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心理优化形成健康人格论文

2022-04-1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政治心理优化形成健康人格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由于事务性工作繁杂、多重角色的冲突、职业发展和培养机制局限以及身份认可度偏低,高校辅导员极易产生心理压力、心理焦虑、心理失衡和心理困惑。因此,要优化工作环境,提升队伍素质,建立激励机制,优化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调适能力。

政治心理优化形成健康人格论文 篇1:

基于思政访谈室的健康职业人培养与塑造

摘要: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讲话精神,实现思政课“用学术精神辩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和政治理性”的光荣使命,在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中,通过思政访谈室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积极引导学生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去感受历史和现实,在理性思考中自觉认识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培养和增强责任担当意识,自觉倡导和参与公益活动,逐渐成长政治上理性、人格上健康的职业人。

关键词:思政访谈室 实践教学 健康职业人

“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对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明确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搭建、载体建设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效果。思政访谈室作为实践教学创新形式,教师通过访谈,引导学生从中国现代化进程角度去感受历史和现实,在理性思考中自觉认识和接受中國共产党领导,自觉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培养和增强责任担当意识,自觉倡导和参与公益活动,逐渐成长和发展为理性政治人和社会责任人,塑造健康职业人。

一、思政访谈室的培养方针:以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为方向

思政访谈室以培养理性政治人和社会责任人为目标,充分发挥“知识性与导向性、学术性与政治性、思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德育功能。访谈室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国计民生重大问题、学校发展和个人前途以及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关的一切问题,与学生促膝谈心、答疑解惑,使学生在小人物大环境、小问题大道理、小事情大文章的情境设计中领悟更深刻的道理。在帮助学生解决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完善的心理防御机制。充分实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政治理性”地最佳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

(一)始终坚持把培养理性政治人和社会责任人作为思政课实施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基本目标

思政课教师通过教学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思政课教师不是普通的、价值中立的知识传授者,在当下价值多元的时代,所有教学话语必须完全符合并从属于主流政治话语,并且在主流意识形态下不断加强大学生政治观念的培养和政治人格的塑造,使青年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贡献者。

(二)始终坚持把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思政课实施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坚实基础

在当前现代化渐次深入、环境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思政课教师深刻认识到思政课教学中话语方式必须变更,教师要研究新时期大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新特点,按照青年学生人格发展规律,在整合各种新话语基础上,通过改进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更好地坚持主流政治话语而不是偏离这一话语,更清醒地站在学术前沿、引领时代思潮,更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解释中国历史与现实,解释世界与人生,学生经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中的锻炼使自身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能力得到不断改进,使自身的政治人格得到不断完善,为成长为合格的“社会职业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始终坚持把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为思政课实施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

思政课教师从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入手,帮助学生学会摆正个人和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再辅以心理调节、人格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使健康人格教育真正收到成效。每个大学生发展成合格职业人、理性政治人、社会责任人,必须具备以下四种精神,即实事求是、求真的科学精神;以人类利益为一切言行根本出发点的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脚踏实地、勇于进取、自强自立的实践精神;善于辩证思考和理性分析的批判精神。只有具备这四种精神,才能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在全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自觉地以这四种精神为支配自己思想和实践的原则,从而保证自己不犯或少犯错误。

(四)始终坚持把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为思政课实施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重要手段

思政课教学改革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以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为主题,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保证教学系统性;教学内容前沿化,保证教学时效性;教学内容生活化,保证教学人本性”为改革切入点,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激发并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和发展性,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新颖、更加强劲、更加鲜活、更加扎实,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有政治觉悟、有责任担当的理性政治人和社会责任人。

二、思政访谈室的培养方式:思政教育内化于心,社会实践外化于行

(一)以思政访谈室为媒介,深化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

思政课教师通过“网络虚拟访谈与实体访谈相结合、教师网络轮值与线下专值相结合、常规访谈与团体访谈相结合、接访与召访相结合”等形式开展访谈活动,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弄清楚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弄清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从而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地理想信念。

访谈室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方针政策、道德修养四大板块,汇集各种思想和文化,渗透访谈教师创造意识和表现欲望,最终产生学生新奇的思想火花和高尚的文化理念,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政治理性,使得大学校园文化更富生命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板块访谈,使学生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基础上学会客观批判、学会深刻认知、学会理性选择,提高明辨是非、善恶、荣辱的能力;通过党的方针政策板块访谈,帮助和鼓励学生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理想信念与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在未来的政治生活中承担更多的政治责任,把自己塑造成与社会协调、合作的“理性政治人”和“社会责任人”。

(二)通过细化思政访谈室栏目设置,强化社会担当与责任意识

“政治把关”是思政访谈室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在四大板块基础上,按照人物访谈、事件访谈、心理访谈、焦点访谈等子版块设置访谈栏目。人物访谈可细化为国内人物、国际人物,历史人物、当代人物,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等,事件访谈可细化为国际事件、国内事件,政治事件、经济事件、教育事件等。思政访谈室紧紧围绕“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上岗、上梯阶的竞争策略和愉快学习、自主成长的习惯,培养他们受社会欢迎、有社会责任担当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健康人格和生涯发展的能力。

(三)优化访谈形式,推动学生的内在认知与和谐发展

通过优化访谈形式,使访谈活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融入开放的校园,扩大学生对访谈活动的参与面,这种紧密联系和广泛参与把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根据访谈者和访谈内容而将访谈优化为个人访谈、群体访谈,即时访谈、预约访谈,网络访谈、现场访谈等。教师在访谈过程中充分考虑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强化受众意识,既统一了思想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題,又尊重了差异解决了个体实际问题,在实施显性教育中不失隐性教育,在追求认知目标时兼顾情感目标达成,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的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驱动力、亲和驱动力和自我价值感内驱力,凸显人格教育广泛的亲和力、感召力和认同感,逐步把对人格的内在认知自觉转化为培养健康人格的实际行动。

(四)强化访谈效果,促进学生的职业规划与人生定位

思政课教师要切实把思政访谈室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积极倡导从“心育”入手开展大学生特色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展示个性、增长才干、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的同时,对爱心与责任、诚信与团结、自信与专注、理想与立志、创业与创新等方面都有认真思考和深切感悟,并逐渐内化为自身品质。

思政访谈室作为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在开展过程中,处处体现出“平等、尊重、关爱、激励”的“以人为本”育人理念。在访谈过程中,注重融合优秀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不断丰富高等教育内涵,将“文化育人”的功能范畴从“文化熏陶”和“人文修养”两个方面,拓展到“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学生逐步树立“职业人”的人生定位,促进了学生就业、创业及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8-14

作者:王功名

政治心理优化形成健康人格论文 篇2:

当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其调适

摘要:由于事务性工作繁杂、多重角色的冲突、职业发展和培养机制局限以及身份认可度偏低,高校辅导员极易产生心理压力、心理焦虑、心理失衡和心理困惑。因此,要优化工作环境,提升队伍素质,建立激励机制,优化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调适能力。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调适

目前,高校正面临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辅导员职业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正不断增大,已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源头。本文拟对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意义

加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增强辅导员心理承受能力,对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意义重大。

1.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挑战性

90后学生具有诸多鲜明的特征,自我中心意识表现强烈,价值观追求也日趋多元化、个性化,学生由情感、学习、就业压力等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愈加凸显。高校学生思维灵活敏捷,对形式新颖的活动很感兴趣,实践能力较强,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富裕, 但做事缺乏毅力,基础相对薄弱,自控力较差,心理比较脆弱,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旷课、逃学甚至迷恋网络游戏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高校各项评估和考核检查中,学生管理及学风状况均为重要指标。学生工作时间和空间延续性强,责任重大。辅导员是学校安全稳定的直接责任人,长年生活和工作在临战状态,其工作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并富有极高的挑战性。笔者认为,面对高校学生的特点,辅导员需要努力学习,更新管理理念,培强心理素质,勇于担当,不断探索教育的新途径和方法,实行因材施教,方能取得工作实效。

2.辅导员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工作的成效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的推动者,更应拥有健康的心理,这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工作的顺利发展,还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工作观念、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也超越了教育辅导本身。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学习的指导者、生活的帮助者、心灵的聆听者和未来的规划者。辅导员工作的职责赋予了他们光荣而神圣的使命。这一特殊要求决定了辅导员要有更优秀的心理素质,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方能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3.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辅导员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示范和感召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思想、意志、品质、情感和人格等心理方面进行复杂和奇妙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精神世界深层次、高品位的接触与交流的过程[3]。辅导员拥有健康心理,学生就能健康快乐成长。辅导员的心理困惑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他们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健康人格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

4.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辅导员自身的健康成长

高校辅导员已经成为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既是极为复杂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智力化程度较高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需要较高的判断力及决策力,他们既要扮演多重角色,又要面对业务培训、学历提高、职称晋升等种种压力,还要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工作。

心理健康的辅导员,表现为积极奋进的情绪,幽默开朗的性格,乐观愉快的心情,精神振奋,工作效率倍增;有心理问题的辅导员往往表现出心情郁闷、讨厌学生、怨天尤人等特征,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自我调适能力差,容易将负面情绪带入工作中,较难适应高校的教育环境。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

现今,高校的辅导员面临许多的压力和挑战,他们的心理问题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危险性,只有认真分析影响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找准辅导员产生心理问题的源头,才能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试。

1.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杂导致心理压力

辅导员工作具有繁杂性、重复性、直接性等特性,又具有任务重、责任大、难度高的特点。高校往往对辅导员配备不足,他们教育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往往身兼数职,工作涉及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安全稳定、学生党建、学生干部建设、学风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成才、贫困生工作等,有人说,“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还要经常担当情况特殊学生的“倾听者”和“回收站”,经常面临学生的突发事件,心理一直处在紧张的应激状态。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超负荷的运转,致使一些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和

兴趣降低,造成心理压力和疲劳,长时间会造成辅导员精神枯竭。

2.辅导员多重角色的冲突导致心理焦虑

辅导员的职业角色是多元化的,往往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朋友、师兄师姐等多重角色,作为教育者必须为人师表,博学多才;作为管理者,必须严于律己,以身示范;作为领导者,必须锐意创新、求真务实。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造成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是使很多辅导员产生压力的根源,而辅导员角色的多重性导致了角色责任的广泛性,有限的精力与无限的责任产生矛盾时,就会导致高度的紧张和焦虑。

3.辅导员职业发展和培养机制的局限导致其心理失衡

辅导员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既是教师,又是管理人员,他们与高校专业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相比,无论在工作任务、责任风险,还是个人素质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都越来越大。辅导员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使辅导员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对职业发展感到茫然。

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体制和培养制度不够健全,政策不够完善,对辅导员较为关心的进修、升职、职称评定、效绩考评、培养使用等问题上没有明确而科学的标准,极易导致辅导员心理失衡,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

4.辅导员身份认可度偏低导致心理困惑

社会上有些人认为辅导员其实就是超级保姆、行政替补人员、学生生活老师等,社会认可度低,而对辅导员的要求却不断提高,致使辅导员思想压力巨大,容易产生焦虑、困惑。有时,辅导员的辛勤付出较难得到学生及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使之产生挫败心理。辅导员工作成功概率难以确定,见效周期长,成果无法量化,工作成绩得不到即时的认可,而社会环境的各种挑战与学校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则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有相当数量的辅导员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跳板,低职业认同感导致心理困惑,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

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不是由单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当辅导员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都应该重视和关注辅导员,同时辅导员应适时进行自我调适,以保持身心健康。

1.优化工作环境,促进辅导员心理健康

积极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宣传辅导员这一职业,社会各界应大力宣传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价值和复杂性,给予辅导员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提高辅导员的形象,为辅导员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领导应对辅导员给予人文关怀,积极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的心理氛围和共同育人的良好人际环境。学校要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配备专职辅导员,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条例,规范学生事务,使辅导员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关心和支持辅导员的生活和心理需求,健全辅导员心理档案,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形成心理普查制度,对辅导员的心理问题进行动态的追踪干预,有效地减轻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广开感情渲泄的渠道,构建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2.提升队伍素质,促进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高校要把握辅导员队伍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四个环节,坚持“高进、精育、严管、优出”八字方针,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化学生辅导员队伍。要建立高质量、重质量的选配机制,高标准、重素质的培养机制,高要求、重实效的管理机制,高水平、重机遇的发展机制。重视辅导员的个人发展,使辅导员工作有方向、有地位、有作为;加强辅导员业务培训,形成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岗前培训和心理辅导培训机制,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提高辅导员的素质;逐步完善辅导员职称评聘制度,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促进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知识的丰富和素质的提高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力量,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学习,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在多重角色中,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工作方向,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3.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满意度和成就感

赫茨伯格激励理论认为,对人的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得来的快乐、工作上的成就感、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4]。高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体系,对辅导员的劳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辅导员更快地成长和发展,增强其满意度和成就感;要保障辅导员的政治、经济待遇等,及时选拔一些德才兼备的辅导员到领导岗位或设立相关级别的非领导职务,设立辅导员培养专项资金,明确辅导员发展目标;要及时为辅导员排忧解难,让辅导员真正感受到价值归属感[5],抓典型,树榜样,增加其成功体验的机会。要有正确的角色认识和角色期待,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辅导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辅导员队伍大多是年轻人,正值成家立业的年龄,经济压力大,适当提高其经济收入,能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其满意度。

4.优化心理素质,提高调适和抗压能力

要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指导,健全辅导员心理教育机制,构建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和应对机制。辅导员要培养心理素质,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提高调适和抗挫折能力,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要运用积极认知,提高压力应对技巧;运用正确的身心放松方法,通过自我催眠、生物反馈术、肌体放松术等,使自己的心理系统保持平衡;要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支持系统,要用爱、理解和欣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主动、互助建立和睦的同事关系,用平等、尊重建立良性的上下级关系,共同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善于在学生的点滴进步中体会快乐、从每次师生互动中体验成功,遇事要保持冷静,砥砺意志,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文丰安.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探索,2009(11).

[2]王永智,陈中奇.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调查 与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

[3]白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J]. 学理论,2010(16).

[4]赵银河.新时期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讨[J]. 新西部, 2010(10).

[5]王波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安徽某 高校为例[J]. 皖西学院学报,2010(1).

[6]吕晓峰,邵华.论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J]. 心理科学,2010(1).

〔责任编辑:傅文第〕

作者:杨伟

政治心理优化形成健康人格论文 篇3:

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摘要: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中约30%有心理问题,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由于教育理念的落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停留在“被动”的地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还只是停留在“救火”阶段。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而繁琐的工程,要使其能正常有序地运转,既要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施可行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途径与方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展的中后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在人生发展的这一变化时期,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多样,来自学习、经济、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适,往往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据近期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我国有近3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每年有5%因为躯体疾病退学,而高达95%是因为心理问题。学生因患有心理疾病、精神障碍或心理问题而自杀或伤害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如令人发指的“马加爵事件”等。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尚不到30%。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急剧加速和与之相伴随的心理问题的明显增长,中国精神卫生工作队伍无论在人才和经费投入上都缺乏足够的准备。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应当承认,我国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起步是落后的。这也与我们“重理轻文”的传统教育观念有关,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人文类学科占的比重很大,尤其是医学院校,人文学科课时占到总学时的1/3,而我们高校目前的人文学科还处在弱势,亟待加强。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实力非常单薄,人才匮乏。据悉,目前我国每百万人口中只有2.4个心理学工作者,其中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不足2%,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跟不上社会的需求。

具体来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尚存在下列问题。

人员配备不足。香港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个专职心理辅导员,而在内地,每5000名大学生都没有一个心理辅导员,并且很多心理辅导员是兼职的。

教材建设问题。目前我国尚没有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教材。一些教育学者认为,应当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项必修的基础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开设不同的课程。

教师培训问题。高校从事心理指导的老师多以兼职为主,主要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多数缺乏正规培训,急需系统培训。

网上心理咨询尚在探索阶段。有些人心里所想不愿当面与人谈,新的网络空间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什么问题都可以摊开来讲,但在网上进行心理个案方面的咨询还未开展。

教育理念问题。目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教育理念的落后,其工作还停留在“被动”的地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还只是停留在“救火”阶段,往往在学生事故发生之后,才采取相应的措施。

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是针对全体在校学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不应是解决、排出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而应是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解能力和适应能力;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终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高校的性质及工作特点决定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工作重点,心理治疗则是由社会医疗机构来完成。首先,高校是以教育为目的的组织,并不是医疗机构,与社会医疗机构相比并不具备心理治疗的工作优势;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使被动的治疗疾病转变为主动的预防疾病,有效提升心理素质,早教育、早预防,将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预防和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健康的大学生是健康社会文明的倡导者和示范者,全面提高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对提升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有实施方案的针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干预,使其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健全个性的教育活动。一方面要注重预防各种异常心理及心理障碍的产生,对潜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适时的干预和治疗;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各种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珍爱生命预防自杀的讨论、成瘾行为的干预、艾滋病预防和性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适时调试情绪,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主体意识,并加入相关心理疾病的案例在学生中进行案例讨论。…经过总结和思考,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1、认知发展教育。认知教育是指通过常规或特殊训练,使大学生了解认知规律、特点及自身认识发展水平,从而发掘自身的不足,并学会对错误认知进行调控。

2、情绪稳定教育。情绪调控是为了避免自身情绪的大起大落或两极化,通过有效的调控手段调解自我情绪,使自己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形成适度的情绪反应能力与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避免心理失衡,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

3、意志力优化教育。意志力优化教育是使大学生学会调节激情,应付挫折打击,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意志行为水平,从而避免产生心理偏差,具备自觉、果断、坚持与自律的优秀品质。

4、健全个性品质教育。个性教育是使大学生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矫正不良的个性品质,促进完善的个性心理,从而形成开朗、活泼、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良好性格。

5、人际和谐教育。人际和谐教育是帮助大学生了解人际交往问的特点和规律,使得在群体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善于在群体中发挥自己的才干,达到高水平的自我实现。

6、积极适应教育。积极适应教育是指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使大学生积极适应自身、环境及社会的各种变化,学会调控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保持心理健康。同时深入认识自己、认识自身心理变化的特点,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在学会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基础上优化和调解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控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开发潜能,适应学习生活。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而繁琐的工程,要使其能正常有序地运转,既要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施可行的途径与方法。

1。建立“三理”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心理、择业心理、动力心理、创造心理、情绪心理、挫折心理、性与恋爱心理、人际关系心理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产生这些心理问题有着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观原因主要的是因为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在生理发育晚期,心理正处走向成熟而未成熟的阶段。

客观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方面的影响。一是社会的影响。社会的复杂环境,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物质上、精神上和文化上都存在各种弊端,必然导致人们价值观的扭曲,消极的社会风气对成长中的大学生存在各种积极、消极的影响。二是学校教育的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学习压力、成长压力、就业压力等都不同程度的冲击考验着当代大学生稚嫩的心理。三是家庭的影响。家庭氛围、家长的教育能力、家庭结构以及家庭经济基础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总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着心理、生理、伦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建立“三理”相结合的模式。在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同时,加强生理教育,注重伦理教育,将生理、心理、伦理这“三理”有机整合在一起。

2.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学校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其中包括信息网络,心理教育理念网、心理问题预警和援助网、家庭学校联络网、师生互动网、心理健康教育网等,形成人人主动参与、全社会积极配合的大网络体系。在建立网络体系时,承担心理教育的主要人员应勇挑中担,积极开设课程和讲座,宣传与普及心理知识,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室、心理交流论坛,完成网站网页制作,给大学生广阔的心理沟通平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形成一个以专业人员为主,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社团为辅的工作体系。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

(1)把握教育原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确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这种教育原则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学生人群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任务绝不仅仅限于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而是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教学、心理测查等在内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这既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又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只有建立健全在符合心理发展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深入人心,在学校成长的这个大背景下,促其得到最大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也只有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目标上,即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确立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才能真正成为人格完善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2)规定教育目标,唤起学生对心身健康的向往和自觉,提高其心理素质。在预防、纠正和发展三者相结合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规划,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3)讲究教育方式。以“活动一感悟一心灵成长”为主线,以课堂、网络、社会实践活动为途径、以课堂讲授、演讲辩论、社会实践、心理测试、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情景设置、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为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自我发现、自我调解、自由提升。

(4)开展心理训练。训练共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印象训练、语言训练、肢体训练和开放自我训练。训练中将学生进入某一个特定的主题情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中获得感受,理解每一个角色的心理,并相互交换心得,帮助彼此之间建立并加深对不同人际关系的理解,消除误会,在认识上飞跃。

(5)做好身心健康教育,即躯体疾病的预防和心理素质的强化。其中躯体疾病的预防主要分为健康行为的确立和有害行为的干预;而心理素质的强化重点是健康心理的培养、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心理辅导的开展。在课程教育中应重视心理辅导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辨别能力,以增强他们在复杂环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帮助他们积累成长的经验和方法。

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高校开展的心理辅导是辅助型而非治疗型,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疑惑,排除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促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方面发挥内在潜力,逐步走向成熟和成功。心理测试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工作,对学生人格发展、情绪、行为、适应性和职业兴趣等方面进行专业测试,建立健全的学生心理档案,从中发现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其规律,找出有心理疾病的案例,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建设专业知识强的教师队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有资料表明,国外高校一般每千名学生就拥有一个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而我国高校通常一万多名学生才有一个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导航人,就必须具有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仅凭热情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对相关教师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是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也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逐步培养一批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又掌握一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高校教师队伍,辅导员与学生接触多,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技能和专业培训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有利于他们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并区别是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还是心理障碍问题,从而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到对大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有针对性帮助。

加强和改进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关键是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明确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高校心理辅导的目的性,全面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大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促进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作者:杨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同等学力人员学术道德教育论文下一篇:老年性脑梗塞患者优质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