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产业投资分析论文

2022-05-0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银发产业投资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创新,上市公司和PE联合投资设立产业并购基金的合作投资模式逐渐被诸多上市公司采纳使用。在上市公司设立或参与投资产业并购基金后,而产业并购基金在报表中如何处理成为了实务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

银发产业投资分析论文 篇1:

老年市场:6000亿“蛋糕”缘何遭冷遇

市场供应难以应对旺盛需求

现年70岁的哈尔滨市民黄桂馥告诉记者“几年前我老伴得了脑血栓后遗症,走路很吃力,我一直想给他买一个稳当点的拐棍,可是走遍了大大小小的商店,就是没有一个中意的。我常想在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患这病的人不少,都需要稳当、轻巧、易折叠的拐棍,咋就引不起商家的注意呢?”

来自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5亿,每年还以3.3%的速度增加。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消费产业已经应运而生。今年,我国老年用品市场的年消费能力已经达到了6000亿元。由于该产业商机无限、前景看好,被业界冠以“银发经济”和“朝阳产业”。

哈尔滨市老龄委有关人士说,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满足老年人需要的产业涵盖了很多领域,如老年教育、老年医疗保健、老年旅游、老年家政服务、社会化养老、老年玩具、老年服装服饰等。

多年从事老年产业研究的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罗盛希说,与旺盛的市场需求和老年人的消费愿望相比,商家的行动显得相当滞后。在他们眼中,老年人都有抑制消费的心理,赚老年人的钱很难,老年产品和服务获利微薄,因此出现市场供应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的局面。

老年产业缺乏实力资本拉动

为何一个公认的潜力巨大的市场,却叫好不叫座,企业的投资兴趣不高呢?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老年产业投资巨大,获利周期长。在哈尔滨开办“夕阳红养老公寓”的张静经理说,以前认为养老公寓应该获利大,因此她们投资30万元建设了公寓,现在入住的老人仅为容量的一半。“即使住一个老人,你也得将吃喝拉撒一切配套设施建全,利润空间却很小,现在收支刚刚相抵。要想获利得入住满员以后,不但获利周期长,还占用相当多的流动资金。”

二是部分热门产业遭遇信任危机。北京一家老年保健品公司的经理介绍说,他们现在做老年保健品,但市场开拓异常艰难,因为某些企业把保健品广告做得很离谱,吹嘘得比药品还神,大多还拉上三五个老年人搞“现身说法”,使本来前景看好的老年保健品市场陷入了失信的怪圈,打算进入的企业也打了退堂鼓。

三是部分企业缺乏投资的战略眼光。罗盛希教授说:“我和其他老年人一样,经常在三亚度过冬天,每到那时,都租不到价格合理、服务配套的公寓。面对这样庞大的消费群体,却很少有具备实力的商家在那里开发平价老年公寓。随着听力、视力、活动能力的下降,老人对老花镜、助听器等用品的需求非常旺盛,但我国少有专门的企业开展研发和生产,原因不外乎研发周期长、短期获利的可能性小。”

赵宝华说,开发老年产业市场,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老年市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老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老年人专用产品和服务开发不够。如果国内企业不积极参与投资,我国的老年产品市场只能拱手让给国外的实力资本去开发。

“银发经济”需政策扶持

在投资老年用品产业上,部分人士建议企业应走多元化策略。长期从事老年保健品销售的广州佛山市一贸易公司总经理陈德云说,老年用品产业刚刚兴起,投资的机会很多。这就需要企业有多元化发展战略,不能一味依靠老年用品产业获得“立竿见影”的效益,要有其他产业利润反哺,经过三至五年的市场培育和产品的使用,培养客户群,扩大销售获得利润。

黑龙江省一生产老年助听器的企业负责人也表示,在产业兴起阶段,关键要找准市场的切入点和产品定位,以前他们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现在已扩展到10余种,基本满足老年听力障碍者的需求,产品种类的增加也为企业打开了市场销路。

“老年市场不能靠政府投入拉动,但政府有责任为企业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谈到企业开发老年市场障碍时,罗盛希教授认为,落实必要的政策支持可以吸引企业投资老年产业的积极性。

一些从事老年产业研究的专业人士建议,政府部门要以切实的政策积极引导企业投资,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或集资兴建老年服务机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尤其是对一些利润较小的老年用品产业给予扶持。

作者:颜秉光

银发产业投资分析论文 篇2:

浅谈并购基金的账务处理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创新,上市公司和PE联合投资设立产业并购基金的合作投资模式逐渐被诸多上市公司采纳使用。在上市公司设立或参与投资产业并购基金后,而产业并购基金在报表中如何处理成为了实务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在实务处理中,产业并购基金如何进行初始会计处理、后续投资收益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合并报表中如何处理等,其结果都将对上市公司报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主要对目前并购基金的普遍组织形式进行梳理,并以绿康生化为案例,并对其会计处理依据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该投资模式账务处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并购基金、政策现状、账务处理

自2011年上市公司和PE联合投资设立产业并购基金的合作模式兴起,在该模式对PE及上市公司提高股权退出安全性、降低募资难度、消除并购前期风险、提高杠杆资金使用效率等各方面优势的情况下,该模式被纷纷效仿。不过近年来,随着IPO常态化,市场对上市公司外延式并购也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但随着2019年证监会发布新规,尤其在当前PE机构面临募集资金困难等情况下,“PE+上市公司”模式重回大众视野,被认为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仅2020年1月,向外公告在参与产业并购基金的上市公司就有天奇股份、天神娱乐、绿康生化、协鑫能科、ST南糖、雪浪环境、全新好七家。

1并购基金目前的政策现状

上市公司及PE在并购产业基金的组织前,必须要考虑到该模式目前涉及的各种政策:

一是,2019年10月18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2019年修正)中“第九条 鼓励依法设立的并购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投资机构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二是,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中限制了并购基金的份额分级、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事项。

三是,2014年3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国发【2014】14号)中也鼓励各财资主体通过各种并购基金、投资基金等形式参与兼并重组。

四是,2014年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科学技术部、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发布《关于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扎实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意见》中也鼓励科技上市企业通过并购基金等方式实施兼并重组,拓宽融资渠道。

2目前并购基金目前的普遍组织形式

近两年,上市公司并购基金常见的份额组成方式可以归纳如下:

2.1上市公司及PE公司均作为有限合伙企业的有限合伙人

由上市公司或其全资子公司与PE共同成立有限合伙企业,合伙协议中明确各合伙人的出资金额、出资比例及出资期限,合伙企业由执行事务合伙人作为普通合伙人,上市公司或其全资子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并在合伙企业投资决策委员会委派代表。另聘请投资管理公司作为合伙企业管理人,根据合伙协议约定的收益分配原则进行收益分配。如002868绿康生化由全资子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投资设立产业基金。

2.2 PE机构与上市公司共同成立基金,作为上市公司产业并购整合平台

此模式下,基金投资决策由双方共同参与,如300386飞天诚信,由上市公司出资50%,PE机构募集剩余50%。

2.3有限合伙企业由PE机构出资担任普通合伙人

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出资担任有限合伙人,剩余资金由社会资本认缴。上市公司仅委派人员参与投资决策委员会。如600903贵州燃气与金汇资本共同成立产业并购基金,由金汇资本出资20%作为普通合伙人,上市公司出资25%作为有限合伙人。

3上市公司成立并购产业基金案例——以绿康生化为例

3.1绿康生化子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并购产业基金

2018年2月6日,绿康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该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绿康(平潭)投资有限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4600万元(份额23%)与隆裕弘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10,000万元/份额50%)、福建华兴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5,200万元/份额26%)、张露共同投资设立福建平潭华兴康平医药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并签署基金合伙协议,除执行事务合伙人张露外,其他均为有限合伙人,该基金的管理人为福建省创新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基金将重点投向高成长性的、具备较高投资回报潜力的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大健康项目。

新成立的合伙企业投资决策委员会由5名委员组成。其成员分别由福建省创新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推荐1名人选、福建省创新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团队推荐2名人选,隆裕弘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推荐1名人选、绿康(平潭)投资有限公司推荐1名人选。投资决策委员会形成决议须经投资决策委员会全体委员的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即每次投资决策至少须四名委员表决同意。从绿康生化2018年年报来看,绿康生化以权益法以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核算了对合伙企业福建平潭华兴康平医药产业投资合伙企业的投资。

3.2绿康生化子公司的参股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参与并购产业基金

2018年2月13日,绿康生化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绿康(平潭)投资有限公司(出资24万元/占股12%)与福建省创新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60万元/占股30%)、隆裕弘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60万元/占股30%)、周伟华(出资4万元/占股2%)、黄春昉(出资6万元/占股3%)、孟宪慧(出资6万元/占股3%)、张露(出资34万元/占股17%)、陈菁(出资6万元/占股3%)共同出资200 万元人民币设立“华兴康平医药产业(平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会成员5名,其中綠康平潭推荐董事人选1名。董事会实行一人一票制,公司重大经营决策须经全体董事三分之二以上通过生效(即至少需4名董事通过)。

2019年11月21日,绿康生化发布公告称,绿康生化控股股东上海康怡投资有限公司(投资4,590万元/份额45.9%)及持股5%以上股东富杰(平潭)投资有限公司(投资510万元/份额5.1%)与福建华兴创业投资有限公司(2,400万元/份额24%)、南平市绿色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2,400万元/份额24%)、华兴康平医药产业(平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00万元/份额1%),共同设立福建平潭创新之元宠物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除执行事务合伙人华兴康平医药产业(平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普通合伙人外,其他公司均为有限合伙人。

4针对案例中的会计处理的准则依据

4.1准则中的判断依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八条:“投资方应当在综合考虑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的基础上对是否控制被投资方进行判断。”根据准则,在考虑是否可以达到控制时,要考虑设立目的、做出决策的方式、投资方是否可主导被投资方的活动、投资方可取得的回报、投资方是否有权力影响回报金额、以及投资方与其他方的关系。

除了合并报表的判断之外,单体公司的账务处理则还需要考虑《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中关于长期股权投资计金融资产的相关准则。

4.2关于上市公司子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并购产业基金的情形

根据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中相关因素判断:

(1)福建平潭华兴康平医药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的投资重点就是投向高成长性的、高投资回报潜力的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大健康项目。基于此投资重点,可以推动绿康生化在医药大健康领域的战略布局,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2)从决策方式来看:若从投资委员会的角度分析,绿康生化子公司作为在投资委员会中享有一席的投资方,且其他投资方均不具有关联关系的情况下,绿康生化子公司确有对该合伙企业并不控制但产生重大影响的合理性。但同时要注意到,我们无法从公开信息中获取合伙协议的详细信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考虑合伙协议或其他相关协议中关于决策的详细约定,而不仅仅是从投资委员会的表面席位来考虑投资方在产业基金的决策中享有的权力。

(3)从回报方面来看:除管理人收取的管理费及额外收益的20%外,其他部分在全体合伙人之间依据份额比例进行分配。从现有公开信息来看,该合伙企业亦不存在约定的回报条款,那么绿康生化子公司仅作为有限合伙人承担有限风险。

综合上述信息,绿康生化在其年报中对该笔投资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并采用权益法核算。

4.3关于上市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参与并购产业基金的情形

(1)从上市公司角度考虑。根据华兴康平医药产业(平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股权结构及董事会结构,从其已公开信息判断,上市公司仅作为该投资管理公司的参股方,采用权益法核算计入长期股权投资。但对于并购产业基金的账务处理还需要结合实际,综合判断。

绿康生化曾在公告中表示,成立该并购产业基金的目的是“协助推进绿康生化总体战略,为公司获得潜在的并购机会争取先机”,已经表明该产业基金的成立目的就是为了绿康生化而服务。而绿康生化控股公司、绿康生化持股5%以上股东作为绿康生化的关联方,需要关注该并购产业基金的关于投资决策、收益决策、风险承担、回购条款等综合条款,判断上市公司及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该并购产业基金中享有的权力,综合判断该产业基金的实际控制人。

(2)从投资管理公司角度考虑。投资管理公司作为该并购产业基金的普通合伙人,在实际账务处理中,首先要考虑的是要从合伙协议及其他协议的实质角度出发,判断该合伙人是否是基金的主要责任人及主要决策者;其次要判断该投资管理公司是作为普通合伙人还是仅仅作为执行事务的普通管理者;再次要综合并购产业基金的决策方式、投资委员会成员构成。综合判断投资管理公司在账务处理中是仅作为其他资产还是长期股权投资、是否进行合并。

5结论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或其关联方设立并购基金后实际账务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后,如上市公司是否能够主导并购基金的相关活动,是否承担其带来的相关风险,并是否主导回报方式,综合判断上司公司是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还是计入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或是列入其他资产。

参考文献:

[1]魏倩.产业并购基金所设计的结构化主题合并问题的实务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8):290

[2] 傅献昌.“上市公司+PE”产业基金会计处理问题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4):36-37

[3]鄧世光.并购业绩补偿的会计处理探析[J].中国市场,2019(18):1-5.

作者:莫迪

银发产业投资分析论文 篇3: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 在新经济常态背景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财政支出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发展养老产业将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必然选择。养老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产业调整,缓解就业压力。我国的养老市场规模庞大,并且供不应求,政府高度关注养老产业,为我国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提供了可行性。但是,尽管目前“保险系”“央企系”“房企系”等社会资本已经注入,养老产业仍然存在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足,缺乏专业人才,相关产业整合难度大,国民养老观念落后等问题。因此,我国应尽快完善相关政策以加强引导和扶持的力度,积极调动社会资源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养老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转变养老观念。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养老产业; 老龄化; 产业化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①,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则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峻的国家。民政部发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预测,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因此,人口老龄化不仅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而与人口老龄化相伴而生的是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开始显现,未来将长期面临财政收入增势趋缓、财政支出增大等双重压力。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财政支出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特别是在“未富先老”背景下,单纯的国家福利养老已经难以满足我国老年人群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国际经验表明,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涉及方方面面,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难以独自承担如此艰巨的任务。充分调动市场力量,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未来几年将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新常态下,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应厘清政府养老责任边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产业是为老年人口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特殊产业。发展养老产业是新常态下减轻政府养老财政压力和实现社会养老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1 ]

一、我国发展养老产业的重要意义

在新常态下,发展养老产业既有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养老压力,又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调整、提质增效问题,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

(一)有利于缓解老龄化压力,减轻政府养老负担

从国际社会通行的经验做法和我国过去的实践可以看出,政府从办到管,一手包揽养老事业是一个花费高、效率低、有限的养老资源不能优化配置的老路子。近年来,我国养老财政压力日益严峻。根据财政部2015年5月8日公布的2015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数据显示,剔除财政补贴因素后社保基金收不抵支。2014年,社保基金收入43088.07亿元,支出38463.97亿元,剔除9741.75亿元的财政补贴,社保基金“亏空”5117.65亿元,其中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亏空”3115.33亿元。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养老产业,将有效缓解政府养老压力。一方面,市场竞争的规则必将对养老产业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并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注重经济效益,促进养老产业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养老产业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性质,有利于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养老事业。这两个方面的良性互动,不仅有利于满足差异化的养老需求,而且有利于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政府对养老的财政投入,减轻政府养老负担。

(二)有利于填补市场空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当前,我国高龄化、空巢化、少子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已大量出现。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不管是在思想认识上还是老年服务的供给上,都主要集中在经济赡养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重,人们对老年人的需求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提出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养老思想。与此同时,老年人自身的养老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追求幸福、追求生命质量是当今老年人的共同目标。养老产业的社会化、产业化发展,将为老年人提供丰富而优质的医疗健康、精神产品等产品和服务,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各种消费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养老服务尤其是中高端养老综合服务的需求旺盛。然而,当前我国养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且有限的养老服务大多集中于低端养老市场,占供给总量的80%左右,从而造成中高端养老市场供需的严重不匹配。积极大力发展中高端养老产业,将有效填补市场空白,满足老年群体对高层次养老不断增长的需求。

(三)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养老产业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独立产业,而是依托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派生出来的、特殊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养老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老年用品、餐饮、医疗、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对上下游产业如建筑、水泥、家具、家电、电力、供水等50多个行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在这之中,大多数行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因此,养老产业的发展既是顺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又是我国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和升级,进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

(四)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保民生的根本是确保群众广泛就业。要解决就业问题,就需要创造就业岗位。养老产业涉及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领域,这些行业大多属于第三产业,其单位GDP创造的就业岗位比制造业等产业单位GDP创造的就业岗位高30%。国际养老社区经验表明,养老社区居住人口需要配备各类管理、服务、辅助等各方面工作人员,且其中大部分劳动力并非高端劳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也将对就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促进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老年市场规模就将会超过万亿元人民币,创造上百万、上千万的就业岗位,从而有利于缓解我国就业与再就业压力,尤其是中低端劳动力的就业难问题。

二、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我国养老产业不仅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还酝酿着巨大的商机。银发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和养老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一个新的保持和促进老龄社会繁荣的经济增长点。

(一)政府高度关注养老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养老产业发展日益重视。早在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办公室、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国务院先后于2008年12月、2009年10月出台了《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新《保险法》,鼓励和引导商业机构投资养老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护理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为养老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2011年8月17日通过《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完善老龄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促进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开发。”2013年8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强调要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要在资本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的门槛,为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2015年11月,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指出,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同时,北京、江苏、浙江、辽宁等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信贷、财政等方面给予养老产业发展政策支持,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探索养老产业发展路径。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对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养老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养老市场规模庞大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我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从省份上看,26个省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其中,65岁及以上人数达到10%的省份有6个,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5个;达到7%的省份有26个,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多了13个,而低于7%的仅有5个省份;从人口数上看,有27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超过了百万,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2个,山东、四川、江苏、河南分别位列前四。其中山东老龄人口接近千万,达到942.98万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规模庞大并且不断加速增长的老龄人口,使我国养老形势更加严峻,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养老需求。据测算,我国老年人消费需求规模在2000年为4000亿元人民币,2020年将接近4.3万亿元,到2030年将达13万亿元。[2 ]大规模的养老需求将推动我国养老产业逐步成长为规模巨大、在我国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新兴支柱产业。

(三)养老市场供不应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极大改观,富裕群体正在崛起。据胡润研究院和群邑智库在2013年4月联合发布的《群邑智库·2013胡润财富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除香港、澳门、台湾之外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千万富豪人数已达105万人,比2011年增长3%,其中亿万富豪6.45万人,比2011年增长2%。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带来了国民文化、教育、科技和管理层次的显著提升,在此期间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一大批人正在陆续步入老龄阶段。我国中产阶层和富裕群体的崛起,正为养老产业的发展壮大积累着日益庞大的“客源”。

与庞大的社会需求形成反差的是,我国养老产业的供给存在较大缺口。从总量上看,截至2014年底,我国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577.8万,仅为老年人口总数的2.72%;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27.2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称,2014~2050 年间,预计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约4 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约106 万亿元人民币,而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还不足1000亿元。巨大的养老需求和严重的供给不足,使养老产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从结构上看,目前在全国所有养老机构中,低档标准养老机构占养老机构总数的80%左右,中高档标准养老机构分别占10%左右,未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于中、高档次养老机构的需求日益旺盛,将会使中高档养老机构市场前景更为广阔。

(四)传统养老模式面临挑战

一直以来,家庭养老是我国最基本、最主要的养老方式,社会、政府养老福利事业主要是针对少数无子女赡养的孤寡老人。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长期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催生了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家庭平均规模不断缩小,在社会上普遍出现了“四二一”家庭结构。我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家庭平均规模 “三普”为4.20人, “四普”为3.75人、“五普”为3.22人,“六普”下降为3.10人。同时,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城市人群跨地域异地寻找发展机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剧了我国“空巢家庭”形势。1993年,我国老年空巢家庭所占的比例只有16.7%,2004年上升为25.8%,到2010年底,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则高达38.3%。到2015年底,我国老年空巢家庭率已达50%以上,大中城市高达70%。再加上受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国社会的家庭结构逐步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老龄人口的养老照护逐步向社会转移,对专业化养老机构需求与日俱增,这也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人口快速增长的阶段。老年人口需求的大量增长,必须有产业做支撑。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被誉为“夕阳经济、朝阳产业”的养老产业发展虽然势头良好,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许多企业嗅到先机, “保险系” “央企系”“房企系”等社会资本纷纷投资养老产业。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保险系投资养老产业热情高涨,是养老地产市场的生力军。2010年9月,中国保监会印发《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拓宽了保险资金投资范围,可以投资不动产,为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地产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保险系企业从拍地规划到适老性地产建设,再到开发相应保险产品锁定客户,积极规划布局,在全国掀起了一片养老地产开发与建设的高潮。泰康人寿、合众人寿、中国人寿、平安养老、新华人寿、太平洋、中宏人寿、太平养老等已经成为寿险公司投资养老地产的先行者。此外,幸福人寿、阳光保险等保险机构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养老地产投资。其中,泰康人寿、合众人寿是投资养老社区的先行者。

二是房企系积极进军养老产业。2010年以来,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宏观调控,国内的房地产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更加注重紧随行业调整节奏,尽量超前抢占市场,不断学习发达国家的地产发展经验,一些曾经不被关注的房地产领域也因此逐渐被房地产企业所重视。其中,潜力巨大的我国老年地产市场吸引了地产开发商的极大关注。目前,保利地产、远洋地产、万科、华润置地、首创置业等地产开发商纷纷涉足开发老年地产市场。

三是央企系积极开拓养老产业。以中国石化、中国水电建设集团等 “中字头”国有企业纷纷试水养老地产。2013年4月,中国石化斥资80亿元在四川布局“天府惠泽桃源颐养中心项目”。该项目位于花园镇,总体规划面积2000亩,养老床位1万张以上,打造以“养老”“养生”为核心的系列产品和我国最优秀的养老产业品牌。2013年5月,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房地产有限公司与重庆(楼盘)任之投资公司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强强联手,在重庆璧山投资80亿元,总体规划面积3000亩,2013年下半年开工建设,3年内投入运营,打造全国最大养老地产项目。另外,鲁能集团、中粮集团等大型国企的积极参与,使央企系成为养老产业市场上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二)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极不成熟,与老年消费群体巨大的需求相比,并未形成“链接”。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足

好的政策或者优惠的政策,既能为社会力量投资养老产业提供正确导向,又能吸引社会力量投资于养老产业。养老产业投资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需要政府在土地取得价格、税收政策以及金融支持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优惠。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养老产业的发展进程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是其能够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尽管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认同养老产业必须走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路子,一些地方政府对养老服务机构也出台了税费减免、用地优先、财政补贴等支持性措施,例如,北京市2008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规定,对符合要求的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每张床位给予8000~16000元的一次性建设资金支持。但是,我国目前对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机构缺乏明确的定位,缺乏一套全面系统的战略思路和行业规划,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力度不足。这就导致在养老产业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存在费用征收、银行贷款、财政资金支持等具体规定在实施过程中难以落实,社会、企业、个人兴办养老产业投资审批手续繁杂等问题。优惠政策不落实,投资者在财税、金融、地税、信贷等方面很难得到相应的支持。政策与资金的双重缺位,造成目前养老产业发展后续乏力,使当前老龄市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在规模和结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均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3 ]

2.缺乏养老产业专业人才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养老机构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服务人员缺乏,服务水平比较低,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滞后,难以满足老年人高质量、高层次需求。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2亿,残疾人总体有8000多万,失能老人近4000万,这些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照顾,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3∶1的比例推算,全国养老护理员缺口巨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另外,在我国现有的国办养老机构、民办托老所、以及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式养老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机构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服务人员仅占人员总数的20%左右,具有专业护理技能、医学知识的人员仅占8%左右,而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服务人员占人员总数的65%以上。这样的人员结构严重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所以,现阶段养老产业专业化服务队伍人才极其缺乏,与养老潜在需求相差甚远,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3.相关产业整合难度大

养老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具有投资规模较大、投资周期长、产业链条长的特点,不仅涉及立项开发、运营回收等环节,还涉及地产、医疗、健身、保健、旅游等产业形态的有效整合,确保资金链条的畅通是养老产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虽然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民政部曾制定了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规范,但仅是针对国有养老服务机构而言的。而我国整个养老产业仍缺乏严格、统一的市场规范与行业标准,难以进行有力的行业监管与管理。例如,市场主体中存在一些低端的养老院,这些养老机构大都规模较小、设施简陋、管理水平低下,个别养老机构还存在虐待老人的恶劣现象,使社会养老机构形象较差,大众对机构养老缺乏认同感。另一方面,我国养老市场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发展不够成熟,缺乏对养老产业进行整合的经验。因此,相比股票、基金、债券、黄金和房地产投资,养老产业不仅投资时间长、见效慢,而且产业整合难度较大。

4.国民养老观念比较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儒家传统思想中长期存在着养儿防老、四世同堂的养老观念,这意味着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反哺式”的,而国外则是“接力式”的,即由专业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产品。[4 ]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因子女异地求职造成的老年人“空巢”现象,以及伴随独生子女一代成长形成的“四二一”家庭结构。所以,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家庭构成形式。但是,传统的养老观念在绝大多数人中根深蒂固。在大部分人眼里,把年迈的父母送到养老院去似乎是一种不孝的行为,一种无奈之举。因此,不论是老人还是子女,一般情况下都不会选择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据民政部社会福利社会化调研组对陕西、湖南、广东等9个省区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老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

四、加快发展我国养老产业的对策建议

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为“十三五”时期的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养老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等养老产业发展规范,各地也纷纷实施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产业,但我国现行的养老政策体系仍不够健全和完善,使许多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难以落实到位。为了促进养老产业的健康规范发展,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第一,把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国家扶持行业目录,并针对养老服务产业、社区服务产业、老年护理产业、老年生活用品产业、老年旅游产业等领域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和目标;第二,民政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等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可操作依据,使养老产业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5 ];第三,加快制定老龄产业发展的信贷、投资等支持政策,加大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以及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6 ]。第四,进一步完善老年产品用品质量标准,加强老龄产业市场监督管理。

(二)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实现养老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发展养老产业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协调发挥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既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使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到老龄事业发展中来,做到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同时,要鼓励养老服务产业走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道路,允许、鼓励民间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兴办、企业或机构按市场化要求自主管理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养老服务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走“政府主导、社会支持、企业参与、市场推动”的养老产业发展之路 [7 ]。

(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队伍主要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为主,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导致他们劳动非专业化、非职业化、非标准化。与此同时,由于养老服务业涉及卫生部、民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等多个部门,触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我国至今尚未制定养老服务产业从业标准和资格认证制度。为了提高养老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和行业规范,结合中国国家职业标准,组织开展养老护理人员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规范养老服务市场的发展。其次,按照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领域,统筹部署我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在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开设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等课程,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再次,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工作者队伍,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

(四)建立养老产业政策的社会评估机制

政策社会评估是考量政策执行状况的重要指标,“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8 ]近年来,中央就推动养老产业健康发展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但各地对国家政策执行贯彻力度各有不同,一些地方甚至存在“中央急,地方不急”的现象,致使养老产业供求持续存在缺口较大。因此,我国需要建立养老产业政策的社会评估机制,广泛征求老人、亲属、社会福利机构及媒体等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建议,提高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养老产业政策客观、公正、高效执行,更好推动我国养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做好舆论宣传,加快转变养老观念

受我国传统养老文化的深远影响,当代中国人养老观念中,无论是父辈或是子辈,仍然较青睐有着强烈情感联结的以“养老敬老”为核心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但是,随着家庭结构急速变化,社会流动急剧加速,传统家庭养老的“共居模式”开始发生改变;与此同时,在去计划经济的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的推动下,国家不断强化养老的个人责任。为了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给养老产业予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加大对养老产业和老龄服务业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强社会公众对养老机构、养老产业的认知,提高全社会成员对发展养老产业和老龄服务业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了解和认识;采取一些更贴近老年人实际的宣传、促销方式,帮助老年人获得更多真实有用的信息,引导老年人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以刺激养老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祝向军,董琳.论保险公司和养老服务业的合作与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2]未贞杰,郑跃辉.夕阳人期待朝阳产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2-23(02).

[3]李玲,谢军.现阶段我国发展老龄产业的优势劣势分析[J].经济论坛,2007(13).

[4]郑岩.国外养老产业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J].政策瞭望,2011(7).

[5]陈春,谢至,干旭辉.人口老龄化、产业转型和社会养老的研究分析[J].中国劳动,2015(3).

[6]汤丁.养老产业发展的金融配套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5(12).

[7]常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J].科技智囊,2009(6).

[8]陈振明.公共政策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83.

[责任编辑:李君安]

作者:李连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行为金融投资管理论文下一篇:小额贷款企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