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语文论文

2022-05-06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语文教师语文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资源。努力克服制约因素,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大胆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语文教师语文论文 篇1:

让创造成为校园的“主流文化”

长沙市天心区的创造教育向人们展示这样的答卷——

2005年以来,学生获得市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奖1337项,其中发明创造获国际级奖14项,国家级奖94项,省级奖138项;

近两年,学生申请了12项国家专利,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8篇,1500多位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奖项;

近10年,6位科技辅导员被评为“全国十杰教师”“全国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湖南省英才导师”等;26名科技辅导员在全国教育工作者和科技辅导员的教具制作、青少年创新活动方案、科技论文比赛中获123奖项,还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90多篇。

从一校辉煌到区域推进

镜头拉回到20世纪90年代的长沙市九中的一个小房间:屋里堆着榔头、铁棒、锤头、木头、塑料乃至被扔掉的易拉罐、废品,一位戴着眼镜的叫谭迪熬的中年老师每天带着一群学生在屋子里叮叮当当地敲着。就是在这间房子里,“三角函数作图器”“带镜子的安全帽”“记事发卡”“锄头紧固器”等各式各样的发明诞生了;就是在这里,学生平均每3天完成一项发明,每月捧回一个奖项,每年获3项国家专利……

长沙市九中出奇迹了!创造教育为原本普普通通的长沙市九中带来累累荣誉:20年里,该校学生完成小发明3000多项,获市级奖400多项,省级奖近100项,国家级奖近100项,国际奖18项,还有近100项国家专利。

“如果把天心创造教育比作一团火,那么九中便是一个点燃熊熊火焰的火源。”目睹创造教育发展历程,曾担任过区教育局局长的区政协副主席杨培春谈起天心创造教育之路时,仍然不胜感叹。

从往日单单一个九中的星星之火到今天创造教育在全区的燎原之势,天心创造教育确实走过了不短的路。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天心区就开始了对素质教育的探索。天心区所展示的愉快教育就被誉为“长沙五朵金花之一”。

进入21世纪,天心区教育局的决策者们一直在思索:如何选择一个恰当的研究项目,既能有机传承该区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的科研氛围,又能凭借这一载体,整体推进区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而此时,天心一中(原长沙九中)的创造教育给天心区教育局决策者纷繁的头绪中带来一片亮光。

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天心区开始大规模在全区推广创造教育,区委书记夏建平、区长曹立军多次到学校进行调研,甚至与孩子们一起动手参加手工制作和创造活动。

很快,创造教育从天心一中起源,像春风一般拂过全区,花开满地。每一所学校都书写起自己的传奇。

碧湘街小学就是其中的代表。这所学校藏身于僻巷,面积不足3000平方米,学生只有400人,老师只有23人,是大都市里难得一见的“袖珍学校”。该校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展创造教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这所学校由原本默默无闻变得声名大震。23名教师中有18人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校长沙靖源成为2007年“影响湖湘、感动星城”十大创新人物。记者在碧湘街采访时,该校校长沙靖源高兴地对记者说,该校原来因为条件简陋,没几个学生愿意来,但开展创造教育后,每年都班额爆满。

沙湖桥小学也很了不得。在“快乐智多星活动营地”——也就是学生作品陈列室和荣誉室里,校长周战刚、书记胡健一说到创造教育就神采飞扬:“2005年来,我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15人次获全国金、银、铜奖,28人次获省级金、银、铜奖。长沙市举行首届‘创造之星’评选,10个获奖人中我校就有3人。我校还有3项发明获得专利。”

事实上,天心区的多所学校分别被授予“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全国科学教育基地”“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长沙市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湖南长沙青少年创造发明学校”“湖南省创造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谭迪熬、苏剑杰、肖宗文、汪伟民、曹晓敏、陈凯兵、康龙、何国栋、潘勇、刘午阳等一批指导教师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明星级人物。

2009年12月12日,天心区举办第四届创造教育年会暨“实践科学发展观天心论坛”。记者花了一整天时间,参观了碧湘街小学、仰天湖小学、青园小学、黄土岭小学、沙湖桥小学、铜铺街小学的创造教育实践。在这些学校里,校园科技节、车模、航模、空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智能机器人兴趣小组活动、小学生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科普参观、科普讲座、科技小制作、科学实践活动、科普创意画等活动搞得热火朝天。专程来长沙考察天心区创造教育的中央教科所的两位专家感叹:“天心区区域推进创造教育确实值得研究和借鉴6”从单一课程的单打独斗到每门学科的“百花齐放”

任何教学改革,如果不与课堂结合,就有可能流于形式。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教改表面上轰轰烈烈,但由于没有有效地与课堂结合,最终收获的也就是热闹。

天心区图的不是热闹,而是内涵。

“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关键在课堂。区域推进创造教育,课堂才是主战场,脱离了主战场的战役不可能有全面的收获。我们就是要让创造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课堂。”分管副局长何阳莉道出了真谛。

其实,怎样让“创造”转变为所有课堂、全体教师的“主流文化”,一直是天心区着力推进“创造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

实施的关键无疑是教师。天心区抓课堂就是从教师抓起,讲究的是“深挖,精研,小步走”。

“深挖”就是要求学科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充分挖掘和运用教学资源中有利于实施“创造教育”的因素。比如,备课就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创造思维渗透点,优化创造性思维渗透策略。

“精研”就是以“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创造力案例开发”为突破口,分三个层面全面展开研究。在教师层面开展“三优联评”,即每学期每个教师围绕“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这个主题执教一堂课、撰写一个案例,制作一个课件;在骨干教师层面则开展“小课题”研究,即围绕学科课程中实施创造教育的某个问题组织开展比较系统的小课题研究,进而形成系列可推广的研究案例及研究经验;对于教研员层面,要求的是进行学科课程领域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措施和方法的研究,要根据不同类别的课程资源,不断总结出可以推广的经验、认识和规律。

说实在话,创造教育毕竟是开拓性工作,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天心区的想法很实际——“小步走”。在要求全体教师遵循学科课程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原则——“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前提下,立足课堂教学最优化选择,针对教学实际中的具体问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每人创造性地解决一两个问题。从表面上看,每人创造性解决的是某一方法、手段、行为、操作;从本质上看,提升的是教师的工作态度、思维方式、教育理念。这样一来,积小步为大步,积跬步而至千里。

当教师们意识到“创造教育”是每个人日常教

学的“题中之义”后,又有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如果每个学校的研究都局限在前面两个领域,岂不容易陷入“校校一个面孔”的局面么?这也好办。区教育局就倡导各学校“扬已有研究之长”,抓住“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这个核心,以校本课程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着力把自己的特色做实、做强。

于是天心区的创造教育又以新的姿态精彩地呈现出来:天心一中的创造文化建设、沙湖桥小学的发明创造室建设、铜铺街小学的环保教育、黄土岭小学的法制教育、碧湘街小学的科技教育、铁道附小的实践作文、仰天湖小学的快乐体验德育实践活动、幼幼学校的“爱心”教育、黄兴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桂花坪小学的剪纸活动校本化实施、赤岭路小学的新诗教、井岗小学的经典诗文诵读等,多数学校都纷纷确立了各具特色的主研项目。

从硬件向软件延伸

2009年12月,天心区又出台了一项“新政”——“三名一星”工程。

何谓“三名一星”工程?说来简单,就是在全区培养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和创造之星。在经过多阶段活动后,被评为“三名一星”的单位和个人将享受特别待遇。被评为天心名校的学校,享受区政府特别资助与支持,被评为名校长、名教师和创造之星的,晋级、晋职和评先评优优先。

其实,这些年来天心区对创造教育一直在政策、经费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支持,仅对有贡献的教师的奖励,就形成了从区政府、教育局到学校以及其他部门的多层次的奖励。

“教研教改需要良好的环境。我们的创造教育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得益于我们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环境是我们创造教育软实力的体现。”天心区教育局局长陈玉英笑着介绍说。

制度建设固然是环境营造的核心所在,而氛围也是环境营造的重要要素,在这方面各校各有各的高招。

走进碧湘街小学,视觉就会被浓厚的科技校园文化所冲击。校门旁有科技宣传刊,教学楼内建起了独具特色的科技长廊,一楼是“小发明墙”,展示的是学生的获奖作品和发明思路,二楼是“金点子墙”,定期展示学生充满灵感和创意的金点子,三四楼则是科幻画天地,就连楼梯走道也都张贴着古今中外的发明小故事。这样的熏陶,怎么不激发起学生对科技的热情呢?

中南大学附属铁道小学的绝招就是挖掘中南大学雄厚的科技人文资源。他们成立了少年科学院,还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宝琛担任名誉院长,延请10多位博导担任课外指导教师。孩子们通过“大小院士手拉手”、参观访问大学科研成果等活动,领略了科技创新的无穷魅力。特别是,从2005年起,学校开展的主题探究式“本色中南”系列综合实践活动,给孩子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说起这个活动,张水良校长心中满是自豪:“2005年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获得了国家发明一等奖,这件事给了我们灵感,我们有这么丰富的资源,不利用也太可惜了。”

与家庭联动、与社区合作是天心区构建和谐氛围的又一手笔。

天心一中的戴健如老师感触就特别深。过去他与谭迪熬老师一起搞创造教育时,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回家后,满脑子奇奇怪怪的想法,满房子的瓶瓶罐罐与工具,就严厉斥责孩子,甚至还直接找到学校,责怪学校“不务正业”;社会上也有人扬言,即使让孩子辍学,也不送到这所学校。现在呢,家长都理解了支持了。前不久,他要求学生搞一个调查,需要家长配合。家长爽快地说:“如果补课,我不支持;搞创造教育,我全力配合。”

值得一提的是,天心区每年都开展“创造教育下社区”活动。当孩子们的成果呈现在大人们面前时,很多大人感慨:“现在的孩子真不简单。教育这么搞,有奔头。”

从手指通向心灵

从2006年起,天心一中每年校运会上有一项别的学校绝对没有的比赛项目,叫做“携手共进跑步比赛”。这个项目还有正式的表述,叫做“吴凯全游戏”。

吴凯全,不是哪里的专家,而是这所学校里众多酷爱思考的学生中普普通通的一员。用学生的名字命名一项游戏,并作为正式比赛项目,这种“骇人听闻”的做法在别的地方恐怕并不多见。难道鼓励学生“玩”么?说起这个,刘美仁校长很淡定:“我们鼓励的只是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思维开阔了,学习自然也不难了。”

事实也是这样。当学生明白“玩”创造发明需要知识的积累后,学习自然会步人全新的境界。

青园小学的汪伟民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这样具体的实例。

青园小学创造教育的特色项目是智能机器人的运用与开发,汪伟民是指导老师。当把学校征集爱好者的报名表送到汪伟民手中时,他懵了:报名的人非常多,可其中有不少人是传统说法中的“问题孩子”,他们有的学习成绩严重滞后,有的行为习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样一群连基本的课业完成起来都感到吃力的学生能做好智能机器人的项目吗?

大大出乎王老师的意料,在他的努力下,这群孩子不但成功地玩上了机器人,还玩出了成绩。先后有10余人次在国际级、国家级竞赛中获奖,捧回了一块有一块金牌、银牌。更为重要的是,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现在我深深地感到,每一个孩子都有向上的种子,每一个孩子的大脑都有无穷的潜力。”汪老师发自肺腑地感叹道。

成绩并不是全部。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这句话也包含这样的意思,所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发明创造都源白美好的心灵。

天心区教育从一开始就直奔塑造学生的心灵而去。这恰恰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在学生每一项发明、每一件作品的背后,我们能触摸到孩子们那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关注生活的善良而纯洁的心。

沙湖桥小学学生周韬的发明就是很好的证明。他的“懒人休息桌枕”就是这样诞生的:

“我妈妈上班离家很远,中午不能回家,只能在办公室休息。我发现由于没有床,午休的时候,妈妈都是趴在桌子上睡。一个中午下来,妈妈说总是趴得手发麻,感觉很不舒服。能不能设计个像枕头一样的午休用品呢?于是我就把自己的设想和科技老师说,在老师的指导下,吸收金点子俱乐部同伴的建议,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后,我做出了‘懒人休息桌枕’。”

这样的故事很多。学生李炳志发现爷爷奶奶户外活动时,插线板随处乱放,很不安全,于是在插线板上加了个塑料外壳,变成了防触电、防进水的“安全老少乐”插线板;学生谢朋成看到小弟弟吃饭时饭粒总是撒到地上,于是他设计将饭兜兜往上卷起一点点,加上能固定的按扣,一个防止饭粒撒出的新型饭兜兜诞生了;学生邓斯予见同学做作业趴在桌子上,既影响了视力,又可能导致不良身姿,于是她对“背背佳”进行了改装,加上套子套在椅背上,就成为了既预防视力又能矫正身姿的“椅背矫姿套”……

在采访中,记者巧遇了已经是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的谭迪熬老师,便向他探讨什么是创造教育。“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造品格的教育。我们开展创造教育,为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和一双灵巧的双手。”谭老师表示。

作者:李茂林 阳锡叶 李沫霖

语文教师语文论文 篇2:

实践是最好的教师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资源。努力克服制约因素,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大胆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尝试体验。

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当下的真实生活,努力调动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表演等活动,在活动中互动交流,扩展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为促进体验,笔者在《小心,别伤着》这课教学中,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平时的观察所得,说说在学校或居家生活中容易发生的伤害。教师还与其他学生自由组合,模拟表演自己受到意外伤害后,不仅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还会给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学生在进行各种活动时,会尽量避免伤害,确保安全。

二、周密组织,以情促练,实践体验。

体验不只是停留在模拟阶段,凡可以进行实地训练的,如“上下楼梯靠右走”,“集合站得快、齐、静”,“维护公共卫生”,“参加公益劳动”,等等,都可以进行实地训练。这样,学生的实际行为能力会有更大的提高,他们在行动中受到的教育,得到的体验也会更深。品德课的教学突出课堂明理,课外导行,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这也是导行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如教学《热爱家乡》后,教师可安排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相对于情境体验而言,实践体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已不仅指教室、校园、家庭、社区、商场、大自然,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学生学习的课堂。如教学《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时正值春天,不妨把学生带到校园,让学生寻找挂在植物上的“名片”,引导学生从“名片”的说明介绍中获得更多的植物类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每人领养校园里的一棵植物,平时去关爱它、照顾它,让它和学生一起健康成长。

三、加深感知,内化情感,“换位”体验。

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以感觉和知觉开始的。通过感觉和知觉,我们能认识客观世界中的种种对象和现象,获得对事物的感性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材若没有良好的知觉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教材。而没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便会有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换位”体验,可使学生加深感知,提高教学效果。对残疾人要同情,见到他们有困难要尽力帮助,这是《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上课伊始,笔者指名学生蒙住双眼,从后排走上讲台取书后叙说自身感受。学生说:“我蒙住双眼,眼前一片黑暗,走起路来似乎是高低不平的,踩上去高一脚,低一脚,非常害怕自己会跌倒或是撞在身旁的桌子上,我好不容易才走上讲台,又不知书放在何处,摸了半天才摸到了书。”让该生想象如果眼睛真的失明了,看不见世上的一切,将会有什么想法。生答:“如果真的看不到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不但在生活上非常不方便,在精神上更是痛苦极了。”至此,学生通过换位体验,体会了残疾人的艰难及心理感受,为下面的教学作了铺垫。思品课教学中,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将所学道理付诸实践,进行行为指导,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湘潭市雨湖区广场学校)

作者:陈永红

语文教师语文论文 篇3:

课外作业的依赖现象及其改变

教学实践需要课外作业,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理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毫无疑问,我们既不能完全依赖课外作业,也不能完全抛弃课外作业。课外作业对学生的影响,不是“束缚”,而是“引领”。

一、课外作业依赖之危害

很多教师担心课堂教学中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过多而被评价为传统应试模式,担心本门课程教学质量下降,于是想办法在课外增加许多知识与技能的重复训练,大量毫无特色、同质化的课外作业书籍充斥中小学校。这也是一些地方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和家长感觉作业越来越多,课堂看似轻松、课后实为沉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1 占据了学生休息的时间,生活规律被破坏。

2005年1月20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研究”结果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少年儿童的睡眠不足、质量不高、习惯不良的问题非常突出。66.6%的小学生、77.1%的中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小学生不足10小时,中学生不足9小时);48.2%的中小学生感觉睡眠不足,23.5%的中小学生晚上很难入睡,睡眠质量欠佳。……调查发现,孩子平均每天的在校时间超过大人的工作时间,长达8.6小时,其中最长的高达12个小时,35%的孩子感觉课业负担较重或很重。……90%以上的学生每天回家要写作业、复习、预习学习内容。孩子在平日写作业要花费1.5小时,而到了周末,作业量比平时更大,比平时要多花费近50分钟。”早在1990年8月29日,我国就已经成为《儿童权利公约》的签约国。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其基本原则,即儿童最大利益原则。面对以上现象,我们必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症结所在。今天,青少年的生命问题可能还只是调研报告中的几个数字,但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做出直接的、积极的反应,这些数字很可能将变为灾难,出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惩罚着我们对它的漠视。

2 萎缩了学生多样的兴趣,发展走向片面。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对人的“从业”和“闲暇”现象进行研究之后,不禁惊叹:“人的差异在于闲暇时间。”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批评教育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多样的能力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育,殊不知,多样能力的发展与全面素质的培育是需要大量自由的时间与空间的。当课外作业占据了学生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时,学生便没有时间与精力发展别样的兴趣。也许有人会说,现在有许多学生在课外作业中不是也在进行着各种训练吗?问题在于,目前,课外作业的布置多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以书本为中心,并且教师常以加大课外作业量为手段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学生因此困于书山题海之中,他们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亲身体验与感受的机会被剥夺了。而且,由于远离现实,观察、思考、发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便失去了根基和土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课外作业这种途径与目的的错位,无疑导致了“技术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遮蔽。如此下去,学生的发展又何以走向全面呢?又谈何素质教育呢?

3 忽视主体附加值的判断,成长缺失动力。

主体附加值判断,不同于以往的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其核心就是关注个体,注重个体的绝对成就,尽量避免因为相对或者横向比较带给个体以伤害。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由于依赖课外作业,教师在教育评价中往往置学生的情感体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于不顾,仅用作业分数或等级来衡量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实际水平。这样便强化了进人大一统的教育路径,忽视了学生真正的教育需求,忽视了他们的成就感等,最终使成长缺失动力。而且,由于许多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在难度上面向中等学生,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有余力和学习困难的学生。从公式“作业疲劳度=作业时间×作业量×作业难度”来看,学有余力的作业疲劳度相对过轻,而难度较低的作业没有学生构成一种“问题情境”,不能激发学生去尝试、去探索,这无助于学有余力学生的发展。与此相反的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所面临的则是较高难度的作业题,作业疲劳程度重,心理上过于紧张,产生高度焦虑,作业水平被抑制了。

二、课外作业依赖之改变

1 观念上的改变:正确地定位课外作业的功能。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 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所以,对于新知识的巩固最佳时间是在课堂上学完之后立刻进行,而不是在放学回家之后。那么,如果课外作业不是以巩固知识为主,又如何定位课外作业的功能呢?课外作业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的关系是互促互补的,它们各自从不同角度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不同阶段的课外作业对学生学业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如1989年哈里斯·库帕综合了美国75年来的研究,得出结论为:家庭作业对小学生的作用不是很大,但对于初中及高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积极的影响。

课外作业重在探索。布鲁纳的“认知策略”,指学生“把课文中的知识吸收到他们头脑中所使用的方法”。从思维的形式讲,现在课外作业奉行的基本上是演绎式推理,即从一般到特殊。用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定理、公式去解决各种具体问题,这是必须的。但是,让学生主动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思考,通过直觉猜测或不断实践以发现新的公式定理,则更有价值。课外作业若增加探索性,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发现与学习的过程中,从而避免被动学习。学生的探索是需要时间的。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限制,常常不能进行这种探索,而课外却有较大的时间与空间。

课外作业重在综合。目前,各门学科的课外作业各自为政,甚至同一学科的每一堂课之后的课外作业仅仅用于巩固当堂课的教学内容。这一方面使得课外作业头绪多而且作业量大,人为地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导致课外作业的内容支离破碎,破坏了知识的内在联系。课外作业综合化,即课外作业以问题为中心,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结合点,让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来分析、解决问题,搭建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桥梁,使课外作业成为联系课堂教学与现实的纽带。布置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的课外作业,才能让学生所学的各方面知识在综合运用中融会贯通。形成健全、有机的认知结构。然而,以知识的综合运用为特征的课外作业不仅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也给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 实践中的改变:有效设计多元化的课外作业。

作业量的分层。在作业的适宜数量上,美国学者哈里斯·库帕综合了美国关于家庭作业时间与成绩水平之间相关的研究,指出:对于小学3至5年级的学生,家庭作业量与成绩之间的相关几乎为零;对于5至9年级学生其相关为+0.09,而对

高中生而言,则为+0.25。这表明,家庭作业适宜量随着学业的难度有所提升。结合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实践,关于中小学生课外作业的份量相关文件已做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课外作业,三四年级不超过半小时,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不超过1.5小时,高中不超过2小时。为此,在总量上不超过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调整,特别是教师需要以不同学生完成本次作业各需多少时间为参考尺度,掌握作业量。不能把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的题作为衡量学生作业量是否适度的尺度。因为题型不同,所以学生解题所花的时间必然不同,即使同一题型,由于难易程度不同,所以学生解题所花的时间也会不同。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质的分层。

作业质的分层。由于学生彼此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最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的教学帮助上。”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要适应每个学生的特点与需要,这在目前显然是难以做到的。但,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功,教师可以把作业设计为“必做”和“选做”两个层次。“必做”题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完成,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选做”则是教师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和设计适合自己的作业。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基础、发展、创造三个目标,给他们创造自我发展和提高的平台。

3 评价中的改变:科学地引领师生的发展。

重视课外作业的质量评价。从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价中,我们发现课外作业虽然占有一定的指标,但一般只是关注教师课外作业的批改次数,而对于课外作业的质量、反馈、效用等在各类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并没有体现,这也是许多教师在课外作业上存在随意性、应付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课外作业的质量评价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的指标。

破除课外作业的标准答案。对课外作业的评价不能用所谓“标准答案”来判定学生作业的结果。因为,这一方面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求异思维与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这种非此即彼的答案只能衡量作业结果而不能反映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所以,在课外作业的评价中,教师对于伴随着课外作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的判断尤为重要,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外的时空中积极主动地发展。

(作者系湘南学院教育系教授、教育学博士)

作者:吴小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文化创新管理论文下一篇:化学科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