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管理制度论文

2022-05-0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银行信贷管理制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文立足于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状况和风控实务,分析汽车金融公司在经营中面临的风险和相应的管理流程,探索优化我国汽车金融行业风险管理的政策和举措。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识别当前市场环境下我国汽车金融公司的风险类型,立足于案例分析的结论,结合国外汽车金融行业的先进风控经验,为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提供有益的借鉴。

银行信贷管理制度论文 篇1:

试论温州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化解的思路和方法

摘 要:不良贷款是全球性的金融难题,也是银行业无法完全规避的重要问题。文章以温州银行为例,分析不良贷款的特点与成因,着重研究处置和化解不良贷款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银行业 不良贷款 特点成因 处置思路 化解方法

文献标识码:A

温州银行于1998年12月17日挂牌开业,原简称温州市商业银行,2008年12月18日更名温州银行。温州银行是在温州市区原29家城市信用社、6家金融服务社及中心社、8家营业处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成立时的注册资本2.9亿元,后经二次增资扩股,股本金额10.23亿元,总资产341.4亿元。现有营业网点61家,其中跨区域分行2家,县域(含县级市)支行12家。

温州银行成立时不良贷款总额为5.70亿元,不良贷款占比为两位数。由于温州银行组建时间过长,原城信社潜在的不良贷款较多,温州银行在强化信贷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清收处置力度。截止2009年6月末,不良贷款绝对额为2.16亿元,占比0.93%。

一、温州银行不良贷款的特点和成因

温州银行属于地区性的小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除基本与国有商业银行相似外,还有一些特殊性的因素。最主要的特点是城市商业银行由本地的城市信用社、金融服务社等重组而成,原城市信用社遗留账面不良贷款金额巨大。形成不良贷款的成因有:

1.监管力度不够,法制环境不完善。温州人善于经商,只要条件许可,对能赚钱的路子都会尝试。在上世纪80年代国有银行服务严重滞后,国家还未能对金融进行有效监管的大背景下,金融领域成了温州人投资的一条重要尝试途径。由于金融风险的暴露具有滞后性,那时的金融组织由于观念、利益等原因,往往不注重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而金融有关规章制度与实际监管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一是金融监管手段单调落后,主要限于检查、通报和处罚,具有强烈的计划性和行政色彩,这些手段对监管对象约束力不大。二是金融电子化程度不高,对信用社报送资料分析、处理能力很低,不能准确、客观评价资产的真实情况,给原信用社违规放贷有机可乘,造成潜伏的不良贷款频频暴露。三是政策、立法上的真空、滞后,政府职能机构制度不健全,间接导致银行债务的悬空。四是司法执行力度不够大,效率低下。银行与债务人打官司是“起诉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审判、审判不执行”。

2.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制度建设缺失。温州曾一度受“假、冒、骗”困扰,金融领域在这种大环境中也必然受到冲击。个人借钱任意延期偿还甚至逃债、赖债;企业提供虚假的会计报表,多头开户,以贷还贷,无效担保,重复担保,互保;金融组织虚假出资,高息揽存,非法集资诈骗,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不良贷款的大量产生。

3.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素质不高。温州银行组建初期,风险管理能力不强,对贷款项目的资讯掌握不足,分析判断不够准确,导致贷款投向及市场定位不合理。

信贷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贷款的责任与权力不匹配,贷款的责任与实际利益不对称,存量贷款责任没有明确,对新发生不良贷款责任人处理不到位。

信贷管理人员偏少、素质不高,贷款“三查”执行不严,金融组织负责人经营水平低下,政策、业务不熟,贷款决策往往凭经验,缺少科学依据。贷款业务能力与实际业务发展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在具体的经营管理环节中没有建立起完备的贷款质量监控和风险防范制度。粗放性的经营思想,只重发展,轻管理;重业务,轻监控;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甚至受个人利益的驱动,违规违法放贷。

4.经济过热和企业转制中带来的新问题。1992年之后经济过热,使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经营管理差又负债重的企业大量亏损,没有能力还贷,使银行不良贷款不断地产生。由于旧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转制、兼并、合并、分立等操作尚存在不规范的地方,导致产生不良贷款。如国企改制引起的逃债、废债和悬债等。

二、温州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思路和方法

1.改革完善清收组织体系。改革不良贷款清收管理体制,成立特殊资产管理部和以法律事务为主的合规部,在2002年起将全行的损失类贷款和可疑类贷款及大案、疑难案实施内部剥离,集中到总行特殊资产管理部统一管理、清收。对不良贷款分类经营以后,一方面打破了原有格局下不良贷款按块分割的分散局面,可以统一掌握企业信息动态,提高决策效率,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同时有利于特殊资产管理部门集中利用各项资源更好地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降低清收成本,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新的信贷资产管理体系,降旧控新,明确责任,对产生新的不良贷款负责,有利于强化业绩考核;再一方面是成立了资产保全体系,负责存量不良贷款的经营处置和管理,好坏资产分开,新老账分开,有利于对不良贷款的监督。

2.建立不良贷款日常监测,实施动态管理制度。实行每月一次的不良贷款动态监控分析制度,每日通过网上快报各支行不良贷款动态变化和全行不良贷款的存量,实行每月一次的不良贷款动态监控分析制度,特殊资产管理部根据《诉讼管理办法》的规定,要求支行在贷款逾期2个月时及时上报清收化解方案,逐笔了解、分析,指导、协助制定清收化解方案。并根据化解和诉讼两种清收化解方案对新增不良贷款进行分类清收管理,时时了解清收进展。对于需要诉讼的逾期贷款,由特殊资产管理部审批方案后,移交合规诉讼,由合规部保证诉讼过程的合法性,防范法律风险。

3.推动制度改革,控制不良贷款增量。对新增不良贷款达到一定量的分、支行强化落实贷款责任制,切实做到“控制增量、化解存量”。不定期召开新增不良贷款清收专题会议,分析新增不良贷款的现状与逾期原因,共同探讨清收化解方案,总支两级协作清收。支行领导定位为清收责任人,负责领导、安排清收的具体事宜。会议还要求参会支行每月汇报清收进展,及时修正清收化解方案以适应清收状况的变化。推动授权制度、审批制度、风险贷款责任评议制度、败诉案件责任评议制度,制定诉讼管理制度。对不良贷款的增量和存量分别进行考核,特别对新增不良贷款要在支行年度考核利润中全额扣除。制订了相关清收奖励的管理条款,体现“动力和压力并存,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4.因户施策,加强存量不良贷款清收化解力度。每年及时梳理年度存量不良贷款,逐笔进行了解、分析,在切实摸清每笔贷款不同形态、类别、处置难易度等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类,指导支行制订一户一策清收化解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1)承包清收。对于额度较小、分布零散、不便于集中清收的不良贷款,发包给支行,实行承包清收。(2)委托清收。对清收能力薄弱的不良贷款,委托当地有能力清收的机构、人员采取合法手段进行清收。(3)重点清收。对全行不良贷款余额超过100万元的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一户一案”,重点清收。(4)招标清收。对清收难度大的不良贷款,面向行内外公开招标清收。(5)依法清收。对那些债权债务关系明确,但拒不执行法院已生效判决裁定的,申请强制执行;对损害银行债权的逃废债行为,主张代位权和撤消权,努力改变“胜诉不胜钱”的局面。(6)责任清收。2003年1月1日后发放贷款造成资产风险或损失的主观责任人,无论在职、退休,一律进行责任清收,并且限定清收期限。(7)重组清收。积极推进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和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账务顾问、投资咨询、方案策划等服务,帮助困难企业实现资产重组,恢复还款能力。(8)注资清收。本着搞活资金必须先搞活企业的原则,对有还款意愿、产品有一定市场、复活有望的企业,在实行责任新老划段的前提下,实施注资清收。(9)债务转移清收。对部分借款人已名存实亡,但担保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情况,为有效保全信贷资产,要与企业积极协商在确保提高还款能力及资产质量的前提下实施债务转移或重新设定抵押物、担保人、风险梯度转移等途径转化不良贷款。(10)以资抵贷清收。即取得偿债资产,通过资产的开发、转让、租赁或拍卖变现等形式实现资产的变现。

5.加大力度通过呆账核销方式降低不良贷款。特别对信用社时期遗留的损失类贷款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得到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实现税前核销,消化历史包袱,化解金融风险。通过银监局牵头的有关部门联审核销、通过正常途径申报核销、通过法律途径追偿核销以及税前核销等途径,实现不良贷款处置工作的新突破,为温州银行的发展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1.程未.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中的风险与防控措施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4)

2.陆颖琳,任宁.规范民间借贷探讨[J].现代物业,2009(2)

(作者单位:温州银行 浙江温州 325000)(责编:李雪)

作者:吕李敏

银行信贷管理制度论文 篇2:

我国汽车金融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本文立足于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状况和风控实务,分析汽车金融公司在经营中面临的风险和相应的管理流程,探索优化我国汽车金融行业风险管理的政策和举措。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识别当前市场环境下我国汽车金融公司的风险类型,立足于案例分析的结论,结合国外汽车金融行业的先进风控经验,为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汽车金融分风险概述

汽车金融是由消费者在购买汽车需要贷款时,借助于合理的贷款方式以及支付手段的一种全新的金融领域的延伸。相对于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而言,现有的金融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无疑其本身再说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风险因素,这些都会让其在实际的管理以及发展过程中面度以及寻找合理的印度模式。從现有的汽车金融发展而言,其本身仅仅是经历了短短的数十年发展而已,无论是在实际的管理模式以及风险规避等等各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加强以及优化。而从现有汽车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而言,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客观性。显然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任何一个金融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合理的管理模式的介入,不过其本身所面临的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其本身是没有办法在客观地环境下去避免以及改善的。

(二)不确定性。显然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任何一种金融模式的发展都会受到政治因素以及外部条件的影响。对于现有的汽车金融而言,其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类全球经济发展以及汽车企业产能调整或是现有全球石油因素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三)可控性。尽管汽车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不过只要借助于合理的管理模式,通过有效的管理策略以及手段的应用以及介入,就能够实现现有的汽车金融整体的管理效能的提升,就可以切实有效的保证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管理模式下进行以及发展。

二、汽车金融概念及业务范围

(一)汽车金融概念

国内外对汽车金融概念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以及层面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并且由此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以及界定内容。不过从现有的实际分析而言,其本身主要是更多是现有的服务内容以及对象进行分析的。认为汽车金融主要是针对现有的汽车购买者而进行的一种全新的金融服务,为每一个购买者提供针对性的金融贷款服务,以更好的满足其自身的购买需求。可以说相对于一般的行业而言,现有的汽车金融本身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而且其主要是受到了现有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带领之下,才有了现有的整个汽车金融的繁荣以及发展。其本身也就意味着现有的金融并非是单独存在的是,而是一种以案例与外部环境所存在的,其自身需要的是与外部环境以及现有的实际需求而融合的。现有的汽车金融本身的发展需要的是借助于外部环境的发展,特别是汽车保有量以及需求量的提升而不断进行改变以及自我整体的发展。

(二)汽车金融服务范围

汽车金融具体的服务范围和汽车产业价值链是密切相关的,其本身更多是服务于现有的实际人们购买汽车过程中的需求而进行服务。包括了汽车保险、汽车购买以及二手车的购买等等,借助于合理的汽车以及相关产品的购买,从而由此为其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帮助实际购买人员能够获得相应的购买需求的满足。

(三)汽车金融风险的类别

1.借款人的还款能力风险。借款人的还款能力风险指其主要是由于对于现有的贷款人员自身的偿还能力评价不足而造成的。因为,个人汽车金融本身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由此无疑就会在长期的偿还过程中,出现种种原因,从而造成借款人没有办法进行实际金额的偿还。

2.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指的是因为借款人的信用较低,导致到期不能或不予履行贷款合同的风险。在我国现有征信体系尚且不是非常健全的当下,银行本身没有办法对所有的人员进行实际的征信状况的查询以及了解,这也就无形之中造成了信用风险的出现。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违规操作或管理不当对银行业务的各个环节所造成的风险。在我国现有银行整体的发展过程中,显然操作风险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银行管理者以及基层工作人员的重视,不过尽管如此其本身所带来的风险依然没有办法在短期内避免,这些都是需要未来我国银行从业者积极寻求合理的方式以及策略,去更好地规避现有个人汽车金融过程中的操作风险。

三、我国汽车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分析

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是以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和个人信用制度为基础的。其本身由于是刚刚起步,因此也就意味着会面临巨大的外在风险,从现有的具体风险情况以及其实际的原因而言,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就进行分析:

(一)我国汽车信用消费体系配套不完善存在的问题

1.个人信用体系是指依据居民的家庭收入财富、已生成的借贷与偿还等等。在现有越来越注重个人诚信的社会下,显然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在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已经告诉我们了,借助于合理的信用体系的构建,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发展的规范性,保证现有社会能够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模式下进行发展以及成长。这些都可以更好的提升社会信用,保证彼此之间联系以及沟通交流的有效性,并且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相应的购买成本以及交易费用。近年来虽然我国已经在积极构建一套完善的信用体系,包括证监会、银监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都在不断沟通以及交流,能够更好地融合各项资源,寻求合理的企业发展以及信用制度建设[10]。不过尽管如此,由于我国现有银行自身的后台彼此之间的新型共享以及交流制度相对较弱,而且公众自身也没有很好的一种信用制度以及体系建立的意识。从而造成了我国现有信用体系构建相对缓慢,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制度支撑。可以说由于没有良好的外部征信体系的介入以及应用,也就造成现有的汽车金融本身没有办法得到一个合理的监督以及管理,造成的是现有整个个人自身的信用没有办法得到完整的体现,在现有的前提之下,也就造成了潜在的风险,造成的是现有汽车金融发展过程中,没有办法借助于合理的风险的规避去实现良好的整个汽车金融的有序发展。

2.商业银行自身管理存在瑕疵。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而且由于个人汽车金融是近年来借助于汽车市场蓬勃发展而推出的一个全新的业务。这些都造成了现有银行在实际的业务开展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进行合理的风险控制制度以及体系的建立,进而影响到了实际的业务开展。

由于现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对于完善管理汽车金融业务方面的规章制度,再加上操作手段的相对落后,其更多是依赖于人工管理,没有很好的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应的系统性管理,从而影响到了实际的个人汽车金融管理效果。与此同时,在现有的业绩压力之下,银行自身在实际的放贷过程中,更多是一种注重放款而轻视管理。由于在放贷时对客户的实际情况得审查,只停留在表面的资料上,因而在贷款发放后就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行跟上。

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 1999年发布的《关于开展个人汽车金融的指导意见》本身是我国现有的仅仅为数不多的针对汽车金融的法律规范以及意见,其本身仅仅是针对现有的汽车金融行业进行了一定的规范性论述,并没有特别针对性的进行相应的汽车金融发展模式以及趋势的分析,这些都意味着现有汽车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以及优化。上述法律颁布至今已经超过15年,而在这十五年里无疑整个社会环境,人们的观念、意识形态以及各类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从而造成现有的法律法规难以适应人们的生活以及实际银行个人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需求,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从而造成了许多的条款没有办法在实际的生活中得到有效应用,银行管理者以及从业人员缺乏合理的法律及政策的指导,影响到了最终的个人汽车金融业务的有效开展,为其整体风险埋下了伏笔。

4.抵押物不易变现。由于我国的消费品三级市场仍然处于起步初创阶段,由此也就意味着许多的规章制度以及一系列管理模式尚没有真正建立。这些也就造成现有在货物的质押过程中,没有办法得到合理的规范以及管理。其本造成的是质押物无法在一个合理的渠道内进行变现,者无形之中提升了现有企业自身的压力,造成的是现有商业银行自身压力的提升,他们没有办法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进行有序的资产管理以及变现,提升了自身的资金压力,造成大量的坏账以及呆账。

(二)汽车金融服务企业落后的风险管理手段导致的风险问题

1.信贷模式不成熟和信贷主体单一,导致风险过度集中。我国现有的汽车金融其本身依然是过度依赖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自身,依赖于其所提供的服务以及资金。这些本身其主体依然是借助于现有的传统商业隐含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全新的金融领域对于现有汽车金融的管理需求,这些也就造成了现有汽车金融在实际的管理模式中没有与其自身形成有效的配合,从而也就造成了相应的管理者以及工程由此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以及风险。

2.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建设滞后。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建设滞后,可以说我国现有的银行自身的信贷管理相对落后。其内部并没有切实有效的结合现有汽车金融这样一个全新的产品进行针对性契合以及相应的产品内容的设计。这些也就造成了现有银行本身没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对现有的汽车金融的实际放款人以及贷款人进行审核,没有对其实际的资质进行合理的资格的审核,从而也就造成了现有汽车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办法实现与外部之间的有效联系,缺乏合理的管理策略的介入以及应用,这些都制约了现有的汽车金融的发展,造成的是其整体以及长期无法在一个合理的管理制度下运行,降低了现有汽车金融实际的发展效能,造成的是现有汽车金融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办法依赖于合理的发展策略以及制度的介入。

可以说上述种种原因,都造成了我国现有汽车金融在整体发展过程中的滞后性,带来的是一系列的风险以及后续管理的落后,由此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其进行合理的优化以及改善,以更好的促进我国现有汽车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完善汽车金融风险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一)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汽车消费信贷具有单笔贷款金额相对较小,贷款时间相对较短,贷款申请者不集中的特点。由此也就意味着银行自身没有办法对每一个人员进行非常系统性的审核,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需要一套合理的信用体系去了解每一个个体的实际状况。由此,就能够保证当某一个人员在实际消费以及贷款过程中,银行可以直接从后台了解到其自身的实际信用状况,并且由此采取合理的授信额度,以保证自身利益不会受到损害,最大限度的提升银行自身的效益基础之上,降低相应的风险。

针对现有个人汽车贷款的特点,银行可以进一步加入是否存在肇事逃逸、是否有不良的行车记录等等,这些都可以保证其在后续的贷款过程中寻求更加合理的贷款方式以及策略,以保证每一次的贷款都可以降低风险,提升银行自身的实际权益。

(二)构建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1.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对于现有的银行汽车金融的发展而言,显然其需要的是一套合理的管理模式以及预警制度,借助于合理的风险预警模式的介入以及应用。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整体的银行以及相应的公司自身的汽车金融管理有效性,不断结合外部的实际需求情况去制定一套合理的管理模式以及体系,切实有效的在满足外部需求的基础之上,提升了整体的财务管理效能,保证了银行、汽车金融公司都能够彼此之间实现共赢。并且基于现有的信息沟通以及共享,保证了现有整个汽车金融的有序发展。

2.加强信贷环节的管理。在现有的银行内部的管理模式之下,其需要的是不断加强整体的信贷环节的优化,不断进行合理的管理策略的优化以及改善。由此就要求现有的商业银行内部要尽可能的优化现有的审核流程,能够更好的结合外部的需求而进行针对性管理策略的介入,保证现有各个环节都能够符合原有的实际管理模式,保证现有的各项技术效能的最大化,实现整体内部信贷管理的有序性。

(三)健全和完善商業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做好内部防范工作

1.严格授信流程。对于现有的汽车金融的发展而言,其需要的是一个晚上授信流程以及体系。因为,考虑到我国现有并没有完全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以及合理的贷款流程,并且没有办法通过第一时间的方式去了解一个个体自身的征信体系,这些都需要现有的管理过程中不断结合外部的实际需求去构建一个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借助于合理的管理模式以及策略的制定,以更好的提升现有风险控制的基础之上,从而更好的提升整体的管理效能,保证每一次的授信以及贷款都能够恰到好处,都可以在满足个体需求的同时,提升整个贷款流程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

2.提高管理水平。对于我国现有的汽车金融发展而言,作为一全新领域显然其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不断结合外部情况而进行改变。特别是现有的内部管理模式以及水平需要不断提升,需要更好的满足现有外部需求情况而进行针对性的管理策略的制定,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个企业的竞争力,让其能够更好的满足现有外部需求情况,以提升整体的管理效能的基础之上,保证汽车金融的有序稳定发展。

五、结语

目前汽车金融业务其本身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开展,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业务而言,显然现有汽车金融本身无论是利润率还是其规模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对于我国现有的汽车金融的发展而言,显然其本身尚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其中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以及改善。因此,未来我国需要结合现有的国情,在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基础之上,不断寻求合理的发展模式以及策略,以更好的实现我国现有汽车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作者单位为淮安速招来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作者:彭飞翔

银行信贷管理制度论文 篇3: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生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融资瓶颈一直制约着小微企业的发展。随着劳动力价格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小微企业资金压力日益严峻。认清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表现,探析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找出合理化解决路径是保证未来经济充满活力和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小微企业 融资

小微企业是指那些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统一,产品或服务种类单一,规模和产值较小,从业人员较少的经济组织。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我国小微企业超过3000万户,创造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产值达到2万多亿元,并保持着47.15%的年均增长。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新生代企业家成长的平台,成为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市场繁荣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微企业是市场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创新的基础。小微企业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但受外部环境影响波动比较大。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劳动力价格、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加上环保压力增大,一系列不利因素不断积累导致小微企业赢利能力下降,出现明显的成长性弱化,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困难。

一、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表现

(一)抵押难,担保难

商业银行是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是小微企业贷款的主要方式。但在抵押贷款中,小微企业可用于抵押的物件少,抵押物件的折扣率高,再加上企业资产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较高,资产评估中介服务不规范、随意性很大,给小微企业抵押贷款带来了重重障碍。而担保贷款难就难在找不到合适的担保人。效益好的企业不需要担保贷款所以也不想给其他企业做担保人以避免拖累,效益一般的企业银行又不同意其扮演担保人的角色。

(二)银行放贷难

近几年,银行出现了放贷难的状况。突出表现就是不少基层银行贷款占存款的比例逐渐下降,资金放在银行贷不出去。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商业银行严格防范金融风险,加上国家“抓大放小”的政策引导,很多银行给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又复杂繁琐,但小微企业融资的银行往往是各商业银行的基层银行,导致许多小微企业视去银行贷款为畏途。

(三)直接融资难

直接融资的方式主要有发行债券、商业信用、民间借贷和内部集资、外商资金四种方式。小微企业自身底子薄、自有资金少,民间融资等各种融资渠道又不大畅通,绝大多数小微企业无力进入正规的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外商投资的首选是咨询地方政府,少量的财政性资金基本上都流向了国有大型企业,所以小微企业想要获得直接融资也是困难重重。

(四)信用控制难

在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上,主要难点就是信用风险难以控制。另一方面小微企业信息透明度比较低,信息披露制度方面有待建立。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很难做出准确评估,进行有效地信贷决策。

二、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一)小微企业本身的原因

我国小微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很少有自主创新,产品单一,市场上的竞争多是来自价格,在产业链中往往位于下游。这种状况下的小微企业经不起外部环境的一点点波动。货币政策的紧缩、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都会给小微企业的经营带来不小的风险。再者,我国小微企业的创立者大都草根出身,家长式的管理方式相当普遍。任人唯亲、经验管理使得小微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追求短期效益现象严重,缺乏长期的发展规划。小微企业信用意识淡薄,在融资过程中的道德风险相当大,“赖帐”思想和行为屡见不鲜,影响了小微企业的信用形象。加上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报表普遍不实。常常让银行信贷员也弄不清“庐山真面目”。其次,由于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分布在各行各业,又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小微企业群体的差异化决定了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元化,那么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也需要形式多样的资金提供方式。“短、频、快”的融资特点增加了融资的单位成本也给小微企业融资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二)来自金融系统的原因

因为金融系统的特殊性,我国对金融业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经营规则,以此来保证金融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流动性,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良后果。谨慎原则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自然非常重要,但客观上也给风险性较高的小微企业融资带来了障碍,使得一些小微企业丧失了很好的发展机会。目前各专业银行都按自己的标准进行了企业资信分类管理。各县级银行一笔贷款的授权是100-300万不等,少的只有50万甚至更低,对小微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急需的固定资产贷款则没有贷款权。而且,在申请贷款中商业银行是层层把关,办事手续非常复杂繁琐。小微企业借一笔数额不大的贷款至少要办十道手续,少则一周,多则数月,即使钱到手,商机可能早已错过。大中型企业信誉好,融资量大,深得金融机构的青睐,往往是信用资金追着贷;相反,小微企业缺乏良好的信誉,不良贷款多,使得金融系统提高了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小微企业融资额度有限,对金融系统的收益不大,也使得金融系统爱“批发”,不爱“零售”。

(三)来自政府的原因

目前,维护中小型企业权益的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该项法规的出台显示了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但该法规立法粗糙,宣传性规范较多,政策性太强可操作性较差,甚至有些内容不利于小微企业融资,和一些关注中小企业早、经济较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比如日本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就市场开放、财税支持等方面做出了详细并且操作性强的规定。而且,我国政府在给小微企业创立宽松的外部环境中工作力度不够。既没有建立专门用于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也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用于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社会服务体系严重不健全。小微企业融资难很重要的一点是来自信用风险。虽然有关部门牵头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但是政府没有强制或指导担保业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使得担保业担保损失补偿缺乏保障,加上很多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工作不规范,风险过大,整体亏损现象严重。政府部门在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上力度不够导致这方面工作严重滞后。

三、小微企业融资对策

(一)练好内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小微企业想要有效利用各种融资方式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首先要建立有效的自我积累机制。没有自我积累动力的企业想通过外部资金来源获得发展是令人匪夷所思的。而自我积累机制的建立要从建立自身资产信用开始,并且要建立守信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小微企业才有资格到资金市场上去筹集资金。当然,要想做到这些,小微企业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模式,努力提高自己的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坚持自主创新,培育自己的品牌,不断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建立真实可信的财务报表,积累企业的信用制度,从而提高企业多渠道融资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的应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危机,越做越强,越发展越好。

(二)创新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

1、商业银行应完善制度,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在相当时间内,国有商业银行仍是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所以,商业银行应树立“贷款立行”的观念,改进现行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设置面向小微企业的信贷机构,加大授权。在小微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中,应变重规模为重效益、重成长性,以相对消除对小微企业的信用歧视。根据企业所处的地区以及发展的不同阶段,适当扩大贷款抵押率。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扩大对小微企业的资金供给。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改造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严格贷款的风险管理,处理好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与保证银行资产质量的关系。还要加强银行信贷登证咨询管理制度,完善信贷人员考核制度,使激励与约束相平衡,调动信贷人员防范风险和拓展业务的积极性。

2、保险和信用担保相结合,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银行对小微企业惜贷,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信用风险。把保险机制引进来能为银行提供贷款偿付能力担保,从而直接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为小微企业融资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险业要想发挥社会保险管理功能服务于小微企业融资至少要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积极探索信用风险管理。将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引进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为小微企业提供风险保障服务,提高小微企业的综合素质和信用水平。二是加大产品的创新和服务。通过产品的创新和服务的深入,努力为广大小微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保险服务。三是要坚持加强与有关方面的合作。在保险机构,信贷机构和小微企业之间建立一个合作的激励机制,大家协同健康发展,共同承担市场的风险,共享市场信息,共同分享市场利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提供一个保险的服务。

3、努力创新业务模式

小微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信贷周期短、贷款额度小、频率高、不良贷款率高、担保物和担保方式贫乏、客户信息采集困难。所以,商业银行应根据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理解并容忍小微企业发展的“不规范性”,并创新业务模式,制定适合小微企业融资业务需求的业务流程及评审标准。民生银行是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佼佼者,该行推出的“商贷通”是小微企业贷款的金字招牌。具体分为单户营销和区分不同业态商业集群进行批量开发两种模式。其中以立足集群进行批量开发模式能更有效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在那些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区域优势明显、受经济波动和通胀影响较小、经营周期稳定、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认知度高的行业里,紧密围绕“商业圈”、“产业链”和“供应链”集群进行批量系统开发和授信。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4、借助民间资本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

我国民间资本存量充沛,发展迅速,可以借助民间资本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民间资本主要以村镇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的形式参与信贷业务,但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盈利空间有限,发展方向也需引导,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2012年“两会”期间就民间资本改革问题,政府主导意见是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向村镇银行转变。

(三)理清政府职能,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1、理清政府职能,为小微企业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

为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快速变化,政府应做到从政府调控为主变为市场调控为主,各级政府要从热衷于办中小企业转变到全心全意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为小微企业服务的轨道上来。要形成小微企业“开业容易,退出方便”的进退机制,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树立以市场主体为本位的立法思想,要用法治代替人治。通过建立私人经济制度、企业制度、市场交易制度、公平竞争制度、税费制度等基础性的制度,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这样,小微企业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2、进一步加强政府的资金支持

政府的资金支持是小微企业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援助方式,一是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是最直接的资金援助方式,有利于小微企业资金的积累和成长。比如降低税率、税收减免、提高税收起征点、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等。二是财政补贴。财政补贴的功能在于引导,其应用环节是鼓励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促进小微企业科技进步和鼓励小微企业出口等。三是贷款援助。主要方式有贷款担保、贴息贷款、政府优惠贷款。四是由政府设立为高新技术型小微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的具有高风险和高回报率的专项风险基金。

3、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金融环境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全方位、立体化的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这种担保体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行政担保而是政府扶持下的市场化担保,其根本目的是建立起以小微企业为突破口,包括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担保在内的社会化信用体系。同时要组建政策性的中小企业银行,通过这些机构对小微企业发放优惠贷款、贴息贷款等政策性贷款。其资金来源可由中央财政拨款,也可与地方财政共同出资,还可以考虑发行一部分金融债券。再次,政府应改善企业、银行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创建“金融安全区”。各级政府要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对金融债权的维护。最后,政府可以在慎重的前提下稍微放松对金融机构过多的管制,比如利率。这种放松能鼓励银行之间开展积极的竞争,这样的话银行自然会追随新的客户,尤其是小微企业。

四、小结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关键是要在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三者之间形成正常的经济关系,建立健全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积极推动小微企业融资的渠道多元化、方式市场化、手段规范化和结构合理化。从长远看,必须从经济体制和制度建设方面下功夫,解决小微企业内部积累的动力问题,并从源头上分流社会资金,打击资本投机,使得资源配置和企业价值相匹配。

参考文献:

①姜风旭. 我国小企业融资困境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12):17

②陈蓉. 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的法律问题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12(2):11

③李曙光. 小微企业融资法律亟待升级[J]. 资本市场,2012(3):16

④董文标. 寻求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之道[J].两会专访

⑤欧阳君山.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中华工商时报,2012-6-20

⑥法利娜. 新形势下政府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新探[J]. 生产力研究,2011(4):179

⑦苏彩霞.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析——基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J].生产力研究,2011(4):192

(朱莉,1977年生,江苏泰州人,连云港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中小企业管理)

作者:朱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机监理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职业院校法制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