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英文译介与传播考略

2023-01-07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 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而完整的医学典籍, 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自20世纪20年代起, 一代代中外学者将《黄帝内经》翻译成英文介绍至海外, 至今已有十余部不同时期的英译版本。这些译作包括节译、编译及全译本等不同形式, 译者囊括了中外医史学家、临床医师等专业人员。这些译作为世界了解中医药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使古老的中医药焕发出新的生机, 使之走向世界, 为人类造福。本文仔细梳理了几部有代表性的《黄帝内经》英译版本, 分析各自特点与不足, 以期为中医典籍, 乃至中国文化典籍国际化推广做出微薄贡献。

一、《黄帝内经》代表性英译版本

(一) 英译本的萌芽阶段

1925年, 德国人珀西道森 (Dawson, Percy.M.) 撰写了一篇介绍《素问》的论文, 其中节译了《素问》片段。这篇文章题为Su-wen, the Basis of Chinese Medicine, 发表在《医学史年鉴》 (Annals of Medical History) , 该文也成为最原始英译版本《素问》在西方国家流传。

之后, 美国有机化学家林达沃 (J.W.Lindau) 开始翻译《黄帝内经》, 为了更好理解原文, 他放弃自己的专业, 开始自学中文。林达沃1942年去世后, 他的夫人将他的译稿整理后出版, 并直接启发了第一部公开出版的《素问》译本的诞生。

(二) 第一部公开出版的《素问》

1945-1946年间, 美国学者爱尔萨·威斯 (Ilza Veith) 女士翻译了《素问》的第1~34章。威斯女士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史研究所第一个医学史博士, 主要研究东方医学。经过4年艰苦研究, 《素问》前34篇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于1949年在威廉姆斯·威尔金斯出版社 (Baltimore:Williams&Wikins) 编辑出版。这也是《素问》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西文版本。之后, 1966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将其修订再版。

该书参考了37种中国医史方面的材料, 考察内容全面, 除了译文, 还简单介绍了相关哲学、宗教、物候等知识, 附上了人体解剖、脉诊、经络、穴位、针灸等图。

为了把该书的内容尽早介绍给西方, 威斯确定的翻译原则为“只翻译《内经》的内容大意, 而不去深究字义”, 译作翻译以直译为主, 保持了原作语言质朴, 词简义深的风格。在处理难译词方面, 采用了包括夹注、脚注等有效手段。不足之处是由于当时工作条件所限, 译者又不懂中文, 也没有中医师沟通, 故书中出现了一些较严重的理解错误, 常有译词与西医术语混淆。译著出版后, 收到《科学》 (Science) 、《内科学档案》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等权威杂志很高评价, 为中医药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 具有开创意义。

(三) 华人的不懈探索

广州孙逸仙医学院院长黄雯英发表Nei Ching, the Chinese Canon of Medicine, 对《素问》、《灵枢》各章节进行了介绍, 并详加评注。文章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 (英文版)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的第1、2期。

旅美华人吕聪明博士翻译了《灵枢》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acupuncture) , 分为前言、正文、附录、索引等几部分。之后还翻译了《素问》和《难经》, 组成《内、难全集》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and The Difficult Classic:complete translation of Nei Jing and Nan Jing) 。《内、难全集》于1978年由Academy of Oriental Heritage出版。吕聪明具有多年行医和中医教学经验, 他认为“只有逐句对等英译才能使国外读者充分理解并感受《内经》原创内涵, 以最大程度来满足海外初学中医者的实际需要”, 故翻译时采用传统解释, 并与中国医学现代理论保持一致。该书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医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遗憾的是, 国内对其研究甚少。

1995年, 美国山姆巴拉 (SHAMBHALA) 出版了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Medicine: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Neijing Suwen with Commentary。该书为美国华裔中医师倪毛信 (Maoshing Ni) 博士编译。倪毛信生于中医世家, 在美国从事中医诊疗、教学工作。他将读者定为中医学学生和对中医感兴趣的外行人, 因此侧重临床实用角度, 以相对轻松的笔调, 对《素问》进行了编译。如同译者在翻译说明中所述:“这一译本, 绝非是任何意义上的学术版本。因此, 我确信汉学专家可以推出更完美的译本。而我是从一名临床医生的角度, 从中医学及哲学学生的标准以及对中医感兴趣的外行人的角度来译释这一经典的。”译作参考了王冰、张志聪等历代名家的注释, 以及Ted J.Kaptchuk、满晰薄 (Manfred Porket) 、文树德 (Paul U.Unschuld) 等西方名家和当代的研究成果, 对较难理解的词句, 加入了个人理解, 更像对《素问》“今释”或“白话解”。倪氏英文功底深厚, 译本语言流畅, 采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 虽存在某些错译和漏译, 不失为一本极有实用价值的译著。

吴连胜、吴奇父子全译了《黄帝内经》 (包括《素问》和《灵枢》) (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Internal Medicine) , 并于1997年12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出版。吴氏父子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开办了一家中医诊所, 他们具有深厚的中医学基础和临床经验, 且英文基础扎实。译著以直译为主, 采取了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 按原文顺序将所有信息译出, 读起来犹如读原作一样。不足之处是文内注释偏多, 篇幅过长, 稍嫌冗余。

1997年北京海豚出版社出版了周春才、韩亚洲编绘的漫画版《〈黄帝内经〉养生图典》, 名为《The Illustrated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该书将《黄帝内经》称为“中国古代延寿养生奇书”, 选取《素问》、《灵枢》中有关养生的章节, 绘成漫画, 配以浅显的说明文字, 加之排印精美, 漫画生动形象, 是老少皆宜的普及版读物, 至2001年均已印刷了2次。

(四) 新世纪繁荣发展

2001年, 北京外文社出版了中医师朱明的《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译作采用直译法加注释, 将中医院校五版教材《内经讲义》 (程士德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严格按照顺序将句子一一译出, 能较完整的展现出原貌。

美籍华人吴景暖撰写了《Ling Shu, The Spiritual Pivot》, 这部书是《灵枢》选译本, 2002年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吴景暖先生是华盛顿最早的中医师之一, 其译作哲学和医学内涵并重, 虽缺乏严格的术语标准, 但很多人认为更接近原文, 且选择了较少关注到的《灵枢》, 在中医古籍的传播方面有重要意义。

德国医史学家、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所长文树德 (Paul Unschuld) 主持并完成了《素问》全译本, 题为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Nature, Knowledge, Imagery in a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Text, 这是迄今西方规模最大的中医典籍翻译工程。该译本引用了中国作者3 000余篇论文, 以及中日两国600多部专著, 全面细致反映了《素问》研究成果, 体现了翻译和研究紧密结合。这部译作分3册出版, 首册于2003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首册引用大量《素问》原文, 详尽地介绍了《素问》成书经过、书名释义、发展源流、历代编译等, 并将书中内容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人体和脏腑、气血、经络、病因、疾病、诊法、各种疗法) 跋、注释、附录等全面评述, 确实做到了文树德自序所言:“旨在产生出第一部语义正确的《素问》英文全译本以及一个有助于将来对原文研究工作的研究工具”。文树德坚持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深层理解中医, 译著全文翻译自成体系, 没有采用已有医学术语。

国内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李照国教授对《黄帝内经》进行了全文翻译。2005年《黄帝内经素问》出版, 2008年《黄帝内经灵枢》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英汉对照本《黄帝内经》, 被列入《大中华文库》系列作品。李照国是中医古籍英译理论界的奠基者和领军人物, 具有语言学、英语、中医学多种背景, 其译文参照了历代医家多种注释, 将中医学、文学、哲学、宗教、社会学等多学科内容融合体现。李照国教授翻译原则是“译古如古, 文不加饰”, 其基本概念以音译为主, 释译为辅, 篇章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在翻译的准确性、学术性和权威性方面有较高保证。

2009年罗希文教授翻译的《素问》前22章注解节译本《黄帝内经与研究》 (Introductory Study of Huang Di Nei Jing) 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体介绍《黄帝内经》, 包括《素问》、《灵枢》成书过程、学术思想、以及中医学基本概念, 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治疗原则、诊断方法等;第二部分是《素问》1-22章的全文翻译及注释, 书后附有中英术语对照表。罗希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是国家社科基金《中医典籍研究与英译工程》首席专家。罗先生长期从事中医药古籍的译介工作, 他翻译的《伤寒论》 (1986) 、《金匮要略》 (1987) 、《本草纲目》 (2003) 、《黄帝内经与研究》 (2008) 等中医著作, 打破了西方汉学界长期主导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工作的局面, 提升了中国学者在世界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对中医药, 乃至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贡献。

二、《黄帝内经》英译时代特点及不足

梳理以上13部《黄帝内经》英译作品, 我们不难看出, 《黄帝内经》英译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萌芽时期 (20世纪50年代以前) , 该时期译者以西方学者为主, 他们较少具备中医学知识和中国文化背景, 译作多从医史角度, 介绍《黄帝内经》的内容, 多为选译本。

发展时期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末) , 该时期译者以海外华人为主, 他们受过中国文化熏陶, 又熟悉西方文化, 是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这些译者多为海外医师, 具备一定中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故译作着眼于医学价值的挖掘, 强调在临床中的应用。该时期出现全译本。

繁荣时期 (二十一世纪-今) , 该时期译者以中国学者为主, 他们多具有医学、哲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重背景, 对中国传统文化造诣颇深又熟谙英语, 翻译过程中哲学、医学、文化、社会几方面并重, 主张深层次理解中医, 突出医学价值与人文价值。译作系统介绍了中医概念、思想, 综合历代医家多种注释。词语选择上不直接套用现成的医学术语表达中医概念, 而采用多元化表达方式。

《黄帝内经》近百年译介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英译文本研究主要集中在《素问》中, 尤其是前面章节的翻译, 而其他章节、《灵枢》部分研究十分有限, 我们应予以重视, 加大研究力度, 促使《黄帝内经》平衡发展。另外, 《黄帝内经》的内容和意义不仅限于医学, 还体现了丰富深邃的哲学思想, 如何把这些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转化成外国读者可以理解的内容, 是译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结语

医学, 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Matteo Ricci, 1552~1610) 在其《中国札记》中, 第一次比较准确地向西方介绍了中国医学。之后脉学、本草学、针灸学等中医药学内容陆续西传, 而作为四大经典之首的《黄帝内经》西传却延迟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 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学习中医,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典籍的翻译与传播工作日益重要与急迫。回顾《黄帝内经》译介历史, 先辈前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相信不久的将来, 更多优秀中国医籍将被翻译成各国文字, 介绍到世界, 造福全人类。

摘要:《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20世纪20年代就引起了海外学者的注意, 其译介及传播历史已近百年。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 《黄帝内经》的英译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梳理了《黄帝内经》英译历史, 简述这些英译著作的特点及不足, 以期为中医典籍、中医文化的翻译、传播做有益探索, 为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黄帝内经,素问,英文,译介,传播

参考文献

[1] 申飞宇, 《黄帝内经·素问》英译史初探[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20 (02) :117-120.

[2] 李照国, 黄帝内经素问[M].西安:世界图文出版社, 2005.

[3] 杨丽雯, 王银泉.《黄帝内经》英译研究在中国 (2000-2014) [J].中医药导报, 2015, 21 (12) .

[4] 兰凤利, 《黄帝内经素问》的译介及在西方的传播[J].中华医史杂志, 2004, 34 (3) .

[5] 刘娜, 高娟, 申艳星, 黄瑜.文化操控视角下的《黄帝内经》英译史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5, 38 (4) .

[6] 施蕴中, 马冀明, 徐征.《黄帝内经》首部英译本述评[J].上海科技翻译, 2002 (2) :46-49.

[7] 张登峰, 孙红梅, 史文君.《黄帝内经》翻译比较[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1) :92-94.

[8] Ni, Maoshing The Yellow Emperor s Classic of Medicine Boston, Massachusetts:Shambhala, 1995 XV, 303-304.

[9] 邱玏.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

[10] 李照国.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5:1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校园网管理在不同层次上实现的策略下一篇:观赏植物对室内低频噪声影响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