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调查报告

2022-08-25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初中生心理调查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初中生心理调查报告

初中生心理调查报告

摘要:我于2009年暑期对周寨镇的中心学校的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关键词:初中生 学习心理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 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目的三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周寨镇中心学校进行,共发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2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以下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而且,我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有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27%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37%

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以下特点: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

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务实化。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限制,初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但这部分学生在上劳动技术课时并不认真,平时也很少接触农业科技方面的资料。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初中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

4.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实现素质教育,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主要是务农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第二篇:初中生逆反心理调查报告

姓名 :郝艳丽学号:20065050054

院系: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化学指导老师:刘雪

摘 要: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为更好地研究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为其能顺利进入高等学府打基础。学生在初中时期心理上会产生急剧的变化,对处在这一时期的学生做调研,为更好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更好地指导这一关键时期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字:初中生 逆反心理 调查 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研究初中生心理发展规律的需要

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儿童在初中阶段心理上的特殊变化。前苏联心理专家达维多夫的研究结论指出,11-15岁是儿童产生急剧心理变化的年龄,这是个“危机年龄”,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许多困难与不平衡。

处在初中年龄儿童的心理活动显得激烈、动荡、身心发展不仅速度加快,还伴随着质的变化与转折,这给学校教育提供了重要机会。教育得好,初中生身心发展就可能非常顺利,为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得不好,则可能会使初中生感到成人的干扰太多,管教太严,反感情绪就油然而生。从而漠视甚至抗拒成人的教育。一旦产生破罐破摔的逆反心理就会变得很难教育,给以后的发展造成困难,不少十分聪明,原本可望成才的孩子,就是因为在初中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与疏导,不能顺利度过“危机年龄”段而丧失成才机会的。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因此,对初中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以便采取正确的疏导措施,帮助其度过“危机年龄”,正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2、对逆反心理现状作调查,是初中生心理现状的需要

上蔡县第二中学周边社区环境不是很好,生源不理想。本学区小学升初中时,经过重点学校筛选后进入此校。小学六年苦读,未进入重点校,这本身便是一个不小的心理挫折。在这一挫折下产生逆反心理是现状之一。此外,本校教师竞争意识强,总希望经过三年努力使自己教的学生在中考成绩上能赶上重点校学生的中考成绩。而这一目标又常常难以实现,于是在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支配下,则有可能产生教育方法的不恰当,导致学生受到新的挫折,这是初中生因受挫而产生逆反心理的现状之二。因此,及时地调查初中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疏导,促进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转,为其能顺利进入高等学府打基础,这正是本次调查初中生心理现状的目的。

- 1 -

二、课题的界定

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类型来看,一般有自负型逆反心理,困惑型逆反心理,失落型逆反心理和受挫型逆反心理四种类型。本次调查研究的是受挫型逆反心理。其内涵是通过对本校学生心理现状的调查,探索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及其成因,以便有的放矢地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疏导,促进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转,预防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再度发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提高学校的全面素质教育质量提供有效的教育措施。

三、调查的目的、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目的是了解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分析导致此种心理的内外因素,为寻求受挫型逆反心理疏导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验证初步疏导的效果。以便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疏导,促进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转,为其能顺利进入高等学府打基础。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我们进行了两次调查。

第一次调查为以下两步:第一步,公开信调查和谈话式调查。2009年9月上旬,我们向全校教职工宣讲课题研究方案,在教师们充分了解课题研究内涵、目的和内容的基础上发出公开信,由教师以书面形式提供可能属于逆反心理的各种表现。同时,我们选择了初三的一个班进行谈话式调查(话题是:三年来,你对教师或家长是否有过较强烈的反感情绪,你渲泄此种情绪的方式有哪些?),并由学生写出自己渲泄反感情绪的表现形式。第二步,2009年9月中旬,我们认真分析了第一步调查的资料,又研究设计了调查卷,然后选定9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培训,对初三(7个班)300余名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实施了问卷调查。

第二次调查:2009年9月下旬,在对学生和教师近一月的心理疏导之后,我们又设计了第二份调查卷,对原初三195名(随机抽取4个班)学生和新初二新初一各100名(随机抽取4个班)学生实施了对比验证调查。

四、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1、公开信与谈话式调查结果:

60封公开信调查反馈:认为学生存在着逆反心理的教师为100%,列举出可能属于受挫型逆反心理表现的教师为71%(43份)。谈话式调查反馈:三年来对教师和家长曾有过较强烈的反感情绪的学生分别为48%和22%,其反感情绪的渲泄方式有10余种(下文将作具体分析)

2、两次问卷调查结果:

(1)抽样本分析,我们从两次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100份样卷作了分析,结果见下表:

统计主项(学生数)

第1次第2次

1、自认为没有受挫型逆反心理

2%7%

2、认为教育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

87%64%

3、认为家长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

38%33%

(2)全样本分析,我们对接受了两次调查的195名学生的问卷作了全样本分析,结果见下表:

统计主项(学生数)

人数百分数

1、诊断受挫情形明显减轻

106人54%

2、诊断受挫情形未见减轻

45人23%

3、诊断受挫情形有所加重

12人6%

4、认为经疏导能把挫折转化为动力

57人29%

2、两次问卷调查结果:

(1)抽样本分析,我们从两次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100份样卷作了分析,结果见下表:

统计主项(学生数)

第1次第2次

1、自认为没有受挫型逆反心理

2%7%

2、认为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

87%64%

3、认为家长教育不当引起逆反心理

38%33%

(2)全样本分析,我们对接受了两次调查的195名学生的问卷作了全样本分析,结果如下:

(二)初步分析

1、受挫型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

从心理角度说,初中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重要时期,成人感较突出,但却缺乏涵养,往往会过分地强调自我,表现自我。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当他们的需要因不能满足而感到受挫时,往往会采取怀疑和敌视态度看待周围世界。而这种怀疑与敌视态度因其缺乏自控能力总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是我们平时观察不够,未能发现或观察到了却未作细致分析,常以“差”一言蔽之罢了。经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具有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学生,大多会在学习、交往、工作方面以下列表现渲泄反感情绪。

(1)学习方面:大多表现为兴趣谈化或丧失,经常走神,学得及其被动;有的表现为故作学态或抄袭作业,以逃避老师或家长的责备;严重的会在课堂上故意捣乱,转移同学注意力,干扰教师教学;少数学生还会借故迟到,早退甚至借故负气出走。

(2)交往方面:主要表现为对老师或家长敬而远之,不理不睬,装聋作哑,不说真话;有的会背后嘀咕或说长道短,甚至假传教师意图,离间师生关系;严重的会故意找茬或当面顶撞。

(3)工作方面:有的会在班级工作中敷衍了事,不负责任,以此渲泄内心的不满;完全把自己当作局外之人。

3、受挫型逆反心理的主要成因:

导致学生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师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去实现的。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忽视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教育措施不适应初中生心理发展特征,加之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一味地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去要求学生,则难免会出现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引起学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的诸因素中,教师的不当行为的确不容忽视。根据调查卷的反映,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教师行为有:重复哆嗦,随意拖堂,教法陈旧,作业过量;讽刺挖苦,当众训斥,告状揭短,秋后算帐;偏爱优生,漠视差生,随意停课,体罚与变相体罚。此外,把男女生的正常交往误作早恋看待也会引起逆反心理。

(2) 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校周边环境差,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普遍存在。据调查卷的反映和观察所见,易引起学生受挫型逆心理的家长行为有:唠叨、贬斥、打骂;擅定考分指标;许诺不兑现;家庭纠纷,夫妻离异;此外,强行要求子女受家教或参加名目烦多的校外补习也会引起逆反心理。

(3) 学生自身因素。

初中生身心发展速度加快,心理活动复杂而激烈,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常感到成人的干扰太多,管教太严,心理需求与现实的制约矛盾日趋突出,这是引起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内因之一。其次,现在的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衣食玩乐条件优越,缺乏磨练,感情脆弱,大多不能把外来挫折内化为前进动力,也是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内因之一。

四、主要疏导措施与初步效果

在认真分析了第1次调查结果后,经反复研究,建议本校采取以下措施对教师、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力争在一年内使教育教学和管理方式有明显改进,把学生的受挫型逆反心理现状得到缓解。

1、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融洽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改善来自教

师的使学生心理受挫的外部条件。

要实现上述设想,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为此,学校除了及时地与施挫教师谈心外还利用政治学习经常地向教师通报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受挫型逆反心理的成因,及时对教师进行宣传教育。此外,学校还应成立“青年教师读书会”,以“读书会”为阵地,引导教师们学习中外教育教学新经验、新理念。通过《逆反心理的成因》、《逆反心理的疏导技巧》、《焦虑心理的辅导》、《挫折心理》、《创新人格与心理发展》、《创新潜能开发与心理发展》等专题讲座和讨论交流,使教师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正确的师生观,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改进教育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希望过去那种因恨铁不成钢而发生的不当行为明显减少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蔚然成风。

2、开放聊天室,开放聊天信箱,以心理咨询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努力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改善形成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内部条件。

心理教师接待来访学生要能十分自然地抛弃自身价值和经验参照体系,以“真实的自我”而非角色的朋友身份坦诚地面对来访的学生,开试布公地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并能以各种心理暗示技巧,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受挫能力。

第三篇:初中生逆反心理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节奏愈来愈快,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都会发生,为了更好的摸清孩子的心理状态,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效地配合家长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我针对初中生逆反心理做了问卷调查。为确保调查的成功,我特做了以下准备工作,首先随机抽取调查对象为七年级一班和十二班的同学:一百名同学,其中男生五十名,女生五十名;调查形式为固定时间统一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

第一步:对青少年逆反心理进行初步认识确定调查问题,整理调查问卷;第二步:派发调查文件,收集调查结果;第三步:对所收集的调查文件进行整理研究,并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再运用统计分类汇总表等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加工处理,得出结论。

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初一阶段的学生百分之四十二有过逆反心理,关于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父母与家庭、学校与学习占了百分之六十八,其中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占百分之五十五,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达到百分之九十三,关于逆反心理对孩子的生活和成长很大影响的占百分之五十九,学生对于逆反心理多采用和同龄人交流的方式来缓解的占百分之八十六。基于此我感觉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工作:第一,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内因。调查结果显示父母与家庭、学校与学习是造成孩子逆反心理关键因素,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和见证人,老师的重要角色地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孩子是因为老师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老师应在这个环节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要做好孩子和家庭的沟通工作,做好关于学习兴趣的提高工作,让孩子学会感恩,感谢父母,感谢家庭,感谢学校,感谢同学,在感恩的过程中顺便把消极的因素转化为积极的因素;第二,重视孩子的角色意识,尊重孩子。调查结果显示接触对象不尊重自己引来的逆反心理的占百分之五十五,孩子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希望在各项活动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找到被尊重的感觉。在生活中教给孩子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这一理念,让孩子在尊重中找到快乐成长的源泉,降低逆反心理造成的消极影响;第三,正确引导孩子关注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对孩子的成长过程的影响达到百分之九十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孩子对大众媒体所关注的事件的价值观的正确取向,用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教导孩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人生信念。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中教会孩子学会辨别、学会反思、学会扬弃、学会理解、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通过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孩子明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保持清醒的同时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发展,从而养成健全的人格,健康成长;第四,开展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交流、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对家长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第一,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成长逐步改变教育方法,不要老是采用包办为监护的方式。第二,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力,与孩子商谈,平等商讨,不要用命令的口气,粗暴,强制更是错的。第三,加强与孩子在情感上的交流。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应采用热情关怀的态度,亲切的语气。

在学校教育中对老师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第二,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处理问题应注意调查,尊重事实、并善于激励。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处理具体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一碗水端平”,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应尽量做到一视同仁,不分厚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处理问题,在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公正合理的结论,并注重班级群体舆论的正确引导,从而使教师处理的问题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第三,教师的教育要严而有度,讲究艺术,并善于运用“暗示效应”。做为暗示的实施者和学生心目中的崇拜者――教师,应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人际吸引力的同时,还应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并灵活运用教育技巧,尤其应注意巧妙运用“暗示效应”,尽量少用命令方式提出要求。第四,对于已经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应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因为造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有了逆反心理后多采用和同龄人交流的方式减缓这一情形的占百分之八十六,作为教师我们应在工作中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创意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活动中孩子既可以培养合作意识,增加交流的欲望,还可以化烦恼于无形,自然而然的消除了逆反心理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如原来举行的读书超市,书香晨会等,孩子们在读书中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更收获了友谊,活动是孩子健康成长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快乐因素。

对学生的建议。第一,学会理解。学着从积极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其实这均为善意的。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也会误解人。只要我们抱着宽容态度去理解,也就不会逆反了。第二,把握自我。常提醒自己,要虚心接受父母、老师的教育,遇是要尽力克服自己,要认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另外,要与他们常接触,向他们请教,多多沟通。第三,学会适应。要提高心理上适应能力,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明白了自己以后的工作方向,我们常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出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了心中的教育梦想,我会更加努力!

第四篇: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摘 要:调查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邢台市第七中学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心理健康好或者较好的占98.27%,说明总体状况良好;全量表和分量表中至少有一项以上的得分超过正常水平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32.3%,说明学生还存在单方面的焦虑倾向;男女生总体状况有显著性差异;初一和初二学生总体状况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究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寻找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为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科学依据,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笔者进行了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调查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

邢台市第七中学初中有三个年级,每个年级有16个教学班,共计2934人。本次调查采取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各6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团体调查。共发放924份问卷(初一455份,初二469份),其中有效问卷867份(初一429份,初二438份),有效率为93.8%。无效问卷为57份,均为信度量表得分大于7分的问卷和全部回答为“是”或全部回答为“否”的问卷。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邢台七中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对象分布情况表

2.调查问卷

2.1量表的选择

本次调查采用了《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问卷.近年来,运用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的比较多。2006年,张德志对辽宁省盘锦市3所中学的399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八项内容量表中,学习焦虑检出率最高,达19.09%,其次是身体症状18.34%,过敏倾向16.08%,和自责倾向10.05%;在人际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方面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其他方面不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女生在恐怖倾向方面显著高于男生,其他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1]2008年,边学芬对天津市塘沽区十五中学全体学生548人进行调查,采用五级计分法,因子分或总均分大于2分者即为心理有问题。结果显示学习焦虑的学生占62%,检出率最高,其次是过敏倾向60%、自责倾向51%、冲动倾向49%;总均分年级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总均分男女生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2]2011年陈倩对银川市望远中学七年级全体344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水平正常者(总分小于65分)占98.8%;八项分量表中学习焦虑检出率最高,占36.2%,其次是身体症状8.7%、自责倾向7.5%;男女生间总体水平差异显著,女生水平低于男生,尤其是恐怖倾向差异非常显著。[3]2011年莫夏莉对河北省石家庄市250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状况好的(总分不超过35分)占73.63%,较好的(总分36―55分)占23.33%,较差的(总分36―64分)占2.12%,差的(总分大于65分)即有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者占0.92%;心理焦虑倾向最严重的是恐怖倾向占19.74%,其次是自责倾向18.34%、身体症状18.22%;男女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男生优于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和恐怖倾向方面性别差异显著,也是男生优于女生。[4]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又称焦虑测验,由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X量表或称说谎量表)组成,内容量表包括: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这8个内容量表的总分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从各量表的结果,可以诊断出个人的焦虑中哪些方面问题最严重。

2.2积分规则和评价标准

本量表积分方法采用二级评分法,被试对100道问题进行“是”或“否”的回答,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将各分量表中题目得分相加得出分量表原始分,再根据常模换算为标准分。

问卷中8

2、8

4、8

6、8

8、90、9

2、9

4、9

6、9

8、100,这十个题目组成X量表,即效度量表,效度量表就是一般所说的说谎最表(Lie scale),用于了解学生的回答是否是认真和真实的。效度量表的得分范围是1―10,得分高的人是为了获得好的成绩而作假的,所以检测结果不可信。当得分≥7分时,可将该问卷废除,另选适当时候重新测验。

除去X量表因子,将其余的全部分量表的标准分累加起来可以得到全量表总焦虑倾向的标准分。

评价标准:测验的结果是以全量表以及各内容量表的原始分数根据常模换算为标准分数来表示的,全量表的标准分不超过35分表示心理健康状况好,36-55分之间为较好,56-64分之间为较差,说明有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达到或超过65分者则界定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教师或专业部门的心理咨询师制定心理健康方案,特别是个人指导计划;8个分量表的标准分达到或超过8分说明被试在此项的焦虑程度较高,可以进行团体辅导或个别咨询。

2.3信度和效度分析

对测量工具的评价通常包括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

(1)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克隆巴赫α信度系数,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评价。本次调查总量表的克隆巴赫α信度系数为0.905。8个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信度系数在0.607-0.752之间(见表2),表明该测验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这点和莫夏莉的研究一致。

(2)效度分析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以各内容量表与全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性作为考查该问卷的结构效度的指标。用相关系数来表述(见表3)。

8个分量表与全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42-0.772之间,P<0.01,说明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很好。就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看,多数的相关系数不到0.400(0.172-0.559),且P<0.01,这表明该量表的各分量表之间的分效度也很好。

第五篇:初中生作文消极心理的调查报告

调查概况

从2012年10月至2012年11月,我对初中生作文心理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红旗中学的学生及部分教师。调查方式为问卷、座谈、听课、看作业、浏览教学档案等。调查内容:其一,中学生对作文的基本态度;其二,形成这种态度的原因;其三,对作文教学现状的看法、希望和建议。调查中,回收问卷196份,浏览学生作文、日记、读书笔记98本,听作文课5节、就不同对象座谈12次,对中学生作文中的负面心理作了重点调查研究。

调查目标

1、通过调查,从心理角度总结出中学生作文负面心理的表现。

2、通过分析,对中学生作文负面心理的成因进行解剖,并寻求建立全新的作文教学机制。

调查对象

红旗中学的学生及部分教师。

调查形式

问卷,座谈,听课,看作业,浏览教学档案

调查时间

1个月

一、现象表述:

从2012年10月至2012年11月,我对中学生作文心理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红旗中学的学生及部分教师。调查方式为问卷、座谈、听课、看作业、浏览教学档案等。调查内容:

一、中学生对作文的基本态度;

二、形成这种态度的原因;

1三、对作文教学现状的看法、希望和建议。调查中,回收问卷196份,浏览学生作文、日记、读书笔记98本,听作文课5节,就不同对象座谈12次,研讨活动5次,对中学生作文中的消极心理作了重点调查研究。基本情况如下:

二、消极心理的表现 :

1、畏惧、厌恶心理。

问卷显示,不喜欢、害怕作文的学生,初一年级约38.5%,初二约49%,初三年级约56%,有随年级增高之势。

2、怠惰、依赖心理。

这两种心理表现于作文的全过程。

关于观察。注意观察并有兴趣的占13%,缺乏观察兴趣、不注意观察的占36%,观察时能展开联想、想象的占18%,看了没想的 33%,及时将观察记录下来的28%。

关于日记。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没有写日记的要求和习惯。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情况是:学生自己想写的27%,老师布置了才写的54%,每周写1次的26%,偶尔写的34%,每天写的仅占9%,只写一两句话的占15%。

关于阅读。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较多,尚有10%的学生不看课外书籍,29%的学生有时看,在老师要求下能摘抄优美句段的26%,写过读书感想的只占9%。而初三年级学生大多缺少课外阅读的时间,没看课外书籍的竟然占60%。

关于素材的来源。我随机查阅了50名学生的作文,并与师生座谈了解材料来源结果如下:

他人材料的竟占61%。在抽样调查的196份问卷中,有38%的问卷显示自己的作文材料是从范文中找出来的。

关于作文中的表达。我们对100名学生的追踪调查显示,希望并乐意采用教师所列提纲的占78%,有开头结尾句的占49%。

关于作文后的修改。能自觉修改的占 26%,老师批改后只看分数的占37%,兼看批注的占 33%。

3、感情漠然,失真失诚。

不少学生作文或感情漠然,辞不言情。一个初一年级学生写暑假随父母到北京旅游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文中只有升旗的简单经过,却没有那种心驰神往的心情和观看时的感受和想象,似乎这件很有意义的事,并未掀起中中学生心中的波澜。还有一些作文,初看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一细查,发现这些文章大多是抄来的。如在一次《我心中的21世纪》中,仅初一年级从报刊上抄来应付的占55%。这些写假人假事假经历的“胡编式”作文、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没有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没有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没有经过自己情感的撞击与参与,不是自我真情的流露和抒发,这对于养成好的文风和人品都是极为不利的。

4、应试应付,奉命作文。

一名作文能力很强的初二年级学生却以一篇被评为98分的作文应付了同一学年中的三次考试,其原因是“要保证不丢分,保住名次”。这种心理是否有代表性?且看196份问卷中“为什么写作文”的调查数据统计:

值比自身的发展和交流的需要,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更高的地位。这部分人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从而把自己沦为分数的奴隶。

综上所述,缺乏主动、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缺乏真情实感、缺乏创新意识是中学生作文不健康心态的主要表现。这些消极心理,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消极心理的成因

对消极心理的成因,我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综合如下:

1、重“作文”,轻“做人”。

这种“人”、“文”错位的现象广泛存在于旧作文机制的各要素中。老师们尖锐地指出:过去的作文教学存在着“一手软,一手硬”、“一类虚,一类实”的现象,即“人文性”是“软件”,是“虚晃一枪”,而“工具性”则是“硬件”,是“实体”;在教育评估上,是“一眼闭,一眼睁”,即对人文素质忽视,眼睛盯的是分数;出版部门是“一边收,一边发”,即以“创收”为目的,出版发行各种提供现成答案和范文的小册子,让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作为主导的教师更是难辞其咎,广泛存在着“一头重,一头轻”现象,即重视教学生作文,轻视教育学生如何认认真真的做人。主要表现为:

⑴、忽视培养勤勉刻苦的学习品质。

在我们听的5节作文指导课中,大多数老师从选材创意、安排结构到遣词造句,无不周到地为学生提供各种“经济快餐”:代立中心,代列提纲,提供材料,提供范文,更有甚者,教师口述作文,学生记录成篇。教师很少引导学生去认认真真地观察事物,踏踏实实地完成自己的生活与阅读积累,独立思考写什么和怎样写。教师的越俎代庖剥夺了学生“自食其力”、磨炼意志毅力的机会。长此以往,必养成观察、思维与积累的惰性,而懒于阅读,疏于观察,怠于思考,必然不能练就观察、思维、表达的硬功。

⑵、忽视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和影响。

不少教师改作文,明知所写的人和事是假的,但只要表达形式符合要求,也就不闻不问。还有的老师不管文章是抄来的还是自己写的,见“好”的就在班上念,就表扬,就给高分。而那些搜肠括肚写真人真事真经历真感情的作文,在表达形式上自然没有经过老师或编者润饰过的范文“好”,老师不但不表扬,反而对其表达上的某些缺陷而横加指责。虚假的行为得到姑息和纵容,诚实的行为反而得不到嘉奖,这必然对学生“怎样作文”产生误导,更是对“怎样做人”的误导。

⑶、忽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作文指导课,教师不鼓励学生“我笔写我口,我笔诉我心”,而是过多地用范文示例,使学生形成范文的盲目崇拜;认为自己经历的事没有范文上的“有意义”而不敢采用,自己的语文没有范文上的“规范”而不敢见诸于笔端,自己的思路没有范文上

的顺序“有条理”而不敢打破其固有程序。“唯尊师言,亦步亦趋”,久而久之,形成学生思想方法上的偏差;“唯书”、“唯上”,不能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看不到自己的潜力,没有自己的见解,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从何而来?

2、不交流,不沟通。

首先作文教学没有真正体现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没有看到交流思想和沟通情感是学生的重要的人生需要,不是从交际的需要出发,很少努力去创设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对话”的情景,忽视让学生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学生作文不知道是写给谁看的,成了没有交际对象的“面壁而作”,难以产生那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直接交流时的愉悦感和表达冲动。而缺乏这种内在的情感和需要的驱动,作文成了强制性训练,自然就是“奉命”而作。

其次教师忽略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教师没有把作文看成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渠道,没有倾听学生真情实感的诚意和愿望。学生有话不想对老师讲。调查显示:学生内心痛苦时,愿向同学好友倾吐的占81%,愿意向父母倾吐的占46%,愿向老师倾吐的仅占10%。而能看到学生作文的恰恰是学生最不愿向之敞开心扉的,于是,以假话、空话、套话来搪塞老师就不可避免了。

再次,教师不重视调查学情,作文教学目中无人。调查中学生认为,教师让写的题目是自己不想写的,题目太难、无从下笔、要求太高、难以达到要求。另外,老师很少指导观察,无新鲜事可写,教学形式单调,激不起兴趣,费时多分数低。

3、不大胆,不放手。

对写什么,怎样写,写得怎样,“主体”大多做不得主:5节作文课,总体上还是“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起草、誊写——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教学结构。这种结构把学生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不是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了认识和体验,萌发了表达的愿望,然后提笔写下自己的见闻、收获和情感,而是带着老师给的题目去“找材料”;作文不是“情动而辞发”,而是“主题先行” 。有的老师不把中学生的作文看成习作,搞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加压加量的“开发”,要求立意深,选材新,内容“有意义”等,拔苗助长,学生思来想去不敢动笔,作文成了苦差事;教师不给学生以选择表达形式的自由。凡此种种,使学生作文“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此捆绑式教学,如何能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创新?

4、不开放,少积累。

首先,生活积累的底子薄。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酝酿情感没有进入作文教学结构的必要环节。作文教学被禁锢封闭在狭小的课堂内,与精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相隔绝。即使开展了一些课外活动,也没有放在与课内教学同等的地位上,使之有序、有效。教师不作有心人,学生也就对生活熟视无睹,无动于衷,生活积累的底子当然就薄了。

其次是语言积累的底子薄。从调查问卷看,一是阅读量少。有的学校连《自读课本》都被当作了“减负”对象,一学期下来就读二三十篇文章。二是没有充分发挥阅读的价值和作用。阅读教学大多停留在对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很少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获得素材和灵感的。三是不重感悟,不重内化,不重积淀。总之,内不注重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外不注重拓展观察和阅读的空间,从丰厚的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这样忽视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积淀,学生必然源头枯竭、感情淡薄、认识肤浅、表达困难。如此困难重重,焉有不惧不厌哉!

四、总结

综上所述,消极心理之成因是一个多维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的多种要素都指向以“文”为本位的旧作文教学机制。要改变这个现状,必须从教学观念上予以根本的变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机制。我们从师生对作文教学改革的希望、建议中看到,这个新机制,应该是以“人”为本位的,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的,能将人的性格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趣、个性发展、习惯养成等人文教育因素与写作能力培养、写作技能技巧获得统一起来的,将课内外融为一体的、开放的,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土壤上的作文教学机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语文必考名著题下一篇:村主任谈大学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