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发展中职教育论文

2022-04-20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地方经济发展中职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文章通过对就业和人才效益状况等方面的调查分析,指出中职教育存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难以匹配、毕业生素质结构与所需人才素质结构难以吻合、传统就业观念与市场化就业体系难以调和等问题。为此,应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区域性专业布局调整,培养素质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提升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地方经济发展中职教育论文 篇1:

关于中职教育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

摘要:职业教育是将学校的知识教育和社会职业相结合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青年知识技能的培养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还需要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让学校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获得相关企业的配合,共同做好中职生的就业教育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笔者将在下文中就中等职业教育怎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进行简要探讨,并提供相应的建议作为参考。

关键词:中职教育 职业教育 地方经济

地方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经济整体得到发展的基础,政府部门之所以要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在于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很多能很快上岗就业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其专业和课程的设置都会和本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密切的联合在一起。学校在对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进行教育的时候都会关注本地经济的发展和规划,让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够满足当地经济市场的需要,而学校为本地经济提供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各企业也更加积极的配合并提供相应的技能实践机会和场所,相互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加强中职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这不仅是宣传的口号,因为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中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多切实的就业前的思想和技能培訓。中等职业教育在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从以下两方面展开了职业教育的宣传。

1.抓住时机,以服务地方经济作为主体开展宣传活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学校将在每年的下乡活动以及招生等活动中大力宣传教学的宗旨,这不仅是在向当地乡镇展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职业技能,而且也是在宣传本地的支柱型产业和重要的企业,让学生家长明白就读职业学校是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家乡经济发展的一条好出路。

2.向学生宣传为地方经济发展而努力的就业思想。职业教育的宣传不仅是针对社会的认可,还包括学生对中职教育的重视。学生要明白自己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职业教育的就业指导包括职业技能和就业思想。学校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得重视就业思想的教育。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要通过班会活动,学校广播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方面的思想宣传,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尽可能多的了解毕业之后面临的就业问题。或者邀请那些已经参加工作并取得很好工作业绩的中职毕业生回到母校给学生做创业成就或服务地方经济的报告,也可以邀请那些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的企业工作人员给学校做演讲,让学生通过这种面对面的讲解获得对职场相关知识的了解,让学生依次为榜样,明白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需要学到的知识和应该锻炼的能力,以此为步入职场做好准备工作。

二、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功能

中等职业学校首先要培养的就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而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学校的专业以及课程的设置有着很大的关系,建立和完善关键性的专业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加强专业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入手:

1.根据产业特点,科学设置骨干专业

以市场的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学校培养的人才也要随着这样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因为只有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基础的保障,而且调整专业之后,学校的专业设置更加的规范和合理,也有助于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

2.根据市场需求,创新教学内容

关注市场的需求是在另一个方面对教学内容方向上的指导,创新教学内容就是要将新的教育机制引入中职教育,只要有助于学生提高职业素质而且满足本地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知识技能都可以适量的加入教学内容。很多企业运作流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都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在面向就业的中职教育来说,只有不断的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学生的就业素质适应企业需求。

中职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不仅包括内容上的创新还包括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中职教育的课堂要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束缚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开拓。所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被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代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尽量在课堂中起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对实体案列进行模拟时实际操作,或者观摩等形式获得教学知识。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企业进行调查或者参加社会兼职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不知不觉的产生求知学技术的欲望,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

三、开展校企合作,全力抢占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制高点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校联合企业共同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中职毕业生需要从三个主要的方面努力:首先是健全组织保障,创新队伍建设。学校和企业可以组成合作领导小组、校企合作专业领导小组以及由一些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实时的分析和解决学校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目的在于促进双方的合作和有制度有规范的发展;其次就是完善合作机制,创造有利的合作环境。实时的召开一些交流会和洽谈会,让政府的指导、企业的合作和学校的发展结合到一起,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机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就是加强市场化运作,项目化工作,学校应该专门组建校企合作与市场开发中心,通过各种媒体大力进行人才推介,努力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最后就是打造合作平台,提升合作品质。学校应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按平等互利、合作创新的原则成立校企合作平台。全面推动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中职学校要为地方经济发展献策出力,应根据本地发展的需要,开设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培养适应本地发展的各类中级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学生进入本地相关的企业工作,从而为本地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宗葵. 中职教育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J]. 学习月刊,2007(20).

[2]杨秀娟,韩才新. 以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促进中职教育发展[J].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09).

[3]吕宜之. 浅析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J]. 中等职业教育,2006(10).

作者:刘家庆

地方经济发展中职教育论文 篇2:

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就业和人才效益状况等方面的调查分析,指出中职教育存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难以匹配、毕业生素质结构与所需人才素质结构难以吻合、传统就业观念与市场化就业体系难以调和等问题。为此,应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区域性专业布局调整,培养素质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提升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作者简介]张国红(1968- ),男,浙江东阳人,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职教部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中职教育教学。(浙江 金华 321017)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进一步加速,作为与经济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也必然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本文通过对金华市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当前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一、中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金华市中职教育在规模、质量上已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方式和效率方面还有待研究。本文从就业、人才效益和培训机制方面作了调查,对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了评估与分析。

(一)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1.凸显“低端就业”特点。当前全市产业集中度偏低,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分布相对分散,区域内产业合作步伐缓慢,缺乏产业集中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中职毕业生的非正规低端就业特点较为明显。调查表明,大部分中职学生就业于中小规模民营企业,其中80.1%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44.7%的毕业生就业于100人以下的小规模企业;大部分中职学生就业岗位层级不高,主要以一线操作工为主,技术要求不高,其中就业于企业最低层级——操作层的占65.7%;多数中职学生的技术层次还不高,已成为技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的比例较低,仅占10.1%;多数中职学生的薪资处于较低水平,63.9%的在岗中职生月薪在2000元以下。

2.初显“多元就业”格局。从就业渠道上,金华市中职学生已突破了单一的就业格局。调查表明,从就业途径上,有通过招聘、学校安排、家族企业工作、社会关系等多种途径,其中以学生自谋工作为主,占67.1%。从就业形态上,呈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向上走,即升入高职深造。在就业导向的政策调控下,近年来升学比例较低,2008年毕业生的高职升学比例为15.1%,但由于发达地区职教高移的趋势及就业升学“立交桥”的构建,该比例正在攀升。二是向外走,即本区域以外就业或本专业以外就业(非对口就业)。调查表明,本地就业率仅为54.6%,对口就业率也不高,仅为51.1%,其中财经、服装等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最低,不到35%。三是自主走,即自主创业。但选择创业的学生较少,比例仅为4.5%。

3.不再坚守“从一而终”。中职学生就业的灵活性与变动性日渐显现,就业稳定性总体较低。针对2008年毕业生的调查表明,两年内没有换单位的学生只占37.7%。同时,在就业时间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变通性,不再走“毕业后再就业”的固定程式,许多学生毕业前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这类学生占到71.9%。

(二)人才效益状况的调查分析

1.中职学生的“数量效益”。当前全市产业结构的层次还不高,中低端技能型就业岗位数量居多,中职学生理应是企业中的技能主力军。但从调查情况看,被调查的96家企业中,员工总人数为43401人,其中本地中职(中专)学生人数为9028人,仅占20.8%;而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外地员工(金华地市以外)占54.0%。欠发达地区流向本市的务工人员成为本区域企业一线操作工的主体,而本区域中职学生呈现向大城市大企业外流的倾向。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区域间技能人才的大批流动,中职学生服务区域经济的“数量效益”不高,且存在不确定性。

2.中职学生的“质量效益”。本次调查选择了道德修养、工作态度、业务水平等9项指标,围绕“企业对中职生的素质评价”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进行调查。调查表明,企业对在岗中职学生素质的总体评价一般,满意度总体不高,大多集中在“基本满意”与“一般”选项,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满意度分别为25.0%和21.1%,不满意度最高的是心理素质,比例为6.3%(见图1)。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素最看重的是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把这两项确定为第一重要员工素质的企业比例分别为45.7%和40.0%(见16页图2)。

但从“企业对中职生的素质评价”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对比来看,两者一致性不够好。取前者的“满意”项和后者的“第一重要”项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工作态度、道德修养的认可度与实际需求之间相差较大,业务水平等素质的认可水平已超出了企业实际需求水平(见图3)。

调查还发现,对于一线劳动者,企业最喜欢录用的群体是中职生,但目前企业一线劳动者学历层次多数是初中或以下学历,占58.2%,企业技术骨干的学历层次多数是职高或相当学历以上,占86.1%。

可见,企业对中职学生认可的素质要素与企业所期望的素质要素之间还不够一致,并且,企业所期望的中职学历层次在企业在岗人员中所占的比例也不高,中职学生的“质量效益”难以显现。

二、主要问题及困境

当前,中职学校与企业的本位主义让他们习惯于站在自身的立场来决策,尽管他们的共同利益是明确的,但缺乏一个超越他们的机构来协调,难以实质打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壁垒,由此造成的问题与困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中职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难以匹配

1.规模不对等。受传统文化与就业观念的惯性影响,短期内还无法改变普职招生冷热不均的问题,而且今年浙江省对普职招生比1∶1的要求从政策层面出现了松动,金华市中职规模面临前所未有的萎缩,中职教育从规模上达不到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由于金华市属浙江中部较发达地区,多数学生不满足就业于企业岗位的最低层级,有自主创业、到一线城市就业或向中高层级岗位流动的倾向,本地一线操作工人中外来务工人员比例反而较高,出现区域人才交叉流动的现象,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2.结构不对接。当前,中职学校由于招生困难只能强力迎合学生或家长对专业的需求,忽略对地方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从全市单位就业人员结构与中职教育专业规模结构对比情况看,制造业、建筑业的就业与专业规模虽然较大,但存在明显的结构性负偏离,预期会凸显“供不应求”的人才供需矛盾;而金融业、计算机服务业等行业存在较大的结构性正偏离,中职毕业生“供过于求”已在所难免。(如表所示)

3.能级不对应。中职学校专业结构的能级向上提升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升入高职深造,提高学历层次;二是转入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取得更高级别的技能工种。金华市技工类学校相对较少,具备培养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的只有2所,每年能输送高级工以上技能素质的学生约为900人。同时,中职学校专业结构的能级也可以向下延伸,面向失业青年、农村劳动力和其他失业人员开展短期职业培训,而这一方面起步较晚,每年的培训人数非常有限。中职学校专业结构的能级向下延伸,面向弱势群体的培训规模还远远不够;而向上延伸的着重于学历提升的高职教育规模相对较大,但针对技能层次提升的技工类教育规模还可扩大。

(二)毕业生素质结构与所需人才素质结构难以吻合

1.要素不一致。由于中职学校还基本沿用“三段式”课程模式,培养的学生素质以单项技能、专业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要素,企业化实践能力、行业规范、职业操守等相对较弱,尤其是耐劳、耐挫等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从调查情况看,企业对员工素质要素按重要性排序,前三位依次是工作态度、道德品质、业务水平。可见,企业所要求的素质要素与中职学生具有的素质要素存在较大差异。

2.层级不对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机械加工、机电控制等许多传统技术逐渐被智能机器所取代,动作型技能含量越来越低,而智力成分越来越高,加之部分企业以出口贸易、金融商业为主,对管理人员需求较大,并未形成足够的需要技术的就业岗位。但是,当前劳动密集型企业规模仍然较大,很多技术又被细化为单个操作环节,技能要求不高的一线操作岗位需求又较大。这种技术层次的两极分化现象,使就业岗位呈现“哑铃型”缺口。因此,适合中职学生就业的中层级岗位并不多,一方面是“高不成”,在当前的选拔模式下,中职学生的智力技能相对薄弱,无法应对技术含量高的智力型技能;另一方面是“低不就”,作为主要就业群的一般操作工,技能要求很低,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拥有一定职业技能与职业抱负的中职学生又心有不甘。

(三)传统就业观念与市场化就业体系难以调和

1.价值取向单一加剧人才供需矛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功名利禄”“出人头地”思想又被逐渐强化,读中职仍然是无奈的选择。中职教育的规模不足,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受到制约。即便选择了中职教育,在专业选择上也存在较严重的“轻传统重时新”倾向。这种单一的价值观势必造成专业冷热过度,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2.社会关系影响就业公平。毕业生参与就业竞争,靠两种资本,一是人力资本,主要是自身的先天禀赋加上学校教育而得到;二是社会资本,通过家庭、家族和朋友等社会关系,调动、支配和掌控社会资源尤其是公共资源而形成。由于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而且就业市场尚未发育成熟,社会关系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力资本的替代物,决定着一部分求职者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可能。用人单位雇用人员的决定仍属于非制度化或半制度化,缺乏一定的公开性、规范性。调查表明,全市通过社会关系就业的人数占到65.8%。复杂的社会关系扭曲了人才供需匹配的自然选择关系,人才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发挥,影响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三、主要对策与建议

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要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应从观念、制度和方法等层面多管齐下。针对全市中职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行政协调,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

1.政府主导,建立校企合作管理体系。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企合作的紧密度。为此,必须得到政府的宏观协调与政策支持,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第一,制定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具备刚性制约机制的法律框架,确保校企合作的法律地位。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确定校企合作中政府的责任和职能,明确校企双方的法律责任和应尽义务,并使所有相关机构都能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第二,建立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成本,在资金保障上,必须建立公共财政对校企合作管理体系的投入机制,做到合理分配;在功能匹配上,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和预警机制,对区域性技能人才资源的状况和需求动态进行科学统计和预测,使政府在宏观上把握经济发展与技能型人才发展的匹配度,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在利益分配上,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给予相关企业以税费的减免和媒体的正面宣传,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第三,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应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设置严格的评价程序,对校企合作进行定期而全面的评估与总结。同时,以评价结果为基础,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激发校企双方尤其是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依托社会组织,构建职业教育监管服务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在功能上逐渐淡化了对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控制,转向监管与服务,这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管理力量——社会组织,协同政府从整体上把握社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协调地方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发展。(1)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角色功能,让行业协会成为职业教育监管服务体系的核心力量。一方面,政府应赋予行业协会一定的权力,提升职业教育的监管水平;另一方面,要强化行业协会的中介服务功能,构建职业教育的服务体系。一是信息服务,开展本行业的调研与数据统计,对区域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实施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搭建集受理投诉、综合监督、协调指挥和系统评价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公共信息管理平台;二是政策服务,参与制定本行业所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三是培训服务,制定职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2)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可由学校、企业和行业联合发起,吸收职业教育和行业里的专家、优秀技能人才和一线教师参加,制定具体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方案、教学计划等,指导校企合作的实施,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科学规划,加快推进区域性专业布局调整

1.统筹规划,形成区域性错位发展的格局。当前中职生源趋向萎缩,相对薄弱的中职学校还难以从“规模经营”的漩涡中走出来,专业设置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但从区域性专业协同发展的思路来看,必须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发展思路,实行错位发展,在特色领域以及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上进行重点培育。(1)大力扶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根据本市产业结构特点,重点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调整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2)强化主体专业建设。主体专业一般应符合省级示范专业的基本条件。一般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培育1~2个主体专业;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应培育设立2~3个主体专业;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应培育设立3~4个主体专业,并逐步培育形成1~2个专业集群。同一县(市、区)域内职业学校新设主体专业一般不能重复设置。

2.合理布点,着力打造区域性专业集群。区域职业教育必须科学规划与产业集群基本匹配的专业设置,使主干专业与辐射专业贯通,构建专业链、专业群,以利于主干专业做大做强,其他专业灵活应变,增强专业集群的辐射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1)按照“主导产业—核心产品—相关产品”的“产品关联”思路,形成主干专业和相关专业互为联系的专业链或专业纽带。区域性中职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整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应着力推进机电类、数控类等专业集群化发展,保障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2)按照“关键岗位—相关岗位—边缘岗位”的“岗位群”的思路,形成与岗位群对应的主次分明、相互结合的专业群。针对某一个行业岗位或一组相关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对于就业相对稳定、需求量大的岗位,可以每个行业岗位设置一个专业,体现专业性和层次性。对于变动性较大、具体岗位需求量不大,但相近岗位比较密集的岗位群,可以依托岗位群的整合设置专业。这样不仅有利于毕业生在该岗位群内不同岗位之间选择或变更岗位,更有利于扩大就业面。①

(三)产学合作,培养素质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

从产业结构看,各就业岗位所要求的人才素质要素不尽相同,要让企业的人才效益最大化,需要理清不同岗位的人才素质要素,重点关注人才素质结构是否合理。尤其针对当前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分化倾向,必须重新审视“技能”的内涵和意义。一方面,要防止技能训练过于集中而造成的技术浪费;另一方面,应该调整技能的目标定位,把关键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增强中职学生由低端就业向上流动的能力。

1.避免“重技轻能”,强化关键能力的培养。中职学校在教学目标上应强化对关键能力的培养,关注适应多种职业和现代技术升级的综合素质。(1)树立“授人以渔不如授以渔场”的理念。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是关键能力发展的“渔场”,关键能力重在“渔场”中培育与积淀,而不是游离于“渔场”的技能教授。中职学校要强化“渔场理念”,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或社会环境,将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融合,建立全真顶岗和仿真学习机制,在真实的工作体验中提升关键能力。(2)树立“行动是为了学会行动,更是为了能力”的意识。行动导向是中职学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核心理念,强调学生在围绕任务的自主行动中学会行动,但也必须看到技能本身以外更重要的素质和能力。

2.避免“重智轻德”,强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传统教育中存在重智轻德、重知识传输轻人文关怀的弊病,应试教育体制又是对“重智轻德”的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要跳出“智力崇拜”的怪圈,强化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根据当前企业的生产模式对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要着重从三个层次来培养:第一层次是理想和信念。主要培养中职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工作充满热情。第二层次是道德水平。主要培养中职学生的忠诚守信。中职学校要进行德育教化,使他们具备“本分”“诚实”“守信”的品质。第三层次是心理品质。主要培养中职学生的意志品质,特别是耐挫能力。意志品质必须重视实践性锻炼,可挖掘一些典型的以高强度重复训练为主的项目,让学生在重复训练中锻炼意志,增长技能。

四、结语

中职教育只有实现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才能凸显中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提升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必须构建基于学校与社会沟通机制的“大职教”框架,特别是政府要充分发挥管理与协调的功能,在校企合作、公共监管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大立法力度,尽快打破校企之间的沟通壁垒,有效提高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

[注释]

①黎琳.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战略[J].广西大学学报,2009(12):147.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徐健.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0(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张国红

地方经济发展中职教育论文 篇3:

浅析中职教育教学体系改革

【摘要】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企业和社会需求高速变化的现代,中职学校教学质量需要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来促进,这需要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等方方面面,本文将在明确改革方向的基础上,从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质量三个主要方面对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举措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教育 教学体系 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是我国人才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国家人才储备和实用型人才开发而进行的战略部署,中等职业教育(简称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优质劳动者,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的办学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中职教育的质量以及中职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也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中职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国家经济转型的不断加速和深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素质的要求在快速变化,办学者需对中职教育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进行重新的全新认识;随着中职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攀升,加之社会的巨大就业压力,也对中职教育内部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现有中职教育的状态急需得到改善。

1.中职教育办学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教育以培养和提供实用型短缺人才作为其办学特色和理念,实用性是中职教育的价值所在和最大特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和理念在各大中职院校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学习,然而在中职教育办学的长期实践中,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全面改观,办学观念依旧滞留在以考试为中心的方式下。

2.中职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结构不合理

按照国家教师法的相关规定,中职教育的教师应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其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然而现实中的中职教育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各中职院校中缺乏高层次、高学历的教师队伍;此外,中职教育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较弱,缺乏专业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与中职教育培养社会急需实践型人才的方针不符。由此可见,具备牢固专业技能和丰富专业实践,又具有较高学术理论和道德的师资非常匮乏,学术型和专业型的结构也不合理。

3.中职学校教育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中职教育根据自身教育定位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相应更改。然而,当前大多数中职教育院校并没有及时适应市场的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课程设置、实践安排等诸多环节上依然遵循传统的人才教育模式而进行,教材设置、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模糊而偏差的定位、不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中职院校难以培养出具有自身特色、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造成中职院校就业率低,社会影响较小。

二、中职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方向

当前,中职教育面对这许多挑战和机遇,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动为中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深化中职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任重而道远。

1.国外中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俄罗斯教育体系以“终身职业教育”为主,除了幼儿园和普通中、小学之外的一些教育都被统称为职业教育,此外,俄罗斯还拥有大量例如社区教育、就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社会性职业教育体系和机构,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实用性人才。德国教育重视职业院校和企业并列培养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约占了整个教学周期的70%以上,学生既能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又可以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技能培训。由此可见,国外非常重视包括中职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非常重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中职教育的师资力量也较为雄厚,重视对教师进行终身职业培训,通过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学校等方式,使在职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且非常重视吸引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人员和专家进行授课教学。

2.中职教育的改革方向

中职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一方面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政府、企业和院校在中职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过程中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需要对中职教学改革的方针和方向进行明确,中职教育教学体系在改革过程中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目标,突出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转变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升学、轻就业”的教学偏差,在中职教育中重点把握将考试教育向就业教育转变,以服务经济发展为突破口,以充分就业为导向。

三、中职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措施

本文将从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方面对中职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举措进行探讨,旨在充分调动社会团体的力量,加强中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提高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充分保障中职院校的就业水平,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的技术人才。

1.明确中职教育的教学理念和特点

中职教育区别于高等教育,具有独特的深刻内涵,从某个角度可以将中职教育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活动,此外,职业教育具有非常显著的桥梁作用,一方面,职业教育向学生提供了教育服务与产品;另一方面,它也向社会和企业提供了具有价值创造的学生和员工。

应用性是中职教育的一大特点,中职教育教学中除了主修必要的基础课程之外,在专业方向上更多的是针对技能实用性内容进行教学,充分将所授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体现出中职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办学特点,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此外,应用性原则从另一方面表明中职教育的教学应密切结合实践性原则进行开展,就是要在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实践性的转变,并与具体的应用实践相融合,例如在传授数学知识时,除了对数列所遵循的规律进行归纳外,也应该结合实际问题将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应用性”和“实践性”转变,例如可以结合商品房开发数量、银行信用卡复利等实践背景对数学数列的概念和知识进行阐述和说明。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实际上跨越了生产实践、教育实践两个方面,因此,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也不同于普通的社会实践。

2.重视中职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国外对中职教育的教师要求不尽相同,例如日本重视职教教师的客观条件和素质素养,包括专业技能和人格教养等,而美国的职业教育重视帮助学生向工作角色的过渡,重在帮助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工作要求告知。在我国,“双师型”教师是针对职业教育实践性、应用性特点而提出的一个特有教师称呼,“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我国今后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通俗的理解上,“双师型”教师并不是刻意指其表面含义上的双证书、双职称教师,而是重点强调职业教育师资的重点和特点,即中职教师队伍应当“不但具有教学和科研的实际能力,而且能够把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并渗透到传授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因此,“双师”既是擅长教育教学的老师,又是擅长理论联系实际的技术专家,“双师”培养的教师既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等理论经验,又同时具备企业实践的长期积累和对实际工作中具体问题的知悉。

“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应重点规范中职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的准入机制,根据国外相关经验,一是需要对“双师”教师的工作年限做出明确规定,二是在教师的教学管理和企业实践等指标上需要达到一定指标,对于实践能力不足的潜力教师应指导其在教学工作中培养相关生产、研究的实践能力,三是对所有准入的教师需要进行长期而富有成效的师资队伍培养,并对师资队伍中的教师进行严格的选拔和考核。但在目前实际当中,由于大多数教师都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对企业专家进行招聘的方式可以进行弥补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3.强化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中职教学体系要适应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并不是以各类考试和升学率作为指标,因此,在强化中职教学质量上与其他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和区别。首先,中职教育重视学生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突出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强化教学质量过程中,中职教育必须将实验、训练和实习相结合;其次,中职教育质量应当密切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背景,这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的就业,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职业教育的价值,因此,在对学生教学的系统设计上,应当对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整体优化,实现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最后,中职教育教学的质量需要突出以下三个结合,即工学校企相结合、教学大纲与实践实验大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必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建立集教与学、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教学基地及实践教学机制,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实践理论相结合,密切协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导向,教学质量是学生就业的保障,同时也是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保障,中职教育教学质量重在对社会需求的把握,以及对学生理论分析能力上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在对中职教育体系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深化教学理念的改变,牢固树立就业教学观;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地从源头上把握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平安.谈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2):34

[2]俞仲文、刘守义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占芳.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养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8

作者:章红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园林造园艺术施工管理论文下一篇:互动式教学中高中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