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2022-08-26

教案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对教学的设计;学案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对教学的设计。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也叫课时计划。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一 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指的是火烧圆明园,太平军痛打洋枪队,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其核心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弄清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原因、经过、结果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学生已经学过鸦片战争,本节课的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由于它还与政治、地理有一定的联系 ,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 的地位,教学的重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华的罪行。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利用教材中的历史图片和历史地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分析解决。 二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及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斗争等史实。掌握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学生对这些史实掌握的比较少,分析问题的能力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教师先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 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满足

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问题一:火烧圆明园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师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和课文中的图片,教师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的历史内容,学生回答问题。

问题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经过和结果怎样? 时间: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 侵略国:

主凶──英法联军 帮凶──美、俄

暴行:洗劫 割地 镇压 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影响: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过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烧杀抢劫,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其中,最可恶的是把“万园之园”──圆明园给烧了。 问题2:火烧圆明园过程如何? 时间:1860年

侵略者:英法联军 罪行:抢劫、火烧

问题3:看到今天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你有什么感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我们要努力学习,正视历史、不忘历史,将侵略者的残暴和丑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它表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才能挺直腰杆。 例题一: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是 ( b ) 问题二: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记住以史为鉴,勿忘国耻!

师生活动:学生认真看沙俄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和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的领土表,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1:俄国共割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有今天的x疆那么大。那么,这些领土是怎样被割去的?通过哪些条约割去的? 同学们看《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然后试着叙述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情况。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问题2:看书并结合图表,总结出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有哪些特点? 1.趁火打劫

2.武力相逼,调停为诱 3.一纸定夺,强割强占 4.步步蚕食

问题3:那么,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

先后两次鸦片战争反映了清政府腐败无能,它一再妥协退让,造成中国局势急转直下。人民做出什么反应?

过渡: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次。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的一场农民运动,它担负着反对清朝统治和反对外来侵略的双重任务。它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过程中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问题三:太平军痛击洋枪队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分析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在自主探究、交流中感受历史。 师生活动:学生看书,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的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问题1:农民政权主要领袖是谁?定都在哪里?

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爆发,定都:天京。 :问题2:打击的目标是什么? 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

:问题3:取得了哪些成果?

(1)1853年占领南京,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2)北伐西征,占半壁江山;

(3)1860年,青浦之战大败洋枪队

(4)1862年,慈溪战斗击毙华尔,严惩洋枪队 问题4:结果怎么样?

1864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 例题三: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人物是: ( a ) 五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我国大片领土等罪恶行径,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是因为当时社会制度的落后及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这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作为青年学生更应该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不让历史悲剧重演。面对外敌侵略,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过反抗斗争,才避免了中国沦为殖民地的命运。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板书设计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1月)

原因:英不满足即得利益,扩大侵略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 侵略者:英国、法国

罪恶:火烧圆园明

1858年《瑷珲条约》:60万多 1860年《北京条约》:40万多

俄国侵占的领土 1864年戡分西北界约记:44万多 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等:7万多

建立:1851年洪秀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 1853年定都天京,与清朝对峙。

第二篇: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

(一)

(一)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英、法、美三国提出“修约”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军炮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天津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美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鸦片战争中所得的侵略权益而进行的一场侵略战争。它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一次体现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及反动本质。

3.沙俄不但伙同英、法、美三国共同侵略中国,而且乘机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4.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5.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它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教师帮助学生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从而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师指导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从而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要求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中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锻炼其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难点:这次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在此期间各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交错关系,清政府对这次战争所持的态度。 教学用具:投影片、录像片 板书提纲: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 2.英法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 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二、英法联军进攻天津 1.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天津 2.《天津条约》1858年

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战

2.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和火烧圆明园 3.《北京条约》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领土被割占、财物遭掳掠、主权被践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是,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贪婪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 的要求,遭拒绝后,就寻找借口发动侵略战争,以此逼迫清政府就范。

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便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师先放一段编辑好的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录像,直观地让学生回忆起旧知识。然后教师指出:在鸦片战争中,英、法、美等国虽然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是它们并不满足,决定利用中国爆发人民起义、清政府忙于镇压之机,扩大侵略权益,对中国发动了一次新的侵略战争。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讲授新课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继续发展,扩大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被打开了。英国资产阶级为开辟了一个拥有四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兴奋得发狂,以为能大量销售产品,获得高额利润。英国资本家们曾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顶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然而他们所想往的美景没有出现。虽然外国棉纺织品和其他工业品大量涌进中国,但由于受到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外国商品一直销路不畅。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4年,英、法、美三国提出“修约”要求,企图借机达到使中国全境开放;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并且以帮助镇压太平天国作为交换条件。而清政府担心外国势力继续深入,危及其统治利益,拒绝了“修约”要求。英法就阴谋发动战争来迫使清政府屈服。 2.英法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

1856年,英、法两国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由,寻衅挑起战争。

(请学生阅读课文小字有关“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的内容。)

教师指出:所谓“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是英法侵略者为发动侵略战争,蓄意制造的借口。 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6年10月下旬,英国派兵舰突然闯进珠江口,炮轰广州,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法国也出兵参加侵略战争,俄国和美国则以“调停”为名,充当英、法的帮凶。

面临英法联军的进攻,两广总督叶名琛不作战守准备,在衙门里梦想请神仙下界的主意。临战又不肯抵抗,甚至下令“敌船入内”也“不可发炮还击”,以至广州很快失陷。叶名琛也作了俘虏,被解往印度。时人讥讽他为“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如此疆臣,如此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广州陷落后,广州附近人民自发组织起来打击敌人,使侵略者惊恐万状。(布置学生阅读小字部分。)

二、英法联军进攻天津 1.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天津

为了更快达到侵略目的,英法决定迅速北上,迫近清政府的统治中心,逼清政府就范,于是,英法联军除留一部分守广州外,其余军队于1858年乘舰北上,至天津白河口。美俄公使随联军同往,借“调停”之名,伪装“中立”。5月20日,英法侵略军突然向大沽炮台攻击。大沽炮台陈旧落后,防务松弛,守将逃跑很快被联军攻占。接着侵略军又攻陷天津,扬言进攻北京,本来就没有抗敌决心的清政府慌作一团,咸丰帝慌忙派人与英法议和。6月初,谈判开始,英法代表骄横要挟。俄、美扮演“调停人”角色从中渔利。在俄美英法的威逼利诱下,清政府终于先后与四国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 2.《天津条约》

请学生诵读《天津条约》内容。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看看它们与《天津条约》有哪些相似与不同?(思考,暂不作答)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清政府暂时得到“安宁”。英法资产阶级虽已通过《天津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但欲壑难填,他们远不满足从中国攫取的利益,叫嚷:“条约中有关商务的条款不能令人满意”,蓄意利用换约时机,向中国勒索更多特权。

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战

(找学生朗读课文有关大沽之战的小字。)

大沽之战英法惨败的消息传到英法国内,英法资产阶级恼羞成怒,叫嚣:“大不列颠应攻打中国沿海各地,占领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宫”,“应该教训中国人重视英国人,英国人高出于中国人之上,应成为中国人的主人”。1860年春,英、法组织新的侵华远征军,出动舰船200余艘,军队25000多名,于7月底闯到大沽口外准备发动进攻。面对英法两国扩大战争之势,清政府的腐败再次暴露出来,幻想与英法议和,不但未加强大沽防务,反而减弱防守,以示和谈诚意。此时,俄国公使表面保持“中立”,暗中却向英法提供了“北塘毫无戒备,尽可进攻”的情报。8月1日,联军在北塘登陆,攻占大沽、天津。9月初,联军向通州推进。清政府派人到通州求和,谈判破裂。9月21日敌军进攻通州八里桥。清军“奋不顾身,齐声大呼杀贼,进如山倒”。而主帅僧格林沁等撤队逃跑,使全军动摇,八里桥失守。22日,咸丰仓皇出奔热河,留下他的异母弟恭亲王奕訢向侵略者求和。10月5日侵略军到达北京城下,6日进犯圆明园,13日控制了北京。 3.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和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占地面积约5200亩,周长近10公里,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皇宫的建筑面积)。清朝从康熙至咸丰的六代帝王,历时150多年,集中全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把它营建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大型皇家宫苑。圆明园风景秀丽集中外园林艺术之大成。如:长春园最北边有一组西式宫殿建筑西洋楼,是乾隆时期根据西方传教土郎世宁的设计,由中国匠师精心建造的。西洋楼景区的“大水法”和“远瀛观”系由白石砌成,虽为欧式建筑,但揉合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中西合壁,堪称一绝。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而且是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清朝的皇家宝物主要不在紫禁城里的宫殿中,而是在圆明园。西方誉之为“万园之园”是当之无愧的。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联军司令部下令,官兵可以自由抢劫三天。这群贪婪凶残的强盗把园内的金银珠宝洗劫一空。一个英国军官,第一次抢到一个缕金花盆,盆中栽着一株高1英尺的黄金树,树上挂着以红玉为核心的蓝宝石果子。他将抢到的宝物,装了七大筐,归为己有。第二次,他又抢到一座7英尺高的金塔和大批宝物。在疯狂抢劫之后,18日,英国公使额尔金童命令几千名侵略军在园内四处放火。大火接连三天不熄,黑色的云团笼罩在整个北京上空,烟灰一直飘到10多公里外的北京城内,圆明园竟成一片废墟。 (放圆明园沧桑史有关录像)

英法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不仅引起广大中国民众的强烈愤慨,而且也受到世界进步人士的谴责。 (请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雨果的评论。)

在火烧圆明园的同时,英法联军控制了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又一批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4.《北京条约》的签订 1860年10月24日和25日,奕诉在武力威胁下与英法代表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要学生阅读归纳课本《北京条约》的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思考:英法又获得了哪些侵略权益?)

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结束。

(提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再次失败?)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

①清政府一心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外没有坚决抵抗的决心,从又恨又怕到求和要协投降。如1858年《天津条约》的签订,1859年大沽之战之后表现直至签订《北京条约》。

②清朝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如叶名琛与广州之战;僧格林泌指挥的八里桥保卫战;咸丰帝1860年逃往热河等。

③清政府寄希望于美、俄调停,而美俄两国实际上是英法进攻的帮凶,通过英法的侵略从中渔利。

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再次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同时也暴露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沙俄对中国领土的扩张的野心由来已久。

(引导学生回忆,清朝前期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终以《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两国东段边界。)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它一方面积极参与协助英法侵略中国,另一方面,乘人之危,加紧侵占中国领土。1858年,沙俄用武力威胁清廷黑龙江将军奕訢签订了中俄《瑗珲条约》,割占中国领土60多万平方公里。1860年又利用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之机,自称调停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功”,并以帮助镇压太平军为诱饵,向奕訢提交了一份新的中俄条约草案和俄国单方面绘制的东部边界地图,逼迫奕訢一字不能更易”,否则“兵端不难屡兴”。11月奕訢被迫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通过这个条约沙俄割占中国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此后又于1864年,1881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和《中俄改订条约》前后共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在中国近代史上,沙俄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讲述以上过程时可制成复合彩色投影片,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也可要求学生在课本地图上涂上颜色增强直观性,最后要学生看课本的归纳图表。)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 (前面讲《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时,已让同学思考回忆《南京条约》及附件有关知识,因此这里连续设问:中英鸦片战争对中国的主要危害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又遭受哪些更大的损害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引出两次鸦片战争结果的比较。) ①丧失领土、主权的增多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割占香港岛,使中国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而且关税、司法、领海等主权也遭到践踏。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进而割占了九龙司地方一区,而沙俄则通过《瑗珲条约》、《北京条约》割占中国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使中国领土完整进一步丧失。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规定,更为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清政府准备了便利条件。 ②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及扩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5个通商口岸,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打开了国门,但其侵略势力基本在东南沿海地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规定,中国又增开了天津在内的11处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从大陆漫延至岛屿,从沿海深入到沿江内地。另外有关外国人、外国船的特殊规定,使他们的侵略活动更加有恃无恐。

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则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课堂小结)放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剪辑录像,回顾本课内容。

第三篇: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又一场侵略战争,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它使我国的领土完整、主权独立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洗劫,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这是一场民族的灾难和屈辱,作为青年学生都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要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难点:由于学生还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因此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的一部分小字和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此统计表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状况如何? ②你认为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③英国则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提出了什么要求?其要求的实质是什么?这一要求的实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19世纪40、50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资产阶级为开辟了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兴奋得发狂,以为能大量销售其产品,获得高额利润。英国资本家曾梦想,“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但通过上表我们知道,鸦片战争后英国棉纺织品和其他工业品在中国销售量有限。原因有三: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对外国商品具有自然抵制性,这是根本原因;二是英国输华商品有不少根本不适应中国人的习惯和要求;三是英国等国大量输入鸦片,使中国出口收入大半被抵消,无力购买英国的工业品。

英国资产阶级把他们的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罪于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享受的特权有限。于是英法美等国提出了修改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订立的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修约”的要求遭到拒绝后,英法两国就立即制造借口,发动战争。由此看出,这一要求的实质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学生思考后作答。教师指出:利用此时清政府正倾尽全力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于1856年10月,悍然出兵袭击广州城。而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伙同英军出兵,由此点燃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显然,英、法成为主要侵略者。他们还有两个帮凶,是谁?为什么只做帮凶呢?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可以明确回答第一个问题,对第二个问题或许难以准确回答) 教师:帮凶是美国和俄国。美国因为处于南北战争的前夕,国内政局不稳,所以没有直接出兵,而是带着坐收渔人之利的心理加入英、法联合战线,积极出谋划策。(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俄国虽然刚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于英、法,但怀着早以明确的向中国扩张领土的野心,也加入了这一阵线。于是四国形成侵略中国的联合阵线。下面请同学们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二、经过

学生回答前教师提示学生:对于战争经过需要注意其开始的标志、参与国、重大事件,并据图说明侵略者的进军路线。学生回答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电脑演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课件并对个别问题做补充说明。

1.战争爆发──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

1857年底,英法联军5600多人做好了进攻广州的准备。28日侵略军向广州发起进攻。广州很快陷落。广东巡抚柏贵降敌,仍以原职替侵略军维持殖民统治秩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未能达到侵略目的,他们能甘心吗?他们是如何达到目的呢?

2.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对1858年,为迫使清政府屈服,英法联军北上攻至大沽口外。英法通过照会提出侵略要求,美俄则以“调停者”身份暗中帮助英法做进攻准备。这时,清朝以咸丰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仍把镇压太平天国放在首位,北方防务松弛。结果,英法炮舰攻陷了大沽炮台,随即攻占了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咸丰帝慌忙派人与侵略者议和。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俄美则先于英法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教师引导学生看中、英《天津条约》签字情景图;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条约内容对中国的危害。用投影片打出思考题。

(1)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是否有相似的内容?(2)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3)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危害是什么?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为什么对中国不利?(5)1984年中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这与近代史上清政府的通商口岸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学生:(与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共同讨论、分析问题,求得共识。)

教师:(讨论分析得出相似点都有开放通商口岸和赔款的内容,要求学生仔细读图,对比归纳出新增加的口岸特点:多、广、深。)多是指通商口岸多达10个;广是指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而深则是指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腹地。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势力的深入,为列强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近代中国的开放实质上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现代中国的开放是中国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主动采取的重大决策。近代中国的开放是在主权遭受严重破坏的前提下,在西方列强的控制下进行的;现代中国的开放是在中国主权独立的基础上进行的,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

(教师指导学生对内河航运权进行讨论。着重指出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影响。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长江是中国的内河,此规定表明中国的内河航运权开始丧失,也便利了外国商品向中国内地倾销。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实质:一国的公使驻于另一国的都城并不意味着不平等,但是侵略者的意图是准备通过这个步骤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核心,以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因此,《天津条约》中规定的公使进驻北京带有明显的侵略性。)

教师:显然,这比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所获得的权益更扩大了。英、法的目的初步达到,他们从大沽口撤军,从而使战争告一段落。为什么只是告一段落,而不是结束?

3.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教师:关于战争再起,有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件,一个是1857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个就是英国于1859年刚镇压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义。(让学生思考这两个事件与战争再起的关系。)

学生议论,发言。

教师:(赞扬学生正在学会把似乎孤立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看,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1859年夏天,英法利用去北京换约之机重又挑起战争。换约本来只是一种单纯的外交活动,侵略者却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呢?

学生阅读有关小字,明确侵略者蔑视中国主权的狂妄和大沽口战役的正义性。 教师:一年以后的1860年,英法又开始新的侵略行动。而此时的清政府仍然把重点放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上,以至缺乏足够的准备。(课件演示侵略者攻克大沽、再占天津,京东八里桥血战和咸丰帝从圆明园逃往热河行宫等内容。)侵略军占领天津后,进逼北京。咸丰帝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留下他的弟弟奕訢担任议和大臣向侵略军求和。10月6日侵略军进犯圆明园,13日占领北京。留守北京的奕訢在侵略者的武力威胁下,签订了屈辱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学生:(观看图片:英法联军攻陷北京、英法联军在北京街头。观看焚毁前的圆明园录像资料,再阅读观看教材所引英《泰晤士报》关于劫掠的报道,观看焚毁后的遗迹,从而激发对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憎恶感。要求学生阅读条约内容并进行讨论,对重点条款谈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讲评总结:

天津是北京的门户,增开为通商口岸,使侵略势力渗透到统治中心附近,严重威胁着北京的安全,使天津成为外国侵略者在北方侵略的主要活动基地。(关于准许华工出国,力求使学生通过议论、发言,得出列强掠夺廉价劳动力的结论。)

教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不但使我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而且使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片领土被沙俄以趁火打劫、强取豪夺的方式占领。

4.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讲述:19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正是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它不断蚕食其周边地区。中国成为它掠夺的主要对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与英法不同的是沙俄“选定了一个没有人能与它匹敌的领域──外交领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采取趁火打劫和外交讹诈的卑鄙手段,把《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强加给清政府,抢占了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瑷珲条约》签订后,恩格斯曾指出:俄国“从中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因此“沙俄不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沙俄侵吞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中国强盛时期领土的1/9。

电脑打出《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示意图》。演示内容包括《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的待议地区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俄侵占我国领土情况的课件。

电脑打出《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表》。把关于不平等条约、割占的领土范围、面积等处空出,让学生复述。

教师指导学生对各条约所割出的领土范围的简化记忆方法。《瑷珲条约》:岭(外兴安岭)南江(黑龙江)北。《天津条约》:江(乌苏里江)东一岛(库页岛)。《北京条约》和《堪分西北界约记》:湖(巴尔喀什湖)东南。

教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在中国抢占大片领土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学生思考作答。教师讲述:沙俄割占我国大片领土使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进一步破坏,对以后中国历史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影响。

三、结果 由学生总结指出,略。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结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教材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得出结论的?学生回答。

教师:对。教材是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分析得出结论的。那么,我们通过哪些史实进一步印证说明这个结论呢?

学生发言列举史实,教师加以概括。(着重分析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和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两个现象的出现。)资本主义列强通过战争征服了腐朽的清政府,获取了一系列的权益,认识到清政府的可利用价值;而清政府也在内忧外患的经验教训中发现,可以依靠列强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的附庸与工具,这就在政治上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一大批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准许华工出国,使列强从更广、更深的范围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便于他们的经济侵略,使中国传统经济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中国经济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从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培养“论从史出”能力与学史方法。)

【本课小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却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要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因为历史证明,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发展自己。

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了解英、俄两国利用阿古柏入侵新疆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记住率军收复新疆的清朝大臣的名字,知道邓世昌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重点难点】

一、重点:黄海海战中的邓世昌,《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二、难点:怎样认识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

课前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导学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谈话法、图示法等多法结合。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配乐诗欣赏黄遵宪《台湾行》:"城头逢逢擂大鼓,苍天苍地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当初版图入天府,天威远及日出处。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杀蓬蒿来此土。糖霜茗雪千亿树,岁课金钱无万数。天胡弃我天何怒,取我脂膏供仇虏„„ "

(过渡导入)"同学们,随着19世纪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边疆狼烟四起,危机四伏,不屈的中国人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抗运动,左宗棠、邓世昌等的名字还久久在中国大地上回响,黄遵宪的《台湾行》更是描绘了台湾人民誓死保卫台湾的勇气和行动,今天,就让我们再次回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去体味民族的血泪与兴衰,去回顾惨痛的教训和经验。"

(课件出示课题)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新课:

(课件出示)

一、左宗棠收复新疆

(叙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然而,1865年,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却率军悍然入侵了新疆,擅自建立政权,对新疆各族人民实行严酷的宗教歧视和民族压迫。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4-15页,回答下列问题:

(多媒体展示)

1、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

2、英国和俄国为什么要承认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其实质和目的是什么?

3、对于西北边疆出现的危机,清朝政府内部有哪些不同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主张?

4、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5、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却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犁问题?说明了什么问题?

6、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是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意义?

7、我们该如何评价左宗棠?

(师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对于学生无法得得出答案的问题师生进行共同探究,时间不要太长,2分钟左右)

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1、阿古柏的"二主":英国和俄国。

2、课件出示阿古柏入侵新疆的地图,结合有关知识说明新疆的重要战略地位,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和俄国承认支持阿古柏伪政权的实质和目的是为了控制新疆,并通过阿古柏伪政权达到分裂和肢解中国领土的罪恶目的。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认识对于西北边疆出现的危机,左宗棠派和李鸿章派关于"塞防"和"海防"之争的关键,从而认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4、对于第4个问题"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可以不唯一。

5、"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却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犁问题?说明了什么问题?"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懂得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做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对于较弱的浩罕国,取胜的把握比较大,就果断动武;对于较强的俄国,就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

6、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是在1884年,有利于加强中央对新疆的管辖。

7、对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问题,首先教会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将历史人物放入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评价,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步骤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①他是什么时期的什么人?(左宗棠,清末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民族英雄);②他在历史上做了什么事情?(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③这个事情在历史上的意义,起促进作用的就肯定,起阻碍作用的就否定(粉碎了俄、英侵略者肢解中国的阴谋,扞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④得出最后的结论(所以说左宗棠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民族英雄)。

(过渡)在中国西北边防出现危机的时候,中国东南的海防也出现了危机,日本帝国主义借口朝鲜问题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民族英雄邓世昌为国捐躯。

(课件展示第二版块的学习目标)

二、黄海海战中的邓世昌

1、记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

2、讲述黄海海战中邓世昌为国捐躯的故事。

3、我们应该从邓世昌身上学到哪些精神?

4、黄海海战的结果如何?

(师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对于学生无法得得出答案的问题师生进行共同探究,时间不要太长,2分钟左右)

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1、课件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依图指出日本借口朝鲜问题而侵略我国的方向和重要战场,让学生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以及战争的性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要求学生记忆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1894年);理解命名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1894年为旧历甲午年)。

2、播放《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片段,学生讲述邓世昌为国捐躯的故事。(含时、地、人、时、评五要素: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在黄海海战一役中,率致远舰撞向日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壮烈牺牲)。

3、我们应该从邓世昌身上学习的精神: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

(注意:个别学生认为邓世昌本来可以不牺牲最后却选择了牺牲,太不值得,不知道变通,失去了卷土重来的机会,这种观点要注意引导,要让学生认识到邓世昌所处的时代和接受的忠君爱国的教育与我们现代有一定的区别)。

4、黄海海战的结果

黄海海战后,中日双方互有损伤,但北洋舰队主力尚存,还可一战,但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拱手将黄海的制海权让给了日本,结果日本步步进逼,在1895年威海卫一役中全军覆没,被迫签定了历史上又一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

(课件展示第三版块的学习目标)

三、《马关条约》内容和危害

1、《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地点、中日的代表人物

2、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3、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所签定的最不平等的卖国条约?

4、简述台湾人民的反割台运动,驳斥当今台独分子的谬论

(师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对于学生无法得得出答案的问题师生进行共同探究,时间不要太长,2分钟左右)

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

1、《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地点、中日的代表人物

(时间:1895年;地点:日本马关;代表人物:中国是李鸿章,日本是伊藤博文)

2、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1)要求学生在教材找出《马关条约》的四点内容并勾画下来(运用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四点进行归纳记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小字内容。认识三国干涉还辽其目的和实质在于维护其在华的利益,而非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3)危害和影响:(运用具体内容逐一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第一、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第三、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

四、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结论:《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引导学生绘制表格,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出,认识《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中国所签定的最不平等的卖国条约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层层分析得出结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归纳出同一时期,中国各阶层又是怎样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来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的,从而明确中国近代历史的两条线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

2.通过启发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 史实的感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绘制和识别历史地图,表演、运用成语及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学生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概况、新旧知识联系和补充课外资料的形式突出重点。

2)《辛丑条约》──引导学生归纳条约内容,用成语比喻深化理解内容,同时结合录像加深感性认识。

2.难点。

二、课前导学

1.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制作《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 3.编演历史短剧。

4.编写不平等条约比较简表。 5.编写小结歌谣。

6.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课件。

1.通过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学生自制并讲解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史地知识有机结合。

3.学生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辛丑条约》内容的理解,朗诵诗歌,使文、史融为一体。

三、导入新课

各组把准备好的导入词和方案呈交给教师,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可用视频资料《晚清悲歌》(《中华历史五千年》之二十一集)中的义和团运动的内容(“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也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还”)。

导入八国联军侵华内容。

学生导入可有以下几种方案:

1.通过复习上节课的旧知识,承上启下,导入新课;

2.按课前提示;

3.联系德国把山东占为其 “势力范围”的史实;

4.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习新课: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板书)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开始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学生解释“奥”指“奥匈帝国”。 (1900年)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书写以上板书。

切换到实物投影仪状态下。

多媒体显示图片:《廊坊大捷》。

多媒体显示──

想一想:下列西摩尔的话说明了什么?

“设使义和团所用武器皆为西式枪炮,则联军必遭全军覆没之命运。”

多媒体先后显示照片《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八国联军攻陷天津》。

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制《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并对其进行讲解,板书、播放以上两幅照片和下面的视频资料,使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的线路和概况已有了较深的印象。

学生利用自制的《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用实物投影仪投放)概述八国联军的侵华过程。

学生生动讲述廊坊狙击战的故事。

学生热烈讨论,各组代表积极发言,得出结论:

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

学生也通过参与,展示了自己的成果,锻炼了识图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国的都城还曾被哪些列强侵占过?

八国联军对北京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

对此,同学们有什么补充吗?

教师可补充: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刚爆发时人数才2000多人,至1900年9月却增至10万人。

若学生掌握的资料不够翔实,教师可补充以下数字:据不完全统计,联军攻占北京之初,仅王公职官、阵亡将领即达640人。阖家引火自焚、仰药自尽、投井而死者有1798人。至于平民百姓的死难者,则数不胜数。

总结说明:“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

就连侵略联军也毫不掩饰地供认:“北京今已成为强盗世界”。

多媒体视频资料播放:八国联军对北京城的劫掠[截取于《中华国耻大事记》

(二)之四《四宝呜咽》],贪婪的八国联军连紫禁城中的镏金防火大水缸也不放过,他们竟然把大水缸上的镏金刮得一干二净。

多媒体显示──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承认:“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

1900年8月中旬,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由此上溯到40年前中

二、八国联军侵华:攻占天津→攻占北京(板书) 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联系的能力。

学生回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史实,体会清朝的无能、衰败;同时也提高了对新旧知识进行纵向

结合教材小字、图片内容揭露八国联军的暴行。

学生们踊跃发言:

1.杀:八国联军仅在庄王府一带就杀害义和团员1700多人(配合教材插图《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员》),使学生了解侵略者在北京城展开杀人比赛的暴行。

2.抢:八国联军在北京实际公开抢劫了8天,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对北京城进行了一年多的大洗劫。《永乐大典》307册,经史子集4.6万余册,国库藏书4.7万余本,宝物2000余件,镀金佛3000余尊等,被尽行劫毁。联军掠走库银达 6000 万两之多。(配合教材插图《美军抢劫的白银》)

总结并深化:

学习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同学们有何感想?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深入到各组中去,进行启发诱导。

这场暴行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浩劫,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场灾难。(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针对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显示:

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启发、归纳和总结。)

提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指导学生看插图《辛丑条约签定的情景》。

解释:同清政府签定条约的国家,除了八个出兵国以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

多媒体视频资料播放:《辛丑条约》的签定[截取于《中华国耻大事记》

(一)之一《万恶之源》]。

大家根据录像和课文,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归纳书写板书。 说明其观点,抒发其感想。

1.八国联军侵华是人类历史上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它显示了中华民族有着不屈不挠、反抗外侮的光荣传统,我们应继承和发扬。

根据多媒体资料,进一步得出结论: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我们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和国难。从而更深切地体会到:落后必定挨打。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为中华之崛起而贡献力量。

各组学生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选出代表,

回答: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日、俄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1年是旧历的辛丑年)。

各组学生通过讨论,把条约内容归纳成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四个方面。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录像中有这样一句话:《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这样说?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多媒体显示

半殖民地:指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

半封建:封建国家遭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后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原来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切换到实物投影仪状态下。

(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平台,提倡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及途径论证观点,但应注意根据课堂时间及学生特点进行调控。)

各组学生根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定义,积极思维,可从下列几个途径论证答案、分析条约的危害:

用课前自制的《中国主要不平等条约比较简表》推论: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诸项内容及危害进行对比、逻辑推理,最终得出答案;同时也理出清朝统治(近代史部分)的基本线索之一: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指导学生做“动脑筋” 栏目:结合《辛丑条约》内容,你能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哪些危害吗?

补充材料说明:

列强为了惩罚以义和团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竞然按推算的中国人口数字,要每个中国人交1两白银作为“罚金”。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庚子大赔款”。

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战后清政府为弥补财政亏欠,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来偿付赔款。这些外债一般是以中国铁路、矿山的开采权作为抵押。从此,中国的经济命脉就控制

在帝国主义手中;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除田赋外,几乎全部 被帝国主义所控制。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截取于[《中华国耻大事记》

(一)之三《国中之“国”》使馆界部分]。

分析原因

经济: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再加各地赔款,总数达10亿两,这相当于清政府12年的财政总收入。这些赔款被清政府层层转嫁到人民头上,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中国的关税、盐税均被帝国主义所把持。

军事、外交:至于拆毁炮台、在军事要地驻兵及划定“使馆界”的规定,使从渤海湾到北京城的通道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之下,从此北京大门洞开,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

指导学生做“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加拿大驻华使馆门前,中国卫兵在站岗。

指导学生做“活动与探究”l:议一议:《辛丑条约》签定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由学生根据所学及了解的知识进行发挥。但应从根本上指出《辛丑条约》划定的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是“国中之国”,成了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各国公使成为中国的太上皇;而今天的使馆区是在中国政府管辖下的,加拿大驻华使馆门前中国卫兵在站岗就是有利的说明。

政治:学生表演历史短剧,增强对“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观点的感性认识。

总结歌谣: 八国联军侵满清, 北京二度被占领。 赔巨款,派驻兵, 辛丑年里泪盈盈。 严禁人民反列强, 清朝变成洋人廷。

附上课件中采用的照片或图片。 把我江山又赠送, 白鬼西来做警钟, 汉人惊破奴才梦。”

回顾已学过的中国各阶层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有哪几次。(归纳出清朝近代时期的另一条基本线索)

学生齐声朗诵。

“北上联军八国众,

第四篇: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最终版)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历史教案 2009-11-26 14:18:55 阅读8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授课时间】2009年9月?日 【授课班级】2009级2班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题目】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堂教授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英法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目的、借口、经过;

理解《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了解火烧圆明园;

陈述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探究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扩大和继续?)

2、 能力目标:

通过材料分析法学习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理解史料,论从

史出;

根据《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危害性,培养学生根据具体史实作具

体分析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和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是鸦片战争的继

续。其侵略本质并没有改变。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美扮演的“调停”角色实际上是倾向英法的。 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如火烧圆明园,教育学生不

忘国耻,振兴中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 英法发动侵略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难点一: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

①根本目的或原因: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其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战争性质:非正义的侵略、掠夺战争。

③结果上: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取得割地、赔款、通商等权益。

④时间上:都发生于西方殖民者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扩大”

①侵略国家:英国——英法出兵、美俄参与

②侵略时间:2年——4年

③侵略区域:长江以南沿海——深入内地 ④战争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⑤危害和影响:

开放的口岸增多(5个→11个); 领土、主权更多地遭到破坏;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人民反抗;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突破方案参见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图片法、讲授法、材料分析法。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 原因

2、目的

3、借口

4、经过

①1856年,英军袭击广州

②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成立联军委员会。 ③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签订《天津条约》。 ④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签订《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

二、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四、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圆明园遗址的部分图片)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正式命名于1709(康熙四十八年),雍正和乾隆时期先后进行了扩建。面积5200百余亩,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还有许多属园。连绵20华里,景观150余处,不仅汇集了江南名园胜景,还创造性的移植了西方园林的建筑风格。园中珍藏了大量珍宝、典籍、艺术杰作和历史文物,堪称世界皇家园林之最,有着万园之园、东方凡尔赛等美誉。但是1860年,英法联军一把无情的大火却将这一切的一切烧毁了,留给后人的只是一幕幕断壁残垣的景象。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只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其中一个插曲,那么为什么英国和法国要联合起来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呢?又是为什么我们将这次侵略战争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它与之前的鸦片战争又有何关联呢?就让我们进入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 原因】

19世纪50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扩大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成为当时列强的共同愿望。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同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本封建社会,也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列强的产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总值曾一度明显增长,可是从1846年起,又出现了下降趋势,直到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直没有达到1845年的水平。那么英国人将商品出口下降趋势的原因归结为什么?对此有何解决之法?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则

材料。

材料1: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万英镑)

年代 正当贸易总值 96.6

230

144

材料2:1853年,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国的1246倍。他们把英国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中国近代现代史

请问:英国人将商品出口下降趋势的原因归结为什么?对此有何解决之法?

【学生回答】通过对洪都拉斯和中国在人口、人均消费水平的比较,英国人认为之所以对华输出下降是因为中国开放的口岸较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教师讲解】因而他们预料“中国的市场远景却是广阔的,将来他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加之1847年和1857年,英国连续爆发了两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一方面有着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

157

250

100

221 1856 1842 1844 1848 1850 1852 1854 又面临经济危机的困境,因此通过扩大市场、掠夺殖民地来得到发展和摆脱危机便成为上上策。(【此外鸦片战争之后,虽然有外国经济的入侵,但是中国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加之西方列强并没有因开放通商口岸而从事正当的商品交易,鸦片的输入并没有减少,当人们手中的钱是一定的时候,要人们既买毒品有买商品,这也势必削弱人们对商品的购买力。】)

带着扩大市场、掠夺殖民地的“美好愿望”,西方列强想到了一个可以名正言顺的打开中国市场的好理由——修约。法美两国借口《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有12年后修约得规定,英国援引“最惠国待遇”利益“一体均沾”的条款,共同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请同学们看法美修约的主要内容,归纳英法联合发动

侵略战争得主要目的是什么?

(美国修约的依据)材料三:“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又和约既经批准后,两国官民人等均应恪遵;至合众国中各国均不得遗员到来,另有异议。”

——《望厦条约》

材料四 :法美修约的主要内容“中国全境开放,至少是长江自由航行和沿海各城市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废除进出口货物的内地税;外国公使驻北京……”

——《中国历史》

问题:通过法美修约的主要内容,归纳英法联合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英法美三国妄图以“修约”为名,行侵略之实的活动被清政府言辞拒绝。修约失败直接导致了西方列强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于是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出兵广州;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同意和英国共同出兵,战争爆发。这次战争实际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

以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板书:

4、经过

①1856年,英军袭击广州,战争爆发。 ②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成立联军委员会。 ③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签订《天津条约》。

④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签订《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

1857年,英法两国组成5600人的联军(其中法军1000人),在英国将领额尔金、法国将领葛罗的率领下的率领下攻陷广州城。两广总督叶名琛不加防备,一味迷信,最终被俘,后被押至印度加尔各答,一年之后死在印度。英法联军占领广州之后,设立联军委员会,由柏贵任原职,替外国统治者维护殖民统治秩序。联军委员会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

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至天津白河口。英法美俄四国向清政府提出照会,提出侵略要求。美俄两国伪装中立,进行调停。此时英法联军夺取大沽炮台,接着占领天津,扬言进攻北京。1858年,清政府谈判代表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于6月13日至27日在天津城南海光寺通英法美俄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其主要内容简要概括为“公使驻京、增开十口、船舰航行、外人入内、赔偿损失”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天

津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清政府在中央设立总理衙门,在加强与外国联系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是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直到后来《辛丑条约》中规定改总理

衙门为外务部,居于六部之上。

2、 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最北的营口,最南的是琼州。开通商口岸最多的是福建省(有厦门、福建,台湾、淡水)——因为当时台湾岛隶属福建省。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中国沿海、长江流域。也就意味着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了沿海各省和

长江流域。

——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长江内地。

3、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便于外国商品向长江内地倾销,利于列强的

军事侵略。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传教、经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文化进一步渗入中国社会。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费200万两白银;——加重中国人民负

担。

《天津条约》签订之后,英法联军从大沽口陆续撤退。但是风波并没有因为英法俄美四国获利而平息。1859年夏,英法两国公使借口到北京换约,各率一支舰队到达大沽口。清政府通知他们由北塘登陆进京;但是英法坚持从白河由舰队护送进京,并且炮轰大沽炮台。清军爱国将士奋力还击,重创英法舰队。英法舰队惨败的消息传入英国和法国。英法侵略者便叫嚣:“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占领京城,将中国皇帝逐

出皇宫”“让英国人成为中国人的主人”。

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攻占天津,进逼北京。咸丰皇帝带领后妃、亲信逃亡承德避暑山庄,留下奕与侵略者议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同时还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下面就让我们

先来了解《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bu);——天津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 天津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天津是沿海港口,西方列强可以派军舰直接到达;离当时中国的政

治中心北京距离近,更方便了列强的侵略。

4、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使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简要回忆香港问题的全

过程)

5、 准许华工出国; ——掠卖中国人口,开发海外殖民地。

材料五:

在上海,“乡人卖布粜(tiao四声)米【卖米】,独行夷场(租界)者辄被掠去。”

在广州,据英国领事在1859年的报告中说“就在光天化日之下,只要人们离开自己的住宅,哪怕是走到通衢大街,(中国人)谁也免不了有被人假借纠纷和私人嫌隙推架而去的危险。……广州城和邻近各地的全体人民中,已经掀起一种滔天大难的感觉。 据英国官方公布的数字说,1849年,英殖民主义者在厦门和广州地区就掠卖出3118名,1852年猛

增至15000人。

在《北京条约》将人口贩卖“合法化”之后便更加猖獗。

4、 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进一步加重人民负担。

除了签订《北京条约》外,英法联军在北京更是火烧圆明园。请同学们结合课堂开始时演示的图片以及书上的材料,思考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或者是从这一事件中你有什么感想? 英法烧毁圆明园有三种看法:掩盖罪证说;报复虐俘说;逼迫就范速以成定和约说。最后一种是值得相信的。①英法联军在进攻的过程中先后在大沽、通州、八里桥等地遭到清军的顽强抵抗。②是天气逐渐变寒,对英法联军不利。③奕不出来主持议和。④圆明园是清廷的另一个政治中心,清朝皇帝一年大

约有2/3的时间在此处理政务。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两国以战争手段大捞特捞一笔之后就结束了。那么跟在英法后面的美国和俄国又做了些什么呢?又得到了些什么好处呢?

材料六: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

来调停。

【请问】美国和俄国一直在战争中扮演什么角色;猜测一下他们将得到了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到】“调停”。(后一问学生根据《北京条约》《天津条约》进行回答)

也难怪马克思要说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

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板书:

二、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结合地图和表格强调时间、条约、和约。

时间 1858年

1860年

1860年、1864年

19世纪80年代 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5个勘界议定书 中俄《北京条约》 不平等条约名称 中俄《瑷珲条约》

割占领土范围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中国西北部

7万多平方公里 44万多平方公里 约40万平方公里 各占领土面积 60多万平方公里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中国的失败、英法美俄尽得好处而结束。这场以侵略为本质的战争将会给中

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板书: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以辛酉政变为契机,清政府统治内部设立和外国打交道的总理衙门,对外实行“借师助剿”,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讲解角度:总理衙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讲解角度:通商口岸等)

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得程度加深了。

想一想: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和继续?(建议设为讨论题)

继续:

①根本目的或原因: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其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战争性质:非正义的侵略、掠夺战争。

③结果上: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取得割地、赔款、通商等权益。

④时间上:都发生于西方殖民者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扩大: ①侵略国家:

英国——英法出兵、美俄参与 ②侵略时间:2年——4年

③侵略区域:长江以南沿海——深入内地 ④战争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⑤危害和影响:

开放的口岸增多(5个→11个); 领土、主权更多地遭到破坏;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人民反抗;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的一次南方的大规模的农民

运动——天平天国运动。

(课堂内容结束)

探究题:客观评价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1、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创造条件。

2、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使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更新。

4、向西方学习开始,中国近代化起步。

说一说:19世纪40年代—60年代不平等条约侵犯中国的主权?

1、领土主权—割香港岛、九龙司、中国东北西北领土

2、领海主权—外国兵船进入通商口岸

3、司法主权—领事裁判权

4、关税主权—协定关税

5、贸易主权—协定关税

6、传教主权—通商口岸及内地传教

第五篇:第二课__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案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教案

班级:八年级

授课人:温彩艳

授课时间:

学案编号:2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音像及文字资料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这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及列强侵华罪行。 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投影图片《中国买回被掠走的圆明园文物》 师:这三件国宝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法联军掠走,那么战争是如何发生的?侵略者又犯了哪些罪行?

讲授新课: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师: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生: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师:《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呢?他们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

师: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 侵略国:

主凶──英法联军 帮凶──美、俄

[教师过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烧杀抢劫,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其中,最可恶的是把“万园之园”──圆明园给烧了。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 1. 英法──火烧圆明园(幻灯片)

解说: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艺术的结晶,而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清朝皇家的宝物主要不在紫禁城里的宫殿中,而是在圆明园。园内珍藏着许多中外古今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鼎彝礼器,艺术奇珍,金珠玉石,铜器古玩,其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的确是当之无愧。但是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却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段视频《火烧圆明园》 让学生对圆明园产生直观印象,通过视觉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与罪恶。 英法联军进北京后,闯入圆明园先进行一番抢劫,为掩人耳目,又放火把它化为灰烬。英国《泰晤士报》一段关于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情况的报道,足以证明他们的罪行。《投影》雨果谴责英法罪行的一断话加深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 不和对清政府软弱的不满。

看到今天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交流: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我们要努力学习,正视历史、不忘历史,将侵略者的残暴和丑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它表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才能挺直腰杆,面对外来无理的要求,大声说“不”等等。

(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过渡]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除了焚毁圆明园外,在其它地方的表现也暴露了他们的海盗本性。更为可恶的是俄国趁火打劫,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有今天的新疆那么大。那么,这些领土是怎样被割去的?通过哪些条约割去的?我们学习完下面的内容,同学们就会明白的。

2.沙俄──割占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请同学们看《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然后试着叙述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情况。(多媒体展示《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学生再看书并结合图表,总结出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特点。 学生:1.趁火打劫 2.武力相逼,调停为诱

3.一纸定夺,强割强占 4.步步蚕食

控诉侵略者罪行:请一名同学结合书上图表痛诉沙俄野蛮割占我国领土罪行。进行历史和地理学科渗透,一方面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史实的印象。

师: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那么,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 生:清政府的腐败,一再妥协退让,和中国的落后。

投影《两次鸦片战争比较表》从目的,时间,规模,结果进行比较,然后得出结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师: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后果,清政府为了支付列强的赔款,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战后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次。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的一场农民运动,它担负着反对清朝统治和反对外来侵略的双重任务。它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过程中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师提问,学生结合书上的内容回答

1.农民政权主要领袖是谁?定都在哪里?(领导人:洪秀全 定都:天京) 2.打击的目标是什么?(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 3.取得了哪些成果?

(1)1853年占领南京,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2)北伐西征,占半壁江山; (3)1860年,青浦之战大败洋枪队;

(4)1862年,慈溪战斗击毙华尔,严惩洋枪队。

4.结果怎么样?(1864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

讨论: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

(“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推翻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总结: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我国大片领土等罪恶行径,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是因为当时社会制度的落后及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这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作为青年学生更应该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不让历史悲剧重演。面对外敌侵略,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过反抗斗争,才避免了中国沦为殖民地的命运。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作业布置:

教后反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工安全试题及答案下一篇:地方税务局述职报告

热门文章

鸦片战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