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经济思考论文

2022-04-22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利率市场化经济思考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通过对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利率市场化的路径与历程的探究,发现在二战后各国先后进行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主要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和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激进式改革。渐进式与激进式并不是判断改革成败的首要因素,本文通过对两种不同方式的比较,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进程与改革路径。

利率市场化经济思考论文 篇1:

利率市场化的探析

摘要:本文主要对一些典型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了分析,通过鉴别比较,并广泛吸收各国的经验和教训,经研究发现,从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积极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业务创新,建立健全高效的银行体系等方面入手,采取相关措施,可防止并解决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银行;启示

引言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利率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扩大了银行业的投资领域和投资渠道,并对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增加银行的投机性和冒险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而在我国直到1996年才逐渐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随着市场的发展,这一改革已逐渐步入攻坚阶段。

自2010 年底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再次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以来,利率市场化已成为当前的金融热点之一。重提推进利率市场化,是通货膨胀压力及人民币国际化加快背景下宏观调控的需要,是规范民间借贷、加强金融监管的需要,更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

国际经验

(一)美国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1980年,美国颁布了《吸收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正式启动,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进化过程,采取放松利率管制的举措,即放松美联储Q条例的管制,使金融体系逐步实现自由化。并针对法案和政策在实际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进行有效的完善,从而不断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深入进行。

由于利率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Q条例对银行资金来源管制的放松程度不够,导致脱媒效应仍然存在,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够。直到1982年《加恩-圣杰曼吸收存款机构法》的出台,才从根本上解除了Q条例对金融市场的管制,使得各个金融机构可根据市场利率的整体水平来制定市场策略,从而使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大大加快。到了1986年上半年,大多数的商业存款利率以及贷款利率均不再受到限制,标志着美国已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

(二)日本

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日本建立了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扩大金融市场,为利率的市场化构建了优良的市场环境和基础,然后,日本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为日后利率市场化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此同时日本致力于建立利率市场化的配套措施,例如放宽对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限制,放松自主定价,并使交易自由化。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一方面根据法规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断完善法规与政策,使利率市场化得以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用法规来约束利率市场行为,使金融改革在市场规律中稳步前进。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1994年日本已经全面放开了利率限制,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应当说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相对成功的,然而日本利率市场化也有失误之处,例如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也促成了银行投资的冒险性和投机性,导致银行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及股票等市场,市场上自由资本大幅降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损失了大量的资金,引发了经济危机。

(三)俄罗斯

俄罗斯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较为激进,在经济转轨的初级阶段,俄罗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迅速推行金融自由化,以便早日实现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俄罗斯首先大刀阔斧地采取金融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手段,打破原本银行体系国有垄断的局面,实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并行的双轨制银行体系,一时间各种私人银行、外资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方面,多元化的银行体系将有利于各个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放松了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控制,在改革初期又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管理经验,以及金融法律制度方面的不健全,导致了恶性竞争等搅乱市场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不但没有使银行、金融业得到发展,反而使得银行工作效率下降,因此,俄罗斯激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效果不佳,被公认为是金融改革较为失败的国家,可引以为戒。

(四)阿根廷

阿根廷是第一个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拉丁美洲率先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早在1971年,阿根廷政府即开始部分利率市场化方面的尝试,但由于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率先实现了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的大量资金被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吞噬,导致阿根廷第一次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幸夭折。在1975年,国内通货膨胀加剧,阿根廷重启金融改革,试图再次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首先,政府取消了贷款的利率限制,并逐步放宽对储蓄存款利率的限制,直至取消。从而阿根廷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全面实现了利率自由化。但由于相关配套法规的缺失,导致金融市场秩序的混乱,一时间,国内利率迅速上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放贷热情高涨,而借贷的企业由于还不起贷款而纷纷破产倒闭,使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坏账增多,大量资金外逃。与此同时,由于利率长期被高估,导致实际利率脱离了经济面,随着时代发展,终究要迅速降低,由此引发了债务危机。此后,阿根廷又重新对利率进行管制,之前为利率市场化改革作出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

对中国的若干经验启示

(一)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从世界上较为典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可以得出,要使利率市场化稳步进行,降低金融风险,就必须首先要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从俄罗斯和阿根廷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来看,若没有宏观经济的稳定作为基础,利率市场化就会根基不稳,最终成为“空中楼阁”。例如在国内财政赤字严重或者货币供过于求的局面下,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为脆弱,难以承受利率的波动幅度过大,如果此时贸然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只会加剧金融风险,进而可能会导致经济和金融全面的衰退,引发经济危机等。因此,要开展利率市场化改革,前提就要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同时控制货币的供求关系,加强宏观调控措施,稳定物价水平,防止通货膨胀,保持实际利率的稳定,只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增强政府的底气和国民的信心,增强人们对市场的预期,从而使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在平稳中前进。

(二)金融业务的创新

从美国和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来看,要想使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还要打破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进行金融界的产权改革,同时需要创新不受利率限制的大额金融产品,并不断推出新的银行业务,放开利率管制的同时,创新出具有市场性质的金融新产品,与此同时要配套相应的法律法规使这一些列经济活动有法可依,使金融创新与利率市场化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从而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私人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数量稳步增长,随着政府一系列金融政策的出台,政府正逐步放松对金融市场利率的干预,而随之而来的是银行及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陆续推出了各类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的利率不受限制,因其品种丰富、利率较高、可选择性较强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这些理财产品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储蓄存款的单一方式,一方面使广大群众从投资市场中受益,并逐渐从心里潜移默化地接受利率市场化的概念;另一方面也使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得以保证。因此,采用金融业务的创新,可以使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得以顺利推进。

(三)建立健全高效率的银行体系

从美国和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对成功的经验及其他各国失败的教训中可以看出,如果说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是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而进行金融产权的改革以及对金融业务的创新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手段,那么建立健全高效率的银行体系则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实际改革过程中,政府要发挥指向性作用,引导建立健全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率的银行体系。要建立健全高效率的银行体系,首先就要规范好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秩序,对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绝不姑息,坚决严惩。另外,要努力提高金融机构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市场积极性,优化市场配置,使银行体系得以高效率的运行,以此带动整个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

应当看到,当前我国在建立健全高效率银行体系方面的业务正在逐渐开展,但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历史以及传统的原因,某些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进程相对滞后,导致其在银行体系中处于薄弱的一环,与众多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等相比其运行效率较为低下,严重影响了利率市场化整体进程。因此,要进一步深化银行产权改革制度,加快其市场化脚步,使国有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逐渐同步,同时进一步降低政府对银行利率的干预,在银行内部建立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其业务水平,提高自主定价的能力以及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银行的效率,促进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四)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从各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来看,要想使利率市场化在改革过程中不出差错,或者即便出现问题也能及时发现并及时得到解决,就必须加强市场的监管力度,以防止金融市场的不良行为和扰乱市场秩序的事情发生。

在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征服适当放宽了对利率的限制,各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有了自主定价的权力,在有利于市场良性竞争的同时也给了恶意竞争行为以可乘之机。因此,为了防止有利用不正当手段而损害金融业整体利益的行为,政府以及银行业协会要加大对银行定价行为的监管力度,杜绝恶意抬价等现象。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成立时间较晚,因此缺乏相关的监管经验和对紧急事件应变的能力,表现在各个监管部门在监管工作上的配合协作能力不足以及监管机构设置不科学等。同时由于没有相对成熟的金融业监督制度,同时监督手段匮乏,导致监督工作效率低下,使我国金融监管机构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借鉴西方国家在金融监管工作中的成功经验,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完善金融问责制度,使金融监管规范化、制度化,要按照市场化要求不断完善一套与国际接轨并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监管法规制度。同时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并提高监管工作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监督的工作效率,使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得到持续、健康、有序的运行。(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许崇正.中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J].经济学家,2011,(1).

[2]孔丽娜,郑新.拉美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2011,(4).

[3]胡荟,刘明彦.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及影响——基于国际经验的分析[J].银行家,2011,(5).

[4]江春,刘春华. 经济转轨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制度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6,(1).

[5]胡新智,袁江.渐进式改革: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选择——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1,(6):132~145.

[6]肖欣荣,伍永刚.美国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1):69~75.

[7]闫素仙.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深层次思考与对策[J]. 管理世界, 2009, (6).

作者:查雪梅

利率市场化经济思考论文 篇2:

“渐进”与“激进”之间的距离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利率市场化的路径与历程的探究,发现在二战后各国先后进行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主要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和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激进式改革。渐进式与激进式并不是判断改革成败的首要因素,本文通过对两种不同方式的比较,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进程与改革路径。当前处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中后期,金融当局更应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的配套机制,从而能够保障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序进行,以及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改革进程 配套机制 国际经验

一、引言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当前货币市场的大部分产品已经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定价,而仅有贷款利率的浮动下限及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仍然实行一定程度的管制。2012年央行又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及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放松管制,我国已经进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攻坚阶段。

本文分析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特点机制及经验教训,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是将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配套机制不断完善为首要目标,以渐进式改革为基调。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准入退出机制,同时完善基准利率,并构建成熟的债券市场,统筹协调利率与汇率改革的关系,金融产品的创新并合理运用,以及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从而能够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主要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与历程

1、渐进式改革路径与历程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二战后实行了利率管制措施。但在上世纪70年代,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同时伴随着金融深化理论的兴起,各国随即掀起了一场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国家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美国: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70年,持续至1986年。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历时16年,正式改革持续近6年时间。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配套机制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 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美国在1933年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1980年之前,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平稳发展。在1981年之后为了配套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美国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包括不断提高存款保险额度以应对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采用风险差异费率以减少道德风险的产生等措施。这基本上维护了金融系统的稳定与公众的信心;

② 确立基准利率:美国利率市场化之后,确立了联邦基金利率为其基准利率。通过官方的可控利率形成市场基准利率,从而各市场利率有参照的基准利率,这样美国市场的基准利率能真正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

③ 构建债券市场:美国在利率市场化的开始推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作为存款利率开放的过渡,这有利于完善商业银行负债的短期利率曲线。之后在发行品种与规模不断丰富壮大,美国的市场基准利率走向完善、利率传导机制畅通;

④ 金融产品创新:美国对金融工具的创新加强了对利率的传导。在1980年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等一系列新型存款工具以吸引资金回流,从而弱化了银行脱媒现象。金融市场上的创新通过对监管的规避形成了改革的倒逼机制,而改革的推进又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1];

⑤ 货币政策框架调整: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随着直接融资和各种创新工具的发展及运用,货币总量与实体经济需求之间的关系不稳定,美联储很难通过货币增速的目标来实现总需求的调控。因此美联储更加注重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

(2)日本:日本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总体特点是平稳推进、逐步深入。从1978年算起,历时16年,与美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时间一致。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配套机制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建立完善存款保险制度:1971年日本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法》正式实施。1986年完善法律规章制度,规定“存款保险机构不仅可以对存款人限额内的存款进行支付,也可以对救助破产银行的银行提供资金援助”,这增加了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和扩大资金使用范围;

② 完善基准利率:日本利率调整主要通过贴现率的变动,在1996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才运用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存款利率受到日本银行的控制。日本政府对利率的调控效率高,使得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日本的利率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③ 构建债券市场:日本债券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发达。在改革进程中,政府引入招标的方式发行中期国债,利率由投票决定。同时日本企业外部资金需求由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转变为以股票、公司债券为主的直接融资,对银行的依赖性有所减弱是日本利率市场化得以顺利推行的重要条件[2];

④ 金融产品创新:日本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逐步引入受利率管制较少的金融产品,有利于在原有体系稳定的情况下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在20世纪80年代,政府允许银行间拆借利率弹性化及票据买卖的利率市场化,同时又引进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通过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创新,使得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较小。

2、激进式改革路径与历程

拉美国家自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拉美国家长期对工业的保护以及政府的补贴却导致了普遍的“金融抑制”现象,本国经济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产生巨大的财政支出并形成了高度集中和僵化的金融体系。

(1)阿根廷:阿根廷受发达国家经典经济学理论的熏陶和影响,开始金融自由化浪潮。1971年阿根廷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阿根廷从管制利率到全面市场化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并且金融自由化改革也同时进行。政府对银行业完全放松管制,放宽对资本项目的限制。但激进的改革忽视了金融体系内部自身调节能力,导致市场混乱。名义利率与通胀率一起攀升导致劣币驱除良币,给银行的经营造成危机,同时高利率吸引外资造成汇率高估,随后汇率大幅贬值造成债务危机。危机之后国家重新接管利率,改革难以进行。

(2)智利:智利的金融改革包括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了不到一年。智利运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模式,利率市场化与银行私有化、汇率改革、资本项目开放等在同一时间段推进。最后的结果与阿根廷一样,政府迫不得已重新国有化银行进行挽救,改革被迫中断。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配套机制完善的措施及建议

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经济经历了跨越式发展,但我国金融业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当市场化的利率改革是市场化运作新的尝试,但改革进程缺少对配套机制的完善。国外成功的改革经验表明相关配套措施要同步跟进,同时循序渐进的改革进程使得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安全可控[3]。

1、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准入退出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并没有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政府实际上执行的是一种用国家财政资金全额补偿金融机构个人债务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造成市场化竞争必然有胜有败,如何处置在竞争中倒下的银行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此必须解决利率市场化推行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上文提到美国在1933年就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日本在1971年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初就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当前中国已经建立并实施存款保险制度,这对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保障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有效性安全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确立完善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是有效传递市场信号、顺畅联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最终影响经济个体市场行为的关键。从美日的利率市场化经验可以看出,在改革的初期,美国日本就确立了基准利率,美国确立了联邦基金利率为基准利率;日本由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中国在2007年推出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是央行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一种尝试。它由货币市场上交易相对活跃、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的银行间拆借利率构成。Shibor利率的形成及构成侧重于隔夜到1月之内的交易品种。为了完善利率市场化的配套机制,巩固Shibor基准利率的地位,央行在货币市场产品定价方面,应该允许Shibor利率先与短期市场产品定价挂钩,再与中长期市场产品定价挂钩,从而能够通过短期市场来引导长期市场的定价。

3、构建成熟的债券市场

成熟的债券市场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基石,是国家实施调控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对国家整个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特点就是首先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美国在取消利率限制之前,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以及银行间货币市场都已经较为成熟。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债券市场仍有待进一步壮大和完善。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余额与GDP的比例接近50%,而美国债券市场总规模是同期GDP的三倍多;2011年美国债券市场日成交量达到9000亿美元左右,而我国债券市场的日均债券成交量大概是2500亿元;而且,在发行种类、产品创新、市场监管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5]。当前为配合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央行利率调控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丰富债券交易品种,鼓励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允许更多的企业发行债券融资,为建设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疏通利率传导机制等提供良好的条件。

4、统筹协调利率市场化与汇率改革的关系

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先,汇率市场化改革在后,可以较好地规避国际资本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上文提到,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部分国家出现了汇率升值趋势,吸引了大量套利的国际资本。由于金融制度以及金融配套机制不健全,以阿根廷和智利为代表的激进式改革国家最后出现了严重的汇率和外债危机。日本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同样没有对汇率制度改革完善,导致日元大幅度升值,造成国内需求不足以及经济衰退。

由于利率与汇率、资本流动等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应当统筹兼顾、协调推进[6]。下一步应对前期人民币汇率波幅扩大和存款利率上浮扩大后的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分析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汇率和存款利率在新的区间运行一段时间后,再考虑进一步同时扩大汇率波动幅度和存款利率上浮区间。

5、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合理运用

美国和日本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都以创新货币市场金融工具为突破口,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美国的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日本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等金融产品的创新将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金融脱媒的危害降到了最小。央行培育新的利率调控工具传导央行政策对利率的引导,如超短期的逆回购(SLO)、贷款基础利率(LPR)、抵押补充贷款(PSL)等金融工具加强了对利率的传导。因此央行下一步应加强对金融产品的创新,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促进资金的回流。

6、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

利率市场化使得市场利率将成为资金供求的决定变量,因此中国目前以货币供应量即M2为中间目标的政策调控框架将会调整。美国、日本等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国家将市场利率作为市场资金稀缺程度的指示灯。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将取代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成为主要货币政策手段,因此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将更加有效。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将使得我国短期债券收益率更为灵敏地反映央行的操作意图,而长期收益率由于市场主体预期的稳定,将更加趋近经济的实际增速,波动性相应减小,传导机制更加顺畅。传导过程见图1。

图1 利率市场化配套机制完善后利率传导机制设想

参考文献:

[1]胡新智,袁江.渐进式改革: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选择——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1(6).

[2]陈宝泉,张燕等.日本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福建金融,2011(5).

[3]连平,鄂永健.利率市场化:配套机制和银行挑战[J].新金融评论,2013(1).

[4]褚旭.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有效性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5]谢多.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原因建议与展望[J].中国市场,2013(7).

[6]连平.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攻坚的战略思考[J].金融监管研究,2013(6).

作者:李子健

利率市场化经济思考论文 篇3: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存款战略转型

摘 要:本文首先探究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缘由,然后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商业银行存款业务战略转型对策。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经营管理水平,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为商业银行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但也加剧了商业银行间的存款竞争,增大了存款数量的波动性,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定价能力面临挑战。为此,商业银行必须转变存款经营思路,重视存款保险的作用,创新存款产品,建立合理的存款定价模型。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存款战略转型

一、引言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金融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对于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为银行创造了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促使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另一方面又威胁到商业银行依靠高存贷利差获取利润的传统模式,加剧银行间传统业务的竞争。由于商业银行具有脆弱性,存款利率市场化成为利率市场化中的难点,放开存款利率限制将对商业银行存款稳定性造成冲击,进而影响以存款为基础的各项业务的稳定。因此,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存款的战略转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文献研究来看,国外学者费齐奥卢、波特(Feyzio?lu、Porter)等通过模型模拟我国解除利率管制对银行资金成本、贷款规模、利润水平、货币政策有效性等影响,认为利率市场化将提高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有效性、提高银行零售客户资金可得性。尤度(Elijah Udoh)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的一个格兰杰原因。乔杜里、雅各布(Choudhry、Jakob)通过样本分析认为,一定程度的金融自由化降低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可能,但增加了非系统风险。国内学者贺学会、樊卫东、闫海燕等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及意义,认为利率市场化赋予市场交易主体定价自主权,使得利率真正成为资金的使用价格。巴曙松、严敏等则主要阐述了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认为利率市场化冲击了商业银行依靠高借贷盈利的模式,阻碍了内源资本增资渠道,同时使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风险管理能力、金融创新能力受到威胁。何海峰主要思考了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同业存款定价模型。李政、钟永红则针对商业银行取得定价自主权后存款定价模型的设计进行了实证分析。可见,学术界虽对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做了相应研究,但具体到存款业务战略转型策略的研究较少。从现实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形成巨大冲击,金融领域的这些新发展对利率市场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迫使商业银行思考提升存款经营能力以应对冲击。据此,本文旨在研究利率市场化的缘由及其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 ,最后就我国商业银行存款战略转型给出相应建议。

二、我国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缘由

(一)建立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介指标,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实现最终目标。事实上货币供应量无法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它既是一个内生变量又是一个外生变量,受到商业银行、社会公众等经济主体的影响,这限制了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指标的效果发挥。与之相比,利率具有更好的可控制性。加之利率市场化后各金融机构对利率这一价格信号的敏感度增加,随时根据市场利率调整自身的利率水平,从而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能够迅速有效传达,缩短货币政策时滞,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二)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的可得性

长期以来,受到国家政策倾斜,国有企业享受着低息取得商业银行贷款的优惠,而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却普遍受到资金匮乏的制约。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缺乏规范性,经营规模小,商业银行面向其提供贷款时信用风险高,降低了贷款积极性。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商业银行可自主决定资金价格,能够向中小企业收取较高的贷款利息进行风险补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缩,面临的竞争压力变大,为了争夺客户,长期被冷落的零售业务将成为各银行争夺的重点,针对自然人、家庭、小企业的业务会不断完善丰富,拓宽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可以说,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金融主体对于效率的追逐赋予了经济主体公平获取资金的权利。

(三)促进利率一体化,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

一方面,利率管制下,利率水平更多地反映了政府的意愿而非市场资金供求的真实状况。由于银行对大客户的贷款相当于批发, 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相当于零售, 管制利率将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一刀切”, 造成银行没有积极性给中小企业贷款。许多中小企业无法从正规渠道获得资金纷纷转向非正规渠道融资,抬高了民间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造成了我国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机构之间分割的利率水平。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民间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监管,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在不合理规范下盲目发展将对金融稳定构成极大威胁。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市场决定有利于打破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机构之间人为的利率分割,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高贷款利率补偿中小企业贷款的高风险,有利于发挥利率引导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置,进而降低民间金融机构不稳定性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 提高存款业务经营管理水平。利率管制下,我国政府为商业银行创造了垄断利润的环境,实际上限制了银行的竞争,使得一些经营效益差、缺乏竞争力的银行得以留存。利率市场化赋予商业银行存款定价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经营战略、市场状况自主确定存贷款价格,一家银行的经营水平取决于其定价能力、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推动商业银行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定价模式、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为保持盈利能力,各商业银行会加强内部成本、风险控制,内部预算约束管理,提高负债管理能力。可以说,利率市场化为我国银行业构建了一个优胜劣汰机制,能够及早成功实现管理转型、业务转型的银行,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 增强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设计能力。当前我国一些银行主要通过提供附加服务的形式吸引客户,如工商银行推出的活期一本通、定活通,客户可指定活期一本通作为水电费、通讯费等日常费用的缴费账户。附加服务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存款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但作用十分有限。而利率市场化则丰富了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设计要素,通过利率与其他要素的有效组合,商业银行能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存款产品。商业银行可以将利率水平与存款余额挂钩,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设计不同的存款产品,给予大额存款客户较高的利率水平,而给予中小额存款客户较低的利率水平。

3. 为商业银行存款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近年来,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对商业银行形成巨大冲击。用户存留在支付宝的资金不仅能拿到“利息”,而且收益高于银行活期储蓄存款,导致商业银行吸存难度增加。余额宝通过基金运作方式获得较高收益,并支付给用户较高利息,而商业银行则被动接受既定的利率,导致其在存款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利率管制也容易滋生有碍公平竞争的行为。现实中,存在某些商业银行为竞争存款,采取不正当手段,如馈赠礼物、给予回扣。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的存款竞争主要通过价格进行,一家银行要想多吸收存款,只能通过提升利率水平和不断完善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实现,有助于实现银行间公平竞争。

(二)消极影响

1. 增加商业银行破产风险。利率管制的目的之一是限制存款竞争,稳定银行利润水平。利率市场化后,那些对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缺乏基本判断力,对市场利率波动不敏感的银行会丧失大量存款。利率市场化从利率水平骤然升高和不规则波动性加大两个方面加剧了银行脆弱性,其影响恶劣,常常直接导致了银行危机的发生。利率市场化后,一些经营效益好的大银行,凭借自身雄厚的资本实力,哄抬存款利率以扩大存款占有量,将给中小银行造成较大的吸存压力。

2. 增大商业银行存款价值的波动性。根据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放开利率管制后利率短期内呈上升趋势,利率波动性增加。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70年代后期,1978年以后逐步取消银行间资金市场的利率控制,如图1,1978年后日本存款利率短期内呈上升趋势,银行存贷利差缩小,长期内有所回升,但存款波动性变大。

图1:利率市场化后日本银行存贷利率变动状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网站http://www.worldbank.org/。]

随着我国利率的放开,利率波动的幅度、频度加剧,但由于长期受到管制,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对利率变动的把握能力不足,又缺乏金融衍生产品有效规避利率风险,导致商业银行存款数量、价值的波动性增大,增大了商业银行存款经营难度。

3. 挑战商业银行存款定价与成本管理能力。利率市场化是对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定价能力的考验,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少存款定价经验,缺乏合理可行的存款定价模式。利率市场化后各商业银行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重新为存款制定价格。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倒逼成本”法的经营观念会得到强化,即:成本=价格-利润,它的经济意义是价格由市场决定,企业要获得利润就要学会降低成本。利率市场化后,那些不能进行合理定价和有效成本管理的银行将面临淘汰。

四、商业银行存款经营战略转型策略建议

(一)转变存款经营思想,主动创新存款产品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存款利息成本支出增加,各金融机构的存款竞争加剧,吸收存款难度加大,失去了享受低息资金来源的特权,这要求商业银行首先要转变存款经营思想,变被动为主动,扩大主动负债来源。利率市场化也为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创新提供了动力。一方面,存款产品创新能为银行赢得更多客户资源,扩大存款产品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为控制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应积极创新利率衍生产品(如利率期权、期货)以规避利率风险。因此,不论是为了吸引客户还是出于自身规避风险的考虑,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存款产品定价模型

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存款定价模型,在存款人、竞争对手和商业银行自身之间寻求一个利益的平衡。以市场为基础的存款定价模型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边际成本定价模型。当存款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可以实现最大利润,此时的存款利率水平为最佳利率水平,基于这一考虑,给出商业银行的边际成本定价模型。由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变动时,不仅新增存款利率发生变动,已有全部存款利率也会相应调整,因此有:

二是目标利润定价模型。如在公式(3)中,存款资金收益主要测算银行吸收的存款用于发放贷款、投资等取得的收益。营业成本测算银行利息支出以外的其他成本,包括开设营业网点费用、广告宣传费、职工工资等。相关成本包括风险成本、连锁反应成本。前者指因存款增加引起银行风险增加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如由利率敏感性资产增加而引起的利率风险的增加;后者则是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变动时,不仅新增存款利率发生变动,已有全部存款利率也相应调整而发生的成本。贷款风险成本主要由贷款违约而产生的不良贷款数量测度。目标利润是商业银行制定的从存贷款业务中获得的最低收益。

由于上述利率定价模型综合考虑了银行的成本与风险因素,因而能促进银行建立有效的成本与风控机制,提高银行存款的市场化经营能力,有利于商业银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更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五、结论

本文以我国存款利率即将市场化为背景,论述我国政府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缘由,并进一步探究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分析发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提升利率政策有效性、提高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促进利率一体化、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为商业银行创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存款经营管理水平和存款创新能力,催生丰富多样的存款产品,但也加剧了商业银行间的存款竞争,增大了存款的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存款定价和成本管理能力构成威胁。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商业银行存款经营转型策略:首先,商业银行应转变存款经营思想,密切关注资金市场价格变化,及时调整本银行利率水平,充分发挥定价自主权。其次,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商业银行应积极参与存款保险,为本银行存款产品购买保险以增加存款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维护本银行的经营安全。第三,商业银行应创新存款产品,将更多要素纳入存款产品设计,发挥激励作用。第四,利率市场化后自主定价挑战了商业银行存款定价能力。据此,本文提出两个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定价模型:边际成本定价模型、目标利润定价模型。边际成本定价模型基于当存款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商业银行实现最大利润的原理,测算出最适合的利率水平。目标利润定价模型则充分考虑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目标利润,倒轧出存款利息成本。

参考文献:

[1]Tarhan Feyzio?lu,Nathan Porter and El?d Takáts.2009.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in China[R].IMF Working Paper,(171).

[2]Elijah Udoh.2012.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Nigeria (1970-2008)[J]. Asian Social Science,8(03).

[3]Choudhry Tanveer Shehzad and Jakob De Haan.2009.Financial Reform and Banking Crises, (9).

[4]闫海燕.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市场, 2011,(44).

[5]巴曙松,严敏等.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4).

[6]何海峰.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同业存款定价的模型设计[J].金融论坛,2010,(6).

[7]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1).

[8]陈岸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对策[J].特区经济,2006.

[9]罗果.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定价问题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7.

[10]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1]樊志刚,胡婕.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挑战[J].中国金融,2012,(15).

[12]贺强,徐云松.利率市场化:金融变革的核心与突破[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3,(8).

[13]胡新智,袁江.渐进式改革: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选择—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 2011,(6).

[14]滕刚伟.对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定价问题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

[15]杜相乾.中国低利率政策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2.

作者:李蕊 王定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经济管理类电子商务论文下一篇:法律基础课道德修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