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发展思考

2022-07-25

第一篇:农业银行发展思考

发展都市近郊现代农业发展思考

都市近郊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依托都市在资金、市场、信息、人才、技术等集聚优势,服务于都市物质、文化需求发展,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和人文等多功能特征,是

一、

二、三产业相融合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有利于最好大限度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农业高位求进,加快发展;有利于用先进的经营理念、组织方式、农业技术和设施装备来改造经营分散、功能单

一、管理粗放的传统农业,整体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利于加快三化联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大力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民多元化就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县发展都市近郊现代农业的客观基础

(一)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北与双流、新津接壤,距省会成都市区仅35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30公里。成乐、成雅高速公路、省道103线、成昆铁路和修建中的成绵乐城际高速铁路纵贯全境,即将修建的成眉快速通道、彭双快速通道将进一步缩短**至成都距离。

(二)特色农业基础良好。近年来,成功打造了以观音果园优质特色葡萄园为核心的成乐高速公路两侧万亩葡萄产业带,以黄丰团结村橘颂园为核心的万亩柑橘基地,以三丰种业为龙头的

2.5万亩水稻制种基地,以宛西制药为依托的4万亩中药材基地 1

等特色种植基地和公义镇20万只蛋鸡养殖基地、黄丰镇100万只肉鸡养殖基地、江口镇—锦江乡200万只林下养鸡基地和保胜乡800万只肉鸭生态养殖基地,带动农户1.23万户,基地农民人均增收1800元。新增无公害农产品26个,农产品商标7个。

(三)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县是长寿养生始祖彭祖故里,素有“长寿之乡”、“忠孝之邦”美誉。彭祖山、江口古镇、汉崖墓、李密故里、仙女湖、将军湖、象耳寺、李白读书台等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正在打造的恒大AAAAA景区、即将全新打造的彭祖山AAAA景区,与黄龙溪古镇邻里相连,借势发展聚人气,发展都市近郊现代农业,开展乡村旅游大有可为。

二、**县发展都市近郊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未来发展都市近郊现代农业总体思路应该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总揽,以提升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按照“统筹城乡、三化联动、融入成都、同城发展”总体要求,立足于“全域产业化、全域生态化、全域景区化”发展目标,继续实施“双万”丰收工程和“6913”新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建设。

初步目标是:实现农业与加工业一体发展、农业与旅游业一体发展、农业与文化博览等一体发展,农业发展方式全面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以“送进去,引出来”战略,把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产品输送到都市,把都市市民吸引到**观赏、休闲、体验、旅游;把**建成渝都市经济圈重要的农产品配送基

地和农业观光旅游目的地;把**建设成为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特色强县,农业观光旅游接待游客年突破180万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加15%以上。

三、**县发展都市近郊现代农业的工作举措

(一)立足于“全域产业化”,打造“特色**”。

1.抓“一线”带“两片”,优化产业布局。围绕“三五八一”、“三三三五”两大产业规划,强化结构调整,培育市场领先的特色农产品,建设特色农业强县。

“一线”——沿成乐高速(成绵乐城际铁路)一条线乡镇(公义镇、观音镇、彭溪镇和凤鸣镇),以高端水果、生态蔬菜种植为,集“品牌、高效”为一体。建成集中成片、形象大气的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带。

“两片”——东山片乡镇(黄丰镇、江口镇和锦江乡),以生态瓜果种植与林地养殖为主,集“休闲、观光”为一体,建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西山片乡镇(公义镇、保胜乡、谢家镇和义和乡),以优质仔猪、优质小家禽、优质水产和水稻制种(+中药材)为主,集“生态、精品”为一体,建成特色种苗农业示范区。

2.抓特色增效益,建设都市产业园。围绕葡萄、柑桔、林下养鸡、水稻制种+中药材和蔬菜五大“双万”丰收基地,重点打造 “万亩都市葡萄产业园”、“黄丰万亩橘颂园”、“义和5千亩猕猴桃产业园”、“江口生态林下养殖观光园”和“保胜生态肉鸭养殖示范园”等都市特色产业园。

3.强品牌抓支撑,提升现代化水平。一是加强农业品牌建设。鼓励注册农产品商标,申请地理标志保护,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与有机农产品。二是抓好农村专合组织示范建设。扶强扶优,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双带”作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的开发、引进与推广;抓好农产品包装等对外品牌形象宣传与营销策划工作;加强都市现代近郊现代农业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农民(业主)生产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三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蔬菜加工、畜禽加工、竹木加工和食品加工四大企业;依托青龙物流园区建设,抓好农超对接、产销对接;鼓励发展保鲜储运、鲜活农副产品批发。四是完善农产品安全体系。强化农产品安全检测检验手段,加强农产品安全意识宣传培训,加大监察执法力度。

(二)立足于“全域生态化”,打造“生态**”

1.绿化造林。巩固退耕还林和“省级绿化模范县”创建成果,鼓励发展珍稀树种苗木生产,重点抓好生态林地植被保护与“四旁”植树绿化,绿化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

2.建设“一带、两廊、三景点”。

“一带”——沿观音果园至南河大桥,规划建设花卉苗木观光创意农业示范带;

“两廊”——沿省道103线(成乐高速、成锦乐城际铁路)两侧一线和规划中的成彭大道两侧,实施绿化、美化、彩化工程,打造“观光多色谱景观走廊”;

“三景点”——大力推进社区(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新村聚居点和城乡标志性广场、主要路口的绿化、美化和彩化景点建设。

3.保护环境。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突出治理场镇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快改厨、改厕、改圈、改路、改水、改庭院,兴建沼气池和污水池,开展农村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积极推广节水灌溉、秸杆还田和保护地耕作技术,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三)立足“全域景区化”,打造“休闲**”。

1.综合配套。立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整合项目资金,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高产稳产农田、农村道路、电力、绿化、农机、气象等各项建设,抓好农村土地流转,集中配套,成片推进,大幅度提高土地产业率和农业集约化程度。狠抓病害水利工程整治,抓好沟渠防渗硬化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2.建设新村。按照“6913”计划,依托开发项目和土地双挂钩项目,加快推进28个新村聚居点建设。重点抓好彭谢新城、彭祖新城、牧马新镇、武阳郡、长寿城、黄丰合力等新村点建设,继续抓好观音果园、牧马莲花两个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综合配套,推进城乡文化卫生、电力通讯、商贸流通等公益事业一体化发展。

3.发展乡村旅游。依托 “果园葡萄园、黄丰橘颂园、江口彭祖桃源、武阳水域莲池”等都市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培育体验采摘、休闲度假、农耕文化博览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办

好会节,吸引都市游客来**休闲旅游。加快观光绿道、停车场、标志、标牌、接待点等规划建设,鼓励发展星级乡村酒店、农家乐。深度挖掘养生文化、忠孝文化等乡土人文资源,打造精品创意农业,开发具有**人文特色、地理特点的乡村旅游产品。

第二篇:中国银行业务发展思考

对中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银行保险业务在我国十分流行,银行和保险公司都争相地开展了这项业务。但是我国银行保险业在快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本文重点讨论了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现状。根据我国银行保险业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对实现我国银保深层次合作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银行保险 合作 模式

一、银行保险业务概述

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是在服务一体化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保险公司与银行合作的一种模式,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银行保险作为一个专用名词,较权威的解释是:保险公司和银行通过一体化的形式将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从而来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的要求,并通过销售渠道、客户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实现双方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战略。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对银行保险的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从销售角度讲,银行保险是行业间的交叉分销,是银行通过向其零售业务消费者提供保险产品而渗入保险业;从统一机构的角度讲,银行保险是一种业务策略,它由银行或保险公司发起,把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统一到一个组织下领导,向共同的消费者更全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更广泛的角度讲,银行保险是银行或保险公司以各种各样的合作方式运行于金融服务市场的一种策略。

根据国外银行保险发展历程,一般认为国外银保合作经历了以下四个不断由浅入深的合作模式。

(一)分销协议模式:这种是最基本的银行保险模式,即银行和保险机构达成一个销售协议,利用各自的、机构、人员优势,销售保险产品或提供保险服务。保险公司按照国家及行业规定或协议约定的标准,支付给银行代理手续费用。

(二)战略联盟模式:这种方式仍然是以协议委托代理业务为主,但双方合作的和范围更全面、更广泛,而且双方对于银行保险的战略意识、战略思想、战略部署和战略行动都取得比较一致的共识,为了共同的目标,推动共同的发展,实现银行、保险、客户三方共赢。

(三)合资模式:即银行和保险机构合资建立一个公司。银行和保险机构之间形成了资本纽带关系,在这种模式下,银行提供品牌、客户和销售网络,而保险公司则提供产品和负责客户服务和管理。

(四)金融控股集团模式:银行通过收购直接控股或成立专业的保险公司,以金融控股集团的形式,实行混业经营,将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展到保险领域,经营内容渗透到保险产品和服务,充分利用银行的信息、网络、技术和客户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银行保险互相促进、互相推动。

二、我国银行保险业发展现状

由于银行保险能够帮助银行和保险公司实现业务的多元化,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业务带来的收入波动。而且,通过银行保险业务可以实现银行和保险机构对自身资源的进一步利用。因此银行保险业很快进入到,而且其保费收入也在这几年取得了大幅度的提高。

2001-2005年我国总保费及银行保险保费收入表(单位:亿元)

保险业总保费收入

银行保险保费收入

银行保险保费所占比重

然而,我国现阶段银行保险发展模式仍主要采取“分销协议”合作方式,尚未实现银保业务的充分融合。由于受政策与持股比例的限制,银行难以实施自身合作战略,而保险公司利用与国内银行的资本纽带关系,更多地透过银行完善的经营网络拓展国内业务,仍未摆脱一般代理模式。并且在我国银行保险发展中自身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

1.产品类型单

一、保障低

随着银行保险的发展,各保险公司相继推出了一些便于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但产品种类还比较单一,各家保险公司的银行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同质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满足不了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以及价格恶性竞争。

2.银行主动性不强

银行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保险公司主推的投资分红类险种容易引起客户对保险产品与银行存款的比较,使银行担心其中长期存款大量流失。因此,银行在银保合作中表现得不够重视,对银行保险在人员、网点和技术上的投入不足,银行柜员也没有接受正规的银行保险方面的培训,致使他们不了解保险产品,在思想上也不够重视。

3.银行重手续费高低、轻分配

现有的银保合作关系中,银行掌握着大量的网点资源,在销售渠道上占有主导地位,因此,银行可以按照手续费的高低选择合作伙伴。这就迫使保险公司之间展开代理手续费的恶性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对于银行还是保险公司,都无法实现长期的业务发展,更不利于银保合作达到双赢。

4.短期行为

当前,银行利用保险公司争夺销售渠道,快速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心理,采取“一对多”的开口协议合作方式。在银行与一家保险公司的合作中,若其代理的保险产品不受市场的欢迎,或者是出现更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型产品时,银行就会转向同其他的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因此,

银保双方缺乏长期的共同利益,而令双方的合作无法深化。

三、银保深层次合作的建议

1、我国银保合作模式的选择

国内银行保险面临的这些的根本原因在于开放式的销售协议这种初级的合作模式。国外银行保险的成功经验表明,银保合作必须从协议合作走向战略联盟最后到服务集团。在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制度的情况下,银行和保险公司建立战略联盟显然是一种理想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

一、战略联盟的建立能有效地促进银保双方深层合作,有利于双方在代理业务、产品开发、人员培训、综合咨询、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合作,可以帮助银行为客户提供保险建议,有利于银行客户接受保险保障,提高客户对银行服务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有利于实现银行保险双方利益的均衡。

二、目前国内银保合作所存在的各种障碍的重要原因就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利益的失衡,银行在获得高额手续费的同时,保险公司则处于微利甚至是无利的地位,这有悖于金融一体化的进程。若双方达成战略联盟,实现银保长期化合作,就可以保证相对公平条件下双方的互惠性。

2、银保深层次合作应采取的措施

首先,深化改革,加快保险业自身的

国外银行与保险的深层次合作是在保险业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实现的。对于我国保险业来说,深化保险体制改革,加快保险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加强保险宣传力度以提高国民保险意识,才能在根本上发挥银行保险的战略优势,达到银保双方利益的双赢。

其次,维持并深化协议代理关系

银保双方通过签订长期的代理合作协议,开展保险产品代理分销业务,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对彼此的文化,市场战略以及经营理念进行深入地了解。双方逐步实现从简单的业务代理到产品、技术、管理的融合,再到资本、客户资源的融合,使银保合作不再局限于表面的分销协议,而是逐步形成长期的市场合作战略联盟的局面。

再次,加强监管,立足长远

保险监管部门在当前分业监管的体制下,应该积极为银保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提高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创新能力,降低金融风险,通过银保合作进一步提高金融业的整体实力。同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克服银行短期行为。而银行与保险公司必须立足长远,树立全方位化的经营观念,避免短期行为,实现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双赢。

第三篇:50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保山市现代烟草农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推动集约化经营、加强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推进保山烟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保山;现代烟草农业;思考;

2007年7月,姜成康局长在全国烟草专卖局局长、公司总经理座谈会上提出了以“一基四化”为特征的“现代烟草农业”概念,强调全面推进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指明了“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方向。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是烟草行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保山市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保山市作为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经济欠发达区,如何在学习借鉴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保持烟叶产业又好有快发展,走出一条符合保山实际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之路,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

1 现代烟草农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所谓现代烟草农业,是与传统烟草农业相对而言,指充分利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组织管理来经营的,具有较高的机械化、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程度,综合生产能力和转换效率都比较高的烟草农业类型。其中,高水平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化程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产效益的协调发展是现代烟草农业的主要特征。提高烟叶生产综合能力,增加烟农收入,维持和增进环境改善是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说,现代烟草农业是一个烟草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经营创新的过程。

实现现代烟草农业以后,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烟叶生产手段机械化程度高。基本实现烟田主要生产环节、灌溉、喷药的机械化,大大减轻了烟农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2)基本烟田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改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完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得到治理,环境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大提高,烟农收入大增加。(3)科技贡献率较高。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生物科学、信息技术等,科技进步对烟叶生产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4)经营管理现代化程度高。采用现代管理技术经营烟叶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高,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达到较高水平。(5)市场化程度高。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生产经营实现企业化、品牌化。(6)风险保障程度高。可以有效抗御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7)烟农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健全,烟农素质大提高,能接受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高的市场经营头脑和经营能力。

2 保山烟草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20年的培育和发展,保山的烟草产业已经形成集烟叶优化种植、烟叶复烤加工为一体的发展格局,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财政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保山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烟叶生产宏观调控政策,坚持走科技兴烟的路子,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实现了烟叶生产增长方式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管理方式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市烟叶种植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部分烟区烟叶质量接近或达到国外先进水平。2007年,全市种植烤烟28.83万亩,生产收购烟叶80万担,实现烟叶产值43536.8万元,占全市农业产值356835万元的12.2%,实现烟叶税9577万元,全市烟叶收购平均单产达到了2.77担,烟农户均收入6098元。2008年,全市有50个乡镇、427个村、73437户烟农种植烤烟,计划生产收购烟叶89万担。目前,正值烟叶烘烤时节,烟

第四篇:关于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考

1存在问题

1.1日光温室利用率不高

全旗现有70%的日光温室在生产使用,其余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虽然设施农业发展迅速,但许多技术和市场支持及服务不到位,而且设施农业高投入、劳动密集而强度大,能够进行设施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产业,不愿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部分已经建成的温室出现无人生产、生产效益不佳等现象。

1.2蔬菜自给能力不足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和阿左旗的不断发展及城区人口的增加,蔬菜消费总量、人均蔬菜消费量明显增加,“买菜难”现象和“吃菜贵”问题更加明显。一是蔬菜总量不足。目前阿拉善左旗城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共14.80万人,按国家统计标准城镇人口每人每天按0.6kg蔬菜消费量计算,全年需求量约3.2万t,而2011年阿拉善左旗生产蔬菜近1.53万t,产量仅占需求量的47.8%,供应明显不足。二是本地蔬菜大量上市主要集中在每年7-10月,其余月份的蔬菜销售主要是以外调蔬菜为主,冬、春反季节蔬菜市场占有份额小。三是基础设施薄弱,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在设施农业生产区还不能实现全部覆盖,生产设备设施相对落后,生产成本高,制约着蔬菜生产的发展。

1.3比较效益下降

近年来,种子、化肥、燃油等农业生产资料涨幅较大,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高,而产品价格没有同步增加,使比较效益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设施农业的利润空间,延长了温室建设资金的回收期,加大了投资的风险,对广大农民进行设施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4设施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一是农牧业产业化尚处于培育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二是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合作组织虽然增幅较大,但普遍存在覆盖面窄、带动力小、资金积累少、承担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四是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导致流通环节多(蔬菜从田间到居民家中主要有蔬菜运输、存放、管理、销售等流通环节)、流通周期长、损耗大、成本高,严重阻碍了农产品产业化进程和农牧民增收。

1.5市场竞争力较差

一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低,技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先进科技应用率不高,管理粗放,品种单一,局限于种植黄瓜、乳瓜、番茄、辣椒、豆角、韭菜、芹菜、油菜等常规蔬菜,特色菜、精细菜、珍稀菜比重低,野生蔬菜有待开发。二是农产品加工链条短,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在蔬菜市场上仅限于原菜、粗菜的批发和摆摊出售,而蔬菜的保鲜、净菜、配菜、包装、腌渍、脱水等延伸加工业发展很少。三是虽然阿拉善左旗自然条件有利于生产高品质农产品,但实际生产中很少实行轮作,多年连作,病害严重,温室生态环境恶化,产品品质显著下降。四是农户品牌销售意识不强,在品牌注册方面欠缺,市场认知度不高。

2发展思路

设施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具体体现之一,是依靠科技逐步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提高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阿拉善左旗光热资源丰富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土壤和水无污染优势、农产品纯天然等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大科技服务和培训力度,扶持壮大农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品牌,开拓市场,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推进阿拉善左旗设施农业向基地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1加强组织领导

旗、镇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设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要将设施农业作为一项战略性重点工程来组织实施。一是旗、镇各级政府要成立推进设施农业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旗设施农业工作协调会,强化政府在推进设施农业稳步发展中的组织、引导、调控和服务职能。二是组织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细化目标责任,使责任到人。三是制订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做到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处理商品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一体化。四是整合项目和资金,集中投入,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基地建设,配套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温室利用率。

2.2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农产品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和安全,农产品标准化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十二五”期间,逐步健全阿拉善左旗农产品质量标准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宣传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发布农产品质量动态信息。制定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操作规程,严格监督企业及农牧民按照规程进行生产、加工、销售。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农产品抽检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涉及质量安全的严重违规行为,坚决制止其产品上市销售。建立农产品物流全程监控与可追溯系统,严格记录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细节,为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农产品监管部门提供科学的管理手段与工具。二是建立健全优质农产品安全认证和标志制度。为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质量问题,应建立健全优质农产品认证和标志制度;尽快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和工作格局。

2.3加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组织化建设

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基地和农户,建好龙头企业是实施产业化的关键。一是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盟委关于扶持农牧业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建设与农牧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的龙头企业,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二是要巩固和发展好现有的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他们,使他们向着技术推广、贮藏销售、精细加工、传递信息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化集团方向发展。并培育几个规模大、实力强、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基地型龙头、加工型龙头、市场型龙头,提高阿拉善左旗农业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水平。三是深化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和引导企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优势产区建设一批与农牧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专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四是加强规范化运作,发挥企业及合作社连接市场和农牧户的桥梁作用,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牧户”的一体化经营新机制,促使农产品生产从分散的小农经济向法人农户经济转变。同时扩大现有合作社的规模,各级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合作社进行倾斜,对合作社负责人进行重点培训,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组织人”和辐射带动作用。并在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及防御市场、自然双重风险能力的同时,注重完善和规范内部管理机制,实行二次分配,提高农牧业比较效益。

2.4建立多层次的农业科技应用推广体系

在资金投入上,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资金投入,建设良好的硬件平台,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与设施。在人才体系上,一是引进、构建一支具备现代农业知识与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团队,形成良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才体系;二是要充分调动全旗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从政策上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进入生产、销售、加工等领域;三是扩大科技特派员的数量和服务覆盖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服务职能和积极作用;四是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使科技示范户率先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并对周围的种植户言传身教,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使科技通过周边农民朋友的耳濡目染快速、有效的推广。在农牧业产学研合作上,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农业科研力量,加强与区内外知名农业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按照阿拉善左旗设施农业的规划布局,形成多节点、分布式的农业科研推广模式。

在推广基地建设上,要加快建立功能齐全、标准化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试验示范基地是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加快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在农业科技成果开发及转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其“典型引路,全面推进”的作用,实现先进技术的适应性改进与技术组装配套,可为带动规划区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技术和经验,探索出阿拉善左旗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辐射带动全旗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2.5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围绕增加农产品花色品种,提高品位,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和推广力度。二是加强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意识,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专业技术队伍。三是要为农业产业提前、产中、产后常态化服务,进一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

2.6完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

,提高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温室种植的产量和效益。采用优良品种667m2可增产5%;高垄覆膜栽培667m2可增产10%~15%;膜下暗灌、滴灌可节约用水30%,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合理增施有机肥料能够培肥地力,提高作物自身的抗逆性,减轻病虫害发生,从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减轻了农药残留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增施二氧化碳667m2增产10%~15%;张挂反光幕667m2增产5%;无土育苗、嫁接栽培又能节约用肥用水1/4~1/3,667m2增产15%~20%;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可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生产成本。

2.7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拥有品牌就拥有市场。充分利用阿拉善左旗独特的农业小气候条件和农产品纯天然无污染优势,帮助和指导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优质农产品商标注册,扩大品牌规模,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提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2.8搞好市场建设,完善流通网络

市场化是实现设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标志,而流通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是根据市场需求配套场所。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龙凤公汽出租公司蔬菜批发市场是现今阿拉善盟规模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该市场建设于2000年,规模相对较小,经过十年的运营发展,已不符合我旗城区内实际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以此现有的蔬菜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超市为基础,实施整修改造,规范市场强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蔬菜销售网点调剂作用。及时增加蔬菜批发商铺,加快巴彦浩特镇南外环4万㎡的综合性大型蔬菜瓜果批发市场的规划建设,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二是建设直销网点减少流通环节。以“政府扶持引导、企业自主经营、布局合理有序、菜价适度优惠”为导向,依托全旗较大规模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产品直销网点建设,保证农产品的充足供应和低价销售。在条件成熟、设施完备的新华街、额鲁特、王府、南环路等街道社区试点蔬菜直销,以探索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直销点准入、扶持、运营、管理、退出机制,充分发挥农产品直销稳价的作用,以便将来推广实现蔬菜直销网点建设。三是营造畅顺的农产品流通机制。要进一步规范整顿蔬菜市场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哄抬菜价、短斤缺两、垄断经营、强买强卖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建立规范、稳定的市场秩序。逐步形成农产品流通企业的产业化,农产品流通的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四是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强化信息服务,通过参考权威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和发布阿拉善左旗农产品信息,及时、准确地向其他企业和交易者提供生产、调运、库存、价格等信息,并向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供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引导蔬菜种植户、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品种数量配置、运输存储调度,实施动态库存,保障应急供应;构建网上农产品流通平台,为阿拉善左旗农业企业、种植户、经营者提供网上交流与贸易的平台。

作者:包明玉刘亚斌王义宝杨顺学王河银单位: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农牧业服务中心阿拉善左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第五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思考

1基本思路

贵州山地面积大,山地资源丰富,森林植被覆盖度大,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且农业劳动力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廉,适于发展山区型立体生态农业。全省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已进行了几年,在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生态农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利用率低,农产品加工层次低,农业整体效益还较低;资金、人才、技术紧缺,严重制约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市场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利益关系亟待调整等问题。贵州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应按照生态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中心,以企业公司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名牌产品为重点,最大限度地转化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再生资源,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生产布局合理、经济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健全、运行机制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经济体系。

2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

2.1农田生态工程

即按照推广农田优化模式,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积极调整结构,稳定粮田面积,强化用养轮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增加物质投入,努力提高单产,扩大复种面积,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持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具体来看,其一,调整作物布局。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作物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在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和城镇郊区适当调减粮食面积,增加蔬菜、瓜果生产面积;逐步将不宜种粮或经济作物的土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渔,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坚决停止耕作。其二,调整作物结构。在稳定粮产前提下,扩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改变单

一、僵化的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提高经济作物和饲料粮面积在种植业面积中的比重,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加工业衔接配套,协调发展。其三,调整品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种植业作物单产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农田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中低产田土改良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2林果生态工程

这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工程,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结合。实施林果生态工程,其一要完善山林承包责任制,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林农生产积极性。其二要调整林业布局,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以集体林场为主的商品林生产基地。其三是在林果生态系统中,除抓好林果的品种改良和标准化栽培外,还要搞好畜禽养殖配套,形成林果立体种养生态系统,以增加效益,改善环境,提高品质。林果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四大建设项目。

2.3养殖生态工程

养殖生态工程就是要突破原有的单一养殖传统模式,将畜、禽、渔等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物种搭配,连接种植业,配套沼气,巧用食物链,循环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并且,通过调整优化草山草坡草场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创立名牌,经过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经转变,逐步建设区域性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副则副、宜工则工”的原则,适合山区型养殖生态工程的发展模式主要有“种养加”、“共生型”、“立体型”、“庭院型”、“节能型”、“微生物再生模式”等几种类型。

2.4生态能源建设工程

在农村能源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节约与开发并重”的方针,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是一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工程。在贵州山区,生态能源建设工程主要是普及沼气池。应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抓规模化推广与抓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相结合,工程技术实施与组织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多种模式,推广扩大示范成果,寓生态环境建设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之中,推动山区农村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另外,科学利用秸秆,也是山区型生态能源利用的有效方式。

2.5环境生态工程

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优势,大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突出生态特色。在山区,重点实施四大环境生态建设项目。一是城市生态形象塑造工程。运用现代园艺技术对城镇进行规划实施,重点突出“特色”与“园林”,绿化率达到人居环境指标,改变脏、乱、差现象,对街道、楼群院落、屋顶、墙面等城市绿化体系进行生态建设。二是生态家园建设工程。每个县重点抓好几个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每个乡镇分别抓好一个村的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要实现农田林网化、水渠洁净化、村庄花园化、庭院立体化的目标。三是生态走廊建设工程。发展带状生态经济,沿主要公路、主要河流建设生态经济走廊。四是生态观光农业工程。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为支撑,金融资本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

保障措施

3.1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

成立生态农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制定实施详规,办好试点,强化目标责任制,全面促进生态农业建设。

3.2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一是山区农业县应立足优势,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农业县、农业综合开发县,争取专项资金、技术支持及政策保证。二是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形成投入合力。三是大力开展非耕地拍卖和招商引资,集中拍卖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建设。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引进、联营、集资入股、盘活存量资产等多种途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3.3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即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培训体系、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服务体系,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关键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形成一批懂得贸易知识、市场经济和科技知识的干部职工队伍。

3.4建立高效有序的营销网络

建立畅通的信息发布体系,通过抓营销、造舆论、做广告等方式,将农副产品推向全国,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3.5形成生态治理机制

其一,明确生态环境治理目标,进一步建立和规范管理森林、湿地、农田和自然野生动物保护区,严格执法,依法治山治林、治水治田,形成有利于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的行为规范、经营约束、成果保护机制。其二,建立制度,防治土壤和水源污染,保护森林资源和草场、

渔业生态,关停、禁办和严禁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其三,严格农副加工产品的清洁管理,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安全。

3.6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

建立以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为主要形式的合理的利益机制,切实维护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董岚.生态产业系统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2] 冯伟,甄真.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推进贵州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1).

[3] 王冰,陆旭蕾.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J].现代农业科技,2007(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药登记资料规定下一篇:农业综合开发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