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建立重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对策研究

2022-09-13

重庆所具有的特殊市情和所肩负的特殊使命, 决定了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 建立“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央部署的“3.14”总体目标的战略突破口。

1 统筹城乡发展, 建立“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有利因素分析

2007年重庆市GDP 4122.51亿元,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88亿元, 工业增加值实现1513.22亿元, 占GDP的比重达到36.8%, 工业纳税额占全部国税、地税收入的50.2%, 城镇化率达到48.3%, ,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居西部第二。这些都为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 建立“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

重庆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 其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和担负的历史责任, 使其成为了政策覆盖的密集区。国家给予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西部地区、三峡库区、老工业基地、农村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优惠政策等, 都惠及到重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由沿海向内陆延伸, 在定位、体制、政策、区位等综合要素的作用下, 特别是随着“五个重庆”建设的进一步推进, 重庆将成为中外产业投资的热土, 经济外向化程度不断提高为重庆在更广的领域利用资源, 更好地整合城乡资源提供了条件。

2 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不利因素分析

重庆2007年经济总量4112.51亿元居西部第七位, 经济实力不强, 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支持与反哺作用非常有限。城镇结构不合理, 城镇产业支撑弱, 城乡经济融合度不高, 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受到较大的制约。2007年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为:46.5:20.1:33.4, 作为城市主要支撑的非农产业发展不足, 众多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和农业领域。

城乡及区域二元结构矛盾非常突出。2007年重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9:1高于全国3.33:1的平均水平。市域的都市区、渝西和三峡库区三大区域人均GDP之比为3∶1.6∶1, 大于全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落差;最高和最低的区县人均GDP相差10.5倍, 大于上海和贵州的落差。

3 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 建立“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对策

3.1 建立“以工补农”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全市支农资金年均增长应保持在15%以上, 市级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的70%应用于农村, 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到2012年提高到50%以上。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增强工业支持与反哺农业的经济实力, 并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 构建重庆工业新的增长极和农民就业转移的平台。

3.2 建立“以工强农“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充分利用重庆雄厚的工业优势, 针对农村市场的需求和农民的收入水平低, 购买力有限的实际情况, 提供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二是以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以现代工业的成果武装农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各区域特色、西部著名的农业产业化基地。三是鼓励支持企业联村结对帮扶, 形成互动的促带机制。

3.3 建立“以工富农“的长效机制

一是充分利用重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应围绕农业抓工业, 依托工业建基地, 基地支撑加工业, 农业与工业发展相得益彰, 符合重庆的实际。二是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企业, 以解决农民就业。重庆市各区县有多种地方的、民族的手工业传统产品, 这些手工产品只需要在工艺上更新, 市场前景看好, 大有就业潜力可挖。

3.4 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一是做强城镇经济, 增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火车头”的拉动力。根据重庆的实际情况, 要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及县城为“点”, 以长江流域、乌江流域及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沿线城镇为“轴”, 以“一圈两翼”三大经济区为“面”;“点”“轴”“面”各自立足自身优势, 遵循区域分工原则, 找准自己的发展优势, 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构建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网络推动模式, 从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上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有序转移, 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最佳切入点。一是抓好培训促转移, 做到以培训促进就业, 以就业带动培训。二是加强外出就业的服务管理, 各区县应形成政府负责、部门牵头、各方配合、社会参与的联动工作机制。三是坚持以品牌开拓市场, 充分挖掘本地的特色技能和工艺, 以特色输出树劳务品牌, 以规模输出树劳务品牌。四是建立完善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失业、养老、生育保险、就业培训、住房、子女教育等具体政策, 建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 加快农民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的进程。

3.5 建立“城乡共享”的长效机制

一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实现基础设施的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重点抓好把农田整治和水利设施建设;要把通乡通村公路纳入公共财政的投入范围, 合理布局农村客运站点, 建立城乡衔接的农村客运交通网络体系;切实加大财政投入, 有效整合部门资金, 开展农村饮水工程建设, 还要积极探索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民投资开展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思路和办法;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可以尝试城乡互动、城市带动农村的模式;按照城乡统筹的方针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 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广播电视数字化传输覆盖网。

二是加快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购筑城乡共享发展成果的平台。第一是构筑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将农村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从8.3年提高到12年;逐步推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制度;完善农村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留守儿童特别是贫困女童平等就学和完成学业。第二, 加快构筑新型农村医疗卫生体系, 健全农村三级基本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网络, 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之祸把他们带入贫穷的境地。第三, 构筑文化信息体系, 着力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平台, 提升农村发展的软实力。第四, 构筑社保体系, 各区县应根据各地实际, 渐次试点推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可以先低后高、逐步提升, 最终实现城乡同样水准的保障水平。

三是深化农村土地体制改革, 确保农民取得应有的土地权益。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 以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度为基础, 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中心, 积极培育流转开发农村土地的市场主体, 建立健全流转服务机制;全面推进林权、水权制度改革, 建立林地、水利工程产权、所有权流转增值收益长效机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探索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的占补平衡机制和跨区县占补平衡市场化机制, 确保全市3200万亩耕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改革征地制度, 建立征地补偿安置标准适时增长机制、征地补偿与社会保障联动机制;四是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盘活农村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资源。

四是加大农村金融改革步伐, 逐步建立适应农村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推进新型中小型金融机构试点, 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小额信贷组织等新型金融机构;建立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 并开展以生猪以及相关农产品为主的商品期货交易, 建设具有准期货性质的中药材电子交易市场;建立覆盖县域的农业发展信用担保体系。四是构建服务“三农”金融业务的补偿机制, 调动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推进农村保险业务发展, 积极争取将重庆纳入全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区, 择机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人机构。

3.6 建立“城乡共推”的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转变职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城乡统筹发展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 制定政策, 整合力量, 营造环境, 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调整归并市和各区县部分行政管理部门, 推行“大委 (局) ”制, 赋予涉农部门农村工作职能, 承担既管城市、又管农村的工作职责, 强化城乡工作统筹协调, 统揽新农村建设。建立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要求的工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城乡统筹发展的本领, 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保证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二是建立参与机制。建立“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需要凝聚各方面智慧、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广泛发动群众, 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对乡村进行帮扶, 调动一切积极力量, 拓宽社会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引导城市人才、智力和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 以形成城乡互动共荣的新局面。

摘要:2008年重庆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重庆未来五年将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子。如何建立起“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有效制度机制, 便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的核心任务之一。本课题阐述了重庆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所具有的全局和典型意义, 对重庆市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长效机制可供参考的对策与建议, 其核心是产业互助, 城乡共荣。一是建立“以工补农的长效机制。二是建立“以工强农“的长效机制。三是建立“以工富农“的长效机制。四是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五是建立“城乡共享”的长效机制。六是建立“城乡共推”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 重庆市三届四次全委会《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

[3] 王智勇:西部地区建立“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对策分析贵州大学学报2008年26卷 (4) .

[4] 任保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验及其对西部的启示《经济研究》2007 (8) .

[5] 赵勇:大力实施城乡互动战略《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71期.

[6] 尚娟申尊焕: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理论导刊》2008 (2) .

[7] 李俊超:对江苏“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浅析及思考《江苏农村经济》2009 (8) .

[8] 郑闯: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时代文学》2007 (5) .

[9] 田永胜:统筹城乡重在以城带乡《光明日报》2004.3.8第3版.

[10] 崔如波主持:重庆市大城市带大农村协调发展研究2006年重庆市社科基金课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议市场营销教学改革下一篇:对小学体育游戏的创编及多元效应的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