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创新资源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重庆科技“十一五”回顾

2022-09-11

5年来, 重庆市科技“打基础, 增能力”的阶段性任务得以完成, 重庆科技蓄势待升。

“这是我们始终坚持创新资源聚集, 是全市科技工作者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该负责人说。重庆市立足发展阶段和实际, 大力推动创新资源向创新价值链的关键和薄弱环节聚集。在要素整合中建设三大科技平台、改革科技管理, 在研发创造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产学研合作, 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突破知识产权和科技投融资制度, 推动科技产业在两江新区和区县园区落地, 助推“五个重庆”建设和“两翼”万元增收, 服务广大民生。以完善的创新链服务产业链, 以良好的创新环境推动科技经济融合。

如今, 三大科技平台、科技投融资、重庆高交会等在全国科技界被烙上了深深的“重庆烙印”, 成为品牌。

5年, 重庆科技引擎已然发力, 向着营造西部最优的科技创新环境迈进, 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加快三大科技平台建设和科技管理改革, 推动科技资源整合集聚, 实现“技术科技、项目科技”向“产业科技、资源科技”艰难转身

翻开重庆市科委计划处处长陈军案台上的一本材料, 你能在一大堆成果和数字中, 清晰地了解重庆科技这5年的轨迹:

23个重大科技专项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累计取得480余项重大新技术和新产品, 获得混合动力汽车、超细电子级玻纤、乙肝疫苗等重大标志性成果, 推动了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新一代信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发展速度远超工业平均增速, 部分领域已纳入国家战略布局;

“双十百千”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和企业科技特派员“百人计划”行动创建专家大院42个, 在区县推广新技术1000余项、扶持科技型企业200余家;

颁布《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地方性科技法规3个、政府规章3个和规范性文件84个, 使重庆市成为全国科技创新政策最优的省市之一;

……

“‘十一五’科技成绩透露出一个明显的变化, 重大技术成果和科技工程已经不是科技工作唯一的亮点。”陈军说, 科技工作正在进行从“技术科技、项目科技”向“产业科技、资源科技”的重大转型。

但如何在科技创新这个有机体各个环节中发挥科技的作用, 成为科技工作在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急需思考的问题。

直辖让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 也让科技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凸显。重庆是全国少数几个没有中科院大所或分支机构的省份之一, 区域创新体系不完善, 要以科技来“引领”和“支撑”经济的发展, 科技资源的整合显得迫在眉睫。

科技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 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是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为此, 市委、市政府将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平台建设, 纳入《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并作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内容, 全面部署, 统筹推进。

研究开发平台建设重点打造物理平台, 将财政配套的建设费用70%以上用于购买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在构建专利库、成果库、文献库等虚拟平台的同时, 打造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平台重点通过打造重庆高交会暨军博会、重庆科技成果转化网, 实现有形技术市场与无形交易平台的有机结合。

重庆建设科技平台的探索被誉为“重庆模式”, 2007年, 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作出批示:“重庆的做法十分有意义, 建议总结重庆经验……”

当然科技要素资源的整合, 还远远不止这些。

2008年, 自动化所等5个工业领域院所为基础组建的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成为集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人才培训和国际合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业技术研究机构, 成为全市最大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服务机构。

“科研院所必须走上改制的道路, 这才能让人员、资金等科技资源彻底活起来。”有关专业人士说。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余武至今还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科研院所坐吃“皇粮”的那一幕幕:科研人员工作没有压力也没有激情, 研究出的成果大多被束之高阁……

盘活重庆科技资源, 改变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 让科技发展适应市场规律, 成为“十一五”期间重庆科技改革与探索的方向。

首先, 削减院所事业经费, 用生存危机把科研人员“逼”出实验室, 把手中的科技成果商品化。

其次, “科教兴渝”战略打破了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 综合集成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将科技发展送入新的阶段。”

随即, 重庆市出台《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科技宏观管理体制, 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 树立“大科技”意识, 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重庆市建立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平台建设为重点的新型科技计划管理体系, 推动各类资金集中支持建立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支持企业技改和培养引进人才。

同时, 以“分类指导、资源整合、二次创业”为核心的科研院所改制, 也使得市科研院、市农科院、市质检院、市畜科院等一批重点科研院所建成,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开发类院所经营收入年增33%。

此外, 重庆市颁布《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 将各类科技创新好政策进行立法推动, 确保了财政科技投入、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及重点新产品退税等政策执行, 高交会和国际知名研发机构重庆行动也成为重庆市科技对内对外合作的重要窗口, 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引领, 推动产学研合作, 打造重庆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

现在不少重庆的企业不再热衷介绍自己生产了多少产品而是告诉你哪些产品是自己研发的、申请了多少件专利保护。

“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思想, 已经逐渐被企业家所接受。”有关专业人士说, 在科技项目的牵引下, 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其中, 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 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春节期间, 家住合川的姚贵生开着自己新买的纯电动微型车来主城区亲戚家串门。

他逢人就说:“我这东西好, 进一趟城基本不花什么钱。”

原来, 这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风小康纯电动微型车, 其发动机全部换成了电机, 真正实现了燃油的零消耗、零排放。而且它在家就能充电, 充一次电能跑160公里, 最高时速能达到110公里。

“其实, 在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下, ‘重庆造’新能源汽车, 很多都有这实力。”重庆市科委高新处负责人自豪地说, 轿车、客车、微型车……重庆市自主研发并实现产业化的新能源汽车就有7款, 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不多见的。

据介绍, 重庆市实施的柑橘加工等重大科技专项, 将产业发展核心技术问题作为标靶, 集中全市最强大的科技力量, 有序逐一突破, 打造出亚洲最大的柑橘种植和橙汁加工基地,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上, 重庆市实行专项办和首席专家双重责任制和专项监督工作组稽查制, 确保专项实施效果。

2009年, 重庆市出台《重庆市重大专项管理办法》、《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建立重大专项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首席专家负责制度, 整合8个市级部门、30个单位的力量, 并将80%的专项项目由企业牵头实施, 形成“政、产、学、研、用”合力实施重大专项的工作格局。

其中, 企业牵头和产学研合作承担的科技攻关项目比例达到93%, 组建专业产学研联盟29个。

而为了充分发挥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 重庆市科技资源配置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 并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通过科技进步奖励和发明专利资助重点支持产学研合作成果。

目前, 重庆市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 启动实施了23项重大科技专项, 培育出轨道交通、风力发电设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成功组建1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并建设“人才培养载体”, 促进企业、科研机构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拓展基地, 以重大项目为载体, 集成产学研资源建立高水平的研发团队, 联合培养人才。

5年来, 重庆市企业研发机构、科技人员、科技投入、承担的科技项目和获得专利等5大指标, 均占全市总量的75%以上,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得到体现。

创新知识产权和科技投融资制度, 推动政府资源与市场机制结合, 打通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不久前, 重庆永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谢纯英用5项专利作质押, 贷到1000万元, 钱到账时, 她才相信, 原来一纸专利, 真的能变成“真金白银”。

“知识产权制度核心是知识资本化, 不光是土地、设备、厂房、现金是资本, 知识也是资本, 专利技术能够转化为资本。”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袁杰说。

为此, 市政府出台《关于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见》、《促进和加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意见》等, 鼓励技术要素要参与股权和社会分配, 开辟涉外知识产权服务绿色通道, 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当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知识产权, 保护知识产权, 重庆市的专利申请及授权也有了质的飞跃。2010年, 重庆市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 再创历史新高。

“有了如此多的专利和核心技术, 接下来, 就该想到如何将它们转化为效益了。”有关专业人士说。

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和投入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 重庆市科研人员创业和企业创新长期受到严重制约。

近几年, 重庆市坚持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 以“投、保、贷”为融资渠道, 以“补、扶”为服务手段, 着力构建五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将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 突出“股权投资为重点, 债权投资为辅助, 服务平台为推动”的重庆特色。

“投”就是以创业投资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科技领域, 通过资本纽带及优质的增值服务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2008年, 在全国利用财政资金设立10亿元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 以“母基金”方式参股组建创投基金, 按照“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原则, 吸引国内外的社会资本和优秀创投机构聚集重庆。

重庆莱美药业在重庆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下, 成为在国内创业板首批上市的科技企业佼佼者。

而“保”就是积极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工作和科技融资担保服务。

重庆市将保险范围由高新技术企业扩大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和转制科研院所, 全市科技保险保额累计达188亿元。成立注册资金1亿元、担保能力10亿元的重庆科技投融资担保公司。

“贷”就是把增加科技贷款作为促进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推进创新和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组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 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

“补”就是对科技创新实行财政补贴, 从应研资金中安排专项补助资金, 拓宽科技投融资渠道。

“扶”就是聚集各类投融资要素搭建综合服务平台, 成立创业风险投资协会, 拓宽科技发展的资金投入渠道。

据悉, 目前, 重庆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已与软银中国、德同资本和戈壁创投等境内投资机构达成共同设立15支子基金的合作, 规模近50亿元, 完成23家企业投资, 总规模近23亿元。初步实现了4倍聚集社会资本的目标, 引导基金荣获2009-2010年全国最佳政府引导基金前十强称号。

加强横纵联动和工作会商, 推动科技服务民生和区域发展, 实现科技产业的落地生根

这段时间, 到永川区大安镇中心卫生院看病的女患者越来越多了, 有时甚至要排队。

在以前, 由于受传统落后观念以及治疗设备落后等影响一些当地妇女即使有妇科病, 也只能拖。

“但现在不一样了。”该镇卫生院副院长张晓琴说, 医院新进了一台“治疗仪器”, 治疗宫颈炎等常见妇科病, 只需要短短几分钟就可以“搞定”, 而且患者还没有不良反应和疼痛感。

这个仪器, 就是重庆市通过国产医疗设备下乡而走进基层卫生院的超声波妇科治疗仪。

“这些高科技设备的注入, 实现了科技惠及民生, 让老百姓受益。”重庆市科委社发处有关负责人说。

重庆市在相关领域设立重大专项优先支持, 带动技术突破和产业基地形成, 助推“五个重庆”建设, 使重庆市成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LED照明“十城万盏”、“科技强警”试点示范城市。

同时, 率先实施国产医疗器械示范工程, 近20种3000余台 (套) 高科技医疗设备下农村, 建立“产学研用”创新组织3个和医疗器械、中药现代化国家科技产业基地2个。组建林业、园林、花卉、苗木快繁4个工程技术中心和森林灾害预警监测系统, 服务“两翼”农民万元增收。

并且, 重庆市与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了会商机制, 对接重大需求和推动资源整合融合, 大量国家资源落户重庆, 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实施。5年来, 促成科技部为重庆安排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513项、资金28.94亿元, 并在重庆新布局重点实验室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个。

同时, 重庆市与相应区县开展市县科技会商, 在两江新区和一小时经济圈培育一批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基地, 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重点地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完善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家大院”为载体的基层创新服务体系, 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目前已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7个、市级特色科技产业园区20个、农业专家大院42个。依托“双十百千”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 在区县推广新技术1000余项、扶持科技型企业200余家。

5年来, 市财政及区县财政累计投入科技经费近70亿元, 科技经费集中到产业和民生领域的比例各占40%, 让更多的科技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助推了科技与经济的高效融合。

摘要:在刚刚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上, 重庆市科委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优秀组织奖。“这是国家对重庆‘十一五’期间取得的科技成绩的一次褒奖。”其实, 这5年间, 重庆科技所取得的成绩还有很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技术交易额连续10年位居西部第一;2010年, 专利申请突破2万件大关, 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重庆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位居全国并列第12位, 西部第2位, 连续5年保持在全国科技创新能力第二梯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民法典总则中的法律定位下一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国有施工企业基层党建工作