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音乐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大众传媒与音乐范文

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1) 宋正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总结音乐艺术传播的特性,

中国社会音乐商品化应遵循的原则及推动音乐事业发展的途径,研究如何正

确处理音乐与商品这两种特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指出音乐商品在体现音乐

艺术价值的同时,还应注重音乐商品的文化内涵,依循商品化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音乐艺术传媒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宋正,郑州大学音乐系副教授,郑州450000新闻界ISSN1007-2438 2011年第2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 不仅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加 快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传媒 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传播逐步进入 一个新的阶段,音乐作为人类的 一种特殊精神财富,也随之被不 断地物质化和价值化,进而作为 一种特殊的商品模式进入市场。 中国现阶段的音乐商品化传播发 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一、现代传媒对音乐传播影响的 形式

传媒技术的发展使音乐传播 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调查显示, 约45%的受访者选择上网欣赏音 乐。大量的音乐通过影视、网络 等形式传播。

传媒的商业运作使音乐传播 具有盈利目的。商品是用来交换 的劳动产品。音乐商品则是将音 乐这种抽象的精神产品通过进行 社会传播加以物化,使之具有交 换的价值。也就是说,通过音乐 与音乐载体的融合,使之成为参 与市场交换的劳动产品。

物质、商品的形式包括大众传媒音乐商品和实物化音乐商品 两大类。

1.大众传媒音乐商品

(1)广告音乐:在现代化传播 媒体条件下的广告音乐,是一种 高投入、高效益的音乐商品。广 告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越 发达,广告越兴旺。在企业宣传 中,一部制作精良的广告宣传片 是全方位演绎产品与企业形象的 最佳方式之一。企业广告宣传片 除了需要优质的画面、恰当的解 说外,其音乐也是至关重要的。 广告音乐分为广告背景音乐与音 乐式广告两种,它们在音乐风格 上又有通俗型、古典型和结合型 等三种类型。通俗型如《一起走 过》(唱吧,新加坡2002 主题歌)、 《交换温柔》(香港地铁广告歌)、 《渴望无限》(可口可乐广告)、盛 夏的果实(喜之郎果冻广告歌)等 等,均以流行音乐烘托广告主题, 以达到吸引市场客户群体的目 标。

古典型,如别克、帕萨特汽车 的广告,常伴以古典主义风格的 音乐,将“古典”与杰出、卓越等内 涵挂钩,体现产品的优越。还有 一些广告,前后两段采用风格迥 异的音乐来衬托其广告主题—— 如前半段是风格严谨的古典主义 音乐,而后半段则配以风格截然 不同的欢快流畅的流行音乐。 (2)影视音乐:从1896 年电影 诞生一直到今天影视业发展的空 前繁荣,音乐一直跟随着影视的 发展而前进。即使在1896-1927 年这33 年的默片时代,音乐一直 为电影“保驾护航”。当年卢氏兄 弟在英国放映第一场电影时,就 请钢琴师现场伴奏流行音乐。电 视诞生后,音乐更是不离其左 右。可以说,影视的历史就是影 视音乐的历史,影视的发展始终 是与音乐相伴的。 许多影视音乐至今为人们所 传唱,如《泰坦尼克》中的主题曲 《我心依旧》、《宝莲灯》的主题曲 《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人鬼情 未了》的主题曲等。音乐家谭盾 为电影《卧虎藏龙》创作的音乐, 在获得奥斯卡奖之后,又获得 2002 年的格莱美奖。音乐除在推 动影视情节、烘托影视气氛之外, 也为影视作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和效益。加之影视原声出版物的 大量发行,令影视音乐不再仅依 附于影视作品存在,而成为了社 会音乐商品化的一种形式。

(3)数字音乐: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处在远距离的人与人的交 流、互动成为可能,也为数字音乐 的大规模创作与流通提供了技术 与条件。MP3 音乐、RM音乐,手 机音乐等数字音乐形式成为音乐 发展的最前沿。它们的出现,加 快了社会音乐商品化的进程。在 这个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 代,数字音乐的出现是必然的,其 商品化也必然成为其本质特征。 2.实物化音乐商品 实物化音乐商品主要是伴随 着唱片工业的发展,以及与之紧 密结合的商业包装而产生的。音 乐的“再现”——唱片工业的发 展,意味着音乐的机器复制时代 的来临。从19 世纪后半叶起,西 方科学家开始紧锣密鼓地研究声 音的记录技术。音乐的“再现”工 业,首先带起的是留声机与录音 材料的出现;继法国的爱尔兰籍 物理学家斯科特发明“声波振记 器”、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研制成功 “留声机”之后,1888 年德国籍的 美国电信工程师贝林纳(E。 Berliner)发明了初期的盘形唱机 及唱片,并以圆盘式录音法代替 爱迪生的圆筒式录音法,还将声 纹刻制成了母盘硬模。这些发明 使得音乐录音与其商品化成为可

能,商业录音也开始成为音乐世界开展及维持艺术生命延续的一 种保证。

从卡罗所的歌剧录音、易沙 意的小提琴录音,直到1913 年柏 林爱乐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录制 成功,商业唱片使聆听行为发生 了本质性的改变。音乐的演绎可 借由唱片录音的形式,一再地重 现,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其另一层 次的价值,而唱片商品的销售也 使唱片制造商介入到音乐创作、 演奏者和听众之间成为必然。 音乐创作者、演奏者向唱片 制造商出卖音乐商品,唱片制造 商对录制的母版加工制作,使这 些音乐商品复制成数以万计的单 张唱片投放市场出售,唱片商从 中赢得高额利润,音乐创作、演奏 者获得相应的报酬。另外,在 “售”与“购”之间还产生了如演出 公司和经纪人等新的社会分工。 目前许多表演者与唱片公司、演

出公司签约,合约一般要求表演者在一定时间内不得从事公司之 外的演出、录音活动,一切演出活 动皆由公司安排。表演者以自己 可以接受的价格达成协议。“签 约”的实质是,他们的音乐表演以 商品形式被买走,又以对公众的 唱、奏等表演服务行为被公司以 商品的形式出售给听众。 可以说,实物化音乐商品的 发展,除了极大的推动了音乐的 商品化,催生出新的社会分工与 社会服务形式,进而还推进了音 乐商品化的另一种形式——音乐 的文化、娱乐服务活动形式的极 大发展。

二、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负面 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 其两面性。音乐商品化的出现虽 然有其必然性,且带来了一定的 效益,但作为一种具有商业属性 的精神产品,在市场交换过程中, 如单一地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 起来,实现经济上的结合,就会产 生负面影响。 1.形式与内容的本末倒置: 如今的音乐,从创作到表演 都要经过重重“关卡”的运作,经 过不断的筛选、经过精美的包装

才呈现在公众的眼前。“包装”是近些年来在流行歌坛被经常使用 的一个名词,不可否认,在现代商 品营销学中,商品在进入市场前 的广告宣传从产品的包装设计等 都是举足轻重的。但这种对于音 乐创作的“包装”在形式上美则美 矣,却忽视了其内涵——音乐本 身所要传达的精神与实质。甚至 有些唱片公司与各类经纪人,为 了达到高收益的目的,不惜以牺 牲社会公共道德为代价。经他们 制作出的一些偶像,对于受众,尤 其是人生观与世界观尚不明确的 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一些青少 年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也在五花 八门的声色中迷失了自我。 2.知识产权的滥用与盗用: 在唱片业方面,一些不法商 人为了谋取高额回报,不惜生产 大量盗版产品,极大程度的扰乱 了市场。近年来,虽然知识产权 保护的呼声不断高涨,越来越多

的原创音乐被应用到电视广告等许多方面,滥用甚至盗用他人音 乐为电视、广告配乐的现象正日 渐减少,但媒体中相关的报道也 还时有出现。 3.出现金钱至上的倾向 商品化从另一个角度讲,也 是一种“物化”,这种“物化”指人 们的劳动成果只是被当成商品来 看待,只用金钱衡量。这时,可能 不仅仅是劳动产品的物化,作为 劳动者也被物化了。在这种情况 下,艺术表演者看不到自己的价 值,看不出真正美好的是自己,他 们看到的只是金钱,即使他们仍 在唱着、奏着动听的歌曲。自我 定位日渐模糊,只剩下日复一日 的例行公事,只剩下猥琐的‘计算 理性’、‘计较理性’。”在社会音乐 商品化的某些角落里,当音乐变 成只是商品,而非共鸣时,大家关 心的焦点常常只是“量”的多少, 而非“质”的好坏。 4.忽视创作的价值与意义: 创作行为是一种人类特有的 高级精神活动。创作者在创作时 的狂喜,表演时自我与世界与人 群的互动,都是一种至高的精神 享受。但如果一切创作行为都与 商品挂钩,艺术的生产不再只是

精神活动,而成为物质的体现,创作的价值与意义就会失去其应有 的光彩。

三、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积极 影响

音乐商品化是社会发展到— 定阶段的产物,对社会精神文明 与物质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 促进作用。

1.推进艺术创作的发展 在影视音乐的创作方面,早 在20 世纪30 年代,一些包括苏联 的普罗科夫耶夫、肖斯塔科维奇, 法国的达利乌斯。米约、美国的 科普兰、伯恩斯坦,中国的聂耳、 冼星海等在内的著名音乐家就开 始为电影进行音乐创作,他们的 创作,不但丰富了其自身的艺术 创作,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更丰富 的内涵,为社会创造出丰富的精 神财富,也带来了极大的社会影 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 世纪

五、六十年代开始风靡世界

的音乐剧的(紧转第85 页)(紧接第79 页)创作与运做模式更 是对音乐创作的极大推进。在媒 体不断发展的今天,音乐商品化 对艺术创作的推进作用将会表现 的更加充分。

2.推动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任何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都 离不开人的精神与物质需要。音 乐的商品化来源与人自身的需 要,而这种需要又要求有不断更 新的技术加以支持。尤其是音乐 稍纵即逝的抽象性特点,如何记 录声音,一时成为科学家技术发 明着眼的热点。从早期的留声 机、胶木唱片、钢丝录音机到今天 的Hi-Fi 音响;从早期的如何记录 音响到今天的如何听得更好,音 乐的商品化一方面为技术的提高 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动力,一方 面也满足了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 与物质需求。 3.催生新的社会分工 新的产业必然要求有新的技 术与服务与之相对应。如唱片工 业带动相关工业产业的发展,需 要一大批相关技术人员从事生 产;唱片的销售,又使唱片制造 商、发行商、制作人介入到音乐商 品化中;从音乐作品酝酿阶段的 创作经纪到音乐作品成型后的演 唱演奏经纪再到音乐作品展现阶 段的乐团经纪、剧场经纪„„音 乐的商品化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 大的空间与可能。

4.促进社会商品化发展,创造 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在这个商品经济的时代,音 乐商品存在着巨大的供求市场, 这个市场一方面为社会提供巨大 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为有音 乐才能的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 会。因此,音乐的商品化在这个 视角下,为社会音乐发展所带来 的影响是正面的、有利的。

四、结论

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 断发展,音乐商品化的发展道路 还很漫长,因此,树立正确的市场 观是避免种种负面影响的关键。 我们既不能因其带来的价值与公 益而忽视其被“异化”的种种不良 表现;也不能因其负面作用而因 噎废食。作为一种精神产品,音 乐商品有着不同于一般物质商品 的特殊性。音乐商品运载的是音 乐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 之上的上层建筑,并以其鲜明生 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并作用于社会 生活。因此音乐商品既体现一般 商品的特点又具有意识形态的特 性。中国社会的音乐商品化应遵 循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推动音乐 事业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音乐 商品这两种特性之间的关系,在 体现音乐艺术价值的同时,注重 音乐商品价值。音乐传播最终追 寻的不应当只是瞬间的商业利 益,而更应该是文化的积淀与渐 进。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年. [2]张晶.传媒艺术的审美属 性.现代传播,2009(1)__

第二篇:大众传媒与文化

1. 哪些因素促成了大众化报纸的兴起

2. 大众化报纸的影响 3. 如何科学看待中国新闻传播史学源流及后继发展

4.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

中国的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始于唐代。

中国古代的报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和政治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比如唐代官报就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才设立了进奏院和进奏官,传递中央的信息。

此外,交通传播条件,以及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也为古代报纸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5.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

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的新闻传播形式有:口头传播、烽火传播、皇帝诏书。

口头传播和烽火传播是非文字传播方式。这种方式还有旗鼓和木铎传播。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播内容较简单,传播距离不远,且具有易逝性。

皇帝诏书属于文字传播。这种方式的载体一般有竹简、帛和露布。竹简和帛记载的内容很多,露布只用以传递军事捷报。这几种传播方式由于文字的作用而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较小,并可记录传递较复杂的信息,露布的公开性与时效性更加突出。

6.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1)特点:

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章程; 之后权威性和官报性质更明显,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由门下省负责编定,给事中负责审定。官方控制加强,出现新闻审查制度——定本制度;定期发行,基本按期连续发行;公开印刷、可以贩卖

(2)进奏官逐渐只是负责发放报纸,而稿件的采集、编辑、整理、审定等环节都是由种属部门接管,相当于进奏官编发工作中处于末端从属的地位 7.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 (1)特点: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民间私自发行的报纸; 不定期,无固定报头和名称,专业化、商品化程度提高;

内容为未经发布的官吏任免和臣僚奏章,时效性强,但不完全可靠准确; 读者范围广,手写和印刷的形式,深受欢迎

(2)突破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中信息传达的历史必然趋势。 8中国近代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世界报业开始向商业报刊阶段迈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突飞猛进地发展;随着全球扩张行为,西方殖民者不仅携带本国报纸进入殖民国家,还在所到之处创办具有宗主国色彩的报纸。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处于睡狮状态,停而不前;中国的古代报纸在清前中期已到达顶峰,但却没有直接演进为近代报纸;随着西方脚步的一步步迈近,在中国掀起殖民扩张的热潮,随即外人在华办报开始出现并延续。 9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

(1) 外人在华办报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 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客观促进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对中国国民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3) 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外报以其自身的实践和所刊言论,将西方近代报刊的观念传入中国。

2、外报将西方报纸的形式传入中国。3、外报将西方新闻采访业务传入中国。4、外报将铅字、印刷机等近代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为国人自办近代中文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5、外报将西方近代新闻事业的管理方式引入中国。

10综合分析外国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报业的作用与影响。

西方政府的确是将海外的传教士也与海外的殖民事业紧密结合的,借助传教士来宣扬西方社会的观念,实行思想征服。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

传教士在华创办刊物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宗教报刊为主;传播教义、宣传科学知识、传播西方文明;同时进行文化侵略。在为传播教义的同时,也间接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启蒙了中国国民,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1试析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

第一,在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往往是与西方人打交道比较多的中国人,除主流的知识分子外还包括官员、买办。

第二,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一般是私营性质的;自主经营,不带政党色彩。 第三,在报纸内容方面,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甚至报刊本身就是洋务运动的一个内容。

第四,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通过言论和新闻不断陈述西方列强环伺的危险局势。

第五,在业务工作上,大多在形式上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

第六,在报业环境方面,处境十分困难。经济上的困难,并且清政府实行听任外国人办报而禁止中国人办报的政策,国人办报经常遭到外国殖民势力的限禁。 12试析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一是报刊数量多。近代国人自办报刊,自19世纪70年代至1895年的20余年中,总共为30种左右。

二是办报地区广。国人自办报刊遍布各地,不仅有上海这样外报出版基地发展,还深入到长沙等内地中小城市。

三是报刊种类多。除了以政论性见长的综合性报刊发展,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等,甚至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一次出现的类型。 13戊戌变法期间的新闻立法活动有何意义 在戊戌变法期间,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一度被付诸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 中国近代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报禁”一度被解除了,“言禁”一度被放宽了,新闻法的制定也一度被正式提上清廷的议事日程。虽然这次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实践活动为时过短,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是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冲破“言禁”“报禁”,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是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14.1957年至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请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特点:在十年中既有快速发展阶段,也有停滞不前甚至后退的时候,不是十分稳定。党报一统天下,新中国成立前创办的有独立传统的报纸也改弦更张,和中央步调一致。新华社逐步奠定世界级通讯社的基础,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报道影响深远。广播和电视尽管无法摆脱政治形势的影响,但也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尤其是电视实现从无到有的迅速发展。 原因:

报纸和期刊随着政治与经济形势变化而变化,发展很不稳定。经济困难和经济调整,包括政治斗争的扩大化,自然促成了报刊数量大量减少和质量的下降。但同时在整个世界新闻制度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中国的新闻事业尤其是广电仍然有一定可喜的进步。

15.中国的电视新闻改革今后将如何进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与西方的新闻频道相比还有哪些差距?

(1)在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下,如何保住自己的市场和培养年轻的观众;打造一个反应最迅速、覆盖最广泛的全国电视新闻直播系统,强调新闻的原创率、首发率和落地率,实现全国电视新闻直播常态化。

(2)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对整个世界和国际新闻的干预性和及时性可能还有待加强。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由于从业人员的质量和发展历史社会环境等问题,整体上仍缺乏像西方新闻频道如CNN的鲜明的国际影响力,缺乏在国际性的大事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16 你如何看待网络与其他媒体的融合?

(1)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并且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可以说是媒介再次发展的有一个契机。

(2)从理论来看,网络和其他媒体存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和长处,网络的互动性和交互性同其他传统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互动而相互促进,融合是具有前景的。特别是在网络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能够提供跨媒体的平台和优势,能够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

(3)从实践来看,在现在各大院校新闻专业都很注重媒介融合的趋势,同时业界也都纷纷开始尝试媒介的跨媒体合作,特别是各大纸质媒体纷纷开展和网络的互动合作,这些表明业界和学界都是认可并积极实践媒介的融合的。 17

第三篇: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八章 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一节

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分工加剧,社会各个部分彼此依赖,组成社会系统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整合。大众传媒是社会信息系统。

1、传媒生态环境对传媒发展的意义:决定传媒制度、决定传媒发展水平、决定媒介的改革方向和力度、决定媒介的动作模式和操作方式、决定传媒的行业规范和职业理念。

2、传媒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

基本定位:社会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制作、传播信息

主要作用:开发利用社会信息资源、实现社会系统总目标、实现个人的社会化、促进社会整合

第二节

大众传媒与政治

政治对传媒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政治制度对新闻体制的影响,起决定作用是媒介的所有制。是宏观的。

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体而微。这种影响表现在政治利用媒介进行宣传:发布政治信息;宣传政治主张;塑造政府和政治人物的形象。 政治活动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界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发布活动,使自己成为媒介最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政府将媒介作为向公众传达自身观念和主张的工具;政府通过操纵媒介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

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反作用

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参与政治决策、塑造政治文化、进行舆论监督。 第三节

大众传媒与经济

1、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

经济体制制约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决定大众传媒运作方式、推动大众传媒快速增长、为大众传媒发展提供物质力量。

2、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采集、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

监督市场秩序,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和其它偏差 刊载商业广告,激活和满足消费需求 大众传媒是国民经济组成部分 第四节

大众传媒与文化 大众传媒对于文化影响 积极影响

促进了文化的民主化:共享与普及 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形态多样、丰富

主流媒体维护主流文化价值,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消极影响

限制了受众选择文化享受的自由 削弱文化的社会功能 影响并控制了大众的需求

“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是现代大众文化传播中值得忧虑的现象 第五节

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 软实力: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释放出来的对世界的无形影响力。传媒业处于软实力核心地位。 大众传媒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塑造国家形象、影响对外政策、影响吸引外资、影响对外贸易。

第四篇:大众传媒与文化 报告

传媒与文化

姚雨林„„„„„0901500247老师„„„„„胡正强

本学期学习了大众传媒与流行文化这门课。其中主要有大众传媒与服装、饮食、歌曲、文学、偶像崇拜等方面。下面先说说传媒和文化的定义以及发展的历史,然后会说说表现形式以及对当代社会和青少年的影响。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 新闻传播工具 (news media) :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传播是世界的普遍现象。传播就是沟通、共享的意思。沟通和共享既是传播的目标又是传播的过程。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 4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在书写工具问世以前,信息的传递是通过语言手势图记、烟火等方式进行,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是传播的动物,古代的人们往往是借助外界的媒介或者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拟态与手势语、结绳、刻木、狼烟、鼓语、幌子(幌子是中国古代广告媒介中最成熟的媒介形态之一)、拨浪鼓等。现代大众的传播媒介则是有更多的表达形式,报纸(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古代报纸:中国唐代的进奏院状——敦煌进奏院状)、杂志、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

流行文化与大众传播共生互动,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着流行文化;另一方面,流行文化又直接影响着大众传播媒介。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当代流行文化是一种后工业社会文化,它的主要特征是消费性、复制性与集体狂欢性。流行文化大多落实为具体的消费行为,演唱会、CD、电影、衣服、饮食、阅读、观看(观看是电视消费,为收视率增加小数点,而收视率是广告最主要的考察指标)以及烫发、染发、化妆等。一种事物所以会成为风行一时的潮流,受众对于该事物的共通知识成为共享流行事物并获得其意义的首要基础,不具有该流行共识的人会自然隔离于流行文化之外。

表现形式:流行分为物的流行、行为的流行、思想的流行。按照我们所了解的,一种文化的流行,即在社会中的普及率,固然它本身要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也得借助某种手段,他才能迅速普及化。大众文化的流行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主要通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可以说大众文化的流行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任何人想阻止它的发展也是无能为力的。

1、物(服装的流行):服装穿于人体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制品。服装的来源:保护说、装饰说(护符说、象征说、审美说和性差说)、遮羞说。

媒介:国内服装品牌广告投放偏爱纸质印刷媒介,而印刷媒介中又偏向户外和杂志。一般服装品牌在媒介投放中喜欢用户外,比如街头随处可见的广告牌,还有就是服装零售和批发市场周围及售

点,会有很多广告牌。报纸的夹页广告里,也常常会有“人气服装大甩卖”、“特选限定贩卖”之类的服装广告。现在服装品牌也采用平面广告的表现手法,但大量服装平面广告在表现手法上多有雷同,均以“俊男靓女”为主角,展示品牌服装的设计、款式和色彩搭配。这就使得服装界很难通过广告来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

2、行为(偶像崇拜):偶像崇拜是当今中国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偶像崇拜更是一种非常普遍不容忽视的亚文化景观。“青少年对其偶像产生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依恋多源于‘光环效应’作用的结果。‘光环效应’使人对其偶像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定势,使偶像变成一个没有缺点,尽善尽美的人。所以,偶像的认知,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神话和夸张。

媒介:偶像崇拜说到底是一种文化信仰问题。在这个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传媒的影响对偶像崇拜有着不小的作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电影、杂志等大众传媒通过持续不断地报道明星偶像的新闻、提供娱乐的饕餮大餐,用大众文化编制的传播大网将青年人网罗,当代偶像文化也就这样被灌输给了尚处于懵懂期的青年们。

3、思想(流行文学):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指用语言文字为工具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又称语言艺术。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现代通常又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等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或者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媒介:媒介因其新闻性的性质,而在运作过程中追求新闻效果,善于策划与组织各种新闻传播活动,注重发挥媒介的舆论宣传作用。媒介的这些运作理念和运作方式已经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作家成

名、新作推介、文学评奖、出版营销、作家及作品研讨会等等,全部都有媒介的参与。

总结:文化传播的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对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大众传播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和知识的教育功能。在我国,一些电视台开设有专门的教育频道,不少电视频道播放文化专题节目,宣扬文化意识,传承华夏文明。大众传播对社会有机体具有调节作用,能够帮助人们宣泄不满情绪,使他们一时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传媒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不管怎样,总之一条:我们应该是非分明的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大众传媒的发展加强了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力,但造成受众之间的“知沟”现象日益明显 。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创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环境,但使得环境更加复杂且管理趋难 。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的转变,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第五篇:大众传媒与“门”事件

大众传媒,就是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的载体。新闻的传播工具从报纸、到电视、再到今天的网络的演变,使得接收新闻的范围,无论是数量、年龄层次、还是阶级,都扩大了好多。随着信息网络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 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推动着人类教育的发展, 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 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08年的“艳照门”事件爆出后,这两年来,网络里逐渐形成了一个“门”的世界。“兽兽门”、“电梯门”、“阳台门”、“秒杀门”„„只要跟“门”扯上关系的一定会火爆起来。然后,90后出场,用他们的手机、相机,自拍视频放到网上,制造各种各样的“门”,希望着一不小心就可以爆红。

然而,这些“门”事件为什么可以这么红呢?除开广大群众对于“性”这个领域的好奇,我觉得这是某些网络运营商为谋取利益而刻意煽风点火而成的。 众所周知,网站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广告。当一个网站的点击率相比于其他同类网站偏高时,商家就会找上门来登广告,网站就有了颇丰的收入。而且,当初的“艳照门”爆出也就是因为勒索未遂。网络传媒,就这样成为了这些人的谋利工具。这些大众传媒因为监管不健全等因素,正在畸形的成长着。唯利是图,见缝插针是现在普遍网络媒体的特点,他们充当着垃圾新闻的放大镜,为那些准色情摇旗呐喊,传媒人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已经荡然无存。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得媒体生态和全社会的信息传播机制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其实不仅仅是网络媒体,传统的平面媒体和广电媒体一样都必须树立与其传播能力相匹配的社会责任意识,恪守媒体伦理,坚持新闻道德,营造一个对社会发展有利的媒体环境。

欧阳嘉恩

08物流一

0825019082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单证员学习报告范文下一篇:电子线路实验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