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培训教育论文

2022-05-0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岗位培训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对当前军队院校干部轮训教育的基本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四个主要方面提出了干部轮训教育与学历教育、部队岗位培训相互融合的对策与措施。

岗位培训教育论文 篇1:

关于在党员理论教育与岗位培训中突出人民主体地位的思考

摘要:新时代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深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不忘初心的重要任务,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创新境界的价值取向。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坚持理想信念执政为民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业务培训,是永葆共产党人本色和初心,担当执政党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党员岗位培训;人文关怀;人民主体地位

加强党员政治理论教育与岗位培训,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职业岗位培训中突出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执政为了谁,执政依靠谁等重大课题,突出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思想,在政治理念方面赋予人民主体地位思想以全新内涵,强调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荣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尊重人民群众作为主体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将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作为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新时代不仅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政治理念,更要在以下几方面将其融入和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全过程。

一、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人文关怀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深切认识到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生产现代化的推进,要警惕作为劳动主体的工人阶级身心和谐和人的主体性丧失的社会矛盾。当今世界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世纪前的马克思无法预见的,但马克思关注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主题没有改变,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寻求,以及对劳动主体性尊重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无论是传统的人本思想还是当今社会的人文精神,都具有超越时空历史、跨越东西文化的普适性价值和意义。现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既要着眼集体的国家利益,又要重视和关心每一个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利益,从经济利益、政治权利、民主权利、发展机会、医疗教育、社会环境等方面,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破除权本主义,超越工具理性,把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治环境污染、消除两极分化、加快民主进程、共享发展成果、缩小城乡差别,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突出以人为本的具体措施,解决在物质生产和生活、政治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人文缺失的问题,把培植和重视人文关怀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强化和发扬的时代主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要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突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民利益至上,重视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首位,一切工作都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堅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认真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发展的过程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劳动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把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二、不断改善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坚持和丰富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的以人为本的人民主体思想,必须从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出发关注和着力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十八大报告的要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应当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不断提高国民福利和社会福祉。关注民生执政为民,以科学发展带动社会发展,是解决民生的根本途径。着力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障人民利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发展性,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人的个体权益、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

十八大后中央不断推进各个层面的政治经济改革加强社会建设,社会行业之间、阶层之间以及地区之间影响民生和社会和谐的收入差距问题,贫困地区脱贫和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社会兜底问题逐步解决。医疗保险、教育公平、住房问题等诸多关系广大劳动者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有了很大改善。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公平发展、和谐发展的政策导向越来越亲民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要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提升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建国七十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人民作为劳动主体的政治民主权利和精神文化建设得到充分保障。中国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多元和丰富。但是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因素,人民的精神文化提升与快速发展的物质生活提高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社会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劳动主体的政治民主、文化满足、教育权力、体制机制等方面还有一些不完善不健全的矛盾,劳动主体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还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美好生活期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全面共享惠及全体人民。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和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为劳动主体的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广阔自由的促进和保障劳动主体精神文化和个性充分发展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全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同步、相互促进,更加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越性和先进性,努力实现共享人生精彩、家国幸福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结底是全体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要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实现,必须要重视解决民生问题为人民谋福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共产党人的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要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大力提升社会精神文化建设水平。

四、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首要民生任务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处于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下,加之世界经济进入到增长乏力、中美贸易摩擦等新的历史背景下,全球性的失业、就业问题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而中国由于人口规模、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地域行业差异,以及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引领的科技变革影响,每年新增就业和结构产业失业的压力依然较大,今年以应届高校毕业生为主的新增就业人数达到比前些年增加一倍的1300万。十三五期间调整产业节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随着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些产业总体上对人才需要的层次在提高,而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总量在减少,因此必须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重视由此引发的影响就业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发挥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不断促进经济增长、努力创造就业岗位都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任务。

结合目前中国人口总量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新增劳动人口数量多的實际情况,促进就业要发挥政府主导、企业支持、全社会关注的多方协调机制,要对保持增长、促发展、促就业给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劳动力市场以竞争择优为主导的同时,发挥社会主义能够最大程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就业择业权益的制度优势,国家应在信贷、税收、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和自主创业切实给予政策支持。国家在保持宏观经济平稳发展、经济总量稳定提高的前提下,不断加大国家的基础建设规模和公共产品的投资,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按市场需要和社会要求培养专业和劳动技能,从体制和政策层面建立公平公正的政策措施,不断健全失业保障制度、分配体制改革、养老保障制度,努力缩小政策歧视和差异,保障政策的公平公正和普惠性,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稳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提供政策法规支持。坚持民生优先和以民为本的原则,从解决教育、医疗、户籍、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方面大力改善和促进民生建设,协调利益关系,完善共享机制,增进人民福祉,建设美丽中国。

作者:杨静

岗位培训教育论文 篇2:

军队院校干部轮训教育与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融合问题分析与研究

摘 要:对当前军队院校干部轮训教育的基本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四个主要方面提出了干部轮训教育与学历教育、部队岗位培训相互融合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军队院校 干部轮训 学历教育 部队岗位培训 融合发展

作为继续教育类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院校干部轮训教育多年来为军队岗位技术、知识、工程实践培训做出了重要贡献。顾名思义,干部轮训是指依据专业、岗位及工种需要,对在岗干部开展的知识技术实践培训工作,是院校学历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延伸,也是军队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部轮训经历了装备型号培训、部件使用与维修培训、岗位工种培训等变化等类别,已经发展至今天的系统集成培训为主体、装备型号培训为辅助的军队院校教育序列。《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岗前培训、专业进修、学位教育和在职学习相结合的培训制度,晋职培训通过专题轮训和研究生教育完成。进一步确立岗位合格的质量观,紧贴部队、紧贴装备、紧贴岗位实际开展教学,增强教育的针对性。那么,它与学历教育、部队岗位培训的主要關系是什么?如何实现各类教育类型的一体化培养?都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 干部轮训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新式装备近年来在部队的应用与实践,院校干部轮训教育任务不断增加,装备型号增加的同时,专业范围也同时增长,部队干部对于院校教育的需求也呈现出大量增长的趋势。

1.1 部队需求提升,专业覆盖广泛

随着现代作战模式的不断变化,部队建设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2012年以来,军委和总部都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部队和院校建设的最新指示精神,将部队需求提升到人才培养需求的首要位置。部队与装备相关的专业都开展了培训需求论证工作,并与院校进行了沟通。

1.2 新老装备结合,教学任务复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军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目前处于机械化信息化并行发展的阶段,老装备改造和新装备列装工作同期开展,许多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武器装备中,部队干部轮训工作受其影响,在专业需求方面也呈现出新老装备交叉结合的局面,对学历教育院校干部轮训工作提出了更多要求,许多教学任务在教学方面需要统筹调配教学力量,进行教学准备工作。

1.3 岗位需求变化,课程要求提升

2013年总参下达的军事训练指示中明确强调,全军和武警部队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以军事斗争准备任务为牵引,大力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做好打仗准备,提高打仗能力,突出使命课题训练和基础训练,按实战要求检验衡量训练成效。

1.4 型号专业较多,培训任务增加

纵观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几场局部战争,一体化联合作战是当前和未来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随着联合作战需求的不断增加,根据使命任务需要,新型装备不断列装部队,干部轮训任务逐渐增加的同时,培训专业和型号的覆盖面逐步扩展,一个趋于完善的轮训专业培训体系正在逐步形成,院校干部轮训任务相关的方案定制需求、课程教学条件需求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军队院校干部轮训教育的历史普遍早于学历教育,与部队岗位培训工作联系紧密。随着武器装备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现代作战模式的不断变革,通过干部轮训解决部队实际需求,已经成为一个常规、通用的重要渠道。然而,在迅猛发展的同时,院校干部轮训教育面临的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

2.1 培训时间短,班次零散

干部轮训时间一般为1个月至6个月,短期培训时间为几天到几个月时间不等,班次相对零散,同时培训任务不固定,年度培训专业调整较大,下达任务至培训开始间隔时间短,有时任务的临时性较强,院校往往来不及主动“前伸”了解部队需求,提前开展专业设置和培训方案论证研究工作,往往导致培训方案设计与论证不够充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部队干部的实际需求部分脱节,培训效益不高。

2.2 培训装备型号变化频繁,体系化培训不明显

由于部队人员岗位更换的原因,院校培训任务的装备型号与专业变化规律性不明显,院校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往往按照总部下达的任务需求进行力量动态配置,未能及时形成较为稳定的干部轮训体系,即专业体系不够完善。

2.3 与学科相距远,与专业结合不紧密

院校在安排干部轮训任务时一般着眼于教学需求和教学保障,未能将轮训提升至学科建设范畴,与学科下辖的专业方向结合也不够紧密,导致院校干部轮训教育资源条件缺乏深度拓展,在长远发展规划设计方面也不够健全,对内缺少内涵挖掘,对外缺少长期的部队应用服务出口。这与当前总部提倡的“突出学科专业建设应用性与部队服务”的理念还未能达到完全一致。

2.4 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突出

部队干部轮训需求与部队训练实践结合非常紧密。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院校在教学方面与部队往往缺少持续的沟通交流,比如在联合确定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有待健全。此外,实践课时往往比例低,由于培训时间一般相对较短,实用的专业综合运用类课程设计还相对缺乏,对轮训效果有一定影响。

2.5 参训人员理论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培训时间限制,干部轮训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置一般都是直接针对装备的实际问题,对于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假定为学习者已经初步具备。但现实往往是,部分参加干部轮训的部队在职干部理论基础往往与培训专业的需求不一致,进校后需要一定时间补充相关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

2.6 干部轮训教学资源配置合理化需要增强

目前院校干部轮训教学资源配置还无法达到“按需设课”的要求,一些新装备、新技术、新训法、新理论的相关内容还未能充分演化为院校教学资源,有关部队训练、管理和技术等相关理论法规、为部队科研服务的最新成果和实际案例也未能及时融入课堂教学内容,院校在实际上也往往缺少这样的统筹规划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

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是院校一般都把干部轮训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模式,与学历教育缺少联系、衔接以及资源共享,与部队岗位培训之间的协作融合则更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干部轮训教育的实际效果,需要院校对干部轮训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从而提升人才培训效益。

3 对策分析与研究

军队院校特别是军兵种学历教育院校,多年来在部队在职干部轮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及部队服务经验。在服务部队过程中,院校学历教育在各学科专业方向的深厚积淀,为干部轮训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干部轮训教育的持续建设与发展。因此,有必要将干部轮训教育与院校学历教育、部队岗位培训相融合,全面提高干部轮训教育效益和水平。

3.1 大力开展干部轮训专业体系化建设,推进融合发展

要实现各类教育的融合发展,军队院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将干部轮训与院校学科建设、部队服务工作密切结合。具体而言,院校要加强部队需求情况调研,与部队一起归纳和凝练部队需求,结合需求进一步梳理干部轮训任务,加强干部轮训教育规范化建设,密切部队职业岗位培训与武器装备技术、武器装备运用与管理等大类培训方向之间的联系,突出干部轮训的专业方向特色,切实将干部轮训教育纳入院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体系框架,实现各教育类别的融合发展。

干部轮训教育模式的大力发展,是军队院校教育在部队范围呈现大众化的一种体现。既为大众化教育,院校应当密切结合学习对象的需求,对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针对性的梳理和体系化的整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便于根据不同对象进行动态调整和重构,以切实提供不同对象所需要的知识体系。

3.2 积极加强干部轮训教育顶层设计,加快融合发展

面对日益变化和不断提升的军事需求,军队院校在干部轮训教育顶层设计方面,应不断加强理念创新,加快院校各教育类别的融合发展。尤其是在干部轮训教育的培训方案设计、培训目标定位方面,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创新。在开展目标定位与培养方案设计工作时,不仅要主动与部队实际岗位的技术、技能需求相结合,更应当着眼于部队干部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考虑学历教育、在岗培训的培养及培训内容、方案,注重衔接与兼容,使干部轮训教育在干部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

3.3 科学设置干部轮训教学课程体系,实现融合发展

实现干部轮训教育与学历教育、部队在岗培训的融合发展,最终体现在培训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基于干部轮训的主要功能特征,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需要突出课程应用功能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需求,这与学历教育课程设置中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功能有较多相似之处。因此,一方面有必要将干部轮训相关课程与学历教育课程相衔接,将相关内容纳入学历教育课程进行持续建设和内容递阶式建设,避免重復设置和学习;另一方面,可将实践应用较为突出的课程与部队在岗培训的相关内容密切结合,不断加强课程的实践环节建设。从上述两个方面全面提升干部轮训课程质量。

3.4 全面统筹各教育类别规范化建设,提升融合质量

只有开展规范化建设,确立三种教育类别并行兼容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才能实现本质上的融合。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除上述内容之外,主要还包括相应的条件建设,如师资队伍的一体化建设,教学保障条件的一体化建设,院校部队联教联训相关建设,部队岗位检验与院校考核一体建设,其他相关制度、机制建设等等。需要院校和部队一起,从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部队需求和干部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出发,全面统筹各教育类别的教育资源,切实提升干部轮训与院校学历教育、部队在岗培训间融合发展的质量,提升培训效益。

4 讨论

处在一个崇尚和践行终身教育的时代,继续教育工作对于个体的终身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军队院校干部轮训教育在几十年来的部队岗位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近年来部队需求的不断增加,干部轮训工作确实面临着压力和挑战。作为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服务出口,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需要干部轮训教育与其他教育方式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5 结语

干部轮训教育是一类培训目标明确、课程内容安排精炼、针对性强的在职驻校培训模式,其课程体系安排基本可以自成体系,但从长远建设的角度来看,将与其相关的课程设置、内容安排以及目标定位与学历教育、部队在岗培训相融合,并纳入一体化建设范畴,借助其他教育模式的先进经验及优质资源,不仅可以提升干部轮训教育的课程理论水平,同时可以兼顾实践内容的建设,促进院校与部队的沟通联系乃至相关合作机制建设,对于部队干部的职业规划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安伟.运用现代培训理念提高领导干部培训绩效[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5):84-88.

[2] 顾南宁,林慧,杨振全.关于高校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创新问题的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08(3):40-42.

作者:盛卫超 丁士拥 刘俊雷

岗位培训教育论文 篇3:

任职教育院校教员赴部队岗位培训探析

摘要:随着任职教育的不断深化,需进一步加强教员赴部队实践锻炼,本文就教员赴部队结合试验任务进行岗位培训的必要性、可操作性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三点思考。

关键词:教员,岗位培训

任职教育需要一支学术型、指挥型、技术型的师资队伍。近年来,通过引进、培养高学历人才,学院教员队伍的学历层次普遍得到提高。然而,教员的教学能力仍显不足。集中表现为:

一是来自作战部队、来自设计生产装备一线的教员比例少,院校尚没有正常渠道从部队选调教员。没有建立教员在院校和部队之间的交流机制。

二是教员到部队、厂所任职、代职的机会少、时间短。

三是从地方入伍当教员的大学生、研究生到部队见习的时间利用不合理,见习内容与从事的教学工作关系不密切。

四是新装备研制过程中的试验、调试、技术评审会等,教员参加的机会少,难以了解到研制过程和装备技术发展情况。

五是由于强调保密等原因,教员获取新装备文献资料的渠道仍然不畅通。

六是教员自身缺少接受岗位任职教育的机会。可以说,教员的实践教学能力问题不解决,任职教育就难以顺利实施。新教员大都从院校毕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没有经过部队生活的锻炼。

为了使新教员尽快适应任职教育需求,遵照总装首长和机关关于加强教员部队实践锻炼提高任职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结合我院教员队伍建设实际,我们组织开展了教员赴部队结合试验任务进行岗位培训这一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对新教员尽快熟悉部队建设现状、掌握试验任务组织指挥流程、提高综合素质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更好的开展活动,在实践中切实得到锻炼提高,满足部队作战训练需求,我们积极地进行探讨与思考,并总结出如下做法。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赴部队岗位培训的意义和作用

任职教育教学对教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而对于从院校毕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员,对部队建设情况熟悉程度不足,缺乏对本职工作的全面了解,阅历浅、经验少,实际能力偏弱,因此,作为加强教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赴部队岗位培训是有利于促进成长的难得机会,是全面提高综合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是解决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能力“接口”

问题的最佳课堂,要尽快熟悉、适应并胜任本职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到部队岗位培训的意义和作用,珍惜到基层部队锻炼机会,积极摆正心态,通过培训打牢本职工作基础,具备与形势的发展、装备的发展相适应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构建“三个课堂”,打牢基础,提高能力,培养作风

(一)部队是深化战斗精神的课堂,通过岗位培训牢固树立军人意识

在当前军事斗争准备的迫切形势下,部队体现出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高昂的战斗作风是强化军人战斗精神最实际的课堂。航天发射的磅礴气势是最生动形象的教材,在培训中耳闻目睹深受教育,不断强化了航天精神的培育,牢固树立起为国防献身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了提高业务素质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部队是解决理论与实践接口问题的课堂,通过岗位培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

在部队参加试验任务,重点和难点是怎样解决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能力“接口”的问题。通过试验任务的全程跟踪学习,深入地了解了试验任务流程,熟悉了测发系统技术阵地、发射阵地准备组织计划工作的内容、程序和方法;熟悉了测控通信系统的单机准备及系统联调的程序、方法和要求;熟悉了勤务保障系统的工作内容,包括气象、卫勤、特燃、运输、供配电等。尤其感到收获颇大的是,对试验任务指挥体系、机构设置、工作机制、组织程序、指挥控制方法等,有了最直接的接触和较深刻的认识,试验任务组织指挥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为今后组织航天指挥专业学员想定作业、综合演练打下了基础。

(三)部队是态度严谨作风优良的课堂,通过锻炼培养扎实的工作作风

在试验任务现场,参试人员态度认真、作风严谨,具体到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为保证任务成功,部队狠抓试验安全与质量建设,每5年组织编制一次《试验任务质量管理规范》,建立了“质量评审、风险评估、安全评价”和“阶段评审、射前评估、事后评价”机制,实行了“问题归零”和“举一反三”做法,实现了全方位、全系统、全要素、全时段管控。又如,为保证任务顺利实施和高效率,参试各单位、各部门协同建立了科学严谨、协调统一的工作制度,包括值班制度、会议制度、计划制度、协调制度等,确保了各项工作优质高效完成。我们认为,院校应当认真学习和借鉴这些先进经验,运用到教学管理实践中,加强对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评估等环节的指导和管控,提高院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搞好“两个结合”进一步增强部队岗位培训的效果

(一)感性体验与理性升华相结合

赴部队岗位培训目的性比较强,主要是让从来没有到过基地或没有参加过试验任务的教员能够真正了解发射任务的组织实施流程以及相应岗位的操作规范职责等。通过现场感受的感性体验唤起教员对本专业教学的激情,并将此激情与自身的理论相结合,升华为理性的梳理本专业教学方法。

(二)向部队学习与服务部队相结合

任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好的服务于部队建设,部队的优势在于实践性强,注重细节面向解决实际问题,在工作中各个单位都有自己好的做法和经验,但相互之间交流少,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院校教员身处事外,看问题从宏观和理论上比较多,就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与部队的同志联合攻关使理论得到升华,真正做到教学内容来源于部队、贴近部队而又高于部队,为部队提供深层次服务。

四、赴部队岗位培训的思考

(一)进一步扩大规模,将该项培训制度化

目前,任职教育已成为我军院校教育的主体,并对教员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教员具有丰富的部队阅历。目前,在院校教员到部队任(代)职名额较少以及教官制初步开展的情况下,大力开展结合试验任务岗位培训活动,将有利于迅速提高院校教员的阅历结构,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因而,必须继续推进这项工作,将这项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把任职教育院校教员培养作为试验任务的一部分,并进一步扩大规模。

(二)建立意见交互机制,畅通交流渠道

在这次培训活动中,教员学到了试验部队许多先进经验,对部队的了解更加深入,但由于岗位限制,了解情况尚不够全面。此外,院校教员理论功底较为扎实深厚,对试验任务会有一些自己的见解,比如在这次岗位培训活动中,教员认为在试验流程优化、应急方案制定及靶场信息化等方面,院校和基地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因此,建议建立部队和院校意见交互机制,畅通交流渠道,以便于院校与部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三)推动院校与部队一体化建设,融合发展

军队院校是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部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军队院校必须以服务部队为使命,部队发展也必须以院校教育为基础,部队官兵既可以是学员、也可以成为教员,院校教员和学员也都可以成为部队的一员。建议统一计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推动院校与部队一体化发展。在这方面,其它军种有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进一步完善院校与部队共同发展的协作机制,是推动部队和院校的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1]周道雷,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2]陈惠雄.适应培训任务调整,加强教员队伍建社[J].海军院校教育,2004,(3).[3]李元奎.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研究[c].海潮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王红军】

作者:王静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艺术熏陶研究论文下一篇:胃溃疡内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