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2022-12-10

第一篇:12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12.《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2.《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庐江县乐桥镇檀巷小学

赵学敏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紧凑,语言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寓言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从故事中学会做人;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导入,复习检查上节课的字词掌握。(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字词巩固)

二、精读课文。

(一)《牧童和狼》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它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课题)。

2、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简要概括)

3、默读第1和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说谎)

村民 :闻声赶来

哈哈大笑(捉弄村民)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5、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6、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结合实际,自由发言,领会寓意)

7、播放《狼来了》的相关视频,学习讲故事的方法。

(二)《蝉和狐狸》

1、指名先讲一讲《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当受骗的计策,阴谋诡计。狐狸想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3、怎样骗的?(细读第2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指名朗读狐狸的话。

4、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它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细读课文第

3、4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5、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中的主人公形象。 (提示: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以及险恶用心。)

6、理解寓意。(联系生活去谈谈)

三、总结:读了这两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提示:启发学生从文章结构和寓言寓意等方面谈收获。)

四、拓展延伸:(小练笔)

乌鸦听说蝉和狐狸的故事后,很佩服蝉,特地登门拜访蝉。它们又有怎样的故事呢?围绕“受骗”这个话题,自拟题目,续编下去。

板书设计:

12.伊索寓言

故事 启示

《牧童和狼》 要诚实守信

《狐狸和蝉》 要善于观察 保持戒心

教学反思:(预设)

本课的三则寓言,表面上看浅显易懂,我采用了短课文长教,浅课文深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品出内涵,品出味道。

1、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2、充分发挥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

第二篇:12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教学设计梁垛镇小学丁华

12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狐狸和葡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响亮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对伊索寓言有所了解。

3、弄清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简介《伊索寓言》。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通过简短而精炼的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人,曾经是一个奴隶。他知识渊博、聪明机智,善于讲动物故事。

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伊索寓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它的内容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 故事里的角色大都是同学们所熟悉的动物。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蚊子和狮子》、《狼来了》„„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 1)、注意读书姿势。 2)、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3)、把生字生词圈出来多读几遍。

4)、再读课文,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3、同桌互读课文,正音

4、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5、汇报读的情况。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6、再读课文,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过度: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说起狐狸,大家都很熟悉,在很多故事中都有它,如:兔死狐悲、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等,在你的印象中,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学生谈感受),今天咱们再来看一个发生在狐狸家族里的故事,(读课题),狐狸和葡萄之间会有什么故事呢?(学生轻声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学生轻声读课文,出示课文插图

(1)你觉得葡萄长势怎么样?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葡萄成熟了?(形状的大小、颜色透亮)

(3)你想到了哪些描写葡萄的词语和句子?①又大又圆、又酸又甜、晶莹剔透、酸溜溜、甜津津②颗颗葡萄像硕大的夜明珠、晶莹透亮„„

(4)看到这几串成熟的葡萄,你有什么感觉、想法?

2、自读第一自认段自然段。课件出示: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

(1)、自己读第一自然段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2)、出示词句,指名读,想象狐狸的馋样儿。 指导朗读

3、狐狸是怎么做的呢?能通过想象说具体些吗?

同桌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踮起脚尖,拉直身子,伸长手臂,往上跳„„)指名学一学动作。

4、结果怎样?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1)、“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2)、他应该怎样想、怎么做?

盛夏酷暑,一群口感舌燥的狐狸来到一个葡萄架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狐狸们馋得直流口水,可葡萄架很高。

第一只狐狸跳了几下摘不到,从附近找来一个梯子,爬上去满载而归。

第二只狐狸高喊着“下定决心,不怕万难,吃不到葡萄死不瞑目”的口号,一次又一次跳个没完,最后累死在葡萄树架下。

第三只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整天闷闷不乐,忧郁成疾,不治而亡。 第四只狐狸想:“连个葡萄都吃不到,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呀!”于是找个树藤上吊了。 第五只狐狸吃不到葡萄便破口大骂,被路人一棒子了却了性命。 第六只狐狸抱着“我得不到的东西也决不让别人得到”的阴暗心理,一把火把葡萄园烧了,遭到其他狐狸的共同围剿。

第七只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气极发疯,蓬头垢面,口中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另外几只狐狸来到一个更高的葡萄架下,经过友好协商,利用叠罗汉的方法,成功共享,皆大欢喜。

过度:那狐狸是怎么样做的呢?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

2 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只好 边走边回头)

6那他是怎么说的呢?齐读狐狸说的话“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7、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因为它想吃葡萄却又吃不上感到很灰心、无可奈何,又舍不得、窝火、不甘心。

8、那葡萄是不是酸的呢?出示“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指名读。那为什么狐狸这么馋着想吃葡萄最后却说葡萄不好吃呢?

虚荣心强、要面子、生怕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自己的无能,表里不一。

9、出示最后一段。指名读。思考:这里的“无能为力”是指故事中的什么事?

四、挖掘文本,理解寓意

1、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像狐狸这样的人很多,这些人——

(引读这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平时我们还习惯用另一句话来形容这些人,出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试着填好这些句子

出示:①、丽丽今天穿了件很漂亮的连衣裙,同学都说好看,芳芳见了却撇撇嘴说:“有什么好看的,像只花蝴蝶似的,俗气!”真是——

②、你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相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③、小结:这个故事就是对那些“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反而找各种借口自我安慰的人的尖刻的讽刺。

2、指导感情的朗读。

3、你能讲一讲《狐狸和葡萄》这个故事吗?试着讲一讲。

五、布置作业:熟读故事,说给小伙伴听。

六、板书设计:

12、 狐狸和葡萄

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 → ? ← 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边走边回头

第三篇:12伊索寓言《牧童和狼》教学设计梁垛镇小学丁华

12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牧童和狼》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故事。

3、理解寓意,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 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 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关于《伊索寓言》,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曾这样说过;“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伊索寓言,感受一下伊索寓言经久不衰的魅力。这则寓言故事的题目叫做《牧童和狼》(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1、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则寓言,读书时老师有两个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生词,联系上下文,用心体会它们的意思。

2、思考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又明白了些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 hóu

long

咙 huāng

huǎng 谎

guàn

相机进行生字教学,辨析“慌—谎”,指导“ 贯”的 笔顺 (2)指名读生词,正音

喉咙

惊慌失措

说谎

一贯 (3)分段读课文,正音,评价。

3、交流:文中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故事大意。

三、精读课文,比较研读牧童前后大叫情感的不同以及村民前后态度的不同,指导朗读,理解寓意。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 (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1、文中两次写到牧童的大叫,一次是——,另一次是——牧童这两次大叫都是要告诉村民们——真的是狼来了吗?前面的大叫是谎话,后面的大叫是真话。(板书:谎

话、真话)

联系课文想一想:牧童两次大叫的心情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

1、2自然段,体会一下,练习朗读,谁能读出来?

2、交流读书体会,相机抓住重点词,指导朗读。 说假话时,他是存心要骗人,所以心里还很得意(“哈哈大笑”),所以叫的时候是——偷着乐)

说真话时:“吓坏了”„„声音抖一点;“慌忙”,声音急一点。

师引读——不得了了,狼已经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狼又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他再喊,“喉咙都喊破了”,声音哑一点——(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3、这两次大叫的内容相同,结果相同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1、2自然段,看看你能通过哪些词句有所发现。

交流发现。相机理解词语:“闻声赶来”(提问:能否改成闻声前来?比较,加深体会)“惊慌失措”是什么意思?

相机板书:一开始听到牧童的大叫,村民们(板书:闻声赶来), 村民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会怎样想?

后来牧童说真话时,喊破了喉咙,也(板书:无人前来),质疑:这里为什么不用“赶来”?

4、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牧童说些什么?

想一想,就写在课文的下方,看谁写得精练,写的精彩。 交流

5、这就是牧童和狼的故事,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故事,注意读好人物的语气。

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最后一段,指生读。(出示幻灯片6)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7、从故事中理解寓意。 一贯说谎?(1)“好几次”——一贯;((2)“哪里有什么狼!”——根本没有狼,

四、延伸阅读,指导写字:

1、同学们,伊索寓言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经受了漫长的岁月的检验,现有仍有300多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不妨来读一读。

西方寓言除了《伊索寓言》外,还有德国的《莱辛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被后人称为四大寓言。。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寓言的热爱,对书的热爱,读更多的寓言,读更多的好书。让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充实我们的智慧,点亮我们的人生。

2、慌、贯、谎、粪、戒

第四篇:12寓言二则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寓言二则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词句,了解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和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成语“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难点: 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和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出示“寓言”二字,学生齐读。师:能说说你读过的寓言是怎样的吗?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再出示“二则”二字,学生齐读“寓言二则”,说说“寓方二则”是什么意思。

3.(出示课题)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学生齐读) 4.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

亡:丢失;牢:养牲畜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5.现在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 6.从这个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回答、提问)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文中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一遍。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名5个学生各读一个自然段。

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本课的生字新词我们都能读准确了,现在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吗?(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寓言讲一个养羊人养了几只羊,后来羊圈破了,狼叼走了一只羊,邻居劝他赶紧修养圈,他不听。结果狼又叼走了一只羊,于是他醒悟过来,修好了羊圈。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2.这个人的羊是怎么丢的呢?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

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 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好。

小结:那么这部分内容可以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来概括?(亡羊)对,这部分内容告诉我们,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所以养羊人丢了两次羊。

3.养羊人又是怎样“补牢”的呢?结果又如何?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

结合朗读,自由回答:养羊人后悔了,赶紧把窟窿堵上了,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以后,他再也没丢羊。

四、品读评价,体会寓意

1.请你评价一下这位养羊人,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提示:我们不能毫无根据地随便评价他人,对养羊人做出的任何一个评价,都要有根有据,理由充分。

(1)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描写养羊人语言、心理的句子。 (2)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评价。

(1)养羊人是个不听劝告的人。

①从他与街坊的对话中,能看出他不听别人的劝告。

a.他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无所谓的语气)大家尝试读一读。

b.街坊的话应该怎样来读?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从“赶紧”一词知道街坊很为他着急、可惜,要读出劝的语气) c.指名尝试读。

d.分角色朗读,体会对话双方的不同心情。

②从第4自然段中的两个“又”字,能看出他这个人太一意孤行了。知道有第一次的丢羊,就应该想到还会丢,可他偏偏不去修补,导致他再次丢羊。

这两个“又”应该怎样来读?大家尝试读第4自然段,体会养羊人的可气之处。

(2)养羊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①这个养羊人真是可气,那么养羊人就没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②默读最后一自然段。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后悔”一词想象养羊人当时的心理。尝试读出他当时的心情。免费更新请加微信:330797386(清茶老师小学教育资源)

④指导朗读:抓住“赶紧”“结结实实”这两个词来朗读。从这两个词中你知道了什么?(养羊人发现错误后,马上就改)养羊人最可贵之处就是:他心想,现在修还不晚。看到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大家自由交流) (3)说说句子的不同。 出示句子:

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①说说这两个句子在用词上的不同。 ②比较这两个句子,哪一句更好?

(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一个词“赶紧”,写出了养羊人行动的迅速,强调了他知错就改。) (4)小结。

养羊人虽然发现问题很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当他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之后,能及时地去改正。想象一下,如果他在发现错误后,却沉浸在后悔和自责中,总是认为晚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可见,只要能及时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3.养羊人由开始的不在乎,到后来的后悔,赶紧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如果你是养羊人,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是不是有满腹 话语想对大家说呢?(奉劝大家,不要像我这样,不听他人的劝告,不能及时地发现错误。我们要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改正。更要记住,只要想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亡羊补牢”这个成语还有后半句,你能根据蕴含的道理补上后半句吗?(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五、明确寓意,延伸拓展

1.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寓言《亡羊补牢》,你都明白了什么道理? 2.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结合自己或他人的事例,自由谈) 3.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亡、牢、钻、劝、丢、告”。

2.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为生字找拼音和词语朋友。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在课后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同桌互查,比一比谁写得更规范。

七、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第一次丢羊

毫不在意

第二次丢羊

后悔→修羊圈

结 果

再也没丢羊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禾苗”图片,介绍禾苗的生长规律。 (春种、秋收)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有关禾苗的寓言。(板书:揠苗助长)指名读,齐读。(强调“揠”“助”“长”的读音)

二、初读寓言,认字读词

1.自读寓言,圈出“焦、筋、疲、喘、截”5个生字。 2.读一读这5个字,再看看它们在课文中能组成什么词语。 3.指名认读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学习寓言,理解寓意

1.检查朗读,了解故事。 (1)指名4人各读一自然段。 (2)完成填空。

出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巴望禾苗_____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结果________。

(3)小结并完成填空。(师相机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2.结合内容,理解成语。

现在,你能根据这一段话,说说成语“揠苗助长”的意思吗?特别是要说出“揠”的意思。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3.精读体悟,明白道理。

(1)过渡:同学们说得还不错,但这只是成语字面上的意思,想要知道它深刻的内涵,我们还得深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接下来,老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读,或默读,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去读,去体会,读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2)朗读体悟,交流汇报。 ①出示第1自然段,理解“焦急”。

a.从这一自然段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这个人很心急?(“巴望”“天天”“一天,两天,三天”“焦急地转来转去”) b.指导朗读:你们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这个人焦急的心情呢? c.出示句子:“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d.齐读。

e.去掉“焦急地”,再读这句话,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去掉“焦急地”后,不能体现这个人很着急) ②出示第2自然段,体会“筋疲力尽”。

a.这个人是怎样把禾苗拔高的?他用了多长时间?

扣住“一棵一棵”(展示图片),感受“棵数多”,体会他的辛苦。扣住“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这句话,了解他没休息,体会他的累。扣住“筋疲力尽”,理解词意,感受他非常地累与辛苦。

b.指导朗读:这次除了要读好上面这些词,还要边读边想象这个人一棵一棵拔禾苗的情景,才能读出这个人的辛苦、筋疲力尽。先自由练读,再分男、女生读。

③出示第3自然段,体会“力气总算没白费”。

a.谁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同学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个人又累又高兴) b.指导朗读:先想象农夫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再一起边读边做动作。

④出示第4自然段,体会“禾苗都枯死了”。

a.“明白”是什么意思?(清楚、了解)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 (因为禾苗只能自己慢慢地生长,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断了,所以禾苗都枯死了。) b.指导朗读。 ⑤小结寓意。

禾苗自有它的生长规律,人为地违背这个规律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凡事都要按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

⑥拓展讨论。

出示讨论题目,让学生任意挑选一个说说。

假如你是这个人的邻居,你在田里看见这个人在拔高禾苗,你会怎样来劝他?

假如你是这个人的孩子,你会对这个人说什么? 4.深化对“揠苗助长”的理解。

(1)现在,你对成语“揠苗助长”有更深刻的理解了吗?你联想到了哪些言简意赅又意思相符的词语?(急于求成、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等) (2)想一想: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做过类似“揠苗助长”这样愚蠢 的事呢?

四、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筋”“疲”2个生字。 2.说说你的书写建议。

3.教师范写。指出书写要点:“筋”上小下大;“疲”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撇要长。

4.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五、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起因

巴望

急于求成 经过

拔苗

不顾生长规律 结果

枯死

事情变糟

第五篇:《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

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 (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第三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

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书面作业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1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18年度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