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金融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外资金融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历史及现状金融危机之前外资进入韩国金融产业可分为金融危机前后两个时期。金融危机之前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开放初期至80年代中期,将外国银行进入作为引进外资的手段;二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贸易收支逐渐转变为顺差,金融产业实行了渐进性的开放。

第一篇:外资金融论文范文

外资银行进入与中国金融安全

摘要:本文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与我国金融安全的关系,认为外资银行主要通过在华设立机构和入股中资银行的方式实现在华扩张,并以此影响我国金融安全。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被我国的金融政策部分屏蔽,而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起到了竞争和示范的作用,从而提高整体银行业的效率,促进我国的金融安全。

关键词:外资银行;金融安全;金融政策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经济和金融安全的影响是复杂的,国内外学者对这个问题作了理论的分析和实证的检验。

对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经济稳定性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目前未能达成一致。一类观点认为,外资银行进入可能促进东道国的资本积累和资本配置效率,提高银行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水平,从而有利于东道国经济系统的稳定运行。而另一类观点则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给东道国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可能将别国的经济衰退或危机输入东道国;当东道国面临经济困难时,外资银行可能成为资本外逃的重要通道。谈儒勇等(2005)认为,这两种观点是可以调和的,而调和的关键在于外资银行的进入是否适度以及东道国是否具备相应的银行开放条件。我们认为,两类观点对我国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银行业低效率运行的现实需要外资银行的进入,而外资银行可能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则需要用精巧的制度设计来规避,新近颁布和实施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将在后面具体阐述。对于外资入股东道国银行这一特殊途径,巴曙松(2006)认为,外资入股给东道国银行业带来了利益共享者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体系的风险共担者,有利于金融风险的分散,有利于金融稳定。

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检验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经济金融稳定性影响等方面。在银行业效率方面,Levine(2003)运用47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发现,对外资银行进入限制较多的国家的商业银行利差收入较大,银行效率较低;Claessens (2001)运用80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提高会显著减少银行的税前利润和日常开支;Denizer(2000)关于土耳其银行业和Barajas(2000)关于哥伦比亚银行业的发展中国家个案分析则证实外资银行进入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利差收入和提高贷款质量。以上实证研究均得到相同的结论,即外资银行的进入将提高东道国银行业的效率。一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与其开放度正相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又和效率成正比。

在东道国经济稳定性方面,实证研究的结论同理论研究一样,存在分歧。Demirguc-Kunt等(1998)研究发现金融自由化、放松管制与银行危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得出外资银行进入容易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结论。另一类观点则支持外资银行的进入,Barth等(2001)研究发现在外资银行进入限制较少的国家,货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较低;叶欣等(2004)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入将显著降低东道国银行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巴曙松(2006)提出,世界上最发达和最富效率的金融体系往往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体系,而大部分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危机前都曾采取了排斥和限制外资银行进入的金融法规和政策,危机后则加快金融重组步伐,更大程度地开放了金融体系,比如日本、韩国、墨西哥和阿根廷。

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路径选择及其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可选择路径大致有四种:成立外资独资银行,即法人机构;在中国开办独立的分支机构;购买并持有中国国内银行机构的股份;与中方合资建立新的银行。在中国加入WTO以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途径是在中国开设分支机构;中国加入WTO以来,入股中资银行的方式逐渐受到外资银行的重视乃至追捧;而法人机构的设立在入世过渡期的五年中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但随着2006年12月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最新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细则的实施,外资银行法人机构的设立将迅速增加。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路径与我国银行业改革和开放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2004年以来我国政府调整了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策略,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重点由主要引进外国银行来华开设分支行转移到着力推动中外资银行加强业务协作与股权合作,以促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快中资金融机构重组和改造。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速度越来越快,仅2005年就有10家中资银行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其中包括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等3家对我国银行业举足轻重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掀起外资入股的新一轮浪潮。2006年12月11日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最新颁布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一个基本的导向是鼓励外资银行在本地注册,非法人外资银行开展小额的人民币零售业务将受到一定限制,只能吸收100万元以上的居民个人定期存款。顺应该政策的指导,已有多家外资银行向银监会提交了设立法人机构的申请,目前已有9家经过批准,可以预测“法人导向”原则将有力地促进外资银行在华设立独资银行。

与此相应,外资银行进入路径的不同选择也以不同程度影响着我国的金融发展和安全。外资银行以设立机构进入中国的方式比较而言,设立法人机构比设立分支机构,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威胁较小。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不仅加大监管难度,而且容易引入国际金融风险。首先,外资银行分支机构没有独立的决策权,资金的调度受境外总行的影响,我国监管机关的监管手段因此受到限制。其次,由于其母行在境外,我国监管当局对其母行的风险难以监测和控制。一旦外资银行母行发生危机,风险会马上波及到其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我国存款人债权的保障和清偿无法得到优先考虑。第三,外资银行是一个国家资金进出的重要渠道,其分支机构资金调度由境外的母行控制,可能成为大规模投机资金进出我国的通道,也可能在国内金融危机初显时抽逃资金进一步加剧危机,出现拉美和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的情形。相比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外资银行设立法人机构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威胁较小,对金融稳定有利。首先,法人银行作为境内独立法人,是本地注册,由我国监管机构承担主要监管责任,监管机构可以通过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来监管可能出现的风险;其次,由于受母行经营的影响小,法人银行能够较好地规避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因此从加强金融监管、降低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安全的角度出发,应该对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经营有所限制,或引导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向法人机构转变。我国2006年12月11日全面开放银行业,同时开始实施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限制非法人外资银行开展小额的人民币零售业务,鼓励外资银行在本地注册,很大程度上规避了外资银行在华设立分支机构所带来的风险,在全面开放银行的同时又有力维护了我国的金融稳定。

而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我国金融主权的侵蚀上。2005年以来中资银行加快引资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建行、中行和工行这三家大型国有银行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引发了关于金融安全的大规模争论。许多学者针对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对我国金融安全表示担忧,主要就是担忧我国金融主权的丧失。在我国,直接金融不甚发达,经济体系的资金配置依赖着银行业。银行业主权的丧失,等于丧失经济体系资金配置权,将严重危害经济主权。因此对金融主权的强调意义重大,然而从宏观的角度看,目前中资银行在我国银行业中居于控制地位,而且对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限制仍比较严格,单个外资机构在一家中资银行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0%,一家中资银行的外资持股比例总和不得超过25%,外资尚无法控股任何一家中资银行,金融主权仍牢牢地掌握在我国手中。

三、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金融安全影响的进一步分析

1.中国金融安全的关键:宏观与微观的区别。

金融安全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指的是通过金融系统的健康和富有效率的经营,保持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是一国的宏观调控能力问题(吴晓灵,2006)。金融安全从微观上讲是保持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不因个别机构经营不善而导致系统性挤兑风险。微观意义上的金融安全是为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服务的,对金融安全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微观层面,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个银行或者局部市场的层面。应该在宏观层面上在整个金融体系概念上理解金融安全这个问题。因此看待我国的金融安全不应当只关注单个银行的存亡或计较于中资银行股权是否被贱卖,而是应当考虑如何利用金融业开放与外资银行互利合作,建设一个富有效率、有力支持稳健的金融体系,建立反应迅速、运转有效的金融安全网。

从宏观层面理解金融安全,以整体眼光看待中国目前的金融安全与银行业,我们可以发现,对中国金融安全威胁最大的是体制和观念落后、低效率配置资金、持续浪费公众资金、制造高额不良贷款、危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银行体系。建设安全、稳定和有效的银行业体系,提高其竞争力,有助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我国金融安全的关键。目前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提高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回报和资金配置效率,将资金投放到最具有活力的领域和企业,并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2.外资银行进入有利于提升整体行业效率以促进金融安全。

引发金融不稳定的因素既有外部冲击,又有金融体系不健康的内因,建设健康的金融体系是维护金融安全的根本。外资银行在华的扩张,不论是设立机构还是入股中资银行都有利于我国银行业效率的提升,从而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的金融稳定。如前文所述,对中国金融安全威胁最大的是银行体系的低效运行及其制造的大量不良贷款,我国金融安全的关键是建设富有效率和竞争力的银行业体系,而外资银行的进入和扩张主要通过竞争和示范这两种方式促进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提升。具体而言,外资银行在华设立分支机构或法人机构,都加剧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给中资银行巨大的竞争压力,促使他们反思、学习、变革和完善;而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则是直接地为被入股银行带来先进的治理结构和管理理念。在竞争和学习中,在银行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中资银行改善他们的经营管理,将资金投放到更具有生产力的企业,有效控制信贷风险,从而提高整个银行业的资金配置效率。

3.入世前后中国金融安全状况的比较。

从我国的现实来看,入世5年来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的扩张和入股中资银行步伐的加快,并未给我国的金融安全带来明显的威胁,反而加速中资银行的改革,而且外资金融机构积极地参与中资银行的改革,银行业整体向着更具效率、更加稳定的方向进步。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对我国金融安全进行了全面评估,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金融总体稳定,2005年中国金融改革和风险处置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明显增强。”王元龙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金融全球化与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课题中,也对我国金融安全做出了“金融基本稳定;金融信号基本正常;金融运行平稳”的总体评价。总之,外资银行的进入与扩张,会带来一些不利于我国金融安全的因素,但我国通过金融政策的规定和引导,规避了很大一部分风险。而且瑕不掩玉,外资的进入通过竞争和示范效应有力地促进了中资银行改变落后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理念,促进了整个银行体系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从而为我国构建稳健的银行体系注入强心剂,促进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2006年12月11日,我国全面开放银行业,外资银行在华的扩张也势不可挡。

我们不难发现,在宏观上突飞猛进、超常规地引入外资,而不注重基础制度和结构的改革,不注重监管的加强,对于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来说可能是危机四伏的。许多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外资银行进入,特别是外资股权并购银行的行为进行政府管制。因此我们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坚定地开放银行业,在微观上继续鼓励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在宏观上控制外资进入的比例和节奏,紧紧抓住金融安全的主导权。

1.微观层面上继续鼓励外资银行的进入。

从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开放不可逆转,而且中国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过度封闭的金融保护主义会造成资金配置效率的低下,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不安全。从目前来看,外资入股比单纯的引入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示范效应更加明显,对于促进中资银行改革的效率更高。因此在微观层面上要坚定地推进银行业的开放,鼓励外资入股中资银行,促进中资银行竞争力的提高,从而推动整个银行业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

2.宏观层面上警惕丧失金融安全的主导权。

从国际经验出发,东南亚和拉美的一些国家过快推进银行业外资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教训不能忽视,我国在推进银行业开放的同时必须紧紧抓住金融安全的主导权。首先,加快中资银行的改革,促进其市场化运作,成为自负盈亏、自负其责、高效运转的商业银行;其次,监测并关注在华设置分支机构的外资银行母行的经营动向,防止国际金融风险传入我国;第三,监测并限制国外战略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及时逐个评估国外战略投资者对中资银行改革是否发挥了应当发挥的作用,并据此决定国外投资者能否入股其它中资银行或者扩张其股份比例;第四,继续控制外资持股中资银行的比例上限;最后,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国内投资者,鼓励其投资中资银行业。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如何超越“贱卖”的争论与分歧?[J].www.dcotor-cafe.com,2006

[2]谈儒勇,丁桂菊.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5)

[3]吴晓灵.在开放中发展中国金融业[Z].www.pbc.gov.cn,2006

[4]叶欣,冯宗宪.外资银行进入对本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4,(1)

[5]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R].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6]Barajas,Steiner,and Salazar.Foreign investment in Colombia s financial sector[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0,63(1):157— 196

(责任编辑: 周智立)

作者:阮 峥 余文建

第二篇:韩国金融业如何引进外资

历史及现状

金融危机之前

外资进入韩国金融产业可分为金融危机前后两个时期。金融危机之前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开放初期至80年代中期,将外国银行进入作为引进外资的手段;二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贸易收支逐渐转变为顺差,金融产业实行了渐进性的开放。

外资进入韩国始于1967年,当时大通曼哈顿银行、花旗银行、美洲银行、东京银行、三菱银行等五家银行分别在汉城成立汉城分行。此后至80年代中期,韩国通过引进外资,吸引了大量外国银行进入韩国。韩国政府将外资银行视为弥补经常收支赤字、经济开发的财源、支持进军国外的企业所需外汇的重要来源。政府为了鼓励外国银行进入韩国,在中小企业的义务贷款比率、通货稳定证券的分配等方面向外银分行提供优惠。

80年代中期开始,韩国慢性的外汇不足局面逐步得以缓解,外国银行的外汇筹集作用的重要性逐渐降低,由此韩国开始有选择地允许外国银行进入韩国。一方面,韩国本土银行可以逐渐筹集到外资,贸易收支转变为顺差,利用外资银行筹集外资的重要性日益降低,由此在韩国外资银行成为本土银行的竞争者。另一方面,随着韩国企业日趋活跃地进军海外市场,韩国国内银行也加快了海外进军的步伐。以互惠互利的措施,韩国开始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国内。

金融危机后

自金融危机过后的1998年开始,外资进入韩国金融产业的势头猛增。当时,韩国政府为了通过外资补充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资金不足局面,制定了《外国人投资促进法》,扩大了股份、债券市场的开放力度,同时,还出台了全面允许外国人向国内企业注入资本等各种措施。以1997年末申请IMF救济金融为契机,韩国于1998年5月完全开放了资本市场,即完全取消了外国人对股份的投资限制,完全废除了外国人对包括短期债券在内的所有债券的投资限制等。爆发金融危机之前的1996年末,外商对韩国金融业的直接投资累积金额不足19亿美元,到1999年末增加到76亿美元,2002年末增加到104亿美金。

金融危机之前,外资机构对韩国银行的持股比率被限定为4%,通过在金融监督院申报,可拥有10%以下的股份,对于10%、25%及33%的超额部分,如果得到金融监督院的批准也可持有,由此外资机构正式进入韩国的银行业。

金融危机以后,与成立分行相比,外资机构更侧重收购国内银行,加快进入韩国的步伐,在韩国国内银行产业的占有率开始大幅增长。1999年12月,随着新桥资本收购韩国第一银行51%的股份,开始出现了外资机构以掌握经营权为目的的进入情况。2000年11月,Carlyle-JP Morgan财团收购了韩美银行36.6%的股份;2003年10月,美国系结构调整基金Lonestar收购了德国Commerz银行及韩国输出入银行的股份,并通过买进新股,拥有了韩国外汇银行51%的股份。金融危机后至2003年为止,在韩国金融产业的结构调整过程中,主要是外国私人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以收购“不良”银行的经营权等方式进入韩国。

2003年11月,随着Carlyle-JP Morgan财团禁售股份的限制被解除,作为代表性大型银行花旗银行和渣打银行等展开了收购大战。2004年2月,花旗银行收购了韩美银行。花旗银行利用过去的新市场进军战略,按照股市的公开收购步骤,收购所有上市股份后废除上市,并将100%全部转到旗下。渣打银行也在2005年1月再次收购曾被新桥资本收购的韩国第一银行。可见,外国大型银行进军步伐日益加快。

分析包括直接、间接投资在内的外国人持股率(包括投资目的的外国人股份收购)可以看出,新韩控股、汉拿银行(Hanabank)的持股率超出了60%,韩国最大银行国民银行的外资持股率超出了70%。由此可见,外资在银行业中的持股比率显著高于其他金融机构。

金融危机刚过后,投资基金管理机构通过低价收购无偿付能力的银行再以高价出售的方式获取边际利润的投资活动日益活跃。就韩国而言,不仅需要确保所需外汇,而且在无偿付能力的金融机构的整顿或不良债权的处理等结构调整方面,都急需引进外资,所以已无暇顾及投资者的性质。Newbridge Capital、Carlyle等这些非金融业的投资基金管理机构收购了韩国商业银行后,已通过再次出售获得了边际利润。

金融危机之后,韩国在推进金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以允许外国人拥有银行股份等方法积极吸引外资,由此外资进入韩国金融产业的速度加快。例如,2004年9月末、韩国普通银行的外国人持股率达到59.2%(1997年末为16.4%),2004年10月、外资银行的总资产规模约为270兆韩币(韩币/人民币:130/1,以下同),1997年末外资银行资产占韩国国内存款银行总资产比率为8.5%,到2004年末上涨为22.4%。

经验与效果

外资进入现况及效果

8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的日益增多,各国金融管制的逐渐放松,出现了发达国家大型基金管理机构或银行通过收购海外银行或在海外成立分支机构及当地法人机构等方式积极进军海外的趋势。尤其是,南美和东欧在金融危机和体制转换过程中,大力引进外资,外资对银行的支配度较大。韩国在金融危机过程中,外资支配度也上升到相当高的水平。发达国家大致为10%左右(不包括英国、新西兰),南美国家为30%~80%,东欧国家为50%~90%,韩国是30%,明显高出亚洲的平均值。

据实际案例分析,外资支配银行后,其效果并不仅仅是很好,对其注入资金的国家而言,也有不良影响。由于引进外资,落后的经营结构和法律监督体系得以改善,风险管理功能增强,银行的经营日益健全;但同时,韩国国内市场的竞争激化,整个银行收益性降低,政策支持困难,出现经济不稳定的情况。

外国系银行和国内银行的经营比较分析

证实外资的进入效果可比较分析对进入韩国银行产业之后的外资银行(如第一银行,韩美银行)和混合型(如国民银行,汉拿银行)及本土银行的资产运营、营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变化发展。

资产运营

第一,外资银行以保守的资产运营为主。外资银行在缩减外汇资产、企业贷款、公司债券及股份等高风险资产的同时,保守运营家庭贷款及国债等资产。

第二,缩小企业贷款,扩大家庭贷款。比起风险大的企业贷款,更看好住宅担保贷款等家庭贷款,相对而言,企业金融萎缩。直到金融危机刚过后的1998年末为止,外资银行的企业贷款比重最高。但到了2003年末,国内银行的比重最高。尤其是,由投资基金管理机构收购的外国系银行的企业贷款萎缩现象相对来说非常严重。

第三,在有价证券运营中,外资银行主要运营风险度较低的国债及通货稳定证券。

经营成果

外资银行通过强化风险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其资产健全性得到大幅改善,但由于缺乏新的收益来源及坏帐补偿等,收益性与韩国本土银行没有大的差异。

第一,在资产健全性方面,直到1999年为止,外资银行的状态最差。但是,目前在韩国的所有银行中,外资银行呈现出最良好的水准,得到很大的改善。

第二,外资银行的自有资本比率是10%以上,韩国本土银行也维持在10%以上,呈现良好局面,没有显著差异。

第三,从资产收益率(ROA)及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变化可见,外资银行的收益性并没有优于混合型以及本土银行。这好像起因于强化资产健全性而积极采取的坏账补偿等措施。

经营管理强化

虽然外资银行没有引进划时代的经营技巧,但是通过强化董事会的功能,提高了经营透明度,同时还增强了信贷审查等风险管理功能。

第一,在经营透明度方面,外资银行或混合型银行的董事会功能与过去相比,其实质性的经营管理功能大幅增强。

第二,在风险管理功能方面,金融危机以后,以外资及混合型银行为中心,信贷管理功能大幅增强,逐渐扩散影响到其他银行,引进了信用评估、收入水平及现金流等严格的信贷审查惯例,如果是巨额信贷,则引进总部集中审查制度,解除大企业信贷等巨额信贷。

第三,建立其他风险管理系统及经营信息系统。通过成立信贷中心、运营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等提高业务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与外资的合作,努力开发融合保险业与银行业的保险销售方式、个人金融业务、收益证券销售等新的收益业务,但其效果还并不理想。

政策启示

避免外资对银行产业过度支配

在韩国,外资对银行产业的支配率达到30%,其水平显著高于主要发达国家。大多数主要发达国家的外资对银行产业的占有率约为10%。外资的大量涌入及对韩国金融的快速支配,可能会导致外资银行的企业贷款缩减和以家庭信用为主的消费金融业务扩大,由于运营国公债等安全资产中心的资产,出现增加设备投资而导致的金融援助缩减等情况,导致经济成长动力削弱。

急需以培育机构投资者为中心的国内金融资本

目前,考虑到外资对韩国国内银行的支配度较高的情况,有舆论说今后的银行民营化应使用国内资本,可事实上,在银行产业注入国内资本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从资本条件来看,到目前为止,在韩国国内除产业资本(财阀)外,没有可承担银行民营化的资本,而对产业资本支配银行仍有否定说法。 在韩国,相当于非金融主力者的产业资本,在银行法上仍禁止获得4%以上的银行股份。 银行法规定,同一人拥有的银行股份限制为10%(地方银行为15%),非金融主力者(指产业资本)禁止拥有4%以上的股份。

为了确保银行产业的长远发展,要像主要发达国家一样,积极培育以韩国国内机构投资者为中心的金融资本,使其经营银行业,这是最理想的做法。对于中国政府推进的银行产业开放日程,应尽可能地斟酌国内金融资本的成长程度,慎重考虑。

需要确保外资对银行产业支配的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

在不可避免地将政府拥有的股份出售给外资机构的情况下,出售给协同效应强的银行系外资机构是最理想的。对银行业务不专业、只从事投资业务的基金型外资机构,缺乏专业的、先进的金融技巧。如果为了获取边际利润而出售给这种机构时,很可能会导致过大的国有资金外流。

为了通过外资银行的海外分行促进国内银行向海外进军和其国际业务的发展,出售给银行系外资机构时,可以学习到先进的金融技巧。考虑到目前中国的金融产业为过度竞争状态,中国国内银行急需学习先进的金融技巧,积极开展海外业务。

强化对进入银行产业的外资的多变性和健全性审查

对进入中国金融产业的国家实施多边化政策,根据注入资本国家的经济不稳定状态,事先防止国内稳定的金融产业受到重大的影响。 越是与国内经济情况有密切相关的国家的资本,其国家的经济不稳定因素对国内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为了防止注入资本的经营危机情况危及到国内,有必要严格审查注入资本的性质及健全性。

目前推进中的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相关的几种考虑

第一,可通过与WTO协商,慢慢解决扩大外资持股限制规定(25%)的比率事宜为好。如同建设银行的上市一样,外资参与股份时,由两个以上的外资银行参与是最理想的。

第二,推进目前中国国内银行的结构调整时,采用多种方式。如先让银行退出,将“不良”银行合并到相对于较好的商业银行旗下,投入公共基金,或为不太差的银行提供更多的公共基金,使其吸收更差的银行,或以控股公司的形式合并废除,或者在12家地方银行中,允许一两个银行的持股率超标,先试着出售给外国银行等等。

第三,韩国以三四种解决模式进行银行产业的结构调整,中国则从长远角度出发,应用更多种政策进行结构调整,最重要的是急需培养专业的银行管理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 佳

作者:任炳翼

第三篇:利用外资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外贷款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近年来,由于外资规模、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对我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本文从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出发,从宏观上分析其对金融安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指出应该强化国际收支的调节功能,强化外债管理,加强外汇储备管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化解外资大量流入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关键词]利用外资;金融安全;对策

李 红(1966—),女,湖南醴陵人,南昌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卢晓勇(1957—),男,江西宜春人,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兼职教授。(江西南昌 330047)

本文系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新形势下我国利用外资战略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04BJY062)的阶段性成果。

一、本文对金融安全概念的界定

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经济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国外学者通常都将金融安全放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系统中来探讨。目前对金融安全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尚无统一的界定。

从金融的实质角度,金融安全就是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凡是与货币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一国国际收支和资本流动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等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其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经济安全。从国际关系学角度,国家金融安全是指一国能够抵御内外冲击保持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正常运行与发展,即使受到冲击也能保持本国金融及经济不受重大损害,如金融财富没有大量流失、金融制度与金融体系基本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状态。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王元龙先生在2004年对金融安全做了如下定义:金融安全是指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在其金融发展过程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侵袭的能力,确保金融体系、金融主权不受侵害、使金融体系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一种态势。

作者认为金融安全从微观上是要保持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不因个别机构的经营不善而导致系统性挤兑风险;从宏观上是保持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保持币值和汇率的稳定,不出现剧烈的波动,是一国的宏观调控能力问题。本文只从宏观上讨论利用外资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二、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

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有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对外借款等。近年来,外资流入在规模上和结构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外债余额特别是短期外债余额逐年增加。具体表现如下:

1.从外资流入总规模上看,2001年至2005年快速增长,在2001~2005年期间,外资流入的平均年增长率为57.22%(见表1)。

2.从流入外资的结构上看,外国在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作为短期资本的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增长更快(见表1)。

(1)外国在华直接投资。据最新国际收支统计原则,2005年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流入855亿美元。从部门构成看,2005年我国非金融部门吸收外商来华直接投资734亿美元,其中,境内外母子和关联公司往来及贷款流入97亿美元,境外机构购买建筑物34亿美元;金融部门吸收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流入121亿美元。

近几年来,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规模稳步上升,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在2001-2005年期间,我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3.64%。同时,外商来华直接投资的形式和领域逐步多样化,逐渐由以投资设厂为主扩大到股权转让和并购等方式,由加工和制造业等传统领域转向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高新技术领域以及银行、保险和证券等金融服务业。2005年我国金融部门吸收的外商来华直接投资121亿美元,主要是国有银行吸收的战略投资者投资。截至2005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已超过6300亿美元。

(2)证券投资。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规模逐年扩大,年增长比例大于外商来华直接投资。2005年境外对我国的证券投资流入达219.23亿美元,其中,境内银行和企业在境外发行股票189亿美元。

(3)其它投资,主要是贸易信贷和国外贷款。近年来流入规模快速扩大,即使考虑每年贷款还本付息因素,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和2005年的其它投资净流入(负债)分别为-39.34、-10.30、120.40、359.28和449.21亿美元,增长速度十分惊人。

3.外债规模不断扩大。虽然2005年我国登记外债增速得到有效控制,扣除还本付息金额,净流入显著下降,但外债规模在不断扩大,特别是短期外债占比增加(见表2)。

三、外资流入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给经济注入了活力,改善了投资数量和质量,促进了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扩大了进出口贸易,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必须指出,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短期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入给我国造成的消极影响正在逐渐显现,并在较大程度上对我国的金融安全构成了威胁。

1.加大国际收支不平衡和结构上的不稳定性

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从1993年开始,外国投资者在我国获取的投资收益迅速增加。由于我国对外投资能力不强,而且对外投资收益率远低于外国投资者在华投资的收益率,其结果表现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投资收益逆差较大。这意味着如果要维持经常帐户顺差,我国的贸易收支不仅要保持顺差,还要足以弥补因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日益扩大而不断增加的投资收益逆差,这就对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已经很高,持续增加的贸易摩擦就足以说明倚重于出口拉动增长的巨大风险。贸易顺差一旦减少,则需要动用外汇储备或资本净流入进行弥补,这将使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若按2005年末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300亿美元、10%的投资利润率计算,每年应支付的外国投资收益将超过630亿美元。当然目前外商投资利润并未全部汇出,但近几年来外商投资利润汇出呈较快的增长势头,倘若发生将历年外方投资收益集中购汇支付的情况,将给我国未来的国际收支平衡带来风险。

利用外资质量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引进先进技术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地区结构不平衡、投资于房地产的外资企业普遍存在外汇收支不平衡状况等问题也不利于我国国际收支良性发展。

由于近年来流入的外资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国际收支结构上不稳定:其一,稳定性高的贸易顺差占国际收支顺差的比例在降低,而资本项目顺差渐渐占到了最主要的位置;其二,在资本项目顺差之中,稳定性高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比在不断降低,而证券投资尤其是其它投资项目的顺差流入占比则不断攀升。

2.存在对外债务集中清偿的压力

从2001年至2005年,我国外债余额不断攀升,2003-2005年均有百分之十几的增长率,为多年来所未见。其中短期外债余额增长更快,2005年末我国短期外债余额占外债总余额的比例为55.56%,已经大幅高出40%的国际警戒线。由于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远大于短期外债余额,因此我国总体上并不存在偿债风险。但对单个企业来说,由于其短期债务较多,不排除将来集中偿付时可能出现偿付困难,而当各种不利因素聚集起来之后,形成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系统性风险也是可能的。另外,隐性外债、虚假外债(伪造借贷合同用于逃套汇)仍然存在,且外债投资项目不尽理想,使用效益不高,规避风险能力弱。这些都加大了我国对外债务清偿的压力。

3.外汇储备过快增长,且来源结构不甚合理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仅为55.5亿美元。进入90年代,尤其是从1994年我国实行外汇体制改革和出口退税政策以来,我国出口贸易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利用外资也迅速发展,因此我国贸易收支和资本金融账户出现持续扩大的双顺差。中央银行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缓解升值压力,不得不从市场大量吸纳美元外汇,导致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此外,从2001年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以来,外国投机资本开始大量涌入我国进行投资活动,我国外汇储备出现了迅猛增加的态势(见表3),到今年6月底更高达9411.15亿美元。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国际警

戒线,外汇储备出现过剩现象。

从表3可以看到,在我国的外汇储备来源结构中,近年来由资本项目顺差形成的债务性储备较多,占外汇储备增加的比重较大,比如2004年资本项目顺差达到1106.60亿美元之多。债务性储备相对于由经常项目下的顺差形成的债权性储备而言,比较不稳定。

巨额的外汇储备和大量的外债,意味着我国以低利率提供资金,同时又以高利率吸引外资,这显然是一种损失。我国外汇资产多是购买外国的国债等有价证券,其中占比重很大的美国国债平均收益率处于2%-3%左右的低水平,这使得我国外汇储备的成本非常高。另外,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而美元在我国外汇储备中占主导地位,因此,每当美元大幅度贬值,都会使我国的外汇储备遭受重大损失。

4.促使人民币升值

资本金融项目下资本的流入通常要兑换成人民币,因而境外资本的流入就会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外币供给的增加将促使外汇汇率下跌,对人民币需求的增加促使人民币汇率上升。

由于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大量境外短期资金流入国内购买人民币资产,以牟取人民币和外币之间的利差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带来的汇差;或直接购买房地产进行投资获利。有些沿海城市出现了海外个人购房一人多达几十套甚至上百套,明显带有投机性质的现象。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助长了境外资本大量流入进行投机活动,扰乱了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5.加剧国内通货膨胀

外国资本大量流入我国就会增加投资需求,从而形成通货膨胀压力。这是因为外资流入促使需求扩大,增加国内物质需求,加剧国内能源、交通、原材料供应紧张,推动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外国资本中相当部分是以货币形式流入的,中央银行买入外汇形成了巨额的外汇占款,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形成银行贷款,某些地区和行业出现重复和盲目投资,其结果造成房地产、钢材以及原材料等产品的价格快速上涨。

外资还通过大规模并购具有地域垄断性的行业,获取定价权。啤酒价格上涨和粮食价格高企有关,另一方面外资通过并购获得了对这个行业的定价权,也使得近几年来啤酒价格稳步上升,水泥行业也是如此。当外国大公司通过并购国内公司,获得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对市场具有足够影响力的时候,便可以单方采取限制竞争的经济行为,如单方涨价、限制生产数量等。这种情况在具有一定的地域垄断性的房地产业也正在显现苗头。在房地产“泡沫”呼声最大的上海市,也是外资在该领域并购表现最活跃的地区,上海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过快上涨与大量外资流入不无关系。

6.加大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

第一,一方面外资的大量流入迫使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大量买进外汇,造成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大量买进外汇,投放基础货币,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不时地通过货币市场的正向回购和发行票据回笼过多的货币供给量,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第二,中央银行不能灵活运用利率政策来缓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担心提高利率将引发大规模外国投资资本流入我国进行套利活动,进而进一步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只能运用其它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抑制通货膨胀。

四、相应的对策措施

如上所述,外资流入对我国宏观金融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要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来化解外资大量流入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1.强化国际收支的调节功能

(1)适当控制外资流入与流出量。不仅要加强对外资流入总量的控制,更重要的是将控制的重点从鼓励流入、限制流出转向流入与流出平衡,以增强我国资本金融项目自我调节的能力。特别还要加强对境外短期资本流入的监管。近来随着政策的强化和调整,短期境外资金的入境管道有了变化。一方面,短期资金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及境内外汇贷款等资本项下的入境管道正在收缩;另一方面,进出口等经常项目正逐步成为境外短期资金进入境内的主要管道。除了通过进出口伪报、提前错后收付款、利用海外应收账款科目及离岸银行业务等常规管道,目前境外资金还通过服务贸易管道入境,典型的如转移定价、母子公司之间代垫工资等。因此,要建立功能齐全、基本覆盖各个方面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体系,密切关注短期投机资金的动向,严厉打击套利、套汇以及其它投机活动。

(2)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应加强政策引导,不盲目吸收外资,不应追求外资数量指标,而应注重外资的质量,优化外资结构。执行具体政策不仅要落实到产业结构,而且要落实到产品结构、项目结构和地区结构。同时,要逐步取消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税收优惠,有效防止假外资流入。

(3)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有助于保持资本流入与流出的平衡,减少过多的外汇储备余额,缓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还可减少经常项目下投资收益的巨额逆差,减缓贸易收支顺差的压力。国家应放宽和扩大境外投资企业的购买外汇的范围和数量;而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国内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市场竞争,利用国际资源、市场和技术,参与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

(4)适当放宽外汇管制。我国现有外汇管理体制是在外汇紧缺时期建立的,其主要目的是国家有效掌握外汇资源。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很充足,可以适当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度,放宽其外汇账户的限额,逐步向自愿结售汇转变。这样既能分解外汇过度集中于政府的汇率风险,又能便利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

2.保持合理的外债规模,提高清偿能力,防范债务风险

为防范对外债务风险,应强化外债管理,控制外债余额的过快增长。一是在实行外债全口径计划管理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外债规模和结构;二是提高外债的经济效益,使外债用于实际受益率大于实际利率的生产性投资项目,促使其保值和增值;三是充分重视外债的“挤出效应”,即外债对国内储蓄和银行信贷资金的替代作用,并深入研究其负面影响,减少外债结汇带来的对国内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的压力。

特别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短期外债的管理,遏制短期外债过快增长的态势。对短期外债实行适度从紧的原则,对中外资银行和部分非银行机构短期外债实行总量控制,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核定指标总额;对一定期限和一定金额以上的延期付款纳入外债登记管理等。

3.加强对外资并购的监管

加强对外资并购的产业引导,研究制定有关外资并购项目的核准管理办法,发挥外资并购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加快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的作用,推动外资并购有序发展,使之成为我国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但是要研究并购方式吸引外资导致垄断的可能性和垄断行业开放带来垄断主体转换的可能性,防止出现垄断,特别是在资源型的“高壁垒行业”,应防范外资企业控制我国的物价水平,造成通货膨胀。为此,需要尽快引进和培养监管人才,制定反垄断法和防止不正当交易法。

4.加强外汇储备资产管理

适时调整储备资产结构,以保值增值。在美元呈现疲软的情况下,应减少美元在我国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相应增加欧元、日元所占比重,以减少因美元贬值而造成储备资产价值的损失。在黄金价格稳中有升之时,可动用部分外汇储备购买黄金,使储备资产多元化。

实行资产组合投资。如采用双重货币债券或多种货币债券的投资方式,有助于转嫁汇率风险,增加投资收益。还可利用货币市场交易和衍生金融产品进行保值。

5.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现行的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和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是造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缺陷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外汇交易市场主体的数量和范围,提高市场参与者的自营交易比例,增加外汇交易的币种和品种,扩大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并逐步实施自愿性的结售汇制度,以便更有效地控制和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水平。

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人民币汇率制度可由盯住单一美元转向一揽子国际货币,以分散国际货币汇率变动的

风险,确保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参考文献]

[1]陈传兴.外资流入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其对策[J].海派经济学,2004,(11).

[2]叶辅靖.利用外资战略的调整背景和要点 [J].国际贸易,2004,(1).

[3] 邹新.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分析[N].中国经济时报,2006-1-19.

[4]徐以升.短期外债指标继续“适度从紧”[N].第一财经日报,2006-4-24.

[5] 季旭东.短期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J].上海金融,2004,(7).

[6]孔令龙.当前中国利用外资的状况、形势和工作重点[EB/OL]hppt://www.moneychina.cn 2006-2-28.

[责任编辑:高 玫]

作者:李 红 卢晓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林区建设论文范文下一篇:模拟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