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差别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城乡差别范文

打破城乡差别统筹教育发展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为了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国各地大力倡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学校建设规划、校际对口支援、教师补充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国在总体上解决了“学生有书读”的问题。然而,长期以来,“择校风”、“薄弱校”,城乡间、地区间及学校间教育资源分布差异过大,成为困扰很多地方教育发展的难题。

一、问题与现状

我县的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办学体制、经济、地域等方面的原因,我县优质教育资源大多聚集在城市,城乡教育的差距仍然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校点布局与人口分布、地域不协调 1.校点布局与人口分布、地域不协调

农村中学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校点布局分散,学校规模小,办学成本高,学生少,办学条件和质量较差。 2.区域间和区域内发展不均衡

发展不均衡,主城发展很快,教学质量上升很大;主城周边学校发展相对较差;。

(二)学校硬件设施设备简陋

农村初中校园环境和校舍比较陈旧、不美观、不规范,没有微机房和多功能房。 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建设比较落后:一是运动场地面积不足:操场面积普遍较小。二是 农村初中缺少体育活动基本设施。

器材配置标准不适合新课标要求,实验设备缺少和陈旧 。

(三)学校师资比较失衡

1.部分教师知识老化。教法陈旧、观念落后,较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教师学科配置不齐。有的学校按“师生比”不缺编,但有的学科无教师上课,而由其他学科教师代课,比如峰高中学外语老师严重不够,而数学老师又有多。

3.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不足。每年每个学校支付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的经费,加上骨干教师的差旅费、继续教育资料费、外出听课费、外请专家讲学费等,给学校经费造成较大困难.

二、成因分析

1.造成校点布局与人口分布、地域不协调的原因在于:由于历史的原因,“粗放型”办学思想造成办学规划较差,加之城市发展比农村快,资金投入面向城市是必然,因此,造成农村学校办学困难。同时,随着计划生育孩子减少、部分家长为追求高水平教育而择校,使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无生源,而部分学校容纳不了学生的情形显现出来。现在峰广路修好后,十分钟不到就可以进城,导致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学生都到城里就读。涌入主城学校后给主城学校造成压力。 2.造成区域间和区域内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在于:一是学校自己建设与发展上跟不上时代要求,学校越办越差;二是后期教育投入给学校带来不均衡的因素;三是办学条件限制。如近一年来峰高中学沿着 “构和谐、提质量、扩规模、增效益”的工作思路,教职员工同心同德,辛勤耕耘,导致周边大量学生涌入峰高中学,周边学校生源减小,教室,寝室闲置,而峰高中学校舍不够,宿舍是教室改建而成,条件差;这样又会导致我们已有的好生,家庭条件好的转入重庆,巴川,昌元二中等,形成恶性循环这些都体现出我县办学规划没有合理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3. 学校硬件设施设备简陋的原因:由于我县教育规划滞后,教育投入不足以及学校建设标准没有一个较统一标准原因,导致对学校的投入在好学校常常是锦上添花,差学校往往很难引起领导重视,办学条件也无法得到改善。如县城学校建起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而在偏远的农村中学连计算机都没有。学校基本建设经费紧缺,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厕所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根本无法解决学生上学远,寄宿难的问题。比如,峰高中学都是把仅有的教室改为学生寝室,从而导致大班额十分严重。

4.学校师资比较失衡的原因:城乡教师待遇不均衡,“同工不同酬”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比如峰高中学就存在外语老师大量外流到企业工作或借调到城里。教师培训制度不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不是很到位,影响了大部分教师的在职进修和师资水平提高。因此,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三、建议

(一)管理机制方面

建立城乡统筹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长效机制:这个机制要求教育规划不能滞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以“亡羊补牢”式的发展,结合国家政策、政府规划、人们需求、学校可持续发展,对教育用地地址、用地面积,预备面积大小等做统筹考虑与分析,做出合理规划。这个规划要长期与短期相结合,一年做什么、五年做什么,政府应有备而规划。

(二)具体措施方面

1.建议实行“几校联动”机制

在片区内的一所名校+几所薄弱学校联合评价机制。

措施:一名总校长 (总法人代表)(由教委选派名校长担任),各校再配备相应的副校长、中干,一套方案,统一管理。总法人代表有人事统筹调配的权利,在让名校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较弱学校进行“人力资源”上的指导、帮扶,同时,对薄弱学校进行“人力资源”、“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指导,分期分批对较弱学校的教师调配到名校中观摩学习,跟班教学培训。对出口年级进行统筹资源运用,对几所学校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以名校的名誉动员学生,让学生产生源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措施中,成绩各校分别计算,对原学校的教师和领导也公平,几所学校的编制独立,总法人只是统筹调配,而不改变调配教师原来单位的人事关系、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等各项收入,对名校调配去帮扶的教师适当进行补偿,对贡献突出的教师和校长给予奖励,制定相应的细则。

目标:这样的统筹不仅使名学校得到发展,较弱学校也得到提高,这样才是“统筹”的真正含义,“均衡发展”才能得以真正实现,避免在统筹中重名校,轻弱校的现象,造成新的不均衡现象出现。探索实施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盟”、优质校兼并薄弱校。“扩强扶弱”——让“择校风”有效缓解,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趋于均衡,校际差距明显缩小。

关键:总法人代表的人事统筹权;

总法人代表的评价考核机制;

总法人代表的经费分配权;

2.建立新型的支教制度

以“年级组”为单位的支教团队,形成名师支教团。

措施:对本片区的支教教师也应是“每定一所学校或几所学校”实行“定校支教”,每年对受援学校的选择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派出的“年级组”型的支教团队对某所学校或某几所学校定点形成年级组的集体指导,帮助一个年级整体提高,带动这个年级组在受援学校中的水平,形成受援学校的“业务骨干年级”,进而这个年级又能对本校的其他年级、其他教师进行培训,形成良性循环。 目标:使派出的教师素质整体提高,提高我片区的整体形象。在支教过程中让受援学校的整个年级整体提高,真正起到支教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教委定制度;

各校派出教师的考核;

教委对派出教师的学科、年级要求;

受援学校的选择。 3.对硬件设施问题

成立专门的校舍维修专项资金,对各校报给的校舍进行评估,把教学用房安全落到实处。对规划内的学校校内环境进行整治,改变学校与发展不相适应的面貌。对体育设施进行整改,修整场地,拆除陈旧且有危险的设施设备,新增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体育器材和运动场地。在解决学校发展的不均衡的问题上,可建立薄弱学校优先拨款制度来进行扶助,将财政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特别是对于农村学校规模小、布点分散、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加以解决。这些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 4.提高标准,打造真正符合现代要求的教师队伍

(1)加强培训。由于我们的教师原来接受的教育比较落后,知识和技能的缺失是十分严重的,生活态度、工作心态和心理方面也部分存在问题。加强对教师的全面培训,从知识、技能、人格、道德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迫在眉睫。但是当前我们的教育培训,存在着培训经费无保障、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方式落后、教师参训积极性不高等系列问题。

(2) 在解决农村师资水平不高的问题上,可建立在县域范围内教师轮岗制度和淘汰制度。按照全县教师需求合理聘用教师,按照学科需要进行统一编组;根据学校的学生数进行编班,按照班数,统一配备教师编组,规定某一组教师在某一所学校的服务年限。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因教师的变化而降低,一是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适应性,二是要逐步淘汰不合格的老师,使师资水平逐步达到“趋同”。

(3)建立专项基金,加大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投资,逐渐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状况,实现义务教育真正的全面普及和免费。其次,需要解决待遇问题,保障教师工资,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教育。

但是,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相对的、动态的、长期的,也不是平均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通过统筹发展,努力实现学校办学条件、教师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的基本均衡,促使所有学校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每一个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服务。

第二篇: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 城乡教育差别亟待解决

南方网讯 12岁的庭婷在5月30日那天,拿到了北京八一中学的录取通知书。在全家人为她欢欣鼓舞的同时,她远在陕西的表姐却正因为考入了一家非重点初中而闷闷不乐。

庭婷不知道怎么去安慰小表姐。她不知道,从此她和小表姐人生会截然不同。在一个12岁孩子的心里,她不知道“教育改变命运”这个命题。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使很多孩子输在了起点上。

5月25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希望能“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这是国家第一次将教育公平用这么正式的方式提出来,意义重大。”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刚认为。

择校是谁的错

庭婷上的八一中学住宿部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三年初中,给学校缴纳的费用是79500元。这几乎是她妈妈两年的全部薪水,庭婷的妈妈表示,为让女儿上个好初中,花多少钱自己都愿意,因为进了八一中学,再上重点高中几乎不成问题。

与北京相同,上海早就取消了重点初中,小学升初中也免试入学,但每年各初中都会暗自公布本校毕业生被重点高中录取的比例。原先是重点初中的学校,被录取比例就是会比非重点高不少。

“初中阶段的教育是一个潜在的瓶颈,初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长期的教育。因为,义务教育的公平还关系到与非义务教育的衔接,所以初中的公平性就非常重要。”丁刚认为。

正因为意识到了初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便都绞尽脑汁地将孩子往师资优良的初中里送。家长们花大价钱交纳择校费、在重点中学所在地买房子、迁户口,导致好学校附近的房价超出该地区平均水平,这些都已司空见惯。

北京师大附属中学学生李不言的妈妈知道这个文件后说,“这不可能实施的。差学校没人想去,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四中,二中,这样的学校,拿好几万块钱还要排队。”

“我们家孩子考初中比我当年考大学压力还大,他在家里学习和睡觉的时候,我们连电话都不敢接。后来他考上了平价的,就是不收费的那种。”她语调中充满了自豪和满足。

就这样,家境富裕或是拥有其他社会资源的孩子向好学校集中,他们获得了比别人更好的受教育条件。虽然表面上大家都是就近入学,但是教育资源并没有实现公平的随机分配。

“择校问题的出现不是家长的错,而是政府资源分配时不合理、不均衡的做法造成的,”丁刚说,“在各个初中水平良莠不齐已是现实的情况下,一刀切地就近入学反而有可能造成新的不公平。”

在这次教育部出台的《意见》中,“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之风”是一个重点。

重点学校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原因。

设立重点学校可以提高培养人才的效率,所以在人才紧缺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诞生了一批国家倾力扶持的重点中学。改革开放初期,政府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加大了对一些学校的支持力度。办重点学校或变相地办重点学校,是基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状况。

“重点学校大多是在政策扶持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政策扶持实际上就是一种资源垄断,本身具有明显的不公正性。所以,取消重点校的意义很大,义务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的公共产品,在资源分配的问题上应该体现出公共性的要求,而公共性在原则上的体现就是要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教育政策法规所博士苏君阳说。

取消重点初中的新问题

“要淡化在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所产生的不公,国家就要通过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形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初中的整体质量。”丁刚说,“让这些重点高中和它们附属的初中脱钩,是现在可以做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

事实上,重点高中和初中部相脱离,早在上海已经开始实施。

在上海,很多重点中学的高中部和初中部脱钩后,初中部出现了分化:一种是变成公办初中,另一种是转制初中。与前者相比,后者的教师待遇较好,原先初中里留下的好老师也比较多。而前者因为数量相对较少且生源都来自电脑派位,所以二者间教学质量渐渐有了差距。

其中,一些公办初中与原重点学校脱钩后甚至没有老师留下。于是,他们干脆直接把牌子“卖”给别的学校来吸引生源,这就叫做“翻牌学校”。

“比如,从1998到1999年间,徐汇区原先的三所普通中学淮中中学、嘉善中学和茶陵中学分别翻牌为三所重点中学南洋模范中学、上海市第二中学和南洋中学的初中部,翻牌之后的师资基本来自原先的学校,性质是公立初中。”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校长告诉记者。

“徐汇区目前的公办初中里最好的是位育初中,因为它是由原先的位育初中部直接改过来的,保持了原有的师资。部分家长目前都想方设法把孩子的户口迁到位育附近,以求能够就近入学。”该校长说。

可见,同样是与重点高中脱钩,但初中的水平却依然高低不均。“虽然名义上没有重点初中和普通初中之分了,而校际间的师资并没有有效流动。”南洋模范中学政教主任张邦浩认为,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取消重点初中从而达到平衡教学资源的做法值得商榷。

当然,取消重点初中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抑制或消减了择校现象的发生。

近年来,由于上海市教育局对公办学校的投入力度加大,公办学校老师的收入有大幅提高,公办学校与转制学校间的差距正在缩小。

另外,后来徐汇区教育局也有一些举措来推行均衡化教育。“比如,包括2000年将沪闵中学更名为徐汇区教育学院附中,2005年委托上师大附中承办龙华中学、凯旋中学并入徐汇中学等,都是教育质量较差的学校合并入较好的学校,以达到平衡各学校教育资源的具体举措。”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党支部书记柴贤璋说。

北京却呈现出另一种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王秀丽老师说,“北京教师的流动方向是从普通学校到重点学校,从丰台、崇文、宣武到朝阳、西城、海淀,而北京市教委没有对这种教师人才流动做什么规定。只要是老师愿意来,学校愿意收就行了。差一点的学校成了为好学校培养教师的摇篮,培养出了有经验的好教师就会飞走。”

消除城乡教育差别刻不容缓

就在城市的学生为了进入一所具备优秀师资的初中而奔走的时候,那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们却在为能获得义务教育的机会而发愁。

现在,上海的民工子弟小学大体分为两种,一是政府特意扶持的“品牌”学校,这类学校设施很好,但是数量很少。只招收民工子弟,不收取借读费,并为成绩优异但家里贫困的孩子减免学杂费。

另一种是由政府监督的,在政府登记、备案。政府对他们的教学条件设定基本的要求,比如要有操场、防火器材等。这类学校多处于城郊结合部,校舍多是废弃的仓库改建,其他设施也很陈旧。

“对于在这样的学校就学的孩子来讲,与城市孩子的差距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做了多年进城务工人员子弟教育志愿者的张轶超认为。

在上海的公立初中开始招收民工子弟的时候,张轶超曾带了三个成绩最好的孩子去考试,他们的英语却只有20多分。

还有一次,他给两个同年级的孩子出同样的英语考题。结果,在公立学校考70分的孩子这次考了100分,而另一个在民工子弟小学的考试中英语拿100分的孩子却只有10分。

他还发现,在一些动手性的考试,比如物理、生物实验、英语听力能依赖硬件教学设备的科目上,城市的孩子拥有很大的优势。

“事实上,民工子弟的孩子都是非常聪明的。在我组织的志愿者里,有一个日本留学生,她给一个民工子弟小学的孩子们上过一个学期的日语课,我当时只是想让孩子们多接触些知识。但是,令我非常震惊的是,在间断了一年之后,那些孩子依然能准确地回忆起当初所学的日语,这一年中,没有任何的复习。”张轶超很感慨。

“从那时起,我就想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他们真的很优秀,浪费了他们的才智实在太可惜了。”张轶超说。

“民工子弟小学的问题事实上也是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影。因为那些进城务工人员也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先进的教育。如果他们家乡的教育和城市相差不大,那进城务工人员子弟的就学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张轶超认为。

丁刚认为,“国家要考虑到当地城市公立学校有没有足够的吸纳能力,因为农民工子弟一般没有能力将孩子送进私立学校,他们只能选择公办的,那这就是国家和政府必须要负起的责任。”

一个都不能少

“义务教育在城市和中东部地区还只是个教育质量差别的问题,但是到了西部却还有巩固率的问题。好多孩子上了学但是又辍学了,根本无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这种情况在农村很严重。”丁刚说,“这其中不公平是大面积的。如这次教育部出台的《意见》中说,要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间的差别。而这里的重点就在于城乡差别,国家应该优先解决农村的基础教育建设。”

教育部在《意见》中强调:“优先解决好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的问题,把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改造城镇薄弱学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对于缩小城乡教育不均衡性发展的问题,湖南省宁乡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文志兵认为,在现阶段不可能完全解决。因为农村义务教育与城市义务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宁乡县的山区,由于计划生育的开展和越来越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其子女带到外地上学,这里农村小学的生源越来越少。一些小学往往只有3到4名教师,两个年级同在一间教室上课。

由于中国的义务教育依赖地方财政,所以,富的地方教育也富,穷的地方教育亦穷。

文志兵认为,农村义务教育遇到的最大困难还是经费不足,财政经费只能解决学校危房建设和教师工资,而没有多余的钱对软件设施进行改造,因此与城市义务教育的差距很难拉平。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研究教育社会学的楚江亭老师也认为,这个政策在短期内不可能实施,因为现在的各个学校的差别是长期形成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差别太大了。“

“其实,早在200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就在思考和研究中国义务教育怎样继续发展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处干部高学贵对记者表示,“现在,9年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基本普及了,所以,继续完善教育过程,让义务教育体现公平,使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平等就成了下一步工作的重心。

第三篇:中美教育的差别

中美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论坛

第二届中美课堂教学对比研究培训班闭幕式总结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为期两天半的中美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论坛第二届中美课堂教学对比研究培训班即将胜利落下帷幕,大家也将满载而归,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深圳实验承翰学校感谢主办方委托我校来承办本次中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对比研究的盛会,感谢各位会议代表对会议期间各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会议期间的报告、观摩课、指导课、对比研讨课、案例解说、专家点评等可谓形式多样、内容详实,郭元祥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分别从转变教学观念、建设发展性课堂标准、总结中美课堂教学的策略等方面等分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走向;米尔特博士的报告通过援引美国校园里的真实案例,阐述了“问题导向学习”在美国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级教师龚海平、蔡宏圣的两节观摩课则体现了传统教学注重知识整体性和双基扎实性的同时,积极吸纳了国外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如前语篇理论),结合了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的优势进行整合教学;毕艳薇老师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课》以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撰写观察报告;深圳实验承翰学校两位教师的数学课、英语课也分别展示了我校“331”课改实验在小学学段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作为本次会议的重头戏,来自美国的弗吉尼亚·卢曼女士则分别上了小学英语、小学数学、小学综合课,向我们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了美国小学课堂教学的精彩和美国教师能力的全面性,教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活动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为学生后续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日益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话题。关于中美基础教育的对比、分析更是方兴未艾、热度不减,深圳实验承翰学校这几年在国际化教育领域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今年10月,本人代表我校参加了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

1 专业委员会组织的“赴美教育领导力培训及学校考察团”,参观了美国的国会、总统府、华盛顿纪念碑、林肯和杰弗逊总统的纪念堂等,重点考察了美国6所大学、7所中小学。在考察期间,我们走进课堂听课、观摩,与学校领导、老师、学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这些活动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感悟和启发:

一、政府停摆,秩序井然

美国是三权分立的国家,其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美国州一级政府与百姓的生活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本次联邦政府的关门事件对民众的影响不是很大。此次美国政府停摆事件从另外一个方面也折射出美国民众健康的心态、良好的教育和美国社会的文明程度。

二、中美两国基础教育的差异

客观地说,中国的教育应该比美国教育落后。有人说就基础教育而言,中国至少比美国落后20年,高等教育至少比美国落后50年。至于真正落后多少,我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据的比较来思考答案:在最新的世界大学排名榜上,排名前10名的学校中,美国占了7个,而中国一所都没有,中国进入前200名的才只有2所大学。美国大学在校学生1600万,其中国际学生约68万,美国大学的绝大部分优质生源来自美国本土的中小学,而且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是美国人。

1. 中、美两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

中国基础教育相对偏重于知识目标的培养与达成,美国基础教育偏重于能力的培养与达成。为达成目标,中国有统一的课程标准、统编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参考资料,统一的考试,统一的答案。而美国的学校不仅没有统编的教材,而且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但各州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内容完全由任课教师决定。 2. 中、美两国课堂教学的差异

差异很多,我只能凭自己的理解提出三点主要差异:一是美国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问精神的培养,二中国教师则更偏重教师的教学程序的设计和主导意识的体现;二是美国教师更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而中国教师更偏重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三是美国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程度很高,中国这方面的整体差距很大。

2 3. 中、美两国学生课外活动的差异

中国学生的课外活动大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家庭作业大多是课堂作业的重复。许多家长还要让孩子参加“奥数”培训班,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畸形发展。

美国学生的课外活动大多是运动和阅读。例如美国小学规定学生每学期要阅读25本课外书。

三、美国大学为美国的基础教育提供了灵活的对接方式和广阔的出路。美国的大学升学渠道有很多的切入点,具有弹性,显得相对灵活。SAT考试可以多次参考,可以最好的成绩申请大学;美国的高中生升学选择的机会多。可以直接申请大学,也可以先读社区大学再读正规大学,可以读一段时间休学工作过几年再回来继续读下去。

四、对美国教育认识的误区。以前总是认为美国学生的学业负担很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很轻。实际上并非如此,教师每天一般要上5节课,通常是跨年级,还要有2节辅导课,要抽时间来提升学历。学生每周都有很多的阅读任务、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要完成,学习负担不必中国孩子轻,只是所负担的任务内容区别较大。

五、中美教育需要互补优势。美国在2009年国际PISA考试中排名靠后,对于暴露出的问题,敢于承认,勇于改革,开始更加重视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同时也将考试成绩和对学校的评估进行挂钩。而中国在国际奥数比赛中频频获奖,而诺贝尔奖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人获奖。对此,我们更应当反思。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过于重视考试,而忽略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的缺乏是我们的教育切肤之痛,必须改变。

六、深圳民办高中学校的特色发展。当前,深圳的民办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入学的学业基础差、知识能力水平低,难以升入国内好大学或考不上大学。面对这一问题,我校提出了以“文化课教育为主体,以留学预备教育和传媒艺体教育为两翼”的综合发展思路。我们这样做就是要为学生寻找合适的出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通过合适的途径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进入了世界排名在前的好大学,他们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且还能使他们成为中国未来的优秀建设者,岂不是利国利民、大快人心的好事?

这次的美国之行,使我更加坚定了我校的一些办学信念与行为,

3 那就是我们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学习借鉴美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大力提升我校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国际化的特色办学方向,即走“中西合璧”的国际化教育特色之路,培养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国际化创新人才。

各位代表,在会议即将结束之际,我想用八个字来总结本次论坛,那就是:亮点纷呈,回味无穷。

最后祝各位领导、专家、会议代表一路顺风,工作顺利,生活顺心!

谢谢大家!

马新礼

2013年12月17日

第四篇:“差别化”成真

《2009年全国土地利用计划(草案)》日前下达各地。作为一项每年都要进行的“常规”工作,今年的《计划(草案)》显得非同寻常。

“差别化”意义非常

在这份经过改革的土地利用计划草案中,一个最为新鲜的词就是“差别化”。 所谓“差别化”,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层面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人口资源状况的差异性等,以及国家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采取不同的计划管理,在分解计划指标的时候充分考虑这些差异性。另一个层面是根据各地土地管理工作的绩效和水平,例如节约集约用地、耕地保护、执法监察等一系列工作的差异性,进行“奖优罚劣”。第一个层面的探索,其实这些年一直在进行,后一个层面的推进,则是科学发展观在计划管理领域的一个实践。

细想起来,这一改革思路的形成,也是土地计划本身的属性决定的。回顾土地利用计划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这一脉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被打破,国民经济计划的领域大大缩小,而土地利用计划却作为鲜有的指令性计划得以保留。我国对土地利用计划实行指令性管理,未取得计划指标,不能批准用地。尤其是2004年将土地作为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之后,计划的强制性、约束性作用凸显,从调控土地利用走向调控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层面。

土地利用计划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地方分解计划指标,从原来的局长办公会,到市长办公会、省长办公会,有的还是常务会来讨论。计划对于落实规划、落实国家调控政策、促进集约节约和耕地保护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这就使得每年下达的计划指标,都会受到各地的高度关注,同时也使得用地计划在土地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也就是说,计划作为实施土地差别化管理的一个基本工具,时机已经成熟。

改革源起“科学发展试点”

事实上,对计划管理进行改革,应该说源于去年初国土资源部党组深入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就是这次活动确定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今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思路。也正是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提出改革计划管理方式,建立用地计划的奖惩机制,发挥计划的导向作用,根据各地在耕地保护、集约用地、土地执法以及计划执行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实行差别化管理。从而改变土地管理管好管坏一个样的局面。

2008年年初,国土资源部领导曾在一份调研报告上作出批示,大意是各地差异大,各个方面新情况、新问题不少,要求抓紧研究土地计划管理的差别政策。在接下来的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中,国土资源部将实行计划管理的差别政策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列入了整改方案。落实这些要求,去年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四件事展开:

一是出台了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办法。要求以计划管理台账和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依,据,开展计划执行情况评估考核,提出计划评估考核结果和指标奖惩建议。土地利用计划“奖优罚劣”的思路初步形成。

二是开展了2007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土地利用计划的台账管理、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同时,对考核情况进行了全国通报。这次考核虽然还处于“尝试”阶段,但却收到了很大效果。其最大的收获是让各地意识到,计划管理正从单一的业务转向土地管理的方方面面。

三是提出了落实差别政策的初步方案。起草了关于实行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的若干意见,总的考虑是从完善计划指标体系,优化计划的指标配置,改进计划的分解方式,落实计划的奖惩措施这四大方面提出了计划差别管理的初步方案。

四是奖惩措施初步得到落实。依据计划考核和补充耕地、节约集约用地、土地执法等工作绩效,全面实施计划指标奖惩。用地计划鼓励先进、惩罚落后的导向作用得以显现。

“深圳会议”为改革奠定基调

2008年年底召开的全国土地利用计划工作座谈会,可以说是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工作的重要转折点。会议选择在中国改革的前沿阵地深圳召开,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次会议浓厚的“改革”意味。

正是这次会议为土地利用计划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基调。会议将主题确定为:以改革的精神,进一步推进土地利用计划工作,争取更大作为。要求各地以改革的眼光来审视计划工作的过去,以改革的思维来谋划计划工作的未来,以改革的勇气来推进各项决策的落实。同时提出了“变分散管理为统一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平均管理为差别管理,变单一管理为复合管理,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的计划改革新思路。传递出变过去单纯的指标管理为服务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发挥计划对整个土地管理统领作用的核心理念。

同样在这次会上,国土资源部规划司负责人向全国各地的规划、计划工作负责人提出“重新认识计划功能”。第一,计划是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规划是管长远、管大局、管总量、管方向的;而计划是管近期、管增量、管速度、管时序的,长远规划要依赖计划来落实,这就要求计划必须与规划衔接。过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划和计划相脱节,两张皮。第二,计划是宏观调控的主要闸门。宏观调控有多种手段,但是落实在生产要素的调控上,一是资金,二是土地。近年来土地利用计划作为土地调控的闸门,在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防止经济由偏热到过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功不可没。同样,在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的新形势下,计划仍然大有可为。第三,计划是制度创新的有力杠杆。在国家相继批准的一批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最近国务院批准的集约节约示范省等一些改革试验中,都能看到计划的影子,计划一定程度上成了改,革试验的发动器。第四,计划是差别管理的基本工具。根据各地耕地保护、集约用地、土地执法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实行土地的差别化管理,是改革的大势所趋。

改革思路逐渐明朗

细读这份《草案》,至少有以下几点引人关注。

一是充分体现了对中央扩大内需决策的贯彻落实。要求各地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的原则,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计划,切实发挥计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确保国家保增长、扩内需目标的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一要优先满足保增长、扩内需建设项目用地需求。积极配合新增中央投资计划,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切实保障列入中央新增投资计划建设项目的用地,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带动经济增长。二要切实保障促进科学发展的建设用地需求。安排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的用地计划,严禁计划指标用于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行业,既保障经济发展,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三要切实加大民生领域建设用地供应力度。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建设用地,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二是体现了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要求适度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并按照新农村建设部署,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安排力度,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住宅建设必要的用地,统筹城乡发展。将农村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计划统一安排,保障农村建设必要的用地。各省(区、市)要合理测算农村建设用地需求,在分解下达市、县土地利用计划时,必须将农村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单列,计划指标安排量不得低于国家下达当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总量的5%。同时要求加强监管,确保农村建设用地指标专项使用。

三是体现了发挥计划对整个土地管理统领作用的理念。要求将所有涉及用途转变的用地,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建设、未利用地开发、围海造地等,纳入计划统一管理。创造条件,逐步将存量土地的使用纳入计划,确保各地批地和用地都严格控制在土地利用计划范围内;进一步完善计划台账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计划安排使用报告制度,计划台账管理要与审批统计、供地统计、变更调查等紧密衔接。

四是体现了差别化管理的改革思路。要求切实做好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建立计划奖惩制度。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计划的导向作用,鼓励依法用地、保护耕地、集约用地,惩罚违法用地和滥用土地;国土资源部将对全国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对超计划批地或超计划用地严重、农用地转用征用后供地率较低、耕地减少幅度较大、违规违法用地严重的,要相应扣减用地计划指标;对计划执行严格、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和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显著的,要相应给予计划指标奖励。

自此,从去年初国土资源部门就频频议论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创新格局基本形成。

第五篇:领导与管理的差别

管理与领导大不同

领导和管理缺一不可。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却无疑是相互联系、互 为补充的。任何将二者分开的做法都可能会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 .华伦〃班尼斯在1989年出版的《领导者该做什么》一书中列出了领导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不同。

管理者从事管理,领导者进行创新。

管理者是“拷贝”,领导者是“原版”。

管理者着重维护,领导者着重发展。

管理者关注系统和结构,领导者关注人。

管理者依靠控制,领导者激发信任。

管理者看眼前,领导者看长远。

管理者问的是“怎样”、“何时”;领导者问的是“什么”、“为何”。管理者关注利润,领导者纵观全局。

管理者模仿,领导者创造。

管理者接受现状,领导者挑战现状。

管理者是标准的好兵,领导者自有主见。

管理者把事情做好,领导者则做正确的事。

面对目标,领导者会更多采取积极的态度;

为了使成员接受解决方案,管理者需要不断地做协调、平衡工作,以便缓解相互冲突的不同观念;领导者则会在工作中营造一种使人兴奋、激动人心的气氛,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成功文章范文下一篇:处理便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