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2-09-12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以前很多老师对怎样解题、怎样复习、怎样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等等都研究得很多,也获得很多成果,而对于学生的情感、心理等却缺少关注。现在为了学生的可持性发展、终身发展,新课程标准除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关注以外,也非常注重学生情感心理和人格的培养。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能力? 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引起重视。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致力于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尤其要促进学生学会合作、探究、自主地学习;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 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鲜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拓潜能。我们不能不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机会和环境,使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 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心求通、口欲言”时才去启发。教师应该积极创造这种“愤”和“悱”的情境。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言语提示的方式,即由教师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借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学习。另一种是活动的方式,即让学生参加一些活动而产生问题。比如从课外活动、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等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到有趣而又难以回答,学生从而产生了进一步了解有关知识的要求。

2激 发创新意识 ,训练创新思维

在传授数学知识时,应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倡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

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打开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渠道, 营造一种真诚、信任、民主、愉悦的课堂心理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之间建立合作、教学相长的现代师生关系,在师生互动和合作性学习中开发增值性教学合力。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知识的主宰者、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的角色从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探索者,变为积极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学会凭借自己的语言魔力,去影响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有效地调控学习进程。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促进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3强化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实习、数学探究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数学实习和数学探究重在让学生动手实践,尝试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重在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重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成为学生实习和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引导和帮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发现和提出研究课题, 特别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组织和鼓励学生组成课题组合作的解决问题;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在计算机网络上查找和引证资料的习惯。

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 从而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习的教育观转变, 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知识、技能、数学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纳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4开发情感智力教育 ,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过程, 它还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后盾。在数学教育中,激励学生要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敢于求异,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

摘要:高中数学课程目标指出: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中学数学教学十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还很不够,而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给了我们尝试各种创新活动的途径、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环境规制的演变与治理效果论文下一篇:通信工程中光缆普查仪(OCID)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