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案

2023-05-08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实践活动教案

******二年级数学

实践活动课:《我长高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本节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6—37页数学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使学生感受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掌握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切实体会数学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3、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在活动中初步渗透统计的思想和统计知识。

【教学设想】《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实践活动。

一、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学习的 关系。

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培强了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受和荣誉感。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合理选取活动素材,向学生提供了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

1 全课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课前律动;课堂开始配以儿童喜欢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进入课堂。第二部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第三部分,活动体验、寓教于乐;这一部分共五个层次;第一层,选取了比较容易的活动,在木条上测量一米的长度,巩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第二层,小组分工合作测量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课桌的长、宽、高这一实际问题,渗透了合作方法;第三层,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测量教室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增强了小组合作意识;第四层,通过测量步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五层,综合性较强,尤其是身高、头围、胸围、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的测量需要一定的技巧;第六层,“生长发育对照”;在学生通过测量知道了自身各部分长度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第四部分,巩固新知、延伸课外;全课小结,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注意了课堂评价: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准备了一些儿童喜欢的精美卡通图片,在教学中及时、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学生活动形式】

以小组形式进行,4人为一小组。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1个皮尺,1个卷尺,一根木条,一张“课桌测量情况记录表”,一张“小小体检表”,2张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律动

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到一个乐园去做游戏,你们高兴吗?(随着音乐的节奏,老师和学生一同带着舞蹈动作跳着进入教室就坐。)

二、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主题图,直观、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

1、启发谈话: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 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米)

2、估测:

1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100厘米) 1米大约有多长?(估测、比划)

3、强调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那谁来说一说,测量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①从0刻度开始量起。②尺子不能打弯。③对准1米刻度作记号。)

三、活动体验寓教于乐

(一)、在木条上测量出1米长的一段

1、各组拿出木条和卷尺,小组合作在木条上量出1米长的一段,并做好记号。

2、学生测量,老师指导。

3、老师验证各组测量情况。

4、评价、奖励。

(二)、测量课桌长、宽、高的长度

(多媒体出示课桌的测量情况记录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有序性。)

1、估测课桌长、宽、高的长度。

(1)根据你刚才实际测量到的1米的长度,请同学们来估测一

下,天天和我们朝夕相处的课桌的长度、宽度、高度分别大约是多少?(结合量出的一米长的木条的长度,估测出学生熟悉的课桌长、宽、高的长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估测能力。) (2)小结:这只是我们估测出的长度,是我们猜想的,怎么样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呢?(要进行实际测量)

2、小组合作,进行实际测量:

(1)小组讨论,组长结合组内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工。 (2)进行实际测量,老师巡回观察指导。

3、汇报、讲评:

(1)各组汇报测量结果(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测量统计结果) (2)比较各组测量结果(各组结果尽不相同,存在误差)。 (3)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4)适时评价。

(5)表彰分工合理、测量细心的小组。

(三)、测量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讲台的宽度、饮水机的高度、黑板到讲台之间的距离:

1、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测量。

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课桌的长度、宽度、高度,你还想测量什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就地取材。如教室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讲台的宽度、饮水机的高度、黑板到讲台之间的距离等;自主选择,自主进行测量活动。)

2、小组测量,老师指导。

3、汇报、讲评:

(1)请各组汇报测量结果。(老师适时奖励)

(2)小结:刚才各组都积极配合,测量出了我们教室一些物体的长度,大家已经掌握了测量方法,学会了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

(四)、测量步长:

(多媒体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了什么叫步长和测量步长的方法以及在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变静态为动态。加之声、光、色并用,引起学生视觉效应,注意力相对集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提出任务:

4 通过以上的测量,知道了教室一些物体的长度,从中掌握了测量方法,你还想测量什么? 生:黑板、腿长、步长等。

师:刚才有同学想测量步长,步长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步长就是我们平时走路时自然走出的一步的长度;也就是从前脚尖到后脚尖之间的距离或从前脚跟到后脚跟之间的距离,简称步长。

(1)启发学生思考: 测量步长时,应注意的问题。 (2)小结:

a、测量时,应该自然的走出一步,不能用力跨步。

b、测量时,应从前脚脚尖量到后脚尖或从前脚跟量到后脚跟。

2、学生测量,老师巡回指导。 要求小组合作测量出每位同学的步长。

3、汇报测量结果。

(五)、模拟体检:

1、激趣:

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各自的步长,掌握了测量方法,请每位小朋友来做一次小医生,进行一次体检,你们愿意吗?

2、出示体检表:

(多媒体课件出示小小体检表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白了将要测 量的项目;简便、快捷、明了。) 小小体检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5 身高

头围

胸围

臂展

(1)认真观察“小小体检表”,都有哪些项目? (2)强调测量各部分应注意的问题。

①测量身高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头不能抬太高,也不能低太下等。)

②测量头围时应该注意什么?(尺子不能量得太下也不能太上,要保持水平。)

③测量胸围时应该注意什么?(不能量得太上也不能太下,如果太下就成腰围了,同时做示范。)

④测量臂长时应该注意什么?(应从左手中指尖量到右手中指尖;尺子不能打弯,同时示范。)

3、学生测量,老师巡回观察指导。

4、各组汇报测量结果,制成统计表。

(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了什么叫步长和测量步长的方法以及在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变静态为动态。加之声、光、色并用,引起学生视觉效应,注意力相对集中,提高教学效果。)

5、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数据特点,总结全班学生身高特征。

6、揭示课题:

(1)把我们今天测量到的身高的数据和学前班时、一年级时的身高做对比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我长高了)

(3)出示课题“我长高了”。

(多媒体课件出示“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学生将此表与自身发育情况进行对比有据可查,很直观,老师操作起来也比较简便。)

(六)、课件出示“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

1、观察对照表中数据,了解自己发育情况。

通过测量,知道了我们自己的身高、头围、胸围,那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呢?老师这里有一张“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 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身高(厘米) 男 生 43—59 48—64 99—133 女 生 42—58 47—63 98—132

2、学生汇报自身发育情况。

3、小结:同学们要想健康成长,应该注意什么?今后要多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不挑食、不偏食,才能使我们的身体变得更棒!

四、巩固新知延伸课外:

1、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实践测量活动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识?

(4)看来,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不少本领,从测量过程中体验到了测量的乐趣,你们开心吗?

2、课外作业:

(多媒体课件出示思考题,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为一点,加深印象,有利于思考。) “在什么测量工具都没有的情况下,要想知道你们家到学校有多远,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你能想出合理的办法吗?怎么测量你家距学校有多远?”(启发学生想出用步测的方法来解决)

第二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作者:刘光瑞 时间:2012-11-19 16:40:08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教学内容 课 题 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讨论记录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周期特征。

〔要领指导〕在初步认识周期现象,能够发现排列规律的基础上,例2解决具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周期特征。这里的“进一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发现——自己在情境中找到摆放(排列)的规律。二是自觉应用——有选择地使用一个周期里的信息,如一共有多少个物体、有几种不同的物体、它们的排列次序、每种物体的个数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要领指导〕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对用除法来解决周期现象中的排列问题这一策略的优越性有了直观的感知,本节课着重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1.把什么看作组?2.有多少组?3.余数是几?表示什么?4.每种物体分别有多少个?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片,有条件也可以使用配套课件。

知识点 :

梳理分析 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用计算的方法确定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一、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

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算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二、试一试

问题: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三、练一练

第1题: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第2题:瓷砖是按照什么规律贴的?35块瓷砖里有多少正方形瓷砖和多少长方形瓷砖?余下的1块是什么图形的瓷砖。

四、综合练习:练习十第4—7题。

洪泽县洪泽湖实验小学 施广梅

内容提要:“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课 目标 内容 形式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校可以开展数学课外小组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开设数学活动课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作用也是全方位的。总的来说,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具体的来说,数学活动课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可以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可以强化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此外,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还可以为一般的数学课的改革提供经验,扩展思路。

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设计呢?笔者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活动目标的制订

数学活动课与一般数学课一样,同样要重视目标的制订,而数学活动课目标的制订,除了要达到全面、明确、系统等基本要求外,我认为数学活动课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完成性与激励性相结合 由于数学活动课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活动有所得,贵在学生的自我领悟。因此,活动预设的目标,有些是绝大部分学生达到的,而有些不可能是绝大部分学生真正达到的活动结果,但教师要激励学生去努力达到它。因此,活动目标必须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既要有一般能“完成”的目标因素,又要有“激励” 的目标因素。

例如,在低年级一堂“拼一拼、数一数”的数学活动课中,我们可以制订出如下的活动目标:

1、结合数图形的个数,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完成性的目标)

2、通过动手操作,形象地看出当两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第二个图形,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并渗透“整体不等于各部分机械叠加的和”的思想;(完成性的目标)

3、通过拼图,培养学生初步的创造精神和审美情趣。(激励性的目标)

(二)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

数学活动课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因此,活动目标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划一的,而有着明显的“弹性”,因此,教师既要适应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制订出统一的活动目标,但又要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如果片面追求统一目标的实施,往往会使部分学生丧失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小学数学活动课既要有显性的效益,又要有隐性的效益,活动目标不能局限于显性的目标上,而更多地应该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愉快身心,激发潜能。单纯追求功利的知识目标往往会压抑学生智慧的火花。造成拔了几个“尖子”,压了一批“苗子”,也很容易把活动课上成一般的数学课。因此,活动课的目标制订必须注重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例如,在“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堂活动课中可以制订出这样的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比如计算马铃薯的体积)并从中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阿基米德称王冠”的故事介绍,使学生受到科学家全身心投入科学发明的精神感染与熏陶。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自主创新的意识。

二、活动内容的选择

一般数学课的教学内容选择比较规范,有相对的稳定性。

而数学活动课内容范围广阔,其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在具体选择时,除了考虑内容的教育性和科学性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趣味性

数学活动要富于童趣,为学生喜闻乐见。因此,活动课内容的选择应在学生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尽可能求新、求奇、求趣。

有些内容本身不具有浓厚的趣味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包装”,以增强趣味性,如“用

3、

6、

4、2四个数及+、-、×、÷或( )等符号,组成五个得数是24的算式”。这一题教师可以设计为“玩扑克抢24点” 的游戏,就充满了奇趣。

(二)拓展性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受一般数学课内容的限制,但两者应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活动内容要从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出发,让学生从活动中加以拓宽。例如结合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教学,让学生在拼拼、摆摆、想想、算算的过程中,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的长度越接近,面积就越大”的规律,从而拓展到“和相等的两个数,它们的差越小积越大”的新知识,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渗透了函数思想。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可以选择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练习,即已知a和b都是大于零的整数,并且a和b的和是100。如果a和b相乘,得到的积最大可以是多少?最小可以是多少?

(三)思考性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但要生动有趣,而且必须富有思考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动”有所乐,学有所得。也就是说活动内容要在生动有趣的前提下能吸引学生自主的思考、探索,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课必须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系列的思维训练。

三、活动形式的选择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形式是由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决定的。数学活动课内容选择的灵活性,决定了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的形式要根据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活动课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多姿多彩。数学活动课的形式包括组织方式与活动方式两方面

(一)组织方式

数学活动课要根据活动的目标和内容,采取相应的、切合实际的组织方式,以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其组织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班级活动。即全班学生都参加的,非小学数学课本规定的普及性的趣味数学活动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2、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即少数对数学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组成的,开展具有提高性的趣味数学活动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活动方式 由于数学活动课打破了一般数学课的封闭模式,呈现出开放型的态势,因此,数学活动课的活动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并在不断的创新之中。结合我的教学经验,主要谈谈以下几种活动方式:

1、游戏与扮演

游戏与扮演是数学活动课的主要活动方式。特别适合于中低年级。

游戏的方式很多,如数学接力赛、猜数游戏、猜数学灯谜、智力游戏等等。日常生活中游戏的方式层出不穷,可以加以改造,移用于数学活动课,突出“玩中学”、“乐中教”的特点。一般地,小组游戏比个人的游戏效果佳,它不仅为小组成员提供了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机会,而且避免了在个人游戏中只有那些能力强的学生始终获胜的问题,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按能力分组,那么大家就都有成功的机会。

扮演是一种实践活动,它让学生担任某一角色,并从事与这一角色相应的活动。如可以让学生扮演顾客与售货员,开展“小小超市”的数学活动等。扮演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增进了情感交流。

2、讨论与交流

讨论与交流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同学间亲密协调,身心愉悦,在和谐的气氛中讨论探索,交流信息,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也可以以班集体为单位,群策群力,融教与学为一体,既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又有利于多向反馈,更好地发展个性。

3、操作与制作

操作与制作是一种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多种器官参与的活动,它体现活动课“做” 中学的特质。

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通过动手操作能将某些规律性的数学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进一步开展思维活动;数学活动课的操作内容很多,如几何图形与形体的拼一拼、搭一搭、剪一剪、叠一叠等。操作是中低年级数学活动课的主要活动方式。

数学活动课的制作不同于一般的劳技制作,要融进学科的的特点。如“制作一个小烟囱”就要用到有关几何形体的数学知识。数学活动制作内容也很多,大体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学具制作,如简单计数器的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的制作等;另一类是生活、文化用品的小制作,如笔筒的制作等。

4、竞赛与表演

竞赛与表演能满足学生好胜与好表现的欲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创造的能力。

竞赛可以是团体(小组)赛,也可以是个人赛;可以是抽签答题,也可以是抢答;可以是书面答题,也可以是口头答题。为了使竞赛能对绝大数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应注意以下两点:

(1)按能力分组竞赛。这样多数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

(2)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争取这次成绩比上次好。

表演,一般要提前通知学生准备。学生表演节目的编排,教师不宜作过多干涉,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的节目形式主要有数学相声、数学魔术、数学谜语、数学诗歌等。

数学活动课的活动方式,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练习与实习作业(如思维训练、社会调查、实际测量等);阅读与讲座(如阅读数学课外书籍和报刊,介绍有关数学家的故事等);设计与编辑(如数学小报、数学墙报的设计和编辑等)„„。一堂活动课一般以一种活动方式为主,多种活动方式交替配合,以激发与保持学生的活动兴趣,提高活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2、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3、丁杭樱,《如何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教学月刊》200

5、2上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全新领域,在新一轮课改中备受关注。实践与综合运用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是数学知识技能的一个重要内容。开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一次全新改变。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还有很多老师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不是十分清晰,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课、兴趣课。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需要新的认识,新的理念。

一、综合运用知识,强调学科联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生活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它强调淡化学科界限,以学生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为学生综合应用学科知识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可以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实践的能力。那么作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它就不仅仅是获取、应用一个知识点,而是知识综合运用的专题性学习。它更强调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与生活间的联系。

比如《我们的试验田》一课中,它运用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知识,还运用了分数等方面的知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使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有机地整合了教学资源。又如《美丽的

花边》这一课,它是在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之后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花边的自主创作。这样就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美术知识,使它和数学学习有机地融和在一起。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都来自学生身边那些真实的生活例子,使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有数学”。

因此,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树立整体意识,强调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整合,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体会数学乐趣,发展创新能力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重在“活动”,它与其他数学课有着明显的差异,更具有自主性和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并能主动地运用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所带来的快乐,并能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比如《生日快乐》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年、月、日”这一单元的相关知识后,学生用谜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生日,让其他同学猜一猜。如“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后第5天”、“我的生日在一年的倒数第10天”、“我的生日在第三季度的第4天”等,最后还进行了全班同学生日的统计工作,“看看哪个月份出生的同学最多,哪些出生在大月,,哪些出生在小月,有没有哪个同学4年才能过上一个生日。”当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再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实践运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创造

能力又常常令老师们惊叹不已。

三、发挥教育作用,培养良好情感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许多课题并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一个数学知识点并加以练习和应用,而是以确定的主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使数学知识更加人性化,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和人文精神。

比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节约能源》,就是以“节约能源”这一主题为主线,组织确定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调查、统计、计算、评比家里的用水、用电情况,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的思想教育。因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注重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应充分利用其中的思想性、教育性,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团结协作、合作交流等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创造使用教材,增强开发意识

在现行的大多数教材中,每册涉及到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量还很少,一般只有2—3节,这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在应用教材的同时,还要根据班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的教学条件,自主地创造性开发适合学生实际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增强课程的开发意识。

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元、角、分的知识后,可以开一个小小的购物活动。让他们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些实用又有意义的东西。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加深对钱币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不乱花零用钱的好习惯。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还可以设计“量一量,算一算”的活动课题。

同时,我们还要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渗透”到每一节数学课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小实践、小综合,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时时锻炼,处处提高,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能力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如学习了《认识几分之几》,就可以开一个短小的生日Party,让学生学习怎样分生日蛋糕。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就可以让学生设计包装礼品盒,算一算要多少包装纸,要多少捆扎绳等等。

总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全新的课程,它不仅改变着学生,同时也改变着我们教师,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创造,让我们一同努力,把我们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变得更加丰富而又多彩。

第四篇: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读书心得

读《小学科学教育》心得体会

朝那中心小学 仇惠娟

赵学漱教授主编的《小学科学教育》前言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当您开始阅读这本书时,人类已经迈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变化难测的世纪,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希望、困惑、机遇、挑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之中。抓住机遇,寻求发展,迎接挑战,适应变化的制胜法宝就是学习-----依靠自己学习、终身学习。„„”这本书我读完了,这句话却时常萦绕在我的耳旁。的确,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应该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要学习和研究什么呢?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当务之急是研究小学教育过程的教法和学法。只有不断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我们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这本书包括科学教育概述、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科学教育的课程、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科学教育评价等内容。其中在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讲了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读了这部分内容我感慨良多。下面针对这部分内容并结合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实践活动的指导和教学,仅就如何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对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以及劳动技能等素质的形成,谈几点认识和感想:

一、创设情境,促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而是要经过长期培养和教育。数学实践活动同其它课堂教学一样是学校教育的渠道之一,也是全面育人的重要阵地,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将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去激励、诱发学生,激发其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进取和创造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得到健康的发展。

1、创设和谐氛围,培养良好的心境和兴趣

数学实践活动的成功与否除了课堂知识结构的合理安外,很大程度是看能否创设和谐的情境,去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其中“数学活动”课的开设,便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形式。如五年级一节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由学生主持开展讲“数学家的故事”活动,课堂上有的可以扮演祖冲之老先生,上台向大家介绍“自己”当年是怎样计算出圆周率的,有的可以扮演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当年是怎样受到老师的启发的。学生肯定情绪高昂、气氛热烈,在搜集整理资料、表演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崇高理想的熏陶,从而有效地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境和兴趣。

2、引进激励机制,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情感

数学实践活动中引进成功的激励,如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等,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激起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强烈愿望。小学生天性好胜,都想显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希望得到大家(特别是老师)的承认,而成功开展激励活动正是顺应这一心理的一种举措。因此,在设计以激励为主的活动课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把同一内容分为难易程度不同的层次用分类推进的方法,使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目前倡导的 “分层教学”,“分层练习”正是让所有学生都能体尝成功的好方法。

3、开展自主活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意识

数学实践活动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活动中,满足自我需要,较好地启动自己的内驱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各种智力因素,从而锻炼独立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如在学习“圆柱、圆锥的体积”之后可以开设“动脑筋”活动课,主要内容有:(1)不用计量工具怎样判断圆柱形玻璃杯中的水多于一半、等于一半、少于一半?(2)怎样利用量杯和水计量出不规则石头、土豆的体积?(3)用量杯和水怎样计量出酒瓶的容积?每一个小的问题,都是一个小的实践活动的课题,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成功的开展实验研究,并记载实验研究的过程和自己的发现,形成一篇篇较有质量的数学日记或数学小论文。使之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正确引导,促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1、引导明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有着同样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不但要具有促进思维品质的形成的效用,更应达到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高的效果。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理,引导学生去操作、感受、比较、发现,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深刻思考的习惯,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可以组织这样一次实践活动《怎样围面积大一些》。活动分3个层次:(1)、给每个学生提供3根长24厘米的细铁丝,要求学生4人一个小组,用一根铁丝围一个长和宽都是整厘米的长方形,算出它的面积。并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实验结束后,学生会很快发现,用同样长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一些。(2)、还是用这3根24厘米长的铁丝,一面用墙代替,用铁丝围3面,怎样围面积大一些?学生分组实验,将实验结果纪录下来。实验结束后,学生又会发现,这时不再是正方形的面积最大了,而是宽是长的一半时的长方形的面积大一些。(3)、如果借助一个墙角,还是用同样的铁丝围,怎样围面积大一些?实验结果表明,这时仍然是正方形的面积大一些。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长24米的竹篱笆,围一块菜地,怎样围面积大一些?教师长此以往的这样训练,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引导观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活动课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全面观察问题,诱发学生的直觉灵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第八册教材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的难点是怎样将梯形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时,可以不受课本的束缚,而成功地组织一次数学实践活动:先引导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像推导三角形公式那样,通过重叠、旋转、平移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书上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将一个梯形像推导平行四边形公式那样,通过分割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这样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全面而灵活地思考问题,探索新的解题途径,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引导多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活动课的教学,既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又不是学科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实际在学生可接受的基础上实现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拓宽,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活动课教学时,有针对性设计多种求解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在教学《测量和估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猜测和估计“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全国每天借阅的米相当于_______”。这一开放性的问题,由于学生猜测的角度不同估测的方法、策略也不尽一致,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不仅掌握了运用测量以小估大的方法,而且得到了不同的体验,尤其是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这里,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特别是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做到了认知和情感的交融,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注重参与,促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

1、鼓励学生使用学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中,要非常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使用学具,让学生在拼拼、折折、剪剪、量量的操作中获取知识。如第六册数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用单位面积(通常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一个长方形,看看这个长方形中一共可以摆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建立了这一空间观念后,教师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自己借助学具去测量它的面积。学生在测量时,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测量方法,但最终的结果都测出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每排就可以摆 5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宽是3厘米,可以摆3排,一共可以摆15个这样的小正方形,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5平方厘米。从而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仅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还进一步理解了公式的来由,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思维始于实践,实践促进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实地亲身体验,使之感受到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的乐趣与作用,并帮助他们找到数学知识的生长点,或用“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规律。如学习了多边形面积计算后,可以组织学生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花坛的面积,草坪的面积等;教学“公顷的认识”实践活动课,可安排在室外进行,由全班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其围成的面积(约100平方米)大约只占1公顷的百分之一,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估测一下学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有多少公顷。又如《买东西》、《设计旅游路线》、《测量身高》、《铺地砖》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课都增强了学生参与实践的意识,帮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一般包括两种类型:一是辅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所进行的各种操作、实验等活动,如通过摆小棒,帮助学生掌握进位加、退位减的算理,通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等实践活动。一是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时所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交流、反思、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运用数学,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享受数学、领悟数学、反思数学,以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当然,这是一个变化难测的世纪,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希望、困惑、机遇、挑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每一个教师的生活之中。对于我们来说,只有抓住机遇,寻求发展,迎接挑战,不断学习-----依靠自己学习、终身学习。

第五篇: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初探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就成为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从小学生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儿童是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机械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一、数学实践活动课要体现“数学味”。

数学实践活动,就是充分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能力。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图形和变换”之后,就安排了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剪一剪”。

“剪一剪”这个实践活动紧接在“平移和旋转”后,它的内容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教材上只设计了两个比较简单的剪纸活动,分别是剪出四个排成一行手相连和四个围成一圈手相连的小人。

这样的一个学习内容如果只是让学生按教材的安排来完成两个剪纸活动,那么数学课就会变成了一节美术课。但是,我想教材之所以把这部分的内容放在数学书里,必定还是想要体现出它的“数学味”

于是在学生动手剪纸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只画半个小人,纸对折1次,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可以得到1个小人;对折2次,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可以得到几个小人?对折3次呢?要得到4个小人,长方形纸要对折几次?就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我把乘法、除法、对称图形、找规律中的相关内容整和在一起,使原有的知识得到了提升,使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这样的教学过程正好也符合了奥苏伯尔的“同化教学理论”,即新知识可以从原有知识体系中派生出来或者引起某些类属的变化。这类学习能使原有知识的概念不断扩展和深化,获得深层次上的精确性。

在这样的制作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变换的奇妙,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发展空间观念的训练;并且能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而这样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更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使一节貌似美术知识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

二、数学实践要突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数学实践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其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生解决了哪些问题,得到了什么结果,还必须关注学生在其中的体验和感悟、发展和提高。

1、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和感悟。

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注入人的情感因素。如数学教材各册中的统计知识中有许多调查题,教师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填好统计表和画好统计图”上,还要让学生参加实实在在的调查,并对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决策。一方面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一些方法;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统计的作用,培养统计观念。

2、在开放问题中体验和感悟。

开放问题具有多样性、探索性、层次性的特征,这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学生们把自已的作品贴在教室里,大家一起欣赏剪纸作品(剪轴对称图形),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3、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

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过程。在一次数学实践活动中,我出了一道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在一昼夜中,时针与分针一共有多少次成直角?”有的学生慢慢地计算;有的学生在纸上画草图;有的学生直接拿出手表(事先要求准备的),用手拨动指针,很快得出答案……大家解决的途径不一样,体会也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因为他们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获得了独有的体验。

总之,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育调查报告下一篇: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