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的含义与启示

2023-05-22

第一篇:意见领袖的含义与启示

意见领袖的含义与启示

栽要:本篇论文主要叙述自己学习《传播与沟通》课程中意见领袖的含义,结合自己在学校的做学生管理工作,就大学生班委的组建受到很大启示,精心选拔班干部;培养能力,大胆放手,树立威信;严格要求,恩威并重;加强班干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班长的“班主任”的角色。

意见领导是人们把社区群体

中少数具有影响和改变他人态度的能力的人。意见领袖往往是社区内有威望、文化水平较高,信息灵、善交际的领导或有代表性的非正式领导人物。有时候,这些人可能不是领导,但在群众中起着实际上的领导作用。我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学习了《传播与沟通》课程中意见领袖的含义后,在发挥意见领袖作用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在大谈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班委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又是班与系、学校沟通的桥梁。正确选拔、培养和使用班干部,是搞好班级管理的关键,如何组建高素质的班委,使之真正成为班级管理前沿阵地的生力军呢?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精心选拔班干部。选拔班干部应从素质、能力、知识三者综合考虑,做到精心选拔,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凭学生入学档案或第一印象而一锤定音,而应广泛征求意见和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不同侧面对选拔对象进行考察,并通过开展一些有目的、有针对性活动,发掘优秀学生担任班干部。为确保班干部的战斗力,班主任对新生班的班干部可采用先试用后任用的方法,给临时班干部1至2周试用期进行考察,考察合格再任用。同时定期对干部进行述职评议,表彰优秀班干部,对不称职者要及时调换,注入新鲜血液,保持龙头队伍的先进者。与此同时,我还比较注意不把学习成绩作为选拔班干部的唯一标准。因为成绩好的同学,不一定都具备当班干部的素质。有的学生尽管学习成绩一般,但对班工作有较强的积极性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挑选这些同学当班干部,不仅有利于加强班级管理,而且可以激发这些同学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尽快提高学习成绩。

二、培养能力,大胆放手,树立威信。班干部的人选确定之后,应该重视做好培养的工作。特别对于那些新当选的班干部,班主任应该把工作方法教给他们。学生还不成熟,能力毕竟有限,班主任要精心指导,做个好参谋,小心扶植,加强班干部理论学习和工作方法训练,提高其领导水平,培养其领班、管班的能力。同时,作为班主任应该充分地信任班干部,相信班干部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大胆放手,把管理工作交给班干部;要鼓励他们敢想敢干,敢抓敢管,让班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尽可能支持他们,尤其在他们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老师应鼓励、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分析事理、明辨是非、正确处理。总之,对于班干部的工作,班主任要做到该静观时且静观,该出手时才出手;不要事事放心不下,事事非亲自经手不可。班主任的威信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树立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威望,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样的要使班干部更好的开展班级工作,班主任要努力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针对每个班干部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班主任要有意识的帮助他们扬长避短,不断提高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要尽力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各个班干部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要通过落实工作责任制、压担子等方式,尽快培养一支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班干部队伍。

三、严格要求,恩威并重。班干部不是摆出一副空架子,而是需要具有先锋作用,应时时为表率,处处是先锋。有时班干部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班主任不能太苛求,但也不能放任自流,不能因其班干部的地位而放松要求。班主任必须时时刻刻严格要求班干部,加强对班干部言行监督,违纪班干部要严加处理,做到班规面前人人平等,但要注意不能在全班同学面前说或做任何打击班干部威信的话或行为。

四、加强班干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班长的“班主任”的角色。一个班要团结,一个班的班干部更要团结,因此必须定时和不定时召开班干部会议,班干部与班干部之间加强交流与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绝对避免班干部各干各的。一个班的核心是班干部,一支班干部队伍的核心是班长。在选出班长以后,要让他深刻认识到他不仅是一个班长,而且是一个“班主任”,与班级有关的一切大事、小事都是他的事,都必须负起责任,这样就相当于有一个“班主任”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可以更及时地了解班级的事务、更有效地处理班务。

总之,时代发展呼唤学生管理工作方法的改革,素质教育呼唤民主型的班级管理。充分发挥班委在班级管理中的意见领袖作用,进而培养全体同学的自管自治能力,这是实施民主管理,优化管理质量的关键,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保证。

第二篇:人大审议意见“跟踪问效”的启示与期待

近日,银川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落实《银川市人大常委会关于银川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审议意见》的情况进行了督察评估。这是银川市人大常委会就政府对人大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首次进行跟踪问效。今后,该市人大常委会将建立和完善审议意见跟踪问效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对落实情况进行督察评估,对没有办理到位的议题继续督促检查,直到落实为止。这则消息读来令人感到振奋。

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并提出审议意见,由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审议意见进行办理,这是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一种重要形式。《监督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年度上一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因为现行规定比较原则,加之监督法实施的时间不长,现实中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用。这就需要各地在实际操作中,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可墨守成规,而是要在法律的框架内,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这方面,银川市人大常委会推出跟踪问效之举,无疑带了个好头。

近年来,各地人大常委会着力于审议议题的选定,不断提高审议意见的质量,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方审议之后后续工作跟不上,监督乏力,导致议题、措施在落实或落实进度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对于审议意见议而不行,行而不实,推诿拖拉,处理、整改迟迟无下文,等等。甚至,少数地方的审议工作好似“狗熊掰棒子”――“掰一个扔一个”,扔了也就扔了。有的常委会虽然督促检查,但也不过是文来文往,“纸上谈兵”,一纸报告了了事。这些现象不仅直接影响监督的效果,也极大地损害了人大的权威。

事实上,人大常委会把“意见”这个“产品”高质量地设计和制造出来,并不表示审议程序的终结。接下来,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人大提出的审议意见是否能很好地落实,才是监督实效的根本体现。这里,银川市人大常委会推出的审议意见跟踪问效制,不仅找准了问题切入点,使得审议意见得到落实,而且,对于树立人大权威的实用价值或许更值得关注。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据报道介绍,8月27日,银川市人大常委会督察组采取座谈、实地检查的方式,对市政府落实意见情况进行了督察评估。他们的这一系列做法彰显了监督工作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难能可贵的示范价值,值得我们为之拍手叫好。但并不意味着该制度完美无缺。比如,督察力量有限,力度不足,等等。对此,笔者有三点建议:

一、对审议意见实行“开门”跟踪问效。常委会的力量毕竟有限,有效的监督需要借助媒体和公众之力,尤其需要吸收人大代表的参与跟踪督察行政行为。一方面,按照宪政理论和宪法原则,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另一方面,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在不少地方已成惯例。他们参与跟踪问效得天独厚,既有可行性,又有权威性。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谈及2009年的主要任务时也提出,要“扩大代表对常委会、专门委员会工作的参与,认真听取代表的批评意见„„努力把代表依法履职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我们希望银川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审议意见跟踪问效工作,打开大门,问计于民,吸收人大代表参与。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壮大跟踪问效的力量,还能够通过广征民意、汇聚民智,提升督察评估的公信度。

二、评估不妨交给专门机构完成。督察与评估并非一回事。评估是督察的基础。术业有专攻。搞好评估工作需要一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力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评估工作一般是委托游离主办单位外的第三方来做,至少应当有相对独立的专业机构和人员参与,才具有客观性、公正性。这方面在国内已有先例。如,我国首例大规模地方性法规评估工作就是通过委托专门机构完成的。据《法制日报》9月1日报道:8月31日上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将厚厚的评估报告交到湖北省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华芳手中。这意味着,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百余名师生历时一年进行的,武汉79件现行地方性法规委托评估工作完成。道理是相通的。笔者希望,对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计,不妨糅合武汉的经验,将评估委托给专门机构完成。这样,就能更好地夯实“评估”这个基础,使得常委会的“跟踪问效”实现实体的正当性、程序的可行性与目标的实现性。

三、在督察问效的基础上更应厉行问责。报道说,今后,银川市人大常委会将建立和完善审议意见跟踪问效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对落实情况进行督察评估,对没有办理到位的议题继续督促检查,直到落实为止。问题在于,评估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在于对评估结果的利用。尽管常委会有强大决心,但一把“无刃剑”,缺乏应有的约束力。人们担心,常委会光靠督促检查能有多大效力?能给政府及相关部门带来多大威慑力?笔者以为,常委会不妨依据评估的结果,高扬问责利剑,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使某些官员为自己的渎职失责行为付出应有代价。这样,哪个还敢把审议意见当儿戏?谁还敢把人民利益不当回事?对症下猛药,方能确保审议意见的落实,并推动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由此及彼的深入反思,培养官员对自己手中权力和权力机关的敬畏。进而,推动人大监督工作不断进步,监督实效不断提高。

第三篇:以知乎为代表的问答式社交网站的意见领袖研究

摘要:互联网迅猛发展,新媒体应运而生,问答式社交网站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11 年,“知乎”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短短几年的时间,“知乎”便占据了社交网站的大面积版面,成为炙手可热的一种网络社交方式。而其意见领袖更是在信息传播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关系网络社区连接。

关键字:知乎;问答式;社交网站;意见领袖

前言

知乎,是近年来关注度极高的一个网络问答社区,于2011年1月26日正式上线,以“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为口号,精英与专家相结合的路线、高质量的问答、理性友好的讨论氛围等极大地提高了知乎的有效“生产力”,这在信息庞大冗余的时代是极富竞争力的,因此,知乎能在蓬勃发展的网络问答社区中脱颖而出,受到大众追捧。短短几年的时间,知乎注册用户就已达到 1700 万,这个数字是惊人的,从注册规模上来说,知乎是成功的。而知乎的意见领袖,往往意味着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大的影响力,引导着整个知乎网络的聚焦过程。

第一章 问答式社交网站意见领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问答式社交网站的发展历史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麦克卢汉。自在线问答产生以来,为用户解决各种知识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开放和交流合作的趋势愈加明显,用户的参与意识逐渐增强,推动了问答服务平台和社交网络的强强结合,促使问答服务向社交问答服务转型发展。[1]Web2.0 技术的发展更是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播模式,网络问答社区的诞生正是体现了新媒体时代下知识传播的新应用。它采用网络协作的方式将互联网的所有用户组成高效的社会协作网,互相解决对方提出的问题。这属于用户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一种方式。随着全球用户接触互联网的门槛越来越低,UGC 网络传播模式开始变得越来越普及,在这个平台上,用户是内容的主导者、分享的提供者,每个用户的知识贡献、内容分享都是“认知盈余”的产物。这类著名的网络应用有 Answers、Quora、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等。由于用户的广泛参与,UGC 形式具有强大的用户基础,其内容资源能够快速增长而且涉及多学科的内容,同时在知识传播方面具备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性,这对人类知识的积累和传播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中外问答式社交网站的对比

2009年6月,社会化问答网站Quora在美国硅谷成立,2012年估值便以达到4亿美元。2013年,中国的社会化问答网站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Quora的成功模式对中国国内社会化问答网站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但知乎毕竟是中国化的问答式社交网站,在很多方面还是和Quora存在差异,而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产品功能对比、运营管理的特征比较、用户比较三个方面。

一是产品功能对比。首先是Quora比知乎的功能区划分更简洁。Quora的首页只有搜索、主页、个人和提问四个按钮,而知乎却分为搜索、提问、首页、话题、发现、消息、个人七个按钮;二者的问题界面也存在差异,Quora的问题界面除了问题本身之外就只有upvote、comment、thank、report四项,而知乎有评论、感谢、分享、收藏,帮助、举报、投票七项。其次是特色功能定位存在差异。Quora的特色功能主要有轻博客、回顾、信用系统、推广、线下书籍,而知乎一直在追寻本土特色的道路上摸索,其特色功能有专栏、发现、话题广场、知乎圆桌、之乎阅读、知乎日报。

二是运营管理的特征对比。虽然Quora和知乎的所有准则都是建立在两个重要原则之上:“创造有价值的内容”和“保持友善和尊重”,但是Quora的规则更细致周密,知乎的指南Quora大多都能覆盖,而Quora的一些规则,在知乎上则是空白。另外就是Quora比知乎更注重隐私的保护。这可能也和民族文化有联系,美国在个人隐私上的保护一直都比中国更加看重一些。

三是用户的对比。和知乎相比Quora的文化多元,更注重专业用户。知乎的用户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国和其他使用中文的额地方,而Quora的用户则在印度、美国、英国,其他国家均有所分配,更具国际性,体现出了文化的多元,与之相比,知乎则显得文化的单一。还有就是Quora加强了用户互动,比知乎更能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服务。 总的来说,Quora比知乎具有更多优势和成功的经验,鉴于此,中国的网络问答社交网站还需要清晰的定位自身的功能特色,严格控制用户层次,以保障资源的质量和吸引力,至于服务方面则需要更加突出网络媒体的个性化互动优势,满足用户的多重使用需求。

第三节 问答式社交网站的意见领袖

关于意见领袖的研究最早起源于拉扎斯菲尔德和卡茨的二级传播理论,1940年拉扎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选民是如何在总统竞选中做出选择的》首次明确提出了“意见领袖”的概念,指出意见领袖是大众媒体信息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中介,媒介信息必须经由某些意见领袖,才能到达其他人群。[2]。可见,意见领袖对于平台舆论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同平台意见领袖的互动对整体舆论都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

而问答交互网站中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充当意见领袖?答案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份认同,而是在一定领域能,能够对公众的观点造成影响的人。陈思考在《知乎意见领袖的形成机制》中提到,回答的“质”相对于“量”更加具有成为意见领袖的可能性。网络社区中,意见领袖基本上都保持积极活跃姿态,他们是信息提供者以及积极的观点表达者。意见领袖作为信息把关人,经常为社区中其他成员提供信息或建议,这也是吸引社区成员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所有的社区发言中,网络意见领袖最积极最活跃,它们是拥有真知灼见的思想者,他们的观点经常具有激发性与争议性。社交网站“意见领袖”在网络社区中的发言,会导致反馈的出现,并激发讨论和对话,甚至影响其他成员讨论某一话题的方式。成功的意见领袖既能够积极参与网络社区讨论,也可以动员其他成员讨论,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建立社区认同感。而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大的影响力,正是因为他们身后的专业能给出高“质”的回答,吸引众多的关注者,成为意见领袖。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意见领袖都是社会行业精英,另外还有一部分“草根群体”通过在个人生活和大众文化领域的造诣提供高“质”的回答,同样吸引了一大批关注者,成为意见领袖。这是因为人们除了专业知识的需求之外,还有娱乐和个人发展的需求,他们的知识背景同样迎合了用户的需求而受到追捧。[3]

因此,我们可以把问答式社交网站的意见领袖主要分为两个类型,包括事件型网络意见领袖和群体型网络意见领袖。事件型网络意见领袖能够成为意见领袖的关键在于,它对某一社会事件与问题经常会存在深刻感悟与体会,或掌握第一手的信息来源。通过所传播的信息与观点影响其他网民的看法,引导社会舆论。而群体型网络意见领袖则常常专注于某一个兴趣领域,对某类话题的熟悉程度以及有效解决这方面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成为参与群体中的意见领袖。群体型意见领袖的价值取向会与该群体主流规范保持一致,同时作为该群体中比较有威望的成员,他们并不是群体正式的权威者,而是群体成员所主观认定以及尊崇的。

此外,与传统的社会意见领袖一样,网络意见领袖经常集中在某一个特定领域,综合型意见领袖不多见。因此,根据所擅长的兴趣领域,网络意见领袖也可以被划分为时政类意见领袖、娱乐类意见领袖等多种类型。

第二章 第二章 知乎与知乎意见领袖

第一节 知乎及其运营机制

“知乎”是一个社会化问答网站,它创立于2011年1月。知乎创立的本意在于知识分享,所以把“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作为经营口号与理念。在经营管理方面,知乎更像是社交网络,它以关系社区的形式帮助用户找到最合适的问题和答案。;4’在社区内,用户不仅可以就所需要的内容进行提问或回答,还能够关注其他用户,回答有关问题和话题,从不同维度选择优质内容。

与已经建立的问答网站相比,知乎更像一个网络社区,它是集求知、分享与社交一体的平台,一方面可以不间断的提供原创内容,另一方面可以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聚集提供一个平台,使彼此之间可以进行连接,交流,传递思想与信息。在知乎社区,用户既能够关注特定话题,也能够关注特定问题的答案以及其他用户所开展的活动。

不论用户存在什么样的背景,在知乎社区都可以获得平等对待,只要用户的相关专业知识比较丰富,并对有关问题做认真、负责任的回答,那么用户就会获得该领域意见领袖认可,并会成为新的意见领袖。这就是知乎所开展的“认真你就赢了”营运机制,它通过鼓励高质量用户之间分享知识、经验与见解,让有关的社区人群高效连接起来,从而逐渐形成理性、认真以及友好的社区氛围。

第二节 知乎意见领袖的形成机制

作为主导知乎整个社交网络舆论倾向的意见领袖,他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主要体现在现实生活身份、回答的大众认可度、用户的社区活跃度三个方面。[5]

第一,现实生活身份是成为意见领袖的一大重要因素。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用户都是居住在北、上、广这些一线大城市,而且职业集中在互联网、金融投资、传媒、咨询等行业。他们大多是该行业的精英,拥有超人的专业技术,并且经常活跃于社交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比如,李开复、蒋方舟等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颇具名气,通过实名制在知乎网络上发布信息,巧妙的将线下名气和线上传播速度快、面积广的优点结合起来了,自然地他们便成为了意见领袖,也占据了知乎网被关注排行榜的最顶端,主导着网络言论。这一类人成为意见领袖的优势就在于他们的名气。但不是所有的意见领袖都有着李开复等人的名气优势,其中也不乏一些普通大众。在一些排名靠前的意见领袖代表中,也有的是通过美食、美容护肤、减肥健身、旅行等个人生活及音乐、历史、阅读等大众文化领域占据意见领袖的一席之位的。他们之所以能跻身意见领袖,凭的就是不断提供和分享高认可度的回答,也就是意见领袖形成机制中第二个重要因素。

第二,回答的大众认可度是草根用户跻身意见领袖的重要阶梯。他们往往是知乎社区中乐于分享高质量内容同时拥有专业知识的一般用户,他们不公幵自己真实的身份,但是积极回答问题,他们对待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的态度比较认真、负责,所以获得了更多关注,拥有了足够多的粉丝,逐步建立起在社区的影响力。目前,这一类人群是知乎社区的意见领袖主体,也是支撑知乎社区发展的中坚力量。这类意见领袖的代表如知友。在他的个人介绍中任何信息都没有,但因为他的多条回答,多条提问,以及所做的多条公共编辑,所以获得了万多粉丝关注。其回答经常会得到万多赞同,千多感谢,他的回答由于认真全面,所以获得多人赞同,多人做了有关的分享。将知友作为例子,此类意见领袖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到,其形成更加自然,只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可以进行认真积极的回答,那么就会获得需要用户的关注,成为意见领袖。

第三,用户的社区活跃度也是成为意见领袖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虽说用户回答的高度认可度是能否成为意见领袖的关键性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重“质”,而不关注“量”的提升。俗话说,质和量二者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辩证关系,量是质的保障,质是量的提升。所以说,用户只有厚积,方能薄发。只有通过源源不断的分享和回复,才能为自己赢取获得广大用户认可的机会和可能。

从知乎所选择的投票机制,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用户希望所有关注这个主题的其他用户都看到自己所做的回答,就需要在提高答案质量上下工夫,并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出回答。为吸引足够的关注与赞成票,用户应该注意自己在网络上提供的信息内容与表达方式,要通过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以及精彩的文笔塑造一个理想的网络形象,成为某一领域意见领袖。

第三节 知乎意见领袖的特点

知乎作为社会化的问答社区先锋,鼓励用户之间进行互动,彼此分享知识、经验与观点。不同于传统的社交网站意见领袖,社会身份并不是知乎社区意见领袖的决定因素,知乎特有的投票机制催生了大批草根意见领袖,使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的参与以及专业优质的答案成为了判定知乎社区意见领袖的关键。

知乎的意见领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意见领袖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6]知乎倡导的是在理性、友好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走的本就是“平等”路线,这也是符合当今社会主义倡导和平、民主、公平的主题的,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知乎的意见领袖不再局限于传统社交网站中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模式,只要你有知识、有能力、有见解,就可以成为知乎的意见领袖,这样的形成机制更加有利于全民参与到社交网络中来,提高全民的参与意识,推动社会资源的丰富和共享。

第二,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知乎作为大型问答式社交网站,它的涉及面是及其广泛的,包括医疗、政治、经济、文化、音乐、美食、旅行、健身、娱乐等等,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才,他们对本行业有着渊博的知识或者丰富的经验,足以为世人解困答疑。所以,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知乎的意见领袖中上到专家、学者、明星,下到白领、工人都是不乏其人的。他们不集中于某一特定的群体或者阶层,而是分散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第三,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单一型是指某些意见领袖只专注于某一方面的研究,因此他们的影响力也就集中于某一方面。与之相反的就是综合型,这一部分意见领袖注重的是多方面发展,对多个领域均有涉猎,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会得到了大众的高度认可。

第四,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和微博、爱问等意见领袖一样,知乎的意见领袖同样具有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的特点。这点对于他们搜集有效信息、发布高品质信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在web2.0的今天,影响力、影响范围、参与度与活跃度、粉丝数也成为意见领袖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章 社交网站意见领袖的形成差异

第一节 微博及微博意见领袖的形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更加信息化、个性化,在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讯的推动下,新的人际交往工具微博,与硬件设备进行结合,正逐步成为消除人类“数字鸿沟”技术工具,把人类传播社会向新的发展时代推进。[7]据不完整统计,微博自兴起以来,到2012年的年底,我国的网民规模为5.64亿,其中微博的个人用户数量就已达到3亿,微博用户向移动终端迁移,且人数仍在不断的增长。“大众传媒”逐渐呈现出与“网络意见领袖”的融合之势。

微博意见领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但是从整体上看,虽然微博意见领袖某种程度上并没有完全改变传统意见领袖的形成模式,但自身也存在一些特有形成机制。微博意见领袖根据形成过程以及发挥的功能可以在形成后分属不同类型。由于他们拥有不同特点,形成之后对不同的用户群体起到的舆论影响作用也不尽相同。

在形成微博意见领袖的过程中,那些粉丝数量很高的使用者,某种意义上就是微博上把握影响力与话语权的网络“意见领袖”,我们也称之为“微博大V”。除了个人主观因素(如个人努力,频繁更博,在微博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等方面的影响)外,影响微博意见领袖形成条件的客观因素所发挥的影响作用更大。例如各种明星、专家、知名律师、知名记者主持人等,他们在传统媒体上就已经成为所谓的意见领袖,其言论即使脱离微博这个平台也拥有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的声音,这样的人凭借拥有庞大的基础粉丝数量而更容易成为微博的意见领袖,他们也是微博意见领袖的主力军。这些知名人士通过微博发表自己对公共事件的看法,极大地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导向,如李承鹏、高晓松在“药家鑫案”中的发言,就进一步扩大了微博意见领袖对整个事件发展的影响。

抛开那些自带粉丝基数的“微博大V”不谈,微博中的草根意见领袖具体的形成路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展示个人特质—积累个人威望—转变舆论

首先,一个普通微博网友要真正成为一个微博意见领袖,那么就必须不断展示其个人魅力,凭借自己独特的特质获得其他拥有共同爱好的微博网友的关注。他能够不断汇聚信息,通过网络媒介把这些信息传播到关注他的“粉丝”那儿,这些意见领袖的粉丝正是因为对他们所存在的信赖和偏好,所以才选择关注他们,这导致他们所提供的信息和意见,可以获得粉丝的拥护,轻而易举的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其次,展示个人特质之后,意见领袖与普通粉丝在某些方面就会拥有共同的语义空间,由于在知识构成与生活阅历诸方面具有相似的感受与体验,微博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做交流沟通,通过意见领袖所提供的信息,及时获得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反馈。

最后,随着不断的积累自己的个人声望,其作为“暂时英雄”与“权威力量”的形象得到了加强,这样就可以获取个人的公信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获得大量用户追随之后,微博意见领袖这时候就可以转变舆论议题,依靠个人微博不断关注、评论、转发,在某种程度上引导舆论走向。[8]

例如,一位微博名为“回忆专用小马甲”的用户,不断分享他和家中一猫一狗的日常并配上一些独具个人魅力的文字,吸引了大批喜爱宠物的微博用户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回忆专用小马甲”的更博量基本保持在每日10条以上。从2013年开博至今,“回忆专用小马甲”已经发展成为粉丝数超过1100万的人气博主,几乎每天在微博热门榜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虽然,像“回忆专用小马甲”这样的草根大V在微博崛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但是微博中“意见领袖”的主体还是基于客观条件的本来就拥有庞大的粉丝基数的社会知名人士(如明星、专家等)。

第二节 知乎意见领袖与微博意见领袖的异同

和知乎一样作为新兴社交网络代表的微博,二者虽在某些方面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但依旧是各有千秋。二者之间的相似点主要就集中在发布的信息受到高度关注和发表的言论受到热烈追捧这两个方面,也就是意见领袖的一般特点。然而真正值得深究的是二者之间的区别。

一是影响范围。微博意见领袖和知乎意见领袖之间的区别首先就在于影响范围,微博意见领袖的影响范围远大于知乎意见领袖。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从此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截止2012年12月底,中国微博用户规模已达到3.09亿。而知乎兴起时间稍晚,在注册用户的数量上远落后于微博用户。即使知乎以其强大的竞争力快速占据市场,但仍没有改变微博的领先地位。故此知乎的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又怎么可能会高于微博意见领袖呢?

二是侧重点不同。微博意见领袖与知乎意见领袖侧重点不同,微博重分享,知乎重答疑解惑。李开复曾在《微博改变一切》中将“微博”诠释为:“微博是大的社交网络,用户通过“关注”与“被关注”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与互动,通过这种社会化媒体满足高层次的基本需求。”[9]足见微博是重分享的,通过分享传播信息资源。微博意见领袖也正是借此主导着广大微博用户的舆论导向。而知乎连接着各行各业的精英,除了分享信息资源外,更能为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疑[10]难解答。如果说微博意见领袖占据的是新闻事件中心,那知乎意见领袖占据的就是应用型技术项目。二者如社交网络园中的两朵奇葩,各有各的艳丽,各有各的芬芳,共同点染了社交网络的蓬勃生机。

第四章 形成知乎及其在线问答社交网站意见领袖原因解读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网上在线问答社区早已悄然融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已有研究指出:在21世纪,人们解决未知问题最便捷的途径就是登录网上问答社区,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由此,一大批问答式社交网站应运而生,如“爱问知识人”、“百度知道”、“搜搜问问”、“雅虎知识堂”、“知乎”等等,毫无疑问这些网站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便捷的答疑解惑的途径,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用户的问题一旦解决完之后呢?解决完问题后的用户又该何去何从呢?难道每位用户都是解决完问题之后就拍拍屁股走了吗?事实证明,用户并没有因为解决完问题就与社交网站失去了联系,反而是持续活跃在社交网站里。部分既具有真知灼见,又得到广大用户认可的用户甚至成为了问答社交网站的意见领袖,拥有大批追随者,主导着舆论导向。那究竟是什么理由让他们持续活跃咋社交网络里的呢?唯物主义辩证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而这些社交网站意见领袖之所以长期活跃在各大虚拟社区,其实其中也和“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人们付出时间与精力来贡献知识和帮助他人是为了寻求一些收益,而这些收益按照划分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外在利益、内在利益、有形利益和无形利益。[10]故此,我们可以大致将形成社交网站意见领袖的原因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俗话说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贯穿我们整个生命里程的重要线索。这里的学习就是指用户在网上问答社区通过搜寻问题、回答问题和与他人交流而取得知识的行为。对于问题搜寻者来说,在问答社区搜寻不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寻找前人对此问题的解答,而且还可以个性化的提出问题并邀请网站中的相关专家来进行互动解答;对于知识的分享者来说,通过与其他用户的交流可以获得对于以往知识不同的看法和解答,从而开阔了视野,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也”,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二是获得知识的能力,也就是用户在网上问答社区中,获得更多问题回复、及时获得回复以及获得高质量回复的能力。在以往研究中,Bernhard等把视线投向了知识质量方面,指出获取信息的孩子能去腥是影响用户持续贡献知识意向的重要指标。Kim等指出电子商务类企业解决用户问题的速度与准确率是影响用户忠诚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用户获得更多问题回复、及时获得和获得高质量回复的能力与用户的满意度休戚相关,只要用户的满意度提高了,才能真正留住老用户、开拓新用户持续不断的活跃在社交网站上。

三是互惠。有证据表明,互惠是影响用户参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用户为了能在将来也得到他人的帮助是激励人们在虚拟社区帮助他人的重要动机。Constant等指出互惠的规范在虚拟社区中建立后,这些规范的存在会促进该社区中的只是贡献行为。Chan等和schade等也指出,慧慧行为能够通过制止“坐享其成”行为的发生来推动虚拟社区的发展。

四是声誉的提升被认为是一种突出的影响个人参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因素。有大量证据表明,在互联网时代,虚拟的声誉被认为和现实生活中的声誉一样重要,甚至有虚拟的声誉远超于现实声誉的情况出现。例如,李维安等指出淘宝网上卖家个人声誉和所属商盟的集体声誉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Wasco等指出,当用户意识到贡献他们的知识所带来的声誉的提升的程度越高时,他们就有越大的可能性愿意去贡献他们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刘高勇.社交问答服务的演变与发展研究[D]. [2]王丽秀.网络意见领袖影响机制研究[D].国际新闻界,2014,09 [3]陈然.网络意见领袖来源-类型及其特征[D]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2 [4]张萌.社会化问答社区——知乎网的内容生产与传播策略研究[D],2014,10 [5]陈思.知乎意见领袖的形成机制[D],新闻研究,2015,08 [6]张翔.微博网络舆论中的一家领袖分析及挖掘[D], [7]朱梦.我国微博意见领袖形成及舆论影响研究[D] [8]王君泽.微博客意见领袖识别模型研究[D] [9]金晓玲.汤振亚.用户为什么在问答社区中持续贡献知识[D],2013,12 [10]杨敏.在线问答社区用户研究综述[D],2014

第四篇:钓鱼的启示指导意见

魔灯课题《钓鱼的启示》使用指导意见

烟台市芝罘区军民小学刘丽 我制作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钓鱼的启示》一课。关于本课在使用上的一点拙见谈谈自己的意见。

首先在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知道詹姆兰蒂费斯吗?学生回答不知道,然后请学生看魔灯平台的作者简介,了解文章的作者。从而引入课文。

接着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魔灯里还有课文泛读的超连接,学生还可以到那里去听课文的泛读。我还在魔灯平台上建了一个快乐小屋板块做了一个学习生字的FLASH课件,在那里学生可以看生字的读音、笔顺、组词等等,在词语解释里我做了一个词串的演示文稿,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学习词语。

在讲解课文时,我做了一个学习小帮手的FLASH课件,学生根据我做的课件进行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升华成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我在魔灯平台上还加上了自我测试环节,学生在学完整篇课文后可以到小小读书郎板块中进行自我测试,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另外,我还在网络上搜集了很多学生写的关于本篇课文的读后感,学生也可以到小小读书郎板块中去继续学习。

第五篇: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的所有实数根;

(8)不等式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

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

如果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属于集合A,记作.

如果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不属于集合A,记作.

(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

(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

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

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

(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

(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

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教师投影学习:

(1)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1,3,5,7,9};

(2)用例举法表示集合

(3)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页练习第2题.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

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六)承上启下,留下悬念

1.课后书面作业:第13页习题1.1A组第4题.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呢?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 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讨论,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2.学用具: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l:实数有相等.大小关系,如5=5,5<7,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判断。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欲知谁正确,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研探. (二)研探新知

投影问题2: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间有什么关系了吗?

(1);

(2)设A为国兴中学高一(3)班男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B为这个班学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

(3)设

(4).

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两个集合所含元素范围存在各种关系,从而类比得出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①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B的子集.

记作:

读作:A含于B(或B包含A).

②如果两个集合所含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我们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表示集合间关系的符号与表示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等号之间有什么类似之处,强化学生对符号所表示意义的理解。并指出:为了直观地表示集合间的关系,我们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图。如图l和图2分别是表示问题2中实例1和实例3的Venn图.

图1

图2

投影问题3:与实数中的结论“若”相类比,在集合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思考得出结论: 若.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几个具有包含关系.相等关系的集合实例,并用Venn图表示.

学生主动发言,教师给予评价.

(三)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理解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回答下例问题:

(1)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叫空集?

(2)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与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之间有什么区别?

(3)0,{0}与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4)包含关系与属于关系正义有什么区别?试结合实例作出解释.

(5)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吗?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吗?

(6)能否说任何一人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

(7)对于集合A,B,C,D,如果AB,BC,那么集合A与C有什么关系?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过程,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看法.

(四)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1.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完成下列两道例题:

例1.某工厂生产的产品在质量和长度上都合格时,该产品才合格。若用A表示合格产品,B表示质量合格的产品的集合,C表示长度合格的产品的集合.则下列包含关系哪些成立?

试用Venn图表示这三个集合的关系。

例2 写出集合{0,1,2)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2.学生做教材第8页的练习第l~3题,教师及时检查反馈。强调能确定是真子集关系的最好写真子集,而不写子集.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建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又那些.

2.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六)布置作业

第13页习题 1.1A组第5题.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借助Venn图,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和讨论等,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2.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

(1)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和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强调集合也有运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l.并集

—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

记作:A∪B.

读作:A并B.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用Venn图表示如下:

请同学们用并集运算符号表示问题1中A,B,C三者之间的关系. 练习.检查和反馈

(1)设A={4,5,6,8),B={3,5,7,8),求A∪B.

(2)设集合A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通过检查,进行反馈,并强调:

(1)在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2)对于表示不等式解集的集合的运算,可借助数轴解题.

2.交集

(1)思考: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 请同学们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A.B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

②B={|是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同学},C={|是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得出结论,从而得出交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 记作:A∩B. 读作:A交B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Venn图表示交集运算.

(2)练习.检查和反馈

①设平面内直线上点的集合为,直线上点的集合为,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的位置关系. ②学校里开运动会,设A={|是参加一百米跑的同学},B={|是参加二百米跑的同学},C={|是参加四百米跑的同学},学校规定,在上述比赛中,每个同学最多只能参加两项比赛,请你用集合的运算说明这项规定,并解释集合运算A∩B与A∩C的含义.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检查,作个别指导.并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纠正.

(三)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理解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12页中有关补集的内容,并思考回答下例问题: (1)什么叫全集?

(2)补集的含义是什么?用符号如何表示它的含义?用Venn图又表示? (3)已知集合. (4)设S={|是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A={|是平行四边形},B={|是菱形},C={|是矩形},求. 在学生阅读.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作个别指导,待学生经过阅读和思考完后,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及时给予评价.

(四)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通过对集合的学习,同学对集合这种语言有什么感受? 2.并集.交集和补集这三种集合运算有什么区别?

(五)作业

1.课外思考:对于集合的基本运算,你能得出哪些运算规律?

2.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并说明其并集.交集和补集的现实含义. 3.书面作业:教材第14页习题1.1A组第7题和B组第4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一对一廉洁谈话的内容下一篇:研究纪检监察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