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水产养殖论文

2022-05-05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海洋水产养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近年我国水产行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为满足人们对水产的需求,海洋水产养殖的规模也日益增大。目前在海鲜市场上,无论是在临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可看见各种各样的海洋水产产品。虽然海洋水产养殖解决了人们对海产的需求,但是同时大肆进行水产养殖和海洋开发同时,也对水域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不利于海洋水产行业持续发展的。

海洋水产养殖论文 篇1:

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摘 要】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对于海洋水域环境的监测和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海产养殖技术也在不断的进行着现代化改革,特别是海洋水产养殖对于该地的水域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关破坏问题的研究与革新。如果海洋水产养殖不能有效的控制其对于当地水域环境的影响,不能有效的控制当地水域环境的恶化程度和物种减少程度,那么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而言必定是十分重要的阻碍。对此,本文在深入分析了我国现在海洋水产养殖业的特点的基础上,对于水产养殖对该地的水域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海洋水产;水产养殖;水域环境的污染

引言

在我国海洋水产养殖发展的过程中,水域环境污染和治理问题一直是水产养殖业大力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我国不断进行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中,不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理论的过程中,传统的粗犷的海洋水产养殖已经不能适应现今对于水域环境保护的要求。对此,本文认为研究人员应当在深入分析海洋水产养殖对于水域环境的具体污染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对策的研究和防治,保护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

1海洋水产养殖对于该地域的水域影响

(1)海洋水产养殖对于该地域水域环境的分泌物污染问题。由于水产养殖主要是通过人工投放相关的水产生物来保证人工饲养的水产生物的存活率,保证养殖率的,因此在进行人工的饲养的水产品的过程中,免不了的要投放一些人工的饲料和饵料,来提供水产品的营养。但是在传统的粗犷型的海洋水产养殖中,对于这些饵料的投放没有精准的计算,养殖厂商都是处于随意投放、大致投放的过程中,这些饵料以及海洋水产养殖业中养殖地的水生生物的分泌物等都会进行沉淀和分解,分解出来的有机物和相关的营养物质及盐分虽然能够为海洋生物提供一定的营养物质和饲料,但归根究柢都破坏了原本该地域的生态环境和海洋自然,破坏了当地的生物链。

(2)海洋水产养殖使用的化学药剂对于水环境的污染。在海洋水产养殖中,由于养殖厂商必须要保证水产生物的出产量,因此在进行养殖的过程中会投放大量的化学药剂,具体包括投放给水生生物的农药,投放给水生生物的饲料以及相关的抗生素等。这些虽然能够保证养殖厂商进行水产生物的出产,保证其成活率和生存率,保证其质量,但是对于当地的水域环境而言却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以我国的海参养殖为例,目前我国的海参水产养殖,在保证海参成活率方面主要以投放抗生素药物和抗菌类药物为主,这些药物投放在水域中,一部分会被海参消化和吸收掉,但是另一部分也会带来水域污染的问题。特别是传统的海洋水产养殖厂商对于抗生素类药物的投放也没有进行精细化管理,往往出现投放剂量过多的问题。过多的剂量会造成水域环境内存在化学药剂的残留,污染原本的水域生态,破坏原本的水域生态平衡,破坏当地的生物链。除此之外,当这些化学药剂在被海洋生物吞食后,再经由人类捕获端上人类的餐桌,也会为人类的身体带来一定的危险,受污染的海洋产品其食用的安全性是没有保障的。

2如何对海洋水产养殖的污染进行有效防治

(1)养殖场上应该加大对于精细化养殖的研究,合理的设计水产养殖的范围和面积。虽然我国海产养殖的经验较早,但是在我国国情等现实因素的限制下,海洋水产养殖这方面依旧表现出来了密集型养殖、粗犷型养殖的现象。这一类养殖虽然能最大程度的适应我国社会公众对于海洋产品的需求,最大程度的适应社会公众的海产品购买需求,但是也同样造成了水生生物在一定面积内数量过多、空间过少等问题,这会影响我国水生生物的存活率。为了保证水生生物的存活率,养殖场又会投入过多的抗生素类药剂,就会出现本文所述的化学药剂污染的现象。因此,为了保证养殖厂商能够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在养殖方法中,养殖厂商应当改进原本的粗犷型的生产方式和密集型的生产方式,为水生生物留出足够的生长活动空间,保证其存活率,以达到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的目的。

(2)引进高新科学技术,加大对于水生生物的科学监测和动态监测,加大对水域环境的监测。为了达到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养殖场在进行水产养殖活动时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科技程度,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程度。水产养殖厂商可以将大数据技术和5G信息技术引入到海洋水产养殖中,通过对于养殖生物的信息比对和数据分析,进行科学的饲养和投喂,保证饲料能够符合水生生物的生长习惯,不会出现饲料投放过多的问题;保证对于养殖海域内的水生生物分泌物及排泄物等进行检测,并及时清扫,对于该水域内的环境问题也进行定点监测,保证该水域内的环境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符合海洋发展的要求。

(3)海洋水产养殖厂商也应当加强自身的专业化程度,不断的提高对于水产养殖的了解。在我国目前的海洋水产养殖中,也确实存在着部分养殖厂商不了解水域环境,不了解水域环境对于社会公众的重要性的问题。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以及养殖厂商自身应当做好水域环境对于海洋水产养殖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并且不断的对养殖厂商进行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保证养殖厂商能够了解到水产养殖对于水域环境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在日后的养殖工作中进行相关的改革。除此之外,政府及相关工作部门也可以扶持具有创新意向、具有科学技术引入意向和环保意向的海水养殖厂商,提高养殖厂商的生产技术水平,降低传统的粗犷型的操作。对于水域环境的生态破坏及污染现象,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地对养殖场商举办讲座和报告,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來提高养殖场上的专业度。

(4)政府工作部门应当联合海洋水产养殖行业提升对于水产养殖的废水再利用技术。为了保证海洋水产养殖对于水域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减到最小,政府的工作部门应当同相关的研究人员和海洋水产养殖行业利用高新技术剔除水域环境中的排泄物和化学药剂,净化水域环境,保证有效的解决由于海洋水产养殖造成的水域环境生态污染和环境破坏等问题,并且进行定点的监测,一旦发现有废水排放异常的水域应当对该水域内的水产养殖企业进行检查和监督,责令该企业进行停工整改,在水域环境恢复正常后再进行开工,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海洋水产养殖的过程中,由于粗犷型的生产、密集型的生产以及大量的化学药剂的使用,对于该地区的水域生产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生态困扰。对此,相关政府部门一方面应当加大科学技术投入,以及对于养殖厂商的培训,保证养殖厂商能够进行精细化生产,能够减少化学药剂的投放和使用;另一方面,政府的相关部门也应当及时的进行监督工作,保证对于该水域环境进行监测,对于排放废水的厂商要进行检查和停工整顿,保证海洋水产养殖对于水域环境造成的污染降到最低,对于环境造成的生态破坏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苗淑彦, 王际英, 张利民,等. 水产动物残饵及粪便对养殖水环境的影响[J]. 饲料研究, 2009(2):64-67.

[2]陈凡. 浅谈水产养殖对渔业水域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 生物技术世界, 2014(5):10-10.

[3]王承凯. 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污染防治对策——以青岛即墨地区海参养殖为例[J]. 中国农业信息, 2015(7).

作者简介:欧启龙(1998.05--)男,汉族,福建泉州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为水产养殖。

作者:欧启龙

海洋水产养殖论文 篇2:

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摘要:近年我国水产行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为满足人们对水产的需求,海洋水产养殖的规模也日益增大。目前在海鲜市场上,无论是在临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可看见各种各样的海洋水产产品。虽然海洋水产养殖解决了人们对海产的需求,但是同时大肆进行水产养殖和海洋开发同时,也对水域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不利于海洋水产行业持续发展的。该文主要论述了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并提出防治对策。

关键词:航洋水产养殖;水域环境;影响;对策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2.025

0引言

渔牧业是我国的基础经济组成之一,其为我国经济的增长作出重要的贡献。在渔牧业中,水产养殖占据巨大比重。而就我国的渔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的水产养殖数量已远超过捕捞的数量,这也是我国渔牧业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1]。虽然海洋水产养殖业规模的扩大能解决人们对海鲜的需求,但同时也为海洋的水域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一些水产商家为促进水域中鱼类的快速生长,不断向海水中投人人工饲料和化学催生剂,能丰富鱼类的营养,加快其生长和繁殖,但这些化学药品同时也会污染水域环境。长时间下来,水域环境越发恶劣,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探讨海洋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并且为其提供污染防治对策有必要,这不仅能促进渔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也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海洋水域环境。

1对水域环境的影响

1.1对水质的影响

在自然条件的情况下,水产养殖鱼的成熟期为3~4个月,不同地区时间的长短不一样。但是随着海鲜市场不断的扩大,这个时间明显不能满足人们对海鲜的需求[2]。一些商家为获取更高的利润,开始加大对水域中鱼类的饲料投放,并且为促进鱼类的繁殖甚至应用催生剂。虽然化学药物加快了水域中鱼类的生长速度,丰富了鱼类的品种,且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是过度化学药物的使用也会对水域水质产生影响。首先,化学药物本身的毒性会影响水域的环境;其次,过度饲料的投放也会增加鱼类的排泄量,这同时也会污染水域环境。

1.2对底质的影响

海洋水产养殖常见的一种方法是大面积网围精养,这种养殖方式虽然能提高养殖鱼类品种的优质性,但同时也会对水域底质產生影响。在养鱼区中富含多种元素和物质,其中包含有机质、有机碳、有机氮等,并且养鱼区这些物质的指标比正常海洋生态系统中要高。这种养殖方式也可以被称为集约化养殖,在养殖区域中的含氧量会明显增加,在沉淀物中也可看见残饵。养殖区域中的底质运输和沉积方式就会被改变,如此一来,即使是处于一个缺氧的状态下,也会使底质的化学特性和底栖动物结构产生变化,进而影响水域底质[1]。

1.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随着海洋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使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断降低,同时也会弱化水体的自净能力,在此环境生长的鱼类极易患病死亡。近年,各大新闻媒体频繁的报道出我国湖水河道大面积出现鱼类死亡的事件,究其根本是水域污染的问题[2]。专家调查发现,在所有的水域病害中,水体污染造成的病害比例较高。随着水域环境不断的恶化,水体生态自我调节能力也在不断下降,尤其是在各个季节交替之际,导致水域生态系统出现崩溃,使水域中DO的含量下降、COD、氨氮含量增加,而这些物质都是会对水域中生物的生长产生危害。

2防治对策

2.1采用净水技术

水产养殖是水产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无法杜绝这一行业的发展,但是却可以通过正确的手段和方式降低水域养殖污染的程度。在水域养殖中,推荐使用净水技术,其不仅能加快水域中氧气的流通,保障水域生物正常的胜场,同时也能加快水域水资源循环,进而防止水域养殖污染的发生。净水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养殖水的循环利用。在对养殖水进行处理中,需要关注水中的悬浮物质,如一些残饵、鱼类的排泄物等,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净水技术将其进行处理。在我国海洋水产养殖中,普遍利用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净化水质叫。首先,物理化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水中悬浮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通过与之反应物质在水域中的加入,达到消除悬浮物质的目的。其次,生物法,生物法主要针对的是水域生物的排泄物质的,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水域养殖污染的发生依地区、季节的不同,其污染程度也是不同的,为取得最好的净化效果,需要合理的选用净化技术,才能完善构建水域养殖污染防治系统。

2.2正确使用饲料和药物

在肯定饲料和药物的使用对水域生物生长帮助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其对水域带来的问题。因此,正确的使用饲料和药物十分必要。首先,饲料的使用,需要保障饲料的投放科学且合理有效。从饲料的生产厂家着手,厂家在生产鱼类饲料时,需要保障饲料的优质性和高效性,合理分配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并且结合不同鱼类品种的成熟期生产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的针对性。此外,为避免商家错误地使用饲料以及饲料的滥用,生产厂家还需要在饲料装袋上注明饲料的使用时长和其针对的鱼群,以及每日的投放次数和用量。其次,药物的使用,药物对鱼类的生长影响巨大,虽然短时间能促进水域中鱼类的繁殖和生长,但是如果长时间过渡使用则不仅会减少水域鱼类的品种,同时也会污染水域环境。因此,需要加强环保健康的药物研发力度。药物研发不仅是针对水域鱼类的生长,还可以着力研发一些能灭杀水域有害物质的药物,这种药物也被称为绿色药物。绿色药物本身的副作用较小,对水域的污染程度比较低。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这种药物的研发和设计已不在停留在设想层面。可以通过这种药物改善水域鱼类生长环境,加快鱼类的生长。并且,绿色药物的使用不会在水域中留下药物残渣,能对水域养殖污染的防治起到极大帮助作用。

2.3制定水产业地方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管理

结合自身地方水产业的发展情况,各地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对水产业的养殖进行监督,强化执法的力度,进而保障当地水产能合理有序的发展。相关部门需要依照水域情况进行干预和调控,对于水域污染严重的需要严禁放养,针对违反规定的商家需要给予罚款惩罚。并且,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对水域中外来物种的监督,当商家引进外来物种时,需要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申报,提供完善的资料。根据资料中的信息,有关部门需要向生物专家进行咨询,结合自身水域的养殖情况分析是否有能力进行引进外来物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治水域养殖污染的发生[3]。

3结束语

随着海洋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不但丰富了海鲜市场的品种,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海鲜的需求。但是,在肯定海洋水产养殖所带来的成效时,也需要思考其对水域环境污染的问题。各个商家不能仅着眼于当前的利益,需要保障水产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在水产养殖中合理使用净水技术、正确使用饲料和药物、制定水产业地方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管理,有效防止水域养殖污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何芳,吴正训.国内外城市t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与分析[J].国土经济,2016(3):35-37.

[2]刘成刚,孙翠兰、当前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河南国土资源,2017(4):10-11.

[3]王君英.水产养殖对生态环境污染的控制措施[J].北京水产,2004(4):4-6.

作者:肖春明

海洋水产养殖论文 篇3:

我国海洋水产养殖的第三次浪潮

海湾扇贝引种成功后,在与山东、辽宁、河北等水产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海湾扇贝育苗和养成技术得以广泛推广,初步形成产销两旺的海水养殖业,在我国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产业。

我国的海洋水产养殖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共出现过三次浪潮,均是从青岛发起,再推向全国。

第一次浪潮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海洋藻类养殖浪潮,第二次是80年代以来的海洋虾类养殖浪潮,第三次是以扇贝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贝类养殖浪潮。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黄渤海海域的浅海养殖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海带价格大幅度下降,在山东南岸沿海甚至全部停产;刚兴起不久的紫贻贝养殖业,因产品销路不畅也难以持续发展;栉孔扇贝尚处于试养阶段,还未形成商品。海水养殖业面临严重滑坡的态势,沿海许多养殖单位无所适从。

在这种大背景下,80年代中期,由我率领的海洋所贝类实验生态组经综合科研成果慎重选定,引进美国海湾扇贝,从而掀起了我国海洋水产养殖的第三波浪潮。

国产扇贝、日产扇贝与美产扇贝

过去,我们养国产的栉孔扇贝成本较高,国家采取补贴,养一亩,国家补贴1000元。然而,若是做实验,补贴1000元财政尚可承受,若大规模生产,财政就难以负担了。于是,必须考虑选一种适合我国养殖的、养殖成本又较低的扇贝。

为此,我们选了两种,一种是产自日本的虾夷扇贝,个头很大,价钱高;另一种是来自北美的海湾扇贝,个头虽然不大,但是长得很快,当年就可收获,生产就可以发展起来。

1981年我们开始引进虾夷扇贝,引进以后能育出苗来,但是在山东水温较高,尤其是夏天的青岛不适合养殖对水温敏感的扇贝。于是,1982年我们转而引进海湾扇贝。

海湾扇贝是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的一种野生贝类,以其生长快速著称,养殖一年就可达到商品规格,在美国贝类生产中居第四位。我通过对社会、经济、海洋环境与生物学等多方面比较分析,推论海湾扇贝引进我国并实现产业化是可能的。其一,理论上,北半球大西洋西部边缘海与太平洋西部边缘海海水温差均较大,有利于相互双向引种;其二,栖息在这种环境-的海湾扇贝适温范围广(-1-31℃),有利于在我国沿海推广;其三,海湾扇贝生长快,比我国原扇贝养殖生产周期缩短一年以上,可降低生产成本;其四,海湾扇贝养殖产品可以出口。

扇贝类动物主要生活于潮下带,露空耐力较弱,长途运输不易成活。从国外绕地球半周的遥远距离引种谈何容易,特别是离开海水容易死亡的扇贝。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赵晋德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院士、刘瑞玉院士及吴超元教授等支持帮助下,于1981-1982年先后三次引进亲贝。由于交通不便和经验不足,前两次带回来的种贝都没能成活。第三次,我去了美国。1982年12月16日,我从美国带回128个,至翌年1月26日只剩26个,成活率为20.3%。为了照顾好这26只扇贝,我和课题组的同事们吃住在研究室,没有白天没有夜晚,更没有节假日、星期天,全组同事们都被这远道而来的26只“宝贝”累得精疲力尽。一双双疲惫的眼睛,都在期待着小扇贝的降临。不负众望,一个多月以后,小贝苗终于诞生了。看着这一粒粒小贝贝,大家忘记了辛苦、忘记了疲劳。

攻克养殖技术

第二年,培育出第一代种苗,分散到青岛胶州湾试养。实验以后,大家都感觉很惊奇,这个扇贝长得这么快呀,养殖半年后就可以收获了。事实证明,海湾扇贝能适应我国海域环境并能正常发育繁殖后代。

然而,小贝苗的诞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更加艰苦的工作还在等待着我们,我们又开始进行扇贝养殖技术的研究。那段时间,我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海湾扇贝身上。育苗时,日夜守候,观察亲贝产卵、孵化,并精心护理幼苗;试养时,就乘舢舨漂浮海上观察苗情。

1983年5月1日,课题组将各容器中的苗集中于2立方米的水槽中,逐渐降低水温(12-13℃),以便移到海上养殖。5月中旬,分别将它们移到黄海胶州湾、青岛太平角及福建罗源湾进行养殖试验。海湾扇贝在胶州湾生长良好。9月2日,平均壳高达45.2mm,体重20.5g。9月壳高增长略转慢,下旬达到商品规格。12月中旬平均达近6cm。就体重论,9月以后仍然明显增长,12月中旬平均达45g,使我国扇贝养殖的生产周期由两年缩短为一年。1983年秋,我们将亲贝分送给山东、辽宁、河北、浙江、福建等省的10余个单位。

1983年冬季,青岛气候较往年冷,胶州湾内最低温度达0.8℃,太平角海区低达1.7℃,均未发现海湾扇贝冻死,这表明任何季节培育的种苗都能在海中安全生长到商品规格,并且以其耐低温能力判断,辽宁沿岸也适宜发展海湾扇贝养殖。

经过3年的试验研究,我们解决了扇贝养殖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工厂化育苗工艺及全人工养殖集成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

走向工厂

1985-1988年课题组先后派出40多人次到山东胶南、崂山、乳山、蓬莱、威海、海阳等县市区蹲点推广海湾扇贝育苗及养成技术。1986年,在青岛市领导大力支持下,举办了全国性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及养成技术培训班和多次地方性培训班,为全国沿海各地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

1987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我带着课题组,在研究所院里的一座风岗子上贷款办起了“贝类养殖技术开发中心”,当起了法人代表。工程一上马,我就提出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大庆式创业口号,从实验室搬到了工地上,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昼夜值班,指挥生产。当时我认为,创办贝类养殖技术开发中心的最终目的有两个,一是创造一个科学研究示范基地,为贝类养殖研究提供一片试验区域;二是利用该中心的创收,来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

1988年6月是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我培育出的上亿粒贝苗全部售出,前后仅仅8个月时间,就把当年的全部投资收回。北方沿海群众看到了发展扇贝养殖的大好前景,纷纷投资、争相邀请我和课题组的同事们当顾问、作指导。海湾扇贝引种成功后,在与山东、辽宁、河北等水产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海湾扇贝育苗和养成技术得以广泛推广,初步形成产销两旺的海水养殖业,在我国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产业。

群体遗传衰退的遏制

随着全人工养殖年代的延长,在海湾扇贝的育苗与养殖生产中,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生长速度减缓,商品贝体型变小,肉柱得率下降,并且出现贝类疾病等。

要解决上述问题,当务之急是重新引进亲贝,通过育苗与养成实验,评估其养殖性状,以便更新我国海湾扇贝养殖群体的种质,达到复壮的目的。

1991年12月,我赴美与有关单位联系重新引种事宜,得到华盛顿大学赵晋德教授的支持,他从加拿大联系到一批海湾扇贝种贝,课题组经过实验与观察结果表明,与全人工养殖第11代的原海湾扇贝比较,新引进海湾扇贝中间培育过程的保苗率,以及商品贝的肉柱得率等均比较高;养成过程中,贝体生长较快、抗逆性强、活力与附着力较大。这些优化的养殖性状说明,通过重新引进海湾扇贝种贝的途径,已经达到使养殖群体复壮的预期目的。

1994年我们培育出约50亿粒新引进的海湾扇贝稚贝,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海湾扇贝养殖群体的种质更新。“海湾扇贝引种复壮研究”课题属于中国科学院“八五”重点科研项目,1993年12月通过青岛市科委组织的鉴定,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获青岛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国的海洋水产养殖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共出现过三次浪潮,均是从青岛发起,再推向全国。第一次是海洋藻类养殖浪潮,第二次是海洋虾类养殖浪潮,第三次是以扇贝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贝类养殖浪潮。

(讲述人张福绥,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贝类养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本文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有色采矿工程论文下一篇:煤炭企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