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与组织人民论坛

2022-09-06

第一篇:个人与组织人民论坛

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闭幕词

《社团管理研究》编辑部主任 陈世澄

贺兰山下秋风徐徐,沙湖岸畔热论声声。 大家两天的辛劳,就要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刚刚开始的思想盛宴,马上就要在高潮中落幕!

纵观会议各项成果,综合与会各界反映,我们可以自信地说:这是一次落实中央精神的大会,是一次研判发展趋势的大会,是一次探索思考献策的大会,是一次成果分享交流的大会!

受本届论坛组委会秘书长杨岳女士的委托,我代表论坛组委会和论坛主办方——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社团管理研究》编委会,对本届论坛做一个简要总结。

“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是在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支持下,由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和《社团管理研究》编委会发起创办的大型学术会议,旨在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理论建设和推动社会组织实践的创新与发展。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主题的首届论坛、以“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建设”为主题的第二届论坛,已先后于2008年10月在山东省青岛市、2009年7月在黑龙江省黑河市成功举办。

首届论坛,我们得到了山东省民政厅和青岛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第二届论坛我们又得到了黑龙江省民政厅、黑河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创造了与地方民政厅(局)合作举办论坛的模式。本届论坛,我们得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及其民间组织管理局、宁夏大学政法学院的大力支持,使这种有效的办会模式又有新的提升,开启了与高等院校合作的路向。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社团管理研究》编委会向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及其民间组织管理局、宁夏大学政法学院表示诚挚的谢忱!向为论坛顺利召开付出辛勤劳动的会务人员和志愿者表示诚挚的谢忱!向为本届论坛付出极大热情并亲临会议的中外专家学者、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主题征文活动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忱!

本届论坛得到了公平发展公共治理(GED)项目的关注和支持,UNDP在华项目经理谷青女士、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官员韦学敏先生,全程参会指导,对此,我们一并表示诚挚的谢忱!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其目的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检阅社会组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加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策理论研究,交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经验,推动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孙伟林局长亲临论坛指导并发表讲话,对本届论坛的主题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面对新形势,探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意义、作用和路径,不但在实践操作层面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社会动员及资源整合能力,促进经济健康运行、社会良性发展,而且是政策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秘书长杨岳在论坛做了题为《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题报告,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社会背景、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透彻的阐释,并提出了可行性的政策建议。主题报告引起了参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大家普遍认为,这份报告对社会组织外部发展环境的几个基本判断符合实际,对社会组织发展趋势及参与机制的几个基本认识分析到位,对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几点建议思路清晰。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论坛上,马庆钰、徐家良、杨路平三位教授所作的专题报告生动、深刻,专家们深邃的洞察和缜密的分析,为与会者打开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视野和思路。

外籍专家的加盟,让大会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罗炳升先生、海曼女士的精彩演讲,让我们分享了英、德两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宝贵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两国的理论和实践能给我们启迪并能得到某些借镜。

本届论坛有99篇论文入选“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主题征文名录,有69篇论文在会议交流,先后有14位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和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代表在大会和分论坛做了专题报告或演讲。

北京、上海、四川、宁夏、深圳、青岛等省市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代表提供的典型经验,使与会者看到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鲜活样板和操作的可行性。 中国报关协会等社会组织关于建立协会与政府、企业“良性互动”合作机制的经验介绍,让与会者看到了“三大板块”理论的实践成果。

中央编译局、宁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安徽省委党校、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代表的报告演讲,更是新论迭出、精彩纷呈。在研究视野上既有前瞻性、宏观层面的学理性分析,又有个案性、微观层面的实地性调查研究。其中涉及到了当前的理论热点和难题,体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和理论热情。

张高陵、潘忠宇、温美荣、刘芳等专家,李光烈、李建辉等资深社会工作者对专题报告的点评,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既切中发言主旨,又不乏理论升华。二者交相辉映,起到了交流互动、相得益彰的效果。

同仁们,朋友们,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即将落下帷幕。 几天来,在银川,在美丽的沙湖之滨,我们看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宁夏,看到了一个蓬勃向上的银川,感受到了大漠、黄河、高山、湖泊的瑰丽神奇,感受到了我国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的时代脉动,感受到了社会组织工作者的执着追求,感受到了新老朋友建立的真挚友情。

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已经举办了三届,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研究、信息交流、经验分享、问题分析和意见互动的重要平台。经过三年的磨砺,显现了日益茁壮的生命力。我们也格外珍惜和怀恋它给我们带来的鼓舞和欢愉。我们难忘黄海之滨琴岛之城的开怀畅饮,我们难忘黑龙江畔黑河之城的火树银花,我们更难忘塞上江南美丽银川的壮志豪情!

今天,我们相约宁夏,相聚银川;明年,我们将在第四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再次相逢,再写新篇。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耕耘,努力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办成一个富有特色和影响力、具有权威性和凝聚力的论坛,为我国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来源:《社团管理研究》2010年第9期

第二篇: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大有可为

永春

2012年11月01日08:1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推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突破口,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深度融合,文化与旅游呈现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可喜局面。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这对推动文化和旅游相结合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化与旅游两者之间,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文化是旅游之“魂”,文化的内涵决定着旅游的品位、精神价值和人文含量,是旅游业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是支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核心资源。旅游景点往往凝固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资源,这是旅游的第一资源,旅游过程本质上是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是感知文化、品味文化、鉴赏文化、体验文化、享受文化的经历,是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提升境界、净化心灵的

文化体验。旅游是文化之“体”,是承载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是把群众潜在文化需求转变为现实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是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方式,是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重要途径。文化之“魂”与旅游之“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旅游实践中。通过旅游,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使文化之“魂”广为弘扬、传之久远、生生不息。离开了文化之“魂”,旅游之“体”就失去了精神价值的支撑,即使形式上热热闹闹,也会因为缺少品味和内涵而失去魅力和生命力,最终失去对游客持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离开了旅游之“体”,文化之“魂”就失去了有效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其精神价值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也就难以充分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正在中华大地上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催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其一,有利于把促进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璀璨夺目、极其丰富的文物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珍贵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鉴证,是民族智慧

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重大文化遗产地、重点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抢救保护,推进博物馆等向社会免费开放,大量的文物资源、文化古迹焕发出勃勃生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与日俱增,越来越成为旅游业繁荣发展的宝贵资源和强大动力。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既展示了当地蕴藏的独特历史文化内涵,彰显了地域文化魅力和影响力,又催生了旅游衍生产品,带动了配套服务业的共同发展,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实践证明,对于有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积极与旅游相结合,与旅游纪念品开发相结合,通过旅游市场推动产业化,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积极、最有效、最可持续的保护传承方式。例如,全国剪纸艺术之乡河北蔚县,积极利用剪纸艺术开发旅游纪念品,形成26个剪纸专业村、1100个专业户、

3.6万从业人员的规模,产品涵盖8大类6000多个品种,销往世界各地,使以往人们仅仅用来贴窗花、自娱自乐的小小剪纸,成长为产值数亿元的当地支柱产业,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其二,有利于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帮助更多群众共同富裕。一些旅游景区地处偏远贫困地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资源缺乏,发展地方经济举步维艰,而文化与旅游结合,给当地群众开启了一条脱贫致富、实现跨越

式发展的捷径。比如,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2008年人均收入只有1800元,通过推动文化与旅游结合,民族风情、民族歌舞得到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异彩,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短短3年多时间,人均收入就达到7100多元,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其三,有利于提升全社会文明素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景区评级的重要内容,带动了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服务条件的极大改善,促进了文化氛围、社会秩序、治安状况的极大提升,推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展现出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画卷。其四,有利于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韶山、井冈山、延安等革命遗址,既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又是发展旅游的宝贵资源。革命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红色旅游,是旅游百花园中艳丽的奇葩,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创新举措,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既把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留下的历史遗迹牢牢凝固在中华大地上,把我们党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深深地植根于全国各族人民心田中,又实实在在地促进了革命老区群众脱贫致富,使红色旅游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发挥了很好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其五,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进

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民族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旖旎秀美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底蕴深厚的历史文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与旅游结合,加速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沟通,增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密切了民族感情,使各族群众进一步感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由此可见,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好处多多、不胜枚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明显加快,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方兴未艾,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旅游消费潜力正在迸发,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重大意义,积极利用各地悠久历史文化、丰富红色文化、浓郁民族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培育新的旅游文化业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品牌,推动兴起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潮,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出更大贡献。

·《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大有可为》引发强烈反响

第三篇:2011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一分布置 九分落实

2011年02月17日

“一分布置、九分落实”,强调的是科学的决策确定后,需要花更多的心思、投入更大的精力来抓落实;强调的是好的思路、好的政策、好的措施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今年工作的大政方针、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已十分明确,关键是全力以赴抓紧落实、抓好落实。

抓落实必须抓具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伟大事业是由无数具体工作成就的,任何工作只有具体才能深入。从具体事情抓起,就是要把原则要求变成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把目标任务变成实实在在的工作项目。每项措施、每个项目都要有方案、有要求、有载体,明确责任主体、明确时间进度,一项一项地分解,一件一件落实,决不能大而化之。倘若只发号召不出实招,只造声势不做实事,那么,再好的方案也等于零,再好的决策部署也会落空。

抓落实必须抓重点。我们要善于抓大事、议大事,突出重点、破解难点,解决主要矛盾,牵住“牛鼻子”。重点抓住了、抓好了,全局工作才能搞活、出彩。这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也是一条成功经验。我们要紧紧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紧迫任务,突出抓好重大活动、重点工程、重要项目,选好切入点、找准着力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保障,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

抓落实必须抓成效。花开要有果,掷地要有声。干工作、抓落实,最终是要见成效。拿不出成效,形不成亮点,就好比推舟于陆,劳而无功。对认准的事情要扭住不放,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持之以恒、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切忌日计有余、岁计不足。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期待入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戒依样画葫芦,上下一般粗,真正把工作落到最基层,做到群众心坎上。各级领导要靠前指挥,思想上“挂号”、工作中“上账”,加强督促检查,经常盘点一下,看一看确定的任务哪些还没有做,哪些做得还不够,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力求取得最好的效果。

一年之计在于春,坚持不懈抓落实。让我们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乘着“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和煦春风,以只争朝夕、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中央部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力争各项工作取得累累硕果,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扎根沃土 承接地气

2011年03月01日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比作土地,强调我们党只有同人民结合起来,才能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种扎根沃土、承接地气、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让我们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和信任,也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各项工作的有力法宝。春节期间广泛开展的“走基层、送欢乐”活动,是新闻文艺工作者坚持群众路线,贯彻“三贴近”要求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扎根沃土、承接地气,才能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扎根沃土、承接地气,就是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要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把对群众的真挚感情转化为深入基层的热情、服务群众的激情。只有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才能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那种对上“看天气”,对下“耍霸气”,办公室里“找灵气”,却唯独不到基层群众中“接地气”的做法,只会越来越远离群众,成为离地的花草、空中的楼阁。

扎根沃土、承接地气,就是要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求所愿。“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扎根基层群众的沃土,才能充分了解基层的改革实践,检验政策的实际效果,把我们的资源用到刀刃上;只有承接基层的地气,才能深刻感悟社会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我们既要善于解疑释惑、疏导情绪,也要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办成舒人心、暖人心、聚人心的好事。

扎根沃土、承接地气,就是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源头活水在基层,闭门造车难合辙。基层的经验最鲜活,基层的措施最有效,基层是最好的课堂,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当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基层的大河中摸索“石头”,在群众的实践中发现“金子”,才能不断创新我们的工作,使路子越走越宽广,事业越来越兴旺。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深入基层不能浅尝辄止,群众工作必须常抓不懈,要坚持把感情融汇到基层、把镜头聚集到基层、把工作落实到基层,使走基层、下基层机制化、常态化,在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事业中不断做出新贡献。

把欢乐长留基层

2011年03月04日

2011年的春节是一个文化味浓浓的春节。各级文化部门和文化单位按照统一部署,集中组织开展的大规模“送欢乐下基层”活动,让基层百姓过了一个喜庆欢乐的文化年。数以万计的文艺工作者放弃厚酬商演,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和基层群众一起迎新春、过大年,为群众带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带去了欢笑和欢乐。实践证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把“下基层”这样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活动变成一种常态,把欢乐长留基层。

把欢乐长留基层,需要饱含对人民群众的炽热情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艺工作的源头活水在基层、在群众,作用和价值的实现在基层、在群众。只有饱含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才能用心灵感受民生,真正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不断增强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精神动力;才能更加自觉地坚持“二为”方向,用真情回报群众,用鲜活笔触勾勒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写百姓故事、为人民放歌,把温暖和欢乐源源不断地送到基层、送给群众。

把欢乐长留基层,必须始终保持“三贴近”的工作作风。“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实践是大课堂,生活是教科书,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必然坚定我们的信念,磨练我们的意志,增强我们的能力,提升我们的境界。只有贴得近、贴得紧,做到脚板与心灵双双而至,才能把精神愉悦和幸福快乐送到群众的生活中去,送到群众的心灵之中。要发扬“田间地头当舞台”的精神,用双脚丈量民情,主动扑下身子,经常沉到最基层、深入第一线,到群众中去,到现场去,真正把话筒、镜头和笔头时时对准群众,把精湛的艺术奉献给群众。

把欢乐长留基层,还要不断增强基层文化的造血功能。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努力形成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既坚持“送”文化、做到常送常新,又引导“种”文化、做到根深叶茂,这是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的治本之策。我们要在多送、常送、送好的同时,大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鼓励基层文化创造,做大做强基层特色文化品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扶持民俗民间文化,有效引导群众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培育一批基层文艺人才和文化力量,多推出适合基层群众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千方百计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真正把欢乐长留基层一线、浸入群众心坎。

用“小载体”宣讲“大道理”

2011年03月24日

当前,把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今年两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形势政策宣传到基层,是各级党委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浙江余姚市秉持“小载体讲大道理”理念,创设并运用小册子、小卡片、小段子等十种“小载体”,进行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创新了宣传教育形式,丰富了宣传教育内涵,为进一步增强基层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供了有益启示。

其一,创设喜闻乐见的宣教形式,让群众坐得住、听得进。把形势政策宣传到基层是一门艺术,需要创新举措、吸引群众。“小载体讲大道理”符合新形势下受众的接受习惯,运用现场互动、视觉艺术等手段,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形势政策搭建“直通车”,变“灌输式”为“互动式”、“概念化”为“形象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小载体”阐明了科学发展的“大道理”,增强了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二,设置通俗实用的宣教内容,使群众记得牢、用得上。把形势政策讲明白,为群众所掌握运用,是宣传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小载体讲大道理”紧扣社会现实,回应社会关切,针对基层群众应学、应知、应会的内容与所思、所想、所盼的话题,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今年两会精神进行深度解读,同时配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工业、旅游、教育、卫生等政策解读和生活常识,把“阳春白雪”转化为“下里巴人”,使群众思想上受到启发、理论上得到武装、实践上得到指导。

其三,采用灵活多样的宣教方法,与群众贴得紧、讲得透。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方法只有多样化,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小载体讲大道理”遵循理论宣教时间、空间和对象三者之间的内在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突出“短、平、快”,采用一系列拿得出、叫得响,讲得透、传得广的方法和途径,为基层干部群众提供了便捷、管用的“理论套餐”。这种分众化、个性化、实用性强的宣教方式,既丰富了形势政策宣教的内涵和层次,又扩大了宣传教育的覆盖面。

多一点心理疏导

2011年04月27日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积极关注人们的心理需求,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近年来,上海等省区市根据各阶层群众的思想心理状况,积极加强心理疏导,化解百姓心忧,打开百姓心结,敞亮百姓心灵,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这种做法创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途径,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心理疏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越来越强的竞争压力,使更多的人渴望在心理方面得到关怀和帮助。心理疏导从心灵慰藉入手,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和情感体验,关注心态情绪、关切心理诉求、关怀身心健康,提供各类心理服务产品,有利于提升人们精神生活质量。当前,“幸福指数”一词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应当讲幸福感强不强,不仅取决于物质生活,也取决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感受。我们要把心理疏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幸福工程,牢牢抓在手上。

心理疏导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所创新。心理疏导对接民生需求,怀着感情做,让百姓产生“心灵共鸣”,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内涵,增强了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在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重视大众媒体的宣传引导,同时仍要呼唤一对一的群众思想工作的回归。

心理疏导架起通往社会和谐的心路之桥。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诱发人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因素有所增多,特别需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多元包容的社会心态。心理疏导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重点,把群众幸福作为第一追求,帮助人们舒解工作、生活压力,以内心和谐带动社会和谐,这对于加强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宣言:好政策要用好

2011年05月26日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去年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政策依据。陕西等地认真贯彻中央六部委《意见》,善于把中央的好政策用足、用活、用实,工作有成效、有亮点,值得各地借鉴。

好政策要用足。智者善于识时,贵于乘势。中央六部委针对基层实际、满足基层期待,联合出台政策意见,是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有利契机。只有树立抢抓意识,乘势而上,借力而为,在吃透政策上下功夫,在用足政策上想办法,才能充分释放政策效应,抓住机遇,赢得主动。反之,政策不会用、不敢用,执行不到位,就会错失良机,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及时有效地落到实处。

好政策要用活。各地情况不尽相同,好的政策出台后,需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加以落实,需要把握政策本质,逐级梳理细化。凡事变则活,不变则板,如果只是依葫芦画瓢,上下一般粗,简单照抄照搬照转文件,必然会“水土不服”。要通过调研“把脉”,摸清底数,找准“瓶颈”,制订出切实管用的配套措施,在用活政策上动脑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好的政策与地方实际接轨,在基层落地生根。

好政策要用实。政策凝结着心力智慧,蕴藏着巨大的效能,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落实。如果只喊在嘴上,写在纸上,文件里再多的“金矿银矿”,也变不成实际工作中的“真金白银”。落实就是兑现,就是真抓实干,一旦有了政策支撑,就要扎扎实实做工作,锲而不舍抓落实。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时时督促检查,在抓落实的过程中不断解决难落实、不落实的问题,攻坚克难,突破瓶颈,确保好政策早落实、早到位、早见效。

宣言:为大学生村官播种文化叫好

2011年06月02日

近年来,重庆等地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让他们在农村基层担当理论政策宣传员、社会舆论引导员、思想政治教导员、精神文明倡导员、文化活动组织员,将先进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乡村大地,在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加强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

大学生村官播种文化,有利于充实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的力量。目前,基层特别是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力量相对薄弱,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下贯通、接到终端,多渠道充实完善干部队伍尤为迫切。大学生村官文化水平较高,有朝气,有活力,充实到基层为农村“输血”,有利于改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干部队伍结构,培育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夯实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人才基础。

大学生村官播种文化,有利于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当前,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比较闭塞,文化活动较少,文化服务短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大学生村官知识丰富、素质较高,让他们从事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能够把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宣传形势政策和科学法律知识,传播现代生活方式,转变农民卫生环境观念,引导群众移风易俗、破除迷信,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精神食粮,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大学生村官播种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村官自身的成长成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大好课堂,是砥砺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大学生村官从事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农民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精神文化上的需求是什么,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进一步陶冶高尚情操,锤炼优良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使自己在播种文化中增智强能、建功立业。

宣言:“实打实”方能“心贴心”

2011年06月03日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任务,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今年以来,湖北等地宣传文化部门广泛开展“走进群众、服务群众”主题活动,以真挚的情怀、扎实的作风、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基层群众的赞誉。实践证明,要与群众心贴心,必须坚持“三贴近”,全身心走进群众、实打实服务群众。

实打实,首先要有心系群众的真情实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对群众的感情真不真、深不深,体现党员素质,反映干部作风,影响民心向背。虚情假意、漂浮作秀,群众不会认可;真心实意,脚踏实地,群众才会拥戴。走进群众、服务群众,核心是要弄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感恩群众、情系群众,在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中净化心灵、改进作风,真正把服务群众作为工作基点和归宿。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精神父母,心与心之间才能架起情感的桥梁。

实打实,关键得靠真抓实干的扎实作风。说到服务群众,有的人要么乐于喊口号,疏于做实事;要么干起来敷衍了事,蜻蜓点水;要么脱离实际,铺摊子,搞形象工程,忽视群众意愿,罔顾群众利益。这样不仅不能服务好群众,反而会给群众添乱、增负。走进群众、服务群众,中心是扎扎实实从具体事情抓起,从具体项目做起。力戒花架子,防止空对空,以实干求实效。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心与心的距离才会更加贴近。

实打实,根本在于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不能挂在嘴上,不能搞“虚功”,而要办实事。走进群众、服务群众,重心要放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把更多的资源投向基层,把更多的项目放在基层,把更多的政策向基层倾斜,从实际出发部署工作,按实际需要推进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真正做到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同时要建立长效机制,变群众一时受益、一事受益为常受益、永受益。只有我们的服务真正惠及群众,群众才会把我们当贴心人,心与心才能真正交融在一起。

宣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要坚持正确导向

2011年07月25日

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它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关乎人的心灵世界,关乎民族的精神面貌,关乎社会的文明进步。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要进一步加强正确引导。导向正确了,文化就能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就能长期受益。

坚持正确导向就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对于文化产品来讲,思想观念、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是根本。一曲《歌唱祖国》,凝聚亿万人民热情真挚的爱国之情;一卷《青春之歌》,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火热激情;一部《唐山大地震》,彰显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的顽强坚韧和人间大爱;一台《复兴之路》,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和辉煌成就。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丰富内涵和精神力量,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焕发起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以正确引导,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光辉,用优秀的作品感染人、教育人、砥砺人、鼓舞人。

坚持正确导向就要树立久久为功的精品意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酿造百世留芳的文化美酒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怀着一颗执着追求的恒心,甩得开名利的羁绊,摆得脱俗务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地求索;需要我们怀着一颗为民服务的诚心,扎根于社会生活的丰厚土壤,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把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作为灵感源和素材库,真正贴近人民群众的需要,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应当有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只有精品,才拥有生命力;只有精品,才具有传导力。平庸意味着被埋没,普通面临着被淡忘。生产出经得起人民检验、经得起时光筛选的传世精品,应当是文化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坚持正确导向就要坚定不移地净化文化环境。当下,有的文化产品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过度渲染娱乐性,放弃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有的为了吸引公众眼球,把“文化垃圾”当成卖点,在文化大餐里掺杂“苏丹红”和“塑化剂”,污染文化环境,毒害思想心灵;有的宣称所谓“不要玩深沉”、“讲责任太累”、“讲崇高太虚”,消磨人们的精神和意志,误导和扭曲人们的是非标准、美丑标准;有的甚至无视法律道德,用淫秽色情信息侵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所有这些,我们都应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坚定不移地加以抵制。要提倡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多些中肯的“逆耳忠言”,少些浮夸的“友情褒扬”,使其真正作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监督利器,辨析思想、甄别美丑、引领风尚。惟其如此,清新绿色的文化环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才能形成,人民群众才能在阳光雨露下享受健康文化的盛宴。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让百姓唱主角

2011年08月25日

增强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说服力,需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普通百姓登上讲台、担当主角。今年以来,北京市以“党在百姓心中”为主题,深入开展百姓宣讲活动,让普通市民讲述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为我们做好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让百姓唱主角,从身边看变化。宣传思想工作归根到底是群众工作,根基在群众、智慧在群众、力量在群众。百姓宣讲团的成员全部来自基层一线,来自各行各业,选的都是百姓最了解的身边人,讲的都是百姓最熟悉的身边事。他们看似很普通,却与群众最贴心,他们的事迹看似很平淡,却让群众感觉最亲切,这些身边的变化看似不起眼,却往往能够让群众看明白、看真切。宣传思想工作只有聚焦群众生活点滴,从身边变化中选材取料,才能更好地阐释深刻主题,讲清重大道理,坚定人们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让百姓唱主角,用事实传真情。“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百姓宣讲不是用大道理讲发展,不是仅从宏观谈变化,而是以一个个有血有肉、朴实感人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真人、真事、真心话,表达人民群众对党的无限深情。这些故事都源于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提炼而不拔高,赞颂而不夸大,动情而不煽情,如同涓涓细流注入百姓心田,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真实真情是宣传思想工作的生命,只有尊重群众,尊重事实,坚持让群众说话、用事实说话,才能经得起群众的检验,迸发出强大的情感力量,才能站得住、传得远。

让百姓唱主角,以贴近引共鸣。百姓宣讲的主角从群众中产生,与听众身份相近、情感相通。他们宣讲的内容是党为人民办的一件件好事实事,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他们宣讲的语言是“拉家常”似的语言,群众喜欢听、听得懂;他们宣讲的形式是“交流面对面、沟通心贴心”,打破了台上台下的固有界限,使听众有亲近感,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百姓宣讲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多地把镜头对准群众,把版面留给群众,把舞台面向群众,宣传思想工作才能做到群众的心坎儿上,才能让群众听得进、听了信、信了服。

切实加强道德建设

2011年09月21日

9月20日,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在京举行,让我们向道德模范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党的十七大以来,公民道德建设牢牢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为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培育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从教育入手。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十分注重道德的教化和养成,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曾提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我们党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中,对道德教育都没有放松,社会的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这也成为我们不断赢得胜利、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法宝。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主流价值观和基本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讲利益不讲道义、重能力不重品行的现象有所滋长。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社会道德为代价,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题,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当中,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从娃娃抓起,用典型引路,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抓细节抓具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推动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更好地助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保障。德以劝善,法以诛恶。道德是软约束、是人们内心的法,法是硬约束、是最基本的道德,二者功能互补、相辅相成。要使道德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法律是道德规范和社会文明的风向标,必须把道德观念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把道德规范体现到法律法规的制定之中,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扶正祛邪、惩恶扬善,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如果扶危济困、助人为乐者的合法权益时刻得到保障,好人难做、冷漠围观现象就会减少;如果不择手段、非法牟利者的行为受到严惩,“毒奶粉”、“地沟油”便会失去生存空间。惟其如此,人们从善的信心才能得到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坚实稳固。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国家者,积人而成。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既是觉悟、也是义务,道德大厦的建设需要每个社会成员添砖加瓦。当下,有的人对不道德现象有痛恶之言,也有行善助人之心,但常常瞻前顾后、逡巡不前;有的人不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只想作壁上观、独享其成;有的人则置社会道德于不顾,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害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凡此种种,应当坚决摒弃。为官一任必须讲官德,只有清正为民,才能赢得信任、造福一方;为人师表必须讲师德,只有言传身教,才能受人尊敬、琢玉成器;经商办企业必须讲商德,只有诚信经营,才能赢得市场、长远发展。全社会都要讲公德,只有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实践,才能积小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道德建设需要“讲、议、行”

2011年12月06日

道德建设为人民生活提升幸福指数,为国家强盛提供精神力量。道德兴则民心齐,道德兴则国运昌。在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轨过程中,人民群众热切呼唤良好道德风尚,人民群众中也蕴藏着道德建设的巨大热情。近年来,江苏常州等地通过开办各类“道德讲堂”,讲身边故事、议现象行为、行爱心善举,吸引群众主动参与、自觉实践,营造了浓厚的道德建设氛围。这是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一个好载体好方式,值得各地借鉴。

道德规范要经常讲。道德规范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现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道德规范离不开言传,需要经常讲。话不讲不清,理不讲不透。经常讲,就是用百姓的话,用身边的事,讲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基本道德规范,讲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尊道贵德,利人利己;败坏道德,害人害己。只有经常讲,晓之以理,才能让大家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在耳濡目染中晓理明义、崇德明礼。只有经常讲,动之以情,让大家乐于听、听得懂、听得进,才能记得住,入耳入脑入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境界、厚德端行。

道德标准要反复议。常言说得好,“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标准是尺度,不辨不清;价值标杆是导向,不议不明。道德标准价值取向重在身教,需要反复议。反复议,就是经常评议“身边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点评道德现象行为,在交流探讨中明晰标准、明辨是非、明确取向。只有反复议,让思想交流交锋,在辩论中解疑释惑,在评判中扶正祛邪,才能让大家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什么是必须抛弃的腐朽观念,进而明确立言立行的价值标准。

道德养成要践于行。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建设是内化于心的养成工程,更是外化于行的实践工程,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践于行,就是善于发现和学习“身边好人”和“平民英雄”,用“凡人善举”共同传递道德的力量,让来自身边的感动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只有践于行,让更多的人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才能形成正确导向,形成和谐氛围,形成文明风尚。

2012年1月《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上)

“送温暖”更要“回头看”

2012年01月09日

春节临近,各地各部门又开始忙碌起来,载着米面油肉,浩浩荡荡开展“送温暖”活动。一袋面、一桶食用油或者几百元钱,有得到“温暖”的百姓说:“年终送温暖,好是好,就是„暖‟了一阵„暖‟不了一年。„送温暖‟还须„回头看‟,看看一年来有关部门„拍胸脯‟为我们制定的政策和措施落实了吗?落实到什么程度?在年末给我们一个满意的交代,就是最好的„温暖‟。”

仔细想想,群众说的不无道理。每年年初,各地的决策者都要因地制宜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措施,这些也是百姓最关心和关注的。然而再好的政策和措施如果仅有轰轰烈烈的制定没有实实在在的落实也等于零,再好的文件如果“一溜烟”发到底不去执行也等于一纸空文。有群众很形象地说,一些地方“制定政策时是雷雨,落实政策时是毛毛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关键是“落实”不够,有言而少行,有行而缺果。

其实,年初喊得凶,年中抓得松,年终没有声,只“作秀”、不做事的现象,在各地或多或少都有存在,是一个老毛病。一些地方,一事当头,首先想的不是怎样实实在在把事做好,而是如何造声势,怎样铺摊子,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显示其雷厉风行、大张旗鼓。有的人则满足于计划提出了,会议布置了,一览表制定了,上报上刊展示了,至于落实不落实,就慢慢忘记了,甚者直接把思路当行动,把目标当结果,把部署当落实,安排了就当万事大吉,落实执行的事随即抛之脑后了。

是以,在年末“回头看”一下很有必要。这其实是对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信用的一个审视,自我检视一下年初的承诺在年底兑现了多少。当然,这种“回头看”不能变成一年成绩的“年终总结”,不能搞成从材料到材料的“闭门汇总”。“回头看”看什么?就看惠民利民政策的落实情况,看有哪些政策措施没有见效,看是什么原因导致好政策不能完全着地。到哪里去看?就到百姓那里去看,到政策应该落地的地方去看,看实际变化,问群众感受。

事关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来不得半点“虚功”。一些地方推出的“几大民生工程”、“几件实事工程”等等,群众始终会记在心里,落实了会打心眼里高兴,没有落实盼望有个说法,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因此,对于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落实或没来得及落实的政策,应当向大家道清个中原委,同时给出一个可以期待的兑现时间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取信于民。

作为一个好传统,年末之际给困难群体送温暖,很有必要。但我们还应当顺乎百姓意愿,在年底搞一搞惠民利民政策“回头看”。不妨从这个年底就开始。

下基层莫当“接头干部”

2012年01月10日

前不久,听一位村支书讲:现在有的乡镇干部下村,往往与工作对象约个时间地点,匆匆“接头”说几句,问个数字填个表,打声招呼转身走。对这些“接头干部”,群众当然不满意。他们貌似下了乡、进了村,实际上却只是个形式。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工作作风,不仅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反而疏远了干群关系。

可能有人会说:随着“三提五统”的取消、乡镇职能的转变,乡镇干部还需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走上村头、蹲在地头?面对这个问题,不禁想起日前山东宁阳一位乡党委书记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的文章。正如他所言,形势任务变化了,“走基层”更应当成为干部的“基本功”、“必修课”。

现在,基层工作尤其是农村工作头绪多、担子重、压力大。农业基础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结构需要深入调整,农民培训力度需要加大,惠农举措需要落到实处,社会稳定需要继续巩固,农村文化需要大力建设……这就对基层群众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基层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群众工作的法宝不仅不能丢,更应传承发扬;干部下基层的“接头”作风不仅不能有,反而应争做下基层的“多头”干部。

多到田埂头,干事有准头。多下乡、常入村,躬下身子进柴屋,蹲到灶边绘蓝图,摸准民情,把脉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制定惠民措施;常做调研,立足实际,理清思路,才能找准发展路子。

多上土炕头,群众有靠头。现在,一些乡镇干部对外招商引资的多了,向上争取的多了,上网的多了,但到基层去的少了,关心农民疾苦的少了,能叫上名字的农民朋友也不多了,干群关系疏远甚至紧张,导致平时工作推不动,关键时刻叫不应。人心就是这样,只有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干部当亲人;只有干部平时注重访贫问苦,多坐硬板凳、多上土炕头,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实事好事, 才能成为群众拥护的贴心人。沈浩去世后留下了七双满是泥浆的鞋子,每双鞋子都沉淀了厚重的公仆之情。

多来地里头,落实有劲头。有人说基层干部是“芝麻官、绿豆权、西瓜责”,基层工作“大事三六九,小事天天有”,话虽打趣,但也反映了基层的重要作用、基层工作的现实难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都是实实在在的事,一桩一件都要实打实去完成。

比如,下乡家电如何确保质优价廉、使用方便,水利建设如何有效对接农业生产需求,类似这些问题充满挑战,检验着干部对复杂现实了解深不深、对深层问题研究透不透,考验着他们的执行力,同时更倒逼干部深入一线,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向基层“求解”,不断从群众智慧、火热实践中寻找答案、破解难题、探索创新,用“脚板落地”推动政策落实。

莫怕鞋子沾上泥,莫做浮头鱼吐空泡,莫学蒲公英满天飞,莫当下基层的“接头干部”。干部常下基层,常在基层,重在融入,难在坚持,贵在实效,关键在把基层实际、民情民意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导航仪。如此,基层的天地会越来越广阔,基层工作会越来越有作为。

春运如何不再难

2012年01月12日

春运伊始,铁路部门就合盘端出了家底:9.4亿元整修绿皮车,在节前安排农民工临客558列;东西南北调图又调车,部分地区还停下了货运,让非临客列车客座能力比平时提高了25%;高铁加密车次、延长运营时间,运力恨不得都翻了倍。

然而,在铁路运力创下历史新高的同时,电脑前、电话里、窗口旁,火车票仍然一票难求。人们不禁问:这些年铁路建设投资不少,春运怎么还这么难啊?

春运难,难在运量太大,大到超过了运能的支撑。今年春运客流量将达到31.58亿人次,这个数量几乎相当于要在40天内帮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放在哪个国家都是件“难以完成的任务”。

春运难,难在单向运输。中国很大,但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每年春节前,数以十亿计的客流大多是从东部向中、西、北部单向流动。当几亿人都希望同时作别“北上广”等地,能不一票难求吗?

春运难,难在供给不足。交通基础建设投资大、工期长,近些年开工的项目无法立竿见影。例如2008年以来陆续开建的铁路项目,2011年只投产了一条1300多公里的京沪高铁,许多干线还未能成网,无法分流压力。而公路方面,像京珠高速南段等省际断头路、“掐脖子”路仍在打通、扩建中。

春运难,也难在大家都偏爱铁路。由于公路和民航票价较高且受天气影响显著,水路运价低但速度慢、不成网,铁路一向颇受青睐。然而,铁路每日只能提供479.8万席位,热门线路客流激增,往往是“百里选一”,命中率低。

春运难的本质是短时间内的供需紧张,没有一种运输方式可以包打天下。要缓解,甚至彻底消除春运难,还需要全社会总动员。

各种运输方式不妨“握指成拳”。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各有优势,经济运距也不同,在加快建设的同时,综合运输体系何不统筹资源,提供公铁联运、水铁联运、空铁联运等多种“套餐”?这既能最大限度挖掘运力,扩大旅客选择余地,也有利于节能降耗、提升效益。

各种社会运能不妨“反客为主”。大城市里企事业单位的公车虽然不是专业营运车辆,但安全有保障,如政府能适当补贴,将其引入春运,不仅能扩充运力,也能给“公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一举两得。

各大中小城市,与其将人“运出去”,不妨将人“留下来”。东部的大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步子能否迈得再快一些,社会保障体系能否更完善一些,让务工人员和家人在服务城市的同时,分享到城市发展的成果,真正变成城里人,变成乐于留下过年的城里人?中西部的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能否再开阔一些,就业岗位能否再多一些、丰富一些,让家乡人不用离土离乡也有一番作为?

再过几天,春运客流高峰就要来临。今年运力不足已是事实,那不妨运力不足服务补。铁道部提出:“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这两天在北京站总能看到忙前忙后的志愿者。他们携老扶幼,笑容满面,贴心话说个不停,身上的红马甲仿佛是冬日里的一团火。真希望春运的日子里,人人都是这样一团火,温暖着每个游子的回乡路。

居官无官官之事

2012年01月13日

魏晋风度,崇尚隐逸。东晋时的大官刘尹是晋明帝的女婿,皇亲国戚,身份显赫,但他为政清静,死后人赞之曰:“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作秀,不太把做官当回事,而保持人格的独立和人性的率真。最典型的就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无官官之事” 不是让你玩忽职守,掉以轻心,而是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地去干事。这句话类似“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是囫囵吞枣,而是把握主旨,不一味地抠词掰句;又类似“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是说交情淡,而是说交往的形式简,更见真情。

前些日子中央召开扶贫工作会议,令我想起一件亲历的扶贫小事,可为“官官之事”作注。那年秋风乍起,我所在的单位赶紧向对口扶贫的某县送去六大卡车棉衣、棉被,正好由我负责带队送达。三个月后,元旦已过,彼县长来京,我问:“棉衣发下去没有?”答曰:“没有,等春节前„送温暖‟时再发。” 我大怒:“现在春节还未到,你身上怎么已经穿上棉衣?”这就是将本该体现人本情怀的“送温暖”,不仅做成了流于形式的“官官之事”,还时时揣着一颗唯恐人不知的“事事之心”。这哪里还有一点官责和官德?用这样的官去治理地方只能贫上加贫。还有某地矿难,几日抢险总算打通了生命通道,危困井下的工人终于可以升井了。但且慢,还有一件“官官之事”不能少,领导还没有来到井口,明天报上没有他与升井工人现场拥抱的镜头怎么行?这样的事情虽属偶然,却可窥“官官之事”演化为“官官之规”的势头。

一个人不做官也罢,只要做了官身上就同时有了三层含义。一是为官之责。政治学上讲,老百姓把自己的权力出让给公共机构,委托它来管理社会。所以官员手里的权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谁赐予的,而是老百姓给的,官的本质是为民办事,为人民服务。二是为官之德。它的底线是怎么做人,官做到多大也逃不出人格与人性。可惜,官场的人性扭曲往往比民间还严重。三是为官之形。任何事物总有个方式,施政之官权在手,其行事的方式自然与普通百姓不同。如讲究成就、荣誉、排场、权威、效果等等,即所谓的“官官之事”。明白这三层意思,就知道坐官(坐在官的位置上)时最重要的是“为官之责”和“为官之德”,为百姓、国家、民族办事,做一个真正的、实在的人。至于“官官之事”不是一点不要,但毕竟是形式上的次一级的“官元素”。可惜不少官员常忘了“官责”与“官德”,倒把“官官之事”看得比天还重。

这“官官之事”在古代也就是骑马、坐轿、宴请、写奏折之类,现在与时俱进了,闹得更大更新。如:求政绩,大搞短期行为;多应酬,巧于上下打点;泡会议,镜头来,版面去;造假势,汇报预演,视察排练;讲排场,警车开道,前呼后拥等等。官场成了剧场,官员成了演员,演得很是过瘾。把这些“官官之事”办好了,虽然表面上还是官照坐,权照掌,但民心已失。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恐去官之日不远矣!慎之,慎之。

事前监管不能缺席

2012年01月16日

近日,湖南郴州最大的经适房小区--惠泽园接连出现质量问题,甚至部分住户的楼板也不得不换掉重装。而这个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惠民工程,却顺利通过了验收。当被问及验收时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些质量问题时,相关人员的回答竟然是“没有抽查到”。由此观之,健全完备的制度是必要的,但对制度的监管执行更是必需。

无独有偶,在杭州市萧山区,一电梯维修工不久前在维修一部电梯时发生意外死亡,事故调查发现这部电梯居然是用报废电梯的部件违法拼装的,萧山区还有一个报废电梯回收、翻新、贩卖的利益链。令人纳闷的是,报废的电梯竟然连续4年获得杭州有关检测单位的合格报告。如果监管部门为违法违规行为打掩护,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必定频生。

在诸多领域,如果监管总是以各种方式缺席,再完善的制度也是乏力的,事后再迅速的救护行动也难以挽回损失,再严厉的惩处整改也已于事无补,而事故和问题总是会用事实作出残酷的回答。

《礼记·中庸》有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个事前的“豫”与“定”,既是一种思想谋虑,也是一种执行状态。在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的理论中,对“事前监管”更是明确而突出地予以强调。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承担公共事务、安全等责任的有关单位,其职能都不仅仅是事后追责;事前监管和事中监督更是职责,也更为重要。设置这种事前监管职责,目的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尽量早地预防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以便制定预案和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公共管理的“边际收益”最大化。

不能不深究一些单位和部门事前监管总是缺席的原因。其一或为惑之于利,监管部门成为监管对象利益链条中的一环,其监管机能就完全丧失,最终沦为为其“站岗放哨”的角色。其二或为失之于懒,监管总是要处于劳苦奔波的状态,费时费力还出不了什么成绩,即使查出了什么隐患和问题也只是一种应分之责,倒不如“把猪养肥了再杀”,得名又得利。这正是事故问题不断的根由。

值得注意的是,在汲取一些事故的教训时,往往以为“九龙治水”是监管缺席的原因,认为大家都管就是大家都不管,进而便要新设机构部门来把各职能统起来。这正是在公共管理中“帕金森定律”的一个体现,即行政组织成立以后,为了减责和加权,就会有无限膨胀和扩张的趋势。这种公共管理思维的一个盲区在于,各职能部门分工以履职尽责、部门协作以相互补台,乃是公共管理部门设置的一个基本原则。不对职能部门执行不力、协作乏力问责,而去新设机构来管,最后必是叠床架屋,导致机构臃肿。

看来,在公共治理中,事前监管这一课上好不容易。但如果上不好,则不仅治理难见效果,衍生的问题更会不少。

2012年1月《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下)

文化发展的“微观力量”

2012年01月17日

“农民画让我的人生变得不同,变得幸福。”在吉林省东丰县,有这样一群农民,他们“放下锄头拿起画笔,咫尺天地含英咀华,一方小小的农民画带给人们物质的丰硕和精神的充盈。”

“高山顶上茶花开,阿哥阿妹跳脚来;赛装赛到日头落,跳脚跳到月当空……”在云南省永仁县,有这样一个节日,至今已有1347年的历史,在这一天,人们穿上心爱的衣裳,赛赛谁的衣裳最美、手艺最高,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乡村“T台”。

……

谁说文化只是精英阶层的专利?谁说文化只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经典文献?谁说文化只是在大剧院里表演的剧目?神州大地,每天都在发生着群众自发的“文化事件”:锄头与画笔并不冲突,乡村与“T台”可以结合。文化不仅是庙堂之上的宏大叙事,而且是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

《易经》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人文”化成的“天下”,是你,是我,也是他;文化,从来都不是与你我无关的逻辑体系、理论框架,而是“我们的文化”, 骨髓里的东西。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是文化无限丰富的源泉。文化强国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需要人民群众的“微观力量”;不仅是精英文化的发展繁荣,也是草根文化的自然生长。

这种取之于群众的“微观力量”,在各地催生出文化发展繁荣的独特模式,即政府推动与“微观力量”良性互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无缝对接。在吉林东丰,政府组织几十名农民画作者到长春参观学习,把农民画产业纳入到全县发展规划中,并聘请优秀的农民画作者到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工作,农民的创作激情被进一步激发出来。在云南永仁,政府将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乡村T台”,打造成为“云南省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暨中国彝族赛装节”,并将彝族刺绣销往国内外,使这场延续千年的文化盛宴既富民、又乐民。

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制度设计、政策供给、经费支持等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从自在到自为,从自发到自觉,喷涌出强劲的“微观力量”,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源头活水。群众的内生激情与政府的外在激励携起手来,演奏出文化发展的动人乐章。

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渺小,但十三亿颗心一起跳动,就能使“微观力量”转化为“宏观力量”,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农民自发组织的艺团在田间地头恣意歌唱,“汽车图书馆”在“漂流点”向人们提供书籍,城市社区的文化俱乐部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神州大地,遍地生长着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微观力量”,社会管理者当珍视并善用这些“微观力量”,使之成为迈向文化强国的重要引擎。

要有美感美谈

2012年01月18日

常到一些企业,也常看一些企业的宣传片,观感差别很大:

有的如雨后彩虹,清新自然,多姿多彩;有的如月夜流星,若隐若现,云遮雾罩。

有的如山巅天池,别具一格,令人难忘;有的如山川竹林,你青我绿,过目难辨。

有的如破晓鸡叫,声稀声少,启人心智;有的如塘边蛙鸣,声稠声多,不知所云。

凡此种种,启示我们,要想达到宣传效果,须得明白受众的需求,讲求质量、讲究创意,使人爱看愿听。这就必须有美感美谈。

美感美谈,是让人爱看愿听的“第一道门”。美感也好,美谈也罢,关键在一个“美”字。美,就是好。美感,就要好看;美谈,就要好听。好看,才能爱看;好听,才能愿听。好看,表现在画面、情节的取舍上;好听,体现在语言、音乐的选择上。“至美素璞,物莫能饰也;至贤保真,伪文莫能增也”。好画面、好语言来自生活,来自群众。不要脱离实际、脱离生活拼凑画面、情节,不要脱离群众编造华而不实的语言。

美感美谈,是把人引向真善美的“形象大使”。美感美谈,之所以称美,关键在真,根本在善。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美就是真,美就是善。贴金的东西,尽管外表耀眼夺目,却不是真美;损人的勾当,尽管嘴上天花乱坠,却很丑陋。正因如此,古人告诫我们:要“真伪毋相乱”,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同样是美感美谈之要诀。美感是感受,但感受源于真材;美谈是故事,但故事出自善念。真材,能让人动心;善言,能让人动情。无论是真材,还是善念,质如美玉,韵如美声,让人得到的是“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怀念与向往。

美感美谈,是让人从牢骚焦虑走向理性平和的“转换器”。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不少人牢骚多、焦虑多,动不动就感情冲动、火冒三丈,甚至忘了自己的身份,口出脏话、斯文扫地。这不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西方有学者将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感性的人、审美的人、理性的人,并称,“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如此说来,美感美谈正是审美的一条路径。这种审美,让人在不经意间,获得一种审美的快乐感与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不仅体现在情感上、伦理上,而且体现在理智上、理性上,使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不乏真善美,美意延年是真谛。

美感美谈,养眼养心。正是这“两养”,使美感美谈这“两美”有了“艺术哲学”之美,从而也实现了宣传之效果:达通,流传,进而形成口碑,形成风尚,积淀为韵味悠长的文化。

经得起“围观”

2012年01月19日

今天,你被围观了吗?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无论是明星还是乞丐,都可能成为网络上的“新闻人物”。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是亿万网民的兴奋点。穿什么鞋、戴什么表、抽什么烟、吃什么饭、说什么话、办什么事,都可能成为网络新闻,引发网民的群体性围观。

作为一种典型的从众行为,网民的群体围观具有易传染、情绪化的特点,能产生一传

十、十传百的“爆炸式”传播效应。以近日被爆炒的“某县被免职领导悄然复出”事件为例,短短几天时间,就有上千个新闻网页转载、几千个论坛讨论、900多个博客聚焦。拥有5亿网民、3亿微博用户的中国互联网,已经像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可以说,网友的目光聚焦,网友的集体表达,形成了影响不小的“民间意见舆论场”,改变了舆论的格局和生态。有学者比喻说,在网络围观的时代,管理者仿佛落入了古希腊“狄奥尼索斯剧场”的中央,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四周都是围观的人群,他们能够看见光鲜的正面,也能看见“孔雀的屁股”。

围观是无形的压力。《人民论坛》杂志曾做过一个调查,七成网民认为官员有“恐惧网络症”,怕被监督。网络恐惧到了什么程度?调查显示,55%的受调查者选择“有压力”,10%的受调查者表示“压力很大,让人提心吊胆,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开展”。难怪有专家呼吁,要赶紧与时俱进的是政府官员。

围观是压力也是动力。面对网民的集体“喊话”,不少政府部门主动回应网民关切,对网友投诉的干部、质疑的问题,及时答复和处理。网民追究的“抽天价香烟的局长”,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日记门局长”,因受贿罪被判有期徒刑13年。在“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的今天,互联网不仅成为民意与政府对接互动的新渠道,还创造了网络反腐的新形式。

与此同时,网民的群体围观正成为信息公开化、行政透明化的民间推手。从北京市政府的“微博发布厅”到成都市政府的“微成都”,从外交部的“外交小灵通”到南京警方的“三国杀”版通缉令……由被动“接招”、疲于应付,到主动“出牌”,利用网民的“围观心态”设置议题、抓捕逃犯,这些积极的变化,折射出政府部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赢得了网民的赞誉和关注。

在人人都可能是“记者”的今天,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正朝着“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方向发展。党员干部应客观理性地看待网络围观现象,不惧怕、不排斥、不逃避、不打压、不作秀,学会与网民平等地对话。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接受监督天经地义”的意识,学会在监督下工作,让自己的言行经得起群众的质疑和检验。

多一些“家国情怀”

2012年01月20日

不久前,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当我们再次体悟钱学森爱党爱国的心路历程时,无不为他的国为重、家为轻,科学为重、名利为轻的“家国情怀”而感动。对照这面明镜,今天的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应有所思、有所悟。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古往今来,这种高尚情怀极大地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既利国利民又利人利己。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骨干,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广大群众的主心骨,理应多一些“家国情怀”,更加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更多胸怀天下,心系百姓,忧国忧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多一些“家国情怀”,就是要常怀爱民之情。当年,邓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赤子情怀溢于言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下乡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虽素昧平生,却满含热泪地呼之为“娘”。这无不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的博大情怀。群众利益无小事,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常怀惦记之情,始终是“家国情怀”中最温暖贴心的情愫。

多一些“家国情怀”,就是要恪尽兴国之责。国是千万个家的集合,是无数个家的放大。常思国之兴衰,是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使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精忠报国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今天,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面对当今世界对中国的各种“捧杀”和“棒杀”,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以主人翁姿态建设好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为共和国大厦添砖加瓦、有所作为。

多一些“家国情怀”,就是要坚守为党之心。党是广大党员的家,每个党员都应该为维护好建设好这个家而用心用力。现在,有些党员常常对一些有损党的形象的言行不抵制、不斗争,有的还自觉或不自觉、有意或无意地跟着社会上一些负面情绪走,“台上满口政治,台下说三道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每个党员的形象、前途与党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应该始终保持对党的一腔忠诚、一片深情,时刻为党着想、替党分忧,强化党员意识,牢记党员身份,多做为党加分的事,做到为党争光不抹黑,添彩不添乱。

多一些“家国情怀”,就会少一些个人的卑琐与私利,多一些崇高和大气。位卑未敢忘忧国,人微未敢忘忧党。封建士大夫尚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情怀,党的干部更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以国为重、家为轻,以民为重、我为轻,常念民之冷暖,常思国之兴衰,常想党之安危。

领导干部多一些“家国情怀”,乃国之幸、党之利、民之福。

有话好好说

2012年01月30日

在一次矿难事故现场,一白发老人得知孙子遇难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拉扯着在场处理事故的一名干部说:“为什么死的是我孙子,你们这些当官的为什么不死啊!”情急之下,老人话说得太偏激,但这位干部没有责备,而是上前搀扶着老人说道:“老人家,我同您一样悲痛。以后,我就是您的亲人!”说罢,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传统观念中,人们对“会说话”持不以为然的态度,孔老夫子就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其实,这话有失偏颇。倒是古人另一句话说得好:“一言之辩,重于九鼎至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看来,对如何说话不可小视。

春秋时期,晋国大臣荀息劝诫晋灵公放弃建九层之台的故事很有趣。荀息得知灵公劳民伤财建造九层之台,冒着“进谏者,杀无赦”的危险来见灵公,说自己能连叠12枚棋子,且加上9个鸡蛋。灵公甚觉稀罕,便令他表演。荀息叠起12枚棋子之后,又将鸡蛋往上放。灵公惊呼危哉!荀息见时机成熟,便说此不足为险,尚有更险之事。灵公问何事,荀息从容答道:九层之台,三载尚未完工,然男误耕,女误织,国库空,邻虎视,若此,国将亡矣,累卵之危尚可比?灵公恍然大悟,下令停建九层之台。

钱学森既是一名严谨的科学家,又很讲究领导艺术,连批评人都别具一格。一次,钱老与身边一名专家谈起软件问题,他便让其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这名专家写了一篇文章交给钱老,钱老看后微微一笑说:“我给你念首诗吧。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钱老念完清代袁枚的诗后,对方脸红了,忙把文章拿回去修改。待修改后再送审时,钱老仔细看后说:“这回你是认真的。”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用打比喻和念诗的方式劝诫人、批评人,毕竟不是一般人所能为的。但有话好好说,把话说得有分寸、中听,能够入耳入心,却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修炼的。时下,一些干部“雷语”不断,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形象,而且有损于党和政府的威信,更从反面证实了“会说话”的重要性。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是一门艺术,又不仅仅是艺术,它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那些常讲“雷人”之语的人,不只存在不会说话的问题,其背后是骄横跋扈的心态,是“官本位”思想的折射,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位。因之,要好好说话,须得好好做人。只有心里装着百姓,加强自我修养,才能待人以诚讲真话,言之有物讲实话,言简意赅讲管用的话,与人沟通讲贴心的话,掌握分寸讲能做到的话。即便有天大本事,也不说天大的话;心有委屈和隐情,也不说过头的话。使说的话让群众爱听,从心里点头,从而搭起拉近感情、增强理解、维护团结、促进和谐的桥梁。

有话好好说,赢得的不仅是掌声,更多的将是心声。

“现代鲁宾逊”的文化烛照

2012年01月31日

守卫南沙苦不苦?沧海孤礁,枕戈国门,过着“现代鲁宾逊”的生活,答案不言而喻。然而,南沙官兵坚守海疆不言愁,豪饮孤独当美酒,提出了“享受艰苦、快乐守礁”的新理念。快乐何来?丰富多彩的礁堡文化功不可没。

在南中国海的方寸之地上,浓缩了礁花、礁网、礁联、礁歌、礁报等诸多官兵的文化创造,最有名的算是永暑礁菜园入口处的那副绝对。上联:无土运土无菜种菜无中生有,横批一个字:园。15年前,此联曾面向全国征集下联,可惜难度太大,至今还没有真正对仗工整的下联。

“动物只为生命必需的光线而激动,人却为文化的烛照而欢欣。”文化作为一种“普照的光”,可以驱散黑暗和寂寞,可以点燃信念和追求,可以让单调的生活五彩缤纷,可以让艰苦的环境四季吐绿,可以让人明白做人的道理、肩上的担当。礁堡文化滋润提升着南沙精神,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守礁官兵,他们深知脚下的礁盘连着中华民族的千秋基业,以苦为乐,欣然守礁。一名战士写道:“我绝不把寂寞当成包袱,而是当成文章中的构思,书画中的运笔,舞台上的排练。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花开,结出硕果。”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在浩淼南海品味戍守国门苦与乐的官兵们,展示了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状态。透过他们嘴角自然流露的微笑,一个看似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人生哲理浮现出来:物质条件并非生活的全部,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一个人就不能说拥有真正的幸福和美好的人生。

以文化开掘快乐,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自觉。文化点亮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快乐之源。但文化带给人们的快乐,不只是开怀大笑,而有多重体验;不是一己之欢娱,而是分享之欣慰;不是转瞬即逝的激情,而是持续的发现、感悟和升华。

《淮南子》里说,一个人被关在黑屋子里,吃穿再好也不得其乐,如果给他开扇窗,阳光进来了,就会感到高兴,让他走出房间,再登上泰山之巅,看到日月星辰、壮丽山河,岂不大哉乐哉?从开窗走出房门到登上泰山,文化就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不断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和完善自我,也让人找到生活的真谛、心灵的归宿和快乐的源泉。

“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真正给人们带来精神愉悦的,还是那些植根于生活、植根于人民、植根于人心深处的精品力作。今天,当人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脑瓜子”的“求富”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温润心灵、陶冶情操,在跌宕起伏的影视情节中感悟历史风云、人生百味,在音乐悠扬的节奏里舒缓激烈竞争下的生活压力,文化能使人在喧嚣中得到宁静,在诱惑中多些淡定,在磨练中感悟人生真谛,成为高速发展时代国人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力量。

一位哲人说,一个人如果每天观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新人。先进文化的烛照也许不那么立竿见影,却是融入“骨髓里的东西”,在天长日久的浸润中,自然使人得到滋养和同化,进而使人品尝到告别“旧我”、成为“新人”的大欢欣、大收益。 2012年2月《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上)

善表达是一项软实力

2012年02月01日

在一次有关群众工作的小型座谈会上,主持人一再提醒发言的干部要用真实可信的数据说话,讲鲜活生动的例子,用自己的语言讲切身的感受,但一场会下来仍是千篇一律、如出一辙,连篇累牍的官话、套话、空话,弄得参加会议的人头晕目眩、连连叫苦。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干部履职尽责的客观需要。不论是研究问题、部署工作,还是推进工作落实,特别是深入基层开展群众工作,一刻也离不开讲话。但曾几何时,一些干部习惯于打官腔、说官话,不但在公众场所官腔官调,离了稿子不会说,即使是几个人的座谈会也是拿着稿子一念到底,不打官腔不张嘴,生硬呆板。干部“不会说话”,不仅不利于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无助于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有损于干部本人的公众形象。

讲话,似乎每个人都会,但要讲得引人入胜、生动有趣,就不那么容易了。背后考量的,除了沟通能力,更有思想水平、人格魅力。某种程度上,语言表达能力是干部需要具备的一种“软实力”。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评价一位领导干部,“会不会说话”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语言表达能力,不只关乎表达技巧,更关系干部的思想方法、工作方式和作风。提升这种“软实力”,并非就是练好口才那么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软实力”需要“硬功夫”打底。因为语言的力量,最终还是源于实践的启发、思想的功底、责任的升华。

一些干部之所以表达能力不强,讲话讲不到点子上,缺乏感染力,群众不爱听,一个重要原因是对问题不了解,工作不扎实,心里没底,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对于握有一定话语权的领导干部来说,既要认真向实践学习,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投身科学发展实践,又要认真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基层情况明了,胸中有数据,手中有典型,不但有话可说,谈笑风生、娓娓道来,而且能说得出有效管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话。

有些干部说话办事,总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权衡利弊,生怕对自己的前途、利益有一丝一毫潜在的风险,计较多了,就会对迫切的现实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愿说话,不敢担责,只想打官腔糊弄过去。“为官避事平生耻”。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只有敢抓敢管、敢于负责,敢于攻坚克难,敢啃硬骨头,才会不计个人得失,不怕得罪人,直面困难和问题,说真话、实话和管用的话。敢说敢做、务求实效,说的话群众才愿意听,并且听得懂、记得住。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人仍然不懂得创新和解放表达,改善交流方式,说话温和、平等、谦虚,还是习惯命令、指示、训导等老一套,照本宣科、我说你听。古人说:“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学习是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表达、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如果要讲出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话语,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减少应酬,排除干扰,使学习成为愉悦身心的爱好和习惯,努力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惟有如此,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选举切莫搞“陪选”

2012年02月02日

近些年,个别地方在选举工作中,出现打着“组织意图”的旗号贯彻“少数人意图”的现象,并把这种所谓“组织意图”的实现,作为衡量选举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准。实现了,便认为这里的选举“很圆满”,说这里的领导干部工作有方能力强;一旦出了偏差,便认为这里的选举“有问题”,说这里的领导干部缺少驾驭能力。因而,每到换届选举,一些地方的领导便感到很紧张,生怕选举有“闪失”。为达到目的,有的地方故意推出一些知晓度不高、竞争力不强的人充当“陪选”,导致选举还没进行,人们就知道落选的准是谁。

如何解决选举中的“陪选”问题?2007年,安徽无为县县乡领导班子换届选举中曾做过有益探索。无为县是规范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县。当时,上级派出的换届考察指导组和无为县委着重在两方面做了尝试。一是推荐干部事先不“内定”人选,将选任干部的初始提名权交给群众。二是平等对待组织提名与群众联名的候选人,拿到会上选举的候选人都应该是群众公认、很优秀的同志。为保证换届工作的健康开展,县委严明组织纪律,及时严肃处理了几起拉票贿选事件。由于选举工作认真按照中央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来操作,正式选举非常顺利。无论是当选的还是落选的,都心服口服。

实践说明,在民主选举中耍“小聪明”、人为制造“不平等候选人”,不但严重影响民主选举的质量及群众参与民主选举的热情,也有损于党的形象和威信。正像一位老党员所说的那样:干部群众最怕选错带头人。在选举中越是信任群众,群众就会越认真,选举就会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实践还表明,党管干部与扩大民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扩大民主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管好干部不可缺失的重要方式。民主是腐败的天敌。要从根本上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扩大民主的重要保证。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一旦离开党的正确领导,拉票贿选等不正之风就可能愈演愈烈,不仅选不出好干部,还可能把民主引入死胡同。

选举切莫搞“陪选”,这是群众的呼声,也是党的原则。在地方领导班子换届选举中,需要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党管干部与扩大民主的关系,严格依法按章办事,严防“陪选”等违规行为,将民主选举质量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道德教育要选好载体

2012年02月03日

道德教育作为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其他任何方面的教育一样,需要选好合适的载体,用好对路的方法。苏州市开展道德“评谈”活动,运用传统的评弹艺术形式广泛传唱身边的动人故事、凡人善举,推动先进道德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市民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这一做法拓展了道德教育的形式,提升了道德教育的效果,值得借鉴。

优秀传统艺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和崇高的道德价值,是真善美的形象表达,既具有抒发愉悦心情的娱乐功能,也具有陶冶品德情操的教育功能。人们感受艺术之美的过程,往往就是道德升华的过程。教得其道、乐为用矣,教不得法、无益于事。用艺术形式传播道德更注重人们的心灵感受,更尊重受众的情趣和接受习惯,能够潜移默化地拨动情感的心弦、叩击心灵的触点,令人难以忘怀、终身受益。

苏州评弹是流传百年、经久不衰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深受群众的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道德“评谈”正是巧借评弹艺术的土壤,把道德教育搬上舞台,以多样化的手法立体式刻画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以丰满、亲切的艺术形象生动展现他们的善行义举和心路历程,寓情于美、寓教于乐,贴近群众、吸引群众,使大家在艺术欣赏中感悟了道德良知、提升了精神境界。

教亦多术,因地制宜。开展道德教育,要多措并举、形式灵活。只有拓宽思路与视野,善于运用开放性思维,借助有效载体,从观念、形式、方法、手段上不断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更好地激发起人们崇德向善的道德自觉,使道德之花开放得更加绚丽。

理论的力量在“畅销”中彰显

2012年02月07日

一本理论著作,短短半年间销量突破400万册,成为出版业中的一种“现象”。去年中宣部组织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热销,令人不禁想起上世纪中叶一度洛阳纸贵的《大众哲学》。

艾思奇初到延安时,毛泽东同志这样亲切地说:“噢!搞《大众哲学》的艾思奇来了,你好呀!思奇同志,你的《大众哲学》我读过好几遍了。”毛主席1936年给叶剑英等发电嘱购一批书给干部读时即有《大众哲学》,1941年给当时在苏联的两个儿子去信时附送《大众哲学》等书,1959年外出视察前也指名要带《大众哲学》供途中阅读。仅仅从1936年到1948年的12年间,《大众哲学》就印行了32版。它的一版再版,影响了一代代人。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这本小册子,中高层干部在读,基层干部也在读。学生在读,工人也在读。在职职工在读,退休职工也在读。城市居民在读,乡村居民中也不乏读者。大家总体感觉是,“虽然是理论著作,但一点儿也不高深”,“讲的都是咱老百姓身边的事儿,面对的是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实事求是,不回避问题矛盾,既让读者明白原因,又使读者懂得如何解决”。这些阅读感受,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理论著作成为畅销书的秘诀。

理论是深邃的,但语言如果也古奥,读者群就多不到哪里去。如果仅限于在书斋里作形而上的争论,这样的话题大众也不爱看。《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的畅销,首先就是在话题和语言这两个层面上与大众实现了“零距离”。物价、房价、看病难、就业难、分配不公……俱是百姓的关切,“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给力”、“蒜你狠”……都是百姓的语言。回应大众关切把问题解析得切中肯綮,运用大众语言把高深道理讲得浅白晓畅,理论就是大众的理论。

在“自媒体”时代,既有众声喧哗自说自话,也有“金话筒”而听者众。那么,什么样的价值才能让人共鸣,什么样的话语才有听众?归根到底需要掌握能够正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的魅力在于,不是居高临下的我说你听、我打你通,而是放下理论家的身段,在回应现实问题中把观察的视角、思考的方法交给大众,让读者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当读者学会用正确的理论来观察和思考,理论就成为大众的武器。

理论著作也能成为畅销书表明,理论不仅要联系实际,更要贴紧大众。理论不是在与大众保持距离中才显得高出一筹,恰恰是生活在大众的生活中才彰显高度与力量。说到底,理论需要培育自己的大众情怀,想大众所想,忧大众所忧,解大众所惑。如是,理论因有生命力而不断发展,大众因理论的滋养而不断前行。

“90%乘积”背后的责任链意识

2012年02月08日

数字常给人带来最直接的冲击力。一次偶然的机会,碰到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结果是59%。

在人们印象中,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若能达到90%,即便够不上优秀,也算差强人意。然而,5个90%的乘积竟然是59%,连“及格线”都达不到,更别提更多的90%相乘了。

数学题不是数字游戏,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决定结果的,不是所有过程的平均数或简单叠加,而需所有相关过程都竭尽全力地向100%的目标冲刺。这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的古训颇有契合之处。

安全生产领域的“海恩法则”告诉我们,每起严重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投射出一些人责任心的缺失。也曾有人计算过,假设火箭有5万个零部件,若要使整体安全系数达到99.99%,那每个零部件的安全系数则要达到99.9999999%!正是因为中国航天人对质量“锱铢必较”、对细节一丝不苟,才有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的完美对接。

世间万象,事理相通。一个单位,一个团队,一个工作流程,每个成员、每个环节就是一个乘数,其责任心就是成功系数,所有人的责任心构成一条责任链。工作的成效,取决于这条责任链的强弱,即每个组成元素责任心乘积的大小。要想十拿九稳、万无一失,责任链上的每个参与者都需要尽可能地履行100%的责任。正如一位领导同志在电力机车公司视察时所强调的,“每个环节、每道技术都不应该出问题,也不允许出问题”。

然而,有一些人看不到自己在责任链中的重要性,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节点,还有其他环节、关口,习惯把问题留给下一站;或是满足于甚至低于“90%”的水准,做事多少打点折扣,未能尽职尽责,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诸如问题食品在“踢皮球”中摆上了百姓餐桌,劣质保障房在监管空白下拔地而起,污染项目在环保指标一再缩水后强势上马……这些不该犯下的错误、不该发生的事故,无不根源于责任链的松动、责任意识的缺席。

“5个90%”的乘积给人的警示是深刻的。在今天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很难孤立地存在,都是在为某一项共同工作而分工协作。全国各地、各个部门、各行各业、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乘数,如果每个参与者都“留一手”、“放一放”,不尽最大的努力去执行和落实,那么整体目标就很可能落空,个体的诉求也将无所依傍。

在一个分工日益精细、利益日趋多元的社会,我们需要强化“责任链意识”,每个人既对本岗位工作负责,更对整体工作负责;既对自己负责,也对集体负责。多些“最后一道闸门”的警醒,少些“击鼓传花”的放任,多些精益求精的执着,少些“差不多就行”的散漫,尽职尽责、精诚协作,我们就能增强责任链的强度,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最终取得一个圆满的“发展乘积”。

坚定理想信念是“绝对要求”

--保持党的纯洁性之一

2012年02月09日

2010年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起火,他奋不顾身,亲临火场指挥,保护了人民的财产和安全……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的事迹,近日“感动中国”。

或许有人会想,在当前环境下,一个领导干部为什么可以做到点滴自律,两袖清风?从焦裕禄到杨善洲,从孔繁森到任长霞,如果追寻一种精神的谱系,就能发现,刘金国的纯洁,正源于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在革命岁月,这是“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在建设时期,这是“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是“如果痛苦换来的是结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地欣然承受”;而改革年代,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是“心中只有„公‟,人民才能„安‟”。一代代共产党人,把理想信念熔铸在血脉之中,标注下思想的纯洁、目标的纯净、行为的纯粹。

的确,我们不再面临腥风血雨的考验、生死存亡的抉择,然而,如果不能秉持“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只是纯粹的“技术官员”,恐怕难以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始终保持精力旺盛、毫无怨言;如果不能保持“共产党人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任何特殊利益”的信念,甘当简单的“谋生干部”,恐怕也难以抵御各种潜规则、坏风气的侵蚀和污染。

更重要的是,理想信念是一种具有决定性的核心价值。我们要承认,在多元的利益格局中,党员干部的个人利益需要尊重和保证;在开放的执政条件下,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也还有提高空间;甚至,党员干部也会有性格的短板、思维的缺陷、行为的弱点。正因此,也只有在理想信念这一“绝对要求”的校准之下,才能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做好选择题,在能力要求和水平不足之间做好填空题,也才能做好性格、思维、行为等各方面的改错题,最终在纯洁性的考试上交出一份高分答卷。

有人认为,坚定理想信念不过是喊口号,是“穿靴戴帽”的要求。这一看法,背离了对理想信念的“真知”。执政环境纷纭复杂,没有“主心骨”,如何能厘清历史的脉络?发展工作头绪繁多,没有“定盘星”,如何能把握时代的主线?也有人认为,理想信念抽象空洞,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命题。这一看法,背离了对理想信念的“真行”。在刘金国身上,理想信念表现为“贼有未曾经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而对更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系于对岗位工作的尽职尽责、对人民群众的尽心尽力、对自身要求的尽善尽美。只要“真知”、“真行”,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贯穿于每一次取舍抉择之中,促使共产党人保持最具体也最深刻的纯洁。

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我们面临“世所罕见”的困难风险和矛盾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要求同样越发紧迫。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尤须谨记胡锦涛总书记的谆谆告诫: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庸懒散不仅仅是“亚健康”

--保持党的纯洁性之二

2012年02月10日

龙年春节假期结束,一些地方的“超时放假”再度成为新闻。人们对“超时放假”颇多怨言,因为其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庸懒散的习气。

关于庸懒散,群众有许多画像:“上午点个卯,下午玩电脑,等着下班了”,“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领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业务不精、能力不强、得过且过的“庸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懒官”,重权轻责、自由散漫、谋人不谋事的“散官”,在现实中并不鲜见。

与贪污腐败不同,庸懒散看上去不那么刺目,最多被当作是“亚健康”。或许正因如此,人们对庸懒散有些忽视。在一些人那里,庸懒散有时被误看成与世无争,淡泊超脱,甚至成为某些人心照不宣的官场秘笈:盯下级,看上级,小心翼翼地守着“不出事”的逻辑,畏首畏尾地扮着“老好人”的角色,老练圆滑地成为推脱难题的“太极高手”……

庸懒散的作风和贪污腐败都会对党的事业造成危害。它虽然没有后者那么刺目,却范围更广,影响面大。在其位不谋其政,留下的是无人履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贻误的是发展良机;当作为而不作为,丧失的是群众信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瓦解的是执政根基。

这些年来,一些地方矛盾冲突不少,群体性事件时有所闻,一些领导干部处置不当,甚至按下葫芦浮起瓢,其中既有贪腐因素,更有庸懒散的影子。平时萎靡不振、得过且过,对中央的要求部署不认真执行,对群众的诉求推三阻四,对发展的问题茫然无知,甚至火烧眉毛的事情都不愿处置,最终导致矛盾在推诿中升级,问题在拖延中爆发,良机在敷衍中错失,不仅酿成难以预料的后果,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这就是为何毛泽东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何邓小平说,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新路好路;为何胡锦涛将“精神懈怠”列为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个人不卖力……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1945年,在论及“历史周期率”时,黄炎培的论断至今发人深省。治庸问责,保持党的纯洁性,就要反思庸懒散的根源:机构设置是否庞杂臃肿?群众监督是否足够有力?问责考核是否规范健全?用人机制是否有助于激励先进?

70多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第一次接触中国共产党人,就发现他们身上有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和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今天,面对复杂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尤其需要“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领导干部的使命职责系于此,人民群众的信任期待系于此,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系于此。

时时用群众这面镜子观照自己

--保持党的纯洁性之三

2012年02月13日

党和国家领导人近10年来都与基层群众一起过大年,被誉为“一种独特的政治传统”,各地干部纷纷下基层“零距离”服务群众,媒体记者“新春走基层”把新闻写在村间乡野、百姓心坎,龙年伊始,神州大地呈现一派心系人民、贴近群众的气象。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保持党的纯洁性角度来看,这样的新气象,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政治自觉,树立了群众这面映照党员干部纯洁性的澄明之镜。

在有的党员干部看来,“纯洁性”主要是修身养性的“个人任务”,或者是“上面怎么看”的“组织命题”,其实,检验纯洁性的试金石,从来都不在机关之内、公文之间,而在实践之中、群众身上。天地之间有杆秤,一个党员干部的纯洁度高不高,就要看他如何对待群众,如何处理权力与群众的关系。

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孔繁森为了藏族群众“两离桑梓,独恋雪域”,沈浩留下了走村串户、沾满泥土的7双鞋,杨善洲弥留之际挂念的是“一定要把林木收益分给群众”,一代代党的优秀儿女,饱含把群众当亲人的真情,肩负群众利益重于泰山的责任,克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职守,他们或许不是完人,但在群众心里绝对是成色十足的共产党人。

以群众这面镜子来观照,往往优劣立分、高下立判。近年来,一些干部“替谁说话”、“只为领导服务”的雷人官腔,道出了宗旨意识的淡薄;高高在上“做老爷”的姿态,“拍脑袋”、“朝上看”的习气,暴露了血肉联系的割裂;对群众疾苦不动心,对形象工程很上心,反映了对群众感情的冷漠;谋求政绩不惜损害群众利益,关键时候与民争利,折射出为政用权的误区。

诸如这些问题,恰恰警示今天的共产党人,在长期执政、利益多元、诱惑增多等条件下,“脱离群众”这一“最大危险”更加尖锐,“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优势”面临更大考验,如何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清除种种背离宗旨的“杂质”,任务也更为艰巨。

以群众这面镜子来探照,更能明确为政方向、找准治理之道。2008年,贵州瓮安、云南孟连先后发生群体性事件,这与当地一些干部在干群关系上出漏洞、群众工作上迷方向息息相关。几年来,经历“进得了寨、拉得上话、交得了心”的艰难历程,通过产权改革、安居富民、干部接访、修桥引水等大量利民实事,当地干部在争取民心的过程中探索群众工作开展,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转变。老百姓一句“共产党的干部又回来了”,朴实而深刻地说出了“孟连经验”、“瓮安之变”背后的纯洁性重塑与回归。

“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安泰一旦离开大地,就会力量顿失、陷于危殆。面对保持纯洁性的时代课题,每一个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应自觉面对群众这面镜子,时时观照自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永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用民心所向获得开拓未来的力量。

“雅贿”引发的思考

2012年02月14日

一位纪检干部谈到近年来日益泛滥的“雅贿”现象:不送金银送字画,不献豪宅献古玩,题字有“润笔”,出书有“稿费”,在高雅、温情的面纱之下,进行着利益交换与输送。

“雅贿”再雅也是贿,脱不了权钱交易本质。“雅贿”之兴,从领导干部自身方面反思,在于没有慎其所好,摆正工作与生活、爱好与权力的关系,让个人爱好成了廉洁堤防的“蚁穴”。

其实,兴趣爱好人皆有之,领导干部亦是如此。工作之余,适当培养点个人爱好,可以放松心情、调剂生活、涵养心灵。但作为领导干部,对于个人爱好一定要清醒认识,正确把握。如果把握不好,就会给别有用心者可乘之机。

现在社会上一些人,由于受不良风气和潜规则的影响,为了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常常不走正道走邪道,经常挖空心思揣摩领导的爱好。领导干部一旦认识上缺位,思想上放松,行为上失控,就很可能在“爱好”这一关失守,被别有用心的人俘获。

浙江省临海市文化广电出版局原局长周华清痴迷兰花,这位“兰花局长”,在忏悔书里写道:“正是自己养兰、爱兰,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最终被兰花俘虏。”厦门海关原副关长兼缉私局局长接培勇,是个爱好书画的“风雅之人”,开始并不买赖昌星的账,赖昌星了解其爱好后,花重金邀请国内九位知名书画家联合创作一幅《牡丹图》送给他,终于一步一步把接培勇拉下水。古训云:好船者溺,好骑者坠,君子各以所好为祸。行贿

第四篇:基层政协组织大力推进人民政协自身建设实践与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意见》)把切实抓好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要以促进党派合作、突出界别特色、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和加强机关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从而第一次根据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明确了政协自身建设的特有内涵,形成了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工作布局。

这是对人民政协自身建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也为全面加强人民政协自身建设提供了现实和长远的指导。

下面结合区级政协组织工作实践,就如何贯彻落实中央《意见》,谈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必须重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中的作用

中央《意见》中指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作用,是人民政协性质、职能、目标任务的内在要求。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就要把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人民政协组织中的作用作为人民政协自身建设的重点内容切实抓好。

目前在哈尔滨市城区,各民主党派都没有区一级的委员会,而是以基层总支(支部、支社)的组织形式存在的;区政协全体会议期间,政协委员中的民主党派成员分散在各讨论组,不能以各党派名义单独组团;民主党派成员提出的协商意见、建议以及提案,只能以委员个人的名义提出,不能完全代表本党派的意志。民主党派在城区基层组织的这种特殊性,对在区级政协组织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近年来,道里区政协与中共道里区委统战部密切配合,把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联系与合作作为区政协工作的重点,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搭建好政协这个大舞台,切实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责、知情出力创造了必要条件。

一是进一步发挥好民主党派委员在政协里的作用,把政协的参政议政工作与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实际上,民主党派成员能够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毕竟还是少数,许多民主党派成员的真知灼见往往不能及时被吸纳到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中。因此,担任政协委员的民主党派成员,只有有效地吸纳和借鉴本党派组织成员的意见、建议,把他们的意见、建议带到政协里来,才能使民主党派委员的提案、建议不单单是个人的意见,而是集中了大家的智慧。这既是提高政协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办法,也是各民主党派成员通过参加政协的党派成员的桥梁作用把本党派成员的意见和要求反映上来的一个平台和场所。在今年区政协收到的提案中,有近三分之一是民主党派成员撰写的。其中,很多提案是民主党派成员在与所在党派支部成员共同认真研究后撰写的,真正做到了把个人的参政意见与党派基层组织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更广泛、更准确地反映了民主党派的意见,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提案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直接向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通报工作情况,包括全区的工作情况和区政协的工作情况。

区政协在了解平时全区的工作情况、区委对全区工作的安排以及区政府全年工作计划落实情况等方面存在自身的优势。通过政协这个渠道,把有关信息及时反馈、通报到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对各民主党派更好地了解区情以参政议政、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每次区政协召开常委会,听取区政府对全区重点工作通报时,我们都积极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共同听取情况通报,以便他们及时、全面了解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和重点工作情况,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三是邀请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参与区政协的有关视察和调研活动,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参政议政搭建平台。

经过协商,将有关的重点调研课题双向委托,使政协的调研工作能够借助于民主党派人才荟萃的优势,以提高调研工作的水平。同时,也发挥政协组织的优势,有利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开展调研工作。区政协常委、各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等,本身往往就是民主党派的骨干,这就为把组织委员开展调研和民主党派成员开展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是共同承担招商引资任务。

我们在号召政协委员广泛联系、积极参与招商引资的同时,也要求委员中的民主党派成员发动所在党派支部的成员共同为道里区招商引资做贡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委员中的不少民主党派成员不但自己已经在道里区投资,而且坚持把自己的朋友、合作伙伴等也介绍到道里区来创办企业。由于有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党派成员的积极参与,区政协每年都超额完成区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

由于我们充分重视民主党派在区级政协组织中作用的发挥,极大地调动了政协委员中民主党

派成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参加政协活动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民主党派成员通过政协组织参政议政、发挥作用效果显著,涌现了一批参政议政骨干。今后,我们要根据中央《意见》的要求,进一步贯彻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更加充分地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

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的作用,尊重和保障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组织中的民主权利,努力健全机制,拓宽渠道,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组织中充分发挥作用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

二、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必须注重发挥政协组织界别特点和优势

由界别组成是政协组织的显著特色,是政协有别于其他组织

的重要特征,也是政协发挥作用的优势所在。中央《意见》把体现和发挥界别特点和优势作为加强政协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强调,这是加强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贯彻《意见》精神,就要把加强界别建设、突出界别优势、发挥界别作用作为加强人民政协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好。

近年来,道里区政协在加强政协工作委员会建设、发挥界别优势和作用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实行了政协各专委会联系各工作委员会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政协界别活动组织机制。

道里区政协现有委员230名。根据工作需要,区政协机关设置了经济科技、提案法制、卫生妇女、农业城建等四个专委会。按照委员的界别不同,我们设置了经济、科技、财贸、提案、政法、卫生妇女、教育、学习文化史料、农业城建、民族宗教、祖国统一联络等等十一个工作委员会。区政协开展的各项活动,主要通过各工作委员会来组织。通过各工作委员会牵头组织委员开展联组讨论、座谈、发言、视察、调研、反映社情民意等多种形式的界别活动,把各个界别的委员有效地联系和组织起来。

为确保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真正收到实效,我们建立健全了政协各专委会联系各工作委员会制度。其中,经济科技专委员会负责联系经济、科技、财贸等三个工作委员会,提案法制专委会负责联系提案、政法两个工作委员会,卫生妇女专委会负责联系卫生妇女、教育、学习文化史料等三个工作委员会,农业城建专委会负责联系农业城建、民族宗教、祖国统一联络等三个工作委员会。每年政协全会期间,区政协各专委会在安排全年工作时,都把各工作委员会活动纳入整体计划,为所联系的界别做好指导、协调、组织和服务,从而为发挥界别作用提供了组织保证。各工作委员会在制定全年工作计划时,充分考虑本界别委员的特点、实际需要和现实可行性,根据政协专委会的工作安排,在听取本界别委员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工作委员会工作计划,报专委会备案后组织实施。

二是通过建立健全各工作委员会与对口党政部门的联系制度,为本界别委员了解区情、参政议政奠定基础。

为了便于组织本界别委员开展工作,在本届政协换届之初,我们就明确各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原则上由该界别委员中的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或在本界别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热爱政协事业、关心政协工作的人士担任。如政法工作委员会主任由区政法委副书记担任,民族宗教工作委员会主任由区民政局局长担任,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由区教育局局长担任,卫生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由区卫生局局长担任,学习文化史料工作委员会主任由区文体局局长担任,经济工作委员会和农业城建工作委员的主任分别由政协常委中的业内资深人士担任。

各工作委员会的主任由该界别的区党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本界别内的资深人士担任,一方面可以使他们把做好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和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借助工作委员会主任的工作便利条件和社会影响力,组织本界别委员开展视察、调研等活动,向本界别委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通报党委、政府的工作情况,为委员们了解区情、更好地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参政议政奠定基础。在实践中,各工作委员会主任都能够自觉尊重、接受政协专委会的指导和协调,共同完成区政协常委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由于各工作委员会主任的带头和表率作用发挥得好,激发了委员们自主开展活动的积极性,使界别活动实实在在地活了起来。如教育工作委员会共有委员21名,绝大多数同志来自教育战线。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把做好本职工作和履行政协委员职责有机结合起来,带领本界别的委员积极开展调研和扶贫助学活动。,她们共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四次,撰写了《关于道里区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调查报告》等多篇调查报告,委员年人均撰写提案两份以上。在她们的推动下,郊区的太平镇立业小学、二十六中已与市区的对口学校结成了长期帮扶关系。

三是建立工作委员会定期活动制度,不断增强政协组织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

政协的活力在于活动。在区政协机关的指导下,各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定期开展调研、视察、联谊等活动,不但使委员更多地接触到了社会各阶层群众,了解、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了委员与基层群众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加深了委员之间、委员与政协机关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改变了以往委员参加活动少、“开会见一面、全年不露面”的现象。节假日里,委员们相互问候、祝福,关系更加密切,友谊越来越深。有的委员工作、生活上遇到困难,其他委员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如祖国统一联络工作委员会成立“委员之家”,建立政协委员档案和开展工作记实薄、考勤簿,组织委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四个一”活动,即:给台湾的亲属打一次电话、写一封信,为祖国统一做一件实事,立足本职岗位工作创一流。自起,祖国统一联络工作委员会主任、北方贵族度假村董事长路庆义连续五年每年出资5000元左右制作元宵,并在大年初八上班第一天与区政协机关同志和工作委员会的委员一道到区城管局慰问环卫工人。

四是建立界别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使参政议政更富有效果。

一方面各工作委员会通过组织调研、视察、召开座谈会等活动,主动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为撰写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积累素材。另一方面,在工作委员会内建立信息员制度,推荐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年富力强、文笔较好的同志担任信息员,及时搜集和反映界别和特殊群体的意见和要求。如:位于新阳路和安祥街交口的基督教堂已逾百年历史,多年来,因选址未决而无法重建,教徒们只好在危房中做礼拜。民族宗教工作委员会的委员十分关注,多次提请领导和有关部门尽快研究解决。他们多次组织委员亲赴教堂实地考察,征询意见、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特别是在市政府将已卖给基督教的犹太教堂又改作它用,引起基督教徒强烈不满而占领会堂的关键时刻,及时将情况上报区政协及区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并积极做好信教群众的思想工作,确保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和社会稳定。经过各方积极努力,在原朝鲜民族文化宫基础上改建的伯特利大教堂顺利投入使用。

中央《意见》提出:“要根据界别的特点和要求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各界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认真探索发挥界别作用的方法和途径。”对于区级政协组织来说,发挥界别优势和作用还是一项处于探索发展中的工作,发挥界别作用的机制、开展界别活动的形式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前不久,我们专门召开了各工作委员会经验交流会,全面总结了各工作委员会近年来根据自身特点积极组织本界别委员开展活动的经验。今后,我们要按照中央《意见》的要求,着重在完善界别活动机制上下功夫,努力使政协的各种界别活动更加经常、更加规范、更加有效。

三、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必须切实发挥政协委员在履行职能中的主体作用

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充分发挥广大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是提高政协履行职能整体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新时期推进政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央《意见》指明了加强委员主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措施,这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政协委员队伍建设,充分调动政协委员履行职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政协履行职能的水平和成效。

近年来,道里区政协积极探索加强政协委员队伍建设的有效方式和机制,在加强委员队伍建设、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取得了明显效果。比如,为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我们在全体政协委员中深入开展以“本职岗位创佳绩,履行职能创一流,争做好委员”为主题的“两创一做”活动。“两创一做”活动作为区政协工作的主题活动,已经成为广大政协委员积极参加履行职能活动的有效载体,委员们参加政协组织的各种会议和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无论是本职工作还是参政议政工作都表现突出的委员,政协委员的形象有了新的提升,委员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政协工作充满了活力。

从整体看,目前绝大多数政协委员还是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认真履行委员职责,积极参加政协组织的会议和活动,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参政议政,主动建言献策,为道里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坦率地说,也确有少数委员缺乏履行职责的主动性、自觉性,未能发挥政协委员应有的作用,与新时期、新任务对政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社会各界对政协委员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责任意识,存在只要荣誉而不作为的问题;二是缺乏主体意识,有些委员没有能正确认识个体作用与整体作用的关系,片面地认为政协工作主要依靠政协领导和政协机关的力量,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发挥委员作用的重要性;三是缺乏履职意识,不能正确处理好参加政协活动与本职工作的关系,没认识到政协工作是自己的一种责任,是政协委员自己的份内事,存在着重单位工作、轻政协工作的倾向,甚至借口单位工作忙,而经常不参加政协组织的各种会议和活动。

因此,今后,我们要按照《意见》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各项制度,认真组织委员的学习与培训,进一步加强与委员的沟通和联系,积极为委员履行职责创造条件,尊重和依法保护委员的民主权利,不断提高委员的自身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实现新发展。具体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对政协工作和优秀政协委员的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委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要充分利用政协全会和《道里政协》等载体,加大对政协和委员的宣传,宣传政协委员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情况,宣传政协委员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使社会各界加深对政协工作的了解,以扩大政协的影响力。要深化开展评选表彰优秀政协委员、优秀提案、优秀信息、提案承办先进单位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委员参政议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利用政协全会、各专委会和工作委员会活动等时机,加强对委员权利义务、基本要求等常识教育,从而增强委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委员参加活动的热情。同时,在鼓励政协委员加强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培训、举办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会、情况通报会、学习考察等形式和活动,提高委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是严格委员进口,畅通委员出口,努力改善委员结构。

一要把好委员入口关。区政协要和区委组织部、统战部积极沟通,严格掌握委员条件,不断完善委员推荐、考察和公示等程序,共同把好委员的进口关。在换届或进行委员调整时,切实把文化层次高、代表性强、热爱政协工作、有社会影响和参政议政能力的同志吸收进来;二要畅通委员出口。对不能参加政协组织的会议和活动,不履行委员义务、失去代表性的委员,要按照《政协章程》的有关规定精神,视情给予通报、告诫,情况严重的,通过必要的程序,取消其委员资格;三要进一步调整和改善委员结构。为更好地体现政协特色,有利于开展民主监督,在换届时要适当增加农村、社区和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中的政协委员数量。

三是健全制度,加强考核,进一步规范对委员的管理。

针对目前少数委员在发挥作用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议结合学习贯彻中央《意见》,建立健全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有关制度并认真落实。首先,要建立健全委员活动档案记载制度。政协各专委会、各工作委员会要对委员参加政协活动及履职等情况,认真做好记录,每半年汇总一次,实行规范化管理;其次,建立健全委员履职通报考核制度。将每个委员参政议政及履行职责情况,如参加全会、视察、调研、培训等活动和撰写政协提案和社情民意等,定期进行通报,并作为年终评比的重要依据。同时,根据《政协章程》对委员规定的基本要求及义务,对每个委员的参政议政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并将考核结果通报给委员所在单位和推荐单位;再次,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对履行职责好,发挥作用成绩显著的委员要在政协全会和一定范围内予以表彰奖励。

四、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必须大力加强政协机关建设

政协机关是为政协履行职能服务的政治机关。中央《意见》

着眼于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全局,第一次把政协机关工作作为整个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部署,并明确提出了加强政协机关建设的具体内容。这对新世纪新阶段政协机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区政协机关是区政协常设的办事机构,是政协领导和政协常委会的参谋部和后勤部,处于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系内外的中枢地位,担负着参与政务、管理事务、综合服务的重要职责。政协机关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政协职能的履行,直接影响区政协的地位和形象。政协机关中党员的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区政协工作的质量。

去年以来,我们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为进一步发挥机关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机关工作的整体水平,经区政协党组研究,决定在机关全体人员中开展以“勤奋学习,勤奋工作,服务上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两勤一上”活动。同时,我们还在政协机关党员中开展了“党员考岗”活动。通过开展“两勤一上”和“党员考岗”活动,区政协机关自身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机关干部的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变化。区政协机关与区直有关部门主动联系协调的多了,积极开展活动的多了,主动与委员联系沟通的多了。

今后,我们要以新的、更高的标准去开展政协机关工作。一要进一步加强政协理论学习。要把学习贯彻《意见》作为政协机关的一项长期工作,用科学理论指导和统领政协工作全局,带动和推进各项工作。要切实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善于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为开拓前进提供不竭的动力;二要切实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机关队伍的整体素质。政协机关内部要讲大局、懂规矩,办事要讲程序、讲效率。要倡导凭自己的知识、学问、智慧和人格,赢得人们的尊重,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创造一个民主团结、和谐共事的氛围;三要为政协履行职能服好务。无论是全会、常委会、主席会议,还是提案、视察、专题调研、反映社情民意,政协机关的同志都要适应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完善为政协履行职能服务的各项工作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完成,努力把政协机关的各项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五篇:人民论坛

《人民论坛》 转让几篇,二本硕讲起:

题目:

1. xxxxxx电子商务xxxxxx 2. xxxxxx域经济xxxxxxxx 3. xxxxxx对外贸易xxxxxx 4. xxxxxx现代农业xxxxxx

期刊简介:

人民论坛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百种重点社科期刊。1992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2006年改成双周刊。在各级党政干部、企业管理者和知识分子群体中有着重要影响.

自2006年改成双周刊以来,人民论坛每期杂志50%以上文章为省部级官员、知名专家学者撰稿,99%的文章被各类媒体广泛转载或评论;其中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报刊转载或评论的达30%;许多文章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反响,被网友称之为“最具影响力的政论期刊”。

09年,人民论坛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批准,刊期由双周刊变更为旬刊(批准文号为:京新报(2009)159号)。作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百种重点期刊,人民论坛为提高在学术领域的舆论引导能力,从今年3月起,在“政论双周刊”正常出版发行的基础上,每月正式出版一期“学术前沿”,共同构成人民论坛旬刊。

『中国论文榜』中国论文榜是中国权威优秀论文收录平台。专业论文发表网,我们致力于学术咨询、免费论文收录、论文指导和论文发表等相关服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与众多学术期刊杂志社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协助杂志社对外征集优秀文章。携手十年,真诚相伴,中国论文榜将一如既往本着权威、诚信、便捷、高效的服务理念为您提供更完善、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司保安部工作计划下一篇:个人总结幼儿园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