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2022-12-14

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 摆脱了极度物质贫乏和活力不足的状况, 获得了巨大成就, 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现象。特别是近两年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较大,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足、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第三产业发展不均衡、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加快等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针对上述问题, 学术界有很多不同观点。由此新自由主义学派, 凯恩斯主义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派等西方经济理论进入中国。但是笔者认为, 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向还是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马克思的经济发展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矛盾运动的实质内容和一般规律, 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实践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经济发展思想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人民群众就会拥护, 其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调动, 国民经济就能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文侧重于从经济增长理论和人与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进行分析, 找到一条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健康发展道路, 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理论

从生产一般角度看, 一切社会形态的经济增长都是财富本身或其内容的增长;从本质上看, 经济增长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结果。所以, 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 它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 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运用程度, 生产过程和社会结合,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以及自然条件。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 生产力主要受四个因素影响:一是劳动者;二是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即劳动资料;三是科学技术水平;四是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即劳动对象。在这四个方面的论述中, 马克思对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科学因素的革命性因素作了深刻的论述。在他看来,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更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因为, 科学技术能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 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将大大推动生产工具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改进, 促使劳动者提高熟练程度和自身素质, 促进生产向专业化和协调化发展, 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大规模、更有效地利用生产资料, 更有效的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所以,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科学技术不是作为第四项加到生产力三要素中去的, 而是作为乘数乘到这三项上去, 可用公式表示为: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发展越快, 这个乘数增大就越快,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就越快。

二、马克思关于经济发展和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认为, 从人类社会一般角度看, 任何社会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 归根到底都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手段, 经济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人的异化”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的现象这一残酷现实, 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剖析了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秘密, 全面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 并提出和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通过这种革命。使人从被异化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全面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这个未来社会,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以说, 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 一方面, 个人特别是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劳动产品的主人, 不再受资本的奴役, 工人不再为生产而存在, 而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进行从事劳动生产。另一方面, 联合起来的个人成为社会生产与经济发展过程的主人, 他们自主地从事生产而不再受生产工具与自发的生产过程的支配。随着私有制的消灭, 人的异化的消除, 供求关系也随之消失, 人们将为了自身的需求提出社会需要, 而且在社会需要的不断满足中使自身得到发展。

同时, “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 那就只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 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 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马克思看到了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本质的发展的真实联系。物质生产力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只有通过发展物质生产力, 才能把由于自然和社会历史进程而不断赋予人的各种天赋和潜能发挥出来, 不断提高和丰富人的需要、个性等, 创造出人同对象世界的全面的丰富的关系, 实现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 才能不断地使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

三、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经济发展不仅是生产力的发展, 也是社会关系的发展, 而后者更强调人的发展。因此, 科学发展既要强调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殊矛盾, 又要重视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结合。

(一) 明确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不能单纯地把经济发展定位在经济增长上, 如果经济增长的目的, 是为了“数字”的增长, 那就很容易走进原地徘徊的死胡同。

) 必须把经济发展的目的定位在维护和发展人民权益, 强化国家法治, 权力优化监督的广阔方向上, 才能焕发强大召唤力。从深层次来看, 邓小平“92南巡谈话”之所以成功推动中国大步前进, 正是因为其把改革的目标着眼在以市场经济冲破传统计划经济壁垒, 把经济和企业的经营主导权, 归还到民营和个体, 以前所未有的开放胸怀, 启动广大人民自主发展经营的无穷潜力, 这也是中国重新腾飞的真正奥秘与动力。

(二) 发展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 享有发展成果。重视发展内容的全面性、发展结构的协调性、发展趋势的稳定性, 努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矛盾, 认真解决实现公平分配与社会正义等实质性问题, 把“改革的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民生新福祉”。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我国改革动力的消减, 原因之一是有了既得利益集团, 有了这种集团利益与广大群众利益的对立, 特别是当既得利益集团与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时候, 情形更为严重, 因而打破这种关联是我国改革动力再释放的必然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 最关键的是转变政府职能, 规范行政行为, 保证政府的公正性。二要确保劳动者不仅是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支配者, 而且是从技术的运用到结果、从技术的自然属性到社会属性的支配者, 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的手段。

(三) 要正确处理发展与改革的关系。既要防止单纯“为改革而改革”的倾向, 也要防止借口促进发展而回避与拖延改革的倾向, 注重在经济发展中积极推进体制转轨与制度创新, 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继续通过深化改革化解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根据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与我国实际国情, 建立起大多数人参与经济发展进程、大多数人民群众受益的经济发展模式, 以真正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论述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理论和马克思关于经济发展和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并分析了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中国经济发展,启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化工生产风险监控与安全管理预警下一篇:关于“营改增”后不动产租赁不同征税方式对经营影响分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