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中的心理学浅谈

2023-02-25

歌唱艺术是人的精神产品。歌唱者, 在创造歌唱艺术的劳动中, 无论在演唱技巧的表现上, 还是在歌唱艺术的表演上, 自始至终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那么什么是心理活动呢?心理学上说:“心理活动是现实的客观事物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 它是脑的功能。”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心里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 任何心里活动都有发生, 发展和完成的过程。歌唱艺术是依靠人来完成的, 一个好的歌唱家离不开头脑, 心, 身体。也就是说必须具备思想智力, 感情, 歌唱的器官。学习声乐也是一样的道理。《乐记、乐本篇》记载:凡音者, 生于心也。这说明在我国先秦时期就有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萌芽。

头脑是思维的器官, 要善于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有正确的思想方法, 观察事物, 分析事物, 理解事物的能力。对歌曲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能够通晓, 在认识上有一定的深度。要分析理解, 体验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品的内涵, 再用心去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使歌唱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此外, 歌唱的乐器是自己的嗓子, 长在自己的身体上。作为歌唱的乐器需要学习正确的歌唱方法自如的演唱作品。掌握人声乐器的技巧是非常抽象的。对歌唱器官肌肉运动的支配, 在许多方面须要用心理活动的抽象感觉来调整。譬如:听觉、视觉、动觉、力觉、知觉、注意、思维判断、联想等。美妙的歌声是心理活动灵敏指挥发声器官在生理上做出的反应的音响效果。歌唱者在调整歌唱器官的过程中, 心理活动必须处于积极地稳定的状态。反之, 就会影响歌唱效果。我国古代先秦时期就开始了对声乐演唱技巧的培养和训练。《乐记, 师乙篇》记载了宫廷乐师的歌唱方法的传授;“故歌者, 上如抗, 下如坠, 曲如折, 止如槁木, 倨中矩, 句中句, 累累呼端如贯珠?”说明了感知觉在歌唱和歌唱学习中的重要位置。

在教学中, 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 常常会遇到一些现象:有的学生会反应迟钝、恐惧高音、登台和考试怯场等, 久而久之, 形成歌唱的心理障碍, 影响教学效果, 使声乐学习停滞不前。当学生缺乏歌唱的欲望, 上课时就心不在焉, 大脑皮层及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不兴奋, 歌唱器官就不会做出积极的反映;也有的学生在学唱时思想负担重, 更多的是想技术, 心理上不解放, 失去了歌唱的激情, 也丢掉了音乐;还有的学生在歌唱时心情紧张, 缺乏自信, 怕唱出来的声音难听, 胆怯影响了教学效果。良好的歌唱状态是轻松的, 愉快的。只有平静的心情, 才能用正确的方法和感觉使全身处在积极的协调的状态中发声。在练唱时, 紧张会导致声带周围的肌肉变得紧张束缚声带, 所以要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才能做到生理上的松弛。教师要鼓励学生敢开口唱, 帮助学生消除害怕紧张的心理障碍, 用积极的心理活动状态去克服学习过程之中的困难。许多学生在练唱高音的时候, 心里没有底、使蛮劲唱、全身都僵住了, 结果适得其反, 其实, 我们的肢体在完成来自大脑指令的动作发声时, 只有相关的部分肌肉是紧张的, 而不是所有的肌肉紧张。把不相关的肌肉绷紧了, 只能给发声带来额外的负担, 造成机能上的阻力并加速疲劳, 最终影响到声带的灵活和呼吸肌肉群的协调性。如果在练高音区发声经常受挫, 会形成恐惧高音的条件反射的记忆, 给歌唱学习设置了更大的障碍。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运用准确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搞清楚, 在发声过程中紧张的肌肉群是处于大脑指令下的执行状态, 而非执行状态的肌肉群就处于松弛的等待状态, 并给正在工作的的那部分肌肉群提供协调。在歌唱当中, 紧张的肌肉群和松弛的肌肉群是迅速和频繁交替的工作, 这样所有的肌肉都有间歇性的、短暂的休息的机会。当然, 这个机能在发声练习中做长期的训练, 把训练中获得的协调感觉储存在记忆里, 用于指导后面的更多的更难的歌唱发声。先易后难的锻炼出动作协调的自控能力, 准确完成大脑发出的指令, 唱出我们所期待的美好的声音。教师要给学生多说方法, 真正理解放松, 学生多动脑勤思考, 理智的、科学的从心理上战胜恐惧、盲目、无知、克服畏难的情绪和消极的心理活动。

我刚毕业的时候, 随文工团的一次演出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团里的一位女演员因为怯场, 走上台还没有开口唱就晕倒了, 台上台下一片哗然, 演出失败了, 这位演员也因此在心里留下了阴影, 总是无法克制上台前的紧张, 早早的就离开了舞台。可见, 心理障碍给学习声乐, 歌唱艺术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心理障碍不能克服, 导致了断送一个有才华的歌手。也有的学生在考试之前多次上厕所, 心跳加快, 发挥失常, 考试成绩大打折扣。只能在琴房里关着门唱, 成为:“琴房歌手”。这种心理素质缺陷, 必须有意识的训练克服。有意识的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 排除不适感, 把心绪平静下来, 并专注的营造自己的音乐意境。这个练习是长期的, 反复进行的, 循序渐进的培养自然协调的竞技状态和充满热情的临场状态。在老师的帮助下, 多建立一些积极地心理活动, 使声乐学习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大步向前。

首先, 要建立歌唱发声的心理感觉, 心理学上对“感觉”的解释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 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为知觉和其他更复杂的认识阶段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材料。在初学发声的时候, 老师会用一些通俗的易懂的感觉来启发学生:用“打哈欠”、“深呼吸”来体验喉器放下来的体验。让学生运用具体的感觉和体验来掌握抽象的方法。这个感觉的建立需要学生做反复的大量的练习, 充分发挥心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同样, 音乐的听觉也是复杂的音乐审美过程的基础。优秀的歌唱者都有好的耳朵。耳朵对音高, 音准, 音色, 音量, 节奏, 要有敏锐的感知和准确的分辨能力。当耳朵听到音不准时, 听觉传感系统立即将其分析结果传导到中枢神经, 在大脑的指挥下对发声器官做出修正。声音的色彩是用耳朵感受出来的, 有句谚语:音乐是耳朵的眼睛。当声波频率达到一种很快的速度时, 这种高频率的声波对听觉纤维产生强刺激, 强刺激的高频振动引起视觉神经的感应, 产生了“内视”感觉。歌唱发声时, 可以感受到三种色彩:辉煌的, 明亮的共鸣泛音音色;像月光般柔和的乳白音色;在共鸣腔里较空的灰暗的忧伤的音色。耳朵对声音力度的测定非常重要, 听觉器官感受声音振动的大小, 声波范围要敏锐。从表演艺术上来讲好的演员应该具有根据主观意愿随意变化声音色彩、力度来解释音乐作品, 创造歌曲的意境。内视觉在改变音色上有积极地作用, 在调整共鸣位置时也发挥指示作用。此外, 节奏也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音乐构成元素。在教学中, 对节奏的感知是教学当中的另一个难点和重点。对音乐的节奏感知是从生理上开始的, 是一种体态律动情绪的反应, 当听到节奏鲜明的音乐时, 婴儿, 儿童也会晃动身体, 手舞足蹈。成年人在专心的感受音乐时会被音乐吸引、感动、会感觉内心的激动。这就是人对音乐节奏的天然的生理性的、情绪性的反应。音乐节奏的感知也是通过听觉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感官的、抽象的音符和时值比例具体的操作。律动, 节奏朗诵, 念声音节相结合。从最基础的做起, 培养良好的音乐节奏对歌唱解释音乐作品时, 对和声、调性、曲式解构, 音乐情绪情感等等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 “注意”在歌唱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定和集中。由于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使注意的对象变得更加清晰鲜明。指向性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 他可以引导学生在有意注意的情况下调整呼吸和发声方向。心理学家指出: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而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人在注意着什么的时候, 就在感知什么, 记忆什么, 思考什么, 想象着什么。歌唱者在歌唱时, 把综合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 不断地培养有意注意, 克服注意的分散使歌唱的技巧变成长久的稳定的习惯。把有意注意变为下意识的无意注意。初学声乐的学生, 在歌唱发声的时候顾此失彼。“高位置”和“深呼吸”同时要保持在歌唱中, 很多学生只能注意到一个方面。这是忘了注意还有一个特征, 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在同时进行两种活动或几种活动的时候, 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叫做注意的分配。注意分配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 需要以集中的注意力去观察或思考, 成为注意的中心。而其余的动作都已经达到了相对自动化的程度, 在进行时无需紧张注意。在学唱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注意的分配。例如:在歌唱时, 只注意‘高位置’忘记或者忽略‘深呼吸’, 高位置的共鸣效果就不能持久和稳定。只有在呼吸状态的支持状态稳定, 高位置上调整的注意分配和集中才变得更容易。边想边唱边听非常重要。

再次, 培养歌唱时画面感。就是歌唱时的想象和联想。想象有两种类别:重现性和创造性。重现是通过调动早已储存在大脑的感知记忆。使其复原或再现。而创造是在再现的基础上对已经储存的感知材料进行重新整合, 使其突现的心理活动。联想是一种事物引向的与之相关的, 可类比的事物的心理活动。良好的歌唱状态和声音效果是生理和心理的有机结合。在声乐教学中当一位学生要演唱某个作品时。教师是可以通过诗歌、绘画、书法等作品作为参照物来启发学生, 帮助学生建立一种临时性的意境, 唤起他们的艺术感觉, 诱导他们通过技术的驾驭塑造出音乐形象和美的音响氛围。学生也可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听觉形象记忆, 视觉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等等。这些记忆来自于生活经历, 影视, 戏剧, 小说等。善于观察把这些不同个人物形象记忆储存, 为塑造音乐形想做好准备。加强文化学习, 对边缘学科要有认识和了解, 积累生活中的情感素材, 汲取营养, 培养和提高艺术修养。生活是根, 艺术是花。

总之, 歌唱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手段, 是复杂的技术和艺术结合的产物, 无论是技术的或是艺术的表演, 都具有各自的心理特征和生理规律。同时又彼此联系, 相互协调。技术的完善才是艺术的开始, 技术始终为艺术服务。在学习之中, 掌握“呼吸, 发声, 共鸣”三要素的“对立, 平衡, 统一”的关系。不断的进行思维, 分析, 比较。及时的纠正错误的理解和错误的发声。练唱当中要多听, 多看, 多想。循序渐进的建立良好的发声状态和积极的心理活动。使之成为一个习惯。美妙的歌声的发生离不开复杂的心理活动:“感知觉, 听觉, 注意, 记忆, 想象, 创造, 形象思维”等等。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 同时在演唱的过程中运用创造力和想象力, 不断挖掘心理潜能并将这种能力转化为巨大的艺术创造力。最终达到情景交融, 声情并茂的歌唱艺术效果。当然,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遇上困难和挫折, 坚定的意志和毅力, 勤学苦练, 才能在通往声乐艺术圣殿的阶梯上, 拾阶而上。

摘要:心理障碍和消极的心理活动是歌唱艺术、学习声乐道路上的巨大阻力, 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 懂得心理活动在歌唱中的作用, 克服负面的心理影响, 运用科学战胜无知和盲目。教师在教学时逐步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敏捷的思维灵活的反应。

关键词:心理障碍,心理活动,感觉,听觉,注意,歌唱艺术,内视觉,想象联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低频段内的频谱细化技术论文下一篇: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诊断腔静脉后输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