许多学校教育学生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为了应试,这就导致了青少年的一些东西的缺失,如创新精神,质疑的精神。学生在中学进行的是一种全封闭的教育,而到了大学,部分人就不适应大学生活,这就让大学的教育受阻,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一些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改革也在进行中,关于青少年教育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学习恩来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坚定理想信念,矢志追求真理。一个人有

了正确的理想信念,才会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才会有明确的奋斗目

标,才能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献身精神,这样的生命才有意义。周恩来在他的旅日日记中写到:“我们必须鼓足勇气,去面对那些小困难。否则这些小困难就会扩大成大的困难。贯穿在他漫长一生中的是牺牲精神,这种精神使他更加光荣,出类拔萃!”对我们现代青少年来说,牺牲精神或许离我们还不是很近,但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责任将越来越重,承担的越多,牺牲的就越多。

青少年教育的中心在哪儿?在家庭?学校?社会?我认为还是在青少年

自身。恩来精神需要我们学习,记住。但并不适合任何人。事物总是辩证的,一切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外部力量能作用的只有引导,引导青少年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只有从思想上想去改变自己,这样才是有效的。

新时代有新的挑战。新的时代赋予我们当代青少年神圣而艰巨的使命

——复兴中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为肩负这样的使命而感到自豪,同时也该感到责任的重大。周总理曾教导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地增加知识储备,扩宽视野,将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策献力。“面壁十年图破壁,难图蹈海亦英雄”,周总理的伟大抱负与报效祖国的志向如今依然令我们肃然起敬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大学生,我们长在日益强大的祖国庇护中,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图强,不立志报国,不为伟大祖国的腾飞而努力呢?

总之,关于青少年教育问题,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自己想去改变自己,自己想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生活在周总理的家乡,时刻记住总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相信幸福的未来就在伸出手的那一瞬间。

第五篇: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加强青少年艰苦奋斗教育

诸镇康

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总书记说: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个“为荣”“为耻”, 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八荣八耻”不仅提炼了传统荣辱观的精华,而且注入了深邃的时代内涵,树起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标杆。

联想2002年12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强调指出:“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总书记对艰苦奋斗的思想一直延续发展. 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与节约型社会,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一年。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弘扬艰苦奋斗的论述,对当代青少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核。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古人的格言,都反映出中华民族是一个艰苦奋斗的民族。从神话传说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到历史上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等故事,无不折射出艰苦奋斗的光芒。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艰苦奋斗的精神作用。我们党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发扬者。艰苦奋斗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历来为我们党所继承、坚持、发扬和践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这些激励着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中,无不闪耀着艰苦奋斗精神的光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践典范。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这次,胡锦涛总书记又再次号召全党大力弘扬艰苦奋斗作风,语重心长,寓意深刻。

艰苦奋斗在新时期具有了新的内涵。今天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大力倡导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在思想上保持高昂饱满的斗志和拼搏进取的精神,为远大理想奋斗不息;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勤学苦练,努力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在工作中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在抢险救灾中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勇猛顽强,一往无前;在改革开放中解放思想,敢闯敢干,艰苦创业,争创佳绩等等。这些都是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在新时期的延续和发展,也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艰苦奋斗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都永远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过时,而是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神财富。其永恒的意义表现在:在物质匮乏、环境艰苦的条件下,它能使人保持一种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志,去战胜一切困难,达到理想的目标;在物质丰富、生活富裕、条件优越时,它能使人保持勤劳节俭之风,不沉醉于物质享受、不奢侈腐化,从而继续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时代赋予艰苦奋斗的新内涵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思想上要锐意进取;二是在学习上要永不满足;三是在工作上要不断创新;四是在生活上要朴实无华。要顺应时代要求,实践艰苦奋斗精神。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确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观念群,比如效益观念、质量观念、创新观念和大局观念、发展观念等,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不断进取拼搏;要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高科技知识,用新知识武装头脑,拓宽视野。

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意味着我们将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严峻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创业之基,兴业之本。

看现状,我们正建设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既要打破旧体制的障碍,建立健全新的体制、机制、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方式和社会秩序,又要继续解决一些农村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和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还要朝着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宏伟战略目标迈进。越是在艰难的创业时期,就越要求人们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今年党中央强调建设新农村作为工作重点,温家宝总理在全球扶贫大会上说得好:“现在,全国农村仍然有近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城镇有2000多万人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还有6000多万残疾人需要帮助。中国消除贫困的问题相当艰巨,还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 要使全国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广大居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任务相当艰巨。我们正在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部分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难,出现了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全国城镇还有上千万企业职工和居民生活依然困苦。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

看世界,尽管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尤其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第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比较落后。在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的过程中,艰苦奋斗精神仍然是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法宝。任何畏缩、懈怠和盲目乐观,都会使我们丧失机遇,延误中华民族的复兴。第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和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说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那么,精神支柱则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因此,铸造强大精神支柱本身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国家综合竞争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艰苦奋斗恰恰是我们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撑。第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不会改变。他们极力输出其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我进行意识形态的较量。因此,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铸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决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事关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看未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经济快速发展使得资源需求迅猛增长同国内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在增产的同时不注重节约,那么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就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增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对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并不是要人们一成不变地再恢复到过去的生活方式上去,而是强调用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艰苦奋斗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事业,做出大贡献的人,无不是踏着一条艰苦努力、积极拼搏的道路走向成功的。 (一)艰苦奋斗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

我国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撰写上自黄帝、下至汉武3000多年的历史,付出了毕生精力与心血,写成了《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革命导师马克思为探求无产阶级革命的真理,用了40年的时间阅读了1500种书籍,最后留下了宏篇巨著《资本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为青少年成才提供了更为优越的环境,这是青少年成才的良好时机。但是,如果离开了自己的艰苦奋斗、努力进取,青少年就难以成才、成好才。青少年求学是成才道路的新起点,而要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没有艰苦奋斗是不行的。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中国也有一句古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青少年必须拿出刻苦钻研精神,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坚韧毅力,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能。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需要老老实实下功夫的过程,谁害怕下功夫,抱有侥幸心理,幻想走捷径甚至“一步登天”,企图不学而求知,其结果“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当然,学习要讲究方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懂得,任何好的方法都是要以勤奋刻苦为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成功=艰苦的劳动十正确的方法十少说空话。没有勤奋刻苦、奋发向上的精神,方法再好也将难以成功。 (二)艰苦奋斗是磨练意志的重要途径

意志和毅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精神和素质。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曾经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只有意志坚强,才能经受考验,方能战胜人生的挫折坎坷。然而,坚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风风雨雨的严峻也不是在“温室”里培育出来的,它是在不断的磨练中产生的,是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锻造出来的。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特别重视以艰苦奋斗精神来磨练自己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他认为,“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一日暴而十日寒”。作为跨世纪的青少年一代,应当以历史上的仁人志士、革命前辈为榜样,自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训练、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有意识地磨练自己,锻造自己,把自己锻炼成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

(三)艰苦奋斗是乐观向上的精神支柱

毛主席曾经语重心长地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无论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都不会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被艰苦所吓倒,而总是能够看到希望,看到光明,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古语说:“患在不为,不患其难”。人生道路不平坦,关键在两条:一是坚定信念,二是艰苦奋斗。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虽临“难”也能乐而“为”之,因为人们可以在艰苦奋斗中形成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道德、顽强的意志以及智慧和才能;有了这种理想、信念和意志,就等于有了坚强的精神支柱,就可以时刻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正是这种坚强的精神支柱,才使我们的事业从艰难走向辉煌,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所以,青年人要自觉地发扬这种精神,在艰苦奋斗的伟大实践中,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

(四)、艰苦奋斗是拒腐防变的根本保证

艰苦奋斗不仅是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重要因素,也是青少年一代抵制腐朽思想文化侵蚀,过好“权力、金钱、女色”关,经受“酒绿灯红”的考验,保持政治本色的根本保证。艰苦奋斗是抵御“糖衣炮弹”的有效“防腐剂”。古人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个历史规律和社会真理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不艰苦创业,人们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上,坐享其成,满脑子是金钱万能,成天想贪图享乐,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毫无希望的,是没有不走向衰落和垮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艰苦奋斗作风不仅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而且关系着青少年一代的政治生命。翻开中外历史,这种事例并不少见:古罗马军团曾经四处征战,成为欧亚大陆最为强大的军队,但后来却因为骄奢淫逸而致使战斗力丧失殆尽,由此引发了古罗马帝国的四分五裂。素以能征善战著称的满清女真“八旗兵”,在短短几十年内不仅完成了我国东北地区的统一,而且迅速挥师入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强盛的封建帝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子弟”逐渐放松了日常军事训练、战备值勤而终日沉湎于轻歌曼舞、锦衣玉食之中,最终走向堕落,成为纨绔、低能的同义语

四、新时期青少年如何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几点思考

(一)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需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有着强烈耻感意识的民族。孟子“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朱熹解释道:“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 也。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从耻 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项羽;从耻为亡国 奴的文天祥,到拒绝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无数可歌可泣 的事迹,无数铮铮傲骨的人物,都源自中国文化的耻感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个“为荣”“为耻”,这一概括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八荣八耻”不是在讲大道理,而是讲最基本的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道理。我们要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的谈话精神,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明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牛玉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时代精神的号角响彻我们的社会,拥有这样的精神,我们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利。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进德修业,这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要求。目前,我们正站在实现“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起点。当此之时,一定要从时代发展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激发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崇高精神追求,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道德教育应该坚持怎样的原则,采用怎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内化到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青少年的人格结构之中呢?,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三近”原则。首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贴近青少年生活。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也是生活的。当前道德教育很大的一个弊病是“空”,脱离青少年的生活世界,空洞、枯燥、缺乏生活气息。脱离了青少年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的荣辱观教育,必须贴近青少年的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其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接近青少年个体。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涵养化育个体的德性。道德教育只有成为个体的自我需要,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和青少年的个体经验相接近,融入到孩子青少年的个体生命成长中去,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呵护人”。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还要亲近青少年心灵。道德文化建设在本质上是精神的和心灵的活动。道德教育只有触动心灵,引发感动,引领精神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教育。缺乏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板起面孔说教,机械地传授知识,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 (二)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青少年要严以律己,从我做起。

当前,由于诸多原因使青少年艰苦奋斗精神比较薄弱。从学生家庭方面看,当前中小学生特别是城镇儿童,家庭人口模式一般为“六比一式”,即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采取不同方式共同培养一个孩子。因而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长对自己的标准是“勤俭持家”,但对子女娇生惯养,不顾自己经济能否承受,也不管孩子是否真的需要,在生活上盲目攀比、溺爱。从学生自己看,他们不能进行日常生活的自理,并反映到学习上动手能力差,害怕困难,缺乏自信、自主、自强的精神,学习怕吃苦,不合群,不善于正常交往,自私、娇气,生活上无计划,缺乏创造力和适应能力,过分依赖父母和现有的物质条件,不能在挫折环境下、在困难环境中生活。从学校教育来看,语文、数学、外语是硬指标,而测量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等思想方面的项目则为软指标,不易量化、测评,因而往往别忽略掉。从当代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面临的挑战看,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走向社会择业难,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极大重视。

作为一名跨世纪的青少年一代,熟知艰苦奋斗的意义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仅仅停留在认识上还远远不够,必须把这种意识化为自觉行为,在训练、工作、学习、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积极付诸实践。总的说来,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必须着重做好以下三点:1.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我们青少年一代仍然是创业者,奋斗者,而不是享乐者,不能坐等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早在1980年初,邓小平就把“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具备的四个前提之一,要求全党全国对艰苦创业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青少年一代就要舍得吃大苦、耐大劳、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全面提高职业素质,要有很强的敬业思想,无私奉献。在本职工作中创造出一流业绩。如果斗志衰退,意志颓废,贪图享受,那么,建设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将难以成功。 2. 保持勤学苦练的干劲。建设四个现代化,创造辉煌人生,没有科学文化知识是不行的。要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就必须努力学习。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要想把理论真正学懂弄通,指导实践,离不开刻苦精神和顽强毅力。学习要不断创新。做学问要善于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头脑,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不断推动自己进步的现实动力,增强自身的学习力。创新是成事之道。蒲松龄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二百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干越甲可吞吴”。成功永远属于那些不畏艰险、不畏挫折和失败的人。因此,作为跨世纪的青少年一代,都应在学习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勤学苦练劲头,抓住点滴时间,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刻苦钻研现代科技、专业技能。只要我们付出辛勤的劳动,就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3. 养成勤俭节约的作风。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必须保持勤俭节约、朴素大方的生活作风。生活上朴素节俭是劳动人民的美德,需要提倡和发扬“节约一分钱、一粒米、一度电、一滴水”的精神,需要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养成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有利于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精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国内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思想,不可避免地渗透进来,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和腐蚀青少年一代,因为丢掉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有的人一味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沉湎于酒色之中;有的不顾自身经济条件,热衷于高消费,讲排场、摆阔气;还有的因为过分贪图享受,无钱满足就偷盗抢劫,最终沦为人民的罪人。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生活上的朴素节俭,绝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因为人的思想的蜕变,往往是从生活上的贪图享乐开始的。古人“俭以养德,奢必失志”讲的就是“节俭”的重要性;革命老人徐特立“俭朴的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的人生格言,说的则是“俭”与“德”的关系,这些都是总结千百年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 (三)培养青少年艰苦朴素精神是全社会的责任。

首先要充分发挥各级干部的示范作用。党和国家的干部既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践者,又是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播者。此外,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传播艰苦奋斗精神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是职责所在。当前,各级干部在实践艰苦奋斗精神上尤其要示范三种作风。一要保持开拓进取的思想作风。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要有敢闯敢干的负责精神,看准了就大胆地干,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努力探索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发展新路子,在开拓进取中力争有所建树。二要保持扎实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群众第

一、基层至上”的观念,坚持知实情、办实事、求实效。三要保持朴实的生活作风。自觉做到不挥霍浪费,不追求奢华,不铺张浪费;经费支出都要精打细算,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能不花的钱坚决不花。事事处处为青少年树立艰苦奋斗的榜样,倡导艰苦奋斗的良好社会氛围。

其次社会、学校、家庭应有计划有系统地对青少年开展素质教育,突出艰苦朴素、艰苦奋斗教育,并且要保持一致性,尽量创造环境让学生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加强对他们的舆论导向,加强有关课程的设置和检测,加强青少年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学校为学生家长创造有关条件,指导家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让孩子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让孩子知道家长的辛苦,让孩子参与家庭开支,从而使孩子在思想上认识到不劳而获是不行的,大肆挥霍不劳而获的钱财更是可耻的,使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要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要尊重家长,要养成艰苦朴素的好习惯。艰苦奋斗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如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组织青年学生到艰苦地区、落后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访贫问苦的活动,进行科技文化服务,参加抢险救灾,以及对失学儿童和贫困大学生献一份爱心等都是艰苦奋斗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这些教育方法,可以使青少年看到我们取得的成功和存在的差距,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困难,了解祖国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从而自觉继承、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再次正确把握宣传导向,努力克服片面性。要把实现宏伟蓝图与需要人们为之付出艰苦卓绝努力的教育相结合。要把倡导艰苦奋斗同改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强调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仅不矛盾,而且恰恰是为了让人民群众通过艰苦奋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要教育导向正确认识和分清正常的改善物质文化生活与追求声色逸乐、挥霍浪费的界限。既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又要抵制享乐主义等不良影响,在自觉养成厉行节约、勤俭朴素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适度消费,而不是脱离自己的经济条件,盲目追求高消费、讲排场、摆阔气。既要提倡艰苦朴素、勤俭创业精神,又要千方百计地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要大力宣传艰苦奋斗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以榜样示范、道德规范引导青少年,形成艰苦奋斗的好风气。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气概;“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献身国防科技,甘当无名英雄”的思想境界;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援藏干部孔繁森“鞠躬尽瘁为人民,雪域高原显忠魂”的赤诚之心;给水部队李国安“草原沙漠寻甘泉,人民心中树丰碑”的高尚情操;邯郸钢铁公司刘汉章“模拟市场降成本,精打细算增效益”的锐意进取;海尔集团张瑞敏“改革创新闯市场,追求卓越比高强”的匠心胆识;村支部书记王廷江“带领群众共致富,造福于民无所图”的无私品德;下水管道工徐虎“脏了我一个,干净千万家”的宽广胸怀;售票员李素丽“全心全意为乘客,热情服务送爱心”的工作态度;抗洪军民团结一致,舍生忘死保卫家园的伟大抗洪精神;党的好干部郑培民“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埋头苦干、扎实工作的行为准则,这些都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充分体现。只有把艰苦奋斗教育始终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思想建设来抓,并与相应的法制并举,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才能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生根、开花、结果,代代相传。

(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要与时俱进。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也要通过与时俱进的创造性活动加以保持和发扬。一方面,艰苦奋斗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历史阶段上具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和要求,新的社会实践必然给人们的认识和观念带来新的变化,新的时代也自然赋予艰苦奋斗精神以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一方面,坚持艰苦奋斗要克服简单化和模式化的做法,防止把有些问题简单地同过去类比,防止把艰苦奋斗与固守贫穷、自甘落后等同起来,防止把艰苦奋斗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对立起来。提倡艰苦奋斗不是抑制人们正当的物质追求和生活消费,而是倡导一种严于律己的精神境界,倡导一种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倡导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提倡艰苦奋斗,不是让大家去当苦行僧,都去吃糠咽菜,而是要牢记“成由勤俭败由奢”,反对奢靡、挥霍之风,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一方面,要将艰苦奋斗精神熔铸在创业实践中。艰苦奋斗精神只有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要在创业实践中,将艰苦奋斗精神与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勇于开拓,善于创新,讲实效、办实事,始终不渝地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十分的重要。具有了这种艰苦奋斗精神,就意味着具备了一种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坚韧斗志;一种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一种不怕牺牲、忘我奉献、不懈追求的坚强毅力;一种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务实作风;一种常怀忧患、居安思危的清醒态度;一种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高尚情操。为此青少年要做到“四个牢记”,即要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党的庄严使命,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风险,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要牢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勇于开拓、善于创新,讲实效、办实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享乐主义;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加强自身修养。衷心祝愿青少年朋友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居安思危,永不止步,励精图治,知难而进,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赶考”中,向人民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班主任教育工作下一篇: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