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视角下临床医学论文

2022-04-11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研究生教育视角下临床医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省2010-2014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这一阶段总体规模增长趋缓,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结构调整明显;“文理”差距加大;专业学位科类发展差异显著。但是,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类型结构不够合理。

研究生教育视角下临床医学论文 篇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我国学位制度把学位分为学术学位(academic degree)和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两大类。专业学位强调的是实践性,它与学术学位虽然有相同的地方,但却有本质差异。我国专业学位设置政策已实施近20年,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文章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通过借鉴美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优越之处,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专业学位;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升级和诸多职业走向专业化,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甚至成为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求其为社会培养现代高科技研究型人才,而且更需要培养大量高级管理、技术等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使得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呈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一、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差异

我国学位制度通常分为学术(academic degree)和专业(professional degree)两大类。学术学位是对人文和自然科学范围内所授学位的统称,如理学学位、工学学位、文学学位、农学学位、法学学位等。学术学位对于理论和学术研究比较重视,而专业学位则重在专业实践,是某一专业领域所授学位的统称,“培养的是既具有一定知识层次结构又能够应用实践的职业者”,如教育硕士(ME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商管理硕士(MBA)等。虽然两种学位所属范畴和人才培养层次相同,都属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层次的教育,都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生源、资格认定、学位获得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 培养目标不同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它指导一切教学活动的进行。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使研究生达到国家和学校规定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总体而言,要求在“品德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方面达到研究生层次的标准,能够担任一定的科研工作。学术学位多侧重学生的理论能力培养,主要目的是能够胜任教学和科研任务;专业学位是为各行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突出实践能力,着重于应用领域的管理、技术或工程开发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原则上招收大学本科毕业后有一定社会职业实践经验的人员。通过上述可以看出,二者在培养目标上是不同的,前者侧重理论后者侧重实际应用能力。

2. 培养方式和生源的不同

学术学位多为高校应届毕业生,实践经验少,主要是进行脱产学习;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在职人员,大部分学生是来自各行业的在职人员,他们为了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和提升专业能力而入校,进行不离岗学习,强调学校和企业等单位相结合。

3. 资格认定的不同

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在资格认定方面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学术学位不具备专业任职资格的证明效力,它是对获取学位者在某一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的官方认定;而专业学位则具备一定的专业任职资格证明效力,它是对获取学位者从事某一专业技术职业工作能力的认定。

4. 其他不同和发展趋势

学术学位研究生在修完课程阶段的学习之后,培养单位要给予颁发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只颁发学位证书,而不颁发学历证书。两者的影响和被社会认可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社会上很多单位都按照传统的方式比较看重学术学位的含金量,对专业学位不大认可。我国现在正致力于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所具有的复合性、应用性、职业性的特征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识,其吸引力也将不断增加。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发展将更多地转向专业硕士学位,摆脱原来一贯的以学科和专业作为培养基础和目标的做法。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研究生培养趋势的一个重大变化。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不足

自1991年我国开始试办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学位类型及授予学位单位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开招各类专业的硕士学位已达17个,博士专业3个(兽医、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学位类型涉及工、法、农、医、教育、管理、财经、艺术、军事、建筑等十大门类;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八百多个,广泛分布在全国除青海、宁夏、西藏外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数已经超过了十万人。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表现出自身独有的特色,“但它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迈向整体推进、制度创新、提高质量、较快发展阶段”。在我们看到专业学位发展的可喜状态时,也要意识到有待改善之处。

1. 发展结构失衡

我国目前所设立专业学位中,硕博专业学位设置数量差距大(硕士学位17个,而博士学位仅3个),且对于不同层级专业学位,其招生单位数量也相差悬殊,层次结构发展比例出现失调,科类结构发展也出现不均衡,其发展不均衡性一方面体现在重应用学科,轻基础学科;另一方面体现在发展的功利主义取向上。有就业职位前景、工资预期较高的MBA、MPA、法律硕士和工程硕士的发展势头良好,而职业定位和就业回报不明显的发展较弱。硕士学位的专业学位发展良好,而博士学位不仅量少,在其他方面也和硕士学位差距很大。这样长期下去,势必会造成专业学位的发展结构失衡。

2. 生源分布不均衡及短缺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开展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这种蓬勃发展的背后实际上还隐藏着生源分布不均以及生源短缺等问题。这种不均衡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尤其是受各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制约。一部分好的院校在招生方面发展势头良好,而普通院校相对来说招生数量极少,甚至部分专业学位存在生源人数逐年减少的现象;而且随着招生院校的逐年增加,平均到每个院校的实际招生人数也在相对减少;生源相对减少,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科的建设。因此,生源问题必将严重影响并制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的长远发展。

3.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照搬学术学位模式

多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课程体系基本上沿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以传授知识为主,不能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即实用性、技术性、实践性不强,创新性不足,未能很好体现差异性和灵活性,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缺乏灵活性、多样化和针对性,无法适应不同地区对人才规格的

需要。

4. 现有师资队伍组成结构单一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以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在师资结构上是以学术型教师为主要教学力量。这些“学术型导师”由于长期在高校工作,实际经验少,并且对引进或研发的新技术、新设备了解不够,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不熟悉,很难把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因此,其教育对象便不能够接受并内化为自身可以直接使用的知识,更无法达到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解决生产工程技术中实际问题的目的。师资队伍组成结构太过单一,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阅历,不利于达到对专业学位学生的培养目标。

三、美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启示

美国是当今世界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它的专业学位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宝贵经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美国专业学位教育早期主要向德国学习,到1970年后其教育“本土化”趋势开始加强。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专业学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在借鉴和吸取别国教育经验的同时,又和本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根据本土实用主义文化特征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它在保留文理硕士、博士学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专业硕士学位和专业博士学位,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这样为社会既培养了学术型人才又培养了职业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推动了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美国专业学位发展中的有益经验,为我国大力发展新兴的专业学位教育带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 美国专业学位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美国专业学位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美国不仅学位级别多,其授予标准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美国的许多大学都开设双学位课程,比如,哈佛大学医学院为有能力的学生提供可以同时攻读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课程的机会。学校通过开设合并课程等措施来缩短修业年限,以增大学生获取两种不同的学位的可能性。校方不仅在同一专业开设双学位课程,在不同专业间还设立联合的培养计划,比如,莱斯大学的工程硕士就设有工商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联合计划,由工学院和管理学院联合培养不仅懂技术,同时又兼具一定管理知识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毕业生可以同时获取两个学位;这样的毕业生在工作中有着良好的适应能力和综合全面的知识体系,有利于美国国家的发展。美国大学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修改课程设置和毕业时学位的授予,这恰恰表明它对美国的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2. 美国专业学位非常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培养目标来看,美国专业学位设立伊始就是为了区别于学术性学位,以适应愿意从事实践性职业人员的需求,因此,它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

3.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加强校企协作,实施“双师制”培养模式

美国所实施的校企联合“双师制”,是指研究生的指导工作要由校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负责,以利于提高培养对象的学术水平和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从美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及现状中可以看到,不同性质的院校通过不同的教育机制积极地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殊途同归,都是为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增强国力的需要,这样的专业学位教育不失为大量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适应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适应本国的教育文化传统;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公共政策的指导;国家间的相互学习、效仿、竞争是推动其发展的基本动力,这已经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所证明。

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 “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合理发展专业学位

一方面,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应重视市场调节作用,让市场成为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调节棒”;另一方面,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时间短,情况复杂,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以达到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的目的,并提供相应的体制支持和制度保障,逐步缩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扩大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单位的办学自主权,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合理发展专业学位的目标。

2. 树立专业教育国际化的观念

教育国际化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国外办学机构强势介入,这些使得中外教育力量在高科技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逐渐形成激烈竞争的局面。因此,树立专业学位教育国际化观念,提供专业学位发展所需要的国际视角势在必行。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要以国际职业环境为背景,通过加强国际交流来提高自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比如,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专业学位发展较好的地方,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改进我国研究生教育。

3. 改变原有观念,拓宽生源渠道

生源的问题是关系专业学位能否蓬勃发展的关键。应通过传媒、网络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公众深入了解并关注我国的这一教育领域,改变人们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从而提高人们认可专业学位教育的正面效应,从而达到扩大生源和良性循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频,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2]耀媛,许克毅,职业背景下我国专业学位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7).

[3]冯秀峰,屠中华,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两段制招生考试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

[4]周洪宇,学位与研究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5]史静寰,院校与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创新[J],教育研究,2005,(6):13—19.

作者:孟红艳 谢媛

研究生教育视角下临床医学论文 篇2:

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变化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省2010-2014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这一阶段总体规模增长趋缓,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结构调整明显;“文理”差距加大;专业学位科类发展差异显著。但是,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类型结构不够合理。应围绕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来优化学科结构,同时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框架内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重来调整类型结构。

关键词: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

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是指研究生教育中不同学科领域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的构成状态,反映着社会分工的横断面,规定着研究生培养的“品种”和规格。[1]科类结构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合理性,更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自2010年开始强调着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自此,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拟以广东省2010-2014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为分析对象①,研究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在这一发展阶段的科类结构变化过程与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招生的科类结构变化

(一)总体规模增长趋缓,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结构调整明显

从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变化看,2010年全省共招生22240人,2014年共招生25955人,五年共增加了3715人,年均增长率3.4%。应当说,碩士研究生教育经过了大规模扩张,进入稳定增长阶段,结构调整开始成为发展的主题。

自從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后,教育部要求各招生单位每年要将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左右的比例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学位的规模越来越大。从表1可以看出,2014年广东省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11941人,比2010年的6525人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17%。与此同时,学术型硕士招生规模逐年下降,2014年比2010年减少了1701人,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专业学位在全日制硕士招生规模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2014年达到46.01%,比2010年增长了16.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34%。

(二)学术型硕士科类结构相对稳定,“文理”差距加大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独立出来,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即艺术学门类。为保持数据分类的一致性,本文的数据统计分析把2010年和2011年数据中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均独立出来归为艺术学门类。同时,由于军事学门类特殊性,其数据未纳入统计范围。

在2010年至2014年五年间,广东省学术型硕士招生总规模逐年下降,但各学科门类在总量上的排序变化很小。表2的数据显示,2010年12个学科门类的排序为(从多到少):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2011-2014年的排序均为: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哲学、历史学。所以,我们认为,这五年间,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保持了基本的相对稳定性。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是理科为主,长期以来理科规模均超过文科。我们按照习惯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和艺术学归为文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归为理科。从各学科所占比例来看(表3),在学术型硕士总规模整体下降的背景下,把2014年的数据与2010年相比较,理科除农学门类稍有下滑之外,其他三个门类所占比例均有所提高,理学提高1.8%,工学提高0.2%,医学提高1.5%;与此相反,文科除艺术学提高了0.1%,哲学持平之外,其他六个门类所占比例均呈下降趋势,经济学下降1.3%,法学下降0.3%,教育学下降0.4%,文学下降0.5%,历史学下降0.1%,管理学下降0.7%。2010年理科硕士招生人数占广东省学术型硕士总规模的61.6%,2014年进一步提高到64.8%,文科硕士招生人数则逐年下滑。文理学科比例有所失衡,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同时,从整个的规模比例来看,哲学、历史学、艺术学和农学均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地位。

(三)专业学位招生领域日益丰富,科类发展差异显著

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广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不仅总体规模大幅提高,招生的范围也不断拓宽,领域的设置上日益丰富,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的越来越紧密。2010年,广东省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只有18个,2014年广东省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领域的学位类别已涵盖了除出版、警务、军事、林业以外的35种专业学位类别,科类结构比较丰富。

但是,各个专业学位类别之间的结构比例和发展速度还是有较大差异。本文选取了2010-2014年均有招生的18个专业学位,对其招生数据进行统计。如表4和表5所示,工程、临床医学、工商管理等十个学位类别比较热门,五年总招生规模在千人以上。农业推广、体育、建筑学等八个专业学位则较为冷门,五年总招生规模在千人以下。特别是口腔医学、社会工作、公共卫生专业学位,近年来整个广东省的年均招生人数甚至不足50,总规模较低。

可以看出,工程、临床医学和工商管理在广东省专业学位教育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这三个类别在历年招生人数中所占比例超过60%;而兽医、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口腔医学、风景园林和建筑学所占比例较低。把2014年各专业学位所占比重与2010年相比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增长最快,提高了6.5%,农业推广提高2.9%,公共管理和会计提高2.3%,翻译提高1.9%,艺术提高1.3%,教育提高1.1%,体育和兽医提高0.1%;其他专业学位的比重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工商管理尤为突出,下降了近11%,其次是法律下降了3.3%,临床医学下降了2.5%。

二、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存在的问题

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是广东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面临的难题,也是制约广东发展后劲的重要瓶颈。之前广东可以依赖经济发展优势从全国吸引人才,但如今省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靠外力培养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只有建设更高水平的本土研究生教育,尤其是面对和解决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根本性问题,才能为广东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充实的人才支撑。目前广东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学科结构和类型结构上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产业结构的构成及其变动往往作为人们考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关系的一种视角。”[2]从学科结构的布局上来看,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已涵盖了13个学科,基本上满足了产业结构的需求,但仍存在学科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不一致的现象。有学者将广东省专业学位涉及科类对应产业进行分类,发现硕士专业学位科类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与产业结构 “二三一”的比重排序不相吻合,专业学位科类结构布局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相关学科,对应第二、第一产业学科设置比例偏低。[3]而且,虽然工程硕士在广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上领先于其他学科,但部分急需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应的工程硕士领域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诸如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工程硕士领域尚未开发,广东省专业学位科类结构与工业经济发展诉求和工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仍有一定差距。[4]

(二)类型结构不够合理

如前文所述,2010-2014年间,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中的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学位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结构调整,专业学位在全日制硕士招生规模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2014年达到46.01%。而在2017年初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又提出了“十三五”期间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要达到研究生教育总规模的60%。因此,就广东而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规模还有待扩大,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应用型人才的战略转型还有一定空间。广东省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调整阶段,高新技术产业、新型支柱产业、传统支柱产业需求主要是具有职业背景的中高层应用型专门人才,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高專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是广东省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如今,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人才培养环节更加注重应用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当从两方面的思路出发:一方面是学科结构应围绕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调整优化,另一方面是类型结构应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框架内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重。

(一)学科结构:围绕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调整优化

“十三五”时期,广东依然面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经济发展动力急需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方式,急需通过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专门人才作支撑。因此,“十三五”时期,广东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应密切结合经济发展的现实,根据广东省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发展需求作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与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对接好,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支撑。广东省在“十三五”的一大动作就是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理工类大学建设,重点建设若干所办学基础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理工科大学。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调整应该以此为契机,引导全省高等学校主动适应广东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紧紧围绕全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需求,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因此,应结合广东省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要加大先进制造业理工类学科专业的比例,优化理工类学科的结构。大力扶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积极培育急需的新兴专业,强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采用产学研联盟、国际合作等方式,重点加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物联网等领域的人才培养。

学科结构的布局固然要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也要有适应未来产业结构发展的预见性。现在“互联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新业态会不断产生,而且服务业的增长趋势会更明显。广东省“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要“实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工业和建筑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健康养生、现代医疗、残疾康复、旅游休闲、文体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强化广州、深圳中心城市高端服务功能,建设华南地区服务中心。积极发展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培育龙头企业和服务平台”。这意味着未来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的文科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經济增长。“在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应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而应该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博士生教育以学术人才培养为主,硕士生教育则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5]因此,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转型来看,都应进一步加大应用型文科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中的比重,但在培养模式上要贴近社会的需求。

(二)类型结构: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框架内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重

2017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将“探索构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作为主要目标,并明确提出“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这对于指导“十三五”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来说具有指导性意义。随着国家“双一流”战略和“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实施,高校分类办学的条件与机会已经成熟。因此,对于广东省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该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框架内进行考量和设计。

目前,广东省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在全国的地位远远落后于其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在全国的地位,把研究生教育规模提高到一个与经济和人口相匹配的水平是现实发展所需。而基于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大方针,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规模是发展广东省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考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热情也日益提高。广东作为一个全国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应积极地拓展研究生尤其是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充分发挥教育的人才储备功能,为广东省的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大量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本文对2010-2014年五年间教育部下达的硕士招生计划进行统计时发现,广东省内三所中央部委属高校的专业学位计划占了整个广东省内高校招生计划总数的48%,而省内的地方高校所占招生计划较为紧缺。未来几年,应借广东省大力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积极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之机,积极扩大这两类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使这些高校在满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上能作出更多贡献,也使更多的学生各尽其才、各尽其能。

注释:

①本文的统计结果均根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数据整理所得。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9.

[2]胡建华.我国高等教育扩张中的科类结构变化分析[J].教育研究,2009(11):20-26.

[3][4]吴开俊,王一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切性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教育研究,2013(2):97-104.

[5]李立国,詹宏毅.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结构变化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20-24.

(责任编辑钟嘉仪)

作者:谢金丽

研究生教育视角下临床医学论文 篇3:

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角色冲突探讨

[摘要]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国家专业学位教育管理机构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的协调性组织,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存在着管理角色与自组织角色的冲突,其背后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为了促进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更好地发挥作用,应注重其外部运行环境机制的构建,改革其它子系统的运作方式,同时优化其内部运行机制,提升其运作效率。

[关键词] 专业学位教指委;角色定位;角色冲突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10.02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运行迫切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对我国传统的单一制学位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运而生,并在全球化及信息时代获得快速发展。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制提出了更高的现实要求。根据组织行为理论观点,“变化着的环境条件”“学校管理挑战”“我们对主要行业的概念认知”这3种要素[1]的具备会促使新型组织的产生。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业学位教指委”)作为这一新生组织,连接了国家专业学位教育管理机构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并发挥着协调性组织的作用。因此,全国专业学位教指委的产生是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产物。

尽管专业学位教指委对于专业学位教育来说必不可少,但对于全国专业学位教指委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角色问题,除了国家相关政策做出的规定性表述以外,学界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探讨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教指委在研究生教育中的角色问题对于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权点(高校)及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专业学位教指委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及其特点

关于全国专业学位教指委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角色与定位问题,从国家教育部所颁布的专业学位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专业学位教指委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专业性和协调性组织机构(表1)。根据伯顿·克拉克的观点,高等教育组织的基本要素包括组织信念、组织机构设置以及组织合法权力分配3个方面。对于专业学位教指委来说,具体表现为:

(一)组织信念

“组织及其要素是亚文化的自然产物”[2]。因此,组织有其独特的信念和价值导向。作为在传统学术性学位体制下喷薄而出的新生事物,专业学位教指委某种程度上承接了部分政府的管理职能,承担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去中心化 ”的管理主体的角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产生于传统学术性培养环境,同时又要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大潮带来的巨大需求,其人才培养目标可简单概括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人才”。第一,相對于中等及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规格而言,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属于更高层次的,大多数是对本科以上硕士、博士的培养;第二,相对于传统的学术性人才培养目标而言,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市场和职业层次的需求,从而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第三,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专业学位教育更注重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因此,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政府—社会—高校”三方的协调中达成一致。

表1教指委的角色与定位

文件名称教指委的角色定位(职能)

《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学位[1996]30号)批准设立的专业学位,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并协调有关系行业、部门成立全国性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培养方案和评估标准

《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学位[2002]1号)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是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业性组织,具有对专业学位教育进行研究、指导与协调等职能教指委委员章程教指委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领导下的全国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业性组织

资料来源:国家教育部网站

(二)组织机构设置

专业学位教指委由20—35名委员组成(含1名主任委员,4—6名副主任委员,1名秘书长,1—3名副秘书长),由相关单位部门推荐、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选聘方式产生,其中绝大多数是各高校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行业里的专家所占比例不超过1/3,每届聘期为4年。

(三)合法权力分配

依照1996年《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专业学位设置及授权等相关权力归口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其他各项相关权力在全国教指委、培养单位及行业之间进行分配(图1、图2、图3、图4)。

从组织性质上说,专业学位教指委属于专业性组织,其运行主要依靠自组织机制完成。所谓自组织,是指“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在没有外部力量强行驱使和维持充分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情况下,系统内部各要素协调运作,形成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上的联合,出现有序的活的结构”[3],一个自组织的高效运作通常需要其内部系统具备特定的结构并且能从外部环境不断吸收特定的信息和资源。

尽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包括国家政府、高校及行业3大主体,但是从权力的分配上,特定的职业及市场力量在其中并无任何实质性权力;从培养责任上,教指委及高校承担了主要的职责,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权责分配不均衡为行业参与专

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被动消极态度埋下了隐患,同时也给教指委职能的发挥带来不利影响,并成为专业学位教指委职能冲突的根源。

二、全国专业学位教指委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角色冲突及其表现

专业学位教指委作为高等教育系统内的专业性自组织,其组织特点有别于普通的商业性组织。迈克尔·D·科恩与詹姆斯·G·马奇用“有组织的无政府”概念来描述现代大学组织系统,认为这种组织的复杂性有3个特点:目标模糊、技术不确定和人员流动。专业学位教指委在职能运行中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教指委内部运作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上。

(一)组织内部的运作

1.目标的确定。专业学位教指委的组织目标为“指导、协调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活动,推动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促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4],这只是规定了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宏观目标,缺乏具体的、近期的规划。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协调三方(政府、高校及市场)来说均不涉及利益冲突,这种目标的模糊性造成了决策实施中的不确定性以及难以评定目标达成等问题的产生,同时出现了组织分工及决策含糊不清的现象。这种含糊性使专业学位教指委对具体工作安排不明确,从而影响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2.职业资格标准的认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着眼于行业需求,随着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科本身外延不断扩大,并形成跨学科行业。专业学位教育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需要始于应用性情境,同时需要适应情境的质量控制加以保障。专业学位所指向的特定职业标准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甚至分化,因此教指委各委员,在专业学位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格标准认定问题上也容易产生分歧,甚至需要较长时间的沟通。比如在医学和工程等相对成熟的专业领域,已有的职业资格认证的专业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对于复杂万变的行业来讲,有共识的标准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已。

3.委员的组成。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绝大多数是各专业领域、各行业领域的专家,基本属于兼职工作人员,相对于教指委的管理组织工作,这些专家通常会对学科和行业自身的发展以及知识创新投入更多的精力,这就给专业学位教指委这一松散联合的自组织带来一定的影响,加上每届聘期通常为4年,一定程度上说,这对于教指委做出学科和行业的长远规划有不利的影响。

由此可见,教指委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松散、着眼于专业及学科发展、关注行业走向、成员不固定的一种惰性组织。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其在行使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管理权力时表现出来的“无能为力”现象。

(二)与外部环境的互动

专业学位教指委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培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质量控制适应于一个特定的应用进程中的多方利益,因而是一个群体的程序”[5]。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功能发挥离不开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尤其是与市场以及政府之间的互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它一方面需要从外部环境系统(政府和市场)吸收人力、资金、知识、技术及行业信息,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水平,培养专业性人才;另一方面,它也要促进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服务于社会和行业。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系统存在先天条件不足的缺陷,在与政府的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与市场沟通方面同样因其保守性很难达成双赢的局面。同时,高校在吸纳外部行业力量方面,容易受到高校传统科层制管理方式、政府主导的专业发展体制及遵循市场规律的行业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产生“三驾马车”冲撞的局面。

三、专业学位教指委角色冲突的原因探究

英国学者阿什比认为,从生态学的研究视角来看,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專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系统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例外。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是舶来品,又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我国传统研究生教育系统生发出来的分支。植根于传统研究生教育系统,却需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趋势,承担为社会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艰巨任务,这使它不可避免地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在发展中更容易陷入两难的困境。专业学位教指委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指挥枢纽,在实际工作中的角色冲突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封闭性高等教育系统的惯性影响力

自1991年我国设立第一个专业学位起,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系统便从内生性的封闭系统朝着开放性系统转变,但传统的高等教育因其对原有制度运行方式的路径依赖,对专业学位这一舶来品产生了很大的排斥,这种制度惯性给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尤其是教指委的工作开展带来了阻力,尤其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方面。重建一套完全与市场及行业相对接、相匹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系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专业学位教指委作为管理者,尽管有国家三部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委托文件,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遇到各种沟通不畅的状况。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不完善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试点运行到全国推广,逐步推进并深化改革的历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累计招生86.5万人,其中学历教育招生人数为24.6万,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人数的28.4%;在职攻读招生人数为61.9万,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71.6%[6]。自2009年我国实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截至2015年,我国全日制硕士毕业生共49.8万人,其中有29.9万学术型硕士生,19.8万专业学位硕士生;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57.1万人,其中有学术型硕士生30.9万人,专业学位硕士生26.2万人,专业学位招生比例达到45.9%[7]。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数量上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也暴露了很多管理体制的弊端。

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中的科层制。

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可以明确划分为行政权力系统和专业权力系统两个分工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在这种路径下很容易继续在原有的二元体制内运行。而专业学位教指委是专业学位教育的新生事物,其在组织目标、人员构成等方面是跨行业的,因此某种程度上是原有组织的派生物,很容易被原有的制度运行体系排除在外,变成孤岛。

2.专业学位教指委的工作权责不对等。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充分发挥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既是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需要,也是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需要”[8]。由此可见,教指委作为一种专业性组织,不仅承担了本专业的职业发展与研究生教育对接的责任,还承担了政府部门职能转变过渡期的部分政府职能。如“加强与有关主管部门的协调、参与评估、开展研究等。同时,要建立和规范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制度”。伯顿·克拉克认为,高等教育系统是一种专业组织,权力是组织的要素之一,围绕组织理念及组织工作形成各种权力关系,他提出了政府、市场和大学三方协调图。但教指委在法定权力的授权方面,仅有国家三部委的委托文,这在传统的以政府协调为主的权力关系中显得分量不足,市场和高校的话语权不够,从而号召力不足,其组织管理效率受到影响。

3.专业学位职业对接标准不确定。

早在20世纪70年代,知识生产便进入以“应用情境中的知识生产”“跨学科”“异质性与组织多样性”“社会问责与反思性”“质量控制”等为特征的模式2阶段,这也是高等教育系统开放性的重要表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所获取的知识毫无疑问也应具备上述特征。反推过来,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朝着跨学科、实践性、专业性等方向发展,并由于行业发展的不断深化,新兴行业的不断兴起,人才与职业的对接更为困难。

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在探索中不断发展的,某些行业尤其是新兴行业的职业资格体系本身还在发展和完善中,除了工程、临床医学、MBA借鉴了国际成熟的专业发展体系,大多数专业学位仍未有明确的职业资格标准,这给教指委在人才培养方面将培养目标具体化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三)教指委“有限理性”决策过程的影响

组织中的“理性选择”理论决定了个体组织目标的实现,得益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商。从“有限理性”这一视角来看,专业学位教指委这一专业性组织处于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中,并具有目标模糊、技术不确定和人员流动等特征,因此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那些被广泛接受的、可实际操作的组织目标才有被实现的可能。当然,这一组织目标的实施较之于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更为复杂,对组织领导的要求更高,需要组织领导投入更多时间到组织管理之中,同时需要组织领导态度谦虚、坚持不懈,能协调来自市场、政府从及高校的各种矛盾。在决策过程中,很难使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这一议题中来,而且,承担专业学位教指委主要管理职能的秘书处没有从所在高校的管理体制中获得足够的支持。因此,专业学位教指委的决策过程不是“目标—手段”之间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当问题、解决办法、参与者以及选择机会在特定的‘场合’相遇时,决策过程就完成了”[9]。

四、专业学位教指委角色冲突解决的建议

正如前文所述,专业性自组织的特点决定了专业学位教指委决策制定及执行的状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专业学位教指委协调性功能的发挥需要更有利的内、外部条件,需要其它子系统改革运行方式,提升运作效率。

(一)外部运行环境方面

1.赋权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各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主体的多元化,即政府、市场、高校三者缺一不可。但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政府的推动,这种推动力只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外生性动力。高校及行业才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内生性动力,因此鼓励行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给高校更多培养人才的自主权,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立法、规划、投入、审批与监管等方面,涉及学术性、专业性的工作要放权给相关组织机构。同时,要深化改革我国传统的3级学位管理系统,尤其是行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合法化,为其发挥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2.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体主要是高校。受传统教育体系运行特点的影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缺乏实践类课程,实践基地流于形式,行业导师形同虚设,课程建设停滞不前。而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相对成熟的美国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常采用产学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以工程教育为例,其培养方式有学校主导型(以学校为主体,将企业的有关实际项目纳入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环节)、企业主导型(以企业为主体,将实践环节安排在企业内部进行)、产学合作型(企业与高校联合对专业学位人才进行培养)等形式[10]。因此,要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需要行业、高校、政府3方联动,政府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发挥制度保障作用,行业与高校形成培养共同体,联合培养符合本行业标准的人才。

3.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认证制度是美国专业学位质量控制的重要外部手段之一,认证由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参与,各高校必须根据认证机构的认证标准、认证程序及相关要求,切合本校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评估方式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式。同时,大学内部还应该有严格的考核及监督程序。而我国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和评估工作主要由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承担,这使得教指委的工作处于一种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第一,由于目前很多专业学位对应的职业领域缺乏较为成熟的职业资格标准,教指委无法制定全国性的培养目标;第二,教指委中的绝大多数成员是被评估单位的学科或专业的负责人,在质量考核的过程中容易陷入自己人考核自己人的尴尬局面。因此,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监管和评估工作可借鉴国外成熟的行业经验,尤其需要委托第三方独立开展专业研究生学位的监管和质量评估考核,以便更好发挥专业学位教指委的专业性指导功能。

(二)内部运行环境方面

1.鼓励行业专家参与专业学位教指委决策。民主协商和民主决策是专业性组织的基本特点,目前专业学位教指委成员中行业专家占比不到1/3,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教指委吸纳更多的行业意见和建议。要实现高校与行业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的,首先需要行业人员参与到教指委的组织机构中,认可其法定地位和身份,从而激发其奉献精神。

2.改革专业学位教指委内部沟通机制。沟通是专业性组织运行的核心要素之一,尤其在行业、政府和高校三者之间,教指委的组织特点决定了其内部权力的行使更多依靠行业内权威专家的个人魅力和个人权威,而不是依靠行政权力强制执行。这就需要内部有畅通的沟通机制,而不是简单的上传下达。信息及时传达、信息透明、信息公开非常重要,同时信息沟通过程中的协商方式和民主决策同样对教指委最终达成各方共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完善专业学位教指委内部规章制度。尽管专业学位教指委本质上是一种专业性的惰性机构,但是通过完善教指委内部运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委员选拔机制、院校及行业间的沟通机制、定期活动机制等等,对于提升教指委的决策能力和工作效率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9]陈洪捷,施晓光,蒋凯.国外高等教育学基本文献讲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276.

[2][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國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83.

[3]黄永军.自组织管理原理——通往秩序与活力之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7.

[4][8]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0201/t20020109_162658.html,2002-1.

[5]迈克尔·吉本斯.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M].陈洪捷,沈文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9.

[6]杨玉良.我国硕士培养模式的历史性转型[J].教育与职业,2009(19).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分学科研究生数(总计)[E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5/2015_qg/201610/t20161018_285283.html.2015.

[10]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8):96.

(责任编辑:付英华)

作者:徐玉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西部城镇化进程与职业教育论文下一篇:现代装备实验教学教育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