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体系下初中语文论文

2022-04-15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生本教育体系下初中语文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对教育真谛的深度追寻,教学价值观念的嬗变,迫使人们重新审视既有的教学模式,重构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本教育理念就是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教师、知识、学生主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相互作用,整体提升。

生本教育体系下初中语文论文 篇1:

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的建构途径探究

摘要:初中阶段是培養学生学习水平,激发学生潜在能力的关键时期,初中生的思维和逻辑还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架构,对于新鲜和趣味的事物具有一定的好奇心理。教师要充分借助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建构“生本课堂”,为初中语文教学增添生机与活力。正确应用“生本课堂”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但是,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发挥“生本课堂”的最大价值。基于此,本文针对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的建构途径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本课堂”;建构途径

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了满足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多样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教育事业的发展,只有寻找更加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调查表明,以学生主体为原则,语文教师通过构建“生本课堂”来展开具体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因此,教师要提高对于“生本课堂”建构的关注和重视程度,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语文学习能力、认知基础等方面综合考虑,寻找建构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的有效途径,推动初中语文教育体系的发展。

一、拓展教学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生本课堂”的建构,教师要将课内与课外内容紧密结合,通过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来吸引学生的关注,改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刻板印象,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有限,并且以文字和图片等静态化教学内容为主,静态化的教学内容不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为此教师可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将动态化的语文资源融入到语文课堂上,为“生本课堂”的建构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欲望,教师可将课内与课外教材紧密结合,借助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为学生播放动画视频,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来改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刻板印象,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总结童话故事的内容和人物。在观看完视频之后教师可给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这一童话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其中涉及到哪些主要的人物形象?请简要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分析人物心理。通过此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素材,借助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来改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刻板印象,接下来教师可自然地引入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生本课堂”的建构,教师要通过新型高效的教学方法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模式,让学生能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逐渐从浅表性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情境创设法等,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比如在《孙权劝学》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攻克文言文一学习难题,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理解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可让学生用现代文的方式进行表演,借助神态、动作、语言等来还原文言文的故事情节,这种趣味生动的教学方式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关注,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掌握主要知识点。在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且总结分析其中的重要知识内容。

三、发挥提问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生本课堂”的建构,教师要认识到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性,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方式来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思考,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为“生本课堂”的建构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要通过课堂上的有效提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中扎实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深化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例如在《春》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在教学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化对课文内涵和作者情感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分析这一景物描写片段运用了哪种形式,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感受?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相结合的方式来学习描写景物的技巧与方法。在学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可逐步提升提问内容的难度,如作者想要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来寄托怎样的感情?引导学生逐步从浅表性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当前教育的发展形势下,建构初中语文“生本课堂”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明确“生本课堂”的内涵和作用,再结合实际教学现状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分析,优化和创新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的建构途径,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苏发海. 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的建构途径探索[J]. 新课程(中), 2015, 000(011):P.108.

[2] 格桑央金. 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研究[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21(8):1.

作者:蓝葛师

生本教育体系下初中语文论文 篇2:

生本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建构

摘要: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对教育真谛的深度追寻,教学价值观念的嬗变,迫使人们重新审视既有的教学模式,重构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本教育理念就是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教师、知识、学生主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相互作用,整体提升。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生态,开展活动式课堂教学,发挥生本评价管理体制的优势去满足学生认知和情感需要,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教学改革 生本理念 教学生态 活动式课堂 生本评价

随着新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理念的重新建构也被推到了教学改革的前沿位置。教学思想、教学价值观与教学实践在不断地分解、融合中走向相生相契,找出适合现代教育模式新的坐标和起点,这也是人们在对教育真谛不断地追寻探究、权衡利弊之后,在观念上发生的巨大嬗变。我国的基础教育改终于在历经曲折之后,找到了课堂教学这个突破口。因而重构教学理念,这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也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这样说过:“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而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以及坚实的进步。”(1)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理念应是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本文就生本理念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进行探讨。

一、生本理念的内涵及其成因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郭思乐教授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提出了生本理念。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2)华南师范大学扈中平教授也在他的《教育目的论》中提出:所谓“教育以人为本”就是应该以提升人的价值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以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的起点和终点。并据此从三个方面提出“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阐释,即:教育就以学生的人性为本;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应以学生的幸福为本。

“生本”顾名思义,即以学生为本,是人本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具体阐释。生本理念就是指在教育教学领域中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理念。生本的理念体系的内涵包括以下三点:

1、教育理念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郭思乐教授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中指出“教育改革的问题,表面上是一般的观念或操作问题,但从根本上看,是对教育以学生为本体的迷失或犹疑不定。”(3)正是这种迷失或犹疑不定造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不信任甚至是怀疑,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师本教育体系。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那种为了评选面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風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服务。表面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计划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并且热热闹闹,高高兴兴,但教师实际上事前根本不向学生进行调查,他们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这样的课怎能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呢?

2、生本教育理念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理念的本质的基本原则。而尊重的前提是对学生的认识。包括对学生独立人格、独立的精神生命及其内部自然规律的认识。所以“高度尊重学生”是指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而目前,在教育教学领域对学生的尊重走入误区或停留在表层意义上,例如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见解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不错,有建设性。”“很好,值得探讨。”诸如此类,表面上看是尊重学生,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个大大的问号,什么叫有建设性?好还是不好?有什么漏洞?都没有一个指明。

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是认真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而不是模棱两可,或视而不见,急急忙忙让学生去接受教师准备好的“那一桶水”。

3、生本教育理念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4)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是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此,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学生才是教育过程最后动作者。

全面依靠学生要认识到学生不仅仅是教育对象更是一种教育资源。因为学生所有的经验、智慧、知识和主观性都是教师的基础性资源,教师必须借助于这个基础性资源来进行教学。那么,教师是在充当泥瓦匠,辛苦地塑造、雕琢学生还是在艺术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自我发展,这是教师面临的选择。

教育走向生本体系的根究是师本体系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而师本体系的最大的弊病在于:它以权威的面孔迫使学生接受为师的经验和智慧,而不是让学生主动地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体系,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僵化,学生个体学习积极性不高以及被动的知识构架。

二、生本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建构

1、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生态

所谓的教学生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所呈现出的师生交互关系。随着人们对教学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和谐的课堂教学生态是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此,和谐的教学生态在课程教学改革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生态呢?和谐的课堂教学生态的建立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理清角色。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生态首先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作为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是什么,不能越俎代庖,强行灌输,也不能袖手旁观,不理不问。传统的教师职责“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新时代的教师既不应该是蜡烛,也不应该是春蚕,而是一个引渠人,把学生这支小溪流引入江河,引入大海。这就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教学好比产婆术。对产婆而言,孩子是别人生的,她只是帮助人家生孩子而已。显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产婆不是主体,而产妇是主体。这个比喻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把学生的学习比做是生产,使人们看到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是在学生身上发生的。(5)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以学生为“主”和以教师为“导”,才能明确各自职责,而不是大权独揽,树立权威。

(2)共同协作。和谐的课堂教学生态还需要教与学两方的共同协作。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当共同创造与成长。教学的目标不仅在认知方面,还应当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生的自我,从知识的教学转向智慧的生成,从占有式的师生关系转向相互创造与提升的师生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给予者的形象,以为知识就像自己发苹果一样分给学生,而不是一个相互提升的两方关系。所以教学目标的定位,不是我们要求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或标准,而是学生自己希望自己能学到什么程度,获得什么样的能力。这样,我们就能对等地看待学生,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一起来解决问题,彼此尊重,达到双赢的局面。例如,我国辽宁省特级教师魏书生的教学就体现这一点,每堂课从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到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商量,取得一致意见再进行教学。黑格尔说过“理解比一切重要”。(6)教师理解学生,学生理解教师,在相互信任理解上建立协作关系,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3)创建氛围。和谐的课堂教学生态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氛围。运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灵活,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既尊重、爱护学生,又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既热烈紧张,而又秩序井然;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而又“放中有收,收中有放”,使课堂教学富于变化,充满生机。(7)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做到四“入”,即入文、入境、入神、入化。“入文”是指感知教材,进入课文,熟悉文本,获取印象。“入境”是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沟通,去体验感悟课文。“入神”是指深入课文的精妙之处,领会文中构思的巧妙,表现方法的恰当。“入化”是指从课文中提炼知识点,促进学生吸收、消化,并逐步转化为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四“入”,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材当中,而不是游离在文本之外,这样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生态才能实现。否则,教学课堂就成为“松而无神,懈而无章”,看似自由轻松,实则散漫紊乱。

2、开展“活动式”的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活动式”教学是以学生认知规律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为目标,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大胆变革的主体语文实践活动,来构造具有教育性、操作性、创造性的全程教学形式。其宗旨是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而教育对象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他的自我作用,靠他在对象化活动中形成内在本质。”(8)教育理论家杜威也认为:“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校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青年在校外所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方式。”(9)因此,语文教学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就应精心设计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各种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使影响学生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多种因素发挥最大的功用,从而使受教育者实现发展。

那么,如何来开展“活动式”的语文教学呢?

1.设计活动的形式。活动教学以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式,其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而不同的文章篇目需要选择不同的活动的形式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达到活动的目的,而对于没有准备的活动其组织性和活动的实效性都要大打折扣,因此,要针对不同的文章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以满足学生通过活动发展其能力的需要。活动的形式根据学生参与学习实践过程的不同,可以分为体验型活动、交往型活动、制作型活动、探究型活动和创造型活动。

体验型活动主要是通过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以自身的独特经验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改造和重组,从而获取知识、完善人格。如诵读感悟、情境感染、角色扮演、活动欣赏等形式。新版的语文教材中对情感的感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心理因素,关注学生体验的感受和需求。

交往型活动是指通过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开展一定的交往活动,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对话、会谈、讨论、交流等方式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障碍进行分析解读,从而发展自己的思维判断能力。

制作型活动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如手抄报的制作、多媒体体制作、网上资料下载等。通过这种活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探究型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探索和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要求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和分析加工,作出自己的判断。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可以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比较,得出两者风格特点。

创造型活动是指课堂上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创造行为,产生创造效果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的思维品质。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让学生设计在船上遇到的于勒是一个百万富翁时,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由学生自己去独立设计。教师不要作任何地限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去揣测它的结果。

2.确定活动的主题。对于每一次活动的目的应有充分地考虑和周详的安排,尽可能使活动有序地进行。活动的主题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共同确立,这对于活动的有效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合理地安排,把学期内容与单元内容及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实现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的要求。主题的确立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活动的主题不能过于简单。过于简单的主题没有活动的必要。比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设计一个主题:于勒叔叔为什么没有认出菲利普一家呢?其次,活动的主题不能过于宽泛或者过于艰深。如在《故乡》中:封建主义是如何来迫害中国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再次,主题的设立不能千篇一律,过于雷同。如学习课文每次都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诸如此类,会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倦,既浪费时间,也浪费精力。

3.拟定活动的方案。在有了明确的主题后,就应该和学生一起商讨活动的方案。为有效地完成活动的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可以针对不同的活动类型拟定不同的方案。体验型活动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活动交流-适时点拨-迁移感悟。交往型活动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发表意见-总结陈词-合作共享。制作型活动可以采用:示范操作-模仿学习-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探究型活动可以采用:确定主题-拟定方案-开展活动-交流成果。创造型活动可以采用:提出假设-大胆质疑-尝试验证-获取结论。当然,学生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方案设计。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课,选择恰当的活动方案,使学生始终在积极自由的氛围中获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交流活动的成果。对于活动的成果要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使大家信息共享,共同进步。成果的交流可以是作品展示、成果说明、观点阐释、心得体会。

作品展示可以是个人的作品展示,也可以是集体的作品展示。就是把活动的成果通过展览的形式供大家观摩欣赏,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自我的创作能力。

成果说明是对个人或小组所取得的成果加以说明,让其他个人或小组了解成果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范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观点阐释是对个人或小组的见解加以充分地解释说明,摆出观点的依据和来源,表明观点的情感倾向,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

心得体会是个人或小组通过学习文章后所取得的收获和感悟,并把这些感悟上升理论层面,形成系统的文化感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体验能力。

三、创建生本评价管理机制

教育需要评价。什么是评价?教育学认为,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分析、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郭思乐教授认为:“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习。”(10)但在实际教育生活中,教育的评价功能出现了异化。在评价的功能性问题上,我们更注重了督促的功能,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向本人、向家长和向班级或向外界公布为前提,来督促学生,给学生以压力,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压力去学习。实际上是对人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但学习的效果及其评价有着复杂的因素,而不应仅仅将着落点停留在分数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因而建立生本的评价管理体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生本的评价管理体制?又如何来进行日常教育教学的评价呢?

生本的评价体制是以学生的人性、发展和幸福为根本的一种评价体制。它不再具有功利的目标,更注重综合性的评价。日常教育教学的评价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生本教育体系的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評价,“它是在学生或教师感到有必要对学习的效果作出评价的时候,才进行评价。”(11)也就是说,评价寄附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之中。比如检查诗歌的默写情况,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之间互相批阅,对错得最多的字或句子作出标记,然后由同学们集体讨论记忆这些句子或字的方法。如诗歌中的“燕”与“雁”字的区别,通过讨论同学们得出这样的一种方法:如果诗是描写春天的用“燕”,如果诗是描写秋天的用“雁”。生本教育的评价要注意评价那些对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如学习态度、对基础的知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让评价的功能回归到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上来,而不是把它当作整人的工具。

2.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评价要树立全面的观点,从教学工作的整体出发,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和评定,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一要做到评价标准要多角度,多层次,不能以一个统一的标准作衡量,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在某一阶段的学习情况。二要把握主次,区分轻重。整体性不等于平均化,要抓住主导的因素和环节来进行评价。在对学生评价时要把分数评价、等级评价和语言评价结合起来,尽量接近客观实际。

四、结论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永远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生本理念在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思想指导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和谐的教学生态为前提,把活动作为教学的常规策略,把评价作为激励手段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关注学生作为个体的幸福,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注入生命力,也开辟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注释: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70页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4)转引自美国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第363页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7页

(6)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頁

(7)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44页

(8)陈建翔:《教育中项论》,载《教育研究与实践》,1995(3)

(9)赵祥麟等译:《杜威教育论著选》,第20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10)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1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参考书目:

1、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韦志成著《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扈中平著《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孙春成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6、柯汉琳主编《语文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张孔义编著《新课程中学语文实用教学85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欧阳伟

生本教育体系下初中语文论文 篇3: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注重以生为本

摘要:阅读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深化思维、积累知识、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对于中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陶冶情操,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呢?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让我们实验班的孩子乐学、爱学,给了孩子们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并且让我乐教、爱教,给了我一个快速成长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小学英语生本教学中如何实现“以生为本”,我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转变教学理念: 从“师本”到“生本”

中国教育史上的先人是伟大的,他们在几千年前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著名论述。然而,我们的教学却不断重复着与此相反的悲剧性的历史— 上课听讲、课后背诵复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让学校成为工厂,学生成为产品,教师就是加工的机器,它追求的是效率。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二、改革教学方式:从“单一”到“多元”

1、遵循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

(1)先学后教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里提到: “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所谓“先学后教”就是指学生在课前借助磁带、光盘和课本中的剧本中文翻译来理解课本剧情节并试着学习。

(2)以学定教,不教而教

所谓“以学定教”是指教师要先检查学生自学、预习的情况,在了解班上的学习情况之后,再根据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检查学生的“先学”情况时发现的问题,去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

我们经常希望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将关注的焦点更多地放在备课方面,即更加注重课前对课堂教学的预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尤其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1)要建立动态的合作学习小组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成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观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地进行分组。

(2)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并明确各自职责。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以我们实验班为例,将班上的19位同学分成了3个学习小组,并且给每个小组成员编了号,并作了分工: 一号当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二号当纪律员,负责维持合作时的纪律; 三号当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 四号当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老师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加上每个同学都各司其职,少了许多的盲目性与争吵,小组合作对于他们来说是快乐而有效的。当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时,我每次组织小组合作,就轻松了,也更乐教了。

(3)教师应在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合作与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不能忽视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让课堂教学沦为“放羊式”活动。教师是合作者、参与者、开发者,学生是需要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师切不可“袖手旁观”,要不断地巡视,维持课堂秩序,并对学生在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指导,对开展合作活动顺利的小组进行及时的表扬,对已经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能避免“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有效。

三、改变评价方式:从“片面”到“全面”

给学生以激励性评价,它需要时时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思想中,处处落实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及时才更有效。

在我的教学中,我常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口述式: 我常常会在孩子们有进步或表现优秀时,及时对他们进行口头表扬。2.文字式:我还习惯在他们的书上或本子里写下一、两句由衷的赞美。如: Good boy! 等等;还可以用写(或印)“表扬信”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努力的关注和肯定,从而激励他们更主动的去学习、去表现自己。3评“星”式: 我们一般一个月( 或两个月) 会评奖一次,选出诸如“学习之星”、“进步之星”、“纪律之星”等等,并把那些孩子的照片张贴在课室。

除此之外,生本教育还要注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评价有很大不同,它把“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作为评价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和尺度。

总之,我们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并让英语课堂焕发出生命力,我们必须常想想:

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时,我们是否给予他们力量?

学生在学习中迷失方向时,我们是否给予他们指引?

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我们是否给予他们支持?

学生喜悦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时,我们是否给予他们鼓励?

学生激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们是否给予他们肯定?

作者:杨再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青少年身高发展社会经济论文下一篇:科学发展观经济理论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