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未来发展方向

2023-01-23

第一篇:改革开放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未来改革税收方向

税负概念,眼下存在诸多混淆之处,这妨碍了国人对于税收和税制的深入认识。

实际上,谈税负问题,起码有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含义。宏观税负,指一国的税负总水平,通常以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的税收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例来表示。微观税负,则是单个纳税人的实际税负,由于存在税负转嫁,这里是指最终实际纳税人的负担,而不是名义纳税人。

不同国家之间宏观税负的比较,本来不该有太多争议。但由于我国与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不同,有不少“以费代税”和其他政府收入形式存在,因此真实的、广义的宏观税负,要远高于狭义统计口径的宏观税负。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在讨论宏观税负时经常发生理解的偏差。

如果就狭义宏观税负的国际横向比较来看,按照税收收入/GDP的口径,目前我国在20%左右,在全球来看并不高。但政府的全口径收入,还应包括如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还有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这些都加起来,广义宏观税负就相对比较高了。据2010年的数据计算,全口径广义税负略高于30%。由于数据统计难以准确反映各级政府全部财政性收入,也有人估计这一比重已达40%左右,这在国际上应算是较高的宏观税负水平了。

无论如何,谈论宏观税负,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税负本身的高低,而在于几方面因素:一是能否真正规范预算之外的各类收费,尤其是乱收费;二是在财政支出安排中能否更直接用之于民,如宏观税负较高的国家,往往也是高福利国家,包括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在内的福利性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大多在50%以上,因此纳税人的怨言相对较少,我国目前这几项支出加起来大约只有30%左右;三是有没有真正减少不合理的支出与财政资金浪费,这里不仅是消费性支出,而且也有投资性支出的效率问题。

宏观税负和微观税负是不同角度的概念,纳税人更多直接感受的是微观税负。如果一个纳税人在狭义的宏观税负不高的情况下,却感受到较大痛苦和不满,无非有几方面原因。或者是过去税收征管的弹性较大,有时可以人为地调节税收进度、实际执行税率等,正是近年来征管力度有所加强,使更多人感受到痛苦;或者是纳税人被征收了非税收入,这些政府性收入相对不透明,但又切实地从纳税人手里被政府部门收走,因此也容易产生不满;或者是财政支出的后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财政收入与支出在微观层面上的有效关联,纳税人没有感受到太多税收收入被最终用到个人身上;或者存在部分主体的偷税漏税,征税出现了“鞭打快牛”的现象,从而即使宏观税负不变,也可能使纳税人的平均税负上升。

另外,还有可能是预算不够透明,或者政府财务报告不完善,即使有些福利性支出已有所提高,多数人还是未能看明白财政收入的来源和流向;我国以流转税为主的体系中存在更多税负转嫁,而由于市场竞争机制在很多领域还不完善,因此税负往往会被转嫁给市场弱势群体,这又增强了这部分人群的税负痛感;不得不承认,我国部分税种的负担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如购车承担的税费。如果让更多纳税人参与到政府预算过程中,直接影响和决定税收征收和财政资金使用的过程,则纳税人的痛苦感将会大大减少。

上述所列问题,笔者以为,凸显出的正是我国财政改革的方向。

税收是决定政府与企业、个人经济关系的基础,是为市场经济法治的出发点。

为此,税收制度合理性的基础首先是税收法治,而税收法治则始于税收立法。

因此,推动税收立法权的统一,实现税法制度的统一,减少行政性因素干扰,才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选择。其次,反思基本税收原则。长期以来,在税收效率与公平这对永恒的矛盾之前,我们遵循的一直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问题是效率又分为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前者是少花钱、多收税,后者是通过税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前者曾是我们最重要的原则,而后者则是转型的目标,这一点甚至比公平更加重要。其三,调整税制改革思路。如果说1994年税改旨在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利益分配,那么迫切需要的第二轮税改则应解决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税收利益分配。应该说,坚持“初次分配放权让利,二次分配重视人本”的思路,才符合改革最初的大方向。其四,事权决定财权的思路值得商榷,也就是政府是否该承担过多的经济建设事务值得讨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是没有答案的问题,但可以肯定,向任何一方偏离都会带来过犹不及的负面影响。

总之,税收直接关系到现代法制社会的基础,正如古老的英国谚语所言,只有真正实现纳税人至上,才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第二篇: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作者:王红星 (****洛阳市委党校,河南 洛阳 471003)

发布时间: 2008-10-7 摘要: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不断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也是我国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30年里,民营经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已经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今后发展既面临重大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民营经济;发展历程;未来展望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入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民营的关键决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作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方面,民营经济的发展始终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相连的,既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也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动力。

一、中国民营经济30年发展历程回顾

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国民经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不断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民营经济起步于个体经济,成长于私营经济,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国民营经济30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8年-1992年。民营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力量,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性时期,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鼓励和支持劳动者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力的补充,时代在发展,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内的城乡个体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私营经济也是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力的补充。1988年4月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于私营经济的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确定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同年6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管理条例》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目标,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营补充多种经营成份长期共同存在。

第二个阶段,1992年-2002年。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补充作用,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呈快车道,真正的融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的阶段,并明确的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上的这一突破,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制度的保障,注入了强力的动力。

第三个阶段,2002年至今个体经营户以及平等经济,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历史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明确的提出,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我毫不动摇的鼓励和推动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放缓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市场竞争中,相互的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平等保护人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革除体制障碍促进科技私营经济的发展,2004年全国人大十一届二中全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目前,党和国家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正在基本地形成,不断地完善。进入新世纪以来,民营经济在中国的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2007年我国共有私营企业515万户,个体工商户2741.5万户,私营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61%,成为数量最多的企业之一。私营企业注册资本93873元比2002年增加了69117元,增长279%,个体工商户之间数额为7350.7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3568.7亿元,增长94%,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利润从2002年的490亿元增加2007年的4000亿元,五年增长了7倍,年均增长52%。

二、中国民营经济的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表明,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是经济增长方面。民营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重要的力量,目前国有控股经济之外的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65%,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45%,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整个面目是70-80%来源于民营经济;二是在就业方面,民营经济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的渠道,其就业量占全国非农就业的80%的左右,至2007年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亿多,实际的从业人员接近2亿人;三是在自主创业方面,近几年来我国自主创新的70%,国内发明专利的65%和新产品的80%来自于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85%以上是民营经济。我国民营经济企业目前已经有在53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民营企业占70%以上;四是税收方面,民营经济逐步的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的来源,2007年私营企业税收总额4775亿元,增长高于全国5.1个百分点,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为95.6%,个体户税收总额1484.2亿元,在对外贸易方面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生力军。2007年全国私营企业为3476亿元,高于全国增长的45.8%,占全国进出口比重的15.8%,其中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的27.6%。

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分析民营企业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的力量,数百家国家级、数千家省级的龙头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他们已经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100多万家乡镇企业绝大多数也是民营企业,他们是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主力军,在增加居民财富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家庭收入增加重要的原因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06年底全国2441万家募集资金2.7万,涉及家庭人口8000余万人,全国有510万家私营企业,民营企业投资1357万人,涉及家庭人口4000万人,再加上民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有许多人家庭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让更多的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和收入。

在重点社会公益方面,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发展社会供应慈善事业的重要的发展目标。2007年参与中国光彩事业的有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捐赠总额累计为1180亿。

三、中国民营经济的未来展望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已经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今后发展既面临重大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说前30年的中国民营经济处于第一次创业阶段,解决的是发展的问题,依靠主要是改革开放正确的推动,今后的中国民营经济进入第二次创业的阶段,解决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依靠的必然是科学发展观。当前民营经济的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的特点,主要是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同时民营企业平均生存期较短,企业基础设施较低,人才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更加的趋于完善,同时市场的问题、融资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还存在民营经济今后发展诸多的困惑。民营经济一般起步于家族企业体制灵活,管理成本低,同时许多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真正的建立,股权结构没有完善,所有权、经营权尚未分离。法人治理结构不够规范,决策和风险提高。

对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要清醒全面地认识到,首先是发展的问题,没有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这些新问题、新矛盾,由于发展带来的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困惑,成长中的烦恼。其次这是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世界经济史表明在一个国家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然产生资源紧缺,生产成本上升,传统产业中环境保护的保护限制,新兴产业中的科技附加值少的低端产品淘汰的现象。表面是产业转移的国际性区域性经济性的发展,最后强调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时要把我国的生产落后搞上来,也不是要脱离实际,仅仅求成,而是坚持把它作为进行决策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个重要的战略思想,为了落实这个发展观,制定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把握世界发展的新规律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民营企业要把企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以世界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眼光来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着力的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观念,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观的挑战和机遇,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观的道路。

一是坚持发展不动摇,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和重大的战略表明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七大以非公有制经济提出新的要求,为了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都在积极的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引导国务院关于努力支持引导私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真正的落到实处。充分的表明党和政府积极致力于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现在的观点是每次国家宏观调控都把民营经济发挥到实体。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阻碍了民营经济,科学发展观解决的是全局的实践的发展,在国家发展观集体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不是不要民营经济,而是让民营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关闭以铲除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努力走科技含量高、资源环境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发展道路,要解决同时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怎么样发展问题实践证明在发展困难时期,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动力最强。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同时也是社会的企业观,因此企业不能把利润最大化作为发展,而要把经济利润和社会责任和统一作为发展的根本追求,机遇产品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大部分企业增加社会财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大善,既要讲小善,我们也要讲大善大善和小善要统一起来,而大善与小善的统一点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要求牢固树立内部员工共享的观念,通过建设全体员工认同个性,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发展的凝聚力,通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培养吸引各类人才。通过实施有关劳动法主动员工培训,落实社会保障等方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维护广大员工的合法权益,最终通过促进企业发展建立工资增长正常机制,努力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落实发展。

三要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技术开发体系,改善企业装备差、工艺落后,研发价值高,节能好,效益显著的民营新特产,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最终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增强技术竞争的优势,不断的开拓新的市场空间,针对发展资源短缺的问题要开发和推广解决替代、循环利用、治理污染的先进使用技术,建设科学和能源资源体系,提高能源资源的有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应。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积极的引进。适合企业开放高效的管理模式,建立规范的管理结构,使内部管理不断的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提高运营效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邵伟生.民营经济30年回顾[J].人民论坛.2008-01-15.

[2]党的十二大报告[R].十三大报告[R].十四大报告[R].十五大报告[R].十六大报告[R].十七大报告[R].

第三篇: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现状及未来发展展望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现状及未来发展展望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中国走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光辉历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粮食行业完成了从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粮食企业在改革中不断壮大,粮食购销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及安全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历史过程,让我们心潮澎湃;展望粮食企业以及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未来,让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

一、粮食流通体制的形成与演变

(一)粮食统购统销体制的建立及成就。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后,从1953年起,国家正式进入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从事非农工作的人口以及工业加工用粮等对商品粮的需求日益增长,虽然1952年粮食产量达到3278亿斤,比1949年增长了44.8%,但是人均占有粮食水平仍然处于很低水平,特别是从旧中国长期处于饥饿和半饥饿状态,过着糠菜半年粮生活中走过来占总人口80%农民,在逐步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需要消费更多的粮食。这便是国家承担的社会粮食供应量越来越大,中国粮食的产需矛盾加大,同时,由于当时粮食自由市场存在,社会上一些粮食投机商利用尖锐的粮食产需矛盾,与国营粮食部门争夺市场,抢购粮食,有的甚至拦路抢购粮食,国家粮食计划无法完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许多地方出现抢购现象。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中央于1953年10月16日作出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其主要内容是:

1、对农村余粮户实行粮食统购政策;

2、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口实行统销政策;

3、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实行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的政策;

4、实行在中央统一管理下,由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的粮食管理政策。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1953年当年睢宁县收购粮食2918.5万公斤,有力地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发展。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建立的成果主要表现在:

1、缓和了粮食产需矛盾;

2、保证了社会各方面正常的粮食需要;

3、保证了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

4、促进了资本主义粮食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计划经济时期粮食流通体制历史性演变。国家粮食统购统销体制的建立后在实施过程中经过了数次的调整与变革,1955年8月,实行“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1958年,粮食收购取消三定,实行大购大销,所产粮食全部收购,再按需返销;1959年到1961年睢宁粮食大幅度减产,收不抵支,出现奇缺。1965年粮食实行征购“一定五年不变”的政策,1971年改为“一定五年”的政策,同时规定在完成订购的基础上加价30%,1979年国家再调高订购价的基础上,超购价格在新订购价的基础上调高50%,1983年后粮食征购实行包干制,以村委会为基础,包产包销。1985年,粮食取消了统购统销,改为合同订购,真正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从此拉开序幕。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由于继续对粮食仍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国有粮食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粮食购销政策对粮食进行独家垄断经营,即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经营粮食发生的亏损,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

1985年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多渠道经营粮食的局面逐步形成,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已经确定。

二、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

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一)1985至1992年——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体制

1985年,根据粮食总量收支平衡有余的新形势,为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国务院决定粮食流通体制实行“双轨制”,即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合同定购以外的粮食,由市场调节供求,实行议购议销。在“双轨制”推动下,国有粮食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开展多种经营,既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又搞活了粮食流通,促进了国有粮食企业较快发展。同时,职工人数也发生了膨胀式的增长,全县粮食职工在1956年工资改革时315人,到1979

年二十多年间才增加到899人,而从1980年到1986年短短六年时间增加了1000余人,达到1706人。全国国有粮食职工在1986年的总数也达到了252.5万人。

在实行“双轨制”过程中,为了逐步把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分开,鼓励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调动企业和职工经营积极性,各地从实际出发,探索了许多改革模式和经验,其主要做法是:对政策性粮食实行统一经营,亏损集中管理,将粮食政策性亏损同企业正常经营盈亏划分开来,使基层国有粮食企业卸掉长期亏损的包袱,强化企业内部考核,增强职工勤俭节约、增收节支的责任感,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1992年至2001年——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1992年,为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国家对粮食统购统销进行了改革,即放开粮食销售价格和销售市场,对粮食流通环节的补贴改为对消费者的直接补贴,国有粮食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对过有粮食购销企业来讲叫做“基本断奶”。

1994年,为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财政补贴作用,保证政策性收购资金不被商业性经营业务所占用,粮食部门实行“两条线运行”改革,即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分开,建立两条线运行机制。国有粮食企业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实行财务分开、核算分开。通过分开核算,严格划分政策性业务费用和商业性业务费用,防止互相挤占也就是讲的“彻底断奶”。

1998年,针对当时粮食流通体制仍然存在政企不分,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粗放、富余人员较多,同时又挤占挪用粮食收购资金,形成大量经营亏损和财务挂账,增加国家财政负担等问题,国家实行了以“四分开一完善”为重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即实行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重点推进了“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在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重点是实行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主营业务与附营业务分开以及富余职工下岗分流。

(三)2001年至今——按照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要求,全面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

2001年,国务院决定在八个粮食主销区省份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1〕28号)。随后,原国家计委、国家粮食局等八部门又下发了《关于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计综合〔2002〕677号),江苏省在2002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苏政办〔2002〕5号)文件,江苏省国有粮食企业的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才正式拉开序幕,对企业的三老问题,真正开始处理,睢宁县国有粮食企业共裁减职工3709人,历史财务负担得到进一步剥离,但是,按照文件要求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各地进展不一。对全国总的来讲这一段时间解决了一下几个重点问题:一是粮食主销区省(市)在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历史包袱的基础上,加快企业战略性改组,合理调整企业布局和结构。二是粮食主产区省(区)把实行政企分开、减员增效和加快企业组织形式创新作为改革重点,积极推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管理体制创新。三是中央和地方储备粮企业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特别是200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决定全面放开粮食收购价格和收购市场,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为了适应改革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五部门下发了《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粮财〔2004〕125号),提出了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妥善解决企业历史包袱,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

2006年,为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和国务院先后下发了《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等六部门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

的意见》(国粮财〔2006〕123号),对继续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更好地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

三、粮食流通体制与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建立、完善、演变与改革,时刻围绕着国家粮食安全这一主题,在建国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潮刚刚兴起的时候,国家粮食安全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时候,国家统购统销政策的的出台,有力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与发展。在上个世纪国际冷战时期,为保证应对全球战略危机,果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战略储备政策,在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储备粮体系的建设,有力保证了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

(一)、在统购统销即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粮食储备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①“甲子粮”目的是为了“应付灾荒和各种意外”。②“506粮”。这是一种以备战为目的的军用粮,属于战略储备。③商品库存,即为了保证城镇居民的口粮供应以及完成粮食计划调拨而由粮食部门建立的储备。商品库存实际上是周转储备,以上三大储备体系虽与现代意义上的粮食储备结构有所不同,但是长期以来,为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1990年,国家建立了粮食专项储备制度,专项储备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中第一次包括了专门用于调节市场供求和平抑年际间粮食波动的后备储备,这标志着中国粮食储备体系朝着现代储备制度迈出了决定性和上步。现阶段除以国家储备外

第四篇:从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_看未来的教师培训

从古至今,教师的职责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方法需要不断更新,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所以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学习理念才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培训学习是改变教师时代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信息时代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道德素养、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思想意识方面更应该有改革创新、勤奋学习、不断探索的学习精神,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古人云:“长到老,学不了”。这充分说明了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坐吃山空”,要不断创收。至于人们所说的“教授级”教师也好,“教育家”也好,如果是只做学问,发表高论,或引经据典,理论与实际脱节,上课学生反应不懂,即便学富五车,我认为也算不上时代的好老师。我非常欣赏的一副广告词是“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所以,我认为新时代的好老师应该是:在工作上是务实的、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在行动上有利于下一代健康快乐与成长,符合社会发展与需要,被大家公认的教师才是新时代的好老师。

能够配得上“教育家”称号的人一定是以教育为自己毕生从事的事业的人。他应该是有爱孩子、爱事业、爱学习的品质的教育爱好者;他还应该是一个不爱名气、不爱金钱的人。

“教授级”中小学教师是一个新名词,我个人认为,教授级中小学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深厚的教育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个人与其他教师合作的能力、独立开发学科课程资源的能力、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必须有较强的教研能力,能在国家级或者省级期刊上能够发表相关论文。此外,他还必须是一位深得学生、家长和同行钦佩的教师。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很多老师方法老套、思想僵化,有一些老师不思进取、固步自封,有一些老师能力有限,不堪教务。这样的老师已经不适合继续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以外,有些学校将不适合教学的老师往后勤总务等岗位安排,引进教师推出机制以后,这样的已经不能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就可以请离教师岗位。

但是,改革需要慢慢来,需要制定好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教师退出机制中必须有相关的考核、考察、测评方案;清理出教师队伍的教师,国家应该给予相关的补偿;对于不同年龄的教师,也应该有不同的考核标准。

树立终身学习 才能与时俱进

由朱玉英 生物发表于2010年05月 26日 星期三 21:57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更新日益加速。面对教育和专业知识的老化,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掌握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社会的发展。

就中学地理学教学来说,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的不断改变、使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行为也要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现在教育知识都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许多问题不是用一个学科知识所能解决或回答的问题,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

由李梅 语文发表于2010年05月 28日 星期五 13:17

我在十余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感悟出:让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因为,教师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热爱学生可以为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铺设良好的感情“通道”,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关心爱护,会更“倾心”于教师,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热爱学生这种态度和行为,本身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陶冶作用。在关系和谐,心理相融,感情相通,乐于相互交往,易于相互沟通的气氛中,师生间不仅相互尊重信任,同时还常常伴随相互学习的行为,教学相长能得明显得体现。爱学生有利于增强学生从事各种学习的动力。他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进步。记得一个周一下午两节课后,学校惯例是要开会。上节课我评讲卷子,现下课铃声已响,可还剩订正卷子这一环节未完成。于是,我打算把学生留下来,但又想到六十多名学生,没有老师在,能管住自己吗?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先把有关事项交代清楚,后用红粉笔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上“老师相信你们能管住自己”这几个字,写完以后我就离开教室开会去了。开完会后,我到教室“视察”情况,教室里的一幕使我惊呆了: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勾勒出这样几个字“我们是班级的主人,老师,请放心,我们的任务已完成”。此时此刻,我感动无语,多可爱的一群孩子呀!他们天真的眼睛里盼望得更多的是老师对他们的信任。

我马上在工作本上记下“信任是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润滑剂”。

另外,教师爱学生有利于创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状态,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认知、记忆活动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和愉快的心境相伴随,能够有力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何创造一个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人们把视觉首先投向师生关系方面。因为良好的学习氛围离不开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这其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如何是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关键因素,教师态度和蔼可亲、善于鼓励、言行经常体现出对于学生的尊重和关心,进而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学生的情绪就会轻松愉快,有个良好的学习心境。

如何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呢?一句话,就是教师要爱学生!

做一只燃烧的蜡烛

由韦微风 英语发表于2010年05月 27日 星期四 20:43

教师是一支燃烧的蜡烛,烛光迎来日出,闪光而平凡的蜡烛,照亮了人生的道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怎样才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呢?我认为首先要爱孩子,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始终勇往直前。作为老师,应该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应该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鼓励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赢得学生的尊敬。再次,能设计适合学生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的教学方案,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校外学习资源。另外,要积极与学生、家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也就是要具备多方面的素养。这样也许称不上教育家,但一定能成功。虽然这种要求离教育家还是要有很大的差距,但我认为首先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有经验教师→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外语教育家。我们要为这一目标而努力。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注重反思、善于总结、善于比较;刻苦学习,虚心求教,提升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争取专家的知道和帮助;不唯书,不唯上,敢于质疑,挑战权威。另外,要加强对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语言发生论、儿童语言教育学、外语课程论、外语教学论等书籍的学习和了解。加强对小学外语教育的思考与研究 以旧带新,知识迁移,加强外语专业功底的修炼:尤其是英语口语能力、英语阅读能力、英语语言与文化、英语语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意方面。学会运用多种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领悟情;要加强语言功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 我上学期有幸到贵阳听过一堂英语优质课,省级骨干教师。她上的这堂课是三年级的《Animals》。从她的这一堂里,完完全全把一个“教授级”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真实再现出来了。课堂一开始,她先和学生亲密接触,然后和学生交流:“你喜欢什么小动物?为什么?你能学学它们怎么叫的吗?”“老师很喜欢小兔了,哪个小朋友能用动作来表示一下?完毕后,又用儿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兴趣高涨的时候,用幻灯片出示自制课件《Animals》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动物并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语言优势,把学生带入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把内容掌握好了,还发挥得淋漓尽致。听完她的课,我不由得感叹:这果真是专家上的课!在她的课堂里,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情意素养贯穿始终,真是名副其实!作为教师,没有显赫一时,没有流芳百世;有的只是年复一年默默地耕耘。我愿做一只燃烧的蜡烛, 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终身学习,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读案例有感

由王 瑾 语文发表于2010年05月 30日 星期日 16:49 我们都知道,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肩负着为国家的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尤其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 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我们心中的好老师呢?不同角色的人,对好教师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有的人认为志存高远的教师是好教师,淡泊名利的教师是好教师,奋发进取的教师是好教师,勇于创新的教师是好教师,有的人认为严谨笃学的教师是好教师,刻苦钻研的教师是好教师,关爱学生的教师是好教师,爱岗敬业的教师是好教师。其实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好教师在他们的说法中有共同的品质,那就是热心、思考、自信。

以上这些观点我都赞同。下面我也来浅谈一下我的观点。 由自己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深感作为一个教师,榜样在教师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一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就如我们常讲到的,一个热心、善于思考、充满自信的教师,必能带动他的学生也拥有这样的品质,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成就你与你的学生的成功!相反的,一个对人对事十分冷漠的教师,一个不精于钻研业务的教师,一个没有自信心的教师,又怎能让自己的学生走向成功?榜样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因而作为教师更应注重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一名好教师,就是一座丰碑,一种榜样!无声的“身教”更胜于有声的“言教”,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的几十双、几百双眼睛盯着教师,谁也没有像教师这样受到严格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身教”,为人师表,给学生以示范。

最后我想说的是:榜样是最好的老师!

第五篇:展望未来——改革开放30多年之感想

伟大的变革,需要伟大的思想作为先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那些新旧观念的交锋,无疑成为天幕上一道划破长空的闪电,照亮了一个时代„„

回望那一年,那次“改变中国命运”的会议,相信每个国人都有着同样的感受——是感慨,更是感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改革开放的基调,如同春风一般吹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

中国是封建闭塞的国家,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统治时期,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各种封建保守都是很难改变的。改革开放这个创想的提出,给沉闷的中国带来不一样的发展风貌。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到2006年已经达到21万多亿,增长了57.5倍,到2007年则是24.66万亿元。中国外汇储备去年底达1.5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而在1978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5亿美元。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GDP平均增长9.7%,而世界经济同期只有3%左右的增长。现在中国的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都排在第一位;我们的载人航天飞机已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工程也正在顺利进行,等等,这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 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30年前,我们买东西要凭票,生活用品的出售都有限制,更不用说会买到外国商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迈进。改革开放30年,生活上的巨大变化,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2007年和1978年比,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7元提高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7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以后,二者平均每年都增长7%。而同时,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6.3%,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下降到43%,这都充分说明了我们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2006年1月1日起,党和国家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又取消了在中国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农业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也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改革开放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中国在这30年的发展中是一枝独秀。其他国家也曾有过快速发展,可能是5年、10年,甚至是15年,但像中国这样持续30年以这么高的增长率发展是没有的。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家,排名已从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现在的第4位,排在我们前面的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其中德国与我们挨得非常近。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也在算,如果中国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到2050年的时候,将要超过美国。 经济是和政治、军事联系在一起的,弱国在世界上是没有地位的,弱国是没有外交的。国家强了,说话就有人听,国家弱了,就没有话语权。普京就曾说过,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30年的改革发展,伴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西方发达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中国,我们在世界政治舞台的话语权也更强了。比如,由西方发达国家召集的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和问题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要求吸收中国参加,就证明了我国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已经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回眸过去,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国富民强;展望未来,我们坚信祖国会更加强大,人民会更加安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钢构公司安全生产制度下一篇:改革开放四次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