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27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农业循环经济是将循环经济的模式应用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立足于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对农业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论文 篇1:

浅析丽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摘 要:从丽水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大优势出发,即丽水有“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分析丽水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过程当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在此基础上着重梳理丽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路:把丽水建设成绿色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积极推动清洁生产,减少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丽水;循环经济;农业;发展思路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是浙江省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级市,土地面积大约占浙江省的1/6,人均占有土地量浙江省最大。从土地面积上来看,目前丽水市可耕地面积有135万亩,林地面积达到2 142万亩,没有开发利用的土地大约有160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从行政区域上来看,分别有莲都区、缙云县、松阳县、云和县、龙泉市、景宁县、遂昌县、青田县、庆元县共七县1市1区,全市181个乡(镇)3 480个行政村,总人口26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81万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丽水的农业发展也面临同样的生态问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者共同发展面临很多问题,环境成本与自然资源的价格扭曲极大限制了资源的循环使用。现代农业的发展讲究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大量使用农业化学用品和机械方式来加速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产品的产出得到大幅增加,农民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收益。但是,这类现代化的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也产生很多的自然生态问题,农业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物质消耗越来越多。而农业循环经济的出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可实现“低能源消耗,低废物排放,高经济效率”,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是一种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转变的新型的生态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一、丽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战略的SWOT分析

1.丽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优势。浙江丽水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近年来从指标上来看,已经连续十一年在浙江省范围内位列第一,生态环境质量在百姓心目中的满意度位列浙江省第一。无论从大气环境质量还是水环境质量来看,丽水也仍然走在全国的前列。丽水的国家Ⅲ类以上地表水质占到96%以上,并且拥有20多万亩海拔800米以上高山耕地,有着绝佳的立体气候资源,还有整个浙江省内最多种类的动植物资源。生产优质农产品所需要的各类要素:水、土壤、空气、良种、良法,丽水都有着绝对的优势,在整个中国来讲,从生态方面来看,也是处于领先的地位,丽水的优势应该是丽水的山、水、空气,以及其他自然资源与丽水的区域位置相结合后所体现的优势。在好山好水好空气的滋养下,丽水的生态精品农业大放异彩。菌、茶、果、蔬、药、畜牧、笋竹、油茶等八大主导产业,产值已突破百亿元。丽水是浙江的丽水,浙江的优势,结合丽水的生态,才是丽水最大的优势。从地理上看,丽水处于长三角与海西区的连接地,是经济最发达省份,经济发展最均衡省份生态最有优势的地区。这就如同,在繁华的大城市当中,有块巨大的绿地,其背后的价值,也自然远远超出其他一些自然生态佳、位置不理想的地区,成为沿海省份的绿色生态走廊。

2.丽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劣势。丽水位于浙西南,整个地区的财政收入有限,2015年,丽水全市财政总收入只有151.66亿元。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无力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投入,用于农业生产方面投入,主要还是投入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学设施建设不多,具体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和设施方面的投入和现实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差距,更多还是由农业企业和农民自发建设。从总体上来看,丽水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以及历史的原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速度还是缓慢,突出表现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当中,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也缺少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设备的应用。与全国很多地区一样,丽水地区很大程度上还是以一种小农经济的模式进行农业建设,并没有现代化科技指导,生产和建设主要依赖于个人的能力,最终,最新的现代农业生产科技很难在现实的农业生产中得到使用。

3.丽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机会。从2011年,丽水开始实施农业的新规划,从丽水发展农业的“十二五”规划,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从事农副业的企业还是农户都可以得到启发。在整个“十二五”期间,丽水会着力建设绿色农产品及休闲观光农业两大基地,实施十大行动,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约70亿,其中实施类57亿,研究储备类13亿。与此同时,农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25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2 000元,年均增长12%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6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65%以上;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面达70%以上;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耕地面积35%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60%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95%以上。今年,为丽水农业发展的“十三五”时期,是推动丽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新的历史机遇下,丽水的农业经济需要加快转型升级,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从过去农业单纯的量的增长,大规模的资源投入,大量消耗的粗放的经济模式转型到量质并举的,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实现可持续的集约发展。因此,通过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以及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发展动力升级,丽水可以快速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独特的后发优势。

4.丽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威胁。丽水作为浙江经济的欠发达地区,或者说浙江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如何在发展农业的过程当中,维护好当前优质的生态环境,是当前丽水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经济要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工业的支撑,工业的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也会破坏当前的生态。丽水经济开发区水阁的建设就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是一对矛盾,解决好两者的问题才能做好丽水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从当前来看,目前丽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威胁有:丽水缺乏循环经济方面发展全面系统的方向性指导;丽水农业循环经济体制、机制和相关配套的制度还不够完善;丽水整个循环经济发展的控制手段单一,不利于贴进实际的推动措施实施。因此,选择在经济上和生态上都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单元来进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丽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科学地运用相关的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以及生态经济理论,利用自身农业的发展优势,特别是生态优势,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重新布局,从而建立起农业生产内部多层次循环运转和能量转化,从功能上实现自我良好运转,最终实现废弃物产生最小化、物质利用最优化,推动农业产业结构重新优化,实现农业的新型现代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丽水整个经济的发展最大的基础优势就是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水、土地、空气等各要素来看丽水都有着绝佳的优势。农业生产恰恰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生产出优质的生态农产品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丽水农业的发展可借助于当地生态环境。科学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在农、林、牧、副、渔各个产业之间,从而建立起内部的良性循环,使得与无机环境和当地的生物群落之间实现调节,各类微生物成分之间相互协调,达到良性循环的自我发展的稳定运行状态。具体到农、林、牧、副、渔五大产业,农业可生产无公害的绿色产品,林业可结合山区优势发展民宿旅游和高山蔬菜种植,养殖业生产适合当地的绿色牛羊肉等。如莲都区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已建成生态精品示范乡镇3个,农产品追溯示范乡镇1个,示范家庭农场75个,生态精品农产品73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5个。有86个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在主要农产品中比重达50%。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充分享受自然生态带来的收益。

2.合理运用现代农业循环科技技术。丽水由于地处浙西南,人口稀少,地理位置上来讲,在省内没有优势,造成当地“小农经济”比较流行。很多时候依靠传统技术发展农业经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使用得不多,丽水要发展循环经济,必然需要涉及到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这样才有可能做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农业的资源压力,减少对工业制品和化学制剂的使用,减轻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传统的农业技术也有着本身的可取之处,发展现代农业循环技术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的农业实用技术。现代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表明,利用现代的农业技术结合传统的农业实用技术,特别是合理使用传统的有机农业生产的农艺措施,加上现今流行的现代科技工程措施,两者结合推广应用于农业会产生更好的效果。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市场化的农业循环技术,可以使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废弃物成为新的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和污染治理成本。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甚至一定程度上是对未来农业生产的伤害。从物质上来看是高投入,从能源上来看是高消耗,从环境上来看是高污染的。因此,这种粗放、单向、难以再循环的线性物质活动方式必然需要转变,唯有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才可以解决以上难题。

3.重构农业生产力布局。农业生产对土壤、水、空气有着很强的地域性要求,高效的农业生产的内部循环与能量转化只能依赖于合理的农业产品结构和布局。在后工业化时代,丽水作为浙江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农业生产具有相对的后发优势,农业生产有着更广阔的市场前景。丽水市下辖七县一区一市,天赐秀山丽水,孕育物产众多,经过自然生态的选择,留下了各个地区不同的农产品特色,有莲都区的柑;遂昌县的中竹炭、菊米;青田县的山茶油;庆元县的香菇;云和县的黑木耳;松阳县的绿茶;龙泉市的地瓜干等农产品。每个地方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都选择了最适宜的农产品,因地制宜如何积聚、高效生产就成为了新的课题。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集约化生产的农产品可以更加高效实现内部循环,有效地减少物质消耗、降低生产成本。经济发展到不同阶段,农业生产力不断重新布局,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局。推广应用农业循环生态模式,构筑立体式、生态型的特色优势块状农业结构,把丽水市培育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的生态基地。

作者:郑明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论文 篇2:

法治化视角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困境与对策

农业循环经济是将循环经济的模式应用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立足于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对农业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本文从法治化的视角,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要树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对于农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进行构建,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进行创新,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加强农业循环资金的合理投入,对农业生产技术模式进行变革,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

1农业循环经济及其特征

循环经济主要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推动资源产品污染的零排放和低排放,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进行转变,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项循环的发展模式,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降低投入,获得更高的产能,形成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模式,推动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据宏观层面循环经济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涉及到各个环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的利用,拓展生产链条。循环农业经济在农业中进行具体的实践,采用循环生产的模式,对资源高效利用,建立农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动态机制,加强对有害物质的严格控制,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循环中。

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1生态资源问题

在当前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生态资源问题。首先,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利用率不断下降,同时,一些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会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对于农业生产环境产生恶劣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后土壤裸露,使得土壤的肥力不足,無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缺水情况较为严重,导致生态资源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在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资源问题的有效解决,推动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2.2产业化经营不足

在调查的过程中,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升,没有对农业污染进行有效的监控,缺乏对废物的循环利用,甚至部分乡镇缺乏规模化的加工,企业加工的水平较低及整体管理效果较差。因此,要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2.3产品质量下降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部分农户对于产品安全缺乏认知,没有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提升,缺乏对农产品的安全监管,没有完善的监测体系,导致市场中的农产品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这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技术模式较为落后,在生产和种植方面采用传统的模式,导致农作物的营养缺失,也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3.1从法治化角度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3.1.1加强对现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落实

在当前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当前的法规标准进行落实,要结合实际的发展现状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农业经济实践产生推动力,以循环型的立法理念作为基础,更好地推动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部分薄弱的立法进行完善,要更好地对法规政策进行综合的利用和开发,涉及到开发利用的资源以及替代资源的有效性。

3.1.2促进对缺位法规规章的有效补充

在当前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中心法规进行完善,对于明显缺位的法规规章,要集中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制度方面进行补充,对农业清洁生产领域进行优化,加强废弃物循环的利用。尤其针对技术创新方面的立法,要加强环境友好型产品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为非法制化建设明确方向,更好地推动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开发与利用。

3.1.3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政策建设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基础政策进行探讨,主要分为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经济制度、激励制度、考核制度等不同类别。在宏观经济政策实行的过程中,要对循环经济的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对绿色贸易政策进行优化,要对环境保护进行产权制度的完善;其次,在激励制度中,要对绿色财政税收价格制度进行制定;最后,在考核制度方面要涉及到绿色会计制度与审计制度,对于基础性政策进行建设,才能更好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

3.1.4推动农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

在法治化的视角下,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进行完善,要构建法律保障的方案。要从农业循环经济的传统生产方式转为新的生产方式,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在缺乏农业循环经济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基层地区,开发资源循环利用的优质产品,严禁滥用有害物品。对于传统的高消耗、高投入的发展模式进行有效的转变,逐渐明确各主体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产品的准入机制,显示性绿色农产品标识制度,进一步推动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对农业生产的清洁,加强对生产者责任的延伸,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3.2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3.2.1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树立

在当前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使农民真正意识到农业循环经济对于传统经济的优势,可以有效的对资源进行利用,加强废弃物的应用,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彻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形成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进一步对资源消耗和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条,逐渐提倡废弃物的最终处理,形成环保意识;最后,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人们进行教育,加强对垃圾的处理。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3.2.2推动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有效创新

农业循环经济更注重对传统农业经济的改变,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对农业的发展进行加强,对资源采取综合利用,对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应用,要推广低消耗低污染的新型技术,推动绿色生产和农业资源的转化。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体系,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重点在清洁生产、生物防治、绿色栽培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农业循环经济人才,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山东省临清市农业农村局董秀英)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论文 篇3:

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

摘 要:吉林省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已历时多年,在发展中虽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从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构建一套科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成效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体系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农业循环经济“3R”原则以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目标。本文通过对农业生产活动过程即物质投入-利用-产出-外部效应等方面的众多因素进行筛选,确定了4类15个指标,以构建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分类见表)。

表 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的确定

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关于发展效益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超效率DEA、能值评价法以及熵值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主要是根据主观信息来对评价指标进行赋值,主观随意性较大。而超效率DEA和能值评价方法虽都具备客观赋值的依据,但却不能对客观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基于此,本文选择熵值系数法作为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的评价方法,该方法综合了其他评价方法的优点,既能以客观信息作为依据对评价指标赋值,又能对评价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解析,是发展效益评价中重要的评价方法之一。

三、评价结果分析

1.综合效益评价

按照以上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对2000年-2011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进行了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2000年以来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呈较为明显的上升态势,综合评价指数从2000年-2011年增长了169.37%。这期间良好的发展态势是有其必然性的:一方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重视;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和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引导,调动了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但从评价也可以看出,2000年-2011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发展态势呈现明显的三阶段特点,即:2000年-2004年为缓慢发展阶段,这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思想认识不足,农业循环经济的推进比较困难。2004年-2009年为震荡上升阶段,在此时期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先是有了显著的提升,随后在2006和2007两年又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这主要是受严重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农业循环经济综合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2009年-2011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农业循环经济综合效益在这三年以年均10%的增速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国家通过健全法规标准,完善的政策机制,强化技术支撑,极大的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经济的快速发展。

2.分类指标评价

从分类指标的情况来看,评价期内经济效益指标一直呈快速增长之势,这主要是得益于政府在农业循环经济推广过程中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惠农政策的有效实施,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水平。而从资源减量化和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的评价结果来看,并不理想。其中资源减量化指标在评价期内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吉林省在农业资源减量投入方面控制不够理想。而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虽未呈下降态势,但增长也非常的缓慢,这主要是因为吉林省在主要的农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上效率仍然较低,进而影响了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的评价值。与经济效益评价值呈快速提升相反,生态效益指标的评价结果也不理想,这也为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针对以上实证分析结果,要想进一步推进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应当进一步提高农业循环经济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农业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应注重加快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构建农业技术支撑体系。例如增加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以及有机肥料的使用比例,提高化肥利用的有效系数等等。

参考文献:

[1]姜法竹,杨纯波,胡翠霞.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7,(9).

[2]孙艳霜,朴曙光.农业循环经济:粮食主产区的理性选择——以吉林省为例.长白学刊,2007,(5).

作者:辛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内农业产业发展论文下一篇:数字农业时空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