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2022-04-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基于高职高专的就业导向背景和毕业设计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特点,论述了毕业设计改革的创新模式,并重点阐述了毕业设计延续创新制作模式、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模式、毕业设计与就业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模式、毕业设计与工学结合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法。

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本协同育人初探

摘要:高本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本文以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和本科的差异,提出了高本协同育人的三个建议。

关键词:高本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分层培养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部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好了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搭建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量化目标。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纷纷进行了各种形式的高本协同育人的研究和实践。目前,较多省市的高本联合培养仍然以专升本的形式。笔者通过调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以及对口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对高本协同育人进行了探索。

1  高职与本科的差异

1.1 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装备制造企业,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和修理,车间生产管理和技术更新改造,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销售和研发等工作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科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養目标是:培养掌握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岗位主要定位于设备装调、操作运行、维修维护、技术改造、生产管理等;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则定位在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岗位主要定位于产品设计、开发研究、生产管理等。

1.2 课程体系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

1.2.1 主干课程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有机械工程图绘制、计算机辅助工程图绘制、机械零件精度标识与检测、机械传动装置设计、数控机床操作、电工和电子电路的分析与应用、电机拆装与修理、机床电气线路的装调与维修、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可编程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自动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单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等。本科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机械零件、机械原理、CAD/CAM软件应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电传动与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电工电子技术、数控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等。

从主干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高职偏重于从事设备装调岗位的安装调试能力和操作维修能力的培养,本科偏重于从事设计岗位的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掌握。这些与高职和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另外,高职没有开设机械工程材料、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专业基础课,说明目前高职院校存在“忽视基础,只重技能”的情况,这导致高职生在工作岗位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对以后的提升和发展有较大的限制。

1.2.2 实践课程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有机械零件测绘、万用表的装配与校准、开关电源的安装与调试、机械零件手工制作、机械零件普通加工、可编程控制器综合运用、维修电工实训及鉴定、数控实训及鉴定、自动生产线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本科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课程的有机械制图测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训、金工实习、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设计、机床维修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从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高职实践课程较多,体现了技能训练的重要性;本科实践课程相对少一点,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体来说,高职和本科在实践课程方面存在较大的重合度。

1.3 职业资格

高职院校多数要求在校期间要取得与专业相关的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分为必考和选考)。主要必考证书有维修电工(四级)、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四级)、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四级)其中之一,部分高职院校要求取得高级(三级)证书。本科院校较少对毕业生有考证要求,部分院校要求取得高级(三级)或技师(二级)证书。

2  高本协同育人的建议

2.1 分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企业的需求以及企业的行业分布、岗位群分布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分布,兼顾重合目标岗位的层级,按照分层定位的原则,来设定高职和本科不同学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依靠目标岗位层级来确定高职和本科不同学段的核心职业能力分级,特别是在机械设计能力、生产管理能力、研发能力等具有重合度的能力培养方面,可以采用分级教学的方式来实现分级能力的培养。

2.2 建立高本衔接课程体系

2.2.1 符合培养要求

根据高职本科协同育人的精神,高职学段注意加强机械设计基础知识,通过开设与实训考证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考取机电一体化高级工程师证。升入本科后着重培养机械设计和创新能力,并考取技师证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阶段应当构建机电设备装调、操作与维修为主的课程体系,进入本科以后,结合机械设计综合能力,保证高本衔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2.2 合理设置课程

课程的设置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机电专业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如何合理的设置课程成为协同育人的关键。同时,工业与信息化部制定的机电一体化工程师的标准也是设置课程的依据。

2.2.3 制定课程架构

根据高本分层培养、协同育人的目标,制定高职和本科统一的课程架构,避免重复教学。在制定课程架构的过程中,着重注意高职侧重于设备的装调和维修,而本科侧重于产品的设计、应用和开发。同时要兼顾考虑较多高职学生毕业不继续升学的情况。对于一些有重合度的主干课程,比如说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高职课程为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装调与检修),高职阶段重点掌握电气线路的安装、调试、故障分析和处理,本科阶段重点掌握电气线路的设计和开发。又如可编程序控制器课程,高职阶段重点掌握PLC线路的连接、程序的输入和调试,本科阶段重点掌握PLC程序的设计、故障分析以及通信网络及构成。

2.3 构建课程衔接标准

高职和本科对接的学校制定互认的人才培养方案后,分工合作,为课程衔接畅通渠道。课程教学内容要有对应有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学时分配、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条件、教学评价等。课程及实践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结合职业资格证,将考证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实现课证融通。

3  结束语

高职和本科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涉及诸多因素,建立科学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通过高本协同育人的三个建议,为机电专业和相近专业高本衔接过程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为职业教育高本衔接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智芸,廖伟强.关于机电专业中高本课程有效衔接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8(19):190-191.

[2]孔祥银,王琰.高职与应用本科会计专业“3+2”联合培养有效性研究[J].科导教刊,2019(17):97-98.

[3]张链.中高本硕系统化人才培养研究-以能源类专业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7(4):58-64.

作者:李小龙

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2:

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摘要:基于高职高专的就业导向背景和毕业设计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特点,论述了毕业设计改革的创新模式,并重点阐述了毕业设计延续创新制作模式、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模式、毕业设计与就业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模式、毕业设计与工学结合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毕业设计;教学改革;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就业

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进行时间不长,各地各类的高职院校虽然行业不同、特色不同、专业不同,但基本都设置了毕业设计(论文)这一教学环节,而且往往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毕业设计是高职高专教育中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强化和提高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发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过程。同时,在就业压力下,高职高专的毕业设计更要为就业服务。

一、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职高专教育基本都是三年制,毕业设计这门课基本都设置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以三年制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为例,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半,最后一个学期学生的重点在就业上,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很快找到就业岗位的,往往要立即上岗培训、甚至很快就进行实习和试用期的工作,否则就业岗位就会不保,这些学生往往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毕业设计;找不到就业岗位的,更是到处面试,很难静下心来进行毕业设计;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同学很快找到就业岗位,并且在保留岗位的同时,能全心全意在校做毕业设计,待毕业后再去正式上岗。面对就业压力,学生往往对毕业设计抱对付的态度,草草完成毕业设计,学校往往是管理松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业设计流于形式,失去了意义,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和择业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毕业设计内容与工作内容不相关;毕业设计的选题不能结合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用人单位不重视毕业设计;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理论有限,写不出有质量的论文;学校对毕业设计的管理松懈;指导老师的实践能力不够。

二、模式创新

目前的高职高专尤其是机电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与传统高校的毕业设计基本相同。一般,首先要求做出个“实物”来,可以是个有实际意义的机构、有一定功能的电子制作、一个自控系统、一个设计方案等;其次,对所做的内容写出论文;最后进行答辩;并根据三方面完成情况给出成绩。虽然形式也算多种,但在选题上很难与实际工作对应。另外,在毕业设计进行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指导,一种情况是是常要向工作单位请假、影响工作,另一种情况是因工作而很少或不能与指导老师交流,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由于做的“实物”内容和技术有限,因此也写不出有实际内容的论文。高职高专的毕业设计应侧重于实践性、技术应用性、技能性的训练与培养,因此,在为就业服务背景下,必须对毕业设计从模式的多元化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根据珠三角地区机电类专业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的特点,较多的岗位是小区或大厦物业管理中的机电设备与自控和安防系统维护、制造业企业的机电设备和生产线维护、工程公司的现场安装调试、电器设备的售后技术服务等。因此,毕业设计从下述几方面进行改革:

1.提前进行毕业设计。既然最后一个学期主要解决就业问题,可以提前进行毕业设计的准备和选题,并可适当延长这个时间。对三年制的高职高专,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就可提出此问题,让学生有准备、选择、调整的时间,并且时间可以延长到第五学期结束,学生可以根据就业情况、实习情况等准备、选择、调整毕业设计的内容。

2.毕业设计成果形式的多样化。除实物制作类型外,可以是对实习中遇到的实际生产问题的总结、分析、建议的技术报告,或就业岗位遇到的工程读图与制图类型,或计算机软件应用类型、工程项目设计类等;可以是一个实物、一篇技术报告或论文、一个具体的建议,或带着制作的“实物”直接答辩,不一定要论文等形式。

3.毕业设计模式的多元化。可以与实际工作结合、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延续创新制作、毕业设计与就业岗位工作内容结合等,模式多样,真正做到工学结合,以达到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4.集中毕业设计与分散毕业设计结合模式。对在学校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采用指导教师定期、集中的面对面指导的方式,对已就业的学生采取各别的、不定期的见面、网络、邮件、电话等多种指导方式。

5.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聘请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作为毕业设计校外指导老师、兼职指导老师。

三、几种有效模式的探索

1.毕业设计延续创新制作模式。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都比较重视、提倡和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与制作,即设置了相关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每年又安排了多级别的相关创新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几乎每个机电类专业都有相关的创新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有国家级的、省级的、市级的、校级的等;有的学校还用可观的经费设置不少的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项目。这其中的项目,除获奖的、少数完成的外,许多制作都半途而废、不了了之,有的甚至只需要最后的调试和完善就是一个完整的制作了。如果将其中的一部分延续到毕业设计,一方面通过毕业设计使这些制作成为一个完整的制作,另一方面也使毕业设计是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必从零开始,使时间较充足,且指导老师也一直延续下来。由于课题内容、指导老师都是延续的,老师的指导方法、学生的设计与制作方法也都延续了下来,毕业设计直接面对最后要解决和提高的问题,减少了对课题的理解、准备和前期实验等过程,使毕业设计更有效、更具体。这样既完成了毕业设计,更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使毕业设计时间与就业时间的冲突减少了许多。

2.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模式。目前,顶岗实习已是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综合技能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果能将顶岗实习的内容深入,对顶岗实习的学生采取一些有效的指引措施,与毕业设计连接起来,则将是机电类专业完成毕业设计的一种有效方法。机电类专业的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毕业设计前的第五学期,也叫毕业实习。目前的顶岗实习大部分是分组进行,不同的组去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虽然有的属于参观性的,学生收获不大,但有很多企业还是将实习的学生安排在不同的岗位,在师傅或技术人员的带领下,了解岗位,做些辅助性的、基本岗位的工作,工作内容较多的是产品测试、电气设备维护与保养、读图、技术资料整理等,有的企业往往还希望将表现好的学生继续留用,实习的岗位成了学生就业的第一个岗位。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模式,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根据顶岗实习内容确定毕业设计的内容和课题,毕业设计对实习内容进一步深化、具体和升华,实习发现问题、毕业设计解决这些问题。第二,根据已确定的毕业设计内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顶岗实习,即实习为毕业设计服务、积累,有目的地进行顶岗实习。这样的毕业设计内容密切结合实际,同时通过毕业设计熟悉、认识一种工作岗位,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3.毕业设计与就业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模式。有些企业往往在第五学期就开始了校园招聘,这样有些学生在第六学期开始前就明确了就业意向,在第六学期就要进行工作实习,而且这些岗位的工作性质与机电类相关。对这些学生最好将毕业设计安排成与就业岗位工作内容相关的课题,这样既可使这些学生尽早投入到工作岗位,也可在毕业设计中对工作有更快速的了解、认识和掌握,进而促进了上岗就业。将毕业设计与就业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主要形式有:①毕业设计与用人单位的培训内容结合,在企业培训老师和学校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企业培训老师主要培训岗位技能、岗位技术等,同时根据这些培训内容在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有系统地对这些培训内容进行分析,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深化与理解,并总结成技术报告或论文,能更好地促进对培训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使毕业设计成为就业的桥梁。②毕业设计与就业的岗位工作内容结合,将工作内容作为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作为工作,做到二者兼顾,并相互促进。如在物业管理公司工作的学生,如果负责的是消防监控系统的维护与保养,大多会面对常见事故,如烟感探测器的误报警等现象,工作内容就是记录、处理这些现象。作为毕业设计,如能对这些常见事故的记录和处理方法进行统计、分类、分析,找到常见事故的发生原因、处理方法,甚至提出减少、避免或技改的措施与建议,减少事故的发生,将是一个有意义的、对工作有促进作用的优秀毕业设计。做机电设备或系统维护类工作的,都可以进行此类的毕业设计。③要完成上述内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要求指导老师熟悉现场一线的工作内容,如果学校里的老师有的实践经验有限、很难做到这点,可以聘请企业的相关技术培训人员、工作岗位的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兼职指导老师,共同完成对这些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4.毕业设计与工学结合模式。高职高专实践教学的手段和目的,就是实现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尽快地达到就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创新制作与毕业设计的延续模式、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模式、毕业设计与就业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模式都是工学结合。但对于那些订单式的培养,工学结合的实质更要深入一步,毕业设计与订单式的培养一体进行所体现的工学结合在高职高专的教育中意义重大。目前,有的大企业,在第四学期结束前,通过双向选择与学生确定了就业意向,学校与企业双方制定了整个第三年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课程完全为该企业就业岗位服务,与其他在校生的教学计划不同,分班单独进行教学。如广东核电、深圳机场、深圳地铁等企业,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的订单式的合作培养就属于这类。尤其是毕业设计,有的是具体的岗前培训,有的是具体的岗位工作,有的在学校进行,有的完全在企业封闭式进行:在企业封闭式进行的,毕业设计的学分通过课程置换实现;在学校进行的,或在企业岗前培训的,指导老师通过聘请企业兼职老师和学校相关老师完成。

四、毕业设计的管理

1.管理机制的建立。在为学生就业服务理念下,完善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使之规范化;以质量为标准,加强对指导老师和学生的管理,强化对毕业设计的过程监控。

2.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指导过程中很难达到要求,主要是双师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缺乏。在提高对学校指导老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下,要强化指导老师的责任,同时要建全鼓励、激励优秀指导老师的机制。

3.建全毕业设计的综合成绩评价方法。综合成绩评价包括对成果的评价、对课题难易的评价、对答辩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对成果的评价要考虑对实物、设计方案、设计图纸、技术报告的不同评价,要鼓励创新意识。

4.构建良好的毕业设计教学环境。针对存在的要求不严、作弊、应付等缺乏严格的处理措施现象,应注重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强化指导老师的责任,加强对成绩的考核,奖励优秀毕业设计的学生等。

5.鼓励团队合作。在团队合作和分工下,一方面使课题内容尽量丰富、有难度,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几年来对几种创新模式的探索尝试和管理措施的落实,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在学校进行集中毕业设计的学生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上述四种模式的采用,基本上直接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顺利、有效地完成了毕业设计,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并明显地促进了就业,毕业设计既为就业创造机会,又成为就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郭强,陈绍敏.高职高专毕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

[2]杨林娟.高职工科专业毕业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3]麦艳红,黄西平.浅谈电气自动化专业高职毕业设计[J].广西轻工业,2009,(11).

[4]曹苹.高职教育毕业设计的探讨[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9,(8).

作者:高素萍

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3:

高职机电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摘           要]  高职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重视实践教学质量。分析高职机电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存在的不科学以及教学质量诊断滞后、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针对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跟踪、反馈与教学质量诊断体系。

[关    键   词]  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培养一大批具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有效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机电类人才培养肩负这个重要的历史使命。实践教学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征,是其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要素。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岗位基本技能,提高操作能力,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能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践教学的实施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其教学效果往往受到设备状况、指导能力、教学材料、培养方案等多因素影响,导致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实际情况产生偏差。因此,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机电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构成

在高职机电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占比超过50%。由于专业性质和岗位的特殊性,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构成如下。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

指讲练结合并当场指导的实践教学。如“电工电子”“PLC”等均为该类型。

(二)基本技能实践教学

该类教学内容主要以动手操作为主,是机电类就业岗位所必备的专业技能,是在实训室完成,如“金工实训”等项目。

(三)专业技能实践教学

该类教学一般利用整周的时间,中断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专门进行单独实践教学。该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胜任岗位而必备的专业能力,如“数控加工”等。

(四)顶岗实践教学

顶岗实习是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考察指标,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培育工匠精神的关键教学环节。我校结合毕业设计,在合作企业开展顶岗实践教学。

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基本上照搬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需求,特别是机电类各专业在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实践教学质量体系不全面

实践教学有其特殊的教学规律,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具有工种轮换快、教师数量多的特点,其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评价多采用“学生评教+督导评价”的模式进行,而教学监控则采用问卷调查的模式实施,因而教学评价不够全面,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监控与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无法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实时监督,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诊断、改进,存在着重结果、轻反馈以及偏评价、疏管理的问题。

(二)实践教學评价机制不科学

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大多依据理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制定,存在与实践教学相契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机制不科学、评价结果时效性不强等问题,在评价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监管,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不规范。其结果难以全面反映实践教师的教学水平,无法有效激励实践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实践教学质量诊断滞后、反馈不及时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往往滞后于实践教学进程,从而导致实践教学质量诊断实用性不强、反馈不及时、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的出现。

三、构建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科学合理地考核实践教学质量,实现考核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真实反映教学水平、职业素养,需要构建从职业素质、能力、知识全方位进行考核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从影响实践教学质量角度出发,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能全面反映实践教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业务水平、教学能力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一)遵循多层次、多角度原则

实践教学质量动态监控与评价模式遵循多层次、多角度原则,多层次指的是监控与评价主体呈现多层次,包括校、二级学院两级教学质量督导以及参评学生,其中校级教学督导专家作为专家主体,负责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重点督导,并将学生反映的教学质量问题及时向二级学院里反馈;而二级学院督导则负责对实践教师的日常教学能力、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与评价;参评学生主体则负责对实践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实时打分,而不必再参与期末集中评教,因而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显著提升,此外,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时效性,参评学生还可借助信息化学习平台等对个别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点评,及时反映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供督导专家在决策时参考。

(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现有的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标准大多直接套用理论教学评价模式,与实践教学不匹配。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其评价指标应侧重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因此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及其标准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标准设置得不科学,使实践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不完善、不准确。因此急需构建一套契合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特点的实践教学质量动态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现“实习中对学生纪律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以及教师在现场的指导情况”等指标。

(三)规范实践教学资料,建立完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及相关监控制度

实践教学资料,包括实践教学文件,如实践教学计划、标准、任务书、指导书和重要的仪器設备操作规程等,也包括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资料,如实践教学的考勤、实训报告、反馈及评价等资料。实践教学资料是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对象,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反映,必须按统一的要求或格式加以规范,对于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应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见表1、2、3)。

(四)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监控

实践教学专项检查由教务处、二级学院和教研室组成的教学常规教学检查督查组,对教师的实践授课情况、备课情况、实习指导、教研活动等情况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学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系统监督。督导组通过实践现场教学观摩、教学文件资料核查、与教师、学生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实训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对改进结果持续跟进。

(五)校园网络实习管理平台信息数据的实时监控

对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信息数据的监控,学校成立实践教学管理科(教务处内设)。通过分析学校实践教学管理平台所收集到的实时实践相关信息数据,对实践情况实时监控,每周通报跟进整改。

四、结语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做到“评价有标准,整改有成效”,实现教学评价多维度设计、信息平台动态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综合用人单位反馈,客观反映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1]左春波.动态的、多层次的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模式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2):98-100.

[2]楚媛媛.基于评估视角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研究[J].科教文汇(中),2015(6):27-28.

[3]华菊翠.创新创业视角下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7(4).

◎编辑 张 慧

作者:黄小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会计与我国企业应用研究论文下一篇: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