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学习的中国留学生的课堂情感抑制问题分析

2022-09-10

2009年至2015年曾在法国学习, 在异国他乡学习的过程中, 在学业上遇到过很多问题, 其中令感触最深的, 同样也是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经历过的, 就是课堂上的情感抑制。它的具体表现如:过于内向、从不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不敢直视老师、抗拒小组交流或作业等。那么造成这个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就的分析与研究来看, 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语言的障碍、专业学习方面的难点以及特定心理原因。

作为一名大学法语教师, 的学生均为法语专业本、专科学生, 他们中的一部分在完成学业后即将去法国继续深造。为了可以帮助他们在到达法国之前就能对这个问题加以理解和预防, 需要对造成在法国学习的中国留学生的课堂情感抑制这个问题的诱因进行充分研究与分析。

本篇文章将分为五个部分对中国留学生的课堂情感抑制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 本文成文的背景及选题原因。

第二部分, 本文得以进行研究的理论依据, 以相关名词概念作为研究依托。

第三部分,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四部分, 信息收集与分析。

第五部分, 总结部分。

一、本文成文的背景及选题原因

(一) 背景

2009年, 为了去法国继续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开始在国内学习法语。但学习时间很短, 前后加起来仅400学时, 因此的语言基础打得并不牢靠。

2009年末, 到克莱蒙费朗继续学业, 很快就发现, 一方面, 虽然自己已掌握必要的语言结构知识, 但是在运用时却感到十分捉襟见肘, 自己在国内所学似乎根本不能正常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另一方面, 学业上, 同样因为比较薄弱的语言基础, 使得在课堂上总是处于一种精神紧张的状态, 总是担心没能真正听懂老师讲话的内容, 所以大多数时间总是非常安静地坐在一旁, 久而久之, 自己也能察觉到这种消极的状态对学习的提高是没有起到积极作用的。平心而论, 在那时是有想法加入各种课堂活动中去的, 但是过度的担忧使得迈不开这一步, 与此同时发现, 在班里和有类似状态的中国同学不在少数。

(二) 选题原因

当开始在克莱蒙费朗第二大学开始对外法语 (FLE) 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 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这一问题的研究。结合切身经历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 从而能够帮助到更多学生清晰的认识这一存在于大多数中国留学生身上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本文的论点为:如何理解在法国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抑制问题。围绕这一论点, 我将通过分析以下三个名词概念来支撑我的理论研究。

(一) 抑制 (inhibition)

抑制, 为心理学领域的名词, 就像是心理上能够阻止冲动的“制动”。 (inhibition est un mot psychologique, c’est un frein mental qui empêche les pulsions) [1]

抑制并非天生, 我们很少能在婴儿身上找到“抑制”的影子, 这是作为动物的本能。但是在经过学习或是家长的引导后, 人们渐渐学会什么是能做的, 什么是不能做的。由此可见, 如果我们说一个人存在“抑制”的问题, 那么我们能够推断出, 这个心理上的“制动”正是由他自己加上的, 从另一方面理解, 这个“制动”既然能够被加上, 那么也同样能够被去除。

需要注意的是, “抑制”通常表现为极度内向, 而当极度内向碰上它的对立面极度外向时, 出于想要将自身从极度外向这种“危险”状况下保护起来的想法, 是很容易形成“抑制”的。

(二) 语言的不安全感 (insécuritélinguistique)

语言的不安全感是指, 当表述者说话时自己认为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够成熟, 也明知有另外更准确地方式来进行表达, 但是自己没有能力去运用 (l’insécuritélinguistique, lorsque locuteurs considèrent leur façon de parler comme peu valorisante et ont en tête un autre modèle, plus prestigieux, mais qu’ils ne pratiquent pas) 。我们能够意识到, 语言的不安全感在法语学习的课堂上就是说学生对于自己的语言能力被评价时所存在的畏惧心理。

在法国对外法语教学的课堂上, 中国学生一开始通常会表现出好奇, 因为那里的课堂组织形式与他们在国内学习时有较大的差异。接着, 在学习不断推进的过程里, 他们会逐渐感受到自己在语言学习方面与其他人的差距, 久而久之, 当他不知道该如何做出反应时, 索性就将自己包裹起来不反应。这种让自己远离“危险”的举动就是缺乏语言上安全感的表现。

(三) 跨文化 (interculturel)

跨文化interculturel这个词的构成包含两个部分, 一个部分是跨越 (inter-) , 另一个部分是文化的 (culturel) 。显而易见, 这个词所传递出的意义在于, 不同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复杂性。

我认为, 在对外法语教学的课堂上, 跨文化这个词更侧重于学生对于不同文化在交流时产生结果的认知。当学生去往另一个国家继而开始学习与生活时, 那些他所遇见的, 因不同文化背景而造成的差异, 很容易引起他的不安全感。

如果我们将中国文化与法国文化进行对比, 不难发现, 相较于法国文化, 中国文化与生俱来就有“抑制”的倾向。在我们的家庭中, 父母子女间很少会说“我爱你”, 即便彼此都爱着对方;通常当中国人对某人某事有看法时, 不会当面直接指出, 而是更侧重于采用一种相对婉转的方法。那么在对外法语教学的课堂上, 这种因文化不同而引起的差异同样存在, 以课堂氛围为例, 中国的课堂目前还是以传统教学法为主, 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角, 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则相对较少。而在法国的课堂上, 气氛则更活泼与外向, 丰富的课堂活动与充分的师生互动, 加之热络的课堂氛围, 这种种因素混合在一起容易给中国学生带来强大的冲击, 就像之前说过的那样, 不安全感和自我抑制也就相继产生。

三、研究方法

在讲述我的研究方法之前, 我先将自己对于本篇论文的论点提出的三个假设进行列举:

(1) 在课堂上, 相较于其他学生, 中国学生的表现更加的内向, 这是由于缺乏语言安全感造成的。

(2) 课堂组织形式的不同使得中国学生心理焦虑。

(3) 因文化差异而导致中国学生得课堂情感抑制。

根据这些假设, 在圣埃蒂安 (SaintEtienne) 的中国留学生中抽取了四位来进行采访, 以便来印证上述假设是否成立。这四位受访者中, 两名女性、两名男性;他们的年龄在20-26岁之间;他们所学的专业各不相同;在采访之前并不认识他们。具体详情如下图:

采访采取半开放的方式 (semi-directif) 进行, 我记录他们对我先前已设计好的问题的答复, 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为了尊重受访者的隐私, 我不会在文章中提及他们的姓名, 作为区分, 我对他们编了号。

四、信息采集及分析

针对本文主题, 我围绕假设所设计的十四个问题如下:

(1) 你能告诉我你的基本情况吗?

(2) 你能说几种语言呢?它们的程度如何?对你学习法语有帮助吗?

(3) 你认为国内的课堂和法国的课堂有差异吗?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4) 在法国学习的过程中你遇到过困难吗?是什么?

(5) 你的班级里有多少中国同学呢?他们的课堂表现如何?是否经常发言?

(6) 你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是否经常和老师同学互动?为什么?

(7) 你为什么选择现在的专业呢?

(8) 你现在的学习状态和你刚到法国时的学习状态是否有不同?若有, 是什么?

(9) 你对法国人的印象如何?

(10) 你对在学校里遇到的老师、学生印象如何?

(11) 你有外国朋友吗?你们在一起时做什么呢?

(12) 你更喜欢和中国朋友一起还是和法国朋友一起?为什么?

(13) 你业余时间做什么?

(14) 对于此次采访, 你还有什么要补充吗?

采访中, 只有受访者1同意全程使用法语交流, 其余三人均选择完全使用汉语。当然这种选择对我不完全意外,

对于由于法语程度有限而带来的困难, 四名受访者几乎一致表示认同, 例如受访者4的观点:“我在来法国之前已经学过法语了, 我的法语水平现在大概在B2, 但是即使如此, 我在学校上课依然觉得困难很大, 课堂的内容大概能听懂50%已经不错了”。受访者3的观点则如下:“我最大的困难在词汇量上, 很多机械专业的专有词汇对我造成很大的困扰, 语言始终是我最大的障碍”。

课堂组织方面, 基本上受访者表示虽然法国课堂的组织形式和国内确有差异, 例如没有统一的课本, 课堂氛围特别自由等, 但是这些差异都不足以让他们有“震惊”的感觉, 所以也就没有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冲击。

对于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一些反应, 大部分受访者表示确实会因为自己固有的传统或习惯而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反应, 例如受访者2表示:“即使我在课堂上没有理解老师的问题, 但是我仍然不会打断他去询问, 我觉得因为我的缘故而耽误别人的时间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表现, 然而大多数法国同学都是有问题就直接举手提问。”

综上所述, 通过受访者的表述, 我们能够得出如下结论:语言方面, 由于大部分中国学生的法语水平有限, 导致他们无论在课堂上还是生活中都无法自如的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一状态确实会令他们感到不安, 继而影响他们在课堂上或是生活中的状态, 因此我们认为由语言障碍而造成中国学生课堂情感抑制这一假设成立。课堂组织方面, 虽然中法却有不同, 但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强大的精神冲击, 因此对于因课堂组织不同而导致中国学生课堂情感抑制这一假设不成立。文化差异方面,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使得中国学生在法国相对外放、自由的课堂氛围里显得更加内向与含蓄, 再加上他们又一贯抱有例如“沉默是金”“不应因自己的事情而耽误其他人”等这样的想法, 因此确实会因为这一状况而导致自己在课堂上少言寡语, 所以对于因文化差异而导致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抑制这一假设成立。

五、总结

在法国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在课堂上或多或少的都受到情感抑制这一问题的困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就像我们前文起到过的, 或是因为语言障碍, 或是因为文化差异。作为高校教师, 的学生中将会有很大一部分在毕业后去往法国继续深造,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行之有效地将这两个难点攻克, 如何让的学生在去往法国之前就能够提前意识到并尽量避免遇到这样的问题, 会是日后的研究重点。

摘要:情感抑制是一个存在于多数在法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中的一个现象。本文针对这一问题, 从其形成原因、理论依据、中心论点及假设、采用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着手, 通过信息采集与分析, 得出最终结论。

关键词:抑制,语言的不安全感,跨文化

参考文献

[1] Sigmeud Freud.inhibition, symptôme et angoisse, 1992:8.

[2] Louis-Jean Calvet. 6eéd. La sociolinguistique, QSJ, 2009:4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下一篇:教学方式异彩纷呈,音乐课堂快乐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