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民工就业遭遇

2023-01-11

第一篇:大学生与民工就业遭遇

大学生与民工就业遭遇范文

大学生与民工就业遭遇“冰火两重天”

本报记者 汪瑞林 通讯员 黄伟周娅

CFP供图

引子 义乌人才市场招工场景 CFP供图

别样的“虎头”就业行情

就业乃民生之本, 时刻牵动人心, 就算过大年也不例外。

虎年伊始,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统计数据: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30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预计今年城镇就业供求缺口在1200万左右。人保部门特别提醒高校毕业生,虽然去年第三季度以来,我国出现订单增加带动就业需求增加的情况,但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结构性特点,新增就业还未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国企关闭破产、淘汰落后产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职工再就业问题仍十分突出,由此分流出来的人员对毕业生就业有较大冲击。这则消息让很多毕业生倒吸一口凉气。春节没过完,他们就开始往来奔波,参加各地的新春招聘会。

风云突变。从大年初

四、初五开始, “珠三角缺工200万”、“深圳春节后缺工80万”、“广州春节后缺工20万”,诸如此类的消息开始充斥网络和报端, 有关“民工荒” 的话题急速升温。在广州火车站, 大量招工企业打着横幅等在火车站外,其中不乏格兰仕这样的知名企业; 在义乌人才市场,一眼望去,招工的比求职的还多; 一些企业老板向工人承诺: 最低薪酬1800元,提供四人一间的住房和夫妻房, 房间配备电视、洗衣机…… 一边是大学毕业生求职困难,一边是民工成了“香饽饽”;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在现实压力和舆论引导下一再降低期望值,一边是企业老板为民工加薪、提高福利待遇,部分企业民工的待遇超过了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起薪。面对这种现象,许多人不解:大学生与民工同为求职者, 用人单位缘何厚此薄彼?大学生真的竞争不过民工吗?大学毕业生与民工待遇差别到底有多大?如何走出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 并存的尴尬局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和通讯员历时近一月进行了采访调查。

民工“俏” 过大学生:

现时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角逐

●民企用人崇尚“拿来就用”, 这对实践经验不足的毕业生很不利。 ●民工和大学生对工作期望值差异较大, 聘用民工成本相对低廉。 ●新《劳动合同法》使部分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更为谨慎。

2月27日,南京虎年首场综合性人才招聘会在南京国际会展中心、江苏省人才市场和南京人才大厦同时举行,100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2万多个岗位,尽管这比去年新春首场综合招聘会多了近七成,还是难以满足4万进场求职者的需求。记者注意到,入场求职者不少,但用人单位仍抱怨“招人难”。从事中央空调安装维护的南京朗通科技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介绍,节后订单快速增长,今年员工数量计划翻一番。“家居顾问、营销、会计等岗位都缺人,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这位负责人介绍,这个看似不高的门槛,一上午下来,只收到十来份简历,“看的多,真正坐下来谈的少,符合我们要求的就更少了。” 对此,南京市人才市场副主任张军分析,节后用人单位已不再将储备人才作为招聘重点,而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招到能立刻上岗的人。与以前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导不同,民营企业成为用人大户,以南京人才市场虎年首场招聘会为例,民企占到79%。同时,过去国有企事业单位“传帮带” 的老传统在多数民企行不通,“拿来就用” 成为主流,这对无经验或经验较少的高校毕业生很不利。宁波市云蛟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服装外贸的企业,公司总经理陈益军介绍,公司现有员工150人,民工超过60%, 尽管用工数量不算多,但今年也缺工近40%。记者了解到,大学毕业生到该公司,主要从事外贸销售工作。尽管随着经济好转、订单增加, 人手变紧了,但陈益军并不敢轻易招聘大学毕业生, “上手较慢,动手能力弱,两到三年才能成熟,最主要是心很难安定下来”。记者了解到,现在公司的这批大学生还是2006年招聘的。苏州市人才市场负责人介绍,民工和大学生对工作期望值差异较大,这是目前民工“香”过大学生的重要原因。相对来说,民工对福利、发展空间等要求较低,在城市打工挣钱后回到农村,但大学毕业生不仅考虑挣钱,更希望扎根城市,如此一来,大学生挑选工作时会更加在意福利待遇。采访中,有广东企业主表示,宁愿花两三千元月薪招熟手民工,也不愿花高价培养没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当前,民工就业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加工制造型企业,以中小型民营、私营企业为主。这些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并未执行新《劳动合同法》。“招聘民工,哪有什么„五险一金‟,招聘解聘都很方便,但大学生维权意识强,要求多着呢。”江苏扬州市一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的老总说,“在两者都能胜任工作的情况下,相比较还是招民工成本更低,更方便。哪怕是大型企业,也因《劳动合同法》的约束,招聘毕业生时变得更为谨慎。”

全面比较细算账:

毕业生与民工待遇差别几何

●部分大学毕业生到企业从事生产、销售等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与民工差别不大。但研发等技术性比较强的岗位,大学毕业生薪酬明显高于民工。 ● 从长远看,大学毕业生待遇要高于民工。

最近,记者在南京人才市场碰到江苏经贸职业学院应届毕业生吴倩,她应聘的是南京豹王越泰汽配有限公司的出纳岗位,起薪不到1500元。这一待遇低于春节后很多用人单位对民工承诺的薪资。苏州人才市场负责人表示,目前部分大学毕业生到企业从事生产、销售等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确实与民工差别不大。

社会上一些人称“大学生待遇还不如民工”,事实果真如此吗?记者深入采访了三家公司,在此给大家算一笔明细账。 江苏喜马拉雅户外用品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帐篷、睡袋和休闲椅等户外休闲用品的企业,去年由出口转内销,生产效益企稳回升,用人需求大增。公司董事长张琪介绍,常州和连云港两个生产厂区的工人主要来源于民工,民工主要从事一线生产工作,要求比较简单:技术熟练,18周岁以上。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民工的各种福利待遇包括:年底奖金、旺季奖金、来回车票报销和有关社会保险等,工作3至5年的员工每月可拿到4000元。随着民工走俏,公司增加了福利项目,设了全勤奖等,希望用待遇留住工人。公司普通员工的月薪在2300至2400元,加上福利,一年工资在3 万元以上。

以前多次遇到应届毕业生跳槽的张琪,这两年不太愿意招应届生了。不过今年因为业务需要,最近他们还是在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网上发布了招聘毕业生的信息,计划招聘30人,主要从事技术研发、销售、生产管理等工作。该公司给大学毕业生的待遇是:提供免费住宿;第一年有基本工资、学历工资、绩效工资、年终奖、工龄工资等,以技术部员工为例,试用期2个月,每月基本工资1200元,试用期结束后定岗为二级技术助理,每月1500 元;工作第二年定岗为一级技术助理,每月2500元;如果在企业干到第三年,晋升为独立技术员,月薪3000元左右,还能拿到业务提成。从长远看,大学毕业生待遇要高于民工。

江苏远东纸业公司董事长冯元松认为,大企业喜欢通过校园招聘选用应届毕业生,中小企业则更乐意招聘有2至3年工作经验的毕业生。随着一线工人用工成本加大,冯远松正准备加大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用工数量。尽管今年不招毕业生,冯元松还是向记者介绍了公司员工的待遇:大学毕业生从事外贸销售工作,本科生基本月薪为1500元,专科生1200元左右,普通工人1000元左右,另有绩效考核奖惩和福利项目。

云蛟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益军认为,员工的薪酬应依据其对企业的贡献而定,公司不会因为你的学历高而多付给你报酬。他介绍,该公司民工实行计件工资,熟练工可以拿到3000元,厂里安排住宿,每人每月只需交30元水电费。大学生从事外贸跟单工作,薪酬待遇与业绩挂钩,做得好高于民工,做得不好也可能比民工拿得少。

记者在南京人才市场了解到,大学毕业生与民工起薪的差别因岗位而异,一般来说,销售、生产等专业性要求不强的岗位,平均起薪在1500元,这与农民工起薪确实差不多,但研发等技术性比较强的岗位,起薪多在3000 元上下,明显高出民工许多。

客观分析“趋同现象”: 就业大众化不等同于低收入

●“趋同” 描述的是一种发展动向,不代表现在水平相当,目前高校毕业生薪酬待遇总体水平肯定高于民工。

●不能拿大学毕业生起薪和个别民工的工资直接比较,因为大学毕业生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今后。

采访中,多位用人单位负责人及高校就业部门负责人表示,说大学生待遇不如民工,是以偏概全、片面偏激的说法,多少带有情绪化宣泄的成分,不过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和民工薪资待遇确实出现“趋同”的现象,在一个阶段内这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是短期现象还是将成为常态?

苏州某电脑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吴先生认为,首先,“趋同”表示的是一种发展动向,不代表现在水平相当,目前高校毕业生薪酬待遇总体水平肯定高于民工。人保部最新调查显示,截至3月中旬,部分地区和行业的“民工荒”已有所缓解,工资水平达到1800元以上、福利水平较好的企业基本不缺工。由此可见,月薪1800元左右是民工就业供需达到均衡的水平。而北京大学一项大型问卷调查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平均起薪为2331元,明显高于民工薪资平均值。

其次,两者收入本身也不具备可比性。民工就业以中小私企为主,尽管国家多次要求企业给员工购买医疗和养老保险,但实际上许多企业并未提供。而大学毕业生则享有较为优越的福利和各种保障。以同样月薪1500 元为例,拥有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的大学生税前实际收入为3000元左右。这样虽然看起来月薪相差不大,但实际待遇却有较大差距。

张琪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经验和技能近乎空白,而与之同龄的民工则至少有四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验和技能积累,有的甚至已成为某一领域的实用技术专家。“零经验”的学徒和某一领域的老技工,薪酬自然不同。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表明,21岁和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与同龄的青年民工的工资均处于千元档,青年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还略高于毕业生,但大学毕业生薪酬待遇提升的空间和速度远高于民工。

日前,南京市人才市场举办大型综合性招聘会,近千家用人单位提供约15000个需求岗位,众多求职者冒着雨雪免费入场应聘,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CFP供图

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孙晓军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二者待遇“趋同”的原因。他认为,传统的就业观念、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东西部差距、社会保障的差异,使得很多大学生不愿到中西部地区、基层等人才匮乏地区和行业就业,造成许多热门岗位求职者供过于求,招聘方给出的工资自然不会太高。而另一方面,去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制造业低迷,出口下滑,部分民工回乡,而近期企业订单增加,用工量大增,民工工资相应地有了一定幅度的上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居于教育水平中间层次的技术工人由于数量较少而成为稀缺资源,也造成技术性民工工资水涨船高。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导致二者薪资待遇向中间靠拢。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带来就业的大众化。“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进程,原先那种供不应求、让人羡慕的精英式就业已经一去不复返,必然会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社会需要的蓝领工作。”周洪宇说。

“就业大众化并不意味着低收入。”周洪宇认为,从长远看,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这符合统计学规律,国内外皆如此。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凭借其知识全面、可塑性强等特点,必将成为未来中高收入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社会和企业应立足长远发展,积极吸纳人才,最能推动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还是高知识人才。

大学生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小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能拿大学生起薪和个别民工的工资直接比较,因为大学毕业生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今后,入职后经过培训才能渐渐体现出来,相信大学生的价值会渐渐显露。

“民工荒” 倒逼待遇提升: 大学毕业生求职不宜“慢慢挑”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民工的市场需求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高校毕业生较长一个时期内都将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二者求职策略不可简单仿效。

●毕业生应抓紧时间敲定工作, 过了招聘旺季, 就不会有这么多机会。

民工荒”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必然结果,是对过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的修正。民工通过放弃低收入工作或消极应聘等方式,倒逼用工单位提高薪资福利待遇,从目前状况看,确实达到了这样的效果。某媒体与中山大学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工厂的薪资待遇普遍提高了10%—20%。

得益于经济企稳回升,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得益于“民工荒”,今年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有所增长,薪资待遇也有所提高。东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王强介绍,与去年相比,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数增加了30%-40%。

薪水看涨,也成为节后毕业生招聘市场最大的亮色。但记者也发现,看涨的薪水让不少求职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急于找工作,而是放慢了脚步,准备“慢慢挑”。一些毕业生甚至认为,当前许多毕业生起薪很低,民工可以用暂时放弃工作或消极应聘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益,我们是否也可以仿效?

对于这种想法,记者采访过的几位专家均表示不赞同。他们都认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民工的市场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厂订单的多少,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高校毕业生的供需状况相对确定,较长一个时期内都将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毕业生荒” 的情况基本不会出现,消极应聘只会丧失机会。另外,高校毕业生对应的就业单位类型比民工要宽泛得多,二者的就业在诸多方面有较大差异,求职策略亦不可简单仿效。

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孙晓军说,有些企业年前一部分人跳槽走了,年后新订单来了,要马上开工,用人单位这时候招人的心情很急迫。他提醒毕业生对这种迫切需求要区分对待,企业缺的是紧缺专业、优秀人才或者技术熟手,对于没有工作经验、专业供应过剩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最好还是抓紧时间敲定工作,切莫错过时机,过了这个招聘旺季,就不会有这么多机会了。 两难尴尬破解之道:

产业转型错位就业强化技能

●“民工荒” 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 实质是人才结构、产业结构上的问题。 ●生应该做好生涯规划, 重视错位竞争, 走出文凭崇拜的误区。 ●“民工荒” 再次昭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

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民工荒”,二者并存的尴尬局面,带给我们更多深层次思考。

“2020年高校毛入学率达40%。”这是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在大众化阶段,一般又将毛入学率达到15%—35%时称为“前大众化”阶段,达到36%—50%时称“后大众化”阶段。在部分省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40%,正在步入“后大众化”阶段。

迈入新阶段,面对新问题,需要新思路。

全国人大代表周宏宇认为,“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说明就业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不单纯是教育部门一己之力所能解决。“表面上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是悖论,实质上是人才结构、产业结构上的问题。传统的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拼资源、拼消耗、拼人力的增长方式急需改变,结构性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倒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警示我们要合理均衡地分布地区产业要素,引导企业建立自己的全国乃至全球价值链体系。”周洪宇说。

美国芝加哥大学工业经济学博士贡毅认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上,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相伴而生,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需要。民工集中于生产制造环节;大学生分布于相对中高端的设计、销售、服务环节等,相当于“制造业白领”。如果企业只是盯着“制造”,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就会聚焦在“一线工人”上。目前中国加工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出口依存度较高、靠订单存活,还处于靠赚资源和劳动力差价生存的阶段,对于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吸纳能力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郑风田教授则在博客上撰文指出,中国应借鉴制造业大国日本的经验,大力发展“制造业白领”,一箭双雕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结构性缺工的问题。据他估算,“制造业白领” 潜藏着300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

学生应该做好生涯规划,重视错位竞争。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提示,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中不溜”的初中、高中学生来说,及早选择中职或高职的就学方向,练就一技之长,才能在就业竞争中显示出很强的专项竞争力。目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学生及家长应走出文凭崇拜的误区,根据个体情况因人就学。

随着高教大众化走向深入,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应特别注重以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高能人才”。“民工荒”再次昭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令人欣喜的是,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在刚闭幕的全国“两会” 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成为共识,物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一批产业振兴规划已经或即将出台。教育部已在第一时间发文,鼓励高校积极申报开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开辟一片新天地。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问题的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

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何去何从

——基于产业结构与就业市场的研究

作者: 201030510327公共管理学院 行管二班

2011年6月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问题的研究

201030510327公共管理学院 行管2班

【摘要】: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一个悖论,一方面大学生就业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却频频出现民工荒现象。这种现象到底如何产生,又该如何解决?本文通过分析三大产业结构情况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情况解度这个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就业难民工荒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

【正文】: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包分配,工作是“铁饭碗”,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必须“抢饭碗”。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已是常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系列就业问题中的一道特殊难题。2011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700万人,加上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将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然而另一方面民工荒问题也在最近几年逐渐显现,2010新春伊始,我国的许多省市就纷纷闹起了“民工荒”从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工难求到中西部地区的劳务输出频频告急,“民工荒”再度成为各大新闻媒体报道的焦点。一边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边却是“民工荒”企业招不到人,这种悖论现象看似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这就需要我们科学的看清“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问题的本质,以及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配套的应对措施,从而促进中国劳动力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以保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一, 背景分析

1, 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

产业结构是三大产业产值占GDP的的比重.三十年来,中国坚持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三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一, 二,三产业分别由1978年的28.2%,47.9%,23.9%减少到2010年的10.17%,46.87%,42.96%。调查显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每升高一点就能多增加一百万就业人口,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因为在第三产业中有大部分的就业人口是大学生。而现在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与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80%相比仍有很大距离,甚至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可见目前中国的第三产业效率比较低下,同时也说明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2,劳动力市场结构差异

劳动力市场分层理论在地区层面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划分,可将中国劳动力市场划分为城市劳动力市场,乡镇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但这次为了更深入的探索“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这个问题,按照供给主体的不同,我认为可以把中国劳动力市场划分为农民工市场(农民工这里指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力)和大学生市场。据实证分析表明,就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而言,城市劳动力人力资本明显高于农村进城劳动力人力资本。因此,对企业主来说,雇佣更多的农民工意味着拥有更多更廉价的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工

制造企业以惊人的低价迅速抢占国际市场,而逐渐成为世界加工厂正是得益于国内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由于其人力资本价值不高,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获得相对低廉的工资.同时由于在同等的人力资本情况下,在城市工作远远高于在农村,务农收入远远高于粮食收入,因此农民更多的会选择进城务工。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受过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因此人力资本成本高,知识收入预期高,这也就决定了其工作要求高于农民工,他们对工作环境条件待遇的需求较高,工资期望值也较高。而农村市场显然难以提高高于城市市场的工作条件,因此大学生市场也会选择在城市工作

二、 现状分析

1 ,大学生就业形势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最新预计,2011年年底中国将有150万大学生难就业,也就是说大学生失业率将超过12%.而在我的网上调查问卷显示有五成的大学生认为目前中国的大学生失业率在30%以上,有三成的农民工认为中国大学生的失业率在30以上.而认为中国大学生失业率在10%以下的大学生和农民工都非常少.为什么大学生和农民工的看法与社科院的看法相差如此多呢?我认为从社科院的角度,他所预测的是大学生的全部就业,包括实际就业,兼职就业以及实习就业,而大学生与农民工这样的社会民众认为就业就是实际就业,也就是签订合同,工作条件较好的就业.而无论从哪方面讲,我国的大学生失业率都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失业率,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旧非常严峻.

2, 民工荒形势

1.今年三月份,也就是刚过完春节,农民工进城高峰时期,东南沿海很多地区却出现了用工荒.

其中最为就是深圳,三月份深圳的工人缺口达到12万,占到总用工数的12%.对于民工荒,网上调查问卷显示,有三成大学生是通过他人经历了解带到民工荒的,而大部分大学生是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的,只有一成大学生是没有了解的.农民工对于民工荒就都有了解,并且有一半人有经历或者朋友亲人经历过.而谈到民工荒对自己的影响,80%的大学生感觉影响不大,在这个方面农民工的则为16%.另一方面,农民工普遍认为民工荒带来的工资上涨抵不上由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上涨.由此可见,虽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民工荒,但是由于普遍的物价上涨,农民工还是没有好处可言,民工荒带来的的负面影响主要作用在企业主上.

三,原因分析

1,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首先从大学生市场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和就业岗位时存在着较大的偏好。据统计有64%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只有6.5%的大学生选择西部地区 ,这样他们就在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出现了“挤堆”现象,竞争压力自然加大.然后是大学扩招:中国从1999年开始进行大学扩招,刚开始是为了扩大内需,加大人才培养,但后来却愈演愈烈,大学扩招成风,如同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跃进运动,这就直

接导致大学生竞争力下降,空有文凭而没有真正本领成了“花瓶”在找工作时却还不愿意低就。再者就是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的冲突:大学生市场的需求方与农民工市场的需求方相同,谋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使企业主会想尽方法降低成本。如今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吸收了超过一半的劳动力,而这些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他们需要的是随招随用的员工,大学生只有理论,没有实践能力,并且要价又比农民工高,当然就业就变难了。综上原因,就造成了大量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形成“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2,民工荒原因:

对于民工荒原因,首先介绍问卷的调查结果。问卷中,100%的人认同“城市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工资待遇太低”,60%的人认同“城市门槛太高,比如无法解决户籍,留守儿童影响父母外出”。总结之后,我认为是以下 原因造成了民工荒。第一主要是农民工的需求增大。一方面中国加入WTO 后,东南沿海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CEPA协议及泛珠三角合作等因素,原有企业扩张和新增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过热,发展速度过快,进而对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需求增大;另一方面08年的金融危机后,沿海很多企业破产,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促进个人创业的措施,这就催生了一大批熟练技工回乡创业,大大加大了农民工的需求。第二就是农民工供给的减少。06年的农业税减免措施,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高校的扩招等等因素都造成了农民工的供给减少。最后是农民工的流动性增大。老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都是急切的想找到工作,一般也是经人介绍来的,人员流动比较小,企业用工稳定,而新生代农民工有更多渠道了解各地的工资情况,纷纷去追逐高工资,比如在这个他的工资是2000元,但他听说在另一个企业可以拿到3000元的工资,他就会在年后去另一家企业(因为现在一般企业都有扣押工资的现象,只会在年底发完工资),这一方面可能造成了劳动者的摩擦性失业,另一方面也让企业出现一时招不到工人的情况。

3,综合性原因

在前面的背景分析中,我分析过出于追求最大化利润原则,中小企业会农民工而不是大学生,而对于农民工和大学生来说,沿海城市将是他们第一选择的工作地,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在跟农民工竞争时会处于不利地位。并且在传统观念中,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人才,心理上对于农民工的工作会有一种鄙视,自然也不乐意干那些农民工干的活,因此就会加剧大学生就业难度。而相对于农民工,大学生没有掌握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让他们在选择创业的时候也照样会遇到更多的困难。通过对比就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的原因是相关连的。而大学生市场和农民工市场的划分就能更好的体现这里面的相关联。

四 ,问题的解决——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力市场的重新组合

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分析,就是 学好专业技能,不要好高骛远,明确自己的定位,放低姿态,从底层做起,积累经验。现在研究的是“大学生就

业难与民工荒“的问题,因此在这我是要分析三大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来提出问题解决的思路。

1, 产业结构升级

首先是第一产业的的升级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结构也将逐渐升级,即主粮食消费的降低和渔牧业副产品所占比重的上升。而这样的升级就要求农业技术结构相应升级,进而增加对技术类人员需求的增长。这就为农科类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可参考的就业空间。然后是第二产业的升级。现如今中国已经积累了相当巨大的财富,并且中国的环境已经承担不起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因此中国制造到了升级为中国创造的时候了。而中国现在最缺的就是高级技工人才,这是发展中国创造的前提人才,在这方面就需要高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行高校——企业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高级人才。最后就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被认为是就业吸纳人数最多的产业,但目前在中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实际状况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国传统的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太大,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还有待发展,而这些产业都是可以吸收大量的大学生。鼓励大学生去这些领域创业,就能很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当这些产业升级以后,对于农民工的需求就会下降,这样也就解决了民工荒问题。当然这样的产业升级是需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完成的:一,从根源讲政府应该改革教育制度,人才是关键;二,政府应该出台更多惠农政策,而不只是流于形式的,应该能切切实实吸引大学生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升级第一产业;三,分区域重点发展不同的产业,像中西部比较落后,就应该鼓励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转移,而沿海地区就应该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 2, 劳动力市场的重新整合。

前面我将劳动力市场分为大学生市场和农民工市场,这样的分法也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客观存在的分法。虽然现在以及过去,大学生和农民工的需求方是一致的,但当这两个市场就业一个不足一个富余时,两个市场却不能合理的整合,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问题迟迟解决不了。这就需要重新将劳动力市场进行整合,可以将两个市场划分为三个市场,即高端大学生市场,中端技术工人管理市场和低端农民工市场。在中端市场大学生就可以跟农民工进行互补,这就解决了劳动力市场不均衡的问题。这样的划分自然需要实施的思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对于职业歧视的现象我们就更应该消除,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市场整合。

五, 总结

“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这也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市场体制的完善,社会保障的合理发展和中国就业整体环境的改善,从而转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就是产业结构升级,这能合理的分配劳动力需求市场;另一方面就是劳动力市场的整合,这能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实现劳动力市场

的自动分流。只有这两方面措施同时其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让中国的人口福利充分体现。

部分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0》

[2]《现代企业》

[3]《中国劳动力》

第三篇:中国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 姓名 王守珍 班级 z1205 学号 0649120518

当前我国的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从城镇这一块来看,2010年光大学毕业生就有630万,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安排的大约有700万,还有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初中、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这一块大约也还有600万人,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以及从军队退伍需要安排的人员,一共有2400万人左右需要就业。而国家自己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另外,目前还有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则是就业问题的重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扎堆现象严重。首先是专业扎堆,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是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大多数毕业生都把高薪的外企当作就业的首选,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的毕业生把外企当作就业首选的百分比高达29.85%,将近三分之一。其实,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另外,还有15.2%的高校毕业生把政府机关当作就业单位的首选,这就使得报考公务员的人们越来越多,"公务员热"不断升温。由于北京,上海等地区相对较为发达,人们通常会认为,那里的就业机会会很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地区就首先选择此类地区,从而形成了地区扎堆的现象。而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象大西北,西藏等地区却没有那么抢手,其实这些欠发达地区才最需要人才,去建设,去发展。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5.其他原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性别问题,相关资料表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还有,城乡区别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

二、当代农民工就业难的复杂性

1.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状况继续存在。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是普遍现象。据对就业于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灵活就业的农民工的调查,2009年,57%的人有过失业,其中,失业持续时间在1个月的占21%,1至2个月的占36%,4至6个月的占16%,6个月以上的占27%。政策缺陷是造成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制度原因。一些地方政策的歧视性倾向造成了农民工就业权利事实上的不平等;一些企业在使用农民工时存在着有法不依的现象;农民工的个人资源禀赋条件也造成了就业不稳定状态。数据显示,农民工就业中最主要的困难是缺乏职业技能。能够稳定地在一个单位工作三年及以上的农民工还不到三成。现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农民工约80%是“80后”,大多数已经与农民这个身份标识无关而成为全职的非农劳动者,他们的就业不稳定就会影响企业形成稳定的技术工人队伍,影响产业转型升级——向低碳经济转变,进而影响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工业化的质量,也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2.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继续突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新增劳动力将出现减少趋势,每年需要转移的新增农村劳动力数量在600万至750万左右,新增转移数量有所减少,但整体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现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存量依然很大,主要是男性在45岁以上,女性在40岁以上的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劳动力,转移难度进一步加大。

从“十二五”期间对劳动力需求的角度看,我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从供给的角度看,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仍以初中为主,这种个人资源禀赋条件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劳动力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些都会影响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工的就业,企业招工难和农民工就业难的矛盾将继续并存。

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对农民工就业需求的影响。在“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发展和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总的判断是各国在调整和恢复本国经济,增长速度会放缓。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很难保持以往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出口导向型产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会有较大下降。在国际市场上,资源和要素的成本在持续上升,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等原因促使劳动成本在上升。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将会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将有较快提高。这些都会影响到对农民工存量和增量就业的影响。

4.农民工获得公共就业服务难。按照各地颁发的文件初步统计,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涉及的收费项目有20多项,在乡里需要办外出务工证、计划生育证、健康证、毕业证等证明,在打工城市需要办暂住证、就业证、健康证等证明。从政策制定来说,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障碍已基本上消除,就业岗位的限制和卡、证收费等就业准入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一些城市的政府以管理之名行限制之实,还在限定企业要优先招收城镇劳动力和使用农民工的比例,按使用农民工人数向企业收取管理费。

5.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仍然不足。农民工职业技能低下造成就业能力低下的状况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4年中央6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积极配合阳光工程的实施,中央财政设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专项资金,2004年安排资金2.5亿元,重点用于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产粮大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补助资金直接补贴到农民个人,让受训农民直接受益,并与充分就业相挂钩。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带动下,地方各级财政安排资金达5亿多元。2005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了支持力度,安排资金4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1.5 亿元,增长了60%。阳光工程的启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劳动技能,增加了农民收入。《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培训激励政策、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又作了更加细致的规定。

三、问题分析

中国的就业问题从大体形势来看,好像越来越复杂,其实从问题的本质上,跟一般的就业理论的问题是吻合的,无非就是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1)周期性失业,或者说周期性就业困难,它和宏观经济的周期现象相关,经济景气,人们的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相反,我们就会有更大的失业率。因此农民工最容易遭受的是周期性失业的影响。比如2008年出现民工大量的返乡,但是春节以后,经济一恢复,他们又迅速回到城里,到2009年的9月份又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这也说明了这种周期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2)摩擦性的失业,或者摩擦性的就业困难,这是指个人对就业岗位的需要和劳动力市场上的真实就业岗位与个人之间的匹配关系,如果匹配得不好是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就容易遭受到摩擦性的就业困难。(3)结构性的失业,或者结构性的就业困难,它是个人的人力资本、技能和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和技能,它们之间的不匹配所造成的。大学生同样也会遭受到周期性的就业困难,但这不是主要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难主要是表现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即,大学生综合素质、社会观念和社会实际需求的错位。

四、就业问题解决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企业、个人要“三管齐下”,共同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努力。政府要实施更加积极地就业政策,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和灵活就业,劳动者个人也要做出足够的选择和调整。就业问题是国家关注民生的重点,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

(一)农民工就业政策

针对农民工就业难的实际情况,把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增强就业稳定性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多渠道措施,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

1.健全城乡统

一、平等就业、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覆盖城乡的农民工公共就业信息和服务体系,把农民工进城务工纳入城乡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政策引导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积极发展小城镇、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和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2.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是今后农村新的增长点。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模种养业,创办工商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3.发展政府公共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4.加快建立覆盖农民工的普惠的公共服务制度,深化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共享的教育、卫生、住房、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服务体制,把农民工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这些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5.以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为政策调整重点,构建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新型劳资关系,制定包括规范经济罢工在内的劳动关系法,完善工会法、合同法,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就业权益。

6.以促进稳定就业农民工和“80后”农民工市民化为政策调整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权益;探索大城市农民工进城落户的办法,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在农民工进城落户定居上能取得突破。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

2、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

3、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4、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一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

5、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要求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户籍管理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教育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办理相关手续,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本人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6、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可组织其参加临时性的社会公益活动,或到用人单位见习,给予一定报酬。对于因患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者,由民政部门参照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给予临时救助。此项费用由地方财政列支。

7、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等职业学校(大专)毕业生,使大批动手能力强、适应性较好的高职(大专)毕业生有用武之地。对就业困难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由劳动保障、人事和教育部门共同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费由教育系统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减免。

对于现如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我们讨论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建议:

1.拓宽自己的就业观念,不一定非要去政府、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也可以就业。

2.在校学生应提前为求职做准备,学习积累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术能力,积极拓展知识面,扩大就业领域范围。

3. 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例如当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以及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岗位。

第四篇:大学生遭遇就业挫折后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一)心理表现

1、焦虑不安

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合适的工作时,特别是多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时,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担心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担心自己的特长无从发挥,担心找不到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担心多年来的寒窗苦读付诸东流,无颜面对家人和朋友等。这样那样的焦虑,使毕业生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心理负担非常重,往往会表现为情绪上的紧张烦躁、心神不宁、闷闷不乐;学习上缺乏精神和动力,甚至产生学习无用的念头;生活中意志消沉、茶饭不思、坐卧不安等,甚至会逃避或消极对待就业。特别是家庭贫困和性格内向的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也更加严重。心理上过度焦虑,如果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及时化解,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

2、自卑怯懦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自卑怯懦,这主要是因为对自身的能力或素质评价过低,缺乏自我认识,轻视或看不起自己,缺乏成功的信心和勇气。自身长相一般或生理有缺陷,学习成绩一般,能力又不突出,没有较硬的社会关系,所学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等等这些消极因素都会造成毕业生自卑怯懦的心理,使他们在求职面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面红耳赤、语无伦次,事先精心准备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等,有的则因为怯懦,生怕说错话,以至于说话声音小、放不开,无法展示自己的优点,造成求职失败。

还有一种现象是:毕业生在求职准备阶段踌躇满志,信心十足,对自己期望很高,很想大展身手一番。但当自己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多次遭受到挫折后,由于心理落差太大,自尊心受挫,就失去了自信,产生自卑心理,容易对自己全盘否定,从而从高期望转为过低估计自己,产生愧疚心理,感到自惭形秽,在面对新的用人单位时,由于丧失了信心和勇气,严重影响自己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就业。

这种心理一般出现于一些平时缺乏人际交往训练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是心理素质不高的表现。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还会起到极大的负面作用,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甚至会影响到将来的工作和生活。

3、愤世嫉俗

由于当前就业市场刚刚建议,运行还不够规范,存在着许多制度等方面的漏洞。就业过程中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少数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讲人情、讲关系,甚至存在着一些腐败现象。这些现象使有的毕业生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是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容易以偏概全,认为自己求职的失败是因为无权无势,没有去拉关系、走后门,认为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从而产生一种愤世嫉俗的心理,认为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是不公平的,自己是直接受害者,从而造成情绪上的波动,甚至容易引发一些危险的情绪。

(二)行为表现

1、消极依赖

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就业政策让许多毕业生形成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陈旧观念,形成了把就业当成社会、学校和家长的责任,形成消极等待的依赖行为。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挫折后,这种行为表现得就更加严重,其实本质上这是一种缺乏信心的表现。这些毕业生往往会逐渐放弃主动就业的机会,放弃或逃避竞争,或者在就业过程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就业能力和技巧、积极争取就业机会上,而极端地认为就业的竞争需要过硬的关系,把希望寄托在走后门、跑关系上,寄托在父母或亲友身上,而自己放弃参与就业市场竞争,放弃了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依靠自身的能力去赢得就业岗位的机会,从而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被动的局面。

2、攻击行为

一些毕业生本来希望就业能一帆风顺,或对自我评价过高,没有做好就业受挫的思想准备,遭受挫折后心理上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加上平时缺乏应有的品德和个性修养,容易情绪激愤,怨天尤人,埋怨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不公正、父母亲朋关系不够、办事不利,一旦情绪上控制不利,则会引发一些攻击性的行为。如

对使自己就业受挫的人采取打击报复行为、动辄与别人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把无名之火发泄在学校的公共财物上等。

3、自甘堕落

一些就业受挫的毕业生,除了部分出现攻击行为外,还有些走向另一端,出现自甘堕落的行为。他们在受到挫折后往往过度自责、懊恼不已,认为自己实在是太没用,进而封闭自己,拒绝对外交往,或者选择酗酒、抽烟、逃课等行为来麻痹自己,逃避现实。有的甚至会对未来产生恐惧和绝望的情绪,走向自杀。

4、造假行为

有些毕业生在就业屡次受到挫折后,特别是当发现有少数人利用假学历、假文凭、假荣誉证书骗得用人单位信任从而求职成功后,就错误地认为造假是顺利实现就业的捷径,进而采取各种造假行为。但假的终究是假的,难以长久,最终只是误人误己,既坏了自己的名声,又毁了自己的前途。

第五篇: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农民工就业

[摘要] 由于农民工和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称,一度出现“民工荒”和农民工难就业现象同时并存,农民工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和有效配置,这是政府信息宏观管理作用不到位,市场中介信息服务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农民工获取信息能力弱等原因所致,因此,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作用,完善市场中介信息服务功能,提高农民工信息获取能力是解决农民工就业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农民工 就业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它由美国的三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由此三位经济学家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所谓“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是指在市场交易中,当一方无法得知另一方的行为或无法获知另一方行动的完全信息,也或知晓对方信息成本高昂时,交易双方在信息掌握上的不平衡状态,即参与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信息不对称现象表现为两种结果: 一是信息占有优势方经常会做出“败德行为”; 二是信息占有劣势方要承担风险, 从而使自己面临交易中的“逆向选择”。由于“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的存在, 使信息不对称市场缺乏效率。三位经济学家的主要贡献是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如何运转和失灵的。本文把这一理论的内涵得以延伸,应用领域得以扩展,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理解为在某一点上,用工单位和农民工一方拥有较多信息,另一方拥有较少信息从而导致利益单方倾斜。在这一理论基点上对农民工就业进行解析,农民工和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卖方拥有更多信息,另一种是买方拥有更多信息。其后果是:当买方拥有更多信息,其表现是农民工不知道哪些企业用工,以及用工要求如何;遇到用工企业时,对企业的真实情况、承诺的可信度、工资发放情况、工作环境如何以及劳动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等信息不能全面掌握,从而导致农民工流向的盲目性和转移的群体性,农民工就业难。当卖方拥有更多信息时,企业不知道所需工人在哪里,即使有可选择的农民工,但在招聘农民工时,对农民工的身体健康状况、劳动能力、文化素质不能全面了解,企业招工难,出现“民工荒”现象。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是农民工资源不能得到有序的整合和合理的配置,农民工就业难。

二、农民工就业中的信息不对称原因分析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信息不对称是绝对的、永恒的,而信息对称则是相对的、暂时的,信息不对称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农民工就业中的信息不对称有政府、市场中介、农民工个人等方面的原因。具体如下:

1.政府信息宏观管理作用不到位

农民工就业难,很重要的原因是劳资双方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就业信息的通畅需要政府做出努力。“农民外出务工首先是一个对国家城乡政策调整与劳动就业环境(机会)、对城镇劳动需求信息、对城乡劳动收入差异信息的认识与发现的过程。而这样一个信息过程主要不是依靠现代信息市场,而是乡土熟人关系网络。”农民工就业主要依靠传统的血缘、地缘人际关系,以“投亲靠友”为主要特征,通过“资深”农民工介绍,一轮带一轮地以滚雪球方式进城。这种就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量小,内容单调,可靠性差, 而且缺乏连续性、稳定性。这样的信息源表明,政府信息宏观管理作用发挥得不充分。由于政府行为不到位,加之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就业中介体系,使农民工择业缺少确定性。近两年,各地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措施, 积极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开展农民工就业服务活动。但政府对农民工就业的管理没有形成明确的领导机构, 缺乏统筹就业的政策规定, 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不能相互协调,导致就业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传递,未能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出现企业不知道农民工在哪里?农民工不知道哪里缺工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因此,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应共同努力,尽快建立体系完备、功能齐全的信息服务系统,为农民工提供及时、有效的供求信息,减少农民工外出的盲目性,扩大农民工就业。

2.市场中介信息服务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著名学者李培林在山东济南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的来源中前三项是同乡、亲戚、朋友,是社会学所说的“初级社会关系”,占了76.1%;后三项是所谓“次级社会关系”,占了14.1%。这组数据能充分说明市场中介信息服务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目前我国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尚处于低层次、不合理状态。”市场劳务中介不规范,职业介绍信息不可靠,没有实现农民工和用工单位有效沟通,没有形成统一的人才市场,市场中介缺乏统筹协调的全方位服务等,这些因素是影响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也是农民工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一些非法中介机构和一些未经批准擅自扩大经营范围、非法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的公司,利用农民工求职心切和缺乏辨别能力的弱点,以虚假信息、过期信息骗取农民工介绍费,致使农民工对市场中介机构存在抵触心理,缺乏对市场中介的信任。因此不断完善市场中介服务,加强劳务中介信息的效度和信度,加强劳务中介机构在农民工就业中的社会服务功能、信息沟通功能、协调和管理功能的作用十分重要。

3.农民工获取信息能力有待提高

在劳动力市场上, 农民工获取就业信息是弱势的。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和农民工职业培训力度不够是导致其信息获取处在弱势的重要原因。“2004年, 在农民工流动就业人群中,文盲占2%, 小学文化程度占16%, 初中文化程度占65%, 高中文化程度占12%, 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达83%。”另外;“据2006年《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4农民工文化水平低, 造成了他们对就业信息的筛选能力非常弱,直接影响了农民工的信息素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直接限制了农民工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例如不能有效利用网络寻求工作;第二,信息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产品,需要较高的分析、理解和利用能力,而较低的文化知识水平限制了农民工对各种就业信息的认识能力;第三:导致农民工的信息意识呈现出封闭性,信息反应迟钝,对网络信息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因此,通过对信息的宣传,培养农民工的信息意识,提高识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使农民工能够占有较多就业信息资源,准确把握各种就业机遇,增加就业的机会非常重要。

三、扩大农民工就业,加强信息服务的对策

1.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作用

信息作为当今时代重要的社会资源和公共产品,对农民工就业非常重要。为社会提供充分有效的就业信息,是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方面。面对信息不对称给农民工就业带来的障碍, 政府应转变职能, 建立可靠、有效、优质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系统。

(1)完善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做到家家通电话,村村能上网,为农民工能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创造硬件条件,这是解决农民工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电信体制改革的深化, 电信企业对投资大、收益低的项目投资力度逐渐减小, 这使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缓慢。因此,政府应尽快出台对农村电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下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