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的艺术风格与传承论文

2022-11-17

江西赣南采茶戏, 是赣州最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文化, 被列入国务院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她集传统客家文化之大成, 她历史悠久、表演形式丰富、地方色彩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有广阔的受众地域, 深受城乡大众的喜爱和欢迎。

一、赣南采茶戏的艺术风格

赣南采茶戏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以九龙茶灯为基础, 吸收赣南民间艺术逐步形成, 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和闽西, 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它俗称"灯子戏"、"茶蓝戏", 是江西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被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赣南采茶戏具有以下特点: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 以茶腔和灯腔为主, 兼有路腔和杂调, 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 主要有勾筒 (二胡类) 、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题材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传统采茶戏表现的全是下层劳动人民的爱情与劳动, 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动物的动作, 并以动物的动作命名, 歌舞戏相随相伴。采茶戏舞蹈有三绝:矮子步、单水袖、扇子花。采茶戏以当地客家方言为舞台语言, 载歌载舞, 气氛轻松活泼, 语言幽默风趣, 融民间口头说唱、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赣南采茶戏最早是一种民间演唱形式, 以唱山歌小调为主。以后将经常演唱的歌舞小调逐步规范化, 便成了三角班的音乐。后来又同祁剧合班演出, 受祁剧及其他剧种的影响, 潜移默化, 音乐和唱腔日愈丰富, 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曲牌体兼板腔变化的独特地方戏音乐。但在半班时期, 艺人在唱腔上一般釆取对号入座、照曲填词。这种方式使整个戏平铺直叙, 缺乏人物性格推动矛盾发展, 较难调动演员情感和观众互动的积极性。五十年代后期, 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根据时代发展和观众的审美需求, 开始执笔设腔配曲, 使赣南采茶戏音乐逐步向多层次、细腻刻画人物性格及强化戏剧矛盾冲突方面发展。此后又有一批新一代音乐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运用乐理指导配曲, 使配曲案头工作更加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他们大胆广泛运用调式、调性的对比, 特定音调的贯穿甚至和声的效果等, 较好地发展了传统的音乐曲调, 使之既符合传统的程式性、规范性、地方性, 又有机融入新时代的舞蹈性、歌唱性。同时, 他们对乐器也进行了改革, 除了原来的大筒、小筒外, 还加进了许多民族乐器和一些西洋乐器。这些改革使采茶戏完成了一次大蜕变, 由过去只能演文戏不能演武戏, 舞台设置简陋的半班戏班, 变成了一个表演程式丰富多彩, 能歌能舞、能古能今、能文能武、能大能小, 舞台设置日趋现代化的正规大班, 成为全国独具风格的地方戏剧种。

二、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创新

赣南采茶戏作为魅力独特的戏曲艺术有着较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被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新中国解放以来, 也得到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 多部传统和现代剧目被拍成影视作品, 影响全国。赣南地区把采茶戏作为素质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列入校本课程, 把采茶戏的基本知识和精彩唱段介绍给学生, 并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民健身阳光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力促赣南采茶戏的"种子"根植于青少年一代, 掀起了一股学采茶戏、唱采茶歌、跳采茶舞的热潮。

现如今, 赣南地区的高校和中学音乐教学中, “自主、探究、合作”的模式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 赣南采茶戏以此为切入点, 在课堂教学里探索融入喜闻乐见、鲜明地域传统特色的采茶戏音乐, 让学生了解、欣赏自己家乡的文化, 使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在下一代得到了继续传承。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爱家乡的热情, 更能让学生在课堂里认识地方戏曲音乐, 欣赏其歌舞的美要在音乐教学的程式标准中注入新的本土音乐欣赏教学, 首先要有提振学生兴趣的“点”。京剧能在北方地区中小学的普及推广, 主要得益于京剧的唱腔——字正腔圆、高亢激越, 动作——干净优美洒脱, 脸谱——妙趣夸张。赣南采茶戏, 吸引学生的是大家都熟悉的乡土曲调, 她清新婉转俏皮;舞蹈表现欢快又不失诙谐。我们要在课堂里, 把采茶戏的基本知识和精彩、欢快唱段, 如《斑鸠调》介绍给学生, 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在型体表演房里, 我们可以将“蛤蟆跳”、“鸭子步”等模仿动物诙谐的舞蹈动作给大家欣赏并手把手的教, 寓教于乐, 相得益彰!

在对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创新中, 我们要编制采茶戏的代表性曲目及特有的舞蹈动作作为教案, 要在音乐教学中做基础的普及与推广, 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采茶戏产生兴趣, 我们必须编制一套简单易学的教学方案和初级教材。高校和地方院校可以向当地采茶歌舞剧团专业演员学习请教的同时, 尝试利用采茶戏舞蹈的基本动作, 如圆手摘茶、扇子花、伞花、鸭子步、矮子步等编排学生音乐课的形体操, 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习, 学生就可以熟练地掌握采茶戏舞蹈的基本特点;在视听学唱的练习中, 可以将采茶戏的代表曲调, 如斑鸠调、长歌、红绣鞋串编成稍具现代节奏的练习曲, 在课堂内外不断传唱。一时间, 使得学校上下学习采茶歌舞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综上, 探索开展赣南采茶戏在传承与创新中的欣赏、学习、发扬、光大, 培养学生对赣南采茶戏曲的兴趣,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好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乡土音乐与日常音乐教学相结合, 与学校德育建设相结合,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 为广大师生、为整个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可持续的发展前景大有裨益。

摘要:赣南采茶戏就是客家人创造的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性格特征、审美情趣和内心情感的一种地方戏剧形式。她是赣南客家文化的产物, 是客家文化催生滋润了这棵美丽的地方戏剧花蕾。采茶戏丰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又成为客家文化的载体, 把赣南客家的社会历史、风土人情、现实生活广为传扬。

关键词:历史,内容,形态特征,保存发展

参考文献

[1] 赣南采茶戏音乐的诞生、传播与发展分析[J].李豫虔.福建茶叶.2016 (11) .

[2] 从音乐传播学的角度看赣粤采茶戏的当代发展[J].周琪.北方音乐.2016 (20) .

[3] 民歌类曲牌在戏剧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以《斑鸠调》为例[J].徐荣荣.影剧新作.2016 (03)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课时教学考研数学辅导课程内容构建论文下一篇:浅议建设工程监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